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箴言第二十九章拾穗

 

【箴二十九1「人屡次受责罚,仍然硬着颈项,他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

这个主题以戏剧性的方式出现在耶利米书十九1011,就此而提出的警告则详述在箴言一24~33——《丁道尔圣经注释》

         「硬着颈项」:比喻顽固,像一只顽梗的牛。(参申1016;王下1714)──《串珠圣经注释》

         “顷刻”亦作“突然”。屡犯不改的人,不可救药。──《启导本箴言注释》

         硬着颈项的人:这个隐喻出自不肯负轭的顽固牲畜,指心存骄傲与刚愎自用的人。圣经把不断违背神的应许与命令的以色列民,称为硬着颈项的百姓(329;申96)。相信耶稣基督的圣徒亦然,直到完全成圣之前,必因内心顽梗而犯下许多错误。信心的分量与对神的顺从成正比。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过程及结果都交托给神,并借着神的帮助,克服我们这软弱而多有过犯的本性,才能找到信仰的真谛。因此,我们当效法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的耶稣,过一个顺服真理的生活(28) ──《圣经精读本》

         本节是「所罗门的箴言」(二十五1)第二集第二部分(二十八1~二十九27)的中心句,也是这部分的中心主题。──《圣经综合解读》

         没有人凡事都能作出明智的选择,包括所罗门本人,所以总是「屡次受责罚」(1a)。但神却长期怜悯忍耐,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来认识自己的愚昧。神赐下《箴言》,与其说是让我们越来越有智慧,不如说是让我们越来越认识自己需要智慧,因此越来越不敢自诩属灵,越来越敬畏神、抓紧基督。但人若对「责罚」麻木不仁,反而觉得自己很属灵、很有智慧,就是「仍然硬着颈项」(1a),就是「藐视祂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祂的恩慈是领你悔改」(罗二4),悔改之门随时会关闭,「他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因此,真智慧不是不会「受责罚」,而是「受责罚」的时候承认自己是需要被管教的愚昧人,趁着「悦纳的时候」(诗六十九13)认罪,抓紧「拯救的日子」(赛四十九8)悔改,而不是心存侥幸、继续坐等明天(林后六2)──《圣经综合解读》

         「硬着颈项」,比喻顽梗刚硬的人就像一只硬着脖子不肯让人牵引的牛。这句话被圣经反复用来称呼选民(出三十二9;三十三35;三十四9;申九613;十6;三十一27;王下十七14;代下三十8;尼九161729)。每个人的本相都是「硬着颈项」的罪人,传福音绝不会一蹴而就,门徒不可能快速复制——「我们传扬祂,是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一28)──《圣经综合解读》

         ●「责罚」:SH 8433,「指责」,「责骂」。

         ●「硬着颈项」:形容不肯让人牵引的牛马,表示「顽梗」。

         ●「无法可治」:「没有医治」。

          29算是对「管教」的开宗明义:如果一个人怎样责备,都无动于衷,那大概就无药可救了。也就是说,「重复的管教」,算是对有药可救的人最后的一招。这一节也是 281~2927 这一大段箴言的「中心箴言」。位置放在整段当中,教训也遍及于整段经文。──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1~27智慧人在本章对比了义人与恶人,教导君王与为官的,当行公义以稳定国情,并说明教导子女的必要性<提后绪论,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圣经精读本》

 

【箴二十九2「义人增多,民就喜乐;恶人掌权,民就叹息。」

         参二十八1228,二十九16。第一行的头一个动词(增多)与二十八28,二十九16一致,而且形成极佳的含义。AV  RSV 毫无根据地改变了一个希伯来文子音,以加强与第二行较严谨之平行(「掌权」)——《丁道尔圣经注释》

         看十一10及二十八12注。──《启导本箴言注释》

         这里的「恶人」(2a)和「义人」(2b),都是指掌权者。──《圣经综合解读》

         百姓的命运,取决于掌权者是「义人」、还是「恶人」。但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百姓,就会有什么样的掌权者;君王的暴政始于百姓的败坏,离弃神的百姓自己会去寻找一个主子。因为世人只有两种选择:或者接受神的管理,或者接受暴君的辖制。历史的循环常常是这样的:当百姓持守真理的时候,就会使掌权者中的「义人增多」(2a),然后国家蒙福、「民就喜乐」(2a);但他们蒙福的后代很快就会在恩典中堕落,变得悖逆无知,结果「恶人掌权」(2b)、「民就叹息」(2b);当百姓败坏到没有能力建立其它形式的政府以后,就会欢呼专制强人的登场。──《圣经综合解读》

         ●「叹息」:「叹息」、「呻吟」。──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2~162~16节是第三个单元,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o A. 从义人增多到恶人掌权(2)

o  B. 智慧人使父亲喜乐(3)

o   C. 公平使国坚定(4)

o    D. 恶人谄媚邻舍(5~6)

o     E. 义人公平审判(7)

o     E1. 智慧人使人和睦(8~11)

o    D1. 恶人谄媚君王(12)

o   C1. 真理使国坚立(13~14)

o  B1. 愚昧人使母亲羞愧(15)

o A1. 从恶人加多到恶人跌倒(16)──《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九3「爱慕智慧的,使父亲喜乐,与妓女结交的,却浪费钱财。」

         「爱慕智慧的」(3a)的儿子远离罪恶,能使家庭长久蒙恩,所以「使父亲喜乐」。──《圣经综合解读》

         人若用所蒙的恩典去「与妓女结交的」(3b),满足自己无止境的情欲,最终会成为败家之子,「浪费钱财」(3b)、从恩典中失落。浪子若不赶快悔改,「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圣经综合解读》

         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个恩典的世代,人既不能用遵行律法去换取恩典,所以神主动赐下救恩,然后让我们学习行出智慧,保守自己长久地活在恩典之中。过去,神的百姓有责任作出明智的选择,不要用神所赐的「华美的金银、宝器为自己制造人像,与他行邪淫」(结十六17),也不要用神所赐的五谷、新酒、油和金银「供奉巴力」(何二8)。今天,我们也有责任「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一21)──《圣经综合解读》

         ●「浪费钱财」:「消灭财富」、「摧毁财富」。──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4「王藉公平,使国坚定;索要贿赂,使国倾败。」

         在位的人若能秉公行义(14),不受贿赂,去除恶人(二十五5),国必坚立。“索要贿赂”:看十七8注。──《启导本箴言注释》

         「索要贿赂,使国倾败」(4b),可译为「强索贡物的,使它毁坏」(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王借公平」(4a),可以「使国坚定」(4a),能让百姓长久蒙福。君王若强迫百姓不合理地交税,以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私欲,最终都会成为亡国之君,「使国倾败」、从恩典中失落。──《圣经综合解读》

         「公平 מִשְׁפָּט/mish·pät’」原文是「正义 Justice」,也就是今天流行的「社会正义 Social Justice」;但「公平」是以神为标准,而「社会正义」是以人为标准,十个人可能有十一个不同的定义。──《圣经综合解读》

         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世代,大多数人并不反对「公平」和自由,只是赞成与「公平」和自由不相容的各种事情;他们的「公平」和自由并不会突然消失,而会一点一点地被庄严的承诺与崇高的理想侵蚀和改变。比如:收取一部分人的钱去贿赂另一部分人,剥夺殷勤人的财务自由去使懒惰人得着财务自由。这种「贿赂」现在被称为「社会正义」。君王的职责是防止个人之间彼此伤害、而不是强迫一些人去帮助另外一些人。通过向一部分人课以重税来贿赂另一部分人,只会让懒惰人继续投自己的票,从来都不能实现平等和繁荣,因为属灵的规律是「索要贿赂,使国倾败」。这样的世代若不赶快悔改,「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九5「谄媚邻舍的,就是设网罗绊他的脚。」

         “他的脚”。谄媚者自己的脚。──《箴言雷氏研读本》

         一意讨好不说真心话,等于陷害他(二十八23)。──《启导本箴言注释》

         「谄媚邻舍的」(5a),就是一昧讨好人、不肯说真话,相当于说谎陷害人,「就是设网罗绊他的脚」(5b)。人若「爱人如己」(利十九18),说话要「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二十五11),但内容却是「智慧人的劝戒」(二十五12),「总要指摘你的邻舍,免得因他担罪」(利十九17)。人若为了别人的好处,就应该告诉他们真相;若是只为自己的好处,就会只说别人爱听的话。──《圣经综合解读》

         5~6节是一对平行句,主题是恶人谄媚邻舍。──《圣经综合解读》

         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个谄媚的世代,政客只说群众爱听的话,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支持率。但群众的盲目在于,肉体对谄媚的话总是百听不腻;只要是烂苹果,就能吸引苍蝇,不管这烂苹果是「社会公义」、还是「民族主义」。这样的世代若不赶快悔改,「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圣经综合解读》

         ●「绊他的脚」:此处的原文有点模拟两可,到底是绊「邻居的脚」还是「谄媚者的脚」?两者都可以解释。但是对照 29就可以知道编者的意思大概是「绊谄媚者的脚」。──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6「恶人犯罪,自陷网罗,惟独义人欢呼喜乐。」

         Knox 补充了其中所蕴含的比较:「无辜之人边行路边唱歌、欢呼」。我们或许应该根据一份希伯来文抄本,其中有「义人奔跑( ya{ru^s] 代替 ya{ru^n)而欢喜快乐」,因为(a)箴言很少重复使用一个词语(唱歌、欢呼)(b)ya{ru^n 的形式是不规则的;(c)头一行似乎要求第二行要有相对之行动的描述。——《丁道尔圣经注释》

         为毁灭别人而设的陷阱,往往成为阴谋者自己的圈套。──《箴言雷氏研读本》

         「自陷网罗」:原本用来陷害别人的(915),现在却害了自己。「义人欢呼喜乐」:与恶人受报应、感到痛苦成了强烈对比。──《串珠圣经注释》

         恶人……自陷网罗:即使赚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生命,就没有任何意义(1626)。恶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但因走错了生命的方向,必会自取灭亡。 ──《圣经精读本》

         「恶人犯罪」(6a),是用谄媚奉承把邻舍带到「网罗」(6b)里去,结果却「自陷网罗」(6b)、害了自己。惟独接受责备、不听谄媚话(二十八23)的义人才能不受其害、最终「欢呼喜乐」(6b)──《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九7「义人知道查明穷人的案,恶人没有聪明,就不得而知。」

         知道与「知识」(RSV)是论及个人所关注的事,这使得「知道」这个动词在希伯来文中具有远比中英文更为丰富的含义。第二行(直译为「不明白知识」) RSV 中有很好的解释──在「知识」之前加插了「这样的」。这样的看顾有一个极佳的例子,见于约伯记二十九12~17(也见二十二12的注释)——《丁道尔圣经注释》

         义人知道穷人的要求,不敬虔的人没有知识,不明白这样的请求(直译作:但恶人不明白知识)──《箴言雷氏研读本》

         义人有智慧,能关心穷人的冤曲;恶人没有这分关怀(参伯二十九16)。──《启导本箴言注释》

         恶人没有聪明,就不得而知:“饱汉不知饿汉饥”,这是人的天性。尤其是那些只看到眼前利益的人,丝毫都没有想过要顾念穷人(1619~21)。但耶稣却亲自经历了一切劳苦,并体恤我们的软弱(535;来415)。圣徒蒙受了耶稣基督极大的恩典,因此也当竭力向困境中的圣徒,伸出援助之手(119156;太57;彼前13) ──《圣经精读本》

         「义人」(7a)秉行公义,知道每个人都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所以即使是穷人的案子,也要认真查明真相(十四31;十七5;二十二2)。而「恶人」(7b)以貌取人,对于地位卑微的穷人的案情,就不在乎其是非。──《圣经综合解读》

         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个以貌取人的时代,人们认为某些阶层一定是对,某些阶层一定是错的;某些肤色一定是对的,某些肤色一定是错的。如果有人主张人人都应当遵循同样的规则、依据同样的标准判断,就会被贴上歧视或者种族主义的标签。这样的世代若不赶快悔改,「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圣经综合解读》

         ●「义人知道查明穷人的案」:原文直译是「义人知道(重视)穷人的权益SH 1779」。

         ●「恶人没有聪明,就不得而知」:直译是「恶人并无此等知识」。

          29的意思是义人审判时会秉公处理穷人的权益,恶人就不会理会之。──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8「亵慢人煽惑通城,智慧人止息众怒。」

         亵慢人(和合、AVRV)指的是属灵的(过于是社会上的)傲慢自大。AV 之「引……进入网罗中」应该译作煽惑(和合;参,RVRSV):纷争结党之煽动带来一种拥有权力的快感;然而「和平的智慧」却一定会作工,而且等候恰当的时机来到(见雅三13~18)——《丁道尔圣经注释》

         “煽惑通城”。即煽动全城以至于混乱。──《箴言雷氏研读本》

         「煽惑通城」:原指「使城市着火」,被火烧毁(2621)。──《串珠圣经注释》

         骄傲的人喜欢煽起争斗,以满足权力欲;智慧人照顾大局,设法消除纷争。──《启导本箴言注释》

         亵慢人:亦可译为“讥诮之人”,指骄傲地轻看他人,而只想表现自己的人。若一个地区或团契中有这种人,必常有争端,且易卷进争吵与纷争的漩涡当中。 ──《圣经精读本》

         「亵慢人煽惑通城」(8a),并不需要多少代价。对于煽惑者来说,在情绪化的狂热被煽动起来之前,不需要浪费时间寻找证据和逻辑支持,只需要竖起来一个栩栩如生的充气人。这些「亵慢人」通常都不必为后果负责,而可以从后果中获利。历史证明,所有对战争的叫嚣、谎言和仇恨,大都来自那些不必上战场的人;所有对「社会正义、经济平等」的鼓吹,大都来自那些不需要付多少代价的人。──《圣经综合解读》

         「智慧人止息众怒」(8b) ,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为他们要为后果在神在人面前承担责任,所以必须冷静地用理性的分析和证据来说明问题。这样的智能是「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雅三18)。但人堕落以后的悲剧是——理智永远是情感的奴隶,智慧人很难用理性去影响大众,而亵慢人只要借着煽情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圣经综合解读》

         ●「煽惑」通城:SH 6315,「喷出」、「激动」之意。此处也可能是「激怒」之意。对应于智慧人会「平息愤怒」。

          298~9 说明愚昧人、亵慢人都会让群体或自己表现得激动、不理性,而智慧人总是能够理性平静,也让群体回到理性平静。这样看来,大概媒体界充满了很多愚昧人与亵慢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8~11 298~11 提到三种道德不好的人:亵慢人、愚妄人、好流人血的。他们的表现就是「生气」、「嘲笑」、「无端恨恶」。──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8~11节是一组平行句,主题是智能人使人和睦。──《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九9「智慧人与愚妄人相争,或怒或笑,总不能使他止息。」

     一般的含义极为清楚:没有人可以安静地与愚昧人争论。但我们无法确定第二行的主词究竟是智慧人(他的战术全部失效),或是愚昧人(他会采纳任何方法,除了安静的目标之外),后者似乎较有可能。——《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即愚妄人。“止息”。即平静。跟愚妄人争论往往不是一件平静的事。──《箴言雷氏研读本》

         智慧人与愚妄人诉讼上法庭,用各种的方法(或怒或笑)都不能和愚妄人解决问题。──《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可译为“智慧人与愚妄人上法庭,愚妄人或怒或笑,总得不到和解”。“或怒或笑”指愚妄人甚么方法都用,就是不肯客观安静对待问题。──《启导本箴言注释》

         ●「智慧人与愚妄人相争,或怒或笑,总不能使他止息」:直译是「智慧人与愚妄人有争讼,或怒或笑,总不得安静」。实际的意义是「愚妄人在诉讼之中,如果不是发怒而激动过度,就是戏笑过头,不会有安静的时候」。也就是「愚妄人不能讲道理」。──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9~10当「智慧人与愚妄人相争」(9a)的时候,愚妄人无法进行条理清晰的辩论,只会发泄情绪,「或怒或笑,总不能使他止息」(9b),无法客观冷静地对待问题,因为他们是「好流人血的」(10a),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恨恶完全人,索取正直人的性命」(10)──《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九10「好流人血的,恨恶完全人,索取正直人的性命。」

         AV 的译法隐晦不明,RSV 则修正了原文;与这两者相对的,RV 将第二行的含义表达得最好:(「至于正直人,他们寻索他的性命」),因为寻索一个人的性命(或魂)在旧约圣经中通常是一个敌对的词语,就如列王纪上十九10等处一样。复数字(正直人)与单数字(「他的」)混合使用,在希伯来文惯用语中的意思是「每一个单独的人」。参约翰福音十五18起。——《丁道尔圣经注释》

       10 更可作:至于正直人,他们寻求自己的生命。──《箴言雷氏研读本》

         ●「索取正直人的性命」:原文应该是「正直人却顾惜他的性命」,而非「好流人血的索取正直人的性命」。──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11「愚妄人怒气全发,智慧人忍气含怒。」

         「他的心思」(AV)直译为「他的灵」,从上下文看来也就是「他的怒气」(RVRSV)。第二行直译为「但智慧人使它平静下来」。如果副词是表达压抑,动词〔在诗八十九9(希伯来经文第10)用来指平息暴风〕则是说到征服怒气,而不只是压抑而已。也见十四1729,十六32,二十五28——《丁道尔圣经注释》

         当「愚妄人怒气全发」(11a)的时候,「智慧人忍气含怒」(11b)。只有属灵成熟的人,才能做到冷静自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雅一19),不逞一时之快,而是「听凭主怒」(罗十二19)──《圣经综合解读》

         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人本主义泛滥的世代,人本主义教育的结果培养出一批没有思想、没有知识、没有判断力的愚妄人。他们所记住的流行观点和时髦意见可能有一公里宽,但只有一厘米深,却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优越感。他们的辩论是质疑别人的动机,作出大胆的断言,重复煽情的口号,唯独缺乏基于逻辑和证据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样的世代若不赶快悔改,「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圣经综合解读》

         ●智慧人「忍气含怒」:原文是SH 2688+SH 7623,「在背后平息怒气」。意义不仅仅只是「忍住怒气」,而是「平息怒气」。

 

【箴二十九12「君王若听谎言,他一切臣仆都是奸恶。」

         「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欺骗他,而他们就变成这样;他们不说首领不愿意听的实话,反倒以欺骗人的谄媚话、虚伪的陈述、夸大其词、虚假来博得他的欢心」(德里慈)——《丁道尔圣经注释》

          听” 。更可作: 留心注意。“是”。更可作:成为。──《箴言雷氏研读本》

         君王若听谎言:维护社会秩序的属世的所有权势,都源于神(131~3)。但不能认为,神膏立了那些好听谗言的君王。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若身居高位的人是非不明,其麾下必聚集一批谄媚之徒  ──《圣经精读本》

         「君王若听谎言,他一切臣仆都是奸恶」(12),也就是所谓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墨子·兼爱中》)──《圣经综合解读》

         在专制的社会里,掌权者若是只喜欢听恭维和奉承,他的手下必然会投其所好,周围就再没有一个敢说真话的人。因此,专制很快就会腐化堕落,绝对的权力招引来的总是谄媚小人,天才的专制者总是由无赖或暴君来继承。而在民主的社会里,百姓若是恨恶真理,也会堕落成集体暴政;凡是关心利润和选票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虚浮媚俗的假话,社会就会排斥针砭人性的良心。因此,神不允许任何人获得绝对的权力,不管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相反,律法的智慧在于一面限制君王(申十七16)、一面也限制百姓(民十四4),不但限制专制、而且限制民主。──《圣经综合解读》

         无论是君王还是乌合之众,只要人代替神成了偶像,独立思考就不能见容于社会。无论媒体谄媚的方式怎样百花齐放,实际上都是在甲板之下整齐划桨的奴隶。这样的世代若不赶快悔改,「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圣经综合解读》

         ●「君王」若听谎言:原文是SH 4910,「统治者」。

         ●君王若「听」谎言:原文是「留心」、「注意」的意思,并非「不小心被骗」。

          2912 的道理很简单,但是我们还是常常看到老板、上司等「统治者」爱听虚假的奉承之言。──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13「贫穷人、强暴人在世相遇,他们的眼目,都蒙耶和华光照。」

         这则箴言使人想起众人共有的福分,二十二2则加上众人共有的来源,约伯记三19则说到众人共有的解脱。耶稣在马太福音五4445更超越了这句话的社会含义,将它应用在属灵层面上,在这样的过程中,祂除了把跟随祂之人摆在接受的那一端之外,也把他们摆在给的那一头。——《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给生命的祝福眼目蒙祂光照),对强暴者和穷人都一样。──《箴言雷氏研读本》

         「光照」:比喻赐生命(133);本节的含意就如耶稣所说:「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545)。──《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可译为“贫穷人和强暴人有个共同点,就是神都给了他们能看见的眼目”。神赐阳光、雨露给好人,也给歹人(太五44~45)。主耶稣进一步要人做到“爱你们的仇敌,为逼迫你们的祷告”。──《启导本箴言注释》

         强暴人:指放高利贷的人。 他们的眼目,都蒙耶和华光照:这句话令人想起神的普遍恩典(545)。神看顾的恩典对穷人而言是抚慰,对富人而言则是警告。 ──《圣经精读本》

         「贫穷人、强暴人在世相遇;他们的眼目都蒙耶和华光照」(13),可译为「穷乏人和欺压者相遇,耶和华使他们的眼目明亮」,意思是「神都给他们生命」。神是生命的唯一来源,所有的人在神面前一律平等。──《圣经综合解读》

         ●「强暴人」在世相遇:SH 3766+SH 8501,「压迫者」。

         ●「他们的眼目都蒙耶和华光照」:直译是「耶和华照亮他们的眼目」,实际的意义是「神都给他们生命」。

          2913  2212 相近,只是将「富户」改成「强暴人」。意思是有权位的与没有权位的都是神所造,彼此必须思考这一点,而非直接敌视对方。──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13~1413~14节是一对平行句,主题是真理使国坚立。──《圣经综合解读》

         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创一27),并不偏待任何人。虽然「穷乏人和欺压者」在地上并不平等,但他们在神面前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二十二2)。因此,君王应当用同样的真理标准对待富人和穷人,照着神的旨意秉行公义,而不是以貌取人、看人下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度才能「永远坚立」(14a)。但是,今天所谓的「社会正义 Social Justice」却是修改标准,把罪当作义、把丑当作美,把「平等」定义为善恶不分、美丑不分、优劣不分。这样的世代若不赶快悔改,「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九14「君王凭诚实判断穷人,他的国位必永远坚立。」

         参第4节,与十六12。要考验一个掌权的人和他内在的力量,要看他对那些最不能向他施加压力的人,是否仍旧诚实、忠心。——《丁道尔圣经注释》

         「君王凭诚实判断穷人」(14),原文是「君王凭真理判断穷人」。神是真理的唯一来源,所有的人都应当在神面前接受审判。有智慧的君王应当降服在真理的主人面前,把自己的权力转化为事奉真理的工具,因为最强大的君王也无法强大得足以永远作主人。──《圣经综合解读》

         ●凭「诚实」判断:SH 5711,「真理」、「真实」、「真相」。──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15「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

         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教训并杖打心爱之子,使其不致走错道路,这是真挚情感的表露。作为灵魂之父,为了使我们行在他的旨意当中,神也会惩戒我们(126)<创221,何谓试炼>。 ──《圣经精读本》

         「杖打和责备」(15a),意思是管教孩童。──《圣经综合解读》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十七9),孩子若不管教,必然会成为「放纵的儿子」(15b),宠孩子的人才是真残忍(十三24)。这样的父母若不赶快悔改,「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圣经综合解读》

         「杖打和责备」(15a)的动机是爱心,目的是让孩子能「加增智慧」(15a)。如果「杖打和责备」只是为了宣泄怒气,对「加增智慧」没有益处,就成了「惹儿女的气」(西三31),只会导致逆反,起不到管教的作用。──《圣经综合解读》

         「杖」代表纪律和惩罚,是管教的措施(十三24;二十二15;二十三1314;二十九15)。有些人根据「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诗二十三4)使用了同一个「杖」字,认为「杖」是用来安慰羊、引导羊的,所以把「用杖打儿子」解释成用安慰和鼓励的话语来正面管教孩子。但是,「杖 שֵׁבֶט/sha’·vet」的原文泛指各种棍子,除了牧羊人的「杖」(利二十七32),还包括打破列国的铁「杖」(诗二9)、打人的「棍子」(出二十一20;撒下二十三21;代下十一23;赛十24)、神责罚人的「杖」(伯九34;诗八十九32)、代表怒气的「杖」(诗一百二十五3;赛十5)。「亚述人必因耶和华的声音惊惶;耶和华必用杖击打他」(赛三十31),并不是用安慰的话语对亚述进行正面管教(赛三十32)。在《箴言》中,「刑杖」(13;二十六3)和「逞怒的杖」(二十二8)也是同一个词,「杖打」的意思很清楚,就是管教必须采取纪律和惩罚措施。──《圣经综合解读》

          2915 又强调管教与纪律的重要,在这个太过强调人本与爱的时代,实在是重要的提醒。──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适当地使用这两种手段,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如果疏忽或过分使用它们,就会导致失败(见箴101313242313)──《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九16「恶人加多,过犯也加多,义人必看见他们跌倒。」

         见第2节,与该处所列的参考经文。与和它同类的经文相较之下,这句话以其终结性的保证把这个主题更带向前一步。——《丁道尔圣经注释》

         义人会比恶人长命,并且看见他们跌倒。──《箴言雷氏研读本》

         本节是第三单元的结尾,与2节交错对称:

     o 2节是从「义人增多,民就喜乐」(2a)开始,但百姓蒙福之后,后代很快就会在恩典中堕落;「恶人」所以会获胜,是因为「义人」袖手旁观。所以「恶人掌权,民就叹息」(2b)

     o 16节是从「恶人加多,过犯也加多」(16a)开始,当百姓尝到苦果,照着3~15节的智慧行事后,结果神就遏制恶人,「义人必看见他们跌倒」(16b)

     o 在日光之下,百姓和掌权者迟早都会败坏的,因此,一个国家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哪种政策或制度更理想,而在于哪种政策或制度在没有理想人选的情况下可以更有效。──《圣经综合解读》

          2916 是这一段的引言与总结,说明义人必看见恶人跌倒。──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17「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

         「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17)。孩子需要管教。「管教 יָסַר/yä·sar’」原文又被译为「惩罚」(利二十六1828)、「改正」(利二十六23)、「教训」(申四36;代上十五22)、「指斥」(7)、「惩治」(申二十一18;二十二18)、「责打」(王上十二1114),并非一些人所解释的正面鼓励。管教需要付出代价,无知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父母若没有认识人全然败坏的本性,从小不对孩子严加管教,将来必然会自食其果,一生不得安息、喜乐。──《圣经综合解读》

          2917  2915 相呼应,强调管教小孩的重要性。──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17~2117~21节用许多关键词彼此联结,组成一个子单元,主题是管教的必要性。人若不明白管教的必要性,「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

o 17a19a以「管教 יָסַר/yä·sar’」联结。

o 18a19b原文以「没有 אִין/ah’·yin 」联结。

o 18a20a以词根相同的「异象 חָזוֹן/khä·zon’」和「见 חָזָה/khä· 」联结。

o 19a20a以「言语 דָּבָר/dä·’」联结。

o 19a21a以「仆人 עֶבֶד/eh’·ved」联结。──《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九17~2717~27节是第四个单元。──《圣经综合解读》

         神禁止拐卖人口(出二十一16),但允许百姓将自己卖身还债(利二十五3947),是要让他们学习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要他们的亲属学习用爱心赎回弟兄(利二十五48)。但圣经并没有教导虐待仆人,反而要求「他和买主同住,要像每年雇的工人,买主不可严严地辖管他」(利二十五53),并且到了禧年就可得自由(利二十五41)。因此,这里对于仆人的管教,相当于雇主对于工人的管教,也相当于公民对于「人民公仆」的管教。──《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九18「没有异象(或作“默示”),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

         异象(和合、AVRV)必须解释成与先知所领受的启示一样的含义。第二行的律法是它的补语。「律法、先知和智慧文学三者,在这节经文内融汇在一起」(圣经新释)。「灭亡」(AV):应该译作放肆。这个动词的意思是得着释放,如:肆无忌惮地说话,无论是字义上的(利十三45;民五18;士五2)或喻义上的〔尤其是出三十二25(两次):放肆〕。最后这节经文或许是这则箴言预想的背景,伴随着的对比是在于见异象与得律法之山上的荣耀和山谷中的羞辱之间。撒母耳记上三1与其前后文也以实例证明了这一句话,指出浛众的道德有赖于对神的认识。——《丁道尔圣经注释》

         第一行说预言(译按:中文本作『异象』或作『默示』)止息时,结果便产生不法的事,第二行则称赞人遵守神的律法。这言论可能想到犹太人的小区从放逐回来之后的情况,那时那些伟大的先知已属于过去了,对要遵守律法的强调则与时俱增。――《每日研经丛书》

         “异象”。即先知的启示。没有从神而来的启示,百姓便放肆,并且落在审判当中。这方面的例子可参看出埃及记三十二章6节的脚注。──《箴言雷氏研读本》

         「没有异象」:没有神的教训向人宣告;「异象」与下半节的「律法」同义。──《串珠圣经注释》

         “异象”:先知从神接受的信息和默示(赛一1)。“放肆”:象以色列民在西奈山下的所为(出三十二15~26),与西奈山上摩西得神启示颁受律法成强烈对照:山上是荣光一片,山下是荒淫无耻。人民若不认识神,没有了祂的教训与法度,便会逾越常轨,非法妄为。本节下半指出一个社会若能遵守律法,听神的教训,接受智慧的教导,必定快乐幸福(32~35)。──《启导本箴言注释》

         没有异象,民就放肆:这里的“异象”是指借着先知或祭司所启示的神的旨意。以色列是神亲自治理的国家,对他们而言,没有异象就意味着混乱。例如,以利任大祭司时,耶和华的言语稀少(撒上31),这就带来了整个以色列的腐败(代下1532819) ──《圣经精读本》

         「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18),人的罪性都是一样的,孩子需要管教,百姓也需要管教。「异象」(18a)指从神而来的启示,在此与「律法」(18b)对应。国家若离弃神的律法,不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看为善的」(申六18),而是每个利益集团都「行自己眼中看为正的事」(申十二8),结果就是「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民就放肆」,社会陷入混乱。国家如此,教会也是如此。──《圣经综合解读》

         ●「异象」:SH 2377,「启示」、「神谕」、「先知预言」。重点并非是「预言未来」,而是「说明神对目前状况的心意」。

         ●「放肆」:SH 6544,意义是「被放开」、「被解开」、「缺乏约束」。

          2918 描述如果神不差遣先知针对时事发出神谕,百姓难免就缺乏约束,在这个时候,还能坚持遵守律法的,就是有福的人。这一段似乎是在讲神对以色列人的直接管教(异象)──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19「只用言语,仆人不肯受管教,他虽然明白,也不留意。」

         当我们将这节经文与其他经文(如:十七2)比较之下,就可以看出它显然是概括性的陈述(参,21),论及仆人的心态是感受性迟钝的、不负责任的。一个好仆人将会超越在这种心态之上,不管他是什么身分。参:提摩太前书六12(字面意义上);约翰福音十五1415;加拉太书四7与腓立比书一1;诗篇三十二9(属灵层面上)——《丁道尔圣经注释》

         要纠正一个固执的仆人,单用言语是不足够的。──《箴言雷氏研读本》

         仆人也应施予管教,应象对待儿子一样“杖打和责备”(1517)。参《加拉太书》四7;《提前》六1~2。──《启导本箴言注释》

         「只用言语,仆人不肯受管教;他虽然明白,也不留意」(19),可译为「仆人不能靠言语受教;他即使明白,也不回应」(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神并不偏待人,人的罪性都是一样的,所以对儿子(17)、百姓(18)和奴仆(19)的管教原则都是一样的。懒惰的仆人十分清楚主人要他做什么,就是不肯接受教导和劝诫,这时主人就应当采取言语以外的管教措施,正如「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二十二15)。神的仆人、百姓若不肯顺服圣灵的引导,神也必用言语之外的方法来管教他们。──《圣经综合解读》

         ●也不「留意」:「回应」、「回答」。

          2919 提到对仆人的管教,不能只用言语(意思是必须用更严厉的惩罚工具)──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20「你见言语急躁的人吗?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

         「你见言语急躁的人吗?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20),能否管住口舌,是一个人属灵生命是否成熟的标志。「言语急躁」的人冒失说话,却不理会话语的后果。他们被自己的血气所辖制,自以为聪明:「你见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吗?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二十六12)。因此,管教的关键是节制人「言语」、管住口舌(十七26~28)──《圣经综合解读》

          2919 提到「言语」, 2920 就顺便提及「言语急躁」、「急着发言」,是严重的愚昧。将会为自己带来灾祸。──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21「人将仆人从小娇养,这仆人终久必成了他的儿子。」

          虽然这句话显然是对宽大之主人所提出的警告,它明确的预言却令我们困惑,原因出在最后一个罕见的字眼 ma{no^n。古代的译本作了看似合理的猜测(如:武加大译本作「顽抗」;为此 Knox 译作:「纵容你年轻的奴隶,就培养出一个无礼的仆人」)AVRVRSV 都以 ma{no^n 为出自字根 ni^n  nu^n(传宗接代)。托马斯提议将它的元音标注为 ma{nu^n(「一个怯懦者」),来自与常见之亚拉伯字「成为,或使人软弱」有关之可能字根所 m~n~n93。这个字重复出现在便西拉智训四十七23;指罗波安。

至于仆人之道,参第19(并注释),十七2,十九10,二十五13,三十102223——《丁道尔圣经注释》

         “娇养”。这里的警告是清晰的,但其预言却不易了解。大意也许是:一个娇纵的仆人(奴隶)会成为家里的继承人,言行举止俨如他是自由的一样。──《箴言雷氏研读本》

         「终久必成了他的儿子」:即不再听命。希腊文的旧约圣经把本节译作「一切娇生惯养的人长大后要成为仆人,终久必会懊悔万分」。──《串珠圣经注释》

         “这仆人终久必成了他的儿子”亦作“这仆人终久必不再听命”或“终必懊悔”。全句的意思是不可骄纵仆人,应从小施予管教。──《启导本箴言注释》

         在新约时代之前,奴隶制度是一直存在的社会结构<1512~18,希伯来的仆婢制度>。因此,若不严明主仆关系,很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大混乱。洗巴所行不义之举,就是仆人夺去主人之分的例子(撒下161~4) ──《圣经精读本》

         「人将仆人从小娇养,这仆人终久必成了他的儿子」(21)。「终久必成了他的儿子」也可译为「至终必带来忧伤」(和合本修订版),原文的意思并不能确定,但都是负面的,即不再顺服。人的天性都是忘恩的。主人若让仆人过分舒适自在,而不是训练他从事该做的工作,他不但不会感恩,反而会更难管制。仆人尚且会被惯成「儿子」,儿子岂不要被惯成「祖宗」?让孩子有求必应、心想事成,是对孩子最大的残忍。──《圣经综合解读》

         ●终久必成了「他的儿子」:SH 4497,此字意义有争议,TWOT认为是「忧伤」,有人认为是「傲慢的」,钦定本翻译成「儿子」。

          2921 意思是如果不好好管教仆人,主人也会尝到苦果。──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22「好气的人挑启争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

         好气与暴怒(RV)在此所描写的是一般性的性情,而不是暂时的一种状态:所以 Moffatt 将第二行意译为:「火爆脾气是许多罪恶的肇因」。注意最后一个字提及对神所犯的罪。——《丁道尔圣经注释》

         ●「好气的人」挑启争端:「好生气的人」。

          2922~23 意思是「容易生气」与「骄傲」都将带来恶果。──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22~2422~24节是一组平行句,主题是不倚靠神的表现:

     o 第一种是容易发怒:「好气的人挑启争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22),不倚靠神的人最容易生气,因为他们被肉体所辖制。今天,政客煽动「暴怒的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挑启争端」,告诉他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别人造成的,而他们受到了不公平、不公正地对待。而被肉体所辖制的人并不需要事实和分析,只需要可以仇恨的反派和用以欢呼的英雄,就足以一起作恶、「多多犯罪」。因此,群众的判断力往往低于个人的判断力,集体的道德水平往往低于个体的道德水平。

     o 第二种是骄傲自大:骄傲者倚靠自己,没有理由就能自大,有点理由就更加骄傲。这种人不肯顺服神的律法,「为耶和华所憎恶」(十六5),所以「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23a)。而谦卑者是倚靠神、敬畏神,「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彼前五6),因此,到了时候,神必叫他们「升高」(雅四10),「心里谦逊的,必得尊荣」(23b)。但人对长辈谦逊是恭敬,对平辈谦逊是和气,对晚辈谦逊是慈祥,对穷人谦逊才是出于敬畏(13)

     o 第三种是同谋作恶:「人与盗贼分赃,是恨恶自己的性命」(24a),因为同谋或知情不报,就是藐视神、与作恶者同罪。「他听见叫人发誓的声音,却不言语」(24b),意思是在法庭上不肯作证或起誓,以沉默说谎(利五1)。当人该说话而不说话时候,不说话就是撒谎,说一半的真话也是撒谎。虽然人总是可以为说谎找到合理而必要的理由,但根源都是因为不敢信靠神,所以想靠谎言来解决问题。谎言掩饰了一个问题,总会暴露另一个问题;一个谎言总是需要加倍的谎言来抵赖。──《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九22~2622~26节组成一个子单元,主题是对比倚靠神和不倚靠神的人。人若不赶快放下自己、专心倚靠神,「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九23「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心里谦逊的,必得尊荣。」

 

【箴二十九24「人与盗贼分赃,是恨恶自己的性命,他听见叫人发誓的声音,却不言语。」

         关于这整节经文,参一10~19那戏剧性的情节。

第二行 RV 译作:「他听见严令……」,也就是说,他的合伙关系使他进一步涉及作假见证的罪(参,利五1)。这很有可能正是这则箴言的意思:「他其实是与小偷合伙,被传唤来作证,却不说什么」(Hitzig,如托伊所撮述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盗贼”的同党若拒绝发誓,就暗示他自己也是有罪的(比较利五1)。“却不言语”。更可作:不透露任何事情。──《箴言雷氏研读本》

         「却不言语」:不肯把事实供出来。──《串珠圣经注释》

         ●「叫人发誓的声音」:SH 4233,「作证的誓言」、「出自于神的咒诅」。

         ●「他听见叫人发誓的声音,却不言语」:「他听见作证的誓言,却不说话」。这个意思是在法庭或失主要求知情的人要招认,不然有严重下场一类的誓言或咒诅。结果这人因为拿到好处,就不能说明,于是把自己陷入神的咒诅之下。

          2924 意思是「贪得不义之财」将会把自己带到咒诅的危险之下。──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25「惧怕人的,陷入网罗,惟有倚靠耶和华的,必得安稳。」

         见十六7的注释。安稳是「安置在高处」(即过于人所能构到的范围),是十八10末了那个动词的强化形式。——《丁道尔圣经注释》

         “必得安稳”。更可作:在高处得安稳。人因信靠神而克服恐惧。──《箴言雷氏研读本》

         「安稳」:即住在神坚固的堡垒里面,不会遇到任何敌害。(1810)──《串珠圣经注释》

         可从《撒上》十五24来了解。若因惧怕人而不遵守神的话,结果是作茧自缚;因为神才是真正的倚靠,不用害怕人(十八10;赛五十一12)。──《启导本箴言注释》

         惧怕人的,陷入网罗:圣经见证凡立志敬虔度日的必要受逼迫(提后312)。在嘲弄神话语的环境中,依然坚持遵行神的话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在耶稣里面的,必不惧怕逼迫,反而会为此欢呼(510~12)。因为世界逼迫圣徒,究根结底是在逼迫基督,但耶稣已胜过一切患难与逼迫,他必亲自看顾属于自己的羊群(1518) ──《圣经精读本》

 

【箴二十九25~2625~26节是一对平行句,主题是倚靠神的结局:

     o 人若不敬畏神,就会惧怕人、倚靠不可靠的人和谎言,结果是越陷越深、越来越怯懦妥协,所以「惧怕人的,陷入网罗」(25a)。人若敬畏神,就不必惧怕人,而是只说真话、相信神必报应,所以「惟有倚靠耶和华的,必得安稳」(25b)

     o 「求王恩的人多;定人事乃在耶和华」(26),可译为「求王恩的人多;人获公正来自耶和华」(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掌权者并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命运,裁决权始终掌握在神的手中。因此,我们应当敬畏神,而不是惧怕人。神绝不会让施行不义的人躲过惩罚,也不会让遭受不义的人无处伸冤,「祂已经为审判设摆祂的宝座」(诗九7)──《圣经综合解读》

          2925~26 说明真正值得害怕的是神,但是大部分人都害怕统治者、掌权者,以致陷入网罗。事实上神才是真正的权力源头。──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26「求王恩的人多,定人事乃在耶和华。」

         恩直译为「脸」,更生动地提示出争相冀求引起那作抉择之人本身的注意力。然而这样的人自己乃是欲望与压力的仆人(参,徒二十四25~27),无理性(林前二68)与不稳定(诗一四六34)使他们失去了一切值得信赖的仲裁力。——《丁道尔圣经注释》

         『恩()』按字义是『面』(新英文译本作『觐见』)。这箴言进一步反映王执掌公义这个题目。它用现实主义缓和公义之王的理想主义(见王的措施()这个题目的注释),表明王不过是人,而且鼓励人要信仰神。――《每日研经丛书》

         人人想得国王的恩宠,但王的行动也在神的管治下,祂保护贫苦和正直的人。“定人事”亦作“定公道”,只有神能伸张正义。──《启导本箴言注释》

         ●「王恩」:原文是「统治者的脸」,意义是「统治者的情面」。

         ●「定人事乃在耶和华」:「神审判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九27「为非作歹的,被义人憎嫌;行事正直的,被恶人憎恶。」

         共同的利益与在不同层面上相互的吸引,可能会遮蔽这种不和的现象;但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弥补它。在所罗门自己的志业中,他所选择的伙伴就显露出他实际作抉择的途径(王上十一)。见哥林多后书六14~18——《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与二十八1首尾呼应,是「所罗门的箴言」(二十五1)第二集第二部分的总结。──《圣经综合解读》

         「憎嫌」(27a)、「憎恶」(27b)都是来自内心,敬畏神和不敬畏神,会导致两种互不兼容的价值观。一方面,「为非作歹的,被义人憎嫌」(27a),另一方面,「行事正直的,被恶人憎恶」(27b),两者之间并没有互相包容的余地。每个人都会被人讨厌,每个人在螃蟹看来一定也很可笑,因为人类居然是直行的。因此,人若想了解自己是什么人,只要看看自己被什么人讨厌;人若想了解别人是什么人,只要看看他所嘲笑的对象是谁。──《圣经综合解读》

         1+1=2」绝不会包容「1+1=11」,反而是「1+1=11」很乐意包容多元化的答案。在一个讲究宽容的世界里,「恶人」并非不明白真理,而是拒绝真理。因为在宗教、哲学、伦理或政治领域里,「恶人」的「1+1」可能等于「11」,但他们支付账单的时候,一定会坚持「1+1」必须等于「2」。因此,人的悲剧是:孩子害怕黑暗,成人却害怕光明,「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约三19),「恶人」对真理的敏感度,常常比「义人」对谬误的敏感度更强。那些被「义人」和「恶人」同时喜欢的人或事,常常是化了妆的恶。我们若不赶快警醒分辨,「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1b)──《圣经综合解读》

         主耶稣说:「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十五18~19)。一个诚实的人会给一群伪君子造成巨大的恐慌,一个基督徒会招来全世界的敌视;因此,一个人不可能既做基督的门徒,又在世界游刃有余。「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10),真智慧首先就要在神和世界之间作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人不可能既蒙神的喜悦,又得世界的欢迎。──《圣经综合解读》

          2927 的意思是:反正人一定会讨人厌、被人憎恶。只是要看看自己到底是被那一种人憎恶就是。──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29)

   1 在本章中,一个理想的君王应有什么表现呢?参2 4 14节。

   2 贫穷人容易自暴自弃,强暴人流于妄自尊大。但耶和华同样宽待他们(13)。你是否有神的宽大心怀,爱不同阶层与不同背景之人?

   3 26节暗示人不应依仗有权势的人。拉拢关系及「走后门」对社会构成何种影响?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