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第六章拾穗 【結六1】「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說明接下來是一個新的啟示。在這個啟示和上一個啟示之間無疑有一停頓。但這個預言與第5章表號的解釋密切相關。停頓不會很長,因為第8章的日期是第六年六月,稍遲於以西結開始見異象一年以後。每一次神新的啟示,似乎都用“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來引出。
──《SDA聖經注釋》 【結六1~2】以色列的眾山是耶和華賜給他們的地業。以賽亞書中耶和華所說的「我山上」(十四25,六十五9;參閱亞十四5)。山象徵著神的能力,在列王紀上二十章十八節(也在23節):「我耶和華是山神……」祂率領以色列人制勝列國的侵略。──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六1~14】對以色列眾山的宣告:先知首先以象徵性動作預告耶京的結局(3:25-5:17),接著他口頭上警告猶大全地,特別針對山岡上的邱壇。歷來先知常將大山、小岡與百姓的偶像崇拜連在一起 (參耶3:6; 何4:13), 約西亞王改革時曾大力除滅山岡上的邱壇崇拜 (參王下23:13) , 可惜他死後這些異教崇拜又死灰復燃。如今這一篇審判的宣告是為了表達一個事實:當災禍臨到以色列人時,「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7, 10, 13-14)。 此外,「餘民」的觀念更在此明顯的表達出來(8-10):
這次能逃過浩劫的餘民必痛悔前非,歸向耶和華。這個觀念在12章及14章會加以表明。──《串珠聖經註釋》 神嚴峻的審判臨到了使猶大全地淪為偶像窟穴的以色列。他們所犯的罪就是築壇祭偶像、經火、敬拜事奉天上的萬象(王下21:3-7;代下33:5-7)和事奉亞舍拉、日月星晨、摩勒,並款待占卜之人(王下17:6,17;21:6;代下33:6)。因此,神要使戰火席捲猶大全地,審判他們的罪惡而潔淨他們。本文指出了神的獨一性(出20:3;王下17:35;耶52:6;35:15)和偶像的虛無性(耶10:5),以及審判的必然性(詩96:13;啟22:12)。聖徒要至死事奉獨一的真神,盡心竭力地行善(申16:4,5;提前6:18)。 ──《聖經精讀本》 【結六2】「“人子啊,你要面向以色列的眾山說預言。」 此時巴勒斯坦多個山上都有一些巴力的祭壇(比較耶三6~9)。參看何西阿書二章13節的腳註。這地仍有偶像膜拜,是他們征服這地時應當除滅的(申七5)。這是神審判他們的原因。神只讓一群餘民存活(8~10節)。──《雷氏研讀本》 【結六2~3】以色列的眾山: 並非單單指北國的十個支派,而是稱南北以色列的全部領域。丘壇: 以色列百姓使用異教徒所用過的丘壇來敬拜神(王上3:3)。過去,因為百姓要用錯誤的方法敬拜神,神曾多次強調要離開那裡(王上11:7;12:31;代下11:15;王下18:3,4)。但是,百姓卻沒有順服神的話語,反而繼續淫亂地事奉偶像(6:13;賽57:5,6)。這是神施行審判的首要原因(耶51:47;彌5:13-15)。我們要銘記耶穌所說愛人過於愛他是不配作他門徒的教訓(太10:37),只讓神居住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林前6:19,20)。 ──《聖經精讀本》 【結六2 向眾山說預言,別有用意!──】這是兩部分信息的開始。請記住,以西結只有在神給他信息的時候才說話。第六章的信息是,猶大的拜偶像一定要受神的審判。第七章中的信息描述了審判的種類:完全毀滅這個民族。然而,神出於憐憫拯救了一小部分人。以西結對以色列的山發出了預言,因為山是人們用來拜偶像的“高處”。──《靈修版聖經註釋》 【結六2~7】當時在巴勒斯坦地的大小山岡上,為拜巴力而建的邱壇舉目皆是。這是以色列民要遭毀滅的主要原因。約西亞死後,異教複起。不潔(“屍首”、“骸骨”)污染遍地。──《啟導本註釋》 【結六3】「說:以色列的眾山哪,要聽主耶和華的話。主耶和華對大山、小岡、水溝、山谷如此說:我必使刀劍臨到你們,也必毀滅你們的邱壇。」 自然界的一切都人格化,眾山都能聆聽,是聖經中常提說的(如詩一2,卅四1及死海古卷中的詩篇一五一篇)。從「眾山」再發展至所有的範圍,包括大山小岡水溝山谷,表明一切地方,各地遍處,都在先知的注意之下,他們都應該作見證,見證神公義的審判。 「邱壇」原為異教敬拜的所在,以色列人進駐迦南之後,曾在此敬拜耶和華,又逐漸成為混合宗教的敬奉之地。「邱壇」原意可能是烏格列文(Ugaritic)字源(bmt 希伯來文為 bmh),意思為「背」,可能指山脊之地在高處。──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邱壇」:或作高地,可能是獻祭時用的台(參王上3:4)。──《串珠聖經註釋》 【結六4】「你們的祭壇必然荒涼,你們的日像必被打碎,我要使你們被殺的人倒在你們的偶像面前,」 「日像」原可譯為「香壇」,這是在以西結以前,以賽亞書(十七8與廿七9)皆譯為日像。利未記(廿六30及代下十四5,卅四4、7)也都譯為日像。希臘文為 Temene{,拉丁文作 Simulacra, delubra。猶大經學家Rashi作日像,因為該字(Haman)與日頭(hamah)字源極為接近。 這裏原是向眾山所宣佈的刑罰,但是又指山上的敬拜者,或是籠統地指那地的居民。在偶像之處,被殺的人很多,以致形成十分汙穢的情景(參閱四14)。刀劍來到屍體在祭壇旁(參閱耶八1起)。 「偶像」原意為「聖所」,是邱壇敬奉偶像之處,──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日像」:或作香壇。──《串珠聖經註釋》 【結六4~5】無視神的律法,憑著己意作不敬虔的禮拜,招致了神的烈怒。他們所信靠的偶像,並沒有從神的審判中拯救他們,反而把他們逼向了死亡。由此可知,世俗的哲學、思想或制度(即偶像性要素),或許可以成為一時的避難所,但最終還是像“房頂上的草”(王下19:26)一樣虛妄,進而使聖徒跌倒。因此,聖徒當要以心靈和誠實單單地敬拜真神(約4:24)。 ──《聖經精讀本》 【結六5】「我也要將以色列人的屍首放在他們的偶像面前,將你們的骸骨拋散在你們祭壇的四圍。」 在上節提到日像,膜拜太陽神原是埃及的宗教,是在埃及全地敬奉的神明(Amun Worship)。他們原以「太陽」為生命之源,但是遍滿的屍體足以對偶像一種極大羞辱的諷刺。以色列人被刀劍所殺,屍首暴露在外,連葬禮的尊貴也都失去了,可謂人極大的悲劇,是民族遭受刑罰極大的苦難。──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屍首」、「骸骨」:代表不潔之物,拜偶像之地要因為屍首遍地而被污染(參利26:30)。──《串珠聖經註釋》 【結六5 骸骨拋散在祭壇的四圍】本節的意義是基於三個要點。第一點與曝屍有關。有關埋葬得體的重要性,可參看:約書亞記八29;列王紀上十六4的注釋。第二點則是關乎聖地被污穢。按照以色列人的想法,與死屍接觸能夠令人令物不潔。聖地若是成為安置這些不潔之物的地方,就會永遠被污穢(見:王下十27的注釋\cf0 )。第三點則是以色列滅亡者命運責任何在的問題。這些人死亡的責任是歸在這些偶像和祭壇的頭上,因為它們袖手不施拯救。此外還有第四點,請參看第13節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六6】「在你們一切的住處、城邑要變為荒場,邱壇必然淒涼,使你們的祭壇荒廢,將你們的偶像打碎。你們的日像被砍倒,你們的工作被毀滅。」 「你們」是指山嶺小阜,在那裏有不少村落鄉鎮,許多居民。這裏必成為一片荒涼之地,所有拜偶像之處都遭毀滅了,消失得毫無存留。 「荒場(Wys%mw)」與「罪懲(Wys%mw)」是同個字。「工作」是指禮儀的動作,或許專指製作偶像的功夫(可參閱四十四9-20)。──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你們的工作」:或作「你們所製作的」。──《串珠聖經註釋》 【結六7】「被殺的人必倒在你們中間,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以色列人既背棄耶和華,他們的「工作」,是隨從外邦的異教,所以必受外邦同樣的刑罰。耶和華也因此管教他們,使他們在禍患中認識祂。耶和華是主,偶像必歸於虛無。──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以西結慣用的結語,表達神諭中預言成就的確實性及效果。──《串珠聖經註釋》 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意指猶大百姓在遭到毀滅之後,才認識到神審判罪惡的公義性情。“知道”的希伯來文,並不單單是知識性的概念。以色列百姓從小就按照律法的規定,徹底學習關於神和律法的內容,因此無一人缺乏關於神的知識。我們可以從實際中把握“知道”的內含。第一,神“知道”人的情況:①意指神揀選人。例如“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摩3:2),是指在列邦中特特地揀選了以色列;②意指使之亨通。“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詩1:6),是希伯來詩中的反意對偶句,上半節的“知道”與下半部的“滅亡”,具有相反的含意。第二,人“知道”神的情況。此時的“知道”意指對神的愛和委身,以及與神的相交。例如“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撒上2:12),在這裡,我們不能按照字面意義解釋。說從小接受祭司教育的祭司之子不可能不知道關於耶和華的知識。第三,用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況。例如,“那人與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創4:1)(“同房”的原文是“知道”)。在這裡,“知道”是指有性關係。總而言之,希伯來語中的認識並非指知識上的把握,而是指全人的相交與相愛。舊約的先知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督促百姓要認識神。
──《聖經精讀本》 【結六8】「你們分散在各國的時候,我必在列邦中使你們有剩下脫離刀劍的人。」 以色列人分散,不是自動的,而是被動的。原文作「我將你們分散的時候」這是神審判的作為。現在他們不再在以色列的眾山,而在列邦各國中。以色列人當時被擄,只到巴比倫,所以分散在各國,還要在以後。但先知已經預見將來的盼望,尤其是餘民蒙保守的應許。──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盡管猶大的審判是那麼嚴厲,一群餘民仍能逃脫,並且被分散到列國。──《雷氏研讀本》 剩下……的人: 信實地承繼神的救贖計畫,為新共同體的將來負責的人<拉9:8,餘剩者思想>。
──《聖經精讀本》 【結六8~10】耶和華的懲罰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透過餘民表露 「心中的傷破」,使餘民瞭解並記念耶和華。──《串珠聖經註釋》 【結六9】「那脫離刀劍的人必在所擄到的各國中紀念我,為他們心中何等傷破,是因他們起淫心,遠離我,眼對偶像行邪淫。他們因行一切可憎的惡事,必厭惡自己。」 「紀念」有時是指神的關切(如創八1;出二24;結十六60)。這也指人的思念(如詩七十七4、12;結十六43,廿三19)。 「厭惡自己」在涵義上是對自己所行的感到難堪,而且難堪的感覺,表顯在臉上 "Their embarrassment will show itself
in their faces"。 「厭惡自己」,也是指整個人的生命,以心與眼二者為代表。眼是外在的,卻能影響內裏的。從眼睛進入內心,人受試探而失敗(創三6;太五28起,六22起)。心是感覺與意志的中心,從眼目到心意行邪淫遠離神(參閱民十五39)。 「邪淫」包括肉體的情慾與屬靈的不忠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留意罪怎樣破碎神的心。在被擄的時候,百姓會醒悟過來,“厭惡”自己所做的一切。──《雷氏研讀本》 “起淫心”:指轉向邪神偶像,是屬靈的不貞。──《啟導本註釋》 紀念……傷破: 被擄的百姓將會因自己的罪惡,而哀痛不已。詩篇137篇生動地描述了他們這種悲痛欲絕的心情。──《聖經精讀本》 【結六10】「他們必知道我是耶和華,我說要使這災禍臨到他們身上,並非空話。”」 耶和華保留這些餘民,是為使他們認識耶和華。神將災禍降在以色列人身上,並非要除滅他們,因為耶和華不喜悅那死人之死,先知的勸導是「你們當回頭而存活。」(十八32)。──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六11】「主耶和華如此說:“你當拍手頓足,說:哀哉!以色列家行這一切可憎的惡事,他們必倒在刀劍、饑荒、瘟疫之下。」 拍手頓足,是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是以色列對外邦人遭災的反應,但現在耶和華要祂的子民有這動作,為自受禍患而舉哀。──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拍手頓足」:在二十五6是代表嘲欣喜的動作,在此則是表示神話語的確定或審判所帶來的震驚,如二十一12的「拍腿」與二十一14的「拍掌」。 「拍手頓足」:在25:6是代表嘲欣喜的動作,在此則是表示神話語的確定或審判所帶來的震驚,如21:12的「拍腿」與21:14的「拍掌」。 「刀劍、饑荒、瘟疫」:通常一併提及,是戰爭所帶來的禍患,或代表神刑罰以色列的各種災難。(參耶24:10; 42:17;結:5:12)──《串珠聖經註釋》 “拍手頓足”:歡喜或震驚的表示。亞捫人見以色列人遭禍,歡喜得拍手頓足,受到神的刑罰(二十五6)。神在這裡要先知拍手頓足,為猶大國要遭的大禍表示震驚。──《啟導本註釋》 【結六11 身體語言】動作和身體語言的含義隨著文化的不同,亦有所歧異。拍掌在現代文化中可以用來表示讚賞,或召喚屬下或孩童,吸引人的注意,伴和音樂,或表示憋氣(單拍一下)。在古代社會中,這動作亦有不同的用法。拍掌可以用來表示讚美(詩四十七1)、喝彩(王下十一12),但亦可以有憤怒或嘲笑(民二十四10;伯二十七23)的用法。不同用意的拍掌在確實姿勢上可能也有細微的分別。參較以下三個現代用法的不同含義:(一)雙手與身體平行循水準方向拍掌(喝彩);(二)以大致垂直的方向擊掌(憋氣);(三)手掌與身體成直角,雙手上下交替拍掌(彷佛拍掉手上的塵埃)。神指示以西結做出一系列象徵性的動作(拍手、頓足、揚聲感歎),來顯示神的忿怒。頓足往往是憋氣或忿怒的表示,烏加列史詩《阿赫特》就有一例。在這故事之中,主人翁拒絕把弓交給女神亞拿特,並且告訴她狩獵工具是男子專用的。她氣憤得大力頓足,然後匆匆跑到諸神那裡尋求報復。本節的感歎詞(和合本:「哀哉!」)的用法,是看見有人將受應得報應的表示(「你將後悔莫及!」)。這話增強了審判將臨的氣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六11 猶大面臨的審判使先知拍手頓足的震驚,這些審判是甚麼?】刀劍、瘟疫和饑荒,這是先知經常對耶路撒冷發出的三重審判的預言。它們預示著完全的毀滅。“刀劍”意味著在戰場上的死亡:“饑荒”意味著敵人圍城的時候要來臨的飢餓死亡;“瘟疫”是伴隨饑荒而來的疾病的威脅。我們不要低估神的審判程度。如果我們忽視聖經上的警告而背離了神,那麼等著我們的就是神的審判。──《靈修版聖經註釋》 【結六12】「在遠處的,必遭瘟疫而死;在近處的,必倒在刀劍之下;那存留被圍困的,必因饑荒而死。我必這樣在他們身上成就我怒中所定的。」 在圍城的狀況之下,有人即使逃脫,仍不免受瘟疫所害。逃亡仍不能活命。在城內的是在近處,必被敵人攻破而殺戳,倖免於刀劍的,終於無法逃脫饑荒的困境,也必難免一死。這都是因為耶和華神公義的忿怒。 遠近或近遠,是包括所有的人,是整體的,如天地指所有的地方,男女指所有的人(創六19,七16)。──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這些懲罰是躲不掉的。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受到追殺。 ──《SDA聖經注釋》 【結六13】「他們被殺的人,倒在他們祭壇四圍的偶像中,就是各高岡、各山頂、各青翠樹下、各茂密的橡樹下,乃是他們獻馨香的祭牲給一切偶像的地方。那時,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這裏又重複本章開端的主題,在山上迷信拜偶像的舉動,屍體橫陳在偶像四周。這也使人聯想申命記(十二2)及耶利米書的語句(二20,三6、13)。這裏提到馨香的祭品,是祭司的用語(結十六19,二十28、41)。這樣「他們」就認識耶和華。七十士譯本作「你們」,下節也是一樣。──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山邱、叢林是以色列人拜偶像的地方。──《啟導本註釋》 神會把因著戰爭、疾病和饑荒而死去的屍首,放在偶像面前,從而使偶像抱愧蒙羞(利26:27-33;撒上5:4,5)。獻給偶像的焚香,如今變成腐爛屍首的惡臭。 ──《聖經精讀本》 【結六13 在祭壇四圍被殺(不受保護)】假祭壇不能提供聖地的庇護。正直的神嗤笑信靠其他神祇,以之為庇護磐石的人(申三十二37)。就近或抓住祭壇一般能夠使人得到的庇護(參較:王上一50~51),如今耶和華拒絕授予。──《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六13 青翠樹和茂密的橡樹】本節說每棵(和合本:「各」)茂密的橡樹底下都有祭儀的神廟,從而強調偶像崇拜的蔓延程度(有關迦南人的「戶外神廟」之討論,見:申十二2~3的注釋)。何西阿書四13也是將岡頂和葉茂的林間空地,形容為拜祭偶像的場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六14】「我必伸手攻擊他們,使他們的地從曠野到第伯拉他一切住處極其荒涼。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第伯拉他是北方敘利亞多人居住的地方(王下廿三33利比拉,廿五6及耶五十二9)。「第伯拉他」是希伯來文的音譯。在那裏巴比倫安營的軍隊,在尼希甲尼撒的命令下,殺死猶大王室與貴族。耶和華實在伸手攻擊他們。 利比拉(或第伯拉他)在以西結的日子是北方的疆界(四十七15起,四十八1哈馬地即為該地)。第伯拉他在以色列人心中是難忘的苦難之地。他們實在學了最嚴厲的歷史的功課。──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 從曠野到第伯拉他”
。“ 第伯拉他”應作“利比拉”(在哈馬附近的北部城市),這樣,此說法就等於“從但到別是巴”。換句話說,這地從北至南將要徹底被毀壞。──《雷氏研讀本》 「第伯拉他」:或為「利比拉」之筆誤,按利比拉在以色列與敘利亞邊界(參民34:11), 埃及法老曾將猶大王約哈斯囚禁於此(參王下23:33)。 「從曠野到第伯拉他」:等於由南至北,代表完全的毀壞。──《串珠聖經註釋》 “第伯拉他”:大多數古卷作第伯拉他,少數作“利比拉”。前者或為《耶利米書》四十八22所記的伯低比拉太音,為摩押人的城邑;若為後者則屬以色列與敘利亞邊界上的一城,在哈馬附近;猶大國王約哈斯曾為埃及人囚此(王下二十三33)。“從曠野到第伯拉他”一語,表示巴勒斯坦地從南到北的全地,和“從但到別是巴”一句話意義相同。──《啟導本註釋》 從曠野到第伯拉他: 第伯拉他又名利比拉,它是巴勒斯坦北部歐蘭特河的哈馬地區。本文意指自北到南的整個以色列均將滅亡。與此相同,神對惡人的審判也是全人的,包括靈、魂與肉體在內。 ──《聖經精讀本》 【結六14 曠野到第伯拉他】這話和比較常見的「從但到別是巴」一樣都是以整個地理範圍,形容神能夠從他們領土的一端到另外一端,懲罰以色列人。曠野是別是巴一帶的地方,第伯拉他也在七十士譯本中出現,是利比拉的別名。這地位於敘利亞哈馬,加低斯的南鄰(王下二十三33)。它在本節提及,可能是因為尼布甲尼撒使用這城。主前五八八至五八六年他圍攻耶路撒冷時,以此為軍隊作戰的大本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思想問題(第6, 7章)】 1 在6章中,神特別針對那一種罪行?這一種罪在今日會以什麽形式在我們的教會裡出現? 2 在6, 7兩章中,有一句話不斷重複的,是那一句?神為何要重複這句話?與先知說這些預言的目的有什麽關係?參4章的思想問題1及12:22。 3 神審判 的百姓,為要成就什麽目的?參6:8-10; 7:16-19。 4 在7:4及7:9神重複說同一句話,你覺得這句話是否與103:10, 12有矛盾?是什麽原因導致這兩種不同的結果?參箴1:24,
29-31; 林後6:1-2。 5 7:14-27就我們對金錢的態度有什麽提示?金錢如會成為基督徒的「絆腳石」? ──《串珠聖經註釋》 【結六1~七27】本文通過講道見證了對猶大的審判,指出了百姓為何要受神審判的明確理由,以及由此而來的受損程度。在內容上,本文可以分為兩大部分:①神的震怒臨到百姓的理由(6:1-14):一句話,就是因猶大拜偶像 ;②審判的性質(7:1-27):就其性質而言,這是最終的也是破壞性的審判。藉著審判,神顯露了自己的公義,審判導致了瘟疫籠罩整個猶大而百姓被擄去的悲劇。因此,聖徒首先要竭盡全力除掉信仰上的偶像(物欲、名譽欲、權欲等)。若不然,神的震怒必會臨到我們(太3:10)。 ──《聖經精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