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箴言第二十二章拾穗

 

【箴二十二1「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

         我们的主在路加福音十20对这个教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祂指出: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我们合宜的喜乐不是在于我们所掌握的权能,而是在于我们被握在其中的那爱。——《丁道尔圣经注释》

         “美名”。美好的品格,以及随之而来的荣誉。──《箴言雷氏研读本》

         「美名」:信誉。──《串珠圣经注释》

         有美名受人敬重如同有智慧,胜过金银。“恩宠”为受尊敬的意思。──《启导本箴言注释》

         「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1),「美名 שֵׁם/sham」与「恩宠 חֵן/khan」原文押尾韵。合神心意的「美名」,是真智慧的外在表现;而蒙神悦纳的「恩宠」,是「美名」所结出的果子。「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14),金银早晚都会用完,智慧却是源源不绝的财富源泉。因此,人所当追求的不是钱财、而是智慧,好让自己能明智地选择合神心意的「美名」,长久地活在神的「恩宠」之中。──《圣经综合解读》

          22前有一个「选择」SH 977,没有被和合本翻译出来。

         ●「美名」:SH 8034,「名字」、「名誉」的意思。七十士译本与武加大译本在「名字」前多了一个「美好」。叙利亚译本与马索拉原文没有这个「美好」。

         ●「恩宠」:「恩典」、「恩惠」。──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1~161~16节是「所罗门的箴言」(1)第二部分(十五30~二十二16)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个单元用词根「עָשַׁר·shar’」相同的关键词「富有 עֹשֶׁר/o’·sher(1a4b)和「富户 עָשִׁיר·sher’」(2a7a16b)联结,并用「耶和华」(2b4a12a14b)贯穿整个单元,主题是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真智慧是相信一切都是根据神的主权,也相信人有责任作出当有的选择。本单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整体是一个交错平行结构:

o A. 人当有的选择(1)

o  B. 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2~4)

o A. 人当有的选择(5~6)

o  B. 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7~9)

o A. 人当有的选择(10~11)

o  B. 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12~14)

o A. 人当有的选择(15~16)──《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二1~29本章的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所罗门对敬虔生活的教导(1~16);②从17节到24章,是无名哲士的箴言(17~29)。前半部分谈论了名誉的珍贵,及赢得名誉的方法,后半部分则劝勉人,不可压制别人,且要诚实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指出行公义的人,必能得到神的认可,也可以得到名誉。 ──《圣经精读本》

 

【箴二十二2「富户穷人在世相遇,都为耶和华所造。」

         照着传道书的习惯,我们可能会预料第二行应该读作「都归一处」;但更深的含义是指,我们都源出同一位神。无论我们自认为超越旧约圣经多么远,但实际上仍然难免会犯了否认这个事实的错误。也见十四31,二十九13——《丁道尔圣经注释》

         富人与穷人有相同的根源,也同样要向神负责。──《箴言雷氏研读本》

         无论人属于什么阶级,都是神所造的,故应彼此尊重。──《串珠圣经注释》

         “富户”和“穷人”都是同一造物主照祂的形像所造,并且同样难逃一死,二者间极少分别。在世度日应照顾贫穷人的需要(十四31)。──《启导本箴言注释》

         贫富差距的历史可与人类历史相媲美。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贫富的差距,但可以通过双方的努力,最大限度地缩短其距离。值得注意的是,圣经虽然也责备穷人的懒惰或放荡(105;弗428),但对富人的警告却比比皆是(1923)。人若认识到神创造了世间的一切财物,自然就会懂得如何使用它<4212,圣经与财富> ──《圣经精读本》

         「富户穷人在世相遇」(2a),神允许在自己的百姓中同时存在「富户」和「穷人」。他们在物质财富上并不相同,但在神面前的地位却是平等的,「都为耶和华所造」(2b)、都是立约之民,既有同样的权利、也有同样的责任。富人应当记得,「欺压贫寒的,是辱没造他的主;怜悯穷乏的,乃是尊敬主」(十四31);而穷人也应当谨记,不可嫉妒仇恨、也不可谄媚奉承富人。真正的平等,乃是富人不占穷人的便宜,穷人也不占富人的便宜,「因为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加六2)──《圣经综合解读》

         2~4节是一组平行句,主题是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圣经综合解读》

         ●在世「相遇」:「彼此相见」。

          22提醒我们不管是穷还是富有,都是神所造,所以即使社经地位有差异,也要记得彼此都是神所造。──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3「通达人见祸藏躲;愚蒙人前往受害。」

         圣经所赋予盲目之乐观主义的正确名字,不是信心,而是愚昧。参十四1516。这句话甚至以更简洁的希伯来文重复出现在二十七12。「受刑罚」(AV;和合:受害)Moffatt 的译法较好:「为它付上代价」。见分题研究:「Ⅰ 多面的智慧」第4点,34页。——《丁道尔圣经注释》

         精明人远离邪恶,愚蒙人却冲进邪恶里,并因此而接受惩罚。──《箴言雷氏研读本》

         神并没有预定一个人是富人还是穷人,祂对所有百姓的恩典都是一样的(申二十八1~14)。因此,面对神同样的恩典,每个人是成为「富户」还是「穷人」,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富户」和「穷人」的区别是属灵的判断力:「通达人见祸藏躲;愚蒙人前往受害」(3)。「见 רָאָה/rä·ä’」和「祸 רַע/rah」原文谐音,意思是「辨别邪恶」。真智慧是把自己肉体的反应当作重要的判断指标:凡是让自己的肉体受用的事,都应当「见祸藏躲」。人的悲剧是,只要把一件事描绘得代价小、收益大、见效快,就一定会有人尝试火中取栗,但结果往往是引火烧身。──《圣经综合解读》

         ●「前往」受害:「经过」、「穿越」。

          22意思是智慧人会注意灾祸将临,而采取躲藏的动作。而愚昧人就无视环境的改变,还是保持原来的路径,导致受害。──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4「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

头一个希伯来字(和合、RV:为赏赐;AV「借着」)的意思是「……的结果」。因为神是神,自然会有这种结果──但却是照着祂的时间。参二十一21;路十四11(在谦卑之后没有「和」;但补充这个字可能是正确的,胜于将下一个词语指敬畏耶和华;和合本这1节经文的次序正好颠倒过来──当作是「谦卑」的定义,那是一个比较粗糙的结构。)——《丁道尔圣经注释》

         看一7注。富贵与长寿为寻求智慧的人可得的赏赐。──《启导本箴言注释》

         属灵的判断力是从神而来的智慧,骄傲自大的「愚蒙人」把自己当作神,所以在肉体的吸引面前,很少有「通达人见祸藏躲」,却总是不乏「愚蒙人前往受害」。因此,人的责任是「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4a),神的主权使他「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4b),不但赏赐「富有」,而且赏赐「尊荣、生命」。──《圣经综合解读》

         敬畏神的人「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4b),因此,人要「保守自己生命」、远离「乖僻人的路」,方法就是「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4a)──《圣经综合解读》

         《箴言》中所有「富有」的应许,背景都是应许之地的经济,前提是百姓活在神所赐的产业中,富足是立约之民与神关系正常的标志(利二十六3~12)。末世的信徒却生活在另一个经济环境里,人的富有并不是倚靠神「降下时雨,叫地生出土产,田野的树木结果子」(利二十六4),而是倚靠用「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壹二26)来带动消费,把大巴比伦当作经济的火车头,「地上的商人因她极度奢华而发了财」(启十八3111517)。真智慧不是执着于「富有」,而是抓住「尊荣、生命」(彼前五6)。因为背离神的大巴比伦经济体系必要「倾覆」(启十八2),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世上所有的人都难免其害(启十八17~18),所以神的呼召是「我的民哪,从那城出来吧!免得和她在罪上有份,受她所受的灾殃」(启十八4)。通达人应当「见祸藏躲」,蒙福时节制,遭灾时才能坚韧;愚蒙人却是「前往受害」,以为繁荣可以永远持续,到时只会措手不及。──《圣经综合解读》

         ●「赏赐」:SH 6118,「后果」、「收获」、「奖赏」。

         ●「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为赏赐」:原文是「谦卑敬畏耶和华的报赏」。──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5「乖僻人的路上,有荆棘和网罗,保守自己生命的,必要远离。」

         关于乖僻人(和合、AVRV),见二1415注释。Moffatt 译得好:「走在崎岖的路上,人就踏入网罗」,参十三15——《丁道尔圣经注释》

         5~6节是一对平行句,是3~4节意义的递进,主题是人当有的选择。──《圣经综合解读》

         「乖僻人的路上有荆棘和网罗;保守自己生命的,必要远离」(5),所以,父母应当选择「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6a)。「乖僻人」原文是「弯曲的、邪恶的」,他们缺乏属灵的判断力、分不清祸福。当「通达人见祸藏躲」(3a)时,愚蒙人却欣然「前往受害」(3b),所以他们的「路上有荆棘和网罗」,暗藏生命的危机。──《圣经综合解读》

         ●「乖僻」人:「扭曲」、「弯曲」。──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6「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所描述的训练直译为:「照着他(孩童)的道路」,似乎暗示着尊重他的个性与资质,但并不是让他任性固执(5节,或十四12)。但着重点是在于父母的机会与责任。教养在其他地方的意思是「奉献」一间屋子(申二十5)、圣殿(王上八63)等,这个意义的痕迹可能仍然附着在其上,见分题研究:「Ⅱ 父母与儿女」。——《丁道尔圣经注释》

         “教养”。可能包括奉献和教育。“使他走当行的道”。直译作:按照他的道;即孩童的爱好和兴趣教导必须考虑到他个人的特性和倾向,并且配合其身体和智力的发展。──《箴言雷氏研读本》

         「使他走当行的道」:原作「按照他的路」;「教养 ...... 的道」即要根据各人的特性来教导。──《串珠圣经注释》

         养育孩子还应加以教导和管束,因儿童在成长期受的教养影响他一生。“当行的道”有照儿童的个性来教导的意思,但不可放纵。“教养”原文在他处作“奉献”(申二十5;王上八63),教养子女应戒慎戒惧,不可轻忽。──《启导本箴言注释》

         很少有民族像以色列民族那样,重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本节尤其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据现代心理学家的见解,3~7岁是一个人的性格基本形成的时期。因此,绝对有必要在幼儿期,就以神的话语教导孩童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态度<提后绪论,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圣经精读本》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6),这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句箴言,但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箴言:

   1.「教养 חָנַךְ/khä·nak’」的原文在圣经中只出现过四次,其它三处都被译为「奉献」(申二十5;王上八63;代下七5)。因此,「教养」并不是道德说教,也不是培养能力,更不是模仿那些我们不可能雷同的人,而是立约之民把孩子「奉献」给神,训练孩子「走当行的道」,赶除本性里的「愚蒙」(15)。奉献儿女的人,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罗十二1)。人若一面「教养孩童」,一面自己「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作奴仆」(罗六19),实际上是一面建造、一面拆毁。

   2.「教养孩童」不只是给孩子讲圣经故事、让孩子背诵金句,也不只是带孩子上教会、找一些好老师,而是为孩子建立温暖和睦的家,自己在家中「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申六7~9)。「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代表一切日常琐事。「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比喻化为生活习惯。好的家庭与坏的家庭都会影响人的一生,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都会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培根)。「习惯可以是个魔鬼,也可以是个天使,它能让你习惯于不假思索地行善或作恶 Habit can be a devil or an angel it can get you used to doing either good or evil without thinking about it(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现代英文)

   3.「教养孩童」不能倚靠事后亡羊补牢,而是越早越好。因为预防坏习惯比改掉坏习惯容易得多,一分预防、胜似十分治疗;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4.「使他走当行的道」,并不是给孩子立下条条框框,也不是帮助孩子选择理想、职业或爱好。「道」原文是单数,神的百姓「当行的道」只有一条,就是「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4a)。好牧人都是「在前头走」(约十4),父母若要使儿女「走当行的道」,自己就应当亲自领着他们走;不但要让孩子知道走哪条路,还要让孩子看自己怎样行走。孩子是神放在父母生命中的门徒和镜子,随时观察父母的每一个生活细节。父母若口头「敬畏耶和华」,生活中却没有「心存谦卑」,只会让孩子学会虚伪或逆反;不但不「走当行的道」,反而更想尝试不让他走的「乖僻人的路」。

   5.「使他走当行的道」,原文也可以理解成「按着他的样子」(赛十24)。但1~16节的上下文都是以神为中心,并不是迎合人的本相。《箴言》强调的是「愚蒙迷住孩童的心」(15a),「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二十24);所以不管孩子的天性、爱好如何,一律需要被管教、被纠正(15节;十三24;十九18;二十三13),才能只「走当行的道」。「走当行的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管教的杖」(15b)赶除孩子心中的「愚蒙」,让他熟悉那条通往地狱的道路,并且条件反射地远离它。过分强调个性独特,常常会掩饰诡诈(二十11),制造更多的「荆棘和网罗」;过分强调适合孩子,常常会喂养肉体,最终走上「乖僻人的路」。因材施教只是赶除「愚蒙」的方式不同,而不是迎合孩子「愚蒙」的天性。人天性里的「愚蒙」会污染一切学到的知识,以致学问越多、作恶的能力越大,最终是「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二十九15)

   6.「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也就是始终远离死亡之路(5b)。神并没有应许敬畏神的人在「当行的道」上不会软弱、跌倒,但却应许一路引导、管教(撒下七14~15)。因此,真正敬畏神的孩子,绝不会出了家门就离开神、头发花白才回头,而是「义人虽七次跌倒,仍必兴起」(二十四16),始终不离开「当行的道」。正如主耶稣所应许的:「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祂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约十28~29)

7.最后,这节经文在本单元(1~16)的语境中,强调的是人当有的选择,而不是具体谈论怎样教养儿女。今天,许多人只熟悉「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却不明白管教的必要性(二十九17~21),也不懂得怎样用「杖」管教(二十二15)、怎样正面引导(二十三15~1622~25);既不理会教养的关键在于管住口舌(十七26~28),也不关心教养的方法(十九16~23)和教养的守则(十九24~二十1);更没有熟读《箴言》,把整卷《箴言》都当作教养的内容(8)。这样的教养当然难以奏效。但许多人并不反省自己,却质疑这句经文,这真是「人因愚昧自毁前途,他的心却埋怨耶和华」(十九3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综合解读》

         ●「教养」孩童:「训练」、「奉献」。此处应该是「训练」的意思。

         ●教养「孩童」:SH 5288,意义是「男孩」、「少年」、「青少年」,不仅指「小孩」。

          22的意义是「教育具有长久的功效」。──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言二十二6是否适用于所有年幼信徒身上?】

         箴言二十二6指出,「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NIV翻译下半段为「当他年老时,也不会转离」。在讨论这段经文的实际应用价值之前,应先查察经文的含意。希伯来文hanok lanna'ar直译是「导引、训练男孩子」(na'ar代表由童年至成年的男性)。将动词hanak解作「教养」,这意思不见于旧约其他经文。这动词通常解作「献」(如献圣殿,申二十5,王上八63,代下七5;或献祭,民七10)。这动词似乎与埃及文hn~k是同源语(后者解作「给神」,「为侍奉神所设立的」),因此我们可以将与这动词相连的经文解作:「献这孩子给神」,「为将来所要负的责任预备这孩子」,「为准备踏入成年阶段而训练这孩子」。

         接着,我们要讨论:「使他走当行的道」(原文'al~pi darko,直译乃「依照他的道」)。原文al~pi’,(直译文意乃「依照……的口」)一般来说,所含意义是「量度之后」、「符合」、「依照」;至于darko,这字源于derek(「道」),含义是某人的「一般惯例、本质、行动的方式、行为表现。由上文分析字义看来,教导孩童时要考虑下列因素——孩童的个人兴趣,或正如标准译法所指的,要依照对孩童来说是适合的道,此外,需要顺服于神所启示的旨意,以及符合社会或文化背境;更应注意的,是要符合孩童的心理、智能及体能发展阶段来施教。综观箴言内的上文下理,都是以神为中心,及有高度的神学理想(「富户穷人……都为耶和华所造」,2节:「敬长耶和华心存谦卑,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 4)。因此,「他的道」暗指「他所当行的道」,而其目标及标准就陈明于第四节;与此相反的,就是第五节「乖僻人的道」,孩童必须远离。这节经文的涵意是,孩童所接受的教导和训练,应符合他自己的性格及特别需要;而受教训的目的是侍奉神。

         这节经文下半段的原文是gam ki(就是)yazqin(到老,zaqen意即「老」或「长者」)lo'yasur(他也不偏离)mimmennah(由此,即由他的derek)。下半段经文看来是强而有力的证据,强调「他所当行的道」、「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所指的是曾被善加教导的属神的人,并且是社会上的好公民。

         综合上文来说,箴言二十二6所给予我们的,是一项大原则(箴言书内有关人类德行的警句谚语,都属大原则,却非绝对的保证,不容有异),假如父母是敬畏神的,悉心地照顾教育子女,培养他们负起作成年人的责任,过有秩序的、为神而活的生活。那么,纵使这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或许偶然入了歧途,但绝不会完全背弃父母的教导,因为他自由生长在敬畏神的家庭,父母以身作则,立下敬虔的榜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纵使这个孩子已届暮年,亦不会转离开神的道。或许gam ki的含意是,在这小孩的长大过程中,以至他成熟,甚至到达暮年,他都会谨记父母的教导。

         箴言二十二6是否一项绝对的保证,指明敬畏神,有良好生活态度的父母所养育的孩子,都会成为神真正仆人?敬虔父母的孩子,是否永远不离弃神的教导,不会堕入撒但的圈套中?有人可能会持此说法,然而,这是颇令人猜疑的解释。希伯来经文的作者不一定认为这节经文带有绝对应许,且可套用于任何情况之下。这句谚语只可作为良好、适合而有帮助的劝告,却并不保证敬虔的父母的孩子绝不会失败或误入歧途。

         有一个相似的例子是箴言二十二15,所言只是一项大原则:「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这节经文并非指所有孩童都是罪恶的,需要相同程度的责罚。另一方面,这经文亦不保证在严格管教下长大的孩童,永不会误入歧途。纵使孩童被敬虔的父母严加管教,但长大后亦可能会贪爱世界,甚至犯罪而在监狱终其一生。但总括来说,父母依照箴言的原则来教养孩子,成功机会是特别高的。

      箴言里记载着什么原则呢?孩童是神赐予父母,委托他们加以管教的;孩童需要接受训练,以爱心来管教并勉励;父母应以身作则,立下敬虔的榜样。以弗所书六4「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诫,养育他们」就是这个道理。教养儿童,甚至比父母自己个人或社会活动更为重要;意思是说,要使孩童知道,他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拥有自己的权利。因为他被神所爱,神为他的生命有一项完全的计划。假如父母恒守着这个原则来教养孩童,使他们到达成人阶段时都持守着神的指引,那么,纵使孩子将来入了歧途,父母亦毋须自责。因为父母已在神面前尽了自己的责任,其余的,要孩童自己作抉择,并为这抉择而负责了。──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箴二十二7「富户管辖穷人,欠债的是债主的仆人。」

         这是作者从观察所得的结论:穷人借贷不能偿还,结果要卖身作债主的奴隶。──《串珠圣经注释》

          22「富户」是单数型态,「穷人」是复数型态。

          22的意义是经济实力的差异,导致富人、债主可以统治贫穷的债务人。这一节仅仅表明社会现实的一面,但我们也可以尽量避免自己落入积欠债务的状态。──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7~97~9节是一组平行句,主题是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圣经综合解读》

         「富户管辖穷人;欠债的是债主的仆人」(7),指穷人若借贷不能偿还,结果就要卖身作债主的奴隶(利二十五48)。神并没有让百姓无偿帮助弟兄,而是在进入应许之地之前,就明确规定要以借贷的方式说明弟兄(利二十五35~38)、并且可以收取当头(申二十四10~13),甚至允许欠债者卖身为奴(利二十五39~55),好让百姓学习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神对全体百姓的恩典都一样(申二十八1~14),泉水是赐给所有的人分享的,但水罐里的水却只属于取水的人。因此,当神所赐的环境相同时,每个人是成为「富户」还是「穷人」(9),都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二8「撒罪孽的,必收灾祸,他逞怒的杖,也必废掉。」

         这节经文主要是在鼓励那受压迫之人(见第二行)。收割的时候一到,所有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答。一般性的论述,参哈巴谷书二章;关于撒种与收割,参约伯记四8;何西阿书八7,十13;加拉太书六7~9;马太福音十三30——《丁道尔圣经注释》

         “逞怒的杖”。即发怒的资格。恶人种什么,也要收什么,而且最终灭亡。──《箴言雷氏研读本》

         「逞怒的杖」:奴役人的权力。──《串珠圣经注释》

         种邪恶收灾祸。“逞怒的杖”指欺压他人的势力。恶人的势力必为神所废除(赛十四5~6)。──《启导本箴言注释》

         撒罪孽的,必收灾祸:“种豆得豆”是铁一般的原则,但不能仅从现世的、物质的层次理解这句话。因为,有很多时候,义人在这地上也遭受苦难。圣徒不仅生活在这地上,同时也生活在永恒的天国,所以常常会为了更大的益处而放弃较小的价值。 ──《圣经精读本》

         ●「撒罪孽的」:原文是「播种邪恶」或「种邪恶的」。

         ●「逞怒的杖」:「愤怒的杖」、「怒气爆发的杖」。──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9「眼目慈善的,就必蒙福,因他将食物分给穷人。」

         愿作父母的常行这一节!―― 倪柝声

         有人提出这样的异议:「我不能够给得太慷慨」,申命记十五910与哥林多后书九78回答了这个问题。参十九17,二十八27。「慷慨的」(AV)直译为慈善的、「好的」,参马太福音二十15——《丁道尔圣经注释》

         “眼目慈善”指心地慷慨,周济贫苦人的,神必使他更富足(林后九7~11)。──《启导本箴言注释》

         虽然神按照自己的主权,允许「富户管辖穷人」,但「富户」也应当知道,自己和「穷人」一样「都为耶和华所造」(2b),彼此都是弟兄。富人环境中的每一个「穷人」,都是神给富人的一面镜子,也是给富人「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四10)的机会。因此,不但穷人有责任承担选择的后果,富人也有责任承担选择的后果:「撒罪孽的,必收灾祸;他逞怒的杖也必废掉」(8),因为「欺压贫寒的,是辱没造他的主」(十四31);相反,「眼目慈善的,就必蒙福,因他将食物分给穷人」(9),因为「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十九17)──《圣经综合解读》

         ●「眼目慈善」:原文是「美好的眼睛」,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慷慨」。

          228~9 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过其中的「善行」,特别是指着「慷慨救济穷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10「赶出亵慢人,争端就消除,纷争和羞辱也必止息。」

         之所以会发生不和与敌意,有时候并不是因着某个处境中的一些事,而是因为某个人抱着错误的态度,表现出恶意来。那也就是说:一个组织有时候所需要的并不是改革,而是要革除某个成员,见马太福音十八17——《丁道尔圣经注释》

         ●「亵慢人」:「讥讽人」、「好嘲讽者」。原文是单数,似乎暗示赶走少数的「爱作乱的人」,就可以维持团体的稳固。──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10~1110~11节是一对平行句,主题是人当有的选择。──《圣经综合解读》

         神并没有亲自从祂的百姓中间「赶出亵慢人」(10),而是让百姓学习作出正确的选择,「赶出亵慢人,争端就消除;纷争和羞辱也必止息」(10)。每个属灵的人都应当赶出自己里面的「亵慢人」,让圣灵来做主,教会、团契里的「纷争和羞辱也必止息」。──《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二11「喜爱清心的人,因他嘴上的恩言,王必与他为友。」

         第一个词组与第二个词组之间的关联,留待读者自行补充,RSV 支持 AVRV 脚注的读法(「与言谈恳切的人」)似乎是正确的。一个人同时拥有纯全与魅力,且两者占着同样的分量,这是很罕见的。参第29节,十四35(并该处注释)——《丁道尔圣经注释》

         更可作:喜爱清心,并且嘴上有恩言的人,王必与他为友。──《箴言雷氏研读本》

         心里清洁,行为自然正直,说话柔和而有智慧,自然吸引人,连王都乐与为友。──《启导本箴言注释》

         人若愿意选择赶出自己里面的「亵慢人」,就是一个「喜爱清心的人」(11),内心的清洁,必然会带出话语里的恩典,所以「因他嘴上的恩言,王必与他为友」(11)。「王必与他为友」,是形容赢得别人的尊重。──《圣经综合解读》

         ●「喜爱清心的人」:「喜爱内心清洁的人」、「喜爱内心纯净的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12「耶和华的眼目眷顾聪明人,却倾败奸诈人的言语。」

         RV 把第一行改变是没有必要的,这里的对比乃是在于真实与虚假之间,而不是在于两种人。RSV 译作「看守知识」,使用的是「守望者」的隐喻。当真理似乎受到违背的时候,这则箴言乃是真理之友的鼓舞。(这里与二十九7的「知识」(RSV),托马斯以「诉讼」为代替的译法,是根据二十四14所记的一个亚拉伯文同源字67。但「知识」仍然是比较可取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是真理的最高监护人。──《箴言雷氏研读本》

         「奸诈人的言语」:或作「奸诈的事情」。──《串珠圣经注释》

         ●「眷顾聪明人」:原文仅仅是「保护知识」、「保存知识」。这个「知识」与后面的「奸诈人的言语」对应。──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12~1412~14节是一组平行句,主题是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圣经综合解读》

         「耶和华的眼目眷顾聪明人,却倾败奸诈人的言语」(12)。神鉴察一切、掌管一切,但却允许「懒惰人」(13)和「淫妇」(14)说谎,然后「倾败」他们,是要人通过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学习做「聪明人」、不要做「奸诈人」。──《圣经综合解读》

         古代以色列的狮子很多,但不会出现在街上。因此,「懒惰人说:外头有狮子;我在街上就必被杀」(13),只是找借口不出去工作。但神并不揭穿这样荒谬的谎言,而是让人承担懒惰的后果:「懒惰人的心愿将他杀害,因为他手不肯做工」(二十一25)。今天,许多富有同情心的人却试图用权力的不平等来减少经济的不平等,以便建立人间天堂,结果却是增加了「懒惰人」的倚赖性。倚赖政府的人越多,这些人的选票也越多,所以他们讨厌一切能让减少「懒惰人」倚赖性的事物,要让「懒惰人」倚赖政府的福利,而不是倚靠神、倚靠智慧。──《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二13「懒惰人说:外头有狮子,我在街上就必被杀。」

         懒惰人作出这乖曲和夸张的借口,好安坐家中。──《串珠圣经注释》

         《箴言》对懒惰人语多严峻,又常予取笑。当日近东狮子甚多(看王上十三24),成为懒人不肯做工的借口。──《启导本箴言注释》

         本节是反映作者卓越文学才华的经文之一。在旧约时代,巴勒斯坦地区有很多狮子,祸害当地的男女老少(4919)。但狮子很少出现在城中,因怕狮子而不出去干活,实在是啼笑皆非的借口。懒人的特点是,既好吃懒作,又要为自己狡辩。 ──《圣经精读本》

         ●外头有「狮子」:原文是单数型态,表示外面有「一只狮子」。当然当时巴勒斯坦有狮子出没,但是也不至于任意出现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14「淫妇的口为深坑,耶和华所憎恶的,必陷在其中。」

         “淫妇”。参看第二章16节的脚注。“憎恶”。直译作:咒诅。──《箴言雷氏研读本》

         下半节的意思是:耶和华所憎恶的,就是与淫妇有染的人。──《串珠圣经注释》

         “口为深坑”是说淫妇勾引人的话语有若捕兽的陷阱。──《启导本箴言注释》

         「淫妇的口为深坑」(14a),形容淫妇勾引人的话语有如捕兽的陷阱。但神却没有填平这个深坑,而是让人自己承担行淫的后果,因为「耶和华所憎恶的,必陷在其中」(14b)──《圣经综合解读》

         ●「淫妇」的口:原文是「陌生女子」或「外国女子」。犹太人十几岁就结婚,所以可以来勾引男性的,如果不是寡妇,就是离婚的女性。相对于自己已经熟悉的发妻,就是「陌生女子」、「外来女子」。

         ●淫妇的「口」为深坑: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双关语,淫妇的「口」与「阴道」都是难以逃脱的陷阱。──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15「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

          这里的愚蒙(和合、AVRV)或「荒唐的事」(RSV) ~iwwelet[(见分题研究:「Ⅱ 愚昧人」第2点,原书第39),指的是比不老练更积极的事,参十三24;并分题研究:「Ⅱ 父母与儿女」。——《丁道尔圣经注释》

         「杖」代表纪律和惩罚,是管教的措施(十三24;二十二15;二十三1314;二十九15)。有些人根据「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诗二十三4)使用了同一个「杖」字,认为「杖」是用来安慰羊、引导羊的,所以把「用杖打儿子」解释成用安慰和鼓励的话语来正面管教孩子。但是,「杖 שֵׁבֶט/sha’·vet」的原文泛指各种棍子,除了牧羊人的「杖」(利二十七32),还包括打破列国的铁「杖」(诗二9)、打人的「棍子」(出二十一20;撒下二十三21;代下十一23;赛十24)、神责罚人的「杖」(伯九34;诗八十九32)、代表怒气的「杖」(诗一百二十五3;赛十5)。「亚述人必因耶和华的声音惊惶;耶和华必用杖击打他」(赛三十31),并不是用安慰的话语对亚述进行正面管教(赛三十32)。在《箴言》中,「刑杖」(13;二十六3)和「逞怒的杖」(二十二8)也是同一个词,「管教的杖」的意思很清楚,就是管教必须采取纪律和惩罚措施。──《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二15~1615~16节是一对平行句,主题是人当有的选择。──《圣经综合解读》

         世人的教育理念,有的是把孩子当作需要被填满的容器,有的是把孩子当作需要被点燃的木炭;但圣经却认为,孩子的内心充满了需要被赶除的「愚蒙」(15a)。亚当的后裔已经全然败坏,所以天生就有「愚蒙迷住孩童的心」(15a),从小就会掩饰自己的诡诈(二十11)。这种「愚蒙」会玷污一切学到的知识,若不先「用管教的杖」(15b)赶除,人的学问越多,作恶的能力越大。借用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的话,就是「人生而无知,但不愚蠢;他们是被教育变得愚蠢 Men are born ignorant not stupid they are made stupid by education(Part II. Chapter XXI .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但是,「耶和华的眼目眷顾聪明人」(12a),却没有代替「聪明人」来管教孩子。「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诗一百二十七3),神的心意是让作父母的人与神同工:父母的三大责任,是用管教赶除孩子心中的愚蒙(15b),用诫命填满孩子的内心(十九16~1722~23),同时自己不要妨碍孩子的成长(十七26~28;十九26~28);而圣灵的工作,则是点燃智慧之火。因此,「聪明人」应当作出明智的选择,注意赶除孩子心中的「愚蒙」,而不是用各种借口来迁就肉体、掩饰失败,要知道神必「倾败奸诈人的言语」(12b)──《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二16「欺压贫穷为要利己的,并送礼与富户的,都必缺乏。」

         AVRV 的斜体字说明了希伯来经文隐晦不明的简洁性,德里慈的译法最为自然:「凡欺压卑贱人的,就占了便宜;凡给富人的,就只有损失」──这是一个讽刺的表达方式,就是说:你若要收买一个支持者,就是在浪费你的金钱;从贫穷人压榨所得的,可能比用甜言蜜语从富足人骗得的还要更多。Knox 由武加大译本而来的另一个译法(2223)是有可能的:「为了你的富足,就当欺压贫穷人;若指望请求较富足之人,必会使你贫困。」——《丁道尔圣经注释》

         为个人利益而剥削穷人,以及贿赂富人的人,两者最终都必“缺乏”(贫穷)──《箴言雷氏研读本》

         本节有两种解释:1 指责欺压穷人和馈赠富户的行径。2 压榨穷人或可图利,但馈赠富户却不能。作者利用前者与后者的对比,特别强调后者的不是。──《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有两种解释:1,讽刺守财奴一毛不拔,与其贿赂富户希冀得好处,反不若欺压贫穷来得实惠。依此解释,全节可意译为“欺压贫穷反可得利,送礼给富人徒然破财”。2,责备欺压贫穷人致富和向有钱人送礼图利的行径。──《启导本箴言注释》

         以欺压穷人和贿赂富户的手段积攒的财富,必不能长久,片刻就会消失。相反,用正当的方法积蓄财富且好善乐施的人,必会得到神的护佑,他必昌盛。 ──《圣经精读本》

         16节的「与 נָתַן/nä·than’」和第9节的「给 נָתַן/nä·than’」原文是同一个词,前后呼应,对比了两种「给」。「欺压贫穷为要利己的,并送礼与富户的」(16a),这种「给」不是因为爱人,而是为了利己,结果两者「都必缺乏」(16b)。因此,「聪明人」也应当在人际关系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将食物分给穷人」(9b),这种「给」不是为了自己的好处,而是「爱人如己」(利十九18),结果「眼目慈善的,就必蒙福」(9a)──《圣经综合解读》

          2216 是指依赖压迫穷人或谄媚富人想要致富的,结果都会缺乏。压迫穷人可能因为道德上的问题导致神报应,送礼给富有的人则是因为不太可能负担得起富有人的欲望,所以结果会导致贫穷。──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所罗门的箴言第一部份到此结束。──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17「你须侧耳听受智慧人的言语,留心领会我的知识;」

         “侧耳听受”。聆听。智慧的导师邀请门生来听他智慧的言语。──《箴言雷氏研读本》

         所罗门箴言第一集至16节结束。本节开始为“智慧人的言语”。1721节为“引言”,接上才是“智言三十则”(二十二22~二十四22),写作体裁与一~九章接近。引言要求学生专心领受(17)、尽力记住(18)、基本出发点须正确,以神为倚靠(19),才能掌握真理(21),去教导那些靠他得到知识的人(21)。──《启导本箴言注释》

         从本节到2434,作者不详,形成了独立的一段文字。有些学者认为,这部分模仿了阿罗尼摩比(AmenemopB.C.2300年左右的埃及作家)格言的形式。两者的结构虽然非常相似,但所包含的内容却大不相同。智慧人的言语:在原文中,这句话被排在下文。但从文脉上来看,还是放在序论里较为妥当,圣经的编排亦然。 ──《圣经精读本》

 

【箴二十二17~21箴言的正确用途】这一系列的箴言既然不是要给读者一连串的陈腔滥调,就是希望对读者有更多的要求。如今呼唤读者留意,不仅是对紧邻的上下文有益处,更是超越这些范围,让受教者可以回头审视他对所有圣经的响应。他是否时时留心、专注地阅读它呢(17)?有多少存留下来,而且准备传递下去的呢(18)?他在领受它的时候,是否符合它被赐下的精神:要加深他的信靠(19)、要引导他作抉择(20)、要强化他对真理的领悟(21)呢?有些人对于真理的认识都是决定于他,他是否自认为是那些人有实效的代表(参,打发你,21)呢?——《丁道尔圣经注释》

 

【箴二十二17~二十四34这段记载“智能人的言语”。教导的风格回复第一至九章的模式。然而,当中的讲论却没有那么详尽。──《箴言雷氏研读本》

         1到二十二16是「所罗门的箴言」(1),二十二17~二十四34是「智慧人的言语」(17)。这些「智慧人的言语」可能是所罗门收集并修改过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人「倚靠耶和华」(19b)──《圣经综合解读》

         「知识」(1720)原文的意思是「知识、洞察力、智能」,与「分别善恶」(创二917)的「分别」是同一个词,在圣经中也被译为「知道」(伯十7)、「认识」(赛五十三11)、「明白」(赛五十八2)。「知识」包括两个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里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圣经综合解读》

         二十二17~二十三11与古埃及的《阿门内莫普教诲 Instruction of Amenemope》相似,「三十」在古埃及代表完整和完美。按照《阿门内莫普教诲》的形式,17~21节既是序言,又是第1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2217~2422 与埃及「阿曼尼摩比的教训」的结构相似。都是一段引言接着三十句教导。整段的风格也与箴言19章相似。──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18「你若心中存记,嘴上咬定,这便为美。」

         “咬定”。更可作:准备好。──《箴言雷氏研读本》

         ●「嘴上咬定」:原文直译是「它们在你的嘴唇上一起被确立」。实际上的意义应该是「嘴里一味准备着说出」、「嘴唇上常常诵念」。──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18~21这里阐明聆听智慧之教导的好处。──《箴言雷氏研读本》

 

【箴二十二19「我今日以此特特指教你,为要使你倚靠耶和华。」

         须注意,此处再一次强调了记载箴言的目的(17)。指教你……使你:作者的对象是单数第二人称,显得更亲密。并且,强调了“今日”,以此显示这教训不是对过往之事的记录,乃是适用于现今的每一个人(37) ──《圣经精读本》

         ●「特特指教你」:直译是「我今日指教你,是的,你」。强调「你」字。

         ●「倚靠」:SH 4009,「信心」、「信心的行为」、「信心的对象」。──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20「谋略和知识的美事,我岂没有写给你吗?」

         s%ls%wm 这一个字有不同的译法:「到目前为止」(RV 边注,表达出希伯来文的子音68,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含义)、美事(和合、AVRV,所用的字真正的意思是「官员」,参,八6的注释)、「三重地」(LXXVulg,所以 Knox 译作:「不是一次,也不是两次」)、「三十句话」(RSV)。最后这个译法最具说服力,因为这个段落可以划分成这个完整数目的小段,埃及人之阿曼尼摩比的智慧(见导论:「a 结构与作者」第五段,原书第19)有许多点与此段接近,它说到自己有「三十章」69——《丁道尔圣经注释》

          谋略…… 我岂没有写给你吗?”。箴言二十二章22节至二十四章22节包含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只有数节。──《箴言雷氏研读本》

         「美事」:原作「三十」;事实上,由2222~2422共有三十段不同主题的箴言。──《串珠圣经注释》

         “美事”原作“智言三十则”。从22节开始的三十句智言,大都长达二至三节,主题各个不同,其内容和埃及的《阿门·尼莫慧语集》的三十章极相似(<参考数据>“本书书名及作者”条)。──《启导本箴言注释》

         「美事 שָׁלִישׁ/shä·lesh’」(20)原文是双关语,也可译为「三十」,从二十二17~二十四34一共有三十条忠告。但很少有人喜欢忠告,越是需要它的人,越不喜欢它。──《圣经综合解读》

         ●「美事」: 原文是SH 8032,意义是「三天以前」。但如果修改元音,则会变成SH 7991,意义是「三十」。七十士译本、叙利亚译本、拉丁译本都译成「三十」。

         ●「美事,我岂没有写给你吗」:原文也可以翻译为「我岂没有写给你三十项吗」?──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20 箴言三十则】部分的箴言(二十二17~二十四22)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是模仿埃及《阿曼尼摩比的教诲》的文学结构。两者都以总序开始,接着是三十个极相似的章句或单位,提供关乎正确言行的建议。

  圣经中三十个单位的分段,学者各有不同的见解。原因是段落之中有一些脱离主题,可能表示无关之部分的地方(如:二十三151926中以「我儿」开始的附记)。另一个否定这个关系的论点,是新国际本需要稍为修正经文(「我岂没有写三十个话语──谋略和知识的话语──给你么?」;和合本:「谋略和知识的美事,我岂没有写给你么?」),才能堆砌成三十个单位,并且又要添加「话语」这名词,让「三十」(和合本:「美事」)来形容。

  除了这个困难以外,还有箴言的段落每个只有寥寥几节(四至六行),阿曼尼摩比的章句则平均有十二至十六行。阿曼尼摩比和箴言最接近的对应部分在二十三章11节结束。其他单位则与其他的智能文学关系密切,阿希卡尔的教训是其中之一。这可能表示箴言的作者或智慧学院,对于阿曼尼摩比等智慧文学有相当的认识,但在文学创作方面亦同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二21「要使你知道真言的实理,你好将真言回复那打发你来的人。」

         “将真言回复”。即正确地回答。──《箴言雷氏研读本》

         「那打发你来的人」:可能是学生的家长。──《串珠圣经注释》

         七十士译本将“你好将……打发你来的人”,译成“好使你回答问你的人”(彼前315)。“打发你来的人”,亦可译为“送你来学的父母”。从老师的立场来看,教导学生使他们满有智慧地回答其父母的问题,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圣经精读本》

         「那打发你来的人」(21),可能是指委派儿子做事的人。──《圣经综合解读》

         ●「真言的实理」:原文是「真理」+「言语」+「真实可靠」。

         ●「打发你来的人」:「差遣你来的人」,没有说那是谁,学者多半猜测是父母或监护人。也有人认为是其他国家的君王或贵族。──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22「贫穷人,你不可因他贫穷就抢夺他的物,也不可在城门口欺压困苦人。」

         「城门口」:裁判诉讼的地方(2119),下半节意指不可随意枉法欺压贫穷人。──《串珠圣经注释》

         ●「城门口」:是当日生意买卖和裁判(地方司法)的地方。──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22~23贫穷人的保护者】23节的两行反映出(而且扩大了)22节的两行:强暴、诉讼;诉讼、强暴。最重要的是:冒失地「热中于赚钱」,却赚来了一个敌人,参二十三1011——《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是贫穷人的保护者。──《启导本箴言注释》

         这两节经文一起形成四连句。在城门口欺压:指不公正的裁判(512) ──《圣经精读本》

         22~23节是第2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城门口」(22b),是古代集会、买卖、审判的公共场合。──《圣经综合解读》

         「耶和华必为他辨屈」(23a),不是偏袒穷人(出二十三3),而是伸张公义,所以「必夺取那人的命」(23b)──《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19),不是以为只有自己可以「倚靠耶和华」,而是知道别人也可以「倚靠耶和华」。因此,不能因为贫穷人没有势力,就可以大胆地「欺压困苦人」(22b)。「因为耶和华——我们的神没有不义,不偏待人」(代下十九7),所以「你当倚靠耶和华而行善」(诗三十七3),而不是倚靠耶和华行恶。──《圣经综合解读》

          2222~23 的意思是禁止透过不公义的作为取利,因为神是公义的,要为困苦的人申张正义。欺压困苦的人就是自掘坟墓。──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22~二十三14智慧的导师阐述一系列的格言和警告。──《箴言雷氏研读本》

         二十二22~二十三11是第一个单元10条忠告,原文每一条忠告里都有「不可 אַל/al」或「不 בַּל/bal(29)──《圣经综合解读》

         2222~2311此段经文,除了 23以外,都跟财富有关。──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23「因耶和华必为他辨屈,抢夺他的,耶和华必夺取那人的命。」

         ●「辨屈」:SH 7378,「处理案件或诉讼」、「争讼」。──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24「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

         “暴怒的人”。直译作:热的人;即暴躁的人。──《箴言雷氏研读本》

 

【箴二十二24~25远离不善】「好生气的人」、「暴怒的人」是指不能自控的人,至终必陷在罪中。我们也当凡事深思熟虑,以免口中犯罪而不自知。——《新旧约辅读》

       不好的伙伴见一10~19,与分题研究:「朋友」及附属部分,原书第42~45页。参阿曼尼摩比(见导论:「a 结构与作者」第五段,原书第19),九12070——《丁道尔圣经注释》

         劝人谨慎交友,勿与脾气坏的人做朋友。近墨者黑,久而久之也染上他的坏脾气。──《启导本箴言注释》

         24~25节是第3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好生气的人、暴怒的人」(24),都是体贴肉体的人。人的肉体最容易被肉体吸引,与他们结交来往,很容易效法他们、放纵肉体,使自己「陷在网罗里」(25b)──《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19),不是相信圣灵必会「救我们脱离凶恶」(太六13),所以主动大胆地靠近试探;而是求神「不叫我们遇见试探」(太六13),自己也尽本分不要靠近试探。──《圣经综合解读》

          2224~25 就是禁止容易生气、暴怒,只是用「不要跟容易生气的人结交」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在今日的媒体煽动下,我们也很容易就义愤填膺,箴言的教导值得我们再次去省思自己的愤怒是否太容易就被挑起?──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25「恐怕你效法他的行为,自己就陷在网罗里。」

 

【箴二十二26「不要与人击掌,不要为欠债的作保。」

         “击掌”。即确认一分协议。“作保”。同意在别人不履行责任的时候,使自己为他负上偿还债务的责任。──《箴言雷氏研读本》

         「击掌」:代表为人担保(61)。──《串珠圣经注释》

         ●「击掌」:原文虽然只是「击掌」,也是表达「一言为定」、「双方同意」、「立约」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26~27不要随便答允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启导本箴言注释》

         26~27节是第4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击掌」(26)指认可协议,愿意作保。「作保」(26)就是作担保人,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将来作出承诺。──《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19),不是自信地「为欠债的作保」(26b),而是承认自己并不能掌握明天,所以也不能为别人作保。替人作保是一种盲目自信,借贷者若无力偿债,就要由担保者负责承担,很可能会超出担保者的能力,使他全家都陷入困境(27)。神要我们对朋友和邻舍慷慨相助(十四21;十七17;二十七10),若是真心救急济困,应该直接「照他所缺乏的借给他,补他的不足」(申十五8),「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路六35)──《圣经综合解读》

          2226~27 的重点就是「不要作保」,因为作保的下场会「连床都被夺去」。──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27「你若没有什么偿还,何必使人夺去你睡卧的床呢?」

         “人”。即苛刻的债主。──《箴言雷氏研读本》

         「人」:指债主。──《串珠圣经注释》

 

【箴二十二28「你先祖所立的地界,你不可挪移。」

         虽然贪婪乃是这种罪最可能的动机(就如:二十三1011明确指出的),但这里所暗示的重点乃是在于它的蛮横。在以色列,土地是从神而得的,是不可转让的(利二十五23;申十九14);在每一个社会,同样都有某些继承物不是任何一代的财产,但是当纯正之心丧失时,却没有法律可以保护它们(参,王上二十一;赛五8)。参二十三10,也参阿曼尼摩比六171——《丁道尔圣经注释》

         看十五25注。──《启导本箴言注释》

         不可挪移地界:地界表示家产的境界,是以色列12支派各自表明其居住地域的境界线,建立在各支派之间相互的信赖之上。故挪移地界表示对其它地域怀有贪心,亦会破坏彼此的信赖关系(1525) ──《圣经精读本》

         28节是第5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古代的「地界」(28)可能以石头或树木作记号。以色列人的地界「是先人所定的」(申十九14),是「先人」从神的手中接过来的产业。神管理着每一个拈阄人的手,通过拈阄决定了地界。人拥有的只是神所赐的使用权,所以不可自行改变「神所赐你承受为业之地」(申十九14),只可以由子孙继承,不可以永久转让、买卖。因此,「不可挪移」地界,就是承认神的权柄、承认神是应许之地的真正主人,挪移地界的人必要承受神的忿怒(申二十七17;何五10;赛五8;弥二2)──《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19),不是相信神必开路,所以得陇望蜀,这山望着那山高;而是安心接受和享用神所赐的产业,「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四10)。罪性扭曲了人的判断力,使人习惯于眼高手低、互相攀比。如果所有的人都是贫穷的,那么所有的人都成了富有的;人的幸福感,只不过是比较的暂时停止。而人的不知足,则是因为高估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别——嫉妒高估了自己和别人的区别,贪婪高估了贫穷和富裕的区别,骄傲高估了平凡和伟大的区别,虚荣高估了卑微和荣耀的区别。倚靠神的人是从日光之上来看世界,地上的一切区别就成了蜉蝣和蝼蚁之间的不同。──《圣经综合解读》

          2228 重点就是不可以挪移地界占人便宜。除了一般的动产,圣经对于祖先传下来的「产业」特别重视,因为整个应许之地是神赐给以色列人代代传下来的,因此这个「产业」也被当成是「神给他百姓的一份」,挪移地界,等于是侵犯神的指派,算是特别严重的贪婪。更不要说土地可以衍生巨大的利益。  1914 2717 都特别明文禁止挪移地界。──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二28 地界】古代近东的地皮是在每个角上用界石标明的。在美索不达米亚,这些称为「库杜鲁」的石块通常刻有碑文,咒诅胆敢窃取或移动界石的人。石上又刻有神祇的标志,作为地主守护神的记号。好几个古代的智慧或法律材料,都记载了禁止搬动界石的训令。这些文献包括了埃及的《亡经》、《阿曼尼摩比的教诲》,以及申命记十九14(又见:箴十五25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挪移”地界等同于偷窃。参看申命记十九章14节的脚注。──《箴言雷氏研读本》

 

【箴二十二29「你看见办事殷勤的人吗?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必不站在下贱人面前。

         凡是把他的技艺呈现在雇用他的人面前,必能站在接下去的经文中那些汲汲营营钻求功名者之上。参第11节,并二十七18注释。(阿曼尼摩比,三十1011──这是他末了之言──给老练的书记有类似的确据72)——《丁道尔圣经注释》

         「站在君王面前」:表示蒙福(参王上108)。──《串珠圣经注释》

         “办事殷勤”亦作“办事敏捷”。做事有能力是有智慧的表示。旧约中人物如约瑟、大卫都凭才能为王所用(创四十一45;撒上十六21~23)。“下贱”指地位卑下的人。──《启导本箴言注释》

         他必站在君王面前:站在君王面前,是指保护并服侍君王(4146;王上108)。本节令我们想起,忠于小事的人必能担当大事的教导(2523)。──《圣经精读本》

         29节是第6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必不站在下贱人面前」(29b),可译为「他必侍立在君王面前,不在平庸的人面前」(和合本修订版),意思是可堪大任、被君王委以重任。──《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19),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让「办事殷勤的人」(29a)工作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因为知道「我们是与神同工的」(林前三9)。所以,只要我们「爱惜光阴」(弗五16),就不必担心时间不够。我们若在神「不多的事上有忠心」(太二十五23),将来神必让我们管理更多的事,享受祂的快乐。──《圣经综合解读》

         ●办事「殷勤」:「迅速的」、「准备好的」。并非是「勤劳」,而比较是「能干」的意义。

         ●「下贱人」:SH 2823,「微贱的」、「不重要的」。圣经中仅出现这一次。

          2229 主要是强调办事能力的重要性。──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22)

   1 2节对贫富阶级之别有何提示?你对别的阶层采什么态度?参16节,327~28

   2 古时中东格言有谓:「如果有人挨饿,你在用膳之前须先让穷人吃饱,然后才进餐」。这种救贫行动在今日是否实际?你如何发挥当中的精义?

   3 箴言常提及管教子女之道,可见作者对此十分重视。参1324 1918 226 2314。你重视这方面吗?耶稣会创始人罗约拉说过一句格言:「把你的子女给我教养至七岁,此后,我就不管谁去管教他了」。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