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第三十七章拾穗 【結三十七1】「耶和華的靈(原文作“手”)降在我身上,耶和華藉他的靈帶我出去,將我放在平原中,這平原遍滿骸骨。」 耶和華的靈是祂的榮耀。祂將先知帶走,使他從日常生活中出來,接受特別的引導。這裏先知是被帶到平原。有人根據創世記十一章二節,認為這是示拿平原,就是人們建造巴別塔的地方,可謂人罪惡的所在。但也有根據撒迦利亞書十四章四節,主張這平原的地點,是在橄欖山腳的山谷中。──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耶和華的靈」:指耶和華的能力。 「平原」:參3:22;這裡可能是指同一地方。──《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宣告了以色列復興的信息(三十六24~38),在這裡再用異象和象徵,宣佈成全這件事情的方法。三十七11是中心。骸骨代表復興的以色列民。墳墓(三十七12)代表他們所在的各國。以色列民復興的步驟是:1,神領他們從墳墓出來(三十七12)。2,神領他們進入以色列地(三十七12)。3,悔改(三十七13)。4,被聖靈充滿(三十七14)。兩枝杖代表猶大國和以色列國十二個支派,共同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三十七19~28)。──《啟導本註釋》 平原(biq`ah)。參結3:22。也許兩處指同一個地方。──《SDA聖經注釋》 【結三十七1~2】“這平原遍滿骸骨……極其枯乾”。以西結在第三十七章預言國民在政治和屬靈上的復興(1~14節),以及南北支派的再次聯合(15~28節)。枯骨指在戰役中被殺的軍隊,正好用來形容當時以色列人沒有盼望的光景。──《雷氏研讀本》 這裡所描寫的枯骨不只是死亡的象徵,而且是指完全喪失生命的景況。──《串珠聖經註釋》 平原: 與3:22節中的“平原”相同。這些詞彙可能是指同一地名。昔日,以西結曾在那地看到神莊嚴而榮耀形象的地方,如今卻在那裡看到為奴之地的淒慘光景,就像在荒涼的戰場上被人遺忘的屍體一樣,遍地的骸骨,無人埋葬他們,肉已腐爛而去無蹤影,骨頭與骨頭也紛紛脫落,長久以來的風吹日曬使骸骨枯乾。這些骸骨象徵著背逆的以色列百姓和今天的不信之人與靈已死去的聖徒(啟3:1)。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1~14】枯骨複生的異象:耶和華把先知帶到充滿骸骨的平原,吩咐他向骸骨說預言。骸骨應聲而起,骨與骨互相聯絡,並包上了肉皮,耶和華的靈吹在其上使它們活起來。這個異象代表耶和華對被擄之以色列人的應許,在絕望中耶和華帶來復興的訊息。這可說是本書最著名的異象,是完全象徵性的異象,主要指以色列國將來的復興,而非論及個人復活的教義。──《串珠聖經註釋》 本文描繪了枯骨平原的異象。枯骨指生活在為奴之地的以色列百姓(11節)。本異象可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命令枯骨當聽從耶和華的話。枯骨聆聽命令之後,骨與骨相互連結長肉,有了人的樣子。而後,以西結替神命令生氣(風或靈),進入骸骨而使之復活。此時骸骨才成為有活力的完全之人。這兩個階段的重要性和區別是什麼呢?以西結向截然不同的兩個物件替神發出命令,先是向骸骨,之後是向靈。前者是向處於絕望中的百姓宣佈神的話語,雖有一定的果效,卻有局限。後者的性質與禱告相似,就是求神將氣息吹進死人(創2:7)。此時,救恩大功告成。聆聽話語並非聖徒生命的終點,終點是時刻禱告常與聖靈相交(弗6:1-8)。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1~28】本章是以西結書最著名的一章,但對本章的誤解也是最嚴重的。人們認為枯骨平原的異象,僅僅是舊約對復活教訓,或對屬靈重生的比喻;兩根木杖象徵著合一的以色列即永恆的天國。然而,只有仔細察看本章的上文下理,才能夠正確地認識本章。在上文,以西結為約民勾勒出了將要臨到他們祝福的藍圖,包括新領袖,恢復之地,修建的城邑及彌賽亞時代的其他特徵。然而,以色列對以西結卻表現出懷疑。耶路撒冷的滅亡意味著信仰的破滅,而重整信仰難如重建城池。而且,目前他們還是俘虜,就像枯骨那樣毫無指望。然而,在一切均令人絕望的光景中,以西結看到神使無指望成為可能的莫大能力。倘若神定意要復興以色列,就必成就這事。本章講述的就是這些信息,枯骨重新復活的異象指重新恢復生機的以色列(1-14節)。兩杖連結為一,象徵分裂的猶大和以色列必重新攜手共建一個國度(15-28節)。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2】「他使我從骸骨的四圍經過,誰知在平原的骸骨甚多,而且極其枯乾。」 「誰知」原文作「看哪」,是一種十分驚奇的感覺。這裏骸骨是以兩種方式來描述。數量十分多,性質十分枯。前者表明這死亡是極可哀痛的,因為當時的慘狀可以想像,戰事一定十分激烈,許多戰士壯烈犧牲,真是動天地的情況。骨頭十分枯乾,死得很慘,死得很久,這就說明以色列民族敗亡的悲哀,而且悲哀日久,已到無可指望的地步。──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極其枯乾」:指已死去有一段長的時間。──《串珠聖經註釋》 平原上的“骸骨”代表潰敗的以色列軍隊。骸骨復活(三十七10)代表以色列得著大復興。──《啟導本註釋》 【結三十七2 遍滿骸骨的平原】在此的骸骨數量,顯示這是某個災難的現場。大量屍骸不得正當埋葬令人聯想到多個戰場,以及從最早的時代開始,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對於戰場的描述。再者,亞述的年表也是用類似的語句形容敵軍被滅的情景。古代近東的典型咒詛之一,是被詛者的屍首暴露於日曬雨淋之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十七3】「他對我說:“人子啊,這些骸骨能復活嗎?”我說:“主耶和華啊,你是知道的。”」 神問先知的話是十分深入而發人深省的。這骸骨能復活麼?「能」指以後會不會,可不可以?答案:「你是知道的。」(參考啟七14)。這答案有兩方面:一方面他承認自己的無知、人的無能,無法面對死亡的現實,不敢確知死後是否有生命的可能。在另一方面,人的無能,正說明神的大能,在神凡事都能。──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你是知道的」:是一聲感歎。在人的力量來說,完全喪失生命力的骸骨是絕對無法有生機的,但耶和華的力量不會因人的絕望而消失,只有耶和華曉得並且有能力使它們復活。──《串珠聖經註釋》 這些骸骨能復活嗎?神質問在毫無指望中能否找到一線希望。在人看來,那是絕不可能的,但是對使無變為有的神而言那是可能的(羅4:17)。因為神能夠從無造有(羅4:17)。問題不是神能與不能,乃是信與不信(約11:23下)。 ──《聖經精讀本》 這些骸骨能復活麼?這個問題似乎強調在人看來是根本不可能的。 你是知道的。參啟7:14。──《SDA聖經注釋》 【結三十七4】「他又對我說:“你向這些骸骨發預言說:枯乾的骸骨啊,要聽耶和華的話。」 【結三十七5】「主耶和華對這些骸骨如此說:我必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 「氣息」在七十士譯本作「生命的氣息」,在六、九、十節可作氣息,但在九節譯作風,十四節譯作靈。氣息進入,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二7)。這應許是將不可能的成為可能的,骸骨都可以復活。──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神在創造人的時候,將生氣吹進用塵土造的人的鼻孔裡,使他成為有靈的活人。本節的“氣息”是為了描繪聖靈生動的再創造工作而使用的(創2:7)。 ──《聖經精讀本》 氣息(ruach)。在第9節裡譯為“風”;在第14節裡譯為“靈”。ruach 象徵神賜給生物的活力。當神把生命的氣息吹入人的鼻孔時(創2:7),祂不但把氧氣充入亞當的肺,而且賦予他生命,使無生命的組織變成有生命的細胞。──《SDA聖經注釋》 【結三十七6】「我必給你們加上筋,使你們長肉,又將皮遮蔽你們,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你們便知道我是耶和華。”」 【結三十七7】「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正說預言的時候,不料,有響聲,有地震;骨與骨互相聯絡。」 「有地震」:或指骸骨移動時發出格格響聲。──《串珠聖經註釋》 有響聲,有嘎嘎之聲: 有些譯本把這些“嘎嘎之聲”譯作伴隨著奇跡的地震。但是在此處,嘎嘎之聲只是描繪了骨與骨互相聯絡的情形,響聲也是指骨之間相聯絡時發生的聲音。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8】「我觀看,見骸骨上有筋,也長了肉,又有皮遮蔽其上,只是還沒有氣息。」 要使以色列成為復興的民,神必須向他們吹氣,正如祂向亞當吹氣一樣(創二7)。要成為一群重生的民,聖靈也要參與其中。──《雷氏研讀本》 【結三十七9】「主對我說:“人子啊,你要發預言,向風發預言,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氣息啊,要從四方(原文作“風”)而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活了。”」 風也是靈,先知受命是向神的靈預言,或向聖靈祈求,於是就有生命的氣息進入,他們就都活了。 在傳道書十二章七節,靈歸於賜靈的神。但是此處不是神的靈再回到人的身體,而是生命的力量進入他們身內,使他們活了。這生命的能力好似風一般,南風與北風(傳一6),在一個時間,隨著一個方向。 這些人是在與巴比倫作戰時死亡的,但是這裏的復活不是指死亡的個人,而是以此為民族的表像。所以被殺的是表徵整個的民族。──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風」、「氣息」:與「靈」是同一個字(參約3:8)。當這氣息進入骸骨時,骸骨便成了有生命的活人(參14, 創2:7)。──《串珠聖經註釋》 發預言: 神的話語和傳講神話語是拯救靈魂的絕對必要的要素。救恩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10:17)。沒有話語為基礎的恢復和復興,救恩是不可能發生的。 ──《聖經精讀本》 【結卅七9氣息阿,要從四方抑四風而來,有何豫言?】 答:主耶和華如此說:「氣息阿,要從四方而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活了。」在這「方」字之下有小字「原文作風」,如呂振中譯本作「從四面的風而來」。按希伯來的原文,這「風」和「氣息」(或作靈),都是同一個Ruach字,在習慣上是指地上的四方。神的氣息並不是隨風而來的,按照原意的推敲,該是從地極而來,所以應譯作「氣息阿,要從四方而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這可比照希臘文的(pneuma風、氣、靈)一字,以及它在約三8節所表達的意思。至於死人所斷了的氣息究竟去了何處?據猶太教的解釋,這些氣息是散入到四方的風裡去,故現在神要命之從四方回來。客話本譯為「生氣,汝要由四風發起來」;英文本亦作如此意思:Come From The Four Winds' O Breath,所以風字也可作為方向,如此中文和合本多譯作方向,不過在方字下有小字,都是「原文作風」(耶四九32,36,結五10,12,十二14,十七21,卅七9,但八8,十一4,亞二6)。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所看見所發出的豫言,是藉著啟示骸骨從死裡復活的觀念、教訓和指望,而透露終有一天,要把被擄分散至列國的以色列民,從天之四方召聚回來,複歸故土,安然居住(結卅七1-12,21,卅九25-29)。――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結三十七10】「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氣息就進入骸骨,骸骨便活了,並且站起來,成為極大的軍隊。」 「極大的軍隊」:指龐大的數字。──《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十七11】「主對我說:“人子啊,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他們說:‘我們的骨頭枯乾了,我們的指望失去了,我們滅絕淨盡了。’」 「我們的骨頭」:指整個人(參詩35:10; 箴17:22)。──《串珠聖經註釋》 自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時代起,以色列分裂為南北二國:南國猶大,北國以色列。以法蓮代表以色列。二杖接連為一,表示以色列從此不再分裂。──《啟導本註釋》 骸骨: 指在絕望中得不到任何幫助的以色列百姓。 ──《聖經精讀本》 以色列全家。聖靈現在解釋這個象徵性的異象。其主要目的無疑是描寫民族的復興,即“以色列家”的復興。這些枯骨十分貼切地象徵以色列當時的狀況。 我們滅絕淨盡了。原文的意思就是 “我們被消滅了”。──《SDA聖經注釋》 【結三十七11~14】異象的解釋。“骨頭”代表無望和無助的以色列。“墳墓”指她在政治上的敗亡。“靈”是聖靈,祂要使百姓重生。這異象所描述的不是個人身體的復活,而是以色列在政治上(在基督第二次降臨之前)和屬靈上(在基督第二次降臨的時候)的復興。──《雷氏研讀本》 【結三十七12】「所以你要發預言對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我的民哪,我必開你們的墳墓,使你們從墳墓中出來,領你們進入以色列地。」 「從墳墓中出來,領你們進入以色列地」:正如出埃及時一樣。──《串珠聖經註釋》 我必開你們的墳墓: 對以色列而言,巴比倫的俘虜生活如同在墳墓裡的生活。這不單單是因為主權、領土和百姓是國家的必備要素,更是因為作為神的選民,本應過屬靈的生活,而在被擄之地他們卻無法過屬靈的生活。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12~13 古代近東復活的概念】古代近東好幾個地方都有復活的概念。埃及人相信死者複起為星,在天上就位。但大體而言,古代近東世界觀裡面惟一的覺醒,是召喚死者靈魂的招魂術(但只是暫時性的覺醒,並且也不包括肉體),以及自然界迴圈中豐饒神祇的覺醒。這些神祇每年在農業迴圈結束之時死亡,在冥界「過冬」,然後在春天儀式性地喚醒。上述概念沒有一個與復活的神學教義有任何相似之處。只發生幾次的死人複生,和本段中國家性的死而復活,亦同樣不可與這教義相提並論。請參看:以賽亞書二十六19的注釋。部分學者提出以西結這一次比較可能是被運送到東方。祆教的習慣是不埋葬屍體,盼望他們有朝一日重新組合,死而復蘇。這看法的缺點是波斯文化觀念的廣傳,是在以西結之後幾十年。並且祆教也要到主前六世紀末,才開始在波斯生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十七13】「我的民哪,我開你們的墳墓,使你們從墳墓中出來,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對以色列百姓而言,被擄歸回的喜樂可與死人復活相媲美。此處彰顯了神絕對的能力和榮耀。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14】「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我將你們安置在本地,你們就知道我耶和華如此說,也如此成就了。這是耶和華說的。’”」 惟有神賜盼望和活力給以色列百姓,且帶領他們歸回本土。與此相同,唯有神才能賜給我們力量和盼望,並引導我們作天國的百姓,神是藉著耶穌成就此事的(約14:6)。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15】「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 【結三十七15~16 寫在木上】由於這木是用來書寫,以西結可能用了兩塊木板。當時的普遍習俗,是將蜂蠟調劑塗在寫字板上,用來書寫正式,但沒有存檔必要的信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三十七15~23】在本文,以西結用兩根木杖,宣告神的預言。這裡包括以下三個意義:①以色列王國的統一:在耶羅波安的帶領下,以色列的10個支派分離出去自行建立了北以色列王國(代下10:16,17),自此之後,王國就一直處於分裂狀態。這期間兩個王國之間一直存在著彼此的仇視,忌恨與戰爭。因此,兩根木杖連為一的預言指在神的護理下,分裂王國將合而為一 ;②在基督裡面,神人和好:因著罪,神與人類隔離,兩者之間形成了敵對關係。但是,基督以和睦者的身份降臨,從而拆毀神與人之間隔斷的牆,如本文中的兩個杖那樣合而為一;③在福音裡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在舊約時代,以色列和外邦人在種族和宗教方面總是存在反目和仇視。但是,耶穌的降臨使野橄欖(外邦人)得接在真橄欖樹(猶太人)上(羅11:17),肉身沒有受割禮者也接受了屬靈的割禮(羅2:29;加5:6;西2:11),並在基督裡面合而為一。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15~28】邦國複合:以西結以兩根木杖為喻,預言南北兩國將重歸合一。按所羅門王死後不久,以色列與猶大即告分裂(參王上12:19-20), 希西家王與約西亞王曾企圖修好(參代下30:1; 34:6-7,
9),可惜為期甚短。先知以賽亞、耶利米都曾預言兩國的複合。新約時代以色列原則上包括十二支派(參太19:28;
徒26:7; 雅1:1; 啟7:4-8)。──《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十七16】「“人子啊,你要取一根木杖,在其上寫‘為猶大和他的同伴以色列人’;又取一根木杖,在其上寫‘為約瑟,就是為以法蓮,又為他的同伴以色列全家’。」 “猶大”。南國主要的支派。“他的同伴”。即便雅憫、西緬和利未。“約瑟”家由兩個強大的支派——“以法蓮”和瑪拿西——組成,他們是北國的核心。──《雷氏研讀本》 「木杖」:可指樹枝或樹本身(參6:13; 17:24) , 或木匠用木料(參15:3),但這裡更可能指預表以色列支派首領的杖。(參民17:1-6) 「約瑟」:指北國以色列,因為約瑟是以法蓮支派鼻祖的父親,以法蓮支派又是北國最具領導力的支派。在以西結的預言中,「以色列」通常是指整個國家,包抱南北二國,這裡用「約瑟」以免產生混亂。──《串珠聖經註釋》 “猶大”代表分裂後的猶大國(南國)。“約瑟”代表分裂後的以色列國(北國)。以色列將要合而為一,成為一個國。──《啟導本註釋》 猶大和他的同伴以色列人: 有些人推測“他的同伴以色列人”指屬南猶大的便雅憫,西緬、利未支派的少數人和從北國以色列王國中經過幾代遷移到猶大的敬虔之人(代下11:13;15:9;30:11;31:1)。根據下面的句子,此見解是恰當的。 為約瑟,就是為以法蓮,又為他的同伴以色列的全家: 以法蓮、約瑟及以色列均指北以色列。在這裡以色列是指“猶大”,與北國即約瑟和以法蓮相對應。在木杖上寫名字,是神用以證實亞倫之祭司職分的方法(民17:2下)。這表明,將來神會使以色列和猶大合而為一。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16
杖代表……】第一根杖代表的是猶大。猶大是南國的主導支派。──《靈修版聖經註釋》 【結三十七17】「你要使這兩根木杖接連為一,在你手中成為一根。」 先知大概是要使兩根木杖頭尾相接,用手握在一起,看起來好像是一根杖。──《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十七18】「你本國的子民問你說:‘這是什麼意思?你不指示我們嗎?’」 【結三十七18~24】向困惑的子民解釋象徵性動作:此動作又有雙重的意義: 1 耶和華要使分裂的南北國重新複合(19-20,
22, 24); 2 神還要從列國中聚集子民,合為一股,領他們回歸故土,重建家園,成為神聖潔的子民(21)。 這些預言指向彌賽亞的國度。──《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十七19】「你就對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約瑟和他同伴以色列支派的杖,就是那在以法蓮手中的,與猶大的杖一同接連為一,在我手中成為一根。」 以法蓮手中的杖,可能指權杖,所以與猶大家的杖接連,是指政權的統一。這裏所著重的不只是表像,更是應許。耶和華要親手促成這接連的事,不容他們再分開。這是神所應許的,祂必會作成。──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在我手中成為一根: 祈願分裂的王國再次統一,是初期預言的特點之一(賽11:13;耶3:18;何1:11)。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20】「你所寫的那兩根杖,要在他們眼前拿在手中。」 「在他們眼前」是指先知表像的行動,一種宣告信息的方式,使眾人可以明白。──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三十七21】「要對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以色列人從他們所到的各國收取,又從四圍聚集他們,引導他們歸回本地。」 【結三十七21~28】神給予以色列人、將要在基督再來時應驗的應許包括:返回巴勒斯坦地(21節),兩個王國的聯合(22節),脫離一切的偶像膜拜而得潔淨(23節),有彌賽亞來統治他們(24節;參看三四23的腳註),永遠擁有他們的土地(25節;比較創一五18~21),以及神的同在和神的聖所在他們中間(26~28節)。──《雷氏研讀本》 【結三十七22】「我要使他們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為一國,有一王作他們眾民的王。他們不再為二國,決不再分為二國。」 以往以色列國南北分裂,成為二國。這當然不是神的旨意。將來的復興卻不會這樣,只能有一個國家,一位君王。這樣看來,復興不是只為猶大,應該包括以色列。但在以西結書中,並未特別提及北國。 有一王,這王是誰呢?必是第二個大衛,雖沒指明他的名。由於以前聯合王國中,大却是最偉大的王,所以大却這個君王的形象,仍在他們的心目之中(參考卅四23、24)。──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三十七23】「也不再因偶像和可憎的物,並一切的罪過玷污自己。我卻要救他們出離一切的住處,就是他們犯罪的地方,我要潔淨他們,如此,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神。」 「住處 ...... 地方」:有古卷作「背道罪惡的事」。──《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十七24】「“我的僕人大衛必作他們的王,眾民必歸一個牧人。他們必順從我的典章,謹守遵行我的律例。」 「我的僕人大衛」:參34:23-24注。合併以後的以色列將歸於大衛(彌賽亞)的統治之下。──《串珠聖經註釋》 我的僕人大衛必作他們的王: 以西結主要用王來稱呼將來所要出現的大衛那樣的領袖(7:27;12:10)。並且,還論到了他永恆的王權(25,26,28節),預言那王不是大衛家系的王,而是從神而來的超自然君王,是將要實現公義與和平的彌賽亞。這就告訴我們,唯有基督才能作萬民之王(提前1:17;啟17:14)。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24-25
大衛再次作王指的是──】彌賽亞因為是大衛的子孫,所以常被稱為大衛。大衛是個好國王,但只有彌賽亞才是完美的王 ( 參啟17:14;19:16, 21:27)。──《靈修版聖經註釋》 【結三十七24~28】本文預言了將來要在末世成就之理想的彌賽亞王國<西
緒論,啟示的漸進性>。耶穌基督的降臨已開啟了神的國度,但神國度的完全成就是基督的再臨所要實現的未來性事件。重要的是,新約聖徒已經預嘗了神國子民所要得享的祝福<可1:15,神國度的概念>。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應當努力履行神賦予的義務,更當盡上神國度公民的責任。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25】「他們必住在我賜給我僕人雅各的地上,就是你們列祖所住之地。他們和他們的子孫,並子孫的子孫,都永遠住在那裡。我的僕人大衛必作他們的王,直到永遠。」 雅各的地,是耶和華應許給族長的,這應許現在仍舊有效。「永遠」與「直到永遠」是表明神旳信實是沒有後悔的,永久地堅持下去,不會廢去。──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三十七25~26】將來的救贖是永久的:以西結透過「永遠」一詞表達將來救贖的永久性: 1 選民必能在故土居住,直到「永遠」; 2 大衛(彌賽亞)的統治權綿延不斷,直到「永遠」; 3 這救贖之約是「永」約(參賽55:3; 耶32:40),在這約的保證下,百姓生養眾多,直到永遠; 4 耶和華的聖所必立在 子民當中,直到「永遠」。 神在以色列中間設立聖所的信息可作為40-48章的楔子。──《串珠聖經註釋》 【結三十七26】「並且我要與他們立平安的約,作為永約。我也要將他們安置在本地,使他們的人數增多,又在他們中間設立我的聖所,直到永遠。」 在他們中間設立我的聖所: 重建聖所具有以下的意義:①保證神揀選了自己的百姓;②確立以色列對神的敬拜制度(出25:8);③以色列將作為祭司之國而拯救外邦民族(賽49:3;羅3:2;9:4,5)。
──《聖經精讀本》 使他們的人數增多。這是因為人口的自然增長,以及積極的傳道活動導致外來人口的湧入。──《SDA聖經注釋》 【結三十七27】「我的居所必在他們中間。我要作他們的 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這是神國度終極的情形(啟21:3,7)。天國的本質在於“以馬內利”的應許,而不在乎外在的修飾之美。對基督徒而言,最大的幸福和喜樂就是與神同在(約1:14)。 ──《聖經精讀本》 【結三十七28】「我的聖所在以色列人中間直到永遠,外邦人就必知道我是叫以色列成為聖的耶和華。”」 「我的聖所在以色列人中間」:在此並非代表神的保護,乃是神揀選以色列的保證,表明神要將自己的子民分別出來歸屬自己。──《串珠聖經註釋》 叫以色列成為聖的耶和華: 藉著以色列的復興,神向列國彰顯自己是活神,以色列是自己的百姓。 ──《聖經精讀本》 【思想問題(第37章)】 1 神在36:22-38給予以色列家有關復興的應許。但這對被擄在外,剛聽聞耶京被毀消息的以色列人來說,似乎是天大玩笑,不可置信(37:11)。在這時候神讓先知看見枯骨複生的異象,這有什麽意義?你是否對自己灰心失望?你是否已對一些未信的朋友死了心,不想再向他們傳福音,覺得他們已無藥可救?以西結的異象給你什麽激勵? 2 到目前為止,你從以西結書的啟示中,對彌賽亞有多少認識?這對彌賽亞的描述與耶穌基督的生平是否吻合?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