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二十章拾穗 【箴二十1】「酒能使人亵慢,浓酒使人喧嚷,凡因酒错误的,就无智慧。」 与谦卑儆醒和勤受智慧训诲(如:十九20)相反的,乃是独断(亵慢与前一节的「亵慢人」或「嘲弄者」是同一个字)与侵略(和合:喧嚷;AV「烈怒」;RV、RSV 「争吵)的态度,这种态度乃是因着醉酒而起的(在诗歌体上,酒在这里被予以人格化,支配饮酒之人)。 「受欺」(AV;和合:错误),或「无智慧」(RV、RSV):这个字的意思也可以是「举步蹒跚」(参,赛二十八7),一个有双重含义的字眼。——《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酒错误”。直译作:蹒跚、摇摆。即喝醉。──《箴言雷氏研读本》 《箴言》劝戒人勿饮酒,因为醉酒引致贫穷(二十三20~21)、争斗(二十三29~32)、颠倒是非(三十一4~5)、犯错误、骄傲、喧嚷(本节),所以淡酒、浓酒都不可喝(路一15;弗五18)。──《启导本箴言注释》 ●「酒能使人亵慢」:「酒是傲慢」、「酒是嘲讽」。 ●「浓酒」:「酒精成份较多,会使人醉的酒」。 ●「浓酒使人喧嚷」:「烈酒是喧嚷」。 ●「因酒错误的」:可能可以译成「迷恋它的」。 ◎喝过酒精饮料的人应该都知道「亵慢」与「喧嚷」是怎么回事。不管是迷恋酒,或者是因为酒犯错,还真的都是缺乏智慧。圣经不是规定「不能喝酒」,但「不可醉酒」,是新旧约一致的教导。 箴 23:20~21; 罗 13:13 林前 5:11 弗 5:18 ──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1、十九24】第1节和十九24用食物首尾呼应,把十九24~二十1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单元,主题是教养的守则: o A. 管教要有分寸(十九24); o B. 管教要分对象(十九25); o C. 父母要有见证(十九26); o D. 见证的关键是言行一致(十九27); o C1. 父母要有见证(十九28); o B1. 管教要分对象(十九29); o A1. 管教要有分寸(二十1)。──《圣经综合解读》 第1节和十九24首尾呼应,主题是管教的分寸: o 「懒惰人放手在盘子里,就是向口撤回,他也不肯」(十九24)。食物已经唾手可得,但只差那一步,还是吃不到口,许多管教孩子的父母就是这样的懒惰人。真智慧的管教一定要认真执行,既不可半途而废、更不可功亏一篑。今天,许多父母的管教措施并不是认真祷告的结果,而是随心所欲、朝令夕改;最后是虎头蛇尾,被儿女看透自己的无知和虚伪,以致轻忽怠慢所有的管教。 o 「酒能使人亵慢,浓酒使人喧嚷;凡因酒错误的,就无智慧」(1节)。酒是古代以色列人的重要饮料,在圣经中常常代表喜乐,「酒能悦人心」(诗一百零四15),是神的祝福(申十一14);但若喝过了头,却会「使人亵慢」。因此,真智慧的管教一定要点到即止,不可过为己甚。父母若不承认自己的罪性、不肯放下自己的面子,就会为了坚持而坚持,管教就会越过神的界限,成了肉体情绪的发泄。──《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1~30】本章记述了多种教训,其主旨是当以谨守仁爱的心行真理,并依靠耶和华神。因神必报应恶人,圣徒当将冤情交托给耶和华,避开纷争,努力行善成义(申32;35)。──《圣经精读本》 【箴二十2】「王的威吓,如同狮子吼叫,惹动他怒的,是自害己命。」 参十九12,但这里的警告是明确的。AV 的「惧怕」,意思是「所激起的惧怕」(参,和合:威吓)。 「得罪……性命」(AV)不是在神学含义上,而是(如,和合、RSV 一样)意味着「丧失他的性命」。——《丁道尔圣经注释》 “害”。即危及。──《箴言雷氏研读本》 ●王的「威吓」:SH 3677,「恐布」、「害怕」、「威仪」。 ●自「害」己命:「因罪而招致惩罚」。 ◎ 20:2 前半部与 19:12 相似。──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2~8】2节和8节以关键词「王」首尾呼应,把2~8节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单元,主题是作王的真智慧: o A. 王的责任(2节); o B. 洞察纷争(3~4节); o C. 洞察深谋(5节); o B1. 洞察伪善(6~7节); o A1. 王的责任(8节)。──《圣经综合解读》 2节和8节首尾呼应,主题是王的责任: o 「王的威吓如同狮子吼叫」(2a),因为他有神所赐的权柄。「王的威吓」是要叫人知道犯罪必有代价,犯罪若不付代价,罪恶就会立刻泛滥,所以不惩罚罪恶就是鼓励犯罪。「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地佩剑;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罗十三4),所以「惹动他怒的,是自害己命」(2b)。 o 「王坐在审判的位上,以眼目驱散诸恶」(8节)。真智慧是用公义的洞察力来保持「王的威吓」。但是百姓若离弃神,「王的威吓」就会变成维持统治的权术,正如马基雅维利所云:「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因为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然而由于人性是恶劣的,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把这条纽带一刀两断了。可是畏惧,则由于害怕受到绝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君主论》第十七章)。──《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3】「远离纷争,是人的尊荣,愚妄人都爱争闹。」 「停止」(AV),毋宁译作远离(和合、RV、RSV)。「动乱」(AV)不如译作争闹(和合、RV、RSV),与十七14;十八1(和合:「恼恨」)一样,这个字在圣经中就只有出现在这三处经文中。 奋起维护自己的尊严反而会名誉扫地,参耶弗他与基甸的对比,士师记十二1~6;八1~3。——《丁道尔圣经注释》 “热闹”。直译作:叫嚷;即吵架。──《箴言雷氏研读本》 ●「远离」纷争:「停止」。 ●远离「纷争」:SH 7379,「争讼」、「争端」。 ●「尊荣」:「荣耀」、「光荣」。 ◎「以和为贵」常常被看成是懦弱,不过 20;3 提及如果可以停止纷争(争讼),是一种荣耀。──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3~4】3~4节是一对平行句,主题是洞察纷争: o 「远离纷争是人的尊荣;愚妄人都爱争闹」(3节),可译为「止息纷争是人的尊荣,愚妄人争闹不休」(和合本修订版)。政客的权术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挑启争端,鼓动人互相争斗,自己则坐收渔利;而君王的真智慧是为了百姓的好处,所以要洞察可能导致纷争的因素,提前止息纷争,因为「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所以,在争闹之先必当止息争竞」(十七14)。愚妄人喜欢制造纷争,激发人的恐惧和贪婪,再用保障的许诺来交换他们的自由,让人更加倚靠自己;而智慧人则是控制纷争、保障自由,让人尽量不必倚靠政府,因为自由乃是神的恩赐(利二十五42)。凡是倚靠煽动一群人与另外一群人的「纷争」而取得权力的人,无论理由怎样冠冕堂皇,都是为着少数人的私利,因此不可信赖。但是,「纷争」从来都不缺乏吸引人的时尚头衔,今天,民与民的纷争被称为「社会正义 Social Justice」和「平权 Affirmative」,国与国的纷争被称为「普世价值 Universal Value」和「爱国主义 Patriotism」。所以撒母耳·约翰逊(Samuel Johnson,英国作家,1707~1784年)说:「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英国作家,1856~1950年)则说:「爱国主义,就是你坚信这个国家比其他任何国家都优越,因为你出生在这里 Patriotism is your conviction that this country is superior to
all other countries because you were born in it」。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个「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太二十四7)的时代,我们不关心政治,政治却总是关心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智慧是「远离纷争」、不做「爱争闹」的愚妄人。卷入纷争是不幸,需要求神怜悯;参与纷争是不智,应当求神赦免。 o 「懒惰人因冬寒不肯耕种,到收割的时候,他必讨饭而无所得」(4节),原文是「懒惰人在秋天不耕种,他将在收割时寻找却找不到」(英文ESV译本)。以色列农夫在秋雨之后开始耕种,春雨之后开始收割。「正义的果实是为促进和平的人用和平栽种出来的」(雅三18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人若不栽种和平,就不能收割正义的果子。属地的权术是把百姓当作人的私有财产、把君王当作主人,所以主人要利用纷争、分而治之;而真智慧则是把百姓看作神的群羊,把君王看作神的管家,所以管家应当栽种和平、收获义果。──《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4】「懒惰人因冬寒不肯耕种,到收割的时候,他必讨饭而无所得。」 因(直译「从」,表原因的用法)寒冷;和合本与 AV 有 RV 和 Vulg 支持;但大部分释经学者与 RSV 却偏好「在(直译「从」,表时间的用法)秋天」,这使之成为单纯的因循;但「秋天」的意思也可以是「寒冷的季节」(耶三十六22;创八22),它所带给人的不舒服感受大概就是懒惰人所要的借口。 讨饭(和合、AV、RV):可能是从他的田地,过于从他的邻舍;所以 RSV 译作「寻找」。——《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冬寒”。直译作:从冬天;即从初冬开始。在以色列,农夫等待十到十一月的雨,便开始耕田,种植冬天的农作物。懒惰人因天气而耽延,结果得不到收成。──《箴言雷氏研读本》 「冬寒」:原为「秋天」,是巴勒斯坦耕种的季节。──《串珠圣经注释》 “冬寒”应作“秋天”。本节上半可译为“懒惰人应耕作时不耕作”。秋天为巴勒斯坦耕种季节,天气寒冷,成为懒惰人不下田的借口。──《启导本箴言注释》 懒惰人……无所得; 秋天是以色列耕地的好时期,若因懒惰而未能及时耕地,第二年就没有收成。即使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懒惰人不去劳作,最终只能穷困潦倒。我们辛勤劳动,与其说是为要预备困苦之时,不如说是因劳动本身具有美好意义。圣徒是天国的工人,当在黑夜到来之前努力为主作工(太13;24~39)。
讨饭; 这句话亦可译成“期望”。懒惰人不作当作的事,却寡廉鲜耻地期望得到别人流汗耕作所得的收成,但这样的期待必会落空。 ──《圣经精读本》 ●「冬寒」:原文是「秋天」或「收割时期」。 ●「耕种」:「犁田」。 ◎由十月中到来年四月是巴勒斯坦的雨季,四月中旬起就可以收割大麦。秋天雨季开始不耕种,来年就不可能有收获。──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5】「人心怀藏谋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来。」 根据这节箴言便说:每个人里面都有贮藏智慧的容器,而智慧人只不过是能够把它汲引出来罢了。这种说法对箴言书的思想而言是陌生的(见反对这种观念的箴言,十四12,十六22)。毋宁说,这则箴言是有关于对人性的洞察力,这是箴言所要教导人的,借着这种洞察力,明哲人就能够发掘别人最深的意图(胜于和合、AV、RV 之谋略)。参第8节的注释。 深水的明喻也出现在十八4,见该处的注释。——《丁道尔圣经注释》 『目的』最好译作『谋略』(译按:本注释所引英译本为『目的』。中文本已作『谋略』)。这言论似乎要表明的要点是:人的谋略无论如何高深,若不付诸行动便毫无价值。――《每日研经丛书》 人真正的意图可能是隐藏的,但聪明人能洞察并分辨他内心的思想。──《箴言雷氏研读本》 “深水”深而不显露(看十八4)。“明哲人”洞瞩人性,能看出他人深藏的意图。──《启导本箴言注释》 人心如同深潭,无法测度(18;4)。但明哲人却能运用智慧,测出藏在心中的思念。这并不是明哲人本身具有透视功能,而是明哲人敬畏耶和华,以神的话语为尺度,故才具备正确分辨是非的判断力。 ──《圣经精读本》 第5节是本单元的中心,主题是洞察深谋。「人心怀藏谋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来」(5节),可译为「人心中的筹算如同深水,但有洞察力的人却能汲引出来」(英文ESV译本)。人的谋算似乎深不可测,让人笃信不疑,但有智慧的人却能「汲引出来」,因为「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5) 。真智慧在面对世上的各种问题时,不是从人在地上的角度看,而是从神在天上的角度看;不是用制造问题时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而是用基督台前的思维来对待问题。──《圣经综合解读》 ●「人心怀藏谋略」:「人心中的筹算如深水」。 ●「汲引出来」:SH 1802,「取水」。 ◎ 20:5 是说人的心思意念不容易被看清,但是聪明人还是可以察看清楚。──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6】「人多述说自己的仁慈,但忠信人谁能遇着呢?」 这里的对比乃是在于声称与事实之间的,而不是在于良善(h]esed[;和合:仁慈)与忠信之间的,后面两者都包括了坚定不移的观念(前一个还带有约和担保的含义:见十九22注释)。见分题研究:「b 好朋友」。——《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都喜欢自称为善人,但却没有付诸实践。──《串珠圣经注释》 说话和实践应该一致,可是许多人只说不做。──《启导本箴言注释》 忠信人谁能遇着呢; 若一个团契或国家想要兴旺,必须有忠诚的工人。无法相互信赖,只想找机会诬陷别人的社会,没有未来可言。甚至是污鬼的世界,也自有其体系与纪律,并藉此得以存续(可3:22~26)。真正的忠信是耶稣基督向神所作的(来3;2)。我们是为神作工的人,就当努力从小事上就效法耶稣的忠诚(太25;21;林前4;2)。 ──《圣经精读本》 ●「仁慈」:SH 2617,「慈爱」、「忠信」、「忠诚」。 ●「忠信」:SH 5299,「忠信」、「可靠」。 ◎事实上「忠信」、「仁慈」意义接近, 20;6 的意思就是「事实上慈爱忠信这么重要的道德是很少人有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6~7】6~7节是一对平行句,主题是洞察伪善: o 「人多述说自己的仁慈,但忠信人谁能遇着呢」(6节),可译为「很多人声称自己忠信,但诚信的人谁能遇着呢」(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亚当的后裔都是罪人,只要条件允许、机会成熟,人人都会作恶,只不过是作恶的手段不同:野蛮人互相吞食,文明人则互相欺骗。 o 「行为纯正的义人,他的子孙是有福的」(7节),不可轻信,不等于完全不信。神的百姓中还是有忠信的人存在,所以神说:「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出二十6)。但是,这个世界的悲剧是:我们应当为遇到少数「行为纯正」的人而感谢神,对遇到不忠不信的人却应该当作人生的常态。真智慧是相信人已经全然败坏,对所有的人都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7】「行为纯正的义人,他的子孙是有福的。」 这是一个陈述(像 RV、RSV 一样),而不是两个,直译为「一个行走在其纯全中的人──福哉……」。它适用于应付「为了孩子的缘故」不计代价「追求成功」的试探。——《丁道尔圣经注释》 义人的子孙蒙福,因为他们生活在行事公义的家中,长辈们的生活品行不经意地塑造着他们,这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导,强于千遍的以口教诲,因为生活是活生生的见证,证明他所教训的是可行的,也是蒙神赐福的。——《新旧约辅读》 这节箴言根据出埃及记二十章5至6节的原则。──《箴言雷氏研读本》 行为纯正的义人; 倘若将“纯正”这一词用在人身上,就可以理解为“成熟”、“正直”等意思(创6:9;诗26:1;林前2:6)。太5:48说,“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正如文字所示,神是绝对意义上的完全者,但要从不同的层面思考人的“绝对完全”。圣经指出世人都是达不到神之标准的罪人。只有通过耶稣的救赎事工,圣徒才能因信得救,因信称义(罗3:9,20 ;约壹2:2)。
他的子孙是有福的; 祖先所蒙的祝福或咒诅,必会影响子孙(出20;5,6),此思想对以色列人的影响至深(创3:15;赛14:20)。这种思想基于造物主神掌管人之生死福祸的神观。在以色列群体中,某个成员的罪恶就是整个以色列的罪恶(书7:1;撒下24:1)。不仅如此,新约的教会亦被喻为有机的身体,生动地体现了群体的连带意识(林前12:12)。 ──《圣经精读本》 【箴二十8】「王坐在审判的位上,以眼目驱散诸恶。」 驱散主要的意义是「吹散糠秕」(RV 边注、RSV);第26节的碌碡证实了这种译法。真正统治者的老练眼目将糠秕与麦子筛选出来;耶和华的灵比此更为确定,以赛亚书十一3;哥林多前书二15。——《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眼目驱散诸恶」:可作「以眼目簸筛各样坏事」,意即能细察及分辨好坏。──《串珠圣经注释》 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古代近东地区,普遍相信君王具有神赋予的审判权。所罗门王就是证明这种信念的代表人物(王上3:16~28)。审判官,首先要具备公义与智慧。但没有人具备完全的公义与智慧,惟有耶稣基督显明了神,并兼备全能者的智慧与公义,甚至监察人隐而未现的过犯(太6:4)。因此,他最适合去审判教会与万人(来12:23)。 ──《圣经精读本》 ●「驱散」:SH 2219,「簸谷」、「筛选」。 ●「以眼目驱散诸恶」:「以眼目细查分辨各样邪恶」。──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8 王的角色】王的传统角色是在代表他职位的宝座上秉公行义(有关大卫失职所构成的问题,可参较:撒下十五2~6的注释;有关所罗门智慧君王的角色,则可参较王上三16~28的注释)。《阿曼尼摩比的教诲》虽然一再声称正义「是神明的赏赐」,它仍假定作为神明代表的君王,能够在地上表达他们的心意。如此,亚述哲人阿希卡尔可以指出:「统治者的舌虽然温柔,却能打断龙的骨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9】「谁能说,我洁净了我的心,我脱净了我的罪?」 这里暗示答案是“没有人”,因而指出无罪的完美是不可能的。──《箴言雷氏研读本》 【箴二十9~25】9~25节是一个单元,用「说」(9、25节)、「两样的法码」(10、23节)和「为耶和华所憎恶」(10、23节)首尾呼应,主题是职场和商场的真智慧: o A. 人并不认识自己(9节); o B. 认清人的诡诈(10~11节); o C. 不可错失良机(12~13节); o D. 拒绝假聪明(14节); o E. 寻求真智慧(15节); o F. 切忌鲁莽(16~17节); o E1. 寻求真智慧(18节); o D1. 拒绝假聪明(19节); o C1. 不可急功近利(20~21节); o B1. 应对人的诡诈(22~23节); o A1. 人并不掌控未来(24~25节)。──《圣经综合解读》 9节和24~25节首尾呼应,主题是人既不认识自己的本相、也不掌控自己的未来: o 「谁能说,我洁净了我的心,我脱净了我的罪」(9节),答案是没有。无论是信主前还是信主后,「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约壹一8)。我们的罪性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我们的节制远远落后于自己的欲望。 o 「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24节)。人连下一秒钟的生命都不能把握,只有愚妄人才会以为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四14)。 o 「人冒失说,这是圣物,许愿之后才查问,就是自陷网罗」(25节),可译为「人冒失地声称:『这是神圣的!』许愿之后才细想,就是自陷圈套」(和合本修订版)。这是指人冒失地许愿,把人或财物分别为圣献给神(利二十七1~33),结果却因做不到而陷入罪中(申二十三21~22)。我们若轻率地在神面前「献身、献心」,结果却不了了之,「耶和华——你的神必定向你追讨,你不偿还就有罪」(申二十三21)。 o 真智慧在职场和商场上做计划时,不要对自己太有把握,也不可倚赖自己的计划,而应当寻求神的引导、顺服神的呼召:「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或做那事。』」(雅四15)。──《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10】「两样的法码、两样的升斗,都为耶和华所憎恶。」 关于诡诈的法码,参看第十一章1节的脚注。──《箴言雷氏研读本》 「两样的法码」:买入和卖出的法码不一样(参11:1; 16:11)。──《串珠圣经注释》 “两样的法码,两样的升斗”:一大一小,存心欺骗顾客。神憎恶不诚实的言语和行为,给人不但应用十足的升斗,最好能多给(路六38)。──《启导本箴言注释》 两样的法码、两样的升斗; “法码与升斗”的字面意思是“称砣与称砣”,因此本节所谈论的是双重秤。当时的奸商,巧妙地使用双重秤来欺瞒顾客,获取不义之利。当时的秤不像今天一样,经过了严格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故很容易欺骗别人。“公正的秤”还可用以比喻人的诚实、正直、公义(伯31:6),因此,本节也可以解释为是在警告那些具有双重人格的人,这些人纵容自己,却苛求别人(太23:4)。 ──《圣经精读本》 【箴二十10~11、22~23】10~11节和22~23节前后对应,主题是人的诡诈本性: o 10~11节是一对平行句。「两样的法码,两样的升斗,都为耶和华所憎恶」(10节)。买卖时所用的砝码石和容器标准必须相同(利十九36;申二十五13~15),使用不同的量器买进、卖出,是存心欺诈,「为耶和华所憎恶」。但人的诡诈是天生的,因为连儿童也会用表面的纯洁和正直来掩饰诡诈的「本性」(11节),何况成年人呢?因此,真智慧在职场和商场上看到别人的诡诈时,不能只看别人「两样的法码,两样的升斗」,却不看自己内心的诡诈「本性」。我们若用两种标准待人,宽容自己、苛求别人,也「为耶和华所憎恶」。因为神的法则是:「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路六38)。 o 「孩童的动作是清洁,是正直,都显明他的本性」(11节),原文意思是「连孩童也会在他的行动中掩饰自己,虽然他的行为看起来纯洁和正直」(英文ESV另译,NIV意译)。「动作 מַעֲלָל/mah·al·äl’」原文在圣经中九成是指习惯性的恶行。人诡诈的天性从来不会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本相不会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坏,只是变得更象自己。所以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年)说:「我们生下来有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学什么。我们从来不学任何新东西,我们都是一出生就是这样。We are born with all we have and we never learn. We never learn anything new. We all start complete.」(《永别了武器》)。 o 22~23节是一对平行句。当我们被别人欺诈时,不可用诡诈还击诡诈、以愚昧回报愚昧、靠肉体对付肉体,而要把事情交托给神:「你不要说,我要以恶报恶;要等候耶和华,祂必拯救你」(22节)。因为「两样的法码为耶和华所憎恶;诡诈的天平也为不善」(23节),神必会报应行诡诈的人。因此,真智慧在职场和商场上遇到欺诈时,「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罗十二19),免得我们的肉体被惹动、以恶制恶,结果有理也成了没理。──《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11】「孩童的动作,是清洁、是正直,都显明他的本性。」 这是一节重要的经文,启示出神不只关心孩童长大成人的过程,也关心孩童的本性。在希伯来文中,在「甚至」(AV)这个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借着他的动作」(AV、RV),显然是修饰整个句子,而不是只修饰孩童\cs8而已。在语源学上说来,可以作如此翻译:「即使是在嬉戏之时,孩童都显明他自己」〔这是伊武德(Ewald)所提议的;参 Knox〕;这是极吸引人的,因为它恰当地抓住了字序,而且含有发人深省的意义;但关键的名词在其他地方出现时并不具有这种含义。——《丁道尔圣经注释》 孩童早年的行为显示他未来生活的方向。──《箴言雷氏研读本》 本节应译作「孩童的行为显露出自己所作的是否纯洁和正直」。──《串珠圣经注释》 ◎ 20:11 的意思是「孩童的行动是否清洁正直,透过他的行为就可以显明出来」。──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12】「能听的耳,能看的眼,都是耶和华所造的。」 听是希伯来文中用来指「顺从」的词语(在二十五12就是如此翻译的;参,十五31;撒上十五22);就像「看」一样,它也能表达领悟:参以赛亚书六9、10。这则箴言对于第9节有解释性的作用,一起表明出以弗所书二8~10的含义。——《丁道尔圣经注释》 耳目都是耶和华所造的,人应在运用耳目上讨神喜悦,荣耀他。──《串珠圣经注释》 ◎ 20:12 的意思是神本来就造了耳朵与眼睛让人可以接受智慧,所以被造物应该多听、多看以获得智慧。──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12~13、20~21】12~13节和20~21节前后对应,主题是人不可错失良机、但也不可急功近利: o 12~13节是一对平行句,用关键词「眼」连接。「能听的耳,能看的眼,都是耶和华所造的」(12节),可译为「能听的耳,能看的眼,耶和华已经造了两者」(英文ESV译本)。神已经赐下了恩典,人就有责任善用神所赐的「耳」和「眼」,「不要贪睡,免致贫穷;眼要睁开,你就吃饱」(13节)。人的工作要尽本分,不可体贴肉体、懒惰懈怠,才不会错失神所赐的良机。 o 20~21节是一对平行句,原文首尾用「咒诅」和「祝福」作对比。「咒骂父母的」(20a),目的是为了尽快得到父母所遗留的产业。但「起初速得的产业,终久却不为福」(21节),因为神不会遂其所愿,「他的灯必灭,变为漆黑的黑暗」(20b)。「产业 נַחֲלָה/nakh·al·ä’」原文并非指普通的钱财,而是指父母的遗产、神所分配的地业(书十一23)。 o 真智慧在职场和商场上不可不用神已经恩赐的「耳」和「眼」,错失良机;但也不可追求快速得着神早已应许的恩典,急功近利。这两者都是懒惰、都是体贴肉体。──《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13】「不要贪睡,免致贫穷;眼要睁开,你就吃饱。」 ●不要「贪」睡:SH 1577,「喜爱」、「爱」。 ◎ 20:13 的「眼睛睁开」,呼应 20:12 「能看的眼是神所造」,所以人应该要尽量好好使用眼睛,而不是睡觉而不用眼睛。──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14】「买物的说:“不好,不好”;及至买去,他便自夸。」 「无用的」(AV)直译为不好(和合、RSV)。Knox 译作:「买物的说:差劲的东西,差劲的东西!等到买回去以后,却夸耀它。」我们在此可以看见一出短剧,也是一个商人针对生手所提出的警告,或许也是一个比喻,因为也有一些非物质的资产,我们可能会被说服就轻易将它卖出的(来十二16)。——《丁道尔圣经注释》 慎防一些批评货物不好的购买者,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压低价钱,然后以自己讲价的能力而夸口。──《箴言雷氏研读本》 购物者埋怨货品下劣,意图压低价钱。──《串珠圣经注释》 买物的人喜欢讨价,先贬低物的质量,用低价购得后向人夸口。人生有不少具价值的东西,例如名誉、品格、德行,须加珍惜(来十二16)。──《启导本箴言注释》 本文藉购买人对商品的评价来真实地描绘人充满矛盾的双重心理。这种双重心理不仅表现在商品交易,更是根深蒂固地扎根于心灵深处。圣徒应从根本上清除这些自私的双重心理,努力在神和世人面前作诚实的人。 ──《圣经精读本》 ◎ 20:14 是典型市场上的状况,人嫌恶货品,只是为了杀价,买了就反过来夸耀货品。──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14、19】14节和19节前后对应,主题是拒绝假聪明: o 「买物的说:不好,不好;及至买去,他便自夸」(14节),指先贬低货物来讨价还价,买到以后又向人夸口。这种人对谁都可能诡诈,是商场常见的假聪明,不可结交,更不能作为合作伙伴。 o 「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大张嘴的,不可与他结交」(19节)。「往来传舌」、「大张嘴」的人消息灵通,口无遮挡。这种人对谁都很不可靠,是商场常见的假聪明,不可结交,更不能作为合作伙伴。 o 真智慧在职场和商场上选择合作伙伴时,不可选择那些在自己面前故意贬低别人、泄露别人秘密的人,因为他们也可能在别人面前故意贬低你、泄露你的秘密。──《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15】「有金子和许多珍珠(或作“红宝石”),惟有知识的嘴,乃为贵重的珍宝。」 见三14、15,并八10、11的注释,但这里的对比乃是各种的饰物,而不是财富。要受人公正地赞赏,就得学习捕捉人的耳朵,而不是吸引人的眼目;这件事比稀世的珍宝还要珍贵。——《丁道尔圣经注释》 ●「珍珠」:可能是「珍珠」、「红宝石」或「珊瑚」。──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15、18】15节和18节前后对应,主题是寻求真智能: o 「有金子和许多珍珠,惟有知识的嘴乃为贵重的珍宝」(15节)。「知识」原文的意思是「知识、洞察力、智能」,与「分别善恶」(创二9、17)的「分别」是同一个词,在圣经中也被译为「知道」(伯十7)、「认识」(赛五十三11)、「明白」(赛五十八2)。「知识」包括两个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里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一个人在职场和商场上,除了知识、洞察力和智能以外,其它的资本都可以为零。 o 「计谋都凭筹算立定;打仗要凭智谋」(18节)。「计谋」原文是「计划」,「筹算」原文的意思是「商议、劝告」,「智谋」原文的意思是「指导、建议」。大卫争战一生,他所倚靠的「筹算、智谋」,并不是诡诈的《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而是专心「求问耶和华」(撒上二十三2、4;三十8;撒下五19、23)。在职场和商场上,《三十六计》只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求问耶和华」却是顺应天意、更胜一筹。──《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16】「谁为生人作保,就拿谁的衣服;谁为外人作保,谁就要承当。」 「外女」(AV,第二行):二十七13类似的箴言也是读作这样;但这一节经文的希伯来文子音读作外人(阳性复数);参和合、RV、RSV。就拿谁的衣服意思是:「不要毫无担保就借给他(出二十二26);他是个糟透了的被保人!」见六1~5的注释。——《丁道尔圣经注释》 为“ 生人” 或“ 外人” 作保的人,应先确保自己取得一些副保。参看出埃及记二十二章25至27节和阿摩司书二章8节的脚注。──《箴言雷氏研读本》 「衣服」:作抵押品(出22;26)。──《串珠圣经注释》 随便替不认识的人作保,既不知其底细,或明知不可靠,仍为之担保,结果连自己的衣服也给取去当抵押。──《启导本箴言注释》 ●「生人」:「陌生人」。 ●「外人」:「外国女子」,「妓女」的意思。 ●谁「就要承当」:「以....作抵押」。──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16 为外人作保】有关贷款时拿衣服作当头的律法,记载在出埃及记二十二26~27节;申命记二十四10~13(请参看:该处之注释)。这律法遭受滥用的例证,可见于阿摩司书二8,和亚弗内扬碑文。两者所针对的,都是应当如何对待邻舍的问题。这个箴言所讨论的是不知其名声,或声望不佳的人(和合本:「外人」,NIV:「外女」)。它劝诫人贷款过度宽大是愚昧行为,可能导致血本无归(参较:箴二十七13)。──《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16~17】16~17节是一对平行句,原文用「作保 עָרַב/ä·rav’」(16节)和「甘甜 עָרֵב/ä·rav’」(17节)两个同音字连在一起,主题是切忌鲁莽: o 「谁为生人作保,就拿谁的衣服;谁为外人作保,谁就要承当」(16节)。「为生人作保、为外人作保」,可能让人自我感觉很豪爽、很大方。但却是盲目自信、不考虑后果的鲁莽行为(六1;十七18),慷慨的感觉是虚幻的,最终都要承担责任,甚至连自己的衣服也保不住。 o 「以虚谎而得的食物,人觉甘甜」(17a),说谎有时可以快速致富,但也是不考虑后果的鲁莽行为,因为「但后来,他的口必充满尘沙」(17b)、先甜后苦。 o 真智慧在职场和商场上既不可鲁莽地承诺,也不可鲁莽地撒谎。前者是望梅止渴,后者是饮鸩止渴,两者都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后患。──《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17】「以虚谎而得的食物,人觉甘甜,但后来他的口必充满尘沙。」 人若用不法途径取得东西,必不能永久享用,因为终会被发现并受到刑罚。──《串珠圣经注释》 ●人「觉甘甜」:「悦人的」、「令人愉悦」。 ●充满「尘沙」:「碎石」。──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18】「计谋都凭筹算立定,打仗要凭智谋。」 打仗要凭智谋; 以色列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从族长时代(创14;146)、士师时代(士1:4~7;7:7~8,25等)到王国时代(代下3:2~20),以色列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其中一部分争战是神为了惩戒和洁净不顺服的以色列;另一部分则是抵挡神的势力与神子民之间的争战。本节所描述的战争是圣战,是神与邪恶势力之间的战争。故当时参加这场战争的百姓应该集中谋略,采取积极的攻势<书 绪论,圣战>。 ──《圣经精读本》 ●「计谋」都凭筹算立定:「计划」、「筹划」。 ●凭「筹算」立定:「商议」、「劝告」。──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19】「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大张嘴的,不可与他结交。」 「谄媚」(AV)应该译作「喃喃自语的人」(和合:大张嘴的),这个动词与 pet[i^(笨蛋、愚昧)有关。头一行的论点是:他下一个要泄露的,可能就是你的密事。也见十一13。——《丁道尔圣经注释》 “往来传舌的”。愚蠢而胡言乱语的人。──《箴言雷氏研读本》 「大张嘴」:喜欢蜚短流长,说人闲话。──《串珠圣经注释》 ●「大张嘴的」:「嘴唇大开的」,意思就是「口无遮拦的」。 ◎ 20;19 不能控制自己嘴巴的,都是危险人物,应该避免与他们结交。──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20】「咒骂父母的,他的灯必灭,变为漆黑的黑暗。」 见分题研究:「Ⅱ 父母与儿女」。现代人的习惯是评估人格过于身分(如:尊敬主人或忠于同伴,是因为他们能引起这样的响应,而不是因为那是他们的地位所当得的);旧约圣经的律法从孩提时代就慢慢灌输以与现代人相反的态度,而新约圣经也支持这种作法(如:弗六1~9;彼前二13~18)。也见三十11、17。——《丁道尔圣经注释》 “灯”。即生命的灯。参看出埃及记二十一章17节。──《箴言雷氏研读本》 “灯”象征生命,灯熄灭指死亡。──《启导本箴言注释》 ●「咒骂」父母:「诅咒」。 ●「灯」必灭:「灯」代表人的成功与幸福,或暗指「后裔」。 ●「漆黑的」黑暗:SH 3800,「眼睛的瞳仁」、「深沉的黑暗」。 ◎ 20;20 有人认为此处儿子咒骂父母,是为了要快速继承产业。接到 20:21 ,就说明即使取得产业,也是一个悲剧。──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21】「起初速得的产业,终久却不为福。」 这则箴言与十三11类似。后者所着重的是轻易得来之钱财固有的不稳定性;这里则是着重因凓(所暗示之)不诚实而丧失神的祝福。也见下一节,并二十一5、6;二十八20、22。——《丁道尔圣经注释》 看十三11.容易得来的钱财难持久。──《启导本箴言注释》 有些学者,联系本节与前节而进行理解。认为本节是在警告那些抢夺父母财产,或提前领取遗产而挥霍净尽的不孝之子。但更普遍的解释是,本节在警告那些以不义之法谋取财利的暴发户。 ──《圣经精读本》 ●速得的「产业」:「基业」、「地业」、「财产」。──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22】「你不要说,我要以恶报恶。要等候耶和华,他必拯救你。」 确信神是救主(与审判者,21节),乃是应付自私鲁莽的妙方。从十七13开始,经由二十22与二十四29,到二十五21,可以建立起一个逐渐上升的层次。——《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罗十二19)。──《启导本箴言注释》 出21:23~25记载了所谓“冤冤相报法”<申19:21,冤冤相报法>。此法则不能千篇一律地应用在一切事上。因为那时神是要维护以色列全体百姓的秩序和纯洁。若有一个社会,其所有个体与团契,都固守冤冤相报的法则,这个社会或许会很有秩序,但必充满恐怖与束缚。当然,神是全然公义的,但公义总以仁爱为前提。圣徒尤其没有权利以任何形式报复他人,因为所有人都亏欠神(罗8:12)。顺服“以善胜恶”的原则,是人所应有的态度(罗12:21)。 ──《圣经精读本》 ●「以恶报恶」:「回报恶」。──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23】「两样的法码,为耶和华所憎恶,诡诈的天平也为不善。」 看10节注。──《启导本箴言注释》 ◎ 20:23 意义与 20:10 相近。──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24】「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 重点落在耶和华与人之上。这句话同时适合于耶和华所定规要我们去扮演的部分(诗三十七23;我们即兴的作为不能与祂的计划相提并论)与祂对我们的管治(我们不能明白祂要从我们的混乱中建立起什么样的次序来。参,创五十20;王上十二15)。进一步见十六9。——《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如何掌管人的路,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理解的。──《箴言雷氏研读本》 神在信靠祂的人身上有祂的美旨,人的筹谋远不及神的计划(十六9),应由神带领我们当走的道路。──《启导本箴言注释》 上半节的“人”是指“刚强有力的人”,下半节的“人”则指一般意义上的人。被造之初,人原是要依赖并顺服神的。若人能尽当尽的本分,神的祝福必与他同在,他也必靠着神刚强。 ──《圣经精读本》 【箴二十25】「人冒失说,这是圣物,许愿之后才查问,就是自陷网罗。」 文体风格是隐晦不明的,某些字的意义也令人怀疑;但钥字乃是圣物与许愿。Moffatt(与 RSV)可能较接近原意:「冒失地说:『这是圣物!』,然后又重新考虑你所许的愿,乃是危险的。」冒失说(和合、RSV;参 RV)符合约伯记六3,比 AV 的「吃尽」更好。宣称一样东西是圣物,就是将它奉献出来;那么,这是指一个冲动的人,所许的愿超过他真诚想要献上的。参传道书五5:「你许愿不还,不如不许。」——《丁道尔圣经注释》 把对象奉献给耶和华,然后再重新考虑所发出的誓言,是危险的。──《箴言雷氏研读本》 「这是圣物」:这东西全属神,成为圣物了。整节的意思是:既然许愿后须还愿,所以必须考虑周详才许愿。──《串珠圣经注释》 不可轻率在神前许愿,免得到还愿的时候做不到,陷入罪中(利二十七1~25;申二十三21)。──《启导本箴言注释》 本节的意义不甚确切,一般与传5:1~6联系起来进行理解。禁止毫无分辩力地行事,是本书一贯的原则,这里则将此原则应用在许愿与发誓上。以色列人主要以耶和华神的名义发誓<民30:1~16,关于许愿与起誓>。因此,违背所起的誓,等于是犯了第三条诫命,是重大罪行(出20:7)。 ──《圣经精读本》 ●「冒失」:「说话急躁」、「言词野蛮」。──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26】「智慧的王簸散恶人,用碌碡滚轧他们。」 见第8节的注释。那里的看重点是在于鉴别的眼力;这里则是看重在行动。这方面之权威的平衡,出现在第28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簸散”。即惩罚。“碌碡”。用来碾榖的车轮(比较赛二八27)。──《箴言雷氏研读本》 「碌碡辊」:踹谷车的车轮,用来压开谷壳,使谷粒脱出。──《串珠圣经注释》 有智慧的统治者秉公行义,能分辨谁善谁恶,分别赏罚。──《启导本箴言注释》 智慧的王簸散恶人; “簸散”的意思是“区分”谷粒与糠秕。治国时若不赏罚分明,就会引发冤情与不满。因此,在古代的君主体制之下,君王是否按公义作出判断,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末后的日子,作为审判的君王,耶稣必会区分属光明的人和属黑暗的人(太3:12)。
碌碡; 用木头制作,每个轮子都嵌有锯子。这种打麦用的车轮,有时也用来作刑具(撒下12:31)。在本节,碌碡也是审判恶人的工具,但若与上半节联系起来,更近于“区分”之意。 ──《圣经精读本》 ●「簸散」:SH 2219,「簸谷」、「筛选」。 ●「碌碡」:用来打谷的轮子,透过石轮碾压来去掉谷壳的工具。 赛 28:28 也出现过。──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26 碌碡】有关附有轮子(或辗压轮)的打谷橇的描述,可参看:以赛亚书二十八28的注释。这一类的打谷橇(原文称为 'o^pan 'agalah)没有平台式打谷橇(原文称为 morag)的金属或石制尖齿,对谷粒造成较小的伤害,可以留待簸扬过程将糠𢒑和谷粒分离。──《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26~30】26节和30节用「恶」、27节和30节用「心腹」首尾呼应,把26~30节组成一个单元,主题是神借着王施行公义: 1.施行公义的王(26~27节); 2.公义来自忠信守约(28节); 3.施行公义的目的(29~30节)。──《圣经综合解读》 26~27节是一对平行句,主题是施行公义的王: o 「簸散(26a)」指区分谷粒与糠秕,「碌碡」(26b)是打谷场上的工具,用来压开谷壳,使谷粒脱出。王的智慧是从神而来的,「智慧的王簸散恶人,用碌碡滚轧他们」(26节),叫犯罪者付出代价,是神在地上施行公义的用人。历史证明,罪恶总是在犯罪的代价比较小的时候容易泛滥,牺牲公义的仁慈等于鼓励谋杀。 o 「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27节),可译为「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内心深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有限的人不必自己伸冤(22~25节),因为神设立了维持社会秩序的权柄。人里面的良知就是「耶和华的灯」,可以「鉴察人的内心深处」、启示君王,所以「王的嘴中有神语,审判之时,他的口必不差错」(十六10);也可以引导君王,所以「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二十一1)。 o 施行公义不是限制百姓的自由,而是对抗自由的仇敌。神的百姓是自由的,因为神宣告:「他们是我的仆人,是我从埃及地领出来的,不可卖为奴仆」(利二十五42)。自由就是不受捆绑,不受人的捆绑、不受罪的捆绑、不受环境的捆绑、也不受肉体的捆绑。因此,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自由是约束自己,但不去驾驭别人;自由是不受干扰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但不干扰别人履行义务;自由是不受干扰地做出选择,但要承担选择的后果;自由是有权说别人不爱听的话,但也可以不听不想听的话。一个不习惯自由、不理解自由的人,即使意外得到自由,也很难保持自由;因为罪人的天性不是约束自己,而是辖制别人,所以需要有君王维持社会公义,才能保障每个人都不妨碍别人的自由。 28节是本单元的中心,主题是公义来自忠信守约。「王因仁慈和诚实得以保全他的国位,也因仁慈立稳」(28节),可译为「不变的爱和诚实庇护君王,他的王位因不变的爱而立稳」(英文ESV译本)。「仁慈」原文的意思是「良善、慈爱、忠诚」,是盟约中的用语,表示忠诚、信实。君王之所以有从神而来的智慧(26节),是因为忠实信守与神所立的圣约,所以神自己会负责让他作出正确的判断,使他的国位坚固(撒下七12~16)。──《圣经综合解读》 29~30节是一对平行句,两节原文的头一个字「强壮 תִּפְאָרָה/tif·ä·rä’」和「鞭伤 חַבּוּרָה/khab·bü·rä’」押尾韵,主题是施行公义的目的: o 「强壮乃少年人的荣耀;白发为老年人的尊荣」(29节),可译为「强壮是青年的荣耀;白发为老人的尊荣」(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o 「鞭伤除净人的罪恶;责打能入人的心腹」(30节),可译为「鞭伤除净邪恶,责打可洁净人心深处」(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o 在人短短的一生中,神为每个阶段都安排了适当的特质:童年的天真、青春的活力、中年的稳重、老年的阅历,每个阶段都能结出不同的果实,并在当令的季节储存。但是,地上经历的「荣耀」和「尊荣」还不能带到永远,所罗门无论是年轻时的「强壮」、还是年老时的「白发」,神都不看重,而是看重「人心深处」。因此,神在大卫之约中宣告:「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责打他,用人的鞭责罚他」(撒下七14),目的就是为了「除净邪恶、洁净人心深处」。神施行公义的目的若是为了对付罪人,地上就不会再有人存在。但神施行公义的目的不是为了对付罪人,而是为了对付罪,好洁净百姓,让他们能在地上「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27】「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 这个表像是一盏灯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传递,照亮阴暗的角落。参,30节,并该处的注释。这里的灵,直译为「气」,参创世记二7。——《丁道尔圣经注释》 良知鉴察人的内心,使人知罪。──《箴言雷氏研读本》 「人的灵」:指神造人时吹入人鼻孔里的气(创2;7),这里代表人的良知。──《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可译为:“人的灵是耶和华赐的灯,鉴察人内心深处”。人的灵为神所赐(创二7)。也有人认为“耶和华的灯”可能指神的眼目,因此把上半译为“耶和华的灯洞烛人的灵”。──《启导本箴言注释》 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 我们无法用一句话严谨地界定“人的灵”,本节可以理解为是神所赐给人的“良心”、“宗教情结”。被造之初,人是有灵的活人,可与神进行圣善的交通(创2:7;林前15:45)。人虽然已经堕落了,但尚有宗教心(徒17;22)。若有人借着基督与神恢复相交,其灵就会得到更新,便能尽作为耶和华之灯的责任,而光照世界(太6:33)。 ──《圣经精读本》 ●人的「灵」:SH 5397,「呼吸」、「气息」、「灵」。──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28】「王因仁慈和诚实得以保全他的国位,也因仁慈立稳。」 「怜悯」(AV、RV;和合:仁慈),应代以「慈爱」(h]esed[,那些立约之人所保证的爱;参,十九22的注释)。第二行重复使用这个重要的字(「而他以慈爱维系他的王位」)。这则箴言乃是第26节的补语,其原则同样可以应用在较低形式之权柄上。——《丁道尔圣经注释》 ●「仁慈」:SH 2617,「慈爱」。 ●「诚实」:SH 5711,「坚固」、「忠实」、「确实」。 ◎ 20:28 「慈爱」与「忠实可靠」是统治稳固的基础。──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29】「强壮乃少年人的荣耀;白发为老年人的尊荣。」 老年人与少年人可能会向对方采取嫉妒、不耐烦与轻蔑的态度,这则箴言要提升读者超越这种毫无益处的态度。每个年龄层都有它既定的优点,要适时予以尊重并享受,参十六31。——《丁道尔圣经注释》 【箴二十30】「鞭伤除净人的罪恶;责打能入人的心腹。」 AV 的「蓝色」是来自 Vulg,使希伯来文之「打伤(或割伤)的痕迹」──即「猛烈的击打」──变得隐晦不明。最后一个词组模仿第27节(见该处注释),显示出良心迟钝时,可能就需要这样的击打。 以赛亚书五十三5的吊诡强烈地突显出这个背景:因着衪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丁道尔圣经注释》 体罚或可挽救恶人,并洁净他的内心。──《箴言雷氏研读本》 治乱世须用重典,要制止恶须用严刑。──《启导本箴言注释》 「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罗十三3)。君王的职责不是包办社会问题,管理百姓生活,使人以政府为神;而是「秉公行义」(代上十八14;代下九8),照着神的心意公正审判(十六10~11)、推行公义(十六12~13)、果断执法(十六14~15),使百姓「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提前二2),保障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在神面前作出明智的选择,并且自己为选择的后果负责。这种自由并非君王的馈赠,而是神所赐的恩典(利二十五42)。凡是用自由换取保障的民族,既不能得到自由,也无法得到保障,因为没有自由的保障只是监狱。凡是认为安逸比自由更可贵的国家,不但会失去自由,也会失去安逸,因为没有自由的安逸只是猪圈。但自由意味着责任,所以罪人的天性都惧怕自由,却喜欢保障和安逸。历史证明,侈谈自由的人一旦发现专制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就会忘记初心、趋之若鹜;无产者一旦发现投票可以夺取有产者的财富,就会毫不犹豫地剥夺别人的自由。因此,君王的职责就是对抗自由的仇敌,所有的罪人都必须受到律法的制约。──《圣经综合解读》 ◎ 20;30 意思是「惩罚、教育」是有效的。虽然华人社会常常过度重视教育,不过箴言肯定教育也有其一定的重要性。──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20章)】 1 此处作者似乎劝人不要喝酒(1),这和诗人对酒的评价(诗104:15)有何不同?二者当怎样协调?旧约中因酒累事的例子颇多(创9:21~24; 撒上25:36~37; 王上16:9),这给你什么提醒? 2 试找出本章对商人和顾客的描绘与训诲。你怎样应用这些教训? 3 本章20节,19:26与今人的家庭观念有否不同?你以那一种态度对待父母? 4 中国谚语有云:「人无横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这和本章21节有何不同? 5 耶稣所提倡的伦理观和本章22节的有什么不同?参太5:44; 7:12。你是止于「不以恶报恶」的伦理水平,还是有更高的层次呢?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