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第二十章拾穗 【結二十1】「第七年五月初十日,有以色列的幾個長老來求問耶和華,坐在我面前。」 這是約雅敬王被擄後第七年,應為五九一年。五月該在夏天,照巴比倫的曆法計算,應為八月十四日。長老來求問的,是有關約雅敬被擄以後的情形以及被擄的前途。(參八1,十四1,)──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第七年”:時為主前591年(比較一2)。──《啟導本註釋》 第七年五月初十日: 是約雅斤被擄第7年。被擄的猶大長老們似乎是為了聽關於以色列將來的充滿希望的啟示,而求問以西結。 ──《聖經精讀本》 第七年。指約雅斤被擄第七年(見結1:2注釋),即西元前591或590年。適用於結20:1-23:49(見結24:1)。三次重複“你要審問”(結20:4;22:2;23:36)說明這一系列信息的統一性。 來求問。沒有說他們來問什麼。他們無疑想知道神在當前的危機中有什麼信息給他們。──《SDA聖經注釋》 【結二十1 年代小注】從約雅斤及其王室被擄到巴比倫的那年起算,本節的日期當是主前五九一年八月十五日。若是從約雅斤在耶路撒冷登基當年的開頭起算,這日期則可以是指主前五九三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二十1 藉先知求問神】人在亂世會尋求默示。按照巴比倫的宗教習慣,看見兆頭出現就要向先知或祭司求取解釋。在其他情況下,歷史事件的發生時,若能求到神的話也很理想。這些長老也有可能是希望能夠藉此表明他們對耶和華的信任。可是,耶利米書也有證據顯示王的代表來找先知,基本上是要命令他宣講一個耶路撒冷得拯救的默示(耶二十一1~2)。但本段經文並沒有表示他們來見先知有什麼動機。然而鑒於以西結在宣講中回顧曠野的境況,又一再提到以色列早年與埃及的歷史,引起眾長老關注的,可能是埃及法老森美忒庫二世和猶大王西底家之間,可能會成立的協議。學者相信森美忒庫是在主前五九二年首度與西底家接觸。──《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二十1~27】本文宣告了一直所預言神對猶大的審判。神首先說明了自己與以色列昔日的關係,也敘述了未來之事,藉此道出了自己對耶路撒冷的懲戒。本文的內容可以分為六個部分:①回顧以色列與神昔日的關係(20:1-32):重點刻畫了猶大民族的罪;②應許被擄歸回(20:33-44);③神將藉著巴比倫將震怒傾倒在耶路撒冷(20:45-21:32):以“刀”和“火”象徵的審判已逼近他們;④耶路撒冷居民的種種罪孽(22:1-31);⑤暴露撒瑪利亞和猶大的罪(23:1-24:14);⑥以西結妻子之死(24:15-27):神藉此比喻默示了耶路撒冷的滅亡。本文描述了當時耶路撒冷所犯的諸多罪孽,揭示了神必定審判他們。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1~32】以西結回顧以色列不同時期的歷史,以及百姓因耶和華的名而得以保存,縱使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悖逆。他們在埃及悖逆神(5~9節),在離開埃及往加低斯巴尼亞的路上悖逆神(10~17節),在曠野(18~26節),甚至來到迦南地(27~29節)也悖逆神。以西結時代的人同樣是不忠於神(30~32節)。──《雷氏研讀本》 本文可分為兩個部分:①神的救贖事工:神在指出以色列的罪行之前,首先說明了自己的救贖事工。這一部分根據時間的推移記錄了: i.揀選以色列(5節);ii.與之立約(12,20節);iii.出埃及(6,9,14節);iv.領進迦南地(6,28節)等;②以色列所犯的罪: i.玷污律例(13,16,24節);ii.干犯安息日(13,21節);iii.拜偶像(16,24,26,28-32節)。神的救贖事工和恒久忍耐,與以色列悖逆形成鮮明的對比。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1~44】以色列人悖逆的歷史:主前五九○年八月,尼布甲尼撒獲悉西底家王背叛巴比倫的意圖,決定進犯耶路撒冷,大衛王朝傾覆在即。透過幾個長老的求問,先知追述以色列背叛神的歷史,指出百姓從出埃及直到如今,一直都是是悖逆的,雖然神在忿怒中擊打以色列,然而神卻為自己名的緣故,仍保存以色列的命脈,將來仍必從被擄之地領他們歸回。──《串珠聖經註釋》 【結二十2】「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結二十2-3】從神啟示的方式(2節),引入神對長老來求問先知的反應。神必完全拒絕他們,甚至以誓言(3節)來加強這語氣,祂決不被他們求問。 這些長老可能是受假先知哈拿尼雅的復興預言所影響(參閱耶廿八3起),甚至巴比倫很快就會衰敗,但是要折斷巴比倫王的軛,真是談何容易!──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二十3】「“人子啊,你要告訴以色列的長老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來是求問我嗎?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必不被你們求問。」 他們得不到神的回覆,因為以色列一向行那些可憎的事。(參4, 31)──《串珠聖經註釋》 我必不被你們求問: 神之所以拒絕長老們的問題,是因為:①神不會應允惡貫滿盈者的禱告(13:10;太23:27);②神早已知道他們即使明白神的真意,也會心裡剛硬而不肯順服(14:3)。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4】「人子啊,你要審問審問他們嗎?你當使他們知道他們列祖那些可憎的事。」 「審問」一詞在廿二章二節及廿三章卅六節會再重複,原意為宣判罪狀。亞蘭文譯詞作「責備」,他們是應受譴責的。他們受責的不只列祖的罪,而是從列祖起一直到現今,他們自古至今,並未切實離開罪。──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你要審問審問他們: 強調百姓的頑梗。這句話是指,因為以色列長老們是偽君子,故無須回答他們或與之爭辯。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5】「對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當日我揀選以色列,向雅各家的後裔起誓,在埃及地將自己向他們顯現,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 耶和華揀選以色列人,是祂與他們建立特殊的關係,這是申命記一書中之要旨。這個用詞「揀選」(bah]ar),在本書唯一出現的,為避免以色列人的錯覺,而在恩典中墮落了。申命記對以色列的勸導(七7起,九4起),現在顯然是失敗了。這裏「起誓」原意為舉手,卻未說明起誓的內容,只表示神嚴正的態度。──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當日」:指神在何烈山向摩西顯現的時候(見出3)。──《串珠聖經註釋》 埃及地: 不僅指具體的地理場所,也是指壓迫和痛苦,以及被神所遺棄的象徵。因此,以色列百姓理當時常紀念神從埃及地救贖他們的大愛。與此相同,今天的聖徒亦要紀念神從屬靈的埃及地救贖我們的恩典。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5 舉手起誓】(和合本:向雅各家的後裔「起誓」,原文:「舉手」,新國際本:「舉手起誓」。)聖經中多次提到向天舉手來起誓的作法(見:申三十二40;但十二7)。以西結用這片語十次之多,形容神舉手起誓。描述這動作的經外例證,包括了馬里文獻中「觸摸喉嚨」,以及主前八世紀帕南穆一世(Panammu I)的亞蘭文碑文中,命令被告人向神舉起雙手起誓的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二十6】「那日我向他們起誓,必領他們出埃及地,到我為他們察看的流奶與蜜之地,那地在萬國中是有榮耀的。」 「察看」原意為「窺探」,就是民數記十三、十四章所記述的。七十士譯本為避免這個用詞,就用「預備」一詞。「察看」在民數記十章卅三節為「尋找」。 「那日」就是在五節的「當日」,都是歷史的回顧。耶和華神揀選至引導,都有具體的作為。以西結雖未提到聖約,卻以聖約為基本的信念,使以色列人看見神的恩惠,應有感恩的心。──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察看」:有「探索」之意。 「流奶與蜜之地」:即應許之地
, 在出6:8這地是應許給列祖,但這裡為了加強對以色列的控訴,把它寫成是應許許給各家的後裔。 「有榮耀」:即「最榮美」。──《串珠聖經註釋》 【結二十6 流奶與蜜之地】這形容可以上溯到出埃及記的敘述。對以畜牧維生的人而言,這話是描繪應許之地土產的豐盛;但對農務來說卻不儘然。奶來自羊群,蜜(大概是指棗的果漿,不是指蜂蜜)是自然的出產。早至《辛奴亥的故事》的埃及文獻,都描述迦南地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農產又豐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二十7】「我對他們說:‘你們各人要拋棄眼所喜愛那可憎之物,不可因埃及的偶像玷污自己。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 耶和華揀選以色列人,不只是向他們賜福,也給予他們責任必須承擔。耶和華對他們有律法的要求,並且是對每個「各人」。十誡中沒有指明各人,但利未記十九章三節卻指明「你們各人」。 他們必須棄丟那可憎之物,是「偶像」的同義字,所以必須棄絕。這裏的偶像可能專指埃及的,因為他們剛從埃及出來,受埃及的影響極深。──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埃及的偶像」:參書24:14。這裡神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已警告他們要摒棄偶像。──《串珠聖經註釋》 不可……玷污自己: 神應許要把迦南地賜給百姓,吩咐他們不可拜偶像而玷污自己。這也教導我們,作為神的百姓,聖徒:①斬除昔日的惡習(弗4:22)。②作為光明的子女,過誠實而聖潔的生活(弗4:24;5:9;彼前1:15)。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8】「他們卻悖逆我,不肯聽從我,不拋棄他們眼所喜愛那可憎之物,不離棄埃及的偶像。“我就說:我要將我的忿怒傾在他們身上,在埃及地向他們成就我怒中所定的。」 有關他們在埃及的叛逆,先是他們對摩西的拒絕(出五21),不一定是拜偶像的罪。拜偶像、敬奉金牛犢的罪是在出埃及記卅二章,以後約書亞也特別提出他們在埃及事的神(書廿四14)。耶和華對他們的怒氣早就發作了,甚至在他們沒有出離埃及,已經成就祂怒中所定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不離棄埃及的偶像: 指以色列百姓出埃及之後,在西乃山下拜偶像(出32章)的事件。在埃及地……所定的:聖經並沒有記錄,以色列百姓因在埃及地拜偶像而受到神震怒的懲罰。聖經所記載的只是他們在西乃山拜偶像,而這可能是他們受到了埃及偶像崇拜的影響。本節顯明神因以色列百姓不肯丟棄在埃及所拜的偶像崇拜而懷的烈怒(出32:10)。由此可知,當脫去日益朽壞的舊人,穿上新人(弗4:22-24)。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9】「我卻為我名的緣故沒有這樣行,免得我名在他們所住的列國人眼前被褻瀆,我領他們出埃及地,在這列國人的眼前將自己向他們顯現。」 「免得我名 ...... 被褻瀆」:耶和華既然許諾了要使以色列得自由,就不能出爾反爾,免得 的威名受損。──《串珠聖經註釋》 為我名的緣故: 指出出埃及事件,及整個救贖事工均是為了神的榮耀。世上的所有被造物和歷史,都是為神的榮耀而存在和發生。因此,“或死或活”(羅14:8),“或吃或喝”(林前10:31),聖徒均當為了榮耀神(羅11:36)。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10】「這樣,我就使他們出埃及地,領他們到曠野。」 【結二十10~11】先知追述摩西時代以色列人出埃及,在西奈山下領受神的律法。──《啟導本註釋》 【結二十10~17】第一代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悖逆:神為保持自己的名聲,仍然沒有把他們滅絕(13),只是不容許他們入應許之地(15)。──《串珠聖經註釋》 【結二十11】「將我的律例賜給他們,將我的典章指示他們。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 「活著」:包括得到屬靈和物質上的福分和豐盛。──《串珠聖經註釋》 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 指神在西乃山上藉著摩西賜給以色列的律法(出20:1-17)。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12】「又將我的安息日賜給他們,好在我與他們中間為證據,使他們知道我耶和華是叫他們成為聖的。」 「叫他們為聖的」:把他們從異邦分別出來。──《串珠聖經註釋》 【結二十12 安息日為證據】割禮是個人參與盟約的記號(和合本:「證據」)。同樣,以色列集體參與盟約的記號就是守安息日。它和割禮一樣,都是每一代都必須奉行的責任。守安息日和割禮的分別,則在於前者不是只一次的行為,而是必須恒常保持,並且定期藉行動表彰的態度。安息日所紀念的是神的創世,而非覆述十誡的理由,本節指出「眾安息日」(原文直譯;複數可能表示包括以色列所有稱聖的節期)是提醒百姓他們是選民。除他們以外,這記號沒有授與任何民族。因此,安息日和律法一樣,同時成為立約社群一份子的禮物兼標誌。這社群是在出埃及記三十一13成立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二十12~13】干犯我的安息日: 安息日:①標誌著神已使以色列百姓分別為聖,使他們預嘗日後所要得享的安息(出20:11,12);②標誌著是永恆之約(出31:13,16);③使以色列紀念出埃及事件(申5:15)。因此,守安息日是以色列必須履行的信仰行為,也是一種義務(賽58:13,14)。然而,以色列百姓卻忘記了安息日的律例,在安息日勞作(民15:32,35;耶17:27)貿易(尼13:15)干犯了安息日。這啟發我們,今天的聖徒當用心體會主日的真正含義,更加認真地去守主日<出31:12-17,守安息日的屬靈意義;路6:5,安息日和耶穌的關係>。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13】「以色列家卻在曠野悖逆我,不順從我的律例,厭棄我的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大大干犯我的安息日。“我就說:‘要在曠野將我的忿怒傾在他們身上,滅絕他們。」 【結二十14】「我卻為我名的緣故沒有這樣行,免得我的名在我領他們出埃及的列國人眼前被褻瀆。」 神對待人類事務的原則,是“為了祂(我)名的緣故”。人對神的命不重視,但這名對神自己來說,卻是極其寶貴。參三十六20,耶和華說,不忠的以色列,“使我的聖名被褻瀆”;在三十六21,神又說:“我卻顧惜我的聖名”。神一定要使他的名得著尊榮,正如他要維持他的聖潔一樣。──《啟導本註釋》 【結二十15】「並且我在曠野向他們起誓,必不領他們進入我所賜給他們流奶與蜜之地,那地在萬國中是有榮耀的,」 【結二十16】「因為他們厭棄我的典章,不順從我的律例,干犯我的安息日,他們的心隨從自己的偶像。」 【結二十16-17】厭棄、不順從與干犯都成為同義字,律法包括典章與律例,二者包括絕對與相對的命令,在命令中尤其以安息日為主要的原則,作為生活的準繩,因為安息日必需分別出來,成為敬拜的日子,而且專一的事奉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二十17】「雖然如此,我眼仍顧惜他們,不毀滅他們,不在曠野將他們滅絕淨盡。’」 在出埃及的路途中,以色列百姓曾在曠野犯了可憎之罪(出15:22-27;16:1-36;17:1-7;32:1-10),神卻饒恕他們,依然帶領他們進入埃及。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18】「“我在曠野對他們的兒女說:‘不要遵行你們父親的律例,不要謹守他們的惡規,也不要因他們的偶像玷污自己。」 【結二十18~20】這樣的警告不見於五經中,但在歷史書及其他先知書則常見。──《串珠聖經註釋》 【結二十18~26】這樣的警告不見於五經中,但在歷史書及其他先知書則常見。──《串珠聖經註釋第二代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悖逆:結果神要將他們分散在列邦(參詩106:27),並任憑他們隨從異邦的惡俗自招虧損。──《串珠聖經註釋》 出埃及的第二代以色列百姓,重蹈祖先的覆轍,繼續抵擋神。他們的行為,焦點主要是集中在偶像崇拜上。因此,他們必受到被“分散在列國,四散在列邦”的審判(23節)。被擄巴比倫事件和A.D.70耶路撒冷的淪陷。成就了此預言。因此,聖徒當從中得到教訓,在信仰生活中時時刻刻謹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19】「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你們要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 【結二十20】「且以我的安息日為聖。這日在我與你們中間為證據,使你們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 【結二十21】「只是他們的兒女悖逆我,不順從我的律例,也不謹守遵行我的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干犯我的安息日。“我就說:‘要將我的忿怒傾在他們身上,在曠野向他們成就我怒中所定的。’」 【結二十22】「雖然如此,我卻為我名的緣故縮手沒有這樣行,免得我的名在我領他們出埃及的列國人眼前被褻瀆。」 縮手沒有這樣行: 暗喻神恒久忍耐以色列,並沒有在曠野中全然殲滅他們。倘若論罪,以色列百姓本應在曠野中盡都滅亡(出32:10)。與此相同,今天的聖徒亦本當被剪除,卻因著神的主權性揀選,而成為光明的子女。因此,信徒應當像使徒保羅一樣告白“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15:10),過一個感恩的生活(詩103:10-14)。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23】「並且我在曠野向他們起誓,必將他們分散在列國,四散在列邦;」 指以色列將被擄到巴比倫,過悲慘的奴隸生活。24-26節昭示了受審判的原因,那就是拜偶像。倘若今天的聖徒離棄神的話語,追求“世俗荒渺之事”(提前4:7;彼後2:18),就會淪為撒但的俘虜。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24】「因為他們不遵行我的典章,竟厭棄我的律例,干犯我的安息日,眼目仰望他們父親的偶像。」 【結二十25】「我也任他們遵行不美的律例,謹守不能使人活著的惡規。」 以色列子孫靠著自己的聰明,無視神的典章,走向了悖逆之路(王下21:2-9)。神就任憑他們隨從邪欲而陷進網羅飽受痛苦。心裡剛硬而抵擋神的人,必得不到神的看顧而遭到遺棄,被丟在罪孽中(出11:10;12:31;撒上2:22-25;4:17)。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25 不美的律例和惡規】這裡所用的希伯來語字眼,對於正確理解以西結這句爭議甚多的話極為重要。本節所指的不是西乃山所頒佈的律法,也沒有用上「妥拉」一語。譯作「律例」的字眼和第24節中的「命定」(NIV;和合本:「律例」)是同一個字,惟一不同,是這字在該節(照常)是陰性,而不是(本節的)陽性。本節譯作惡「規」之字,一般是指神在法律上之判決。如此,以色列人不忠的結果,就是神的命定對他們不利,其判決對他們的存活構成危害。神使用戰爭、饑荒、瘟疫、外邦軍隊等力量,使以色列遭受蹂躪。──《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二十26】「因他們將一切頭生的經火,我就任憑他們在這供獻的事上玷污自己,好叫他們淒涼,使他們知道我是耶和華。」 「將一切頭生的經火」:指他們將兒女獻給亞捫人的神摩洛。(參利19:21; 王下23:10; 耶32:35)──《串珠聖經註釋》 將一切頭生的經火: 指他們膜拜摩洛(Molech)。在這儀式中,他們使孩童經火,以人為祭物。亞哈斯(代下28:31)和瑪拿西(代下33:6)治理猶大時,恣行此惡。據西番雅書的記載(1:5)這種獻祭儀式似乎一直殘留到約西亞時代。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26 將一切頭生的經火】以西結的主題是神有毋庸置疑的權力,向萬物發號施令。本節將頭生子獻為祭物的作法,是回應出埃及記十三2所有頭生的人畜都屬乎神的說話。第十災是這一點的明證(出十三14~16),但頭生子亦可以藉獻祭(出三十四20)和割禮的奉獻行動(創十七9~14;出二十二29)「贖回」。然而在腓尼基和迦南的宗教中,獻頭生子為祭卻十分常見(見:申十八10的注釋中,有關「使兒女經火」作為摩洛崇拜一部分的討論)。在比較接近以西結的時代中,亞哈斯和瑪拿西二王都被指控犯了獻兒童為祭的罪(王下十六3,二十一6)。由於這二人身為大衛的子孫,是與耶和華立「永遠的約」之一員(撒下二十三5),他們是律法的維護者,以及神聖與民政命令的執行者。他們的可憎行為很容易便符合了以西結書二十25「惡規」的形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二十27】「“人子啊,你要告訴以色列家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的列祖在得罪我的事上褻瀆我,」 【結二十27-28】馨香的祭牲是指燔祭,完全獻上火祭。奠祭原為素祭。這在七十士譯本並未提說。馨香的供物獻給耶和華,必蒙悅納,但獻給巴力,只有遭神發怒。這是他們褻瀆耶和華的舉動。這原是他們列祖干犯的罪,但以後以色列人仍舊效法這惡俗。──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二十27-29】在應許之地的悖逆:他們隨從異邦敬拜假神。──《串珠聖經註釋》 【結二十27-32】本文記錄了以色列在定居迦南之後,繼續犯罪的事實。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28】「因為我領他們到了我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他們看見各高山、各茂密樹,就在那裡獻祭,奉上惹我發怒的供物,也在那裡焚燒馨香的祭牲,並澆上奠祭。」 「各高山、各茂密樹」:是迦南人敬拜偶像的地方。(參結6:13; 何4:13)。──《串珠聖經註釋》 高山: 高山是巴勒斯坦土著的膜拜對象。以色列定居迦南之後,也隨從他們的風俗,在高山上修築丘壇而頂禮膜拜(王下16:4;17:10;代下28:4)。茂密樹: 拜外邦之偶像的場所。因此,神嚴禁他們在這裡拜偶像(12:2)。但是,自出埃及之後,以色列百姓仍然祭拜偶像,王國分裂之後就更加瘋狂地拜了偶像(王上14:23;王下16:4;17:10;代下28:4;賽57:5;耶2:20;3:6,13;結6:13)<王上14:23,偶像論>。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28~29 非法崇拜】以西結繼續對比履行賜他們「土地、兒女」之立約應許的神,和濫用這些賞賜的以色列人。在此所列的四個崇拜禮儀,可能除了澆奠以外,都是反映崇拜耶和華的儀式。這些行動所以被視為非法,是因為它十分明顯是按照美索不達米亞和迦南的慣例,為「餵養」其他神祇而執行的。獻上這些祭物不能構成「馨香的供物」(見:創八21),顯出是以正確的行動事奉神。反之,這些飲食是根據神明需要定期用膳的信念(見:洪水史詩《吉加墨斯史詩》中饑腸轆轆的神明)。有關其他針對對祭偶行為,以及邱壇和聖樹林之使用的譴責,可參看:以西結書六13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二十29】「我就對他們說:‘你們所上的那高處叫什麼呢?那高處的名字叫巴麻,直到今日。’」 「巴麻」即高處,中譯詞為邱壇。「巴」是走上去,「麻」是甚麼。你上去作甚麼呢?拜偶像真是毫無意義的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巴麻」:原文即「高處」,但這裡用作雙關語;「巴麻」這名字於原文包含「去」和「什麽」二字,而上句的問題直譯是「你們去了什麽高處?」──《串珠聖經註釋》 “巴麻”意為“高處”。此字原文由“去”與“什麼”二字組成。──《啟導本註釋》 名字叫巴麻,直到今日: 希伯來語“巴麻”是指“你們去哪裡?”具有嘲諷之意,意指“丘壇”。顯然,以色列百姓非常清楚自己的祖先正是因為在這裡膜拜偶像才受到了神的咒詛(代上14:22-28)。儘管如此,他們卻沒有除去此丘壇,而留到現在。這一事實昭然若揭地證明他們並沒有徹底悔改。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30】「所以你要對以色列家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仍照你們列祖所行的玷污自己嗎?仍照他們可憎的事行邪淫嗎?」 【結二十31】「你們奉上供物使你們兒子經火的時候,仍將一切偶像玷污自己,直到今日嗎?以色列家啊,我豈被你們求問嗎?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必不被你們求問。」 說明了神拒絕回答長老們的理由。那是因為百姓瘋狂地拜偶像,甚至墮落到使子女經火的地步(耶19:5)。這也同樣可以應用在現今聖徒的信仰生活。倘若以聖徒自詡,卻仍行在罪惡之中,神就不會賜給他們祝福和恩典。因為,神必不與不義之人一同坐席。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32】「“你們說:‘我們要像外邦人和列國的宗族一樣,去侍奉木頭與石頭。’你們所起的這心意萬不能成就。”」 木頭與石頭的偶像,在申命記(四28,廿六36、64,廿九16)曾經提說,大概是指迦南的自然神教,在耶利米書二章廿七節也曾提說。這大概是他們失望的心態。但有的卻認為是以色列故意叛逆的態度,為引起耶和華的忿怒。但是先知警告他們,他們這樣的想法,根本不會成就。──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我們要……事奉木頭與石頭: 以色列百姓拒絕聽從神的聲音,反而更加積極地去犯罪。但是神堅定地說他們將無法實現自己的癡心妄想。因為以色列百姓是神所揀選的子民,神必懲戒他們的罪惡。撒但亦會如此積極地圖謀罪惡。但是,神絕不會讓任何一種罪惡永遠橫行於世(約5:29;提前5:24;啟19:2)。在信仰歷程中,有時聖徒也會受到誘惑,他們希望像世人一樣不會感到罪惡感,而盡情享受生活(彼後2:18)。但是,聖徒必須銘記神絕不會任由聖徒走上罪惡之路(來12:5,6),當學會節制,攻克已身,叫身服己(林前9:25,27;西3:5-10)。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32 事奉木頭與石頭】聖經中的先知經常恥笑事奉用金屬、木頭,或石頭製造之神祇的外邦人和以色列人(見:耶五十一17~18;何八4)。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石制鑄模,可供倒進熔化了的金屬,大規模鑄制偶像。祭偶者以為執行過巴比倫宗教文獻中的「開口」咒語等儀式之後,這些偶像便會負起所代表之神祇的臨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二十33】「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總要作王,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傾出來的忿怒,治理你們。」 手與膀臂在申命記是神拯救的能力,在此處是審判的動作。耶和華是審判者。祂是治理者,因為祂是公義的君王。 但是提到耶和華的治理,宣告祂是君王,是帶有盼望的語氣。在以色列民族的命運最危急的時機中,擄掠已成鐵一般的事實。然而先知秉承神的旨意,向以色列講出拯救的恩典。審判不在以色列,而在外邦,正如昔日神刑罰埃及人一樣。以色列怎樣從埃及出來,也照樣從被擄之地歸回。所以這是一種展望,等候神的應許可以實現,是新「出埃及」的經驗。──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二十33~39】悖逆的形罰:神要用那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34),將以色列人趕散到列國。這裡是以另一次曠野的經歷來描寫以色列人被擄。──《串珠聖經註釋》 【結二十33~44】這段描述災難時期結束、基督返回地上的時候,活的猶太人所接受的審判。大牧人(基督)將會審查祂的羊群(“從杖下經過”;比較利二七32),“除淨叛逆”,並帶領忠心的人進入國度之新“約”的祝福裏。同時,災難時期倖存的外邦人也要受審判,以致所有經過那段可怕時期的人,最後或是以未復活的身體進入神的國度,或被扔進地獄裏。這樣,在千禧年一開始的時候,所有以地上的身軀進去的人,都透過這兩次審判證明他們是得贖的。參看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2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以色列被擄到外邦作奴隸。對此神並沒有袖手旁觀。在本文,神應許說他將引領他們重新回到故土,且重新立定被毀的約。本文所應許的新約,預示了在新約時代,所有外邦民族均將因著基督的“新約”而成為一體,這一點尤為引人注目。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34】「我必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傾出來的忿怒,將你們從萬民中領出來,從分散的列國內聚集你們。」 從萬民中領出來: 本文聯繫了從巴比倫歸回的事件和出埃及的事件。對以色列百姓而言,從巴比倫歸回的事件和出埃及的事件是相同的經歷。因此,用以描述這些經歷的詞彙和口吻極為相似。從啟示的漸進性角度而言,從巴比倫歸回的事件所體現的神學和信仰,比摩西時代的出埃及事件所體現出的神學及信仰有所發展。兩者的相同之處是,他們均將耶和華視作拯救者和創造主,而且他們的得救預表了將要在耶穌基督裡所要成就的末世性救恩。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35】「我必帶你們到外邦人的曠野,在那裡當面刑罰你們。」 「外邦人的曠野」:敘利亞及亞拉伯一帶的沙漠,四面為列國國土環繞。──《串珠聖經註釋》 外邦人的曠野……當面刑罰你們: 有幾位學者從地理學上解釋“外邦人的曠野”將它視為位於巴比倫與巴勒斯坦之間的亞拉伯曠野。因此,本文就可以解釋為“神在阿拉伯曠野,追討以色列的罪”。但是,更具說服力的解釋是正如神使以色列出埃及之後,曾經在曠野懲戒他們的過犯(民14:20)一樣,將要在列邦面前公開地、清清楚楚地、無一遺漏地審判他們的罪。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35-36】外邦人的曠野必是巴比倫與巴勒士坦之間的曠野,確實在地點無法確定,但這裏與其指地點,不如說是一種用詞,也出現在古蘭(Qumran )的戰事誌古卷(War Scroll,1:3)。──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二十35-36
“外邦人的曠野”是指哪裡?】當以色列人第一次拒絕進入應許之地的時候,神為了潔淨百姓,讓他們在曠野中飄流,直到整個一代人都死光為止(參民14:26-35)。在百姓通過“大曠野”從巴比倫回來的時候,神要再次清除反抗的人。只有那些忠心地跟隨神的人才得以重返家園。這樣的審判目的是要清除所有拜偶像的人,保留對神忠心的人。──《靈修版聖經註釋》 【結二十36】「我怎樣在埃及地的曠野刑罰你們的列祖,也必照樣刑罰你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結二十37】「我必使你們從杖下經過,使你們被約拘束。」 「使你們從杖下經過」:神好比牧羊人拿著杖一一數算 的羊,使羊群得以進入羊欄中,凡不屬羊群的就被排拒於外。 「使你們被約拘束」:即領你們遵守約的條款;神有如牧羊人揀選羊群中的羊,被揀選的必須守立約的條款,如出埃及後要遵守摩西的律例與典章一樣。──《串珠聖經注釋》 「使你們從杖下經過」:神好比牧羊人拿著杖一一數算 的羊,使羊群得以進入羊欄中,凡不屬羊群的就被排拒於外。 「使你們被約拘束」:即領你們遵守約的條款;神有如牧羊人揀選羊群中的羊,被揀選的必須守立約的條款,如出埃及後要遵守摩西的律例與典章一樣。──《串珠聖經註釋》 使你們從杖下經過: 這是牧人數算羊群,觀察羊是否健康的行為,意指神要格外對待和保護以色列百姓。 被約拘束: 意指神絕不離棄自己的百姓,必保護到底。“約”具有雙重性毀約則受懲戒,履約則蒙祝福。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37-38】「被約束」原指他們在聖約之約束內,這當然指神恩惠的旨意。有的學者譯為「管教」。也有譯為「煉淨」。更有譯為「數點」,尤其是根據歷代志上九章廿八節「按著數目」。牧羊人在領羊浛進入羊圈時,作確實的數點。 在數點時,祂不能容叛逆者進入以色列地。「除淨」在七十士譯本作「揀選」,是將字根看錯(wbrwty 誤作 wbhrty)。他們雖從被擄之地出來,卻不得歸回故土。──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二十38】「我必從你們中間除淨叛逆和得罪我的人,將他們從所寄居的地方領出來,他們卻不得入以色列地,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當神使以色列百姓回到故土時,將除去曾悖逆神的人。屬神的共同體是清潔而公義之人的聚會。此真理依然適用今天的信仰生活中。污穢和悖逆之人,不得加入共同體(加5:21),唯有靠著基督的寶血得潔淨的人才能進入(啟21:27)。聖徒當成為與神的國度相稱的人,而不效法那“因不穿禮服就參加宴席而被逐出”的人(太22:11-13)。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39】「“以色列家啊,至於你們,主耶和華如此說:從此以後若不聽從我,就任憑你們去侍奉偶像,只是不可再因你們的供物和偶像褻瀆我的聖名。”」 或譯作:「以色列家啊!至於你們,主耶和華如此說:你們即管去吧!各人去事奉自己的偶像吧!只是將來你們必要聽從我,不再以供物和偶像來褻瀆我的聖名。」──《串珠聖經註釋》 就任憑你們去事奉偶像: 神向那些不願聽從神話語的人宣告,可隨心所欲地盡情事奉偶像。其實,這是在強烈地督促他們快快悔改歸向神。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40】「主耶和華說:“在我的聖山,就是以色列高處的山,所有以色列的全家都要侍奉我,我要在那裡悅納你們,向你們要供物和初熟的土產,並一切的聖物。」 「我的聖山」這一用詞在本書出現,有特別的用意,因為在聖山上悅納他們,是先知特有的信念。這是以色列高處的山(參閱十七23),必指聖殿的所在地。以色列人應在聖山的聖所敬拜。關於這山,「聖山」是以賽亞書特別強調的(如十一9,五十六7,五十七13,六十五11、25,六十六20),也在其他書卷出現(如詩二6;珥二1,四17;俄16節)。 「初熟的土產」也包括頭生的牲畜,這兩者兼顧,是七十士譯本及敘利亞譯本的譯詞。 「一切的聖物」是指敬拜者的獻祭歸給神,不再算為屬世的,所以這就表明敬拜者的心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聖山」:即錫安山(參結17:22-23)。──《串珠聖經註釋》 我要……悅納他們: 意指神只悅納與罪惡決裂之人所獻的祭。神所首先要求的並不是錢財,祂更加喜悅的是更新的心靈。當代基督徒雖然能夠獻上豐富的物質,其內在的信仰卻尚未走出貧乏。本節的話語對我們而言無疑是一個警鐘(羅12:1)。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40~44】本文記錄了被擄歸回的人將:①恢復了真正的禮拜(40,41節),②悔改認罪(42-44節)。聖徒也像猶大一樣,從撒但的權勢回到天父的懷抱(約5:24;約壹3:14)。因此,聖徒當以心靈和誠實敬拜神,時刻警醒,過認罪悔改的生活<路13:1-9,關於悔改>。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41】「我從萬民中領你們出來,從分散的列國內聚集你們,那時我必悅納你們好像馨香之祭,要在外邦人眼前在你們身上顯為聖。」 「馨香之祭」:代表神的悅納(參創八21),這裡與以色列人獻與偶像的祭成一強烈對比(參結六13; 十六19; 本章28)。 「在你們身上顯為聖」:耶和華先前不因以色列的妄作胡為消滅他們,免得祂的威名受損,但祂帶領子民回歸本土顯出祂的榮耀和權柄。──《串珠聖經注釋》 從萬民中領你們出來: 指70年之後,以色列百姓將要從巴比倫俘虜生活中得到解放,而回到故土。同時,此預言亦象徵基督所要成就的屬靈恢復,蘊含著末世論性救恩的含意。預示基督將一視同仁地邀請所有人接受福音。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42】「我領你們進入以色列地,就是我起誓應許賜給你們列祖之地,那時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結二十43】「你們在那裡要追念玷污自己的行動作為,又要因所作的一切惡事厭惡自己。」 「追念」厭惡與知道,是三個步驟在過程中是必有的。這是以色列人在歷史的經歷中體認。六章八至十節也有類似的內容。過去的失敗在現今追念時應該承認並且悔改。厭惡是悔改的舉步。若不是耶和華施行憐憫,為祂自己的名(9、14、22節),並沒有滅絕他們,神報應的公義始終沒有在以色列人身上。。──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追念……厭惡自己: “厭惡”這一詞具有“感到可憎”之意,意指他們自己承認那些令人羞愧的作為,告白自己的罪,並與罪決裂。只有切身地感到神完全無私的愛時,人們才能夠告白自己是罪人,且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徒2:37,38)。使徒保羅也是在遇見耶穌之後,才能告白自己是罪魁(提前1:15)。因此,聖徒每一天都要在與主的深交中徹底認識自己的罪,且要與罪惡相爭,甚至抵擋到流血的地(來12:4)。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44】「主耶和華說:以色列家啊,我為我名的緣故,不照著你們的惡行和你們的壞事待你們,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救恩從來就不是依靠人的功勞。我們犯罪的結果只能是死亡。罪人無論積累多少“行為”,都不能為自己贏得進入天國的資格。在另一方面,無論人罪有多大,都能藉著真誠的悔改而得到豁免。當義人接受賞賜時,他以前所犯的一切罪都不再提說了(見結18:22注釋)。──《SDA聖經注釋》 【結二十45】「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結二十45~46】先知傳耶和華的話,是滴下的預言。滴下好似雨水從雲中掉落(士五4),又以象徵的說法指嘴唇所滴出的話(伯廿九22;箴五3;歌四11)。這是指先知的預言,也可在阿摩司書(七16)及彌迦書(二6、11)中出現。 如果南方是指地理的環境,那麼耶路撒冷是在巴勒士坦的中部。但通常稱利巴嫩為南方的森林,而本書十七章三節,利巴嫩是指耶路撒冷。可見南方不只是地理的方向,只是一個通稱而已,可能指猶大。──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二十45-47
“南方”原來是指──】“向南方”說的是耶路撒冷和猶大。“南方”是指被比作要像火燒毀的森林一樣的南地。──《靈修版聖經註釋》 【結二十45~49】“南方”。巴勒斯坦,她在攻擊者的南方。──《雷氏研讀本》 描寫「南方」將面臨的火災
, 指出青蔥的樹木連同枯木一起被焚燒,好的及壞的都要一併被剪除,21:1-7套用同樣的觀點 , 指出耶京滅亡時,刀劍之禍必臨到全民,無論是義人或罪人都必受害。──《串珠聖經註釋》 神藉著以色列繼續指出了猶大的罪孽,預言他們將要成為亡國奴(4,5,16節),如今,預言即將要得以成就。在這種張力中,神用“樹林”比作巴比倫的入侵,象徵性地記錄了預言:①預言的歷史性:意指神的預言在歷史中如實地得到成就。本文所描述為“樹林”的巴比倫,自B.C.605起,曾先後三次攻打猶大最後終於摧毀了猶大(代上17:21;但1:1-3)。聖徒可以確信,末世所要成就事情,均將照著基督耶穌的話而成為事實。②神所施行審判的猛烈性:本文用“猛烈的火焰”描述了神的審判。這表明巴比倫的侵略餘波將波及猶大全城(47節),在末世論的角度上,則象徵神將全面地,猛烈地審判撒但。啟示錄以淫婦巴比倫被扔進火湖來描寫了撒但的結局,兩者遙相呼應(啟19:20)。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46】「“人子啊,你要面向南方,向南滴下預言攻擊南方田野的樹林。」 「南方」:當時先知身在巴比倫,「巴比倫以南」是指以色列地(見21:2)。 「滴下」:降下之意。降下預言指將神的話宣講出去。 「南方田野」:原指以色列以南沙漠之地,亦稱「南地」(如申34:3),這裡是指巴比倫以南的以色列地。──《串珠聖經註釋》 “南方”:指巴勒斯坦地。──《啟導本註釋》 要面向南方: 在地理上,以色列位於巴比倫的南部,所以神才如此命令。指神的審判將從北方的巴比倫臨到南方的猶大(1:4)。南方的樹林: “南方”本意就是“貧瘠”或“荒蕪”的土地。因此,這句話表明耶路撒冷和猶大將如荒場一樣荒涼、困苦(4:16)。這就猶如離神而去的浪子。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46 南方田野的樹林】「尼革」(和合本在本節譯作「南方」,但一般則作「南地」)一詞通常是指猶大以南廣大的沙漠地帶。但以西結在此似乎只是用它來表示方向而已(這作法的其他例子,見:結四十2,四十六9)。尼革並沒有樹木,因此認為本節的「樹林」是指耶路撒冷的說法很有道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二十47】「對南方的樹林說:要聽耶和華的話。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必使火在你中間著起,燒滅你中間的一切青樹和枯樹,猛烈的火焰必不熄滅。從南到北,人的臉面都被燒焦。」 「南方」必指耶路撒冷和聖所,包括以色列全地。火是耶和華的刀劍,具毀滅的力量,是神所施行的審判。林中的火似乎不如刀劍那麼具體,刀劍似更可怕。 先是向南方的樹林宣告審判的信息,然後火將無情地焚燬一切,枯樹與青樹都將燒滅,這也是十七章廿四節所說的,只是在那裏不是焚燒,而是改變。 「人的臉面都被燒焦」好似利未記十三章廿三、廿八節的用字「火斑」,成為不潔淨的毒病。──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必不熄滅」:任何解救方式都不能阻止這場浩劫。──《串珠聖經註釋》 火: 指神的審判工具迦勒底侵略者。從南到北: 指昔日以色列從但到別是巴(士20:1;撒上3:20)的國境。
──《聖經精讀本》 【結二十48】「凡有血氣的,都必知道是我耶和華使火著起,這火必不熄滅。”」 「凡有血氣的」:整個世界。──《串珠聖經註釋》 【結二十49】「於是我說:“哎!主耶和華啊,人都指著我說:‘他豈不是說比喻的嗎?’”」 先知埋怨說神透過他所說的話都是難懂的比喻,以致聽眾認為他所傳講的信息只是故作虛玄。──《串珠聖經註釋》 他豈不是說比喻的嗎: 過去,被擄的猶大人曾經聽過以西結所說的各種比喻,見過以西結所作的各種怪異行為(4,5,15,16章)。然而,他們卻抱怨以西結所說的比喻,無法領會其真意。即便是領悟了,也沒有相信那些事情真會發生。因此,以西結就反問神。他們豈會相信此預言。由此可知,若不像孩童般的謙卑,就不會明白神的用意(賽6:9,10;太11:25)。
──《聖經精讀本》 【思想問題(第19,20章)】 1 令猶大王族及整個國家遭殃的是誰(19:14)?一國的領袖可以如何影響國家的命運?你當如何為教會和政府的領袖代求?參提前2:1-4。 2 試分析以下四組經文:a 20:5-9, b 10-14, c 15-17,d 18-22。這四組經文有一重複的格式、試找出這個格式。每一次,神都有些東西吩咐以色列人,他們的反應如何?神又如何回應?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經歷過神的管教?你有否及時回轉,抑或容讓靈性每況愈下? 3 試數一數「安息日」在20:1-26裡所出現的次數。神為何如此重視安息日?安息日如何能夠讓以色列人知道「我耶和華是叫你們成聖的」(12)及「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20)?安息日對我們今日仍有意義嗎?你如何可以在神面前得「安息」? 4 以色列的長老為何不能求得旨意(20:3, 31)?他們是否真的不知道神的心意?參20:7; 11, 18。另參14章思想問題1。 5 本章有多少次提到以色列人因拜偶像玷污自己?你有否重蹈他們的覆轍? ──《串珠聖經註釋》 【結二十45~二十一32】火和刀劍的比喻:希伯來文聖經將20:45-49劃歸在21章 , 整段的主題是有關神對耶路撒冷的審判。先知有關火災與刀劍之禍的信息表明了審判的終極性──
人的生存意志會因這兩種災禍而消失,另外清楚指出降禍的是耶和華自己。 【結二十章
以西結回顧以色列的歷史,他的著眼點放在哪裡?】以西結對以色列人反抗神的歷史作了一次“全面回顧”。其重點放在神要將民族帶回來的努力,和神對百姓不斷的反抗和不順服的憐憫上。以西結的信息是,百姓要為自己找的麻煩和審判負責。神要“除盡”那些堅持反抗神的人(20:38)。神要將有信心的人帶入“以色列地,就是我起誓應許賜給你們列祖之地”。其原因是:“你們就會知道我是耶和華”(20:42)。──《靈修版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