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箴言第十七章拾穗

 

【箴十七1「设筵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干饼,大家相安。」

         参十五17,这里的最后一个词组(中文圣经的前半),直译为「争吵祭」,这是何等尖锐的讽刺。家庭的筵席经常都包括平安祭在内(申十二111221;撒上二十6);但人的过失却有可能会让它变成像以利加拿的家一样没有和睦(撒上一3~7),变成像饮宴一样没有宗教内涵(箴七1314)——《丁道尔圣经注释》

         “设筵”。即使用家人从平安祭分得的祭肉来设摆的筵席。参看利未记七章1217节的脚注。──《箴言雷氏研读本》

         本章所用的对比句子较前面各章为少,有些经节的上下句意思相连。──《串珠圣经注释》

         ●「设筵满屋,大家相争」:直译是「争吵祭」,对应于「平安祭」。「平安祭」是一种部份祭肉焚烧献给神,部份祭肉由祭司和献祭者分享的祭礼。通常会由一家人共享平安祭的祭肉。

         ●「干饼」:「干面包」。──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1~31~3节是一组平行句,是老人管理家族的智慧:

     o 「设筵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干饼,大家相安」(1),「设筵」原文指全家分享平安祭的祭肉(利七11~18)。真智慧是不坚持「设筵满屋」、子孙满堂,而是寻求「大家相安」、家庭和谐。安于简朴的生活,比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更能带来家庭的平安;越减少不需要的东西,相争的机会就会越少。人若「为纯金镀金,替百合涂粉,给紫罗兰喷香水 To gild refined gold to paint the lily to throw a perfume on the violet(莎士比亚《约翰王》第四幕第二场),不但多余、而且可笑。

     o 「仆人办事聪明,必管辖贻羞之子,又在众子中同分产业」(2),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也可以与主人的众子「同分产业」(创十五3;代上二35)。真智慧是看重品德过于血缘关系,「仆人办事聪明」,就会激励「贻羞之子」(王上十一28~39)。人若拘泥于血缘关系,「贻羞之子」就会有恃无恐,结果害人害己(申二十一18~21)

     o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3),指把金银熔化、去除杂质,以检验其纯度。「熬炼」(3)原文的意思是「检查、试验」。「耶和华熬炼人心」(3),意思是神不会被外表的样子所迷惑,而是直接看透人的内心。真智慧是在管理家庭、分配产业的时候,尤其要透过外表察看内心。──《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七1~28教导我们不可作愚顽之人。──《圣经精读本》

 

【箴十七2「仆人办事聪明,必管辖贻羞之子,又在众子中同分产业。」

         特权(可能成为障碍,也可能是个支持)在大部分人的心中显得很重要,但在神心目中却不是那么重要,包括属灵的事(摩九7;太八1112)与世俗的事都是如此。所罗门的箴言很显著地实行在他仆人与他儿子的事业上(王上十一28)——《丁道尔圣经注释》

         “贻羞”。行为可耻。──《箴言雷氏研读本》

         「同分产业」:参以利亚撒(152)和洗巴(撒下164)的事例。──《串珠圣经注释》

         仆人忠心,地位虽低微,也可和主人的儿子同得产业(例如撒下十六4),一个人有了儿子的名分可享有若干特权;但人的能干胜过特权(王上十一28)。神不偏待人(看太八11~12)。──《启导本箴言注释》

         仆人办事聪明,必管辖贻羞之子:按照希伯来原文,意指仆人的用语有“仆人”(2222)、“仆役”(616)、“雇工人”(1245)、“奴仆”(本节;925)等,根据名称的不同,其身份稍有区别<1512~18,希伯来的仆婢制度>。总而言之,比起其他民族,以色列人宽待奴隶。这是由他们的信仰、在埃及为奴的生活和出埃及的经历所决定的。因此,仆人可以有自己的妻,也可嫁给主人当妾,为主人生儿育女,有的甚至通过婚姻成为家庭成员(代上235)。正如本节所说,仆人大有可能与主人的众子同分产业。 ──《圣经精读本》

         ●「办事聪明」:「谨慎行事」、「智慧行事」。──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3「鼎为炼银,炉为炼金,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

         参二十七21。第二行本身只会使神成为一个考验者;但第一行却暗示出:祂的熬炼乃是具有建设性的,不是为了要揭发一个人的罪行,而是将他拣选出来。当事物在「烈火的试炼」下显出它们相关的价值时,我们这一面(因为我们不是没有活动力的金属)必须与祂一同将「宝贵的和下贱的」分别出来(见,耶十五19),因为益处不是凭空自动而来的(耶六2930)——《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对人性格的熬炼,在本意上是建设性的(比较彼前一7;雅一2~4)──《箴言雷氏研读本》

         耶和华熬练人心:我们一旦碰到灾难或疾病等试炼,就容易发出怨言,倍感挫折,而并不将之视为得到熬炼的时机。但神甚至数过圣徒的头发(1030),并时刻鉴察、守护圣徒(1213)。圣徒所面临的一切试炼,自有其深意。第一,试炼使圣徒认识到人的软弱,并发现自己的罪恶,以致痛悔(林后79)。第二,若要成为刚强的属灵精兵,就必须经历试炼(613)。若要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诱惑与逼迫之下,而争战到底,就要克服许多患难(2413;1338;彼前17),需要经过千锤百炼而造的信仰。神借着试炼来造就圣徒(534) ──《圣经精读本》

         ●「熬炼」人心:SH 974,「检查」、「试验」、「证明」。

          17说明事物在烈火的试验下才显出他们相应的价值,人心也在苦难中显出其高贵与尊严。──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3 贵金属的提炼】金子和银子可以在石墨制造的坩埚中提炼。金子的熔点是华氏一九四五点八度,标准纯银的熔点则是一六四○度。在此之上又要加上三三八度,金属倒出来时才不会凝结,同时亦不会高到破坏性的结晶体能够形成的热度,合金也不会在冷却之前析离。熔化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氧气渗透也很重要,这样,金属结构才不会变得多孔。熟练的技术,和对所用的工具与金属有深刻的了解,是提炼过程不可或缺的条件。故此,这是神熬炼人心最恰当不过的象喻(参较埃及宗教传统中,审判灵魂的过程包括「将人心称在天平之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十七4「行恶的,留心听奸诈之言;说谎的,侧耳听邪恶之语。」

         邪恶的言语若没人欢迎,自然就会平息下来;而有人欢迎,就会使我们原形毕露(见分题研究:「Ⅱ 言语的弱点」第3点,原书第46~47)。听众另一面的角色出现在第10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邪恶”。更可作:破坏。──《箴言雷氏研读本》

  作恶的人喜欢听和他们臭味相同的话语。他们从谈论罪恶中得到快乐,也从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SDA圣经注释》

 

【箴十七4~54~5节是一对平行句,指出老人的愚昧心态:

     o 「行恶的,留心听奸诈之言;说谎的,侧耳听邪恶之语」(4),老年人很容易被恭维奉承的话欺哄,更应当谨慎分别「奸诈之言、邪恶之语」。人有什么样的内心,就爱听什么样的话语;而爱听什么话语,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真智慧是「殷勤保守你的心灵,免得忘记你亲眼所看见的事,又免得你一生、这事离开你的心;总要传给你的子子孙孙」(申四9)

     o 「戏笑穷人的,是辱没造他的主;幸灾乐祸的,必不免受罚」(5),老年人很容易娇惯孙辈,应当注意不要让他们被宠坏成「戏笑穷人、幸灾乐祸」的人。──《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七5「戏笑穷人的,是辱没造他的主,幸灾乐祸的,必不免受罚。」

         如果一个人长久地被宠坏,他会长成一只怪物。神对这件事的关切,见十四31与十六5——《丁道尔圣经注释》

         ●「戏笑」:「嘲笑」、「讥笑」。

         ●「幸灾乐祸」:原文是「高兴」、「灾祸」两字,意义就是「为了灾祸高兴」。──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6「子孙为老人的冠冕;父亲是儿女的荣耀。」

         参十六31。这些佳美的家庭果子需要栽培与保护。受到疏忽的农作物,因着相互的反感而满身伤痕,可见于以赛亚书三5;弥迦书七6;提摩太后书三2~4——《丁道尔圣经注释》

         子孙是传宗接代的记号,又可以说是老年人生命的延续;而父亲的经验及教导对儿女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串珠圣经注释》

         子孙为老人的冠冕:古代社会视多子为祝福,尤其是希伯来人,他们深知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极为看重子女<提后 绪论,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圣经精读本》

         「子孙为老人的冠冕;父亲是儿女的荣耀」(6),几代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意味着代沟。但作父亲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总想要儿女为自己争光,却不想自己也该成为「儿女的荣耀」。有智慧的子孙,才能成为「老人的冠冕」;而有智慧的父亲,才能成为「儿女的荣耀」。作父亲的年轻时愚昧不要紧,事后聪明并不晚;但若年轻时不思考,就很难事后变聪明、老了有智慧。正如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所说的:「如果你年轻时不学习思考,你可能永远也不会学。If you do not learn to think when you are young you may never learn. ──《圣经综合解读》

          17描述长辈与晚辈的和谐关系,两者应该是互相引以为荣。──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6、十六31十六31和十七6用关键词「冠冕 עֲטָרָה/at·ä·’」首尾呼应,把十六31~十七6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单元,主题是老年人的智能。

o A. 老人的冠冕(十六31)

o  B. 老人的智慧心态(十六32~33)

o   C. 老人管理家庭的智慧(十七1~3)

o  B1. 老人的愚昧心态(十七4~5)

o A1. 老人的冠冕(十七6)──《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七7「愚顽人说美言本不相宜,何况君王说谎话呢?」

         「杰出」(AVRV)或美(和合、RSV):这个字的含义是过量,所以是「说大话」。(LXX「可靠的」,这读法是用字根 ys%r 取代 yt[r)

愚顽人是 na{b[a{l(像在十七21b,三十22一样):蛮横傲慢、天生就不敬畏神的人,像在诗篇十四1或撒母耳记上二十五25一样。他与君王(na{d[i^b[,更好译作「尊贵人」)之间的对比,在以赛亚书三十二5~8阐明了,这两个字都出现在那里,尊贵人应该要成为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称谓。——《丁道尔圣经注释》

         君王应有高贵的人格,不能说谎。──《串珠圣经注释》

          愚顽人说「美」言:「得体的」、「合宜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7~97~9节是一个单元,主题是选择朋友的三大标准:说话诚实、坚持原则、宽容厚道。真智慧是以这三个标准来「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分辨值得结交的朋友;再加上选择朋友的五大禁忌(十九1~5),避免不可误交的损友。而我们自己要先成为这样的人,才能和同类的人惺惺相惜。这样,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就得着了三分之一:就是敬畏耶和华(7)、不交坏朋友(10;四14)、别娶也别做愚妄妇人(十二4;十四1)

   1.说话诚实,是选择朋友的第一个标准。「愚顽人说美言本不相宜,何况君王说谎话呢」(7),可译为「愚顽人说美言并不相宜,君子说谎言也不合宜」(和合本修订版),因为谎言会玷污高贵者,而诚实却会尊荣卑微者。人里面有什么生命,口里就会出来什么话语;「愚顽人」不能「说美言」,而「说谎言」的一定不是「君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一个人纵然能言善道,但若不诚实,早晚也会把人影响成「愚顽人」,所以不可交往。

   2.坚持原则,是选择朋友的第二个标准。「贿赂在馈送的人眼中看为宝玉」(8a),实际上是用原则来交易短暂的利益,虽然可以让「恶人」(23a)暂时在地上「随处运动都得顺利」(8b),但却最终通向死亡。「因为贿赂能叫智慧人的眼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申十六19),所以「受贿赂害死无辜之人的,必受咒诅」(申二十七25),而「恨恶贿赂的,必得存活」(十五27)。一个人纵然说话诚实,但若不能坚持原则,早晚也会把人带偏,所以不可交往。

   3.宽容厚道,是选择朋友的第三个标准。「遮掩人过的,寻求人爱;屡次挑错的,离间密友」(9),可译为「包容过错的,寻求友爱;喋喋不休的,离间密友」(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一个「遮掩人过的」人,并不是对罪恶不闻不问,而是只需「一句责备话」(10),不必喋喋不休地「屡次挑错」。只有愚昧人才会揪住别人的过失不放,却忘记自己的缺点。一个人纵然说话诚实、坚持原则,但若心胸狭窄、得理不饶人,早晚也会制造纷争,所以不可交往。──《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七8「贿赂在馈送的人眼中看为宝玉,随处运动都得顺利。」

         「礼物」(AVRV)在此应该译作贿赂(和合、RSVs%oh]ad[,从未用来指廉洁无私的礼物)

宝玉(和合;AVRV「宝石」)直译为「喜爱的石头」;所以 RSV 冒险译作「不可思议的石头」,是讨人喜爱的。这句话的一般含义很清楚:它是描述行贿之人对于他所用之工具的多样用途充满信心,「有钱能使鬼推磨」;但第1523节则说明神的观点。——《丁道尔圣经注释》

         贿赂或能使人致富,但这种行为肯定要受到谴责(一七23)──《箴言雷氏研读本》

         圣经责备行贿与受贿(十五27;申十六19;提前六10)。此处指出人性的弱点:贿赂到处,路路畅通!──《启导本箴言注释》

         贿赂……看为宝玉:“贿赂”(bribe)是贬义词,与其对应的褒义词是“礼物”(gift)。整本圣经大都从负面意义上使用了贿赂(238)。但箴言有时又将此词译为礼物(635)。因此,从智能文学的角度而言,与其使用贿赂之意,不如选用礼物之意(2114)。除了致谢的礼物,基督教伦理决不容许任何委托之礼或贿赂<王下515,比较贿赂、礼物、朝贡> ──《圣经精读本》

         ●「宝玉」:「恩惠宝石」。

          17主要是强调「贿赂」的效果,但 1723 就提到神怎样看贿赂。──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9「遮掩人过的,寻求人爱;屡次挑错的,离间密友。」

         第一行把十12b颠倒过来(见该处的注解),完成了整个循环。因为爱所寻求的乃是爱,而不是优越感。

关于第二行,参十六28b。屡次可能是指搬弄是非或(像和合、RV 一样)反复诉说一件事。密友(和合、RV)在原文是一个字,指知己的伙伴63。关于这个字其他的参考经文,见二17的注解。——《丁道尔圣经注释》

         宽容一次过错或能维持友谊,但利用这种宽大之心的人,却会使友谊破裂。──《箴言雷氏研读本》

         ●「寻求人爱」:原文的确是「寻求爱」,意思是说遮掩别人过错的行为有如对爱的追求行动。

          17「别人的错误」是要遮掩还是要张扬将会左右人际关系的进展。──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9~109节强调了饶恕,10节强调了责备,以此来加深了教导的深度。遮掩弟兄的过错,并不意味着默认他的罪。并且,警戒与武断的批评也有所不同(511~24)。饶恕与责备是爱的不同层面。 ──《圣经精读本》

 

【箴十七10「一句责备话深入聪明人的心,强如责打愚昧人一百下。」

         「更多进入」(AV):「更深穿透」(Moffatt),和合本作深入。

参阿希家,XV(DOTT p.272):「用智慧话击打一个人,好使它在他心中,有如夏季一样发热;……用许多杖击打愚昧人,他必不领会它。」——《丁道尔圣经注释》

 

【箴十七10~1510~15节是一个单元,主题是对待愚昧人的两大原则:不招惹、不报复。分为两组:

o A. 不作愚昧人老师(10)

o  B. 愚昧人自作自受(11)

o A. 不和愚昧人硬顶(12)

o  B. 愚昧人恶有恶报(13)

o A. 不同愚昧人争竞(14)

o  B. 愚昧人被神憎恶(15)──《圣经综合解读》

         101214节是第一组,主题是不招惹愚昧人:

     o 「一句责备话深入聪明人的心,强如责打愚昧人一百下」(10)。因此,真智慧是不指望能教好愚昧人,只能求神亲自动工。而人能否听进「责备话」,是「聪明人」和「愚昧人」的标志。「愚昧人」的愚昧,并非因为缺乏事实或理性的分析,而是因为他们无知地陶醉于某种优越感,不愿承认自己已经被别人当作傻瓜来愚弄。因此,再多的证据也无法说服「愚昧人」,要让「愚昧人」相信自己被骗了,要比骗他们更难。所以成功的骗子不必为自己寻找证据,因为跟随他们的「愚昧人」不必需要理由。

     o 「宁可遇见丢崽子的母熊,不可遇见正行愚妄的愚昧人」(12)。「丢崽子的母熊」会陷入狂暴,应当远远避开;同样,真智慧是不和「正行愚妄的愚昧人」硬顶。因为「愚昧人」可以原谅别人的错误,但却不愿原谅别人的正确,免得别人的正确证明他们的错误,所以他们会像「丢崽子的母熊」一样好斗。

     o 「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所以,在争闹之先必当止息争竞」(14),可译为「纷争掀起,如同缺口的水;因此,争端尚未爆发就当制止」(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纷争」不能止息「纷争」,肉体不能制伏肉体;「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不管我们多么有理、多么正确,只要开始与人「争闹」,一定会被血气控制,结果越「争竞」、越显出自己的愚昧,而且如决口之堤、一发不可收拾。因此,真智慧是「在争闹之先必当止息争竞」,「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2~3)──《圣经综合解读》

         111315节是第二组,主题是不报复愚昧人:

     o 「恶人只寻背叛,所以必有严厉的使者奉差攻击他」(11)。「责打愚昧人」,愚昧人反而更加反叛,结果必然自作自受、招来管教和惩罚。

     o 「以恶报善的,祸患必不离他的家」(13)。愚昧人不但反叛,而且会「以恶报善」,结果必然会恶有恶报。正如大卫陷害忠心的乌利亚,结果刀剑永不离开他的家(撒下十二10)

     o 「定恶人为义的,定义人为恶的,这都为耶和华所憎恶」(15)。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没有悔改的罪人,一种是已经悔改的罪人;「义人」相信自己是罪人,而「恶人」认为自己是义人。把自己喜欢的人夸成尽善尽美的「义人」,把自己讨厌的人贬成一无是处的「恶人」,这都是神眼中的愚昧。神并不会按照人怎样看待自己来对待他,而会「照着各人所行的报应他」(诗六十二12),每个人都要照着神的公义标准来接受审判。──《圣经综合解读》

         末世的信徒活在一个颠倒黑白的时代,堕落被称为多元生活方式,真理被称为一种观点,真话被当作仇恨言论(Hate Speech),罪恶可以通过修改法律而不再称为罪。而真智慧就是既不与愚昧人争闹(101214),也不报复愚昧人,而是安静地等候神所定的自然法则和属灵法则生效(111315)。历史从来都没有让我们失望过。──《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七11「恶人只寻背叛,所以必有严厉的使者,奉差攻击他。」

         这里的主词和受词应该颠倒过来,就如希伯来文所提示的,所以 Moffatt 简洁地译作「背叛念念不忘灾祸。」也就是说:既然背叛蔑视中庸,背叛之人根本就别痴心妄想;因我们寻求甚么,就得到甚么。也见第17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箴言的背景大概是宫庭。对朝臣的警告是:他们若阴谋背叛王的话,他们无须期望从王得到怜悯。『严厉的使者』是指王的行刑者,或者也许是指死亡(见十六14)――《每日研经丛书》

         “恶人只寻背叛”。更可作:背叛的人只寻求邪恶。“严厉的使者”。即执行审判的人。──《箴言雷氏研读本》

         「使者」:指祸患。──《串珠圣经注释》

         所罗门写此句时,心中或记得早年大卫王派约押和亚比筛击杀叛徒示巴的往事(撒下二十章)。──《启导本箴言注释》

         ●「有严厉的使者奉差攻击他」:原文是「他必被严厉的使者放逐」。──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12「宁可遇见丢崽子的母熊,不可遇见正行愚妄的愚昧人。」

         「丢崽子的母熊」:失掉幼子的母熊以残暴出名(参串)──《串珠圣经注释》

         动物不惜生命护卫刚出生的幼儿,母熊尤甚,遇者很少生还。──《启导本箴言注释》

         ●「丢崽子的母熊」:「丧子的母熊」,这种熊会特别凶狠。 ──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13「以恶报善的,祸患必不离他的家。」

         这则箴言相当入骨,所罗门的双亲都曾如此回报那忠实的乌利亚,也都充分接受了第二行的判决:见撒母耳记下十二10起。这个原则较令人快乐的推论,可见于彼得前书三9;也参二十22的注释。——《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罗门的父母因他们陷害乌利亚的恶因而收取恶果——“祸患”(撒下一二10)──《箴言雷氏研读本》

 

【箴十七14「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所以在争闹之先,必当止息争竞。」

         「在它动乱之前」(AV):更好是作「爆发之前」(RSV)。这个动词只有再出现在十八1,二十3。这样的水闸一旦打开,就不是一个人所能预料、控制,或补偿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分争一开始,后果难预卜,更难控驭。“如水放开”可意译为“如水放开”可意译为“如水闸崩裂”,一发不可收拾。──《启导本箴言注释》

         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巴勒斯坦地区的水很稀贵,因此多处有很多水库或蓄水池。伯利恒附近有所罗门的三个水池,那里的水通过水路供给耶路撒冷。若没有及时发现和堵住堤坝上的小孔,将会一发不可收拾。纷争亦然,一开始是为了小事,待到最后,小的是是非非会引发大问题。 ──《圣经精读本》

         ●「如水放开」:意义近似「决堤的水」。

         ●「争闹之先」:「争闹显露之前」。

          1714 意思是只要冲突表面化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一定要尽力在冲突表面化之前停止敌对。──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15「定恶人为义的,定义人为恶的,这都为耶和华所憎恶。」

     Moffatt 作:「永恒者厌恶他们的配对」。参律法书与先知书所说的(出二十三7;赛五23)。这就是新约圣经中罗马书四5与三26那令人雀跃之信息有力的旧约背景:「……好使他为义,而义人……」(AV)——《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里以神作为至高的审判者,一切均追溯至神的公义,因此若反其道而行,必为神所不悦。求主使我们有正直之心,是与不是不能逆转。——《新旧约辅读》

 

【箴十七16「愚昧人既无聪明,为何手拿价银买智慧呢?」

         见分题研究:「Ⅱ 愚昧人」第1点,原书第37~39页。

「心」(和合本的无聪明,可译作「无心求智慧」)的意思可以是「意志」(参,AV)或心思(RSV,也见 RV);或者在这里也可能兼具这两种含义。Moffatt 译作「在他无心学习之时」,灵活地保留了这种双重含义。——《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幅愚昧人尝试购买智慧的图画是讽刺的,因为人无论付上什么代价也不能买来智慧。智慧也不能透过一些机械化的公式来得,人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才能获得智慧。──《箴言雷氏研读本》

         金钱可买所需物品,但愚昧人没有头脑,有金钱也于事无补。──《串珠圣经注释》

         智慧不能用金钱购得,愚昧人手捧金钱求智慧,正是他的愚笨处。──《启导本箴言注释》

         为何手拿价银买智慧呢:警告了金钱万能主义和拜金主义。智慧、生命和爱是无价之宝。在现代社会里,因没有金钱,人格遭到践踏的悲哀例子比比皆是。后来,犹太拉比不收授课费,而只接受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的奉献。这是为了不使教导智慧之事被钱所制约。 ──《圣经精读本》

          1716 也可能可以译为「为什么愚昧人手拿价银要买智慧而不思想呢」?──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16~20161820节用关键词「心 לֵב/lav」连在一起,1719节用关键词「爱 אָהַב·hav’」连在一起,把16~20节组成一个交错平行的单元,主题是三种「心」和两种「爱」:

o A. 没有心的人(16)

o  B. 爱朋友的人(17)

o A. 缺心眼的人(18)

o  B. 爱自己的人(19)

o A. 心弯曲的人(20)──《圣经综合解读》

         161820节是一组平行句,谈论三种「心」。真智慧是不做没有心的人(16),也不做缺心眼的人(18),更不做心弯曲的人(20)

     o 「愚昧人既无聪明,为何手拿价银买智慧呢」(16),直译是「愚昧人既然没心没肺,为何手拿价银买智慧呢」。「无聪明」原文是「没有心」。智慧需要付出代价去寻求(34),但不是用钱买,因为智慧是神白白赐给敬畏祂的人的礼物(720~23)。而不敬畏神的「愚昧人」不肯付代价、拒绝白白的礼物,却要耗费「价银」参加各种培训、学习,这本身就是没心没肺的表现。智慧并不能通过机械的公式和培训获得,而是始于对神的真实敬畏、对律法的切实遵行。

     o 「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乃是无知的人」(18),直译是「缺心眼的人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无知」原文是「缺少心」。「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就是在邻舍的见证下承诺作担保人,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将来作出承诺;不但要承担无限的责任,而且受制于别人和许多不可控的事件,等于冒失起誓(太五34)。若借贷者无力偿债,就要由担保者负责承担,很可能会超出担保者的能力,使他全家都陷入困境(二十16;二十二27;二十七13)。爱朋友(17)并不是替他「作保」,若是真心救急济困,应该直接「照他所缺乏的借给他,补他的不足」(申十五8),「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路六35)

     o 「心存邪僻的,寻不着好处;舌弄是非的,陷在祸患中」(20),可译为「心中歪曲的,得不着福乐;舌头颠倒是非的,陷在祸患中」(和合本修订版)。「心存邪僻」原文是「弯曲的心」。──《圣经综合解读》

         1719节是一组平行句,谈论两种「爱」。真智慧判断一个人,不但根据他们说什么,也根据他们爱什么。

     o 「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17)。朋友和弟兄,就是「彼此相爱」(约十三34)的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灾难最能证明友情的真实,患难之时才能看清谁是不离不弃的真朋友、真弟兄。

     o 「喜爱争竞的,是喜爱过犯;高立家门的,乃自取败坏」(19),可译为「喜爱争吵的,是喜爱过犯;门盖得高的,自取败坏」(和合本修订版)。「高立家门」比喻自高自大。「喜爱争竞的、高立家门的」,都是只爱自己的人,不会「爱人如己」(利十九18),所以不能当作真朋友。──《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七17「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

         见分题研究:「b 好朋友」与「Ⅲ 弟兄」。

RV 边注的译法(「是生为一个弟兄的」)是有可能的,但却太过牵强附会。其意义毋宁是说:在患难中,你就会看见家人的作用,你也能看出谁是你的朋友。但下一节经文显示出:一个朋友可以被人对他作出过分的要求。——《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患难之时,你能看到谁是你的朋友,并看见弟兄对你来说是多么重要。──《箴言雷氏研读本》

         本节可有两种解释:1 「朋友」与「弟兄」意同,指出友情持久不变。2 朋友与兄弟不同,朋友可选择,性近者便可结交,常聚在一起;至于兄弟,虽未必如朋友经常相聚,但在患难时,因亲情维系而可互相倚靠,彼此帮助。──《串珠圣经注释》

         有些学者将这句话译为“朋友乃时常亲爱,患难时的弟兄”。若有人拥有可与之同甘共苦一生的朋友,可谓拥有了人生至福之一。英国有句格言说“不幸是友情的试金石”,真正的友情会在患难中发出光芒。耶稣曾教导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1513)。撒上18章记述了大卫与约拿单之间感人肺腑的友情。 ──《圣经精读本》

          1717 是「患难见真情」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18「在邻舍面前击掌作保,乃是无知的人。」

         这与第17节并无矛盾。它并不是反对人帮助有需要的朋友,而是反对人盲目地作保,那是有可能会使受保者流于轻率,使俩人都趋于破产的。进一步见六1~5——《丁道尔圣经注释》

         “击掌”。即握手确证合约的生效。“保”。联署人,借贷者若不履行责任,他便要负责、承担债务。──《箴言雷氏研读本》

         看六4注。──《启导本箴言注释》

         ◎许多人讨论 1718 是不是与 1717 矛盾。不过我们稍稍有点社会经验就会知道不是任意作保就能够拯救朋友或兄弟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19「喜爱争竞的,是喜爱过犯;高立家门的,乃自取败坏。」

         希伯来文的字序稍微偏向 RSVRV 边注的译法,灵活一点地说,就是:「爱罪恶,爱争竞」,这与第二行一致,那里说到傲慢自大(向着神与向着人都是如此)必受报应。参舍伯那的自负:以赛亚书二十二16起。——《丁道尔圣经注释》

         “高立家门”。比喻人张开口说夸大、傲慢的话。──《箴言雷氏研读本》

         “高立家门”是自高自大、骄傲的表现(参十六18)。──《启导本箴言注释》

         高立家门:在巴勒斯坦地区,家门大都低而简朴,惟有一些富户人家才高立家门。本节在警戒因虚荣而生活过于奢华的人。有些学者认为“门”是“嘴”的隐喻,因此本节是在警告人不可随便说话。这种解释与上半节形成对比。 ──《圣经精读本》

         ●「高立家门的」:原文是「高举入口」、「使门口高大」。实际的意义颇有争论,一般认为是「骄傲自大」或「炫富」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20「心存邪僻的,寻不着好处;舌弄是非的,陷在祸患中。」

         十一20所警告的乃是神的憎恶,这则箴言(像第19节一样)所警告的则是俗世的祸患。可与八8对比。关于邪僻(和合、AVRV),见二1415——《丁道尔圣经注释》

         ●心存「邪僻」:「扭曲」、「乖僻」。──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21「生愚昧子的,必自愁苦,愚顽人的父毫无喜乐。」

          参第25节,与十1,十五20,也见分题研究:「Ⅱ 愚昧人」第1点,原书第37~39页。第二行的愚顽人是 na{b[a{l,见第7节。较广的应用,见希伯来书十三7;约翰三书4——《丁道尔圣经注释》

         ●「生」愚昧子的:原文型态是「阳性单数」,所以 1721 指的都是父亲,有不肖子的父亲充满忧愁。──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21~252125节原文用关键词「愚昧子」、「父亲」和「生」首尾呼应,把21~25节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单元,主题是教养不善的恶果:

o A. 愚昧子使父母愁苦(21)

o  B. 愚昧子祸害父母(22)

o   C. 愚昧子祸害社会(23)

o  B1. 愚昧子祸害自己(24)

o A1. 愚昧子使父母愁苦(25)──《圣经综合解读》

         2125节是一对交错对称的平行句,主题是愚昧子使父母愁苦:

     o 「生愚昧子的,必自愁苦」(21a),因为愚昧子「寻不着好处」(20a),所以「使母亲忧苦」(25b)

     o 「愚顽人的父毫无喜乐」(21b),因为愚昧子「陷在祸患中」(20b),所以「使父亲愁烦」(25)

     o 愚昧子不但害自己,而且害父母。因此,父母的真智慧是付上代价,从小管教孩子,帮助孩子敬畏神、勿交损友、娶个贤妻,才能避免自己因愚昧子而「愁苦」、「愁烦」。许多父母的教育失败,不是没有灌输孩子学问,而是没有教会孩子智慧。学问可以同时提高人行善或作恶的能力,惟有智慧才能让人在行善或作恶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圣经综合解读》

         2224节是一对平行句,主题是愚昧子祸害父母,也祸害自己:

     o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22),指愚昧子的父母「毫无喜乐」(21),以致「使骨枯干」,最终抑郁而亡。

     o 「明哲人眼前有智慧;愚昧人眼望地极」(24),指愚昧子弃绝眼前的智慧,追逐不切实际的虚空目标,小的事情看不上,大的事情又做不了,结果人生一无所得、害人害己。

     o 失败的教养使儿女成为愚昧之子,不但害了自己,也连累了父母。因此,真智慧的教养必须把智慧放在学问之前,把学问作为德行的辅助。学问可以帮助敬畏神的人变得更好,也可以帮助不敬畏神的人变得更坏。在没有智慧的人身上,学问会成为迂腐,机智会成为狡诈,朴实会成为粗鄙,厚道会成为懦弱,勇敢会成为粗暴,热情会成为谄媚。──《圣经综合解读》

         23节的主题是愚昧子祸害社会。愚昧子长大后成为「恶人」(23),「恶人暗中受贿赂,为要颠倒判断」(23),不但祸害父母、祸害自己,而且祸害社会。因此,真智慧是知道家庭出了问题,社会也会出现问题。人本主义教育的恶果之一,就是用社会代替家庭,结果家庭破碎、父亲缺席,使许多人从小沦为缺乏家教的「愚昧子」,长大成为祸害社会的「恶人」,并且制定更多贻害下一代的法律。──《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七22「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心灵与身体密不可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很大。心灵若喜乐,生存的意志旺盛,身体也跟着健康,尤胜良药。──《启导本箴言注释》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良药”一词仅出现在本节,意指“医治”、“救济”。故本节亦可译为“喜乐的心可医治身体”。现代人的疾病,多由精神上的紧张与苦恼引起,忧愁与牵挂既是病因,也是妨碍和治疗疾病的要因,究根追底,这是因为人不思念神。 ──《圣经精读本》

 

【箴十七23「恶人暗中受贿赂,为要颠倒判断。」

         ●「颠倒判断」:「颠倒公平的道路」。──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24「明哲人眼前有智慧,愚昧人眼望地极。」

         智慧「在明哲人眼前是笔直的」,有两种含义:(a)他「坚定地面向它」(RSV),与愚昧人不同;(b)他不能疏漏它。这两种含义都见于雅各书一5~8。参分题研究:「Ⅱ 愚昧人」第1点,原书第37~39页。——《丁道尔圣经注释》

         明哲人容易得智慧,愚昧人却不断寻求别人的利益,而从不寻求智慧。──《箴言雷氏研读本》

         明哲人好学和专心,愚昧人的学习态度散漫,眼睛四处张望,不能专心。──《串珠圣经注释》

         “眼望地极”是说追逐空幻。愚人的眼望住地上之物,件件都要,就是不要智慧。──《启导本箴言注释》

         ◎「愚昧人眼望地极」:表示愚昧人茫茫不知目标与帮助在何处。──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明哲人专心工作;愚昧人则三心二意。──《SDA圣经注释》

 

【箴十七25「愚昧子使父亲愁烦,使母亲忧苦。」

         愁烦是一个比第21节的「愁苦」(和合、AVRV)更强烈的字眼;参「惹动」,申命记三十二19;列王纪上十五30等。——《丁道尔圣经注释》

 

【箴十七26「刑罚义人为不善;责打君子为不义。」

         这则箴言可能是以「也」(AVRV)字开头的,这个字可能暗示它一度是与另一则箴言成组的,就如十八5,这则与那则类似,而且超越过它。在十八5,那在对的这一边的人在诉讼上失败了;在这里,他则被处罚金或受责打。

但是「也」的意思同样也可能是「甚至」(像在28节一样):「甚至判一无辜的人罚款都是不好的;(尤有甚者)是为了尊贵人的正直而责打他们」;一个有力的对比,也是对政治或宗教逼迫中肯的评论。唯一的问题是:诗歌体的简洁究竟会不会到这种地步,甚至把中括号里的字给省掉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责打君子」:参耶稣受审的经历(1823)。──《串珠圣经注释》

         社会正义不存,无辜和行为正直的人受迫害。都是不义的事。当年先知耶利米因直言而被打(耶二十1~2)便是一例。──《启导本箴言注释》

         刑罚义人……责打君子:本文正面反映了神的公义与法规被邪恶统治者所扭曲歪解的现状。有史以来,越是堕落不义的时代,追求正义与真理的人越是遭受了更大的逼迫与苦难。即便是今天,虽然文明发达,国民的权利得到更多申张,但不义之事到处可见。圣徒既已身处这种时代,就不应该袖手旁观,不仅要高呼神的公义与真理,更要具体指出并改变社会的不义<91~34,圣徒如何对待社会不义> ──《圣经精读本》

         「刑罚义人为不善;责打君子为不义」(26),神不会让人无辜受罚,所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愚昧子的父母遭受「愁烦」和「忧苦」(2125),并非因为神「不善」或「不义」,而是自己离弃智慧、教养不善的恶果。──《圣经综合解读》

         ●责打「君子」:「尊贵的」(可能在阶级或是在心智上),因此可能是「长官」或「君子」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26~282628节原文用「甚至 גַּם/gam」开头,首尾呼应,把26~28节组成一个单元,继续21~25节教养不善的话题,强调善于教养的关键在于管住口舌。──《圣经综合解读》

         27~28节是一对平行句,指出善于教养的关键在于管住口舌,真智慧的教养者首先要学会少说话:

     o 「寡少言语的,有知识;性情温良的,有聪明」(27),可译为「节制言语的,有见识;性情温良的人,有聪明」(和合本修订版)。「知识」原文的意思是「知识、洞察力、智能」,「性情温良」原文是「冷静的灵」。因此,多嘴多舌是没有见识的表现,性情暴躁是缺乏智慧的证明;而节制就是不懂的时候不乱说,懂的时候也不多说。

     o 「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28)。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无知,才能控制口舌和情绪,「静默不言、闭口不说」。因此,少说并不是无知,多嘴反而会暴露自己的愚昧。

     o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雅一26),因此,一个能管住自己口舌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许多父母教养儿女最大的失败,就是父母不肯节制自己的言语,也没有训练儿女管住自己的嘴巴,结果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太十五14)。许多父母明明没有智慧,却舍不得「静默不言」;明明缺乏聪明,却忍不住「闭口不说」。结果是言语越没节制,越暴露自己的言行不一和愚昧无知,连那些真理的部分也被儿女一同拒绝。因此,父母说话的内容和方式若不能像「金苹果在银网子里」(二十五11)那样合宜,不但不能被儿女当作「金耳环和精金的妆饰」(二十五11),反而会败坏他们;这时「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圣经综合解读》

         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个夸夸其谈的时代,人本主义的学校教导如何高谈阔论,却不教导如何进行条理清晰的辩论;教导如何发泄自己的情绪、质疑别人的动机,作出大胆的断言,重复煽情的口号,却不教导基于逻辑和证据的理性分析。这种教育只会使人记住一些流行的观点,知识可能有一公里宽、但却只有一公分深,结果倒是沾沾自喜、放纵口舌。真智慧的教养方法,不但要教导儿女「敬畏耶和华」(7),而且要以身作则、和儿女一同操练「节制言语」。人若能「节制言语」,就能节制全身,因为「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三2);相反,人若不能「节制言语」,「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 舌头就是火……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雅三5~6)──《圣经综合解读》

         许多父母都想「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二十二6),盼望他们「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二十二6),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他们到《箴言》之外四处寻找各种教育秘诀,却不明白管教的必要性(二十九17~21),也不懂得怎样用「杖」管教(二十二15)、怎样正面引导(二十三15~1622~25);既不理会教养的关键在于管住口舌(十七26~28),也不关心教养的方法(十九16~23)和教养的守则(十九24~二十1);更没有熟读《箴言》,把整卷《箴言》都当作教养的内容(8)。结果教养就沦为父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而同样的唠叨,儿女一次又一次地重犯同样的错误。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主前106~43)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是众所周知的耻辱 To stumble twice against the same stone is a proverbial disgrace」,又有人说:「精神错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事,并且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Insanity is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这些话都值得作父母的深思。──《圣经综合解读》

 

【箴十七27「寡少言语的有知识;性情温良的有聪明。」

         ●「性情温良」的:「心灵冷静」、「内心镇定」。──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27~28言必慎思】AV 接受了一个没有必要之马所拉学者的修改而破坏了第27节的第二行。应该采用 RV 的译法:「灵里沉着冷静的是明智人」。参十四17的注释,与分题研究:「Ⅲ 绝妙之言」及附属部分,原书第47~48页。

  第28节乏味的忠告并非纯粹是讽刺性的。接受这忠告的愚昧人就不再是个彻底愚昧的人,参十八2;传道书十12~14。──《丁道尔圣经注释》

          寡少” 。抑制、束缚。“ 温良”。直译作:冷、冷静;即沉。──《箴言雷氏研读本》

          1727~28 是一个不错的指引,冷静观察、少说一点话,就是聪明智慧了。──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十七28「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

         听取这忠告的“愚昧人”最少也没有那么愚昧了!──《箴言雷氏研读本》

 

【思想问题(17)

   1 犹太社会十分注重家庭观念,本章以什么为家中之宝呢?参1 6节。中国有那些谚语和这意思相同?

   2 真正的知己应该有什么条件?参9 14 17节。耶稣是否信徒的知己?

   3 作者所罗门对「贿赂」有什么看法?「贿赂」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参8 23节。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