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第四十八章拾穗 【結四十八1】「“眾支派按名所得之地記在下麵:從北頭,由希特倫往哈馬口,到大馬士革地界上的哈薩以難。北邊靠著哈馬地(各支派的地都有東西的邊界),是但的一份;」 「從北頭」:分配土地是從北部的境界開始。 一片片由東至西長長的土地,第一片屬於但族
, 再往南是亞設族(2),接著是拿弗他利族(3),瑪拿西族(4),以法蓮族 (5), 流便族(6)和猶大族(7)。再往南是分別為聖的保留地,寬約二萬五千肘(8)。──《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分配地,是平行排列的,北面從但支派開始,南面以迦得支派為終。西面則以地中海為界限。 在聖殿以北分得地業的有七個支派:但、亞設、拿弗他利、瑪拿西、以法蓮、流便、猶大(四十八1~7)。 在聖殿以南分得地業的有五個支派:便雅憫、西緬、以薩迦、西布倫、迦得(四十八23~29)。──《啟導本註釋》 是但的一分: 從北部開始羅列12支派的份。但支派原是居住在巴勒斯坦西部地中海沿岸的肥沃之地,卻被亞摩利人奪去,就只能占北部的山地。他們因未能維持先前所賜給的產業,只得居住在力量相對薄弱,土地相對貧瘠的地區(士18:22)。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1~7】七個支派將要分得聖殿區域以北的土地:“但”(參看啟七4的腳註)、“亞設”
、“ 拿弗他利” 、“ 瑪拿西” 、“ 以法蓮”、“流便”和“猶大”。──《雷氏研讀本》 前章確定了以色列的全部領土,本章記載了將這些地將分配給十二支派的過程。歷史上,約書亞時代就有過迦南地的分配,本章與上述事件的不同之處在於,這只是預表著日後的聖徒將得永生為產業,而非意味著將會在歷史上成就:①各支派的土地如臺階似地從南到北井然有序地排列。也就是,各支派的地東到約但河,西到地中海,南北則各與其它支派相毗鄰;②所有支派的地都位於約但河西;③整個以色列的中央是獻給耶和華的地。迦南地是預表天國產業的模型,故此以色列百姓分得土地是比喻參與永生的產業。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1~7 支派地業與歷史相比】以西結書分配支派的地業亦仿照王國之前的模式,不包括利未支派,並把約瑟支派一分為二(以法蓮和瑪拿西),以維持分作十二份之數。但本段的分配卻完全不顧史實。和以西結書四十七章一樣,約但河東的地受到摒棄。再者,從東到西的分界亦與自然的地形相對,這地的天然界線是自南而北的。各支派所得的地業大小相同,並且亦符合各支派在家譜之間的關係,分列雅各的妻子和婢女。但猶大和便雅憫依然保有接近聖所的地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四十八1~29】十二支派的地業與保留的地區,以色列地劃分為十三個平行地帶,全部由地中海伸展至約但河及死海。──《串珠聖經註釋》 【結四十八2】「挨著但的地界,從東到西,是亞設的一份;」 【結四十八2-3】亞設是靠地中海的,而拿弗他利是靠近約但河。但此處都是從東到西,從約但河到地中海,地界都是一方一方的,甚為平均,亞設在但之南,拿弗他利在亞設之南。這些(即但、亞設與拿弗他利),都是居利巴嫩地區。這兩支派的地業,在約書亞記十九章廿四至卅九節均有記述,為分地時第五、第六鬮,接著才是但。此處但在他們之前,在最北端。──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3】「挨著亞設的地界,從東到西,是拿弗他利的一份;」 【結四十八4】「挨著拿弗他利的地界,從東到西,是瑪拿西的一份;」 【結四十八4-5】參考以前在約書亞分地的記述(十六、十七),瑪拿西的地界是在約但河之北,直通到海為止。南歸以法蓮,北歸瑪拿西,以海為界,北邊到亞設,東邊到以薩迦(書十七9下、10)。瑪拿西半支派在河東地帶,即約但河之東。瑪拿西為約瑟的長子,但他卻居於以法蓮之次,是雅各臨終前祝福所預知的(創四十八14)。瑪拿西人的地業中,以法蓮還再取些城邑(書十六9)。以法蓮的地業在北方為最重要,在瑪拿西之南。現在這位置沒有更改。──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5】「挨著瑪拿西的地界,從東到西,是以法蓮的一份;」 瑪拿西和以法蓮是約瑟的兩個兒子,他們各分得一份產業,等於約瑟分得了兩份產業(47:13)。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6】「挨著以法蓮的地界,從東到西,是流便的一份;」 【結四十八6-7】照約書亞記的記載(十三15-23),流便的境界就是約但河與靠近約但河兩地。那是在河東地區,與猶大支派,只一河之隔,遙遙相對。流便在瑪拿西半支派與迦得支派之南。流便之南為摩押。河西的猶大所屬之地,正是流便與摩押加起來的,地甚廣大。但是現在支派的地業不再在河東,連流便也在河西,在猶大之北。 猶大的地界在儘南邊,到以東的交界,直到曠野,又可再向南通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為止(書15)。──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7】「挨著流便的地界,從東到西,是猶大的一份。”」 挨著流便的地界……是猶大的一份: 藉著雅各的祝福,猶大承受了彌賽亞的應許,享有了佔據迦南地中央聖域緊北部的殊榮(創49:8-12)。猶大分得比血統上的長子流便更好的地,這表明神的恩典不受人類血緣關係所左右,雅各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創27:6-33)。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8】「“挨著猶大的地界,從東到西,必有你們所當獻的供地,寬二萬五千肘。從東界到西界,長短與各份之地相同,聖地當在其中。」 “供他”一詞(四十五1;四十八9),原文和“舉祭”一詞相同;是指專獻給耶和華的地。這幅地有聖地(四十八8)、祭司之地(四十八10~12)、利未人之地(四十八13~14)、城(四十八15~20)、君王所得之地(四十八21~22)。──《啟導本註釋》 寬二萬五千肘: 在這裡“寬”並非指東西的長度,而是南北的長度。這是祭司的份(一萬肘)+利未人的份(一萬肘)+歸城之地(五千肘)之和。
──《聖經精讀本》 供地。見45:1-7。有關結48:8-14,見結45:1-7注釋。──《SDA聖經注釋》 【結四十八8-9】這中區是從東到西的中央地帶,與支派的分區,伸展相當長,從約但河到地中海。聖地,就是聖所的座落之處最為重要,面積是照四十五章一節,長二萬五千肘,寬一萬肘。寬度在七十士譯本為二萬肘。近代學者認為二萬肘較為可靠。如果從東到西是長度,寬度應為南到北。這是獻與耶和華的供地,面積龐大,而且均衡。──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8~12】歸與祭司聖供地,包括聖所其中。──《串珠聖經註釋》 【結四十八8~22】再次描述(參看四五1~8)以色列地的神聖部分,包括“聖地”(或聖所;8節)、歸祭司的地(10~12節)、歸利未人的地(13,14節)、“城”(15~20節)和歸王的地(21,22節)。──《雷氏研讀本》 聖地(參45:1-8):所提及的保留地帶於45:1-8已有清楚記載 , 包括聖所、聖城以及王和祭司、利未人的地業。至於十二支派的分配,有七個支派在保留地帶以北,五個支派在保留地帶以南,猶大支派被擄前是在南部,現在則由南部遷調至北部。這樣的分配無疑是以色列史上革命性的變動。──《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國土的中心是聖地,其中最重要的是:①祭司的分(8-12節)。神的聖所位於此地的中央,這表明未來的以色列是以神為中心的屬靈共同體。北邊有②利未人的地(13,14節),南邊有③造城之地(15-20節),左右均為王的份(21,22節)。
在這裡尤須思想的是:①獻給神的聖潔之地位於猶大和便雅憫支派的中間。這也是分裂王國時代,北國的十個支派離開了神的聖殿,但這兩個支派卻以聖殿為中心持守了信仰,兩者有一定關係;②談論的順序是根據聖潔的程度編排的。即最先論到祭司之地,其次是利未人之地,最後才論及歸城之地。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9】「你們獻與耶和華的供地要長二萬五千肘,寬一萬肘。」 【結四十八9~14 祭司和利未人地業的大小】分給利未人的土地比以前為小,反映他們重要性的式微。撒督一系的祭司和其他利未支派的祭司各得大小相同的地業,都是大約八哩乘三哩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四十八10】「這聖供地要歸與祭司,北長二萬五千肘,西寬一萬肘,東寬一萬肘,南長二萬五千肘。耶和華的聖地當在其中。」 聖所即在八節所指的聖地,在中間,不在聖供地的邊緣,可見祭司的地業應在利未人之地與城巿地區之間。位置是在北方至南方,也是眾支派的位置(1-7節)。──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獻給神的聖供地位於迦南地的中央,祭司之地又位於聖供地中央。而聖所又在祭司之地中央,如此一來聖所就位於整個迦南地的正中央:對所在王國的中央向四方行使影響力,它所處的位置最適合舉國百姓聚集在一起。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11】「這地要歸與撒督的子孫中成為聖的祭司,就是那守我所吩咐的。當以色列人走迷的時候,他們不像那些利未人走迷了。」 撒督的子孫(40:46)。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11-12】提到撒督子孫以外的利未人,也曾走迷了路,在四十四章七節所敘述的,以色列人將身心未受割禮的外邦人領進神的聖地,使殿玷污。這種背約的行動,是利未人有分的。 祭司的地,是挨著利未人的地界。利未人應向祭司奉獻,是在民數記十八章廿六節所提說的,在以西結書四十四章三十節再強調。祭司的地挨凓利未人的地界,可能是利未人為將地奉給祭司一部分,所以就讓出來。 利未人的地,是屬於聖供地的範圍,他們讓出來的地就更加分別出來,所以就成為全地中至聖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12】「這要歸與他們為供地,是全地中至聖的。供地挨著利未人的地界。」 【結四十八13】「利未人所得的地,要長二萬五千肘,寬一萬肘,與祭司的地界相等,都長二萬五千肘,寬一萬肘。」 【結四十八13-14】初熟之物並非指該地的出產,有的譯作「這是全地特選的部分」。雖然原文有「初」的意思,卻未必是初熟,應作「最首要的」。這樣首要特選的,不可歸與別人。因為這是屬耶和華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在祭司的聖供地以北是歸與利未人的聖供地。──《串珠聖經註釋》 【結四十八14】「這地不可賣,不可換,初熟之物也不可歸與別人,因為是歸耶和華為聖的。」 獻給神的地如同迦南地初熟的果子。因此,不能將那地賣給其他人或贈送給其他人,並且也要將初熟的果子獻給神。與此相同,聖徒也當明白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均來自神,從而為神的榮耀使用那一切。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15】「“這二萬五千肘前面所剩下五千肘寬之地要作俗用,作為造城蓋房郊野之地。城要在當中。」 這裏是指剩下的地帶,是在聖供地之旁側,是算為城區。長二萬五千肘,另其餘祭司地、利未地相同。而寬度五千肘是為補充的,為形成正方的面積。這個地區又為造城蓋房供人民居住,也可將郊野作為牧草之地,可供畜牧。──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作俗用」:即與神聖之地不同。──《串珠聖經註釋》 俗用: 指為了城池和城的邊界所定的地,意指“普通”的地。換言之,此城雖比其它城池聖潔,但若與神的聖所相比,就只不過是俗地。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15~20】聖所之地以南一小片地是為建城市用。──《串珠聖經註釋》 【結四十八15~20 給百姓地業的大小】城所得的是有城牆圍繞,大約一平方哩半的土地。它兩邊則各有一片約為五平方哩的長方形不設防土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四十八16】「城的尺寸乃是如此:北面四千五百肘,南面四千五百肘,東面四千五百肘,西面四千五百肘。」 城有四千五百肘見方。──《串珠聖經註釋》 【結四十八16-17】城是正方的,四邊都為四千五百肘,這是指地的四界,正如四十七章十五至二十節開端之用字。這也與本章十節相似,提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郊野在各方是二百五十肘,每方都成另四個正方,每方實際為五百肘。這樣全部為五千肘見方,成為一個大的正方形。城的四圍郊野,是法書中甚為重視的(參利廿五34;民卅五2-7)。──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17】「城必有郊野,向北二百五十肘,向南二百五十肘,向東二百五十肘,向西二百五十肘。」 城的四邊有二百五十肘寬的郊野。──《串珠聖經註釋》 【結四十八18】「靠著聖供地的餘地,東長一萬肘,西長一萬肘,要與聖供地相等;其中的土產要作城內工人的食物。」 作城內工人: 無法確切地說這是指誰,對此有不同觀點:①從12支派中選拔建築城邑的人;②看守城邑的軍兵;③居住在城邑中的勞動者。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18-19】這整片地帶是在聖供地旁邊,在比例方面是相等的。這兩邊一萬肘是為蓋房供人居住,以及郊野供人種植之用。 種植之地當然十分重要,這樣才可解決民生問題。每一支派應有種植之地。但在這地區種植之處專為工人的食物。這些城內的工人,是從各支派來的代表,專為從事聖城的工作。──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城的東西兩邊有一萬肘長的土地,供工人農民使用,這些工農人員都是從各族來的。──《串珠聖經註釋》 【結四十八19】「所有以色列支派中,在城內作工的,都要耕種這地。」 【結四十八20】「你們所獻的聖供地連歸城之地,是四方的:長二萬五千肘,寬二萬五千肘。」 這聖供地是祭司之地、利未之地。在聖供地之旁側有歸城之地。長寬都為二萬五千肘,為完整的正方。 祭司之地必居中,因為聖所(即8節的聖地)為當地的中央。那麼祭司之地的兩方 -南北,利未人之地如果居北,屬城之地該在南邊,不然南北是由利未人之地與屬城之地相對而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所當獻的供地,包括歸與祭司和利未人的聖供地以及歸城之地,剛好成一正方形。──《串珠聖經註釋》 【結四十八21】「“聖供地連歸城之地,兩邊的餘地要歸與王。供地東邊,南北二萬五千肘,東至東界,西邊南北二萬五千肘,西至西界,與各份之地相同,都要歸王。聖供地和殿的聖地要在其中,」 這裏說明歸王之地,是東到西,就是約但河到地中海。東界南北,及西界南北,各為二萬五千肘。這是在聖供地的兩邊,可見這兩邊是橫的,向東西伸張。聖供地在中央。這些敘述真正用意,是給予中心的焦點,這焦點是聖供地,更以聖地(或聖所)為中心地帶之中央。──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21~22】獻給神的聖地東西兩側的餘地是王的產業。王擁有許多產業,也要擔負相應地責任,神託付誰多,就向誰多要(路12:48)。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21~22 王的地業】王的地業在中央正方形(聖殿和祭司、利未人的地業)的兩邊,兩片地的寬度都是二萬五千肘(約八哩)。這地與公地和利未人的土地是有所區別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四十八22】「並且利未人之地,與歸城之地的東西兩邊延長之地(這兩地在王地中間),就是在猶大和便雅憫兩界中間,要歸與王。”」 歸王之地,不僅在聖供地之東西兩邊,也在利未人之地與歸城之地的東西。可見聖供地為中間,北面為利未人之地,南面為歸城之地。這三者南北上下為縱面觀,橫面是東西右左兩邊伸展。所謂縱橫,並非立體,只是平面圖作長寬之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23】「“論到其餘的支派,從東到西,是便雅憫的一份;」 【結四十八23~24】便雅憫原有的位置是在以法蓮之南,猶大之北。照約書亞記十八章十一節:在猶大與約瑟支派之間(參閱十六1-3)。現在的位置卻不同,在猶大之南。 西緬在約書亞記十九章一至九節,好似利未支派一樣,沒有特別的政治作用,只歸入在猶大支派之行政區,本身並無邊界。但是此處仍作清楚的畫分,因為這仍不失為一個支派。──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23~29】五個支派將要分得神聖區域以南的土地:“便雅憫”、“西緬”、“以薩迦”、“西布倫”和“迦得”。這安排跟約書亞記第十三至十七章的記載分地不同。──《雷氏研讀本》 聖地以南土地的分配:聖地以南第一片地屬於便雅憫族(23),接著是西緬族(24),以薩迦族(25),西布倫族(26)和迦得族(27)。──《串珠聖經註釋》 繼續講述其他支派所分得的地。1-7節講述聖地以北七個支派所分得的產業,在此也記錄了其南部的對五個支派所分得的產業。便雅憫支派分得離聖所最近的地區,正如上文所述(7節),此特權是因為他們對神的忠誠(8-22節)。復興的以色列在分配土地的時候,沒有考慮原來所佔有的土地,而是以拈鬮方式重新進行再分配。這一嶄新的開始,猶如新酒應當放進新皮袋。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24】「挨著便雅憫的地界,從東到西,是西緬的一份;」 西緬的一份: 昔日,西緬並沒有得著摩西的祝福(申33章),這可能是因為西緬支派率先與巴力毗珥聯合的事件(民25:14)。本節表明神將會以同樣公義的方法,公平地決定神的百姓將要在嶄新的世界所要分得的產業。但在這裡已全然赦免了一切過犯,西緬支派也得到了祝福之業。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25】「挨著西緬的地界,從東到西,是以薩迦的一份;」 【結四十八25-26】以薩迦原有的位置,是在瑪拿西之北,亞設之東,拿弗他利之南,西布倫之東南(書十九17-23)。這是在北方。現在卻在西緬之南。 西布倫原在東南地帶,也是北方,與以薩迦的位置相仿,且與西布倫,都屬加利利地區。現在卻在以薩迦之南,迦得之北,在南方。──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26】「挨著以薩迦的地界,從東到西,是西布倫的一份;」 【結四十八27】「挨著西布倫的地界,從東到西,是迦得的一份。」 迦得與流便及瑪拿西半支派原在約但河東,記載在約書亞記十三章廿四至廿八節。現在以西結書的論述,河東地區沒有任何支派,而在西布倫之南,是猶大最南端,正如但在北方的最北。──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28】「迦得地的南界,是從他瑪到米利巴加低斯的水,延到埃及小河,直到大海。」 大海就是地中海。──《靈修版聖經註釋》 【結四十八29】「這就是你們要拈鬮分給以色列支派為業之地,乃是他們各支派所得之份。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結四十八30】「“城的北面四千五百肘。出城之處如下:」 “出城之處”。即城的門。──《雷氏研讀本》 【結四十八30~35】神之城:上文(16)已略提城的尺度,這裡增述城門的安設:城的每邊有三個門,合計十二門,分別以十二支派命名,猶如使徒約翰所見「新耶路撒冷」城十二個門的情形(見啟21:12-13)。 雖然利未人沒有自己的土地,但城門之一是以利未命名,以法蓮族及瑪拿西族則合併為原來的約瑟族,給一門賦名。這裡可能要表示耶和華所揀選的子民,不分彼此、輕重、都可進入神之城,因此這這城要稱為「耶和華的所在」(或「耶和華在此」)先知最後看見神要永遠與 的子民同在,這異像是在將來的新天新地最終應驗(參啟21:1-3)。──《串珠聖經註釋》 城池位於歸城之地的中央,本書的結尾論到了城池的大小,出入口及城池的名字。城有十二門,每個方向均有以十二支派的名字命名的三個門。利未支派得了一個門而分得兩分產業的約瑟支派則只得了一個門。這可能是出於以西結特殊的目的,而並不像某些學者的主張那樣,是其它作者的插敘。本文與啟示錄21章所記錄的新天新地的異象、從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異象遙相呼應。那些異象中也有以十二支派的名稱命名的十二個大門,和以羔羊的十二門徒之名命名的十二個基石(啟12-14章)。啟示錄的作者約翰從以西結的異象受了很多影響,因為他認為以西結的異象並不局限于復興的以色列,也可以適用於新約時代的教會。城名叫作“耶和華沙瑪”,意指立約百姓與神同住。也就是說,那是指神之應許的成就,救恩的完全,神國度的完全到來。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30~35
神之城】上文(16)已略提城的尺度,這裡增述城門的安設:城的每邊有三個門,合計十二門,分別以十二支派命名,猶如使徒約翰所見「新耶路撒冷」城十二個門的情形(見啟二十一12~13)。 雖然利未人沒有自己的土地,但城門之一是以利未命名,以法蓮族及瑪拿西族則合併為原來的約瑟族,給一門賦名。這裡可能要表示耶和華所揀選的子民,不分彼此、輕重、都可進入神之城,因此這這城要稱為「耶和華的所在」(或「耶和華在此」)先知最後看見神要永遠與 的子民同在,這異像是在將來的新天新地最終應驗(參啟二十一1~3)。──《串珠聖經注釋》 【結四十八31】「城的各門要按以色列支派的名字。北面有三門:一為流便門,一為猶大門,一為利未門;」 北面的三門,為流便門、猶大門及利未門,都為利亞所生的眾子。值得注意的,是利未也算在十二支派之中,很不尋常。可能在此處強調他們祭司的功能,為復興的情況中不可少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31 城門以支派為名】古代城市的城門往往以神祇為名,巴比倫就是一例。但城門以所通往之地為名也不罕見。在以色列,這是比較慣常的作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結四十八31~34】城的四面各有三個門,每個門都以一個以色列支派來命名。當中包括“利未”(31節),而“約瑟”卻代表以法蓮和瑪拿西(32節)。──《雷氏研讀本》 城的各門: 此城位於聖地(48:15),呈正四方 形,四面各有三個城門。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以西結是出於什麼目的而按各支派的名稱排列城門,但內中必隱藏著某種神秘的真理。北面的三門有長子流便、大衛之祖猶大、祭司之祖利未之名。南面的三個門則使用了分得南地為業的西緬、以薩迦、西布倫的名字。之後,妾所生的迦得、亞設、拿弗他利是向西面的三個門的名稱。最後,東面的三個門則取自拉結的兩個兒子約瑟和便雅憫,及從拉結的婢女所得的但之名字。 ──《聖經精讀本》 【結四十八32】「東面四千五百肘,有三門:一為約瑟門,一為便雅憫門,一為但門;」 約瑟與便雅憫是拉結所生的,應列在一起。此處約瑟應為瑪拿西、以法蓮兩族,但合併起來,成為一個支派,使利未支派可以列入。──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33】「南面四千五百肘,有三門:一為西緬門,一為以薩迦門,一為西布倫門;」 南面的西緬、以薩迦及西布倫,都是利亞所生的,在此處列在一起。以薩迦與西布倫,在本章廿六節,是從東到西。但是歷史的地理地位,不是東西,而是南北。──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結四十八34】「西面四千五百肘,有三門:一為迦得門,一為亞設門,一為拿弗他利門。」 西面的三支派,又是雅各的妾所生的。迦得與亞設是利亞的使女悉帕給雅各生的(創三十10-13)。拿弗他利是拉結的使女辟拉給雅各生的,但也是(創卅6-8)。 【結四十八35】「城四圍共一萬八千肘。從此以後,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 城四圍,每面四千五百肘,加起來共一萬八千肘,幾乎有六英哩。這是聖城,應有新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因為耶和華的榮耀已經回來,必永遠住在此中。──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本書以神開始,也以神結束:1章記載神榮耀的大異象,本章最後一句話是“耶和華的所在”。書中充分記錄了人的失敗和神對罪惡的審判,但審判之後引進神的榮耀。──《啟導本註釋》 從此以後: 以色列得到拯救之後,意味著“永恆”。“從此以後”具有末世論性意味,展現了關於將要到來之神國度的異象。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 以西結書希伯來語原文的結尾詞是“耶和華沙瑪”。這是本書的主題。總結以西結一生的事工。這句話的意思是“耶和華居住在那裡”。迄今為止,長達25年之久的巴比倫被擄生活中,以西結在異象中目睹到神因以色列的罪而離開聖殿,及神再次與以色列重新立約,而重返聖殿(44:2)。從此之後,神將永遠居住在百姓中間,永遠與他們同在。這已不再是以西結時代的以色列得到復興的默示性異象,更是預言了基督在末世的降臨。換言之,那就是耶穌將要與他的國度一起降臨到這世界。那時,神將與人同住,而聖徒則將永遠作神的子民(啟21:3)。──《聖經精讀本》 一萬八千肘。城的周長為一萬八千肘,約9.3公里,不包括17節所提到的郊野。 約翰所看見從天上神那裡降下來的未來的城新耶路撒冷,與以西結的異像驚人地相似。以西結所描述的,是本應實現的城市;約翰所描寫的,是將來的城市。以色列民族作為神的子民並分為十二個支派的說法,貫穿在整部聖經之中。新耶路撒冷的居民,是來自各國各族各方各民的贖民。在城門上刻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羅9-11;加3:29)。 以色列人即將從巴比倫得救,返回故鄉,以及隨之而來巴比倫的毀滅,這樣的畫面在《啟示錄》的異象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這個比喻用來說明神的以色列民與也被稱為巴比倫的邪惡勢力作最後的戰鬥,接著是巴比倫的覆滅和教會的光榮得救。見耶50:1注釋。 耶和華的所在。以西結在預言信息的最後指出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這是很恰當的。他曾經宣佈,因為他同胞的道德敗壞,神離開了他們。他也曾有幸說明醫治罪病的方法,並以生動的異象指出,如果以色列人接受神所慨然提供的的醫治,他們將會有何等光榮的前途。 我們不知道以西結有沒有活著看到在波斯國王仁慈的法令下,一部分以色列人的回國。如果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會被列入聖經中,他一定會很欣慰的。因為將來的世代會有人接受他被擄的同胞所藐視的信息。 我們正面臨著挑戰,神的新以色列民即將進入榮耀之地,其榮耀將遠遠超過向以西結的那一代人所提供的。但進入榮耀同樣也是有先決條件的。人們遲遲沒有全心全意地遵守條件。但這次不會無限期地拖延了,因為復興不再以一個民族作為基礎。到了時候,神將從各方聚集所有已經做好個人準備的人。他們將承受豐富的應許,住在以西結所預言城中。這城的名字被稱為“耶和華的所在”(啟21;22)。──《SDA聖經注釋》 【結四十八35 這城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這與本書的先知信息有何關聯?】 以西結書一開始就描述了因為以色列背棄和忽視了神的聖潔,神的榮耀才離開了聖殿、聖城和神的百姓。本書以一個詳細的新殿、新城和新人的異象作結尾。這異象向我們展示了神的聖潔。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常常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忘記了神。為甚麼敬拜神對我們這麼重要呢?因為它能使我們的目光離開眼前的煩惱,向我們展示神的聖潔,並且讓我們仰望神未來的國度,帶領我們來到神的面前。──《靈修版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第47, 48章)】 1 從水由聖殿門流出的圖畫中(47:1-12),你學到什麽屬靈的真理?注意水的意義、源頭、深度與功用。新約中有否使用類似的素材?若有的話,與這裡有沒有關係?參約7:37-39; 10:10; 啟22:1-2。 2 47:11有什麽重要性?為何那能使百物複生的水不能治好這些地? 3 城門分別以十二支派的名字命名(48:30-35),這有什麽意義?試比較啟示錄21:12-13與這裡的異同。這和十二支派各分得土地一事有何類似的屬靈意義? 4 「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48:35),這句話有什麽重要性?與本書的中心信息有什麽關係?那一章記載神的榮耀離開以色列?為何要離開?那裡記載神的榮耀歸?因何回歸?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