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以西結書第四十八章短篇信息

 

目錄:

主在這裡(四十八35)(史百克)

耶和華沙瑪(四十八35)(史百克)

榮美地與全美城(47~48)(賈玉銘)

重整秩序(48:1-35) (聖經姊妹版)

耶和華的所在(結四十七 13四十八 35) (台北靈糧堂)

神百姓的境界(結四十八章) (基督之家)

更親近我主(48) (香港讀經會)

 

 

主在這裏(四十八35)(史百克)

 

耶和華沙瑪(Jehovah-Shammah)

此次特會最後信息,即以西結書末章末節﹕從此以後、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Jehovah-Shammah)。耶和華沙瑪,希伯來原文之發音耶路撒冷。所以中文繙譯﹕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意即主在這裏!新耶路撒冷即稱神的帳幕在人間(213)。我們要將保羅的啟示列在此﹕『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或作全〕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219-22)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主在這裏!

另外,『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神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317-21)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主在這裏!

神一切的工作到達最後主在這裏!以西結豫言之目的主在這裏!全本聖經的末了主在這裏!萬有被創造之目的主在這裏!主在這裏的意義就是神最終豐瞞的同在和彰顯。神的目的就是祂要充滿萬有。所以萬有之結局主在這裏!

神將祂自己信託給人

為著達到這個目的,有一件特別的事是需要的。神必須交託祂自己給人。這就是神從起初所要作的事。創世記開頭就是清楚說到這件事祂要與人同在,信託人,將祂一切利益興趣都交在人的手中,意即祂將自己信託給人。今日的問題是,甚麼樣的人可得著神的信託呢?全本以西結書就是回答這個問題。

一,從反面而言先知首先從反面來說﹕一切有撒但地位的,神都不能信託。當初人被造乃是為著神的同在、或神將自己信託給人,這個目的的。但人被撒但引誘墮落,失去了這個目的。數千年來,在神工作的道路上,撒但就常常試著將墮落人擺在其中。舊約神所揀選之以色列國失敗,新約神所揀選之教會離棄起初的愛,都是撒但將墮落人擺在其中而導致的。今日人(墮落之天然人)乃是神目的之破壞者。神不能將祂自己信託給天然人(即撒但有地位之人)。在人裏面之撒但和其工作必須被毀壞以後,神才能信託給人(即基督人)。神的兒子顯現就是要除滅魔鬼的作為(約壹38),並且祂為神開道路、得地位,以實現神的目的。因為神不能信託人,除非人裏面不義的成分被審判、被移除!以西結書多次說到銅四活物之腿腳、寶座上之人、大祭壇,都是銅。意即審判一切受撒但玷污或有地位者。

二,從正面而言神將自己信託或交託給誰、給何處呢?給審判另一面之基督。『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裡。父不審判甚麼人、乃將審判的事全交與子。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3355:22,太2818)。意即神將祂自己完全信託交託給祂兒子耶穌基督!

(1)基督登寶座﹕甚麼人、甚麼地方,讓基督登寶座,讓基督真實作主、掌權(不是天然人作主),神就將自己交託給甚麼人、甚麼地方。寶座的周圍有虹,就是神救贖的約耶穌基督是主!

(2)基督得榮耀﹕甚麼人、甚麼地方,讓基督得榮耀(不是天然人得榮耀),神就將自己交託給甚麼人、甚麼地方。

(3)照著基督﹕甚麼人、甚麼地方,生活行動完全照著基督(不是照著人的遺傳、宗教制度),神就將自己交託給甚麼人、甚麼地方。

(4)十字架作了工﹕神的殿或家之中心就是十字架。十字架在甚麼人、在甚麼地方作了工,除去一切屬於舊造的,神就將自己交託給甚麼人、甚麼地方。

主耶穌三十歲公開的職事或服事,就是如此。祂不憑著自己說,不憑著自己作,也不受一切人事物和環境的影響,凡事都從父神得著指示!所以父神將自己交託給祂是無限量的!主耶穌的生命性質是無瑕無疵的,但祂曾說﹕『今天明天我趕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1332)。意即今天明天我必須生活行動、作工受訓練,第三天我就必定得以完全。經上說﹕祂因受苦難得以完全(210)。此處所說之完全乃是指著祂豐滿遵行神的旨意。又說﹕『基督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神阿、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1057)。主耶穌末了三年半,雖遭受許多苦難,但豐滿遵行了神的旨意!今日祂在教會中、亦即在你我身上,也是這樣豐滿遵行神的旨意。關健在於你我是否凡事真正讓祂作主掌權?

末了,教會需要有三件事。一,清楚認識神的目的。保羅的禱告就是要我們得著智慧和啟示的靈,心中的眼睛被開啟,明白神的目的主在這裏。二,清楚認識達到神的目的之路、乃是藉著教會因為教會乃是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三,教會清楚認識並經歷十字架的意義。結果耶和華沙瑪﹕主在這裏!

另外,我們要認識﹕現在是進展的過程,將來才得完全。以弗所書前段說明神的目的,後段說明今日的應用。意即今日你我愈讓主作主、就愈經歷主在這裏。你我愈清楚認識神的目的、祂的教會、十字架的意義,就愈發現主的同在!這是相對的。時候要到,當祂在聖徒中得著完全榮耀的時候,那個豐滿『主在這裏』,就要來到!願我們禱告思想﹕求主將這些事進深實現在各處我們基督徒中間!── 史百克《神持久永續之目的》

編者註:此篇信息(神持久永續之目的)源自史百克弟兄1957年在台北對事奉主之弟兄姐妹從以西結書所傳的信息。非直譯﹐乃編譯。讀者可參閱原著“The Persistent Purpose of God”

 

 

耶和華沙瑪(四十八35)(史百克)

 

“耶和華沙瑪”——(耶和華的所在)——(主在那裡)

 

(按:“耶和華的所在”英文《聖經》有旁注:稱為“耶和華沙瑪”意思是“主在那裡”。)

以西結書的最後一章、最後一節、最後一句話說:“從此以後,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結四十八35)這一節《聖經》可以與新約以弗所書內一處經文伴讀:“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或作:‘全’)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借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19-22)也可以與以弗所書內另一處經文伴讀:“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弗三17-21

“從此以後,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耶和華沙瑪——主在那裡)。”

神全部的工作,要達成的終極目標,就是耶和華沙瑪。以西結書所有的預言都指向這個目標,就是主在那裡。其實整本《聖經》的真理也在於此。整本《聖經》奔向同一終極目標。萬物之受造也是同一目的:神豐滿的同在、圓滿終極的同在。神的旨意就是祂要充滿萬有。因此,最後結局是“耶和華的所在——主在那裡”。

要達到這個終極目標,有一個特別要件,就是解決神能安心地將自己信託給人的可能性。這也就是神在起初就定意要去做的。創世記一開始就清楚表明神的心意是要將自己信託給人,祂要與人同在,要信任人,將自己的興趣交托人。總之,神的意願是將自己信託給人。

(以下各節,凡楷書都是謄錄Tape內容,並且加以中譯:)

耶和華沙瑪(主在那裡),是極端重要的,也是神的目標。

這件事也是主耶穌在肉身之日,想做而未達成的。使徒約翰說:“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祂所行的神蹟,就信了祂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托他們,因為祂知道萬人;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因祂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二23-25)耶穌聲稱不能將自己交托給人,也就是父神在子裡面不能將自己信託給人。因此耶穌不能留在世間與人同在,世間的同在不能終極而完美。耶穌必須在人間創造一個適合於祂自己能同在的情況,創造一個不受人類紊亂混淆的情況。

明白此理,就能有很多領悟,有關神的保留和遲延。教會有殷切的期望並祈求,希冀神信託自己與人同工。例如,全世界各地都為教會復興祈禱,而且多年不斷地求,但是神為何遲遲不動工呢?其中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神不能將自己交托給人,神的工不可與人的工相混。不管用教會復興為例來說明是否準確,神所設立的原則總是真的,神絕不將自己交托於屬人之作為。祂要求合適於自己的情況。神不貿然冒險將自己交付與人。

耶穌認為信託自己給人,等於是冒險;因為祂知道萬人,也用不著誰告訴祂,因祂知道人心裡所存的;因此,祂不能,也不願意信託不能信託的人。這是約翰第二章結尾的話,接著約翰第三章,耶穌說出重生得著新生命的重要性(因此,約翰二、三兩章應該連在一起讀才好)。主所能信託的人,首先要必須重生。

這樣我們就面對一個大問題:“神要將自己信託給哪一類的人呢?”整卷以西結書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答案要從負面說起:無論何處若撒但還有一席之地,神就不願將自己信託交付。撒但從創世記開始就利用人來阻撓神(就如撒但插手于以色列國和外邦列國)。人受造之目的本來是讓神來同在,可是撒但把人擄去,反倒使人成為神最大的阻撓。因此榮耀被挪開,被擱置在一邊。人之現實光景,使神要賦予人的旨意受頓挫。因此,神無法將自己信託給那種人。神不會將自己信託給撒但還有地位之處。撒但和牠的作為必須先除去,神才會將自己信託給人。“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約壹三8)使神得著當得的地位,達成祂終極的目標。神從不願將自己信託給未經公義審判之處。

以西結的預言中有“銅”的表號。如基路伯的銅腿、銅狀的人、銅祭壇。神不願將自己信託給“未經過公義審判之處”。對以色列國是如此,對外邦列國也是如此。怪不得以西結書中間最大一段,是審判以色列國和外邦列國的預言。審判各國之預言若未應驗,就不能達到“主在那裡”。

以上是負面的答案。以下是有關神願意將自己信託之處是什麼,是這個問題的正面的答案,分成幾方面來說:

1、基督在“審判的另一邊”是神信託之處。

(按:審刻之兩邊,一邊是罪犯,另一邊是執法者。沒有人能同時是罪犯又執法,唯獨基督有雙重身份,祂在一邊被列為罪犯,祂在另一邊卻又在寶座中按公義審到天下。)

坐在寶座上的“那人”(見結一26),代表基督在“審判的另一邊”。又見有虹圍著寶座(見結一28),就是基督救贖的象徵。所指的正是啟示錄五章裡的羔羊,在寶座中站立。(見啟五6)所以羔羊就是“那人”,“那人”就是羔羊。祂所在之處正是“審判的另一邊”,也是神要信託自己的第一處地點。在此再重複說一次:“基督所在審判的另一邊,是神要信託自己之處”——是已經滿足了神所有的公義審判(的要求)之處。

新約記載當耶穌要受約翰的洗時,祂曾對施洗約翰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太三15)主耶穌的受洗預表十字架;因此,主的受洗和十字架表明祂盡了諸般的義。也就是說,因一人受死、受審判,就將新人放在一個超越了審判的地位。這個地位也是我們因信耶穌基督而得著的,此即教會的地位。以弗所書內教會的地位,是與主同在高於諸天界的地位。教會的地位超越了審判(免去了審判),因為已被高舉與主同在。就著教會而言,“審判已經完成”,這是為“教會得榮”開路的一件事。審判已經完成,就為“神要將自己信託”開了路。

2、“基督得榮的地位”是神信託自己的所在之處。

神願意將自己信託于基督得榮之處(請注意約翰第七章第三十九節的話。耶穌先得榮,然後賜下聖靈。賜下聖靈表明神信託祂的自己。神信託祂自己,基於耶穌得榮。神信託自己于耶穌得榮之處。反之,人被高舉之處,神扣住不給信託。肉體在神面前為得榮之地位。唯有耶穌是得榮之處,才是神信託自己之處),在此有一條神的律,神若要借聖靈信託自己,唯有使耶穌得榮方可。當我們以榮耀耶穌為目標時,父神就會借著聖靈來相會。

3、“基督登寶座掌王權”的地方,是神將自己交托之處。

神設立的“人”登上寶座,親掌王權之處,就是神將自己交托之處。所有權柄都交付給神的兒子這件事,被人承認並接受之處,也就是神信託自己之處(換言之,神信託之處,就是魔鬼的權能作為被敗壞除滅之處;就是這世界的王被趕出去之處;也是人的權柄失去地位之處。耶穌主權之外的任何權能都必被摒除。人一逞能,神就退守。神所等候的是,人的權柄讓路,然後祂才將自己信託出去)。

4、一切事情“依照基督”之處,是神將自己交托之處。

關於以西結書內“殿”的量度,雖然未逐項研究,但是我們知道“殿”的量度是借著銅狀的人去測量的。因此,任何地方以基督為量度,那就是神將自己交托之處。

5、“在十字架掌控一切之處”神就交托自己。

以西結書中我們看見,“壇”在殿的中心掌控內外一切;因此,這是十字架掌權之處,就有神自己的交托。

主耶穌是一個偉大的榜樣。神將自己交托給祂兒子(約旦河受浸現場,就是神將祂自己信託給耶穌之處。天為祂開了,神的靈降下,落在耶穌身上。前面已經說過,神賜下聖靈,就是信託自己的表示。因此,聖靈降下之處,神將自己信託給耶穌)。經上說:“神賜聖靈給祂,是沒有限量的”(約三34),意即神完全無保留地將祂的靈賜給祂(在受浸之現場,神將自己全都信託給祂兒子。受浸預表十字架)。十字架的意義被安置好、被建立好之時,也就是神將自己交托之時。那是神的立場(神將祂自己交托給耶穌,因耶穌的腳步緊隨天父)。

請注意,耶穌以天為萬事的尺度。我們多次指明,耶穌從來不受世人的觀念約束。祂的行事、言論、行動,全不受人的影響。祂在世之時,不論男女有什麼建議,祂都回絕。撒但被拒絕,任何試探被拒絕,凡從人來的、出於人意的,祂全都回絕不理,唯有從父而來的,祂才接受,祂接受神的道路、神的話語和神的工作。祂量度萬事依照“天”(屬天的啟示)、祂“行事為人”緊隨著“天”;祂“生命、生活”的每一細節,都接受“天”的主宰與掌管;因此,神將自己交托給人子。

進一步要注意,耶穌之“得以完全”。耶穌說:“今天、明天我趕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參路十三32)希伯來書說:“耶穌因受苦難得以完全。”(參來二10)這裡的完全,並非道德的完全:因為依道德的標準,耶穌無罪,已經是完全的。所以“得以完全”並非使主耶穌的人格從不完全變成完全,乃是使主成為豐滿,豐滿地成全神的旨意。耶穌在世每日行事為人是行在神的旨意中。主耶穌曾說:“看哪!我來了,為要照禰的旨意行。”(參來十7)“神的旨意”向著主耶穌不斷擴大要求,直到最後要求祂喝“那杯”,要求祂一路經過客西馬尼直到十字架。至此,祂乃是按著神的旨意,得以完全,得以說成了。當主完成神的旨意,得以完全後,神就使祂成為教會的豐滿,神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二9)神將自己完全交托給主耶穌,這些都是十分清楚的;所以,耶穌就是最大的榜樣。

我們即將結束以西結書的信息。為著達成神完滿無缺的終極目標(主在那裡),最後我們要提出教會必須有的三件重要的事。

第一:教會必須清楚認識神的旨意——絕對必要的是:教會要看見神的旨意是什麼。這就是保羅的禱告:“求智慧和啟示的靈……真知道祂”;求主使教會“心中的眼睛被照明。”(弗一17-18)——絕對必要的是:我們對神的旨意有一個清楚而淵博的認識。神的旨意乃是“教會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參弗一23),也就是神在教會中得著豐滿的地位。我們都該受這異象的掌管。結論是:神有關教會的旨意,在於有屬靈異象,或悟性,並在於啟示。此即本書曾引以弗所書的話說:“教會是神借聖靈居住的所在。”(參弗二22)神要居住在教會內,應驗以西結的話說:“耶和華沙瑪(主在那裡)”,表明是神的居所。這就是神旨之所在。

第二:教會必須清楚認識神達到祂終極目標的路,就是清楚認識神的殿,一個適合祂自己居住之處。認識神的“殿”是神達到祂終極目標必備之事。

第三:教會必須清楚認識“十字架”。

以上三項是達到終極目標“神在那裡”至關重要之事。它們有兩個時間上的因素:一個是現在進行的;一個是將來完成的。今天的光景尚未完全成為真實,然而以弗所書中有論到現今的應用,目前正在逐步進行成為真實。意即當這些事是真實的時候,或多或少就有主的同在。凡清楚認識神旨意之處,凡清楚認識神的家(教會)之處,凡清楚認識“十字架”之處,該處就有主的同在。今天在地上,這些屬靈的認識決定了主同在的度量。然而時候將到,當這些屬靈的認識成全時,主就會降臨且在聖徒中得著榮耀,主就會在教會中豐滿顯現。因此,以西結書結束於: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沙瑪(主在那裡)。”城代表一個器皿,神在其中作王掌權。

本書只介紹了以西結書的概括綱目。我們曾做了努力將以西結書的綱目內容說清楚。然而,要去瞭解認識綱目的所有內容是深遠而巨大的事。請求讀者:“閱讀此書後,務必要去默想、回味、禱告。請勿只將此書當作查經課程,其中說到的每一件事都有屬靈而實際的價值。所以請你們多多禱告、重複默想,求主使你們所閱讀的在你們身上都成為真實。”── 史百克《耶和華沙瑪》

 

 

榮美地與全美城(47~48)(賈玉銘)

 

    聖經稱猶太為榮美之地(11:162041),耶路撒冷為全美城(2:15)。此榮美地與全美城,是什麼時候名實相符呢?是士師時代嗎?是列王時代嗎?只有將來基督坐在大衛位上時,方無愧於是稱。以西結書論猶太復興,于最後兩章,可實際彰顯榮美地與全美城之榮耀。

   

一、二水合流(49:1-12) 猶太地自北而南原有約旦河流,於禧年時期,有活水自聖殿流出,經過祭壇向東流去,流到亞拉巴與約旦河合流,一同入海,其中實含有最深的意義:

    ()約旦河流之改變   按約旦是下降之意,約旦河自北而南,逐漸下流至海,經過七個階段,較海平線低2600華市尺,適如主耶穌降卑有七階段之經過(2: 6-8)。且約旦河狀如蛇形,表明主耶穌亦如蛇被人舉起來(3:14)。河流之終歸,即是死海,表明從亞當來的生命流(3:16),結果即死。這約旦河,流過猶太全地,好象主耶穌把自己降世為人的形狀,印在猶太地上,表明猶太地是屬他的,終必全歸於他的一種印證。當以色列會眾抬著約櫃過約旦河的時候.約旦河流遣然斷絕,即從亞當城流來的水。從老亞當來的生命流,遽然斷絕。更可慶倖的,是經過自聖殿流出來的生命江河的活水,到二水合流的時候,一切苦水,就都變甜了;約旦河流中自亞當流來的罪孽的苦毒,就都消除淨盡了。

    ()生命活水之暢流      從聖殿中流出的活水江河,可以表明救恩的河流,更可表明靈恩的河流,這雖是幹禧年中的景象,也是歷代教會中蒙救恩得靈恩的表像。

    1、自寶座湧出  向東而流,即向著神的榮耀而流。經過祭壇。並從門檻下往東流(47:1)

    2、水越流越深   是表明人的經驗不等;量一千肘漫過腳——信仰的腳跟——即信仰堅定;量二千肘漫過膝,即祈禱有力;量三千肘漫過腰,即越有能力,有愛心為主工作;再則漫過頂,即把榮耀思想都歸主,再不見我自己,以後即成了江河;下流到亞拉巴海,與約旦——救恩河合流,即大顯榮耀的盛況。

    3、苦水皆變甜  凡河水流過之處,不論人心、家庭、社會中的苦水,都變甜了。

    4、產物豐盛    河中滿了魚,滿了大魚;兩岸果樹榮盛,月結新果;生活即成了隱基底——快樂之源;此時,結果豐美。鹽海或死海,亦改名為東海了。

 

二、地界擴展(47:13-20)

    ()神應許亞伯拉罕之言必驗——神當日曾應許亞伯拉罕,且與他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15:18-20)。此言至今尚未應驗;當約書亞率會眾進迦南時,僅約旦河西一部分與約旦河東二支派半之地,其餘約旦河東尚有最大部分,亦去埃及河與伯拉大河地界尚遠。但神的話必要應驗,他的約決不能廢。所以到以色列人再回國時,即必實驗帕勒斯聽之約,將猶大聖地全境,皆歸以色列民了。讀者若將當日即從埃及上來時,猶太十二支派所佔有的地圖,與猶太人再回國時所分據的地業(47:1348:29),各畫一地圖相比較,必顯然看出地界之大不同。

    ()帕勒斯聽地之四界劃清——“地的四界乃是如此:北界從大海往希特倫直到西達達口。又往哈馬……北邊以哈馬地為界。這是北界。東界在浩蘭、大馬色、基列和以色列地的中間……量到東海。這是東界。南界是從他瑪到米利巴加低斯的水,延到埃及小河,直到大海。這是南界。西界就是大海,從南界直至哈馬口對面之地。這是西界。此地界是神應許亞伯拉罕的,他的應許永不落空。此界是神量給以色列的,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此有形的地界,乃是表明神量給我們屬靈的地業;我們最美的地業,即耶和華自己。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我的產業實在美好”(16:5-6)

 

三、區分地業(47:2148:29)這迦南是榮美之地,此時因經過救恩河——約旦河,與靈恩河——聖殿流來的活水;二水合流所顯恩澤化力,即真無愧為榮美之地。此時應驗帕勒斯聽之約,以色列民眾回來重分地業,各支派于榮美地上各得一份,是何等福樂!

    ()外人亦于地業有分——“要拈鬮分這地為業,歸於自己和你們中間寄居的外人……要看他們如同以色列人中所生的一樣,他們在以色列支派中要與你們同得地業。外人寄居在哪支派中,你們就在那裡分給他地業。這是主耶和華說的”(47:22-23)

    ()與原來的分配不同——此時所重分的地業,打開地圖一看,和原來約書亞所分配地業的次序完全不同。此時所分次序,既不按照約書亞的次序,也不按照他們長幼的次序,亦非照著雅各或摩西為他們祝福的次序。這其中有何意義呢?按此時雖是拈鬮分配,其中確是有神的旨意。如但支派在聖殿以北,是七支派中最北邊的;原來是從北而南的第七支派,按靈意說,這是在前的在後了;且去聖殿最遠,因為他是首先拜偶像的。流便原在約旦河東,此時則與猶大並列,與聖殿僅隔一支派,這可表明此時神不再紀念他的罪過。猶大,便雅憫,在大衛國度裡是耶路撒冷的本地人,所以他們即靠聖城與聖殿最近。

    ()利未祭司與王皆有地業——此時利未人,除了享受神所賜的份,亦有所分的產業(48:l3-14)。王亦有產業,在聖供地兩旁之餘地,要歸王為業(48:21-22)

    ()有聖供地與俗地——聖供地是全聖地中至聖之地,這聖供地要歸與祭司……這地要歸於撒督的子孫中成為聖的祭司……當以色列人走迷的時候,他們不像那些利未人走迷了。這要歸與他們為供地,是全地中至聖的”(48:10-12)。此外靠利未人與聖供地,前面……要作俗用,作為造城蓋房郊野之地”(48:15)。靠近聖地,何以又有俗地呢?此聖俗之分,是因非為神用,而為平常事用,即為俗地;且以越靠近聖地即越顯為俗,神說我在親近我的人中要顯為聖。”(10:3)且是更顯為聖。

    ()聖殿居聖地中央——在聖殿以北有七支派,聖殿以南有五支派,並有利未之地與王地,並聖供地,聖殿適居其中;表明以色列國,與以色列民族,即以聖殿為中心。

   

四、重建聖城(48:30-35)      在以西結書的末了,叫我們看一座聖城,這也是本書的總結。以西結看這城異象的時候,適當聖城被焚毀的時候,這個聖城的異象,叫我們看見聖城被焚毀,即聖城重建的初步。欲有新的建設,須先有舊的破壞。最奇妙的,是在舊的破壞之前,即先有新的圖樣顯在先知面前了。

    ()新城四圍——城的四面各有四千五百肘,四圍共有一萬八於肘,這就是說,城是正方的。此時先知所見的城,是正方的,殿是正方的,至聖所與祭壇等皆是正方的。使徒約翰所見將來的新耶路撒冷,不但是正方,且是立方,長、寬、高都是一樣,各有四千里。本處所言雖不甚詳明,卻是不詳明而詳明.叫我們確信有一座永生神的城邑,在錫安山(l2:22)

    ()新城的門——新城四面各有四千五百肘,每面有三門,四面有十二門,寫十二支派的名字。其中亦有利未門,約瑟門。普通論十二支派,總是以瑪拿西與以法蓮為二支派,此時則以約瑟總括二支派,把利未的名字放進去,即各支派皆有一門,且皆有自己的門。啟示錄內約翰所見的新耶路撒冷,也是以十二支派為門(2l:l2-l3),十二門上寫十二支派的名字。這是表明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4:22)。人進聖城必是要借著猶太人所預備的救恩。

    ()新城的名字——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48:35)。意即以馬內利,神與人同住。此城原名耶路撒冷,意即平安;今稱耶和華的所在,即平安之來源,與平安之實際。主能給我們平安,與主同在即平安中的平安。那些被擄而歸的猶太人,一看到城的名字,即快樂了,平安了,因耶和華與他們同在。本書的末後一句,即以主為城的名字——“耶和華同在為結束,這是何等榮耀啊!先知講來講去,講到耶和華同在,即達到寫書的目的了。是的,這是人的目的,也是神的目的。

    在本書末後兩章,我們看見有兩道河(47),一道河即約旦河——代表救恩河;一道即活水江河——代表靈恩河。因為這兩遭河合流的能力,全猶太地即改觀,而無愧稱為榮美之地,于此榮美之地,即實現一座全美城,一座榮耀的殿,即彰顯了神榮耀中的榮耀。全美城,稱為耶和華的所在,神既與人同住,亦即實現了人福樂中的福樂。今日教會所最需要的,亦即救恩河與靈恩河兩道河的合流。我們固然需要救恩河的灌溉}亦不能缺少靈恩河的充溢。經過了救恩河的灌溉,即作了得救的人;還需要經過靈恩河的充溢,方能成為有豐盛生命的人。幾時教會經過這兩道河的合流,幾時教會即表現榮美地全美城的盛況了,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重整秩序(48:1-35) (聖經姊妹版)

 

個人成長
十二支派的分地,不再是按著地理環境來區分,而是從北到南,按著一定的秩序,非常工整地分配。利未人不再分散在各支派中,他們是專責事奉神的支派,所以得到的土地最接近神的聖殿。而按著十二支派的長幼次序,雅各兩個妾侍所出的四個支派:但、亞設、拿弗他利、迦得,就分派到離聖殿最遠的南北兩邊。就是城和王的地,都是四四方方,非常工整。
從這樣工整的分地,可以體會神喜歡秩序,祂重整以後的支派分地,也井然有序,這表明祂重整以色列家,就是要重新為他們定下秩序,要他們按著這新秩序來建立國家。
新一代的年輕人做事隨心所欲,不受束縛,這樣的心態似乎只可以刺激感官和消費,對重整生命就無甚助益。從收拾家裡、到重整靈命,每一次的重整,都該建立一套新秩序。如果我們的生活混亂無章,我們大抵也須重新檢視生活的優先次序,建立一套新秩序。留心,混亂並不是甚麼個人風格,乃反映一些心態。
默想
「眾支派按名所得之地記在下面:從北頭,由希特倫往哈馬口,到大馬士革地界上的哈薩以難。北邊靠著哈馬地(各支派的地都有東西的邊界),是但的一分。」(48:1
心靈的鏡子
我的生活是混亂不堪,還是井然有序?

智慧五味架
分地的安排
(48:1-7)
《以西結書》的分地安排,似乎不是按地理的現實來劃分,也沒有考慮歷史的因素。因為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時,有兩個半支派在約旦河東,但以西結的分地,卻全在約旦河西,而且,按巴勒斯坦的地勢,該是由北向南分地,但此處卻是從東到西,似乎並非寫實的描述。

心靈禱告
(48:35)
我不求住在傲視全城的豪宅,也不求擁有千座物業,我只希望有一天,可以住在至高至美的聖城,因那正是神的住處。

 

 

耶和華的所在(結四十七 13四十八 35) (台北靈糧堂)

 

本段以新城稱為「耶和華的所在」一語結束全卷書,也為整卷書作總結。這城的焦點不在其方正的尺度,而在於城門以十二支派為名所展現的新以色列(十二支派在新城城門的安排與民數記二章十二支派安營的配置不同),他們同心敬拜耶和華的集體稱呼是「耶和華沙瑪」,就是「耶和華的所在」。

本段大篇幅在描述新以色列的地界和十二支派的分地,這宛如約書亞記的翻版,對被擄之民來說,這正是這位掌管歷史的主把新的得迦南地的應許擺列在他們眼前,好使他們借著回顧歷史和領受新應許,得以在被擄之地重新找回他們的命定和身分 —「敬拜耶和華的聖民和軍隊」(參,三十七 10)。

此外,就本段的整體圖畫而論,我們可略為窺見神理想國度的特徵是:

第一,族群地位的平等;以色列和在他們中間寄居的外邦人要與他們同得地業(四十七 21-23)。在先前的世代,外邦人是被排除在以色列之外,但在新世代這些敬拜耶和華的寄居外邦人,卻與以色列所受的權益毫無差異;顯見新的以色列是根據信仰立場而非種族來論定,新約的福音在其中隱然可見。

第二,產業福祉的公平;眾支派的地業是由耶和華所分配,以聖地和王地居中,分北邊七支派、南邊五支派(四十八 1-7,23-28,參閱附圖五);世上的君王不能公平的分地,但耶和華卻不偏袒任何支派。

第三,強大的權柄能力;尚未得地就分地,表明全地的絕對主權在耶和華手中,這也預設分配的土地將要被征服(四十七 15-20),祂必賜力量和治理的權柄給祂的子民,祂要將他們從現在被擄的百姓轉變為得地的屬祂之軍隊;而且,他們國土的地界要伸展至所羅門王全盛期的景況(四十八 1「哈馬口」;另參,列王紀上八 65)。

第四,神在國中掌王權;新以色列地是以耶和華的聖地居中,圍繞著祭司和利未人的地、君王的地、支派的地(四十八 8-22),表明祂與祂的百姓同住,祂是他們眾人的王,祂是這國的核心,是他們敬拜和尊榮的唯一對象。

從本段新出埃及和進迦南的圖像來看,這不但在提醒被擄之民和今日的我們,應當從救恩中找回自己的身分和命定,而不是所處的環境所提供的文化價值和認同;同時也為理想的教會描繪出當恢復的生命特徵是:

第一,教會應當具有包容性來接納各種不同族群和背景的人,因為我們都是蒙救贖的百姓,都是因信稱義,正如以色列人和他們中間的外邦人要同得地業;因此我們不應當從世界的眼光來看待其他與我們有不同背景的肢體,而應當從神的眼光來彼此款待。

其次,教會應當活出信心和盼望,不應當將眼目只放在日光之下打轉;神是掌管全地的主,也是掌管歷史的主,祂已將美好的應許地業啟示給我們,我們應當用信心的行動來回應祂的應許,也要心存盼望在現況中等候祂率領我們去得地,千萬不要重蹈不信的十個探子的覆轍(民數記十三至十四章)。

第三,教會在凡事上都當尊主為大;教會的元首不是牧師、長執、同工團隊,而是主基督;因此不論在事工的推展、人事的安排、目標策略的設定、權柄治理的運作和肢體生活等等,都必須遵照祂的旨意而行。

默想

主前省思:

1.從在以色列中的外邦人與以色列人同分地業,這對你有何提醒?

禱告主,求聖靈常常提醒你當從救恩來確立自己的身分和價值,而不從世界去找尋;也求聖靈提醒你要從神的眼光來看待並接納教會的其他肢體,好使你作使人和睦的新以色列人。

2.思想「耶和華的所在」對你有何啟示?禱告主,祈求聖靈常感動你能為教會在合一、尊主為大、信心盼望上,成為同心敬拜神的群體來不住地守望,好使你的教會可以不斷地經歷「耶和華沙瑪」的祝福。

 

 

神百姓的境界(結四十八章) (基督之家)

 

分享: 以西結書四十七章 13-23 節神告訴先知將來復興之後的以色列,神將重新 把應許之地分給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四十七 14)、而在四十八章更詳細地 說明如何分地、我們從神如此重視祂百姓的地業,我們可以得著一些屬靈的 教訓:

第一、神對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有量定的「疆界」!正如保羅所說的:「祂從一 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徒十七 26)、是的!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偶然來到這個世界、神對我們的一生都有一個美好 的計劃、是與祂對人類救恩的計劃有關的、願我們的一生都走在神的計劃中、去得 著神量給我們的佳美產業、願當我們走完我們的人生、我們能夠如同保羅一樣說: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 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提 後四 7-8)!

第二、神對每一個教會都有量定的「疆界」!每一個支派就好像每一個教會一樣、 神如何要每一個支派去得地、祂也要每一個教會去得人!每一個教會都有神給我們 的產業、都有神給我們的託付、都有神要給我們得著的靈魂、神要我們勇敢、殷勤、 認真地去得著這些地、這些靈魂、不僅是在我們教會所在之地、祂也要我們擴張我 們的境界、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去為主傳福音、得著失 喪的靈魂!四十八章第 35 節也是以西結書的最後一節經文、神藉著先知說:「從 此以後,這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是的!神要我們建立一滿有神同 在的教會!是可以讓人在這裡被釋放、被更新、被醫治、被神的愛觸摸的地方!這 是我們這一生中最偉大、最有價值的使命、願我們每一個教會被稱為「耶和華的所 在」!

第三、第 1112 節神提到:「這地要歸與撒督的子孫中,成為聖的祭司,就是那 守我所吩咐的。當以色列人走迷的時候,他們不像那些利未人走迷了。這要歸與他 們為供地,是全地中至聖的。供地挨著利未人的地界!」是的!神將來要獎賞那些 在神的百姓都走迷了路、甚至事奉神的人都走迷路的時候、仍然對祂「至死忠心」 的百姓!是的!但願有一天我們也能如同撒都的子孫一樣、被神稱讚說:「你們不 像那些人走迷了路」!

回應: 「主啊!願我這一生得著祢所有要給我的地業、願祢的教會成為祢的所在、 願我們成為至死忠心的人、以致於我們能得著祢的獎賞」!

禱讀:提後四 7-8 背經:提後四 7-8 聖經速讀:利八~十,可一

 

 

更親近我主(48) (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感謝你,因你每時每刻都與我同在,又主動的親近我,以你的愛和榮光吸引我。

在將來的日子,十二支派所得的地土將重新分配,屆時,從北到南的屬地順序為但、亞設、拿弗他利、瑪拿西、以法蓮、呂便、猶大。在猶大屬地的南面,是神所劃分出來的成聖地區(耶路撒冷位於其中,參45章),而在成聖地區以南,則另有五個支派的屬地,從北到南的順序是便雅憫、西緬、以薩迦、西布倫、迦得。

值得留意的是,猶大的屬地將來會位於成聖地區的北面,而便雅憫的屬地則在成聖地區以南。在歷史上,猶大和便雅憫本是南國的支派,猶大更位處耶路撒冷以南,但將來,猶大的屬地將改為在耶城以北,與便雅憫一南一北的包圍著成聖地區。至於其他十個支派,我們發現,距離成聖地區越遠的支派,他們過去對神的信心越軟弱。事實上,除了猶大和便雅憫,其餘十個支派都曾持續經歷北國以色列二百多年信仰混亂的日子。

除支派分地外,神又會把成聖地區的兩邊(西至地中海、東至亞拉巴)都歸與王(21)。雖然在舊約時代,北國以色列的王大多不重視神,但由於「國度」和「王」都是神賜予以色列的應許,所以,神會在將來復興王,把地歸與王,從而表明在以色列的國度中,王的角色和位分是備受敬重的。此外,神也表明這成聖地區的土地是不可轉讓或轉移的(14)。

從歷史的角度看,神的聖城耶路撒冷雖然在舊約時代已被巴比倫摧毀了,但神在將來所建立的新城會堅固無比,那城四邊都有圍牆,每道牆有三個門,全城共有十二個門。這些門以十二支派命名,其中一個門的名字是約瑟,代表以法蓮和瑪拿西支派,而其他門的名字則是呂便、猶大、利未、便雅憫、但、西緬、以薩迦、西布倫、迦得、亞設、拿弗他利。這些門的名字代表了每個支派都可以進到神的「新城」中,不會有任何支派被遺忘。最後先知稱這城為「耶和華的所在」(35),以表達神的同在。先知所得的啟示,就是以這「新城」的異象作為結束。

先知的異象反映了神不會遺忘每一個願意跟隨和倚靠祂的人,祂歡迎並喜悅人來到祂面前,而且會與人同在。在你的生活中,有體會到神的同在嗎?有甚麼人、事、物會難阻你更親近恩主呢?請謹記,要勝過這些難阻,惟有我們對主存著倚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