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第十五章拾穗 【結十五1】「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結十五1~8】無用的葡萄枝:以色列與神的關係通常可用葡萄園與園丁作比喻,這裡不但以毫無用的野葡萄枝比喻耶路撒冷,更要表明耶路撒冷有如被燒過的樹枝,除用作起火柴料之外,再無其他用途。──《串珠聖經註釋》 本文把以色列民族比作山上長的無用的葡萄樹。以色列民族沉湎于選民的優越意識中,卻沒有承擔與自己的身份相稱的使命。因此,神通過野葡萄樹的比喻,指出以色列百姓已淪為毫無用處的存在,預告神將要用烈火來焚燒他們。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輕重。當人靠著神的恩典而略有成就的時候,就會以為那是自己的努力所結出的果子,是自己的血汗所積累的財富(申8:17)。因此以為自己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當以謙卑束腰(林前10:12)。 ──《聖經精讀本》 【結十五2】「“人子啊,葡萄樹比別樣樹有什麼強處?葡萄枝比眾樹枝有什麼好處?」 葡萄樹常喻為神豐富的福分,在彌賽亞時代實現出來(創四十九11)。葡萄樹喻為以色列在神的栽植下成長,耶和華是園主,葡萄樹不可辜負主人的好意(賽五1)。葡萄樹甚至成為愛的象徵(歌七13,八11),可見這比喻涵義之深。 葡萄樹枝比眾樹枝有甚麼好處?這答覆是否定的。葡萄樹的確不會比別樣樹有強處。但是耶和華看重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在列國確沒有甚麼超浛,但耶和華選擇以色列,所以若不為神多結果子,就無價值可言。事實上,葡萄樹若在葡萄園中是適得其所,若在樹林中,在眾樹枝之間,就不顯著,也談不到甚麼價值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這裏把猶大比作野生的葡萄(不象舊約在別處所提到、在葡萄園裏培植的葡萄),神從它們身上找不到任何有用的東西(3節),這葡萄在審判的時候已經有部分被當作柴燒(4節),而不久它們要在審判中被徹底燒毀(6節)。──《雷氏研讀本》 問這葡萄枝比其他樹枝有什麽好處,暗示以色列在列邦中並不比人強,反而更無用。──《串珠聖經註釋》 以西結用葡萄樹比喻未犯罪的以色列人。葡萄樹的木材扭曲而堅硬,不能用來製造器具。葡萄枝只宜作柴燒,恰當地比喻犯罪之人,頑梗而執拗,只適宜接受神的審判之火。 十五章(及《以賽亞書》五章葡萄樹比喻審判。但在《約翰福音》十五章,基督所講葡萄樹,比喻的是祂和信徒之間生命的連系:葡萄枝的價值是能結果子。──《啟導本註釋》 葡萄樹……有什麼好處: 這一反問是為了要使他們認識到,以色列百姓並不比其它樹木即其它民族優越。葡萄樹因為多結果子而蒙人喜悅,但樹本身卻比較小又嫩又無風采。神通過這一反問,使以色列百姓認識到若不是神看顧他們,他們沒有一處可強似其它民族(詩80:8;賽5:1,2;耶2:21),從而折斷以色列的狂傲。他們之所以能夠繁榮昌盛,並非因他們的先天資質比人卓越,乃是靠著神所賜的恩典。本文告訴我們:①聖徒本為可怒之子,是與神為敵(弗2:3;西1:21);②“我今日成了何等人”,今日能成為聖徒是神的莫大恩典(林前15:10)。
──《聖經精讀本》 【結十五2~7 葡萄樹的比喻和暗喻】和以賽亞的「葡萄園之歌」(賽五1~7)一樣,以西結也是以葡萄樹暗喻猶大(又見:結十七5~10)。兩個案例都是以葡萄樹之無用,對比根基穩固的樹木或樹枝,作為它當被毀滅的原因。埃及智慧文學《阿曼尼摩比的教訓》中也有類似的意象,以植物暗喻不加思索便說話的愚昧人。這些人將被連根拔出,焚燒毀滅;因為它們迅速枯萎,一旦拔出便變得沒有價值。《艾拉與伊舜神話》(現存抄本來自主前八世紀)也有將城市比作不結果子之植物的暗喻。在這篇著作中,瑪爾杜克為巴比倫哀悼說,他使這城好像松球般充滿果子,這城卻不出果子。他如果園般種植它,但卻從未嘗過其中的果子。──《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十五3】「其上可以取木料作什麼功用?可以取來作釘子掛什麼器皿嗎?」 葡萄木不夠堅硬,不能作任何工具,連作釘子也掛不住器皿。「釘子」原是為搭帳篷之用,以賽亞書廿二章廿三、廿五節,釘子要釘在堅固處才可以安穩。撒迦利亞書十章四節,釘子與房角石、弓那麼重要。但是葡萄樹枝都用不上。這種樹枝根本無法作為木料,因為葡萄樹的價值在於果實,不在樹枝。──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十五4】「看哪,已經拋在火中當作柴燒,火既燒了兩頭,中間也被燒了,還有益於功用嗎?」 「當作柴燒 ...... 還有益於工用嗎?」:暗示耶京被燒毀外,一無是處。──《串珠聖經註釋》 火……還有益於功用嗎: 當樹枝因無用而扔進火裡的時候,只要輕輕一碰,那從火中拿出來的樹枝就會被折斷。這表示猶大民族已成為毫無用處的百姓。 ──《聖經精讀本》 【結十五5】「完全的時候尚且不合乎什麼功用,何況被火燒壞,還能合乎什麼功用嗎?”」 葡萄樹枝在完整的時候,已談不到有甚麼功用,現在已放在火中,更沒有用途可言。枝子兩頭都點燃著火焚燬,可能有歷史的背境;因為北國那一頭已經被亞述焚燬,南國這一頭正被巴比倫焚燒凓,那麼還剩中間焦灼的部分仍有功用麼?這中間的一段可能算是餘剩的人在耶路撒冷正苟延殘喘之中。──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十五6】「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眾樹以內的葡萄樹,我怎樣使它在火中當柴,也必照樣待耶路撒冷的居民。」 這個比喻所說明的,不是一段的真理,而是一項宣告,宣告耶和華的審判。神怎樣處置一個無用的國家,也同樣處置以色列。以色列拒絕神的工作,不願放在神這巧匠手中加工製造(參閱耶18章),那就完全無用。以色列向以葡萄樹自居,引以為榮,現在只看自身的枝條,應自感羞辱。──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撒瑪利亞和猶大是因無用而被拔出原地的葡萄樹枝,他們的城邑已受到了審判。不久之後,耶路撒冷亦會被巴比倫軍隊所摧毀。神的百姓竟然遭到了這種咒詛,淪為被人恨惡的一群,這是因為:①他們背棄神的旨意,搶奪別人的財產、謀害無辜,而使不義橫行於社會(賽5:4-7);②他們恣意妄行的膜拜了偶像(耶2:20-28)。忘記神的恩典而墮落,必會落到參孫的下場(士16:20,21)。因此,我們不可忘記神的恩典(申18:14,19),不可心存驕傲(雅4:6;彼前5:5),乃要在生活中結出聖靈的豐盛果子(加5:22,23)。 ──《聖經精讀本》 【結十五7】「我必向他們變臉,他們雖從火中出來,火卻要燒滅他們,我向他們變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這裏似乎指餘民,他們已經逃脫烈火的審判,但是他們如果仍不悔改,仍必遭受毀壞。怎樣的人仍被火燒滅呢?耶利米書廿三章廿九節耶和華說,我的話豈不像火,又像能打碎磐石的大鐘麼?凡不遵守神的話,就讓這話如火一般燒毀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雖從火中出來”。耶路撒冷在主前597年被圍攻,當時以西結被帶到巴比倫去。另一個“火”。主前586年的徹底毀滅。──《雷氏研讀本》 耶京幾年前(主前五九七年)已遭到火一樣的審判,約雅斤王被擄(參王下24:10-16), 全城好像燒焦的葡萄樹,現在神要用火審判他們,徹底棄絕百姓。──《串珠聖經註釋》 【結十五7~8】耶路撒冷居民如同那兩頭被燒的葡萄樹。如今,他們面臨了連中間也將被燒毀的危險。神的審判打開了百姓被罪所蒙蔽的雙眼,使他們看到了神的怒顏和自己赤身裸體的羞愧真相(創3:7)。背棄神的人,必使自己的靈魂與身體變成荒場。 ──《聖經精讀本》 【結十五8】「我必使地土荒涼,因為他們行事干犯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耶和華宣告的審判是很徹底的,不僅耶路撒冷城遭火焚燬,而且地土也荒涼,是最嚴重的宣告。地土荒涼,是本書中的重複話,可參考六章十四節。都是因為他們行事干犯我耶和華。這是十四章十三節的話。──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干犯我」:見14:13注。──《串珠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15, 16章)】 1 神在15章; 16章 , 分別用兩個比喻來描繪耶路撒冷,這兩個比喻的重點,有什麽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麽不同之處? 2 這兩章經文有否加深你對神的認識?試列出這兩章中對神本性的提示。 3 試找出猶大四周鄰邦的宗教特色。為何猶大人那麽容易受這些宗教所吸引?今日,會否因著同樣的原因,有其他事物比我們的信仰更吸引我們,甚至取代我們的神,成為我們「委身」的對象?16章在這方面對我們出了什警告? 4 以色列人從神那裡得到如此豐厚的恩典(16:6-14),經歷過神拯救的大能,為何竟「寧肯接外人不接丈夫」,遇危難時,只懂向外邦求助(參26注),而不求助於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我們今天會否犯上同樣的毛病?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