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以西結書第三十四章短篇信息

 

目錄:

牧者的哀歌(三十四章)(唐佑之)

不稱職的牧人(34:1-16) (聖經姊妹版)

關於牧人(結三十四 131) (台北靈糧堂)

好牧人(結卅四章) (基督之家)

神必撥亂反正(34) (香港讀經會)

 

 

牧者的哀歌(三十四章)(唐佑之)

 

(經文:結卅四1-611-1923-27

  感謝主!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

  以西結接受神的命令,傳信息的內容是要責備那個牧人,因以色列的牧人失敗了,以致羊群四散,牧人沒盡其責。

  人雖失敗,但神卻不失敗;耶和華要親自為牧人,耶和華的旨意要祂的兒子成為好牧人;且希望屬祂的人,跟隨好牧人的腳蹤行。

  本章是一首牧人的哀歌。耶和華是牧人,為以色列的悲哀;為許多屬祂的人悲哀,為各時代的教會悲哀。求神憐憫!讓教會在這時代,完全轉向我們的牧者耶和華;讓祂親自來牧養我們;而且讓教會在這時代,能看到我們的需要。

  舊約時代的牧人,不像今天教會的牧者,不是專責牧養工作。以色列人有君王牧養他們,所以這裏的牧人,是指以色列的君王;我們若略知歷史背景,就有助我們明白。當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到曠野,一般觀念都認為摩西是他們的領袖;不錯,摩西在屬靈方面領導他們,但在行政上,卻非他們的領袖,也非他們的王。以色列人的王是耶和華,其他的人是耶和華的僕人;都是服事祂的,也是服事眾人的。

  在耶和華為王的整個神權觀念裏,神權政治,是以色列民族的信仰。若在這方面偏差,就整個都偏差;若這方面對了,就完全正確了。所以當以色列民進入迦南美地之後,他們從半遊牧生活而進入到農業社會,他們是無法適應的,於是神就興起士師來照管他們。士師也非君王,不過是耶和華的僕人作神的工;耶和華纔是他們真正的王。可惜以色列民不尊耶和華為王!

  在士師記有句重複的話:「當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廿一25)那些士師也不能作耶和華的工人,故當時非常混亂。以色列人心中切望有王,到了撒母耳的時候,百姓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撒母耳心中很難過,覺得他們的態度不對。我們讀這段聖經時,很容易會發生誤會,以為以色列人不可有君王;其實不然,以色列人需要君王;但這君王必須為耶和華的僕人,因為最主要的是耶和華作王。並非他們求立王不對,乃是他們的態度不對,他們不尊耶和華為王。

  我們想到教會需要僕人的領袖,我們需要牧者,需要領袖;但最重要的務必尊重我們的牧長耶和華,尊祂為王。若在這方面失敗,問題就發生,正像當時以色列人的失敗一樣。當他們有了王之後,雖有先知指導那些君王,但有的君王很差。

  神是信實的神,讓大却的王位得堅立。(記於撒下七16)神雖與大却立約,可惜他死後,以色列國南北分裂了,以致失去了合一的精神。北國完全偏離了神,而南國亦軟弱無能。以色列國王朝失敗,因他們不尊重耶和華為王。

  我們可以把以色列民族,失敗的歷史經驗,應用於歷代的教會,特別是應用於今日的教會。這是我們讀舊約主要之目的。從以色列民族歷史信仰的經驗中,可以看到教會的分裂,而應用在我們各人的身上。耶和華是王,耶和華作王之時,纔有真正的平安,有真正的秩序,然後纔有和平的生活。

  在本章中,先知得凓神的命令,要攻擊責備那些牧人,那些君王領袖們;他們自私,沒有關懷別人,沒有真正尊耶和華為王的態度。

  請看今的教會,我們有否尊耶和華為我們的王,有沒有尊基督為教會的元首,有沒有尊重神的全能呢?

  以色列的牧者失敗了,他們自私,不尊重耶和華為王;只注意自己,不關懷別人。全民族敗亡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因為工人軟弱。

  在座有很多神的工人,我們當在神前坦白,謙卑承認我們沒有作好的牧人,致令教會大受損失!瘦弱的沒有養壯,有病的沒有醫治,受傷的沒有纏裹,隸屬的沒有領回,失喪的沒有尋找;作為教會的教牧同工們!求主憐憫!我們多麼需要在神面前認罪悔改!因我們的失敗,軟弱,自私;讓好多弟兄姊妹也失敗軟弱自私;教會不興旺,以致不能復興,不強壯,也不剛強。靠凓主的大能大力,我們工人須切實在神面前認罪;弟兄姊妹也要在神前認罪。有時牧人失敗,乃因信徒沒有讓牧者好好地事奉神;有時信徒軟弱,因牧人沒有好好地帶領。神為今日教會哀哭,我們有沒有聽到牧者的哀歌在教會裏?神的心焦急,因祂的工人失敗,羊群分散。受傷的不得醫治,軟弱的不得幫助,是誰之責?我們在神面前當加以省察。

  在這時代環境中,牧人受了重大的壓力,飽受困難,這些都不成理由。我們若真正作神要我們作的牧養工作,必須在神面前忠心。很多弟兄姊妹,在教會中感到失望;因牧者不負責任,有時確實如此;但有時信徒對牧者的認識不夠,觀念不正確,要求不合理;不尊重牧者,沒有讓牧者有機會發展工作。這是值得我們深切思想的,常聽見有人投訴說,他教會牧者不行。這樣到底對不對?我們當省察,到底是哪方面不行呢?你有沒有為他禱告,有沒有補充他作不到之處。到底你是仰望他的牧養,還是仰望主的牧養呢?這裏聖經說:王要親自牧養我們。有時我們以為牧者無助於我們,我們就失望;我們沒有仰望耶和華作我們的牧者。有時我們沒有好好地為我們的牧人禱告,沒有尊重他,以致他失敗了。

  有一次我在韓國,看見那裏教會的光景,信徒都非常尊重傳道人,那些傳道人也不一定顯得完全;但信徒們因尊重耶和華,因主的緣故,他們尊重神的僕人。我發現,信徒若尊重牧人,牧人不能不自重。這是華人教會少有的,所以牧人失敗,很可能是因信徒們不尊重他。我們有否尊重神呢?若有,我們必須尊重神的工人;並非尊重他的個人,乃是尊重他的職份。當他被尊重,他就沒法馬虎隨意自私,他曉得必須盡力而為。

  掃羅仇視大却,大却有幾次機會可殺害他,但是卻沒這樣做;並非掃羅人格高尚使大却尊重他,大却尊重他乃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大却不是尊重人而是尊重神,所以也尊重神的僕人,尊重耶和華的受膏者。

  讓我再說,我們首先要尊重耶和華;因祂是我們的牧者,我們的牧長;因重祂,我們也尊重教會的牧者。若教會牧者不如理想,我們要以禱告來幫助他,而且我們當作他所忽略的;尋找失喪的,我們也有責任,失散的我們也當領回。我們應作醫治和纏裹的工作,靠凓主的恩典,讓瘦弱的得以強壯。關懷別人,不僅是牧者之責,也是我們每個人所當作的;若得不到教會牧者之助,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祂必親自帶領,我們必須仰望祂。

  有人說,牧師喜歡強調權柄,我覺得這是不應該的;因為大家都是神的工人,每個工人應當謙卑在神前服事;若神的工人教會的牧者強調自己的權柄,恐有偏差之處。另一方面,雖然他不該強調權柄;但我們當尊重他三方面的權柄:

(一)蒙召的權柄,他是蒙神選召的;若非神選召的,當然就沒這權柄;雖在教會工作,遲早要被挪開。

(二)因受過特殊訓練,所以他有權柄。教會中雖有長執,亦有許多教會領袖們;但對於屬靈方面卻不甚了解。至於蒙神選召者,他們曾經受過神學訓練,長期造就,屬靈的事理應明白更清楚。

(三)事奉的經驗,生命的經歷,或者你說:「我們的傳道人不屬靈,經歷不行。」那就他們應當自己向神負責,因為一個真正事奉神的人,應有生命的經歷,事奉的經驗。

  一個神的工人,固然不應強調權威,但是我們卻當尊重他的權威。這是教會的次序,有了次序纔有和諧。有時教會信徒的權力太大,甚至作王,要管理傳道人;他們忘記了耶和華作王,牧師和其他的,不過是僕人。信徒必須尊耶和華為大,尊重神也必定尊重神的工人;神的工人既被尊重,若他自暴自棄又自私,神怎能容許他們呢?如果他們不悔改,終必被神棄絕,所以不必信徒來對付,因我們的神有絕對的權柄。最要緊的,我們須彼此認罪。傳道人有很多的軟弱,不潔,虧欠;不但當向神認罪,也當向信徒認罪。信徒也當向傳道人認罪,這樣纔能看見聖靈的工作,看見復興的異象。

  有一次,某教會請我去培靈會講道。會前牧師告訴我,那是他在該堂最後的一週,因他已提出辭職。弟兄姊妹為了對付牧師,而安排數日聚會;特別有研討會,提出許多問題,讓講員作出答覆;然後根據作答的話,來對付牧師,當面指責他。我聽了頗為難,到時我好像個審判官;但是我又不能不照聖經的話講。我惟懇切禱告仰望神,使我有智慧誠實不遷就任何人。那天的聚會人數眾多,真是來勢𣳈𣳈;可是,神作了極奇妙的工作;那班人完全沒有責備牧師。翌日,我在主日講道完畢,牧師起來講話,當眾承認自己的軟弱虧欠,流淚認罪。那時弟兄姊妹們並不因此沾沾自喜;他們也都起來認罪。那場合實在太感動人!當他們彼此認罪後,教會就因此而特別蒙福。

  教會須要彼此認罪,我們都有很多的軟弱;工人也有很多的軟弱。有時因工作太忙,缺少顧及弟兄姊妹的需要;弟兄姊妹也忘了顧及工人的需要。有時工人只注意弟兄姊妹的需要,顧不到自己的需要;工人有很多需要,工人的家庭有很多需要;但弟兄姊妹沒有關懷,我們覺得有很多的虧欠。求主憐憫!求主的聖靈感動我們的心,讓我們深深感到必須認罪;不但向神認罪,而且要彼此認罪,惟有這樣,教會纔能得復興,神的工作得發展。

  當我們讀到此章牧人哀歌時,好像看見神含淚為我們嘆息說:「我要親自牧養我的羊群。」牧者失敗了,教會工人失敗了,弟兄姊妹失敗了;但神沒有失敗,神是我們的牧者,要親自看顧我們。神說:「我必在美好的草場牧養他們,他們的圈必在以色列山肥美的草場吃草。」(14)正如詩篇廿三篇「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羊若飢餓不吃飽是不躺臥的。

  感謝主!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祂叫我們飽足,叫我們沒有驚駭,叫我們有平安,叫我們在溪水旁。我們一定要仰望神,尊重祂是我們的王是我們的牧者。這樣,不但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也會顧及別人的需要。若我們單仰望教會的牧者,我們將會失望不得滿足。我們當彼此勉勵,一同在神面前受祂牧養。

  第16節說:「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必除滅。」上述最後的一句話,我們實在不明白。在手抄本,特別是舊約繙的希臘文,乃說肥壯的,還要繼續看顧他們。當我們生命健壯時有兩種可能,一是繼續需要神保守我們;另一可能是當我們生命稍為堅強,就驕傲自大。18節說:「用蹄踐踏草地……用蹄攪渾清水。」強壯力量很大。這是今天教會的問題。軟弱的須剛強長進。有的人長進之後更加謙卑,更願意服事;但是有的人稍為長進,就以領袖自居,自以為了不起。表面上好像幫助人,其實就如肥壯的羊,把草地踏踐,把溪水攪成混濁。我曾提過,教會有問題,不是出於那些軟弱,不熱心的信徒;因根本他們不參與,問題乃出於熱心事奉者。在教會有職份有參與者,義工們長執們;按理他們生命豈非長進嗎?可是肥壯的,反而踐踏草地,攪濁清水。求主憐憫保守我們!讓我們真正知道謹慎,不然我們易於失敗。

  有的人願意事奉,但卻要照他的意思作。我們別選擇來工作,當選擇作神的工人,作神的僕人。我個人最反對領袖這名詞,唯有主是我們的領袖。雖然牧師可帶領我們,但牧師也不是領袖;長執以及所有負責的弟兄姊妹,都不是領袖。我們都是工人,都應有工人的心態。工人沒有自己的選擇,沒有自己的意思;只能照主的意思,工人是要服事的,不是領導的。那麼,牧師長執及負責的弟兄姊妹,可否領導?我想可以,不過途徑方面當注意,我們是藉凓服事來領導;正如主耶穌基督一樣,祂並沒有對門徒說你們要服事;乃是祂親身作服事的榜樣,為門徒洗腳。並說:你們現在不明白,將來一定會曉得。我們若照樣作,一定蒙福的。

  各位!我們別選擇服事。很多人的服事有所選擇;隨己意服事,要人聽他的話。這樣算是服事嗎?他不是作僕人,而是作了主人。

  教會的人太多,僕人太少;神無法工作,無法施恩,我們沒有讓神與我們同工。我們當尊耶和華為我們的王,讓基督作教會的頭;我們只作工人,工人要順服。我們當彼此服事。

  教會在這時代,是服事的團體,我們每個人必須服事;務必尊耶和華為大,為聖,祂是我們的王,是我們唯一的牧者。我們若真正有此態度,教會事工纔能發展,教會興旺,得復興。願神這樣恩待我們吧!

  教會在這時代,我們特別想到本章聖經末段說:「我必使他們與我山的四圍,成為福源;我也必叫時雨落下,必有福如甘霖而降。」(26節)

  我們希望神向我們施恩典,我們期望恩雨大降,期望神賜福給教會。那麼,我們今日當作甚麼呢?── 唐佑之《從以西結書看教會在這時代》

 

 

不稱職的牧人(34:1-16) (聖經姊妹版)

 

屬靈生命
越來越多姊妹參與牧養的工作,她們在教會的小組當組長、在團契作職員,也有擔任教會執事甚至是傳道人的。有些姊妹希望自己懂得領小組聚會,又有一些希望擁有輔導的恩賜……但神對牧者到底有甚麼期望呢?怎樣才算是不稱職的牧者呢?
以西結指出不稱職的牧人只會吃脂油、穿羊毛,脂油和羊毛都是羊身上很寶貴的產物,牧者們取來自用,卻沒有照顧好羊群:不養壯瘦弱的、不醫治有病的、不纏裹受傷的、不領回被逐的、不尋找失喪的(34:3-4)。
總的來說,不稱職的牧人只會在羊群身上替自己找好處,卻沒有照顧不同羊兒的需要。我們也要好好反省,召聚組員舉行活動時,會否忙得看不見弟兄姊妹的需要?只是希望滿足自己的成功感?到處修讀領組技巧的課程,是為自己增加「實力」?還是促使自己更願意花時間關心弟兄姊妹?
默想
「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必與牧人為敵,必向他們的手追討我的羊,使他們不再牧放群羊,牧人也不再牧養自己。我必救我的羊脫離他們的口,不再作他們的食物。」(34:10
心靈的鏡子
照顧羊群的需要,小心別借事奉來自肥。

心靈絮語
(34:25-27)
貧乏的日子,遇見時雨落下,甘霖沛降;艱險的路途,竟能安居曠野,躺臥林中,這不是偶然的安排,而是神的牧養。

 

 

關於牧人(結三十四 131) (台北靈糧堂)

 

本章與耶利米書三章 1-6節的信息主題相同,兩位元先知的年代與背景也相似,顯見都在傳達以色列之所以淪落到此般的光景,是因為以色列牧人的失職所致。特別以西結在此面對被擄以色列中的領袖,在承受國亡家破的處境下,提醒他們如何重新站定稱職牧人角色,來牧養和引導被擄之地的以色列人要眺望復興的未來,這是極為關鍵的事。

信息的開始,先知先以諷刺的語法,控訴導致耶路撒冷陷落的領袖,他們的罪行是:⑴他們只知牧養自己;他們唯一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因此他們非但沒有牧顧羊群,反倒從羊群中為自己榨取利益(三十四 2-3)。⑵他們沒有看守、保護、引導和照料羊群,任由他們迷失、受傷、挨餓、進入危險,這是一種故意的失職(三十四 4a,5)。

⑶他們用強暴,嚴嚴地轄制羊群,濫用權柄作威作福(三十四 4b)。因此,羊群自然迷失在各地,自然成為一切野獸的食物。所以,耶和華必向這些失職的牧人追究責任:⑴祂要先數算他們的罪狀惡行(三十四 8-9)。⑵祂要解除他們牧養的職分,使祂的羊不再作他們的食物(三十四 10)。

接著,先知預告耶和華要親自作以色列的牧者,也應許將來設立一個代表性的牧人來統治大衛家(三十四 11,23-24),以好牧人的角色來牧養以色列家,而從這牧人身上,在被擄之地以色列家的領袖就可以得知好牧人當有的行動是:⑴他必不辭辛勞地去尋找和拯救羊群,使他們得復原(三十四 11-12,16a)。⑵他必引導、牧養並使羊群得安息,為他們預備走向一個安全和豐盛的環境(三十四 13-15,25-27a)。⑶他必在羊群中施行公義的審判,決不寬待那些欺壓其他羊群以飽壯自己的肥羊(三十四 16b-22,這些肥羊其實指的就是失職的牧人)。⑷他必引導羊群歸在神的名下,使他們除去不當的重軛、罪孽和羞辱(三十四 27b-31)。

先知的牧人比喻,一方面是在提醒和鼓勵被擄之地的以色列領袖,要他們勇敢地起來承擔牧人的角色;另一方面更要強調,以色列家當要知道耶和華才是他們真正的牧者,祂必將他們從被擄四散中帶回故土,與他們立平安的約。這位離開聖殿、坐在天上寶座上的主,如今在異地要以好牧人的身分,將他們領回應許地、得安息,他們當要信靠祂、順從祂,而不要將盼望寄託在當下的地上最大強權巴比倫。

本章的信息不僅是向被擄地的以色列領袖發出,就是對我們今天的教會領袖也是十分貼切的提醒,為領袖的當從其中得借鏡:

第一,作領袖的是要向神交帳的,因為羊群的生死禍福,與領袖是否盡職有絕對的關係,這也正如守望者的職任一樣,比如,當警戒卻不吹角,導致羊群受損者,神必追究其責。

第二,教會領袖當謹記羊群是主的羊群,不是自己個人的羊群,即使羊群再眾多,自己只是牧人的身分不會因之而改變,因此非但不可以利用羊群為自己創造各樣的利益或名位,反倒要竭盡所能使他們知道耶和華才是主人。

第三,領袖的職責是要按著神的旨意,站在羊群的處境中,來引導他們進入豐盛安息;而不是基於自己的需要或現實看法,且不當地使用權柄,致使羊群進入危險和愁苦之處。

默想

主前省思:

1.思想經文中一再出現神稱呼以色列為「我的羊」,這對今日教會領袖和宗派對會友身分的認知有何提醒?禱告主,求主使你真切明白你自己是主的羊不是屬那個教會、或牧者、或宗派的羊,但也能順服並委身于現有的教會和領袖;也為你教會的牧長祈求主,使他們拋開教會間錯誤的「搶羊」或「偷羊」的看法,以正確的心態作主忠心的牧人。

2.思想本章「牧人」的圖像,並為你的教會領袖守望祝福。禱告主,求主使你能常常為你的牧長守望,求主使他們能明白自己的職責、不為己謀利、不濫用權柄,並按著神的旨意來牧養教會羊群。

 

 

 

神必撥亂反正(34) (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人生在世,總會遇上不公平和不公義的事,但我仍要感謝你,因你是「秉公牧養」人的主,必會撥亂反正。

 

我們經常會在聖經中看到有關牧羊人的比喻,因為在聖經時代,牧羊是常見的職業,人人都明白牧羊人和羊之間的關係,而牧羊人常會用來比喻君王和領袖。作為群羊的領袖,牧人的言行和生活態度會影響到他的羊。當羊群缺乏牧人的悉心照顧,很可能會迷路或得不到餵養;同樣地,若百姓得不到君王和領袖的良好管治,也會陷在困苦中。

在本章經文,神以牧人的比喻,指責以色列的領袖:1不理百姓的需要,只知從他們身上榨取好處,把肥壯的留為己用,又不把所得的獻給神(2);2不單沒有保護和愛惜百姓,更殘害他們(3-4);3沒有好好帶領和引導百姓,反倒容讓他們四處流離分散,成為敵人的獵物(5-6)。

對這些差劣的領袖,神絕不會坐視不理。祂會追討這些人的罪,要他們為自己的責任和實際表現不相稱而負責。此外,神保證會親自尋找祂的百姓,把他們從「暗無天日、多災多難」的景況中「搶救出來」(11,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神對百姓的牧養,跟領袖們的做法可謂有天壤之別,因為神是從祂的羊出發,把最好和最適切的東西供給他們。神在第14節給百姓的應許,反映了百姓可以在神的親自牧養下,有美好的生活。

在神的眼中,其實領袖和百姓都是祂的羊,因此,當祂表明會「秉公牧養它們」(16),祂的意思是:不單一般的百姓,連所有不義的領袖也是祂牧養的物件。神決不會使不義的事情持續發生,祂會施行判斷,為那些「失喪的」、「被逐的」、「受傷的」、「有病的」翻案,並「尋找」、「領回」、「纏裹」、「醫治」他們(15-16)。此外,祂更會從大衛的族系中興起牧者,牧養祂的子民,使他們不再成為敵人的掠物。祂又會與百姓立「平安的約」,從而確立祂與百姓之間的親密關係(30)。

其實,不公不義的事情不單會在俗世發生,也有可能在基督教圈子內出現。對很多屬神的人而言,這是難以接受的,但請謹記,神必會「秉公牧養」!你是如此相信的嗎?在你的生命中(包括教會或信仰生活),曾遇過不公不義的事情嗎?若今日這事再次發生,你會如何面對?你能以「神是你的神,你是祂的民」這應許,去面對這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