以斯拉記第八章短篇信息 目錄 持守見證(七1~八36)(鮑會園) 以斯拉記第八章釋義(林獻羔) 以斯拉記第八章靈訓(Edward Dannett) 神的手與以斯拉(七1~八36)(賈玉銘) 以斯拉記箋記(八章)(于中旻) 以斯拉記文字釋經證道(八章)(張策) 持守見證(七1~八36)(鮑會園) 經文:以斯拉記七章一至八章卅六節 以斯拉歸回耶路撒冷後,為要預備百姓重建城牆。以色列人回國重建聖殿後六十年,那時,以斯拉便回國,負起教導百姓的責任。聖殿是百姓敬拜神的地方,代表靈裏與神的交通,聖殿被毀,人與神的交通便中斷了!現在聖殿得以重建,這是復興人與神的交通。百姓在靈裏得到復興,但城牆的建造,是代表百姓恢復在外邦地的見證。所以尼希米帶領百姓重建城牆的工作,也是相當重要。 以色列人恢復與神的交通敬拜後,要等六十多年才能恢復在外邦地的見證。因為神要等候使用一個器皿──以斯拉,起來幫助百姓恢復見證的工作,這個領導的人未興起,他們的工作就不能完全。照樣神今天在教會中,尋找一些能堵住破口的人,使用他們來工作。因為在教會裏敷衍塞責的基督徒太多了,我們應該在屬靈的事上有雄心大志,來防堵教會的破口。我們這班蒙恩的人,在神面前均有聖潔君尊祭司的職份,我們每一個都可以為神工作,問題乃在乎我們願否把自己交在神手中。 神使用以斯拉在當時代,做預備訓練的工作,成為神合用的器皿,因為在他身上有幾個基本的條件: (一)屬神生命(拉七1-5) 以斯拉是西萊雅的兒子,西萊雅的祖宗是以利亞撒。他是大祭司亞倫的兒子,所以以斯拉直系是亞倫的後裔。利未人是神特別揀選的一個支派,以斯拉在支派中是特選的,又是神特別使用的人。他生命中與神所揀選的地位,有特殊的關係。他有一個屬神揀選的生命,又有一個特別的地位。在神所使用的百姓中,這是一個極重要的條件。事奉神的工作不是一種職業,乃是生命的關係;因上事奉神的人必須是亞倫的後裔,有君尊祭司的身份;又是神所揀選的族類百姓,也是天國的國民。今天教會中仍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平信徒與受聖職的人有很大的分別。信徒以為那些人才有特別的權利為神工作,但聖經告訴我們,原來每一個屬神的人, (二)精通律法(拉七6) 以斯拉從巴比倫上來,他是一位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神賜與摩西的律法。「敏捷」原文是指軍人,巫術等人使用工具時,特別精銳敏捷。用武器的方法,與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完全異同,因為他熟練之故。以斯拉是一位敏捷的文士,表明他在神的道上有過訓練;在真理上有過練習,明白如何使用真理;正如戰士之使用武器,音樂家之使用樂器一樣。這是教會需要注意的,要懂得應用神的話在自己的生活上,又要在神話語上下工夫。神的話是有力的工具,正如兩刃的利劍一般。要懂得如何運用,使他成為屬靈的武器。 (三)遵行真道(拉七10)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就律例典章教 訓以色列人。」以斯拉之所以能用真理教導以色列人,因為他先領受,又先遵行;如此便能在神話語上有功效,又能應用它來作戰。如果一個人自己沒有先在靈裏領受神的話,恐怕所傳的道是缺乏力量的,不能在別人心中發生果效。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也曾明說,他所記載的事,先是耶穌基督自己所行的,然後才記載祂所教導別人的。主耶穌也為我們留下好榜樣,先遵行神的話,然後才將神的話教導別人。 (四)經歷神恩(拉七27-28) 「以斯拉說: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使王起這心意,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又在王和謀士,並大能的軍長面前施恩與我,因耶和華我神的手幫助我……。」以斯拉不但熟悉遵行神的話,而且在靈裏對神有真正的認識。整本聖經沒有題及以斯拉的出身,也沒有說到他工作前的詳情。他出來工作的感動是從神而來,因為他在靈裏與神有交通,經驗到神自己,便按神旨而行。靈裏的經驗,成為他生命行動的力量。道路雖然困難,但因著經驗過神恩的實在,便成了他的力量;不因遇到攔阻,便容易跌倒了。聖經教導我們,應當相信神,信主是從聽道而來,聽道是藉著神的話而來,這樣便成了信心的根基。 (五)訓練同工(拉八15-23) 以斯拉對神的工作有真正的負擔,又因在靈裏根基,使他知道自己不能承擔重任,需要預備更多人起來分擔為神工作。當他返回耶路撒冷後,卻發現當中沒有一個是利未人,也沒有神所揀選特別的百姓;更沒有一個在神的話上,受過訓練及有根基的人。於是他便到處尋找一些這樣的人,好與他同工;後來找到了二百六十名,便帶領他們一同回到耶路撒冷工作。以斯拉認識清楚,倘若要帶領百姓復興歸回,對神有認識,不能單憑自己的思想感覺。必須要建立在真道的根基上,而負起教導責任的人,更要在真理上受過訓練的。 今天的教會普遍來說,都忽略了為神訓練,預備合用的人材。當神興起祂工作以前,祂先要把負擔放在教會的弟兄姊妹身上。大家要一同起來工作,正如以斯拉回到耶路撒冷;先與同伴在整個耶路撒冷,做教導百姓的工作。鼓勵百姓起來事奉主,結果全城的百姓得著大復興;使城牆重建,百姓在外邦地作有力的見證。 現今中國大陸有七億人口,二十歲以下的青年沒有機會聽過耶穌的名字。倘若有一天大陸傳福音的門開了,而我們又沒有好好訓練的工人,試問怎能應付這龐大的需要呢?正如一九四六年時,麥克亞瑟將軍佔領日本。在他統治時,曾向美國許多傳福音的機構大聲疾呼,因為他發覺日本是一個成熟的工場。日本人將特別歡喜聽道理,但為了不夠工人的差派,以致福音的門被打開,而沒有工人進去。直至今天,一千個日本人中只有一位是基督徒,而且對於基督教傳教士的排斥也相當厲害,這是多麼可惜的事!求主叫我們有膽量選擇年青人接受訓練,直至傳福音的門打開時,有充足的工人,預備差派接受工作使命。 (六)言行一致(拉八21-23) 「……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因我曾對王說,我們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以斯拉在王面前曾見證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他,在太平盛世的巴比倫境內如此說並不困難,因為那裏沒有敵人。但現在處於曠野地,常在敵人面前又沒有王的步兵馬兵,更無人的幫助保護;單純仰望耶和華的幫助,實在談何容易!以斯拉認清楚了,沒有危險困難時對神有信心,到遇見困難時,便轉過來求人的幫助,是失見證的。必須言行一致,在生活上有見證。因為唯有言行一致的,才能顯出對神的信心,真正有信心的生活,是在困難試煉中信靠神的話。 因著以斯拉具備有這基本的條件,便成為神手中合用的器皿。在這時代,神也需要尋找一些人防堵破口,為神工作正如以斯拉一樣的人。──
鮑會園《以斯拉記信息》 以斯拉記第八章釋義(林獻羔) 第八章 以斯拉領民歸回 第7章已說歸回,第8章詳論各種情況。 一、與以斯拉同回的名單(1-14節) 1.包括了15個家族的子孫 一共1496人(不包括婦孺)。 第8節的“米迦勒”不是指天使長米迦勒。 2.利未人 約有40人(18-19節)。他們初時不肯歸回,以斯拉提醒他們,喚起他們的良心(參加6:1)。 3.殿役 共220人(20節)。 4.排次 先列出祭司亞倫的後裔,其次是大衛的子孫,最後是普通百姓。 二、為聖殿而召集利未人歸回 (15-20節) 歸回是與宗教事宜有關,所以需要利未人同行。 1.在“亞哈瓦的河邊”(15節上) 這可能是流入幼發拉底河中的運河(21節,31節)。 2.“見沒有利未人在那裡”(15節下) 本來利未人在殿裡作粗重的工作,但到了巴比倫大都轉業,就很少歸回的,約有40人歸回(18-19節)。因為歸回的利未人難以履行職務。 3.就召許多人往迦西斐雅(16-17節) 15節說沒有利未人在那裡,16節“就召首領……又召教習……。”17節“我打發他們往迦西斐雅……。” 迦西斐雅,地點不詳。那裡可能是猶太人敬拜的地方,所以其中有利未人和尼提寧(17-18節)。尼提寧是殿役。 18節的“還有”,應譯“就是”。 三、禁食與獻殿禮物(21-30節) 1.禁食(21-23節) 他們要去的路很遠,又帶著許多財物,會有危險,所以禁食求神幫助。 2.獻給聖殿的禮物(24-30節) (1)分配祭司攜帶金銀和器皿返耶路撒冷聖殿,由祭司收藏(24-25 節)。 (2)最大的數量(26-27節): 1984年估計,值2500萬美元。 “光銅”(27節),是銅合金,極其貴重。 四、安返耶路撒冷(31-36節) 1.到了耶路撒冷(31-32節) 幾個月行程,安然到埗,休息了“三日”。 2.第四日開工(33-34節)。 3.“歸回的人……獻燔祭”(35-36節) 他們的奉獻比所羅巴伯那隊少一些(6:17),因為跟從所羅巴伯歸回的人多。 ── 林獻羔《以斯拉記釋義》 以斯拉記第八章靈訓(Edward
Dannett) 第八章 本章和前章有密切的關係,第七章的結語說:「從以色列中招聚首領,與我一同上來。」本章開始說:「當亞達薜西王年間,同我從巴比倫上來的人,他們的族長,和他們的家譜,記在下面。」他們的家譜記載至第十四節為止。記載這些人的姓名,是表明神見他們在頃刻之間,聽從祂的呼召,願返回耶路撒冷,這是何等可愛的事!神的恩典臨到他們,他們就感應神命,神樂意將這恩典歸與祂的子民,祂使這恩典在他們心中,已發生效果。有一千五百人一大隊的人民,他們聚集成群,要返回他們列祖的地──承受列祖的產業,且可享受神所應許給他們的福。 以斯拉第一去「招聚這些人在流入亞哈瓦的河邊,我們在那裡住了三日,我查看百姓和祭司,見沒有利未人在那裡。」(八15)其中只有二人是祭司:非尼哈的子孫革順,和以他瑪的子孫但以理。利未族中確找不到一個人,以斯拉見那樣的光景,真是百姓墮落敗壞的徵兆。惟獨祭司可進入聖所,享受與神接近的權利,利未人可辦理關於聖所的事工。當詔書發出,他們可返回耶路撒冷,恢復他們的職位,但他們竟不受感,也不關心,他們在那地已得了安息之處,他們的列祖在那裡,曾把琴掛在柳樹上,他們坐下,追想錫安就哭了。 今日神的子民,也有那同樣的光景,他們於頃刻之間,受了撒但的引誘,愛慕世界,不顧念靈裡所享受的福利,若他們在這世界中昏睡不醒,就成為基督十字架的仇敵。一個神的兒女,明白了神恩召他們的指望,絕不甘願居留於巴比倫。 以斯拉也不願撇棄利未人於巴比倫,他也知道神殿事工的需要,這虔誠的僕人,心中憂傷,卻要為耶和華的宮殿,去尋找他們擔負他們自己的事工,他設法去激動他們的良心,使他們也可與他一同返回耶路撒冷事奉神。於是他在首領中間,選派兩位教師,名約雅立和以利拿單,去尋找他們。當神的子民於神道上冷淡墮落時,仍有教師在他們中間,神藉這些教師教訓他們,使他們不致墮落到底,而仍有信心和希望,以致存活。以斯拉知道應當派他們到那裡去尋找利未人,他為這事發熱心,就遣派他們,委託他們去尋找利未人。 他說:「我打發他們往迦西斐雅地方去,見那裡的首領易多,又告訴他們,當向易多和他的弟尼提甯說甚麼話,叫他們為我們神的殿帶使用的人來。」(八17)主耶穌曾說:「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詩六十九9;約二17)祂以父的榮耀為祂最高的目標,祂心所歡欣的,就是神的名聲和神的尊榮。以斯拉也希望耶和華在祂的殿中得尊榮,他與神相交,領會神的心意,因此他熱心去尋找人來事奉神,「為我們神的殿,帶使用的人來。」 以斯拉本人承認神是和他同工,他說:「蒙我們神施恩的手幫助我們,他們在以色列的曾孫、利未的孫子、抹利的後裔中,帶一個通達人來;還有示利比和他的眾子,與弟兄,共一十八人。又有哈沙比雅,同著他有米拉利的子孫耶篩亞,並他的眾子,和弟兄,共二十人。從前大衛和眾首領,派尼提寧服侍利未人,現在從這尼提寧中,也帶了二百二十人來,都是按名指定的。」(八18-20)現在帶來的人,尼提寧族有二百二十人,利未族不滿四十人,這又是證明他們在巴比倫享受肉體的舒適,不再想返回本國,承受他們的福分和權利,從利未族人數方面比較起來,則尼提寧族的人數,卻是很多(大概他們是外邦人),他們順從以斯拉的召喚。 本章第二十節末句說:「都是按名指定的。」其中有暗示之意,即神重視他們的忠心,所以記載他們的名字。 現在他們已聚集準備好了,以斯拉和民眾需要預備他們的行程,他說:「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神面前克苦己心,求他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因我曾對王說:我們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祂的;但祂的能力和忿怒,必攻擊一切離棄祂的。所以我們禁食祈求我們的神,祂就應允了我們。」(八21-23) 神的工作,向未輕易進行;神召人作祂的工作,要他真實的認識祂工作的性質,和應歸給祂的榮耀。於是以斯拉宣告禁食,他和民眾在神前克苦己心。一個屬肉體的人,不論具甚麼才能,他不能事奉神,惟有已從世界中分別出來的,他才樂意事奉神。我們在神前謙卑,就能檢驗我們為祂作工的意志、目的和動機,都要顯明。如是那些聚集於以斯拉四圍的會眾,他們中間,或有人為別的目的,而不為神殿的福利作神工,這是常有的情形。需要聖靈動工,所以以斯拉要會眾在神的聖光前鑒察,使他們知道在途中沒有人的引導和保護,且不論在路上,或他們的工作完畢後,也沒有人供給他們的需用,只有神施恩的手幫助他們,於是他和全會眾克苦己心,禁食祈求。 由此或很容易發生一個問題說:今日我們覺得不易擔負神的事工,或我們的工作沒有聖靈能力的扶助,且沒有效果。所以我們從事進行神的事工前,要常效法以斯拉和他會眾的態度,在神前禁食祈求。我們常是只以片刻的時間,曲意安靜神前,如是,主的僕人們于進行工作前,少有尋求神的面。我們的問題,就是在工作開始以前,要聚集神前,等候神,禁食祈求,使眾聖徒共同得著利益。 教會起初明白這要道,經上說:「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機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徒十三1-2)他們奮興了,得了聖靈的能力,就禁食禱告,(若是出於摹仿人而禁食禱告,則無能力,而又無效果)。對於佈道和教導的事工有堅強的信心,可得更大的效果。 以斯拉召集會眾禁食禱告,另有一個理由:他是一個有信心的人,他在王面前已明明的說神必保護他們,所以不求步兵護送,現在要堅固他的宣言,他自己和百姓投靠神,要求神的引導,說:「求神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每個信徒應當知道于患難未到之前,要表示有信靠神的心,而于患難之時,要保持信賴神的心,以斯拉能實行這兩點,且他確信神施恩的手要幫助凡尋求祂的,祂的能力和忿怒,要攻擊一切離棄祂的。他禁食禱告時,已陳說這些於神前,他在外邦君王前,已保證神的信實,使耶和華的名和祂的尊榮,從祂僕人方面彰顯出來!以斯拉告訴我們說:「所以我們禁食祈求我們的神,祂就應允了我們。」這是的確的,神樂意應允祂子民信心的祈求,樂意使那些為祂立證的人們,知道祂是患難和危險中的保護者。 讀者要注意,他們未曾遭遇以斯拉在祈禱中所表顯的理想危險,嗣後他讚美他的神說:「神救我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八31)神真是祂子民的避難所,是祂子民的力量,是他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若他們如以斯拉學習倚賴神,為他們各等危難境遇中的看顧者,他們就要更加認識神。 幾年後,尼希米也從那條路返回耶路撒冷,王派軍長和馬兵護送他(尼二9)。尼希米雖誠心為耶和華作工,但他的信心沒有表顯出來。倚靠耶和華的人,豈不是較倚靠武力的人更有福麼!當如以斯拉那樣等候神,就不致於羞愧。 以下是述說以斯拉分派祭司長的工作,「我分派祭司長十二人,就是示利比、哈沙比雅,和他們的弟兄十人。」(八24-30)要他們管理為神殿所獻的金銀器皿,直至他們到了耶路撒冷。以斯拉揀選他們的理由,是因他們歸耶和華為聖,器皿也為聖(八28);先知曾說:「你們扛抬耶和華器皿的人哪!務要自潔。」只有祭司利未人,能扛抬聖器皿,和耶和華殿中的器具,我們知道這是依從神的命令(民四章)。 教會組織的習慣,由人的命令安排各等牧師之職分,有人以為不合真理,這卻是基督教天然之律:那些奉神召的人,不論如何服事神的子民,必要有人按派他們的工作,這是十分合理的,且這工作必要完成,不是藉人的力量,乃是藉聖靈的能力,倚賴神恩而成。律法時代,有一班特別的人民──祭司和利未人──這些人是特派事奉神的。恩典時代的信徒,他們的恩賜和工作,各有不同(林前十二章)。眾信徒有祭司的職分,那在神至聖所前,是永不能廢除的地位。 以斯拉把聖所的器皿,和他們甘心獻給耶和華他們列祖之神的金銀,交付祭司管理看守,又囑咐他們儆醒保管,「你們當儆醒看守,直到你們在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庫內,在祭司長和利未族長,並以色列的各族長面前過了秤。」(八29)這「過了秤」三個字,含有重大的要義,並非以斯拉疑惑他所揀選的人,有不誠實的心,乃是為別人的緣故。後來使徒時代也這樣謹慎行事,他是「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是在人面前,也是這樣。」(林後八21) 百姓都滿心相信以斯拉和祭司的忠實,但以斯拉不給仇敵機會攻擊他們,他把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給祭司。到了耶路撒冷,再過秤交在耶和華殿的庫內,可證明他和祭司的忠實,這確是管理耶和華子民捐款人的神聖模範,是合乎真理的,這樣謹慎將捐款交付教會的會計,及至需用款項時,就不致拮据。 若神的教會,採用那種方法管理金錢,就可免除各種的困難。還有可注意的一點:他們到了耶路撒冷,以斯拉不過秤,卻交給別人過秤,這是更妥的辦法,「當時都點了數目,接著分量寫在冊上。」(八33-34)新近的譯本說,他們到了耶路撒冷,第四日就調查對照以斯拉的帳目。 本章第三十一節,簡略述說他們的行程:(前曾提及)略記他們的神是信實的,應允了他們的禱告,「正月十二日,我們從亞哈瓦河邊起行,要往耶路撒冷去;我們神的手保佑我們,救我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本書第七章第九節,記載他們於正月初一日起程,這大概是召集民眾于亞哈瓦河邊的日子(八15),所以他們行程的日期,不滿四個月,以斯拉已證明於各種困難危險之中,神引導他們,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耶和華的名是堅固的高臺,義人進入,就得平安。」這句話是實在的。 神救他們脫離仇敵,他們平安到了耶路撒冷後他們仍是紀念神,「從擄到之地歸回的人,向以色列的神獻燔祭,就是為以色列眾人獻公牛十二隻,公綿羊九十六隻,綿羔羊七十七隻;又獻公山羊十二隻作贖罪祭;這都是向耶和華焚獻的。」(八35) 最後看見這軟弱余民的信心,如行獻殿禮時所表明的一樣(六17),他們信以色列眾支派要返回耶路撒冷,他們返回的人數雖少,但他們承認他們的團體,是十二個支派,因此按著支派的數目獻祭。今日或將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聚集的,也是照樣成為一個團體;他們的人數雖少,又是軟弱貧窮的人民。若他們有豐富的屬靈智慧,瞭解神救贖他們的目的,他們必承認眾聖徒是一個團體;若他們竭力保守這真理,他們要以讚美祭見證這真理,若他們不這樣行,無論如何表顯他們的信仰是怎樣,他們的宗派心已成為狹觀主義,這是為耶和華最憎惡的。 別人見他們的貧窮,和可憐的光景,或要嘲笑他們;但他們行事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在神前和眾聖徒保守合一的意念,神必悅納而保持他們,賜福給他們。 我們要注意他們獻兩種祭──燔祭和贖罪祭,他們是按照以色列人支派的數目,獻公牛十二隻作燔祭,獻公山羊十二隻作贖罪祭,其餘獻各人的甘心祭,表顯感謝神恩的心。因為耶和華向他們施慈愛,使他們平安返回耶路撒冷,到了神的殿。 他們到了耶路撒冷,向神獻祭,與神相交,先蒙神的悅納,然後把王的諭旨交給官長,「他們將王的諭旨交給王所派的總督與河西的省長,他們就幫助百姓,又供給神殿裡所需用的。」(八36)這種辦事的次序,合宜而有益。他們藉獻祭,使他們自己先得神的惠助,然後再轉向求助於王的官長,他們先求他們的神,讓祂居首位,表明他們承認萬事倚靠神;神接納祂子民的信賴心,就感動總督和省長向他們施恩。 完全倚靠神而專心仰望的人,豈不是有福麼? 神的手與以斯拉(七1~八36)(賈玉銘) 領以斯拉回國(7:1至8:36) 以斯拉記箋記(八章)(于中旻) 單仰望神
我求王…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拉八:22) 神的兒女不是孤兒,需要向世人見證出來,使同世代的人可以認識我們的神。 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神面前克苦己心,求祂使我們…得平坦的道路。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因我曾對王說:我們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祂的。(拉八:21-22) 有王派的衛隊隨扈,正可以顯示權勢和得王的親信,世人看來是何等的榮耀;但以斯拉以為並沒有甚麼值得顯示的,而且以為是羞恥的事!有的人以為跟當權的人作朋友,為作“太監神學家”,宮廷祭司,而不惜出賣真理,降低聖職的尊嚴;以斯拉基本的看法不同,是認識神的證明。 以斯拉記文字釋經證道(八章)(張策) 第09講 順利回歸
讀經:拉8章 內容: 一、回歸名錄 8:1 當亞達薛西王年間,同我從巴比倫上來的人,他們的族長和他們的家譜記在下面:
8:2 屬非尼哈的子孫有革順;屬以他瑪的子孫有但以理;屬大衛的子孫有哈突;
8:3 屬巴錄的後裔,就是示迦尼的子孫有撒加利亞,同著他,按家譜計算,男丁一百五十人; 8:4 屬巴哈摩押的子孫有西拉希雅的兒子以利約乃,同著他有男丁二百; 8:5 屬示迦尼的子孫有雅哈悉的兒子,同著他有男丁三百; 8:6 屬亞丁的子孫有約拿單的兒子以別,同著他有男丁五十; 8:7 屬以攔的子孫有亞他利雅的兒子耶篩亞,同著他有男丁七十; 8:8 屬示法提雅的子孫有米迦勒的兒子西巴第雅,同著他有男丁八十; 8:9 屬約押的子孫有耶歇的兒子俄巴底亞,同著他有男丁二百一十八; 8:10 屬示羅密的子孫有約細斐的兒子,同著他有男丁一百六十; 8:11 屬比拜的子孫有比拜的兒子撒迦利亞,同著他有男丁二十八; 8:12 屬押甲的子孫,有哈加坦的兒子約哈難,同著他有男丁一百一十; 8:13 屬亞多尼幹的子孫,就是末尾的,他們的名字是以利法列、耶利、示瑪雅,同著他們有男丁六十; 8:14 屬比革瓦伊的子孫,有烏太和撒布,同著他們有男丁七十。 本章具體記下以斯拉返回的行程。開頭這裡記下了跟隨他從巴比倫各地回國的名單,包括15個家族的子孫,除已經列出名字的,男丁共有1,496人。此外還有婦孺,利未人40左右和殿役220人(18-21節)。排在這份名單首位的是祭司(革順、但以理都是亞倫後裔,見2節)。家族的先後次序及規模,都與2章所記的第一次回歸不同。 本章開始,以斯拉以當事人的身份記事,明顯的標誌是使用“我”。 二、召集利未人 8:15 我招聚這些人在流入亞哈瓦的河邊,我們在那裡住了三日。我查看百姓和祭司,見沒有利未人在那裡, 8:16 就召首領以利以謝、亞列、示瑪雅、以利拿單、雅立、以利拿單、拿單、撒迦利亞、米書蘭,又召教習約雅立和以利拿單。 8:17 我打發他們往迦西斐雅地方去,見那裡的首領易多,又告訴他們當向易多和他的弟兄尼提甯說什麼話,叫他們為我們 神的殿帶使用的人來。 8:18 蒙我們 神施恩的手幫助我們,他們在以色列的曾孫、利未的孫子、抹利的後裔中帶一個通達人來;還有示利比和他的眾子與弟兄共一十八人; 8:19 又有哈沙比雅,同著他有米拉利的子孫耶篩亞,並他的眾子和弟兄共二十人。
8:20 從前大衛和眾首領派尼提寧服事利未人,現在從這尼提寧中也帶了二百二十人來,都是按名指定的。 這裡記下了以斯拉招聚願意回歸的百姓在亞哈瓦河邊集合(15節)。他察看了回歸的人,發現沒有利未人,就派人去聯繫動員(16-17節)。最終只招聚到40左右的利未人,還有220名殿役(14-20節)。利未人到了巴比倫大多已經轉業,發財致富的人很多,特別是在銀行業;而回國後不但在聖殿繼續做粗重的活,而且沒有土地,有的遭受剝削,甚至餓死。因此他們對回國沒有多大的興趣(比較2:40)。 三、求神保護 8:21 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 神面前克苦己心,求他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 8:22 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因我曾對王說:“我們 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但他的能力和忿怒,必攻擊一切離棄他的。” 8:23 所以我們禁食祈求我們的 神,他就應允了我們。 這裡記下了以斯拉的思想鬥爭:從巴比倫到耶路撒冷路途遙遠(1,350公里),又有婦孺和大批財物隨行(21,26-27節),同時路上很不安全。按照常理,應當要求波斯王派人護送;而只要他開口,波斯王一定會答應的。但是,他曾經對波斯王見證過神的大能,說神必定保護尋求神的人,而攻擊一切離棄神的人。他和他的民族既然是尋求神的,神必定保護,那麼去尋求波斯人的保護,豈不自相矛盾、羞辱神名!因此他要求回歸的同胞在河邊宣告禁食,完全仰望神;後來安全抵達,神果然“應允了我們”(23節;比較31節)。 四、護送禮物 8:24 我分派祭司長十二人,就是示利比、哈沙比雅和他們的弟兄十人, 8:25 將王和謀士、軍長並在那裡的以色列眾人,為我們 神殿所獻的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給他們。 8:26 我秤了交在他們手中的銀子有六百五十他連得,銀器重一百他連得;金子一百他連得,
8:27 金碗二十個,重一千達利克;上等光銅的器皿兩個,寶貴如金。 8:28 我對他們說:“你們歸耶和華為聖,器皿也為聖;金銀是甘心獻給耶和華你們列祖之 神的。 8:29 你們當警醒看守,直到你們在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庫內,在祭司長和利未族長,並以色列的各族長面前過了秤。” 8:30 於是,祭司、利未人按著分量接受金銀和器皿,要帶到耶路撒冷我們 神的殿裡。
這裡記下了以斯拉對波斯君臣所奉獻的禮物的保管安排(25節;比較7:15-16)。他把這些禮物交給祭司長示利比等十二人保管(24,30節)。當面秤了禮物的重量,數點了禮物的數量(25-27節;相信也都作了記錄,比較34節),並且交待他們應盡的警醒看守的責任,直到分毫不差、完好無損的帶到聖殿為止(28-29節)。 五、順利回歸 8:31 正月十二日,我們從亞哈瓦河邊起行,要往耶路撒冷去。我們 神的手保佑我們,救我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 8:32 我們到了耶路撒冷,在那裡住了三日。 8:33 第四日,在我們 神的殿裡把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在祭司烏利亞的兒子米利末的手中,同著他有非尼哈的兒子以利亞撒,還有利未人耶書亞的兒子約撒拔和賓內的兒子挪亞底。 8:34 當時都點了數目,按著分量寫在冊上。 8:35 從擄到之地歸回的人向以色列的 神獻燔祭,就是為以色列眾人獻公牛十二隻,公綿羊九十六隻,綿羊羔七十七隻,又獻公山羊十二隻作贖罪祭,這都是向耶和華焚獻的。 8:36 他們將王的諭旨交給王所派的總督與河西的省長,他們就幫助百姓,又供給 神殿裡所需用的。 以斯拉一行人在神的保守下,經過四個月的長途跋涉,順利回到耶路撒冷(31節;比較7:9)。四天后,將波斯君臣的禮物交付聖殿的管理人員(32-34節)。又向神獻祭(35節)。最後把亞達薛西一世的諭旨帶到總督(官階相當於省長)和河西省長那裡,他們就遵照王的要求幫助猶太人,供給聖殿的費用(36節;7:21-24)。 六、反省反思 1、以斯拉遇到怎樣的思想鬥爭?最終他怎樣做的?為什麼? 2、以斯拉是怎樣處理波斯君臣的禮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