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耶利米哀歌導論短篇信息

 

目錄:

憐憫的神──耶利米哀歌(江守道)

耶利米書研究(巴斯德)

耶利米哀歌精華(漆立平)

耶利米哀歌文字釋經證道(緒言)(張策)

 

 

憐憫的神──耶利米哀歌(江守道)

 

綱要

 

關於這卷書

第一首哀歌

第二首哀歌

第三首哀歌

第四首哀歌

第五首哀歌

何竟

由悲歎達到救恩

 

讀經: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現在成為進貢的。」

(哀一:1

 

「耶和華阿,求你紀念我如茵陳和苦膽的困苦窘迫。我心想念這些,能在裡面憂悶。我想起這事,心裡就有指望。我們不至消滅,走出于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我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凡等候耶和華,心裡尋求他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他的救恩,這原是好的。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他當獨坐無言,因為這是耶和華加在他身上的。他當口貼塵埃,或者有指望。他當由人打他的頰,要滿受淩辱。因為主必不永遠丟棄人。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因他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

(哀三:1933

 

「耶和華阿!你存到永遠,你的寶座,存到萬代。你為何永遠忘記我們?為何許久離棄我們?耶和華阿!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求你複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你竟全然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

(哀五:1922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實在感謝讚美你,為著你向我們所發的憐憫、恩典和慈愛。我們感謝你,借著你的愛子救贖了我們,並且吸引我們到你自己跟前,使我們能夠進入至聖所,在你的同在中注視主的榮光。哦!我們的父啊!實在為著你在耶穌基督裡為我們所完成的,我們感謝你。我們為著你賜給我們你的話語——你寶貴的話語,你活潑的話語,我們感謝你。我們實在仰望你的聖靈,在我們心中點活你的話語,好使你能向我們每一個人說話,使你的榮耀得著讚美。我們將這一段時間交在你的手中,信靠聖靈來作你的工作。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關於這卷書

 

這一卷耶利米哀歌在希伯來文中被稱作「為什麼」,因為那是這卷書的頭一個字。正像在希伯來文抄本的箴言、摩西五經,都是用各卷書的第一個字來作稱呼。有些拉比稱這卷書為「哀歌」,在七十士譯本中,就是在亞力山大城中希伯來文的古抄本所翻成的希臘文版本則稱之為「耶利米哀歌」。雖然在原文的版本,這卷書是不具名的,但是照著猶太人的法典和遺傳,一般均相信它是耶利米所作的。事實上在七十士譯本中,這卷書又以下的序言:在以色列人被擄,而且在耶路撒冷成為荒城之後,耶利米坐下哀哭,用這首哀歌來為耶路撒冷傷痛並且哀悼。所以今日人們相信這五首哀歌,實際上是先知耶利米所寫的。

 

在古時候作哀歌,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事,人們常為著一個死去的朋友或者親人寫作並且唱誦哀歌。這在聖經中也不乏事例:大衛為掃羅和約拿單的死作了哀歌(見撒下一章);又為押尼珥的死而哀哭,押尼珥是以色列的元帥(見撒下三章);耶利米為著約西亞的死而作哀歌(代下卅五:25);此外,他們也為著一個國家的被毀滅而哀哭;例如阿摩司為著以色列而哀哭(參看摩五:1);耶利米為耶路撒冷和猶大哀哭(參耶七、九);以西結為著推羅城而哀哭。所以在聖經中,哀歌是一個很常見的事;當有一些不幸的事情發生以後就有人作哀歌。

 

這五首哀歌乃是為著耶路撒冷的被摧毀和神的百姓被擄而作的。頭四首是照著字母的次序而作的。希伯來文中有廿二個字母,耶利米哀歌的第一首、第二首、和第四首,每一首都有廿二節,每一節都是按著希伯來文中的一個字母作開頭,並且是照著字母的次序。第三首的哀歌一共有六十六節,而每三節的開頭的第一個字都是用一個希伯來的字母,所以這些被稱作字母詩。第五首哀歌,不是照著字母的次序,但它仍然是一首詩,因為它用了平行法,作對比並且平行。所以,這五首哀歌都實際上是詩歌。

 

有好多首詩篇也同樣用字母詩的體裁寫的,特別是詩篇119篇。它一共有廿二個段落,每一個段落都有八節;這廿二個段落都是由一個希伯來文字母開始的。這就是字母詩的體裁。有人這樣作評論,(我認為這個評論非常好)他說:「人類的語言用到了極致,才能唱出對神律法的讚美。」那就是詩篇119篇。同樣的也需要整個人類的語言,來表達對那些低層次行徑——忽略、且違背神律法——的哀悼。

 

耶利米哀歌是一首詩,它不是歷史;也不是預言,而確實有歷史的背景。它雖然也有預言的外貌,實際上這些哀歌都是詩。正好像音樂一樣,詩是沒有辦法拿來分析的。如果你試著要分析一首詩,你就必失去他的要旨。一首詩是你需要來感覺的,而這就是讀耶利米哀歌最好的方法。不是去分析它而是要進到它的靈裡面。那就是研讀耶利米哀歌的方式。

 

為著在聖經中有耶利米哀歌我們感謝神。在聖經約六十六卷書裡,有一卷書被稱作耶利米哀歌,它乃是神的話語;在神的話語中,它有非常確定的地位,並且是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為著這個感謝神!因為耶利米哀歌向我們顯示,我們的神對我們所受的苦難,並不是不介意的。他對我們的悲傷並非毫不介意,他垂聽我們的呼求。事實上,他把我們的眼淚裝在皮袋裡。我們的神並不是一個硬心腸、冷心腸或者遙不可及的神;他是充滿了溫暖或者同情心的,他能夠為我們感覺,他也愛我們。所以耶利米哀歌被擺在神話語中,真是給我們極大的安慰和鼓舞,使我們知道我們的神是非常靠近我們的,並且我們也是他所親愛的。在苦難中他與我們同在。當我們經過水和火的時候他與我們一同經過,在我們受苦時,他不是只在旁邊嘲笑,使你覺得這個苦難似乎與他毫無關係;乃是當我們經歷任何的痛苦、悲傷,他都與我們一同走過。他能感覺我們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神。

 

而且我們在這些哀歌中可以看到神的靈、基督的靈;基督的靈借著先知耶利米的靈來說話,或者說表現他的自己,告訴我們神在他子民受苦中他自己是何等的痛苦!他很像作父母的,當兒女受苦的時候,父母親事實上比兒女更受苦。神何等愛他的子民,他渴望要祝福他們;然而因著他子民過犯和罪孽,他必須管教他所親愛的。事實上,這位管教者比受管教的子民們更痛苦,所以,借著先知耶利米哀歌,你可以看見神的心腸,每一個字都帶著淚水,每一句話都是從破碎心中發出的聲音。神的心為著他自己的百姓而粉碎了!這乃是神的靈,這乃是基督的靈。

 

當我們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他乃是到這裡來表明父。他來告訴我們神是何等的愛我們!神就是愛;然而他被誤會了,他被拒絕了。儘管這樣,我們的主耶穌最後的一次進耶路撒冷的時候,他看見那座城就為她哀哭;當他在往加略山的路上,他不僅為耶路撒冷哀哭,甚至告訴那些婦人說:不要為我哀哭,要為你們自己哀哭。在這裡我們看見神的心是何等的充滿了愛,充滿了同情!因著如此的愛我們,他就上十字架,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好使我們得著救贖。

 

先知耶利米代表了好幾種不同的當事人。一方面來說,耶利米是完全與神表同情的。他知道神是何等的愛他自己的百姓;但是他也知道神是公義的,他必須管教他自己的百姓,所以他站在神那一面,宣告神在刑罰管教並且約束他自己百姓的時候是公義的;然而這乃是愛的管教不是恨的管教。另一面來說,先知耶利米代表著百姓。他們承受了極大的苦難;因著那個緣故,耶利米哀哭,他的眼淚像河水一樣流出來。

 

耶利米也代表了在神百姓中間那一班敬虔的餘民。當神的管教臨到全國的時候,許多人的心仍然是剛硬的,但是還有一批敬虔的餘民,他們承認神在管教之中顯為公義,他們把自己降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在悔改中他們仰望神的憐憫。所以耶利米也代表了這一班的人。

 

弟兄姊妹!今日神需要像耶利米這樣的人;神需要一班子民,能夠完全與他表同情。神在今日是何等的被誤會!當人們為著自己的過犯受苦的時候,他們就責怪神,好像神是一位冰冷剛硬粗暴的神,他們並不知道神比他們受更多的痛苦。他盼望有一班人,能瞭解神,認識神就是愛。有些時候,他必需來管教,特別是對他自己的子民;但是這管教是出於愛而不是恨。我們也需要有一班人像耶利米一樣,能夠與百姓自己表同情。當人們在世界中受苦,特別是一些在神家中的人,他們站在旁邊說:是的,那就是他們應該所受的!但是我們需要像耶利米那樣的人,他們能夠設身處地,與人們的苦難連合,而且能夠與他們一同受苦。更進一步我們還需要像耶利米這樣的人,他們能夠代表敬虔的餘民。我們看見仍然有盼望,就是有一班敬虔的餘民,他們能夠降服在神大能的手下,並且仰望他的憐憫。這是神施憐憫的方式;不只向餘民們,並且向所有的百姓。

 

第一首哀歌

 

這卷書的第一首哀歌,是以一個「為什麼」開始的。「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現在成為進貢的」。這一首哀歌說出神子民們的傷痛與苦難。

 

第二首哀歌

 

第二首的哀歌,也是用「為什麼」作為開始。「主何竟發怒,使黑雲遮蔽錫安城;他將以色列的華美,從天扔在地上,在他發怒的日子,並不紀念自己的腳凳」。這一首的哀歌說出了他們災禍的根源。換一句話,這所有的災禍不是從別處,乃是從神而來的;這使得他們變得更困難。

 

第三首哀歌

 

第三首哀歌乃是一個轉捩點。在這裡我們看見敬虔的餘民,經過了主的管教,將自己降服在神大能的手下,承認神是公義的;然而他們仰望神施憐憫,因為他們認識神乃是施憐憫的神。所以這裡我們看到了轉機。我們都非常的熟悉這章的廿三到廿四節:「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若是神照著我們的過犯來對待我們,我們會怎樣呢?我們通通都會死亡,那是我們該得的;但是因著主的慈愛,我們才不至於消滅。我們的神是滿有憐憫的,那是我們不至於消滅的惟一原因。

 

「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他愛我們,因此他向我們滿有憐憫。在新約的福音書中,主一再說到,「我憐憫他們!」就如:當主看見許多人,便說他們好像羊沒有牧人一樣;他不顧自身的疲倦,當他帶著門徒們到曠野去歇一歇的時候,在那裡看見了群眾,而觸動了他的同情心,就為那一般的人們捨下自己。當他們與主在一起有三天之久,而且沒有吃的,門徒們到主面前說,打發他們走,好讓他們自買食物。主說,不!我憐憫他們!一而再的,當人們到他那裡去,我們的主總是滿有同情。有一個患大麻瘋的到他那裡說,你若肯。主同情他,摸他並且說,我肯!我們的神是滿有同情的,他是充滿了愛的。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神的愛、神的同情,每天早晨都是新的。「新」的意思並不是說必須新奇,乃是指永遠是新鮮的,是活的;在我們的老問題上他有新同情,在我們新的難處上他有新的同情。每天早晨他的愛在那裡等候我們,為我們預備好了,要供應我們。好像作詩人所說:「因為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卅:5)這就是我們的神。所以弟兄姊妹!不論早晚發生任何事情,我們都要仰望他,他總是憐憫我們的;他是復活,他是生命。

 

「你的誠實,極其廣大!」我們的神是信實的,他向自己忠心。提摩太后書說「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二:13他向自己守信。有些時候,我們不忠心,但是我們的神永遠向自己忠心;他向他自己的話語忠心,他向他自己的應許信實,他向他與我們所立的信實;他永遠是信實的。你的信實極其廣大!當我們回顧以往,就看見他向我們是何等的信實!

 

「我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分。」這一個魂是在極大的苦難煎熬。城被攻破,殿也被毀壞,百姓被擄去;何等的苦難!然而在苦難中,那個心可以舉起來並且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每一件事物都可能失去,但是有一位永遠不會失去,那就是我們的主。我們可能失去每一樣事,然而主仍然是我們的分。因為他是我們的分,我們的產業,他是屬於我們的;因此我們有盼望。我們的盼望不是在於我們的環境,我們的盼望不是在於我們能見的事物中,我們的盼望乃是在他裡面。因為他與我們同在,我們就知道有盼望。所以不要放棄盼望;我們可以在沒有指望中仍然有盼望,正像亞伯拉罕處在那種絕望的光景中。他已經一百歲了,他的妻子也九十歲了,生育已經斷絕了;然而你看見他們在無可指望的時候仍有盼望,因為他們的盼望在於神,他們的盼望是在神裡面。

 

所以在這第三首的哀歌裡,這魂在深深的苦難中,他興起來注視神,認他的罪並且信靠他的憐憫。遣乃是整個事件的轉捩點。

 

第四首哀歌

 

第四首哀歌,也是從一個「為什麼」開始的。它為我們道出所受災禍的原因或著軌跡,的確,他們在極深的苦難中,而這個苦難乃是神的管教。為什麼他們要受這樣的管教呢?在第四首的哀歌中,告訴我們這個管教是因著百姓們的罪過。「黃金何其失光!」在神的眼中神的百姓們乃是黃金,他們對他來講是寶貴的,他們應該發光;然而這些黃金卻失去了他的光彩。這些最純淨精金已經改變了,神從沒有改變,百姓改變了,神永不改變;他是昨日今日直到永遠都一樣的。他有一個名字,那就是永不改變的。誰改變了呢?我們改變了,神的百姓們已經改變了。「聖所的石頭倒在各市口上。」這就是為什麼有如此的毀壞臨到的原因。

 

第五首哀歌

 

最後,第五首的哀歌是一個禱告。「耶和華阿!求你紀念我們所遭遇的事;觀看我們所受的淩辱。」這裡你看見有一顆心轉向主,並且求他紀念、求他施憐憫。「耶和華阿!你存到永遠,你的寶座存到萬代!」耶和華永不改變,你坐在寶座上,你管治並且統管萬有,所以仰望你施憐憫。

 

「耶和華阿,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有些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回轉歸向主,他是那惟一能轉動我們的。主怎樣使我們轉向他,好使他能轉向我們呢?那個方式乃是刑罰管教。有些時候我們不明白,為什麼要刑罰管教我們;就好像孩子們一樣,他們不瞭解他們的父母為什麼要刑罰他們、管教他們。他們感覺他們的父母若是愛他們,就應該任憑他們。同樣的,我們以為惟一能夠使我們回轉歸向神的道路就是他不責罰我們。然而如果人任憑我們,我們就完了。但是他不放過我們,他要管教我們;因為經過管教,我們就能轉回,我們可以轉向他,使得他能轉向我們。所以實際上,這是神向我們顯出他憐憫的方式;如果你拒絕管教,你就不會回轉歸向神,那麼你就攔阻了神轉向你。換言之,這五首哀歌可以用希伯來書十二章5節作總結:「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

 

我們難處就是我們輕看主的管教,我們不要它,我們拒絕它,我們掙扎反對它;然而,我們千萬不要輕看管教。有些時候我們在管教之下灰心了,好像是過於我們所能承擔的。但是在他的責備之下不要灰心,因為那乃是他的手,他量過了他的管教。有些時候地上的父母,會在怒氣中管教孩子,以至於失控,所以他們會過分管教。但是我們的天父不是這樣,當他管教我們,他量過了每一件事,他知道我們能夠承受多少,他知道該加給我們多少,並且知道什麼時候是夠了。所以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

 

何竟

 

這五首的哀歌中,有三首是用疑問詞「為什麼」作為開端。從一面的意義說,那是耶利米哀歌的特性。生命這件事本會感受有問題、艱難、災禍、熬練、苦難、病痛、灰心、失望和死亡;這就是生命的現象。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受咒詛的世界中,你不能祈望終身一帆風順,充滿了鳥語花香。雖然我們已經信了主,並且蒙了救贖,但要記著我們仍然活在一個沒有被救贖的世界中。因此之故,當我們經歷人生的時候,我們會碰見許多的困苦、艱難、許多無法解釋的事情,所以很自然地我們會問:「為什麼?」我們要一個解釋。我們總是問「為什麼?」;殊不知在問「為什麼」的時候,我們的靈是很醜陋的。卻是顯出反抗、鄙視、並且是沒有破碎的靈。在約伯記(就是聖經中最古老的一卷書)中,當約伯面臨人生中的一個難處,受了許多的苦難,他就在那裡問:「為什麼?」為什麼我應該受苦?我是這麼好的一個人!而他的三個朋友似乎知道為什麼,所以他們就告訴約伯。他們越想解釋,那個問題就變得更大。當神在最終顯現的時候,他並沒有解釋「為什麼?」約伯從沒有得著那個「為什麼」的答案。神只不過在他的威嚴和他的主權中啟示出他的偉大。而當約伯看見了主,他就降服了。他就伏在塵土裡灰塵中悔改,他並不需要知道「為什麼?」就得著了恢復。

 

弟兄姊妹們!我們可能永不會知道「為什麼?」如果你想對每一個問題都知道是「為什麼?」或許你要等到你見主面的時候,然後你可以問主「為什麼?」或許在那個時刻你就再也不會問了。我們絕對不應該問「為什麼?」而我們該問「何竟?」(或怎致這樣?)這是一個不同的問話。問說「何竟」,並不是一個鄙視或反抗的靈,而是在謙卑降服的靈裡面所發出的問題。問說「何竟」是已經發生了什麼?「何竟」這個問話乃是去面對事實,而不是試圖逃避難處。「何竟」是要回到問題裡面去找出原因:當你知道「何竟」的時候,你就知道怎麼樣悔改,並且會轉到神的面前仰望他的憐憫。

我們的難處就是,當我們在一個環境裡,我們並不真正知道是怎樣陷在這個光景中;或許有些時候,我們是何等的瞎眼,甚至不知道我們在那裡,那就是老底嘉教會的光景。在老底嘉教會已是在一種絕望、荒涼、死亡的光景裡,然而他們卻認為自己是富足的,一樣都不缺,什麼都很好!而主說:「卻不知道你是耶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如果我們還不會問「怎致如此」(何竟)?就顯示出,我們不知道在什麼光景中;我們被蒙蔽了。因此之故,就得不著拯救。即便是在以弗所的教會中,主說:「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墮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需要認識你是怎樣墮落的,所以你能悔改並且歸向神。因此,當我們落在一種艱難的光景中,不要問為什麼?而要問「怎致如此」?然而主才會向你顯示你是怎樣落進那個光景中的,你才會學到功課,而在謙卑和破碎的靈中回轉歸向神,並且仰望他的憐憫。他的憐憫存到永遠!

 

由悲歎達到救恩

 

我們喜歡在神的話語中,讀到令人激勵勸勉的話語,卻不喜歡讀到灰心沮喪的事。有些人說:讀耶利米哀歌是令人沮喪的、灰心的;但是我們必須面對生命與生活。生活並不全都是喜劇,生活也常是一個悲劇;所以我們需要耶利米哀歌。我為著聖經中的耶利米哀歌而感謝神, 因為它是非常有幫助的,特別是為它向我們顯明有一種的傷痛而帶進的救恩。在山上的教訓中,我們的主耶穌曾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五:4)並且你也記得有這樣的話說:「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林後七:10)。

 

有兩種的憂愁:照著世俗的憂愁,以致於死;但是照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懊悔來以致得救。所以耶利米哀歌為我們顯明了屬靈憂傷的道路。我們需要學習怎樣照著神的意思來憂愁。我們需要為我們的罪孽過犯而哀痛。我們需要為這個世界的罪來哀痛。我們需要經由哀痛而得憐憫。這些乃是我們需要的屬靈操練。我們喜歡去宴樂之家,在那裡縱情快樂、歡樂、嘻戲的美好時光,但是聖經卻告訴我們:往遭喪之家去;因為那會使你反思,會帶給你永世的益處。在我們的裡面,我們需要有基督的靈,但那並不意謂著我們總是拉長了臉,而給別人一種憂鬱的感覺。不!決不是這樣!作基督徒,我們應該是喜樂的;但是喜樂與縱情戲笑和嘻戲是有區別。乃是在我們靈的深處有喜樂;但不是裡外矛盾,實際上乃是互補的。一面來說,主喜樂是我們的力量;另一面,我們發現我們需要有基督的靈在我們裡面,好使我們哀慟。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若是有基督的靈在我們裡面,我們怎能不為我們屬靈的光景而哀慟呢?因為我們還不及我們所應該是的樣式,我們也不及神所要帶我們達到的那個光景的樣式。而我們若真是愛主,我們應該為著今天教會的光景而哀慟。當我們看見今天教會的光景,我們怎能不哀慟呢?若是我們的主耶穌為耶路撒冷哀哭,我們豈不應該為著今天神的教會哀慟呢?並不是在一種自外於人的感覺裡面,說我們就比較好;反而是在靈裡面有一個和神的百姓與共的感覺,並且承認我們的罪,乞求主向我們施憐憫,好使他的百姓回轉。若是在我們裡面有基督的靈,我們應該為世界哀哭。看看今天世界所受的苦難,我們需要向主呼求,求他縮短這些熬練的日子,並且將他的國度帶回到地上來,好使公義能在地上掌權。

 

我們需要一直的將自己降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在彼得前書裡面說:「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五:6)我們需要保持一個謙卑降服的靈。我們需要承認不論神作了什麼,他總是公義的;我們還要尋求他的憐憫。若是在我們裡面有那樣的靈,神就會轉向我們,而且他要向他的百姓施憐憫。我們思想大衛,當大衛的兒子背叛他的時候,他必須逃命。當他從耶路撒冷出來經過橄欖山,一面走一面哭,有一個便雅憫族人示每從山的那一邊過來,向他丟石頭並且咒詛他說:這是你該得的。大衛仍然有他的勇士們與他同在,其中有一人說,他怎能咒駡受膏者呢?讓我過去割下他的頭來,但是大衛說:讓他咒駡,或許這是主吩咐他來咒駡我的。若是主看見我這樣被咒駡,或許我能從主那裡蒙憐憫。(參看撒下十六章)

 

弟兄姊妹!這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我們不應該抗拒主的管教,而應該將自己俯伏在塵土和灰燼中。然後當主看見這就是我們的態度的時候,他會轉向我們。那乃是恢復的道路。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為著這一卷耶利米哀歌真是感謝你!你真是教導我們要有基督的靈,好使我們也能與你表同情,與你的百姓並且與這個世界表同情,好使我們在你哀哭的時候也能哀哭。並且使我們站在漏洞和破口中,尋求你的憐憫,為著你能轉向你的百姓。所以主阿!求你在這末了的時代,教導我們這個寶貴的功課。奉你寶貴的名禱告。阿們!── 江守道《神說話了》

 

 

耶利米哀歌研究(巴斯德)

 

第七十七課 耶利米哀歌

  

題示:細讀本書兩遍,特別注意每章均是二十二節,而中間一篇則是三個二十二節,因此它是按字母排列的離合詩。試能否分別何為耶和華的話,何為耶路撒冷和耶利米的話。

 

   「神的恩慈和嚴厲……」——羅十一22

   「整個世界的痛苦都聚在一個人的心內。」 ——邁爾士

   「子夜裡黎明的蓓蕾。」 ——濟慈

   「詩歌的意象是詩人在痛苦中學來的。」 ——佚名

   「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二十三3738)

  憂患之子眼看著這個黑雲已密集在她頭上的城市,眼淚不覺流下。在他六百年前,不也是有個先知曾為這城傷心流淚?不錯,這就是寫耶利米哀歌的耶利米。

 

   著作問題

 

  我們不懷疑這本稱作耶利米哀歌的書是耶利米所寫的,但我們要指出,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是沒有「耶利米」這名字作書題的。我們的信念乃建於本書與耶利米書的風格和詞藻是十分相近的事實,下面我們還要去補充一下,一些反對本書為耶利米所寫的意見。徹尼教授是一位飽學之士,他是反對者之一,但他也不得不承認說:「我們若單看第三章的文體,它的特色是屬於耶利米的,多過屬於任何一個我們認識的人。」就是關於其它四章,他也說:「其表達方式和意念與耶利米書十分相近。」他反對意見的薄弱點正是我們堅信的地方。近代聖經學者研究的程式似乎是這樣,他們先有了一個觀念,就如某卷某部分不是某人寫的,然後便在該處找些枝節小事來支持。釋經學稱這種方法是「把自己的觀念讀進聖經去」。正統方法應是「從聖經本身讀出意思來」。其分別可以是極大的。

 

  哀歌共有五篇,我們愈讀就愈感到它們是耶利米之作,因為語氣太像耶利米書了。按猶太人的傳統,最古遠的也是把本書列入耶利米著作之內:約瑟弗、馬所拉本的編者(Massoretic Edition),以及早期猶太和基督徒學者,均承認它是耶利米寫的,我們也是如此。本書所寫的毫無懷疑地是屬於耶利米時代的,艾利葛說:「與耶利米同時代的人,絕沒有一個人能寫得出像耶利米所寫的耶利米哀歌這樣的書來」。耶利米書和耶利米哀歌相似的地方極多,此處不能一一列舉。艾利葛之釋經書有一段十分清楚的說明,讀者可自行參考(Ellicotts Commentary)。因此我們就在這裡下個結論:寫耶利米哀歌的,就是耶利米本人。

 

   特點

 

  這五篇哀歌,有人說是「在墓園寫的挽歌」。它是痛苦的併發,眼淚的江河,賡續的飲泣。在猶太人的舊約聖經,它是稱作「書卷」 (Megilloth),與雅歌、路得記、傳道書,和以斯帖記共列為「五卷」。在五卷中它位於中央。它們被稱作「書卷」,是因為它們均是寫在羊皮卷上,每當節期便拿出來頌讀——雅歌在逾越節,路得記在五旬節,傳道書在住棚節,以斯帖記在普珥日,而耶利米哀歌則在耶路撒冷被毀之周年紀念日。

 

  這五首哀歌均是以字母排列之離合體寫成的,每篇二十二節。中間第三首則是三倍二十二節,那是六十六節。離合詩是按希伯來文二十二個字母排列的。第一節開頭用第一個字母,第二節開頭用第二個字母,如此類推:二十二個字母便有二十二節了。

 

   第三篇哀歌之所以有六十六節,是因為它每三節自成一小組,均以同一字母作首,因此前三節是用第一個字母,跟著三節又用第二個字母等,二十二個字母便有六十六節了。至於離合詩之特殊意義和功用,唐佑之博士于一九七六年七月在「抉擇」發表的文章:「時代的哭泣」,有非常清楚之說明,我認為有引述之必要:「為什麼哀歌要用離合詩的形式寫出呢?當人在極端痛苦的狀況之中,心緒一定十分紛亂,又怎樣在表達上顧到文學的意味呢?要研究這個問題,首先細察本書之內容。這些哀歌並不因拘泥於形式而失去它們的活力。形式與活力同樣能夠保持,不是聖經中的離合詩都具有的(詩篇第九、十、廿五、卅四篇就不夠活潑;智慧詩如箴言卅一章十至卅一節『才德的婦女』,是以平和的口吻教誨,沒有激烈的情緒)。可見這些哀歌確為罕有的文學傑作,有血有淚,充滿生命的氣息。

 

   先知文學的造詣是與他靈命程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事實上,在希伯來人心理中,話語本身是蘊藏著力量,字母、單字、成語都有各別的功用。先知更意識語言的能力,因為神的啟示是需要話語表達的。那些表達的語句有神的靈吹氣在其中,必有感人的力量。在先知的信念中,最偉大的真理,必須用最雋永與秀美的語句來傳講。所以文學的造詣是必要的,而心靈的感動,更能促使才能的發揮,本書就是具體的例證。

 

   本書的文學形式另一個用意,是為達到教誨的目的。這些哀歌當然不是一己一時痛苦的發洩,因為其中有信息、有教訓。作者以非常嚴正的態度,研究歷史的功課,教導人們怎樣將信仰應用于現實的生活經驗之中;再從目前的情況,預測將來可能的發展,就及時作適當的準備,以盼望前瞻。這種教學材料,易於誦讀歌唱,易於記憶,必可收預期的功效。

 

   這種完美的詩歌形式也有助於敬拜的禮儀。猶太人每逢亞筆月(即俗年的正月,聖年的七月),在贖罪日前夕,唱這些哀歌,紀念以色列的國難,舉國哀痛悔罪,仰望神赦免的恩典。在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城再陷,民族逃難散居列邦,會堂更為歷史的浩劫哀念。而日後教會每在受難周紀念救主,詠唱哀歌,就更有屬靈的意義了。

 

  離合詩的形式不但助人誦唱與記憶,也予人一種完整的意念。這種詩歌與其供人聆聽,不如促人閱讀,因為希伯來人的心理認為耳聞不及眼見。在新約時期之後有猶太拉比的解經集(Talmud),也有不少離合詩的論述,大多廿二行,或廿二之倍數,表明律法的完整,也表明民族整體的精神:徹底的認罪,十足的信念,完全的盼望。所以若干解經家如De WetteC. SmitC. F. Keil,P.A.Munch,都把握離合詩在文學中特有的作用,認識作者發揮貫徹始終的精神,看出先知對歷史有賡續的與整體的意識,將其中的真理提供出來。

 

  當先知要表達那種說不盡的悲哀,確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述明。於是他在這幾首詩歌中反復陳述,起承轉合,將讀者帶至更高的意境。事實上,作者並不徘徊在傷感之中,卻迅速地進行,從徐緩轉至急遽。由一種思想的情景,帶至另一種信念的境界,在激昂中有平和,在寧靜中又有興奮。因此,在悲痛中沒有因循,在失望中仍有勇氣;悲哀與痛悔之中,交織著責任感與希望。這位先知詩人特有的文學氣質,表露在他信息的字裡行間。」

 

   結構與分析

 

  這五首哀歌的結構是異常突出的;第一首跟第五首相應,第二首跟第四首又相應,而第三首則是自成一格,五首合起來就只能是一個作者的作品了。

 

  先看第一首,主題是「耶路撒冷的苦境」,全篇共分兩部分:前十一節全用第三身寫——「她」、「她的」、「城」、「耶路撒冷」、「猶大」;這是先知論耶路撒冷的情形。由十二節開始到二十二節,則改用第一身寫——「我的」、「我」;那是因為這一段耶路撒冷是「擬人化」了。她起來自己說話,這就是「耶路撒冷的苦境」。前十一節是先知形容耶路撒冷,後十一節是耶京自歎!

 

  第二篇是「耶和華的憤怒」,全篇均強調耶路撒冷今日之境況全是耶和華審判的結果,像「主何竟」、「他將」、「他發怒」等說話不下三十次之多,也不須提一些像「主吞滅」、「他發怒」等類的動詞了——這一切均指出,耶路撒冷受淩辱不是列強興起的後果,而是神的手加於其上。這篇跟上一篇也是一樣,是分開兩部分,前十一節是形容耶和華的憤怒,後十一節是寫耶京在神憤怒之下,全然傾覆。

  現在看看中間的一首(第三章),這是全書之心臟,是論到耶利米自己的悲哀。他的心靈是這樣敏感,而他與自己百姓的認同又是那樣的徹底,以至有時我們很難分別到底是他自己說的,或是擬人化後的國家說的,但其真實性仍是沒受影響的。無論怎樣,其背境仍是耶利米自己的苦情。這首也是分為二段,一至三十九節是論苦難(一至二十一節),卻是有希望的(二十二至三十九節),餘下的是四十至六十六節,是向神的祈求——為國家的(四十至五十一節),為個人的(五十二至六十六節)。就如上述的,本篇是以三節為一組,前三節用第一個字母作起首,第二個三節用第二個字母作起首,如此類推。因此前……三十九節就用了前十三個字母,餘下的則用九個字母。

 

  來到第四篇,又是一節一個字母,共有二十二節。這篇論的是耶和華憤怒的另一方面。第二篇哀歌是形容神的憤怒,而本篇則是解釋神的憤怒——因為耶路撒冷犯的罪。且看第六節:「都因我眾民的罪孽,比所多瑪的罪還大」,這是本篇之鑰節。十三節進一步解釋:「這都因他先知的罪惡,和祭司的罪孽,他們在城中流了義人的血。」本篇與前三篇一樣,是分作兩部分,一至十一節是比較以前的和現在的錫安。十二到二十二節是論到隔岸觀火的外邦。

 

  最後,我們要看第五首哀歌。此歌雖有與希伯來字母數目相同之二十二節,它卻不是字母離合詩。每節比前面幾首的都短,這是一篇禱詞,發言者是耶路撒冷。前十八節是耶京為自己之苦景求憐憫,後四節是求神施行公義與信息——典型之先知神學思想。

 

   希伯來之哀歌

 

  我們在前幾課說過,希伯來的詩體是以平行法為宗,不大注意音節和韻律的。但希伯來哀歌卻似乎另有一特色,就是它的旋律。耶利米哀歌可以看出這點。其一是它每節都較一般詩歌長,從而使哀愁之詩境延綿;其二是把長的詩句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約與一般詩歌的長度相等,第二部分則很短,就像是第一部分之撮要一樣。亞德里教授(ProfW. F. Adeney)說它好像「悲愁突醒,從而創出一併發之哀境」。在翻譯時,這特色喪失不少,但在中譯和合本中仍能略窺一二:

 

  他的首領——像找不著草場的鹿,在追趕的人前——無力行走。(6)

 

  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22)

 

  舊約中像這樣的哀歌體裁,出現不少,有些在詩篇。早期先知用的有阿摩司,他說他要為以色列作哀歌!

 

  以色列民跌倒——不得再起,躺在地上——無人攙扶。(2)

 

  以賽亞也有使用這種體裁;他諷刺巴比倫和撒但的墮落,就是用哀歌體:

 

  欺壓人的何竟息滅——強暴的何竟止息,耶和華折斷了惡人的杖——轄制人的圭。(十四4)

 

  最後我們舉第一和第三篇頭三節作例,看哀歌之特色:

 

  甲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在成為進貢的。(1)

 

  乙 他夜間痛哭——淚流滿腮,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他的。他的朋友都以詭詐待他——成為他的仇敵。(2)

 

  丙 猶大因遭遇苦難——又因多服勞苦,就遷到外邦,他住在列國中——尋不著安慰,追逼他的都在狹窄之地——將他追上。(3)

 

  甲 我是因耶和華忿怒的杖——遭遇困苦的人。

   甲 他引導我使我行在黑暗中——不行在光明裡。

  甲 他真是終日再三反手攻擊我。

 

  乙 他使我的皮肉枯乾——他折斷我的骨頭。

   乙 他築疊攻擊我——用苦楚和艱難圍困我。

  乙 他使我住在幽暗之處——像死了許久的人。

 

  丙 他用籬笆圍住我,使我不能出去——他使我的銅鏈沉重。

   丙 我哀號求救——他使我的禱告不上達。

  丙 他用鑿過的石頭擋住我的道——他使我的路彎曲。

  

    耶 利 米 哀 歌
  

第一首

耶京自歎

第二首

神的憤怒

第三首

先知悲哀

第四首

神的憤怒

第五首

耶京之禱

先知哀憐

(111)

耶城哀憐

(1222)

憤怒形容

(112)

耶京傾覆

(1322)

受苦有望

(139)

為國為己請求

(4066)

解釋與辯護

(111)

外邦旁觀

(1222)

錫安受打

(118)

神能復興

(1922)

 

  近代的讀者或許奇怪為什麼當一個人悲不自禁,發而為哀歌的,仍能兼顧字母之排列等外表的形式。其實就如上引唐佑之博士的話:它不單有助於記憶,和更適合敬拜時用,它也顯出作者在極度悲哀之下,仍不失自我控制。作者不是讓感情控制一切的浪漫主義者;他所寫的,不是單為情緒之作,他是有思想,有主意的去寫。為要把信息更有效地傳出去,他就不能單為情緒發洩而寫了。因此在這哀歌中,我們看見了悲痛、熱情、詩才、默示,和美麗的最佳揉合,篇幅差不多完了,我們仍未提本書之屬靈信息。本書傳遞的第一個信息,就是神與受管教者同哀同苦。耶利米書已充份表明這真理,他與自己同胞認同是那麼徹底,以至神向他子民宣告刑罰時,先知內心是加倍的悲痛。我們確信,聖經中沒有一個信息比這個更叫人感動的了——他與受管教的人同哀共苦:哀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第三章。它是處於全書之心臟地帶,在位置和屬靈上也是如此。本篇中提及「指望」,不下五次。苦難叫人憂悶(20),但受苦者知道苦難的真義,因此他叫道:「我想起這些事,心裡就有指望。」(21)

 

  新的指望是在神那裡,內文說的很清楚。作者重覆地指出「耶和華啊,你存到永遠,你的寶座存到萬代。」(19)本書最後一個禱告,尤值得注意:「求你複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21)不錯,錫安受的苦楚極其厲害,但他們卻要像何烈山的荊棘一樣,是焚燒不去的。每年每代,他們都可以唱哀歌三章二十二節「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他們一定不會斷絕,卻要被保守,直等到大衛的苗裔興起,再臨錫安設立他的國度、權柄,那時以色列家一切磨難的日子就都要過去了。

 

  還有最後一段的話,我們若是主的門徒,讀這五篇哀歌時,就不能好像讀某些與己無關的歷史記錄,或詩歌文學那樣。它肯定地是與我們有關的,試把錫安、耶路撒冷,或猶大等名字,以泰山、北京,或中國代進去,看看自己對同胞的祭司職分和福音的負債者又如何,全本書的信息是否立刻活現了。我們當然不是更改神的話,乃是應用神的話,神為以色列國興起耶利米,為什麼不能為中國之福音命運興起你?神是昨日、今日,直到永遠都不變更的,昔日選民犯罪,神刑罰他們,但今日我國之政治體系成了福音的絕緣體,又焉知不是我民歷年來拜偶像所引起?不錯,神與人之關係,因著他兒子在十架上之救贖,已不再純是審判官與罪犯之關係。他要用各種辦法來使人與他複和。你會是他興起的一個器皿嗎?為什麼懷疑呢?地上不會有大多人有這個權利和這個義務的。

 

   編注:  讀聖經首重平衡,千萬避免極端之態度。新派全然忽略聖經的靈意,而只當它是一編字彙堆砌的東西來分析,當然完全失去讀聖經的意思,因為任何文章,文字只是一個媒介,信息是在文字背後的,何況是神啟示的聖經。

 

  但讀者也不要急下結論說:基要派之釋經是完全了,不再需要進步了,還差一大截呢?我們讀聖經與新派的常成另一極端,就是全不顧表達信息的文字,以為聖經是一本魔術書,文字本身全無重要性。這也是容易引起異端的。文字結構捉摸不定,又怎盼望瞭解信息內容而不出錯?因此讀者一定要虛心,多禱告默想,也要多找一兩本聖經譯本和好的釋經書看,好的釋經書是指信仰是純正的,而其內容也是夠份量的,這樣,我們對聖經之瞭解才會有進步。

 

  有關聖經作者問題,近百年來似乎成了研究聖經者最重要的題目似的。其實我們留意了,是聖經作者使聖經成為全然無誤呢,還是感動人寫聖經的聖靈使聖經成為全然無誤?早幾十年,基要派釋經者幾乎認為希伯來書若不是保羅寫的,希伯來書就沒有地位似的。但近二十年出版的信仰純正之釋經書,愈來愈不敢肯定是保羅的,因為不論是字彙、神學思想、編排、結構等,全然與前面保羅書信的不同,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是不是保羅寫並不決定一書之正典地位(保羅寫了好多信,留下聖經中的有十三封),決定正典地位的是聖靈。而這事實又是由教會歷代的見證所印證,這才是重要。故不要偏激,不然我們就會強逼聖經說它不想說,或說沒有說的話了。

 

   試答下列各題

 

   (1)試列出耶利米為先知時代的猶大諸王名稱,並試述猶大國將臨之厄運。

   (2)試用自己的話,說出耶利米性格的三個特點,這些質素又怎樣影響他的工作?

   (3)按你的意見,耶利米書那一段最能代表全書之精髓?

   (4)耶利米書可分成那四大段?試簡述每段之大意。

   (5)試就耶利米書舉出有關彌賽亞預言之四大要點。

   (6)耶利米書中最長是那一章,你能說出其內容嗎?

   (7)試述三點說明耶利米書論巴比倫之預言是出於耶利米,而不是被擄後期某先知之作。

   (8)我們說耶利米是耶穌基督的一個表記,你能說明此點嗎?

   (9)耶利米哀歌是用什麼體裁寫的?你能略加說明此體裁與一般希伯來詩之平行法之不同點嗎?

   (10)耶利米哀歌之內容是說什麼的,與耶利米書又有什麼異同?

   (11)試述耶利米哀歌之分段,及各段之大意。

   (12)離合詩是不是耶利米專用之詩體?你能舉例說明嗎?

── 巴斯德《聖經研究》

 

 

耶利米哀歌精華(漆立平)

 

《耶利米哀歌》

陸、《耶利米哀歌》的特色與重要性

  《耶利米哀歌》是先知耶利米為哀慟悼念猶大國滅亡, 耶路撒冷城和聖殿被焚毀而作的哀悼詩歌,是舊約聖經中情 文並茂之最。   先知耶利米曾作哀歌,記念猶大王約西亞之死。因為約 西亞是大衛王以後,「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之事」,最徹底 認真的一位。尤其難得的是,約西亞的父親瑪拿西,卻是歷 代猶大王中最背逆行惡的王,是最激動神憤怒的君王之一。 但是,由於約西亞的虔敬政蹟,使許多神所定罪的事,都受 到了改正,他又立志遵行神的話和律法,清除了各處許多偶 像,使許多百姓也起而效法悔改回轉向神。使猶大國的子民 在守安息日和節期上,也有了新的恢復,因而使全國百姓有 信仰上的復興。假以時日,在先知耶利米、何西阿、西番雅 等的扶佐下,應可帶進猶大國以色列人的全面振興。   可惜,約西亞王竟去打了一場仗,是神命先知去告訴約 西亞王不要他去打的仗。約西亞王因不聽先知的警誡,他仍 帶軍兵出戰,他不幸在戰場中受傷陣亡了,使猶大國又再次 陷入了惡王的亡國途徑。(代下 34-35 章)   《耶利米哀歌》乃是由五首希伯來文的字母詩組成的。 所謂「字母詩」乃是每節詩文的第一個詞的第一個字母,是 按希伯來文的二十二個字母,依次排列的。《耶利米哀歌》一共分五章,頭兩章和末兩章,分別都是一首單節的字母 詩。中央的第三章,則是一首三節的字母詩。這是一種很特 別的用字組成,其文思的精緻結構實在令人驚嘆。雖然,第 五章並非完全按字母排序,但仍是用了二十二字母來構成 的。   在整個《詩篇》中,也有三篇字母詩,即第 25 篇、第 34 篇和第 119 篇。第 25 34 篇,都是單節的字母詩。第 119 篇則是每段八節,全詩分 22 段的字母詩,每段的第一 個字母,是排列的次序。   字母詩的意義,乃是表示希伯來文的每個字母,都要用 來作那件事。例如第 25 篇是一首禱告詩,大衛作那首詩是 說,希伯來文的每個字母,都要用來求告耶和華的。因為祂 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祂是始,也是終。在新約中說祂是 「阿拉法」,祂是「俄梅戛」,也正就是這個意思(啟 1:8 22:13)。因為「阿拉法」是希臘文中第一個字母,「俄梅 戛」是希臘文中最後的字母。《詩篇》第 34 篇,則是每個 字母,都要用來讚美耶和華的美善。第 119 篇是說耶和華的 話,每個字母都是寶貴的。   《耶利米哀歌》的意思,希伯來文的每一個字母,都該 用來哀悼耶路撒冷和聖殿阿!他那種七重字母詩的排列,乃 是表達說神子民國度的滅亡,耶路撒冷城的被毀,真是可 悲阿!可悲阿!聖殿的被摧毀焚燒,真是可嘆阿!可嘆 阿!以色列子民的家破人亡,流離失所,任人宰割,真是 可憐阿!真是可憐阿!真是可憐阿!神的子民淪落到如此 地步,真是可惜阿!可嘆阿!耶和華啊,求你憐憫拯救阿!求你憐憫拯救阿!

 

柒、《耶利米哀歌》的分段綱目

  《耶利米哀歌》分為五章,就是五個重點:

 

一、  為耶路撒冷淪落荒涼哀哭(哀 1:1-22) 二、 為聖城與聖所焚毀被棄哀哭(哀 2:1-22) 三、 為以色列受難被擄沉痛哀嘆(哀 3:1-66) 四、 為受苦的子民哀慟(哀 4:1-22) 五、 為以色列子民仰望(哀 5:1-22

二、  ── 漆立平《聖典舊約精華》

 

 

耶利米哀歌文字釋經證道(緒言)(張策)

 

一、本書書名與作者

本書在希伯來正典中,像舊約其他書卷,以首字命名。何竟是一種驚歎的語句,所以《七十士譯本》作哀歌。在亞蘭文譯本,正式用哀歌為書名。先知耶利米將唱哀歌的婦女召來,不僅要她們為民族的災禍舉哀,而且教導別人唱哀歌(耶9:17-20)。根據《歷代志下》35:25,耶利米曾為約西亞王作哀歌,而且一切的哀歌都記載在專輯中,所以後期的版本都定名為《耶利米哀歌》。

作者是耶利米。《七十士譯本》特別在本書之首說明:以色列人被擄,耶路撒冷成為荒涼之地。耶利米坐著哭泣,為耶路撒冷唱出哀歌。拉丁文譯本加上他心中極為憂苦,歎息與哀號。亞蘭文譯本及《敘利亞譯本》等都以此說明為依據,作為耶利米之哀歌。

二、本書背景與主題

主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消滅南國猶大,佔據耶路撒冷。本書就是為聖城被毀而哀哭。

在本書幾首哀歌中,作者不僅消極地描述民族敗亡的傷痛,以及災難毀壞的慘狀,也以信心的觀點,存積極的盼望,深知神必定再施恩惠,使以色列人得以復興。本書的信息有公義的審判,也有救贖的恩典,可說是失敗與希望並重。這代表著復活的盼望。在復活的前夕,在墳墓的幽暗中,夜正深沉,但深信黎明必會來到。後世的人可從基督的受苦,看到舊約中神的心意。因此本書作者可能有意闡明苦難的含義。他所指的雖是民族,也可應用在個人身上,苦難之後必有復興的恩典。這正如詩人大衛所說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30:5)。

三、本書文體

本書是舊約五詩卷(Migelloth)之一(其他四卷是《雅歌》、《路得記》、《傳道書》、《以斯帖記》)之一。自第三世紀起,在猶太會堂供節期誦讀之用(本書在贖罪日誦讀)。後世每年陽曆三、四月間,猶太人在紀念兩次亡城之痛時(主前586年和主後70年),必定會唱誦本書。當唱完第五章最後一句你竟全然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後,又會齊讀充滿希望的21節: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求你複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

本書14章都是字母詩;3章尤其突出,每3節為一個字母起首,共有66節。其他各章均為22節,由22個希伯來字母逐節排列。5章也有22節,但不是字母詩。

本書既有先知的信息,也具備祭司的侍奉,用秀麗悲愴的語調獻上祈禱。以這樣的詩歌來表達,確實是希伯來神學與文學的傑作。

四、反省反思

1  本書主題是什麼?

2  本書的文體有什麼特點?

──張策《耶利米哀歌文字釋經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