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第三章拾穗 【結三1】「他對我說:“人子啊,要吃你所得的,要吃這書卷,好去對以色列家講說。”」 喫書卷,是徹底吸收所領受的,就是神的話,向以色列人所說的話。「喫你所得的」,先知的傳講是毫無選擇的餘地,他自己沒有話可說,完全是從神所得著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三1~3】本文記錄了以西結遵照神的吩咐而吃下書卷的事件。此事件教導我們:①書卷等於是今天的聖經。因此,今天的聖徒要把神的話語——聖經當作靈糧(賽55:2;彼前2:2);②我們不僅要在生活中應用神的話語,也要傳給他人。因為神命令以西結吃了書卷“去對以色列家講說”(1節)。 ──《聖經精讀本》 【結三1~3 食卷】以西結吃下神賜書卷的意象,是他蒙召及接受使命之記載的一部分。卷上的字句必須內在化。它又賦予能力,彷佛神伸手按耶利米的口,使他有能力宣講預言一樣(耶一9)。古代近東並沒有直接的對應案例。吃下寫了咒語或神祇名字的羊皮紙或蒲草紙,可能是某種埃及或美索不達米亞儀式的一部分。在馬里書簡和其他舊巴比倫文獻之中,「分別為聖歸給諸神」或「忌諱」一字(asakku),是用來描述屬於神明之物是「不可吃」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2】「於是我開口,他就使我吃這書卷。」 「吃這書卷」、「聽神的話」、「靈進到他裡面」,是一樣的意思。只是這裡用一個他需要更深刻的領受神的話,而且對他肉體來講是一個艱難;他領受,因為要把那書卷嚼下去真的很不容易。 開口吃之前,他就看到了這麼多「哀號、歎息、悲痛的話」,那就是整個以西結書的內容:以色列人的悖逆、神對他們有很多的痛。你不要說、不要頂嘴;你現在就領受、就吃下去。 我們在神面前的態度,總是先領受;你到神面前,不要急躁開口,先聽祂的;總是先聽、先領受。這話你領受了,而且是確實的領受了、吃了,甚至充滿了他的腹中。──
康來昌 【結三3】「又對我說:“人子啊,要吃我所賜給你的這書卷,充滿你的肚腹。”我就吃了,口中覺得其甜如蜜。」 在這節,有命令之外,另有解釋,說明這書卷要充滿先知的肚腹,使他有飽足與滿意的感受(參閱七19)。神的話必須完全充滿,不然必無法表達與傳揚出來,這是先知應有的經驗。──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消化神的信息之後,以西結發覺順服神的旨意是甘甜的(比較14節和約翰在啟一○8~11的經歷)。──《雷氏研讀本》 比較二10;《啟示錄》十9。信息無論是什麼,只要是從神而來的,對信神的人都是甜蜜的。 “吃書卷”是真正接受而且徹底領悟,好似食物吃下去,並且消化。──《啟導本註釋》 其甜如蜜: 在表面上,神的命令似乎艱難如苦役,但是,當我們順服遵從那命令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安慰和喜樂臨到自己(詩19:8;119:92)。與此相同,臨到我們的所有苦難,雖然當時是苦澀而難以承受的傷痛,最終會使我們擁有比金子更寶貴的信心(伯23:10;彼前1:7),進而將我們雕琢成聖潔而毫無瑕疵的人(帖前5:23)。 ──《聖經精讀本》 【結三4】「他對我說:“人子啊,你往以色列家那裡去,將我的話對他們講說。」 “以色列家”。主要指被擄的人(11節),但並不限於他們。──《雷氏研讀本》 【結三4~6】以西結傳講神話語的對象,不是外國人,乃是自己的同胞。他們雖然是選民,卻驕傲而頑梗,因此向他們發出預言是極其困難的事。不僅如此,正如耶穌所說沒有先知在家鄉被人悅納一樣(路4:24),同胞發出預言時必忍受百般嘲笑和逼迫。 ──《聖經精讀本》 【結三4~11】重申使命:但重點在先知自身的準備。──《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4~27】神叫以西結吃了書卷之後,賜予他能夠克服困難的能力,並將他任命為守望者,要求他必須擔負起責任來完成使命。本文告訴我們:①雖然傳福音苦難伴隨,但主必賜下力量給工人,使其能夠擔當使命(太10:1;腓4:13);②聖徒是基督的工人,有責任傳講生命和審判的道(林後5:20,21)。 ──《聖經精讀本》 【結三5】「你奉差遣不是往那說話深奧、言語難懂的民那裡去,乃是往以色列家去。」 “話深奧,言語難懂的民”指外邦民族。──《啟導本註釋》 【結三6】「不是往那說話深奧、言語難懂的多國去,他們的話語是你不懂得的,我若差你往他們那裡去,他們必聽從你。」 「我若」雖是假定的,但在文法上是一種肯定的說法,所以中譯詞在以下加上「必」字。在誓言中也表明肯定的申明(Affirmative Oath)。在以西結書這樣的用法也不少(卅四8,卅六5,卅八19),可譯為「必」、或「真的」這樣的語句。──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此節意思是:「如果我真的差遣你往語言深奧難懂的任何一個外邦國家,他們(比起以色列人)聽從我話的可能性會大很多。」這裡顯示以色列人不像外邦國家,不應覺得以西結的信息很難明白,因此他們的反應是不可原諒的。──《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7】「以色列家卻不肯聽從你,因為他們不肯聽從我。原來以色列全家是額堅心硬的人。」 前額堅硬表徵著鐵石心腸,亞蘭文譯本作「眉宇眼角之間」(原意為「兩眼之間」),表明十分狂妄與傲慢。內裏的頑梗已經表露在臉部的表情,完全拒絕的態度,必使先知十分難堪,但是傳道人必有勇敢面對這樣的反應,而不可感到挫折而失望。他必須堅持下去,決不氣餒,決不放棄,再接再厲,一定不可放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三7~9】神使以西結堅強不屈地傳達神的信息,因為百姓將會頑梗不屈地不接受這信息。──《雷氏研讀本》 神告訴以西結說以色列百姓極其剛硬 ,然後鼓勵他要剛強壯膽。正如保羅的告白那樣,聖徒雖然四面受敵(林後4:8),卻不至受挫,而可以繼續為主作工。這是因為神藉著話語賜下了安慰和勇氣(耶1:8;徒27:24)。
──《聖經精讀本》 【結三8】「看哪,我使你的臉硬過他們的臉,使你的額硬過他們的額。」 “硬”的詞根和以西結名字前半部分的詞根相同,可能與之相關。針對罪人的頑固,先知可能提出自己的軟弱。神在這裡應許說,以色列人的心地雖然剛硬,但是先知將比他們更堅強,定能勝過他們。這個應許並沒有暗示強迫人接受信息。在神的政權中,接受都是出於自願的。
──《SDA聖經注釋》 【結三9】「我使你的額像金鋼鑽,比火石更硬。他們雖是悖逆之家,你不要怕他們,也不要因他們的臉色驚惶。”」 金鋼鑽十分堅硬,比火石更硬。火石是為割禮所用(出四25;書五2起)。耶利米書中是用堅城、鐵柱、鋼牆來描寫,表明神的保護。以西結有神的能力,堅硬到無法對抗。他傳出的信息是最不留情,毫不留絲毫餘地,使人無能有緩衝之處,比耶利米更加利害。──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金鋼鑽”。非常堅硬的石頭。──《雷氏研讀本》 【結三9 使額堅硬的意象】參較同一用語在亞喀得語中的用法,顯示以西結的額頭被比作最堅硬的石頭。但本節不太可能是指金鋼鑽,因為要到以西結之後一個世紀,古代近東才有鑽石的佐證。──《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10】「他又對我說:“人子啊,我對你所說的一切話,要心裡領會,耳中聽聞。」 我對你所說的一切話。不可拒絕接受和宣揚神的全部指示(見第11節)。 要心裡領會。這裡解釋了第1節中吃書卷的異像。本節後半句顯然顛倒了順序,先是心,再是耳,這種倒裝現象在希伯來文中是常見的。
──《SDA聖經注釋》 【結三11】「你往你本國被擄的子民那裡去,他們或聽,或不聽,你要對他們講說,告訴他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本國被擄的子民」:指明先知宣講的對象。──《串珠聖經註釋》 往你本國被擄的子民: 在本文,神以“你”這一詞表明,以色列民族是怎樣背叛和遺棄了神,是怎樣傷害了神(民14:21-23)。聖徒不可消滅聖靈的感動(帖前5:19),乃要謙卑地順服神的話語,從而避免神不願意聖徒人生道路的悲劇發生(來3:15;雅4:6)。 ──《聖經精讀本》 【結三12】「那時,靈將我舉起,我就聽見在我身後有震動轟轟的聲音,說:“從耶和華的所在顯出來的榮耀是該稱頌的!”」 先知所聽到的聲音,是稱頌耶和華的榮耀,著重神的顯現。這聲音不是說話,而是地震的。所以在本節下可譯作:「當耶和華的榮耀在祂的居所顯現。」這是沒有稱頌的話。「稱頌」是在希伯來文,但該字(brwm)改成「上昇」(brwk),是若干學者對經文評鑑的見解。「當耶和華的榮耀在原處上昇,就有轟轟地震的聲音。」──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原意不甚明朗。 「該稱頌的」於原文與「升起」只差一個字母。故有學者認為12下可解作:「當耶和華的榮耀由它的位置升起時 ...... 」──《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12~15】呼召的結語:耶和華離開 呼召先知之地,以西結則回到他被擄的同胞當中。──《串珠聖經註釋》 以西結對以色列民族所犯的罪孽,感到極其憤怒,當時他居住在被擄之地提勒亞畢。他以恐懼戰兢的心回顧所聽到的話語和所見到的異象,安靜地在家裡度過了七天。本文向我們指出了兩個事實:①對不義的義憤:以西結是為以色列的罪行感到了憤怒(14節)。現今的聖徒也當為罪感到憤怒,為自己裡面的罪,為漫延於社會,及國家中的罪惡。②準備的態度:以西結在提勒亞畢停留了7天,在這段時間他默想神所賜給他的話語,並準備了即將要展開的事工。今天的聖徒也當在為主作工之前,首先在神的話語上有所預備(詩119:15,23,28)。 ──《聖經精讀本》 【結三13】「我又聽見那活物翅膀相碰,與活物旁邊輪子旋轉震動轟轟的響聲。」 是解釋12節的「震動轟轟的聲音」。──《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14】「於是靈將我舉起帶我而去。我心中甚苦,靈性忿激,並且耶和華的靈(原文作“手”)在我身上大有能力。」 「靈性忿激」希伯來文原意為「瑪拉」(m-r),與「悖逆」(m-r-y)一詞(9節),有諧音之用意。但是七十士譯本的亞歷山太鈔本(Alexandrian Codex)作「超越」(meteores: aloft),似乎將希伯來經文加以修改(由 m-r改為r-m)。這樣靈性忿激是指心靈的淚動甚至高昂,都是神的靈在以西結身上而大感能力。心靈不是在忿恨中激動,而因神的靈加力有興奮亢進的情緒。──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心中甚苦」:這是傳統的譯法,苦的原因很複雜,可能因為身負重任而自覺能力不足。但「苦」這裡大概應作「堅強」(參傳七26注),「我心中甚苦、靈性忿激」可作「我裡面激烈的心靈使我堅強」。──《串珠聖經注釋》 以西結“心中甚苦”,因為百姓的頑固將要令他的任務變得更為艱巨(比較太一一21~24;路四24~27)。──《雷氏研讀本》 「心中甚苦」:這是傳統的譯法,苦的原因很複雜,可能因為身負重任而自覺能力不足。但「苦」這裡大概應作「堅強」(參傳7:26注),「我心中甚苦、靈性忿激」可作「我裡面激烈的心靈使我堅強」。──《串珠聖經註釋》 靈將我舉起: 意指魂遊象外的狀態(8:3;11:1,24)。當神的靈掌管聖徒時,我們就能正確分辨神的旨意(林前2:13),從而更有效地推動主的事工(徒2:14-37,41)。心中甚苦,靈性忿激: 以西結為自己將來的事工感到憂慮,為自己的同胞所犯的罪惡感到強烈的憤怒。因為以色列的罪極其嚴重,他們不斷拒絕神的寬容、慈愛、憐憫(徒17:16;彼後2:8)。我們生活在混亂而充滿不義、不信的世界,就當恨惡不義(彌6:8;賽30:18;約2:13-17)。 ──《聖經精讀本》 【結三14 靈將我舉起,帶我而去】希伯來語的「靈」字亦可解作「風」。早在蘇美時代,風/靈一字已經和異夢、異象有關。夢神被名為「眾風」。在亞喀得語中,帶來夢境的神名叫劄基庫,這名字也是源自風/靈一字。此外,他們亦相信在夢或異象之中,人的「靈」是能夠升起四處移動的。在後期文學中,《以諾一書》形容這位洪水之前的族長被天使送到伊甸園,在那裡作為人類的「守望者」,將他們的所作所為錄在書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15】「我就來到提勒亞畢,住在迦巴魯河邊被擄的人那裡,到他們所住的地方,在他們中間憂憂悶悶地坐了七日。」 先知到那被擄的人那裏,是在提勒亞畢。在以斯拉記(二59)及尼希米記(七61)是特米拉與特哈薩。特米拉可能是亞甲文的「水手山」或可稱為「鹽山」。14提勒亞畢照希伯來文的字意,可譯為「穗山」。但照罕莫拉比鈔本(十七卷七十九行起)以及提革勒比拉撒三世的年冊(Annual of Tiglath-pileser III,第二○八行起)。是十六地區之一,早經洪水所毀,成為荒廢之地,久無人群。──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憂憂悶悶: 希伯來語,意味在驚訝中保持沉默。以西結之所以如此過一個星期,是為了默想神所給予的話語,從而以新的覺悟去事奉,同時,也為悖逆的以色列之墮落而擔心。安靜默想主的話語,會使聖徒的生活更加敬虔豐盛(詩1:2)。
──《聖經精讀本》 【結三15 提勒亞畢】嚴格一點來說,「提勒亞畢」(巴比倫語 til abubi)一名是指洪水沖來的廢物所造成的地方。「提勒」一字是指城市的廢墟(一般譯作「遺址」)。如此,從猶大擄來的家庭,可能是被安置在一個被戰火或洪水摧毀了的地方。巴比倫人可能是要他們重建此地,使迦巴魯運河畔的尼普爾地區,可以恢復出產。這話更是極好的雙關語:因為猶大人是被巴比倫人勝利的洪水沖到這地來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15 七日的靜坐,暗喻了先知所表達的是甚麼信息?】以西結在百姓中間靜靜地坐了七天。這是為死人治喪的習俗(參創50:10;撒上31:13;伯2:13)。以西結是在為那些靈性死亡的人悲傷。提勒亞畢是被擄的猶大人在巴比倫定居的地方。──《靈修版聖經註釋》 【結三16】「過了七日,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以西結看見異象和接受差遣之後,需要“七日”的時間去重組一下。──《雷氏研讀本》 【結三16~21】守望者的職責:本段的意思在33:1-9大致上重複:
倘若守望者失職未警戒百姓,他個人要肩負災難的後果;倘若守望者警戒了,聽見的百姓便要自己擔負責任,犯罪者受罰,悔改者得生。這樣,預言的信息更顯逼切。──《串珠聖經註釋》 度過沉默的7天之後,以西結被立為守望者,擔負了警戒百姓不可背道的責任。我們可發現以下事實:①神按照自己的主權,設立真理的工人(徒9:15);②傳講神話語的人所擔當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揭露罪人的罪,並使他們從罪惡的道路回轉歸向神(撒下12:7-12;珥1:1,2)。 ──《聖經精讀本》 【結三17】「“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 正如“守望的人”的任務是把即將發生的危險警告全城,以西結也要把即將臨到耶路撒冷的破壞警告他的同胞。──《雷氏研讀本》 “守望的人”有責任將會遇到的危險,告訴城內的人。先知是守望者,有責任告訴百姓,耶路撒冷將會遭受毀滅;唯一得救的途徑是離開惡行。──《啟導本註釋》 守望者: 舊約時代的守望者,要在夜間看守城池或禾場,或是警戒敵軍的入侵(王下9:17,18),若有形跡可疑的人就要向王彙報。但是在舊約中,此詞常常用以描述先知,他把將神之審判和拯救傳講給百姓(33:2)。今天的每一位聖徒都是神的守望者,在生活中理應對罪宣告神的審判,對公義和良善則要宣告祝福(詩141:3;哈2:1)。 ──《聖經精讀本》 【結三18】「我何時指著惡人說:‘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勸戒他,使他離開惡行,拯救他的性命,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原文作“血”)。」 「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即「我必要你對他的死亡負責」。──《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18~21】以西結有責任警告本節所提到的四種人,但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對警告的回應負上個人的責任。──《雷氏研讀本》 【結三19】「倘若你警戒惡人,他仍不轉離罪惡,也不離開惡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 發出充分的警告以後,守望者的職責就結束了。但守望者很可能問:“能不能最有效地發出警告,並提供充足的時間?” 受到警告的人有權選擇聽還是不聽。每一個人的淪喪都是咎由自取的。責任不在神,因為神已經給所有的人提供了充分的機會。 人或生或死,都在於自己的選擇。以西結所強調的是個人的責任,而不是民族的責任。以色列人不要因為國家遭到了懲罰,就認為自己不可救藥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要因為有亞伯拉罕作為他們的祖宗,就覺得無須悔改了(太3:9)。 ──《SDA聖經注釋》 【結三20】「再者,義人何時離義而犯罪,我將絆腳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沒有警戒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來所行的義不被紀念,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原文作“血”)。」 此處的義人表明他有外表的虔敬,他的行為似遵守神的律法。其實他的義只是一時的。以後他仍露出真面目來。這可用新約中保羅致加拉太書信的話:那靠律法稱義的,卻沒有真與神有關係,是從恩典中墮落了(五4)。──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絆腳石」:指神所降的災禍。這節經文的大意是:若有義人離棄了正義而犯罪的話,他必遭受神的災禍,甚至於死。──《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21】「倘若你警戒義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脫離了罪。”」 這裏指義人與惡人不同。惡人不肯受警戒,先知無法為他擔罪。但義人總應受警戒,真的不犯罪。神仍願意他活凓。他可以存活,先知盡了責,惡人死亡不再是他的過錯,義人的生死也不是他需擔當的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神的旨意是要救人而非降禍於人。──《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22】「耶和華的靈(原文作“手”)在那裡降在我身上。他對我說:“你起來往平原去,我要在那裡和你說話。”」 先知必須到耶和華指示的地方,雖然還不知所示何物。(參徒8:26) 「平原」:原文作「穀」,可能與枯骨複生之地(37:1)為同一個地點。──《串珠聖經註釋》 神吩咐以西結往平原區,讓耶和華在那裡向他顯現,正如在迦巴魯河邊時一樣。這些話是在以西結完成了三17~21的任務之後說的。那時百姓與先知處於對立態度。後來,神使以西結口啞不能說話(三26),強迫他用手語與人溝通;除非神有特別信息給他,才能夠說話(三27)。這情形一直維持下去,直到他對耶路撒冷的預言應驗(二十四25~27;三十三21~22)。──《啟導本註釋》 【結三22~26 耶和華手的果效(啞口)】部分學者提出以西結的問題,是如失語症、精神分裂等疾病的結果。又有幾位解經家提出以西結可能是自我約束,對自己在百姓和神之間作為媒介的角色加以限制,又可能是神主動限制其言語(兩者都是根據神的命令)。亞喀得的咒語文獻描述「被神明觸摸」而變得不能說話;以西結的經歷可與之參較。這些材料先知應該很熟悉,亦能解釋他所有的是先知特有的狀態,與健康狀況無關。癱瘓感(參四8)和無法說話在古代世界,人所共知是承受猛不可當的超自然力量之後的症狀。咒語希望能夠產生這種狀況,這也是受邪靈壓制的結果。在一篇巴比倫智慧文學(《盧魯彼勒南默基》)中,不知自己為何受苦的人形容自己嘴唇不能言語,手腳僵直癱瘓。他的苦難全都歸因於「瑪爾杜克的重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22~27】神以權能臨在以西結面前,吩咐他在家安靜等候。並且,只有當神允許時,才能開口說話。我們的行動應遵照神的時間(撒上16:26,7;徒16:6-10)。
──《聖經精讀本》 【結三23】「於是我起來往平原去。不料,耶和華的榮耀,正如我在迦巴魯河邊所見的一樣,停在那裡,我就俯伏於地。」 以西結想起了他所原先看到的印象深刻的異象(結1章)。神榮耀的展示,鼓舞他接受了任務。現在無疑要給他新的保證。他接受了對於他保持沉默的責備。從今以後,以西結要做一個謙卑順服的僕人。
──《SDA聖經注釋》 【結三24】「靈就進入我裡面,使我站起來。耶和華對我說:“你進房屋去,將門關上。」 耶和華命令先知把自己關在屋裡,可能指以後幾項象徵性動作都是在屋內進行,並預表耶路撒冷的困境。──《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25】「人子啊,人必用繩索捆綁你,你就不能出去在他們中間來往。」 “繩索”。不是實際的捆綁,而是以西結受限制不能公開傳道。然而,他卻在自己屋裏說預言(八1)。──《雷氏研讀本》 人必用繩索捆綁你: 意指當以西結執行事工時,會遭受百姓的譭謗和逼迫。撒但的侍從常在傳講話語的路口加以妨礙和逼迫。(徒4:1-3;16:19-23;林後11:23-33)。因此,聖徒要穿戴神的全副軍裝,以大能擊敗撒但一切的詭詐(弗6:10-19;雅4:7,8)。──《聖經精讀本》 【結三25~26】預示先知的行動要受被擄之人的限制,而他的言論則要遭到神的管制,只在特定場合,神才讓他發言。這樣的限制大概不是要阻礙先知履行他的使命,而是要向被擄之民表明他們是悖逆的人(見26-27)。 「啞口」:並非表示先知完全不能言語,而是指他發表言語的自由完全受到神的管制(見27),直至耶京淪陷之後為止。(參24:27; 29:21; 33:21-22)──《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26】「我必使你的舌頭貼住上膛,以致你啞口,不能作責備他們的人,他們原是悖逆之家。」 惟有神吩咐他的時候,以西結才能開口講話。──《雷氏研讀本》 “舌頭貼住上膛”:表示不能說話(詩一三七6)。這裡是指先知只能說神所指示他的話,並不是他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因他在此期間也講過話(二十1~3;比較八1;十四1)。六年之後,當耶路撒冷淪陷的消息向被擄者宣告後,先知恢復說話(三十三21~22)。──《啟導本註釋》 【結三26~27】啞口: 是為了不讓以西結衝動地傳講神的話語。人不可靠著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感情傳講神話語(民20:10-13),乃要唯靠聖靈的能力和引導(徒2:37-47;林前2:4,5)。聽的……不聽的: 你們要悔改歸向我的神話語,會引發兩種結果。聽而歸向神的就能得救(6:8;賽37:31,32;耶23:3;羅9:27),聽而固執己見的終必滅亡(徒18:6;20:26)。 ──《聖經精讀本》 【結三27】「但我對你說話的時候,必使你開口,你就要對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聽的可以聽,不聽的任他不聽,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 聽的可以聽。參耶穌在太11:15和太13:9所說的話。七十士譯本為“不順從的任他不順從”,參啟22:11的回應。 悖逆之家。神過去稱以色列人是“硬著頸項的百姓”(出32:9)。導致他們在曠野流浪了四十年的精神,現在造成他們的被擄。 ──《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第2, 3章)】 1 試比較以西結、以賽亞(賽1章)、耶利米(耶1章)及摩西(出3章)等人蒙召經歷的異同。這對神行事的方法有何提示? 2 以西結在蒙召的經歷中,兩次見到同一個異象(1, 3:23)。這一個異象有何重要性? 3 你今日也有使命要向周圍的人傳福音,你所處的環境與先知的是否有相似之處?你在2章; 3章中,可以找到什麽提醒、警告和安慰? ──《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22~五17】象徵的動作:在一連串象徵性動作中,神透過先知的動作將 的話語表達出來。首先以西結被差遣到「平原」去接受神的指示,然後象徵的動作陸續展開: 1 人必用繩索捆縛先知,象徵先知的言語行動將受限制,只有在神的逼使下先知才有發言的能力(3:22-27); 2 先知擺設堡壘,然後作圍困堡壘狀,象徵耶路撒冷將被圍困(4:1-3); 3 先知分別左右側臥多日,象徵先知宣告並擔當以色列家的罪孽(4:4-8); 4 先知要按時按量吃喝,並以糞便作燃料烤餅,象徵京城被圍困時糧食缺乏,人心惶惶的情形,並預告百姓被擄後亦要吃不潔淨之物(4:9-17); 5 先知用刀剃鬚髮,象徵京城被圍困多日後,百姓必被擄走。(5:1-4)透過象徵性動作傳達信息:固然是一種十分奇特的表達方式,但也明顯的表現:神的話語必定在行動上成就;而先知在其中必須承擔傳遞神話語以及背負百姓罪孽的雙重責任。──《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