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阿書第七章拾穗 【何七1】「“我想醫治以色列的時候,以法蓮的罪孽和撒瑪利亞的罪惡,就顯露出。他們行事虛謊,內有賊人入室偷竊,外有強盜成群騷擾。」 “撒瑪利亞”。北國以法蓮(以色列)的首都。──《雷氏研讀本》 「以法蓮」和「撒瑪到亞」:在此均代表北國。 「虛謊」:指欺騙的行為。 「外」:或作「街上」。──《串珠聖經註釋》 “以法蓮”、“撒瑪利亞”都指北國,撒瑪利亞為其首都(王上十六24)。“行事虛謊”:百姓的悔改只是表面的虔敬,沒有內裡的誠實(2~3節);在對外關係上,崇奉異邦之神,不專一尋求耶和華(8~11節)。“賊人”看四2。“強盜”看六9. ──《啟導本註釋》 以色列人是整體的,猶大的復原歸回,與以法蓮的蒙受醫治,都是神的心意。「醫治」在何西阿的用詞中就是赦免的恩典(參閱十四5)。但是以法蓮的罪孽,好似女子露體一般,十分羞恥。他們還沒有悔改,還不能接受神赦免的恩典。 他們的罪行,是裡面的偷竊,外面公然的搶劫。這是描寫祭司的行為。他們原在聖殿供職,在內外服事。但是他們的行為竟然與盜賊無異,以搶奪掠取為能事。──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我想醫治。有人認為這裡的醫治是指神要通過預言的警告和指責,醫治祂的子民的墮落。其他人則認為,這一醫治是指耶羅波安二世盛世時民族的部分復興(見王下14:25-27;何2:8)。但以色列在道德和靈性上已病入膏肓,神無藥可醫。醫治反而會加重病情,顯露其惡性。 顯露。或“揭露”,“暴露”。 強盜。顯然指攔路搶劫的強盜團夥。與入室行竊的“小偷”不同。──《SDA聖經注釋》 ●「賊....強盜」:指的就是 6:9 祭司的行徑。──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1~7】以色列充滿血腥暴行:北國謀朝篡位迭起,顯示政治敗壞。──《串珠聖經註釋》 【何七2】「他們心裡並不思想我紀念他們的一切惡;他們所行的現在纏繞他們,都在我面前。」 百姓以為神不會紀念他們的惡行,以此自慰。──《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心裡完全沒有真實悔改的決意,因為已經失去屬靈的意識,不認識神,也忘記耶和華在他們歷史中的作為。現在這後果是可悲的,他們的惡行纏繞著他們。──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心裡並不思想。以色列一心一意犯罪作惡,聽不到良心中的“微小的聲音”(王上19:12)。他們沒有認識有朝一日到他們要站在神的審判台前(傳12:14;林後5:10)。他們忘記了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神的不斷監察之下(見詩33:13-15;90:8;耶16:17;來4:13)。 他們所行的。他們的罪孽如同靈魂的仇敵圍困他們。良知良能的堡壘不久將完全崩潰(見箴5:22)。──《SDA聖經注釋》 ●「思想」:「對他們的心說」。 ●「我記念」:「我留意」、「我知道」、「我記錄」。 ◎看來祭司的惡行讓神傷痛欲絕,念念不忘,以其為以色列罪惡的代表。 ◎耶和華的信仰與迦南信仰(與一般民間信仰)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耶和華是「主宰」不只是「工具」,造物者要求被造物照他所定的規範過生活,而不只是利用祭牲、祭禮來滿足神的慾望罷了。所以百姓的惡行,將阻擋造物者的賜福,造物者也不可能用祭牲、祭禮來賄賂買通。──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3】「“他們行惡使君王歡喜,說謊使首領喜樂。」 「他們」:指背叛君王的人。 「使君王歡喜」:指意圖獲得君王的信任,以達成陰謀。究竟作者是指那一位君王則不能確定。──《串珠聖經註釋》 北國末年朝廷篡亂迭生(看<參考資料>“時代背景”條)。“行惡”、“說謊”當與這些奪權的判亂有關。──《啟導本註釋》 這裡所說的是祭司從事政治的陰謀,他們企圖推翻政權,協助政變,使以後當權者達到野心而歡樂。他們用虛謊來迎合首領的歡心,卻忘記真正勸導人歸正,引領人真實地敬拜神。這裡的君王首領大概是指政治的,而不會指拜巴力的情況。──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使君王歡喜。以色列道德的腐敗和罪惡已經蔓延到貧富貴賤各個階層。國王和首領們墮落的態度使這種情形進一步惡化,他們喜歡這種罪惡,贊同這種行為。國王如何,百姓也是如何(見箴29:12;羅1:32)。 有人依據另一種譯文:“他們在罪中使國王快樂,”把這句解讀為百姓陰謀殺害王室成員。他們用酒討國王歡心,使他毫無戒備地成為受害者。在以色列歷史末頁中頻頻發生的國王被暗殺的事件為這種解釋提供了一定的依據(見第7節注釋)。──《SDA聖經注釋》 ●「首領」:原文是「王子們」。君王與王子們代表整個王室。──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3~7】●3~7這段記載的歷史背景可能是以色列最後一位王即位前後,社會與政治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況中。何西阿用烤餅的火爐當成比喻來貫穿整段的記載。這段很可能是以何細亞王謀害比加王為背景。──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4】「他們都是行淫的,像火爐被烤餅的燒熱;從摶面到發麵的時候,暫不使火著旺。」 「行淫」:不是指淫亂的事,乃指人的背信和不忠。烤餅的過程如下,經過搏面之後,生麵團需要整夜的時間發酵,此時制餅的人上床休息,任由悶火在爐裡燃燒;直至翌日早晨,才使爐火著旺去烤已經發酵的麵團。背叛者如同火爐;爐火暫不著旺比喻陰謀正在暗中醞釀,等待適當時機才發動。──《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是君王官長及宗教的領袖,他們使眾人陷在偶像的信奉,以致墮落於邪淫之中。火也可能指欲火,使他們放蕩醉酒與淫亂,他們的心好似火爐。他們自己以為可以控制,有時不讓火著旺。但是事實上無法自製。結果引火自焚,自趨滅亡。在耶和華的日子,審判好似燒著的火爐,人們都被燒盡,一無存留(瑪四1)。──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都是行淫的。裡包括國王,首領和百姓──整個國家。 像火爐。這裡的火爐可以理解為心(見第6節);“火”指人的不聖潔的願望,食欲和情欲;“麵”指陰謀家所策劃的罪惡計畫。 暫不使火著旺。這顯然指他們的陰謀從開始到完成所間隔的時間。麵包師點燃火爐之後,讓其慢慢燃燒,沒有挑旺它,直到麵團完全發酵。以色列也是如此,有一段允許罪惡之酵發展的時間。──《SDA聖經注釋》 ●「烤爐」:這是當時以色列家庭家家必備的廚具,不過這裡描寫的火勢,應該是商用或皇室用的較大型的烤爐。在米吉多的考古挖掘中,挖出不少這樣的烤爐。這種烤爐是用泥土做成,以乾草、灌木或糞便為燃料。烤餅前先燒燃料,把爐內燒到火熱,然後把麵糰貼在爐的內壁,將爐加蓋,利用爐內的熱力把麵糰烤熟。大型的烤爐需要適當的控制火候,以便燒紅卻不燒黑爐壁。所以晚上燒爐,早晨烤餅,視當時常見的狀況。 ●「他們都是行淫的,像火爐被烤餅的燒熱」:意思就是他們都是色欲旺盛、慾火焚身,有如烤爐被烤餅師傅燒熱。──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4~5】何西阿敘述一個卑劣可鄙的狂歡時刻(也許是加冕典禮或王室的誕辰宴會)。領袖們的情慾象火爐那樣燃燒。──《雷氏研讀本》 【何七4~6】“行淫”:看一2注。“火”喻政治叛亂陰謀。用烤餅的人喻謀叛的首腦,先在爐裡燒紅烤餅的火,到面發足了酵可以制餅時,才讓爐火燒旺,用來燒餅。叛亂在暗中策劃,時機成熟才如火迸發。 (有的解經家根據此處經文和何西阿用大麥贖回妻子,認為先知的父親所業或為制餅。)──《啟導本註釋》 【何七4~8 烘烤的比喻】從主前七三○年代以色列政治圈的動盪不安來看,這些烘烤的比喻用的很恰當。這裡所描繪的爐是由陶土製成,呈圓柱狀。于他納和米吉多城曾挖到這種器具。它可能是嵌在地板上,或是置於其上。拱型的蓋頂有個大洞,並設有門,烘烤者由此加燃料(木頭、乾草、糞便或橄欖渣餅)。火焰會透過這洞冒出,直到剩下一片熱熱的焦炭。當門關起,熱量就會留住,保持許多小時(足以揉面、發麵),接著烘烤者會把稍微發起的麵餅放入爐的內壁或炭的中間。這個隱喻使用那些稀鬆平常的工作與眾所熟知的畫面。比加的反抗軍在以色列政治事務的爐中「燒得」兇猛,於主前七三五年摧毀了比加轄的政權。這次行動引發的憤恨積壓,如同烤爐累積熱氣,等待燒滅那些當政的人。接著何細亞於七三二年暗殺比加,立刻逆轉了以色列的政治聯盟(王下十五30),轉向亞述求助,三年後又再一次尋求埃及聯盟(見:何七11)。這種胡搞的政策讓以色列「烤到一半」,就像一條麵包放在爐側牆邊,未曾翻面。一面燒焦了,一面是生麵團。──《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七5】「在我們正宴樂的日子,首領因酒的烈性成病;並與褻慢人拉手。」 「因酒的烈性成病」:是形容狂飲成酵的情況。──《串珠聖經註釋》 「宴樂」在原文中是沒有提明的,卻很可能有那樣的宴樂情事在這特殊的日子。烈酒可能指毒藥的酒,是宮廷中謀害人命的陰謀,也可能指王的放蕩無度的酗酒,因為前一節提到火,酒的烈性如火一般,有毒素損害人的健康。 褻慢人原是指在宗教方面不虔的人,也是因酒亂性的人:「酒能使人褻慢。」(箴二十1)智慧文學中,更描述他們的驕傲與狂妄(箴廿一24)。王與他們拉手,表明與他們同謀,大家狼狽為奸。 有的譯詞將褻慢人作「反叛者」,或指篡奪政權,或指反叛異族強權。篡位者奪得政權,坐穩寶座,繼續行強暴,除滅異己。對異族的反叛,卻以不正當的方法,仍是自趨毀滅之途。──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在我們王宴樂的日子。何西阿說到“我們王”,證明他屬於北方王國。“日子”可能指為國王舉行的一次慶典。這是縱欲的一天。醉酒使人失去了自製力,引發人心中的罪惡。本節也警告酒精飲料對人的害處(見箴23:29-32;31:4,5;哈2:15)。 褻慢人。源於希伯來動詞lis(“說大話”或“嘲笑”,見箴20:1注釋)。國王沒有支持國內的義人,卻與褻慢良善和真理的人“拉手”。──《SDA聖經注釋》 ●我們「王」:指的可能是「比加」或「撒迦利亞」。 ●「因酒的烈性成病」:很可能是指「因毒酒而成的病」。祭司懂得藥性,是早期以色列人的藥師。不過這裡並不一定是指「藥酒」。 ●「褻慢人」:「反叛者」。 ●「拉手」:「聯手」。──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6】「首領埋伏的時候,心中熱如火爐,就如烤餅的整夜睡臥,到了早晨火氧炎炎。」 「首領」:原作「他們」,指策劃陰謀的人。 「如烤餅的」:原文可譯作「他們的怒氣」。──《串珠聖經註釋》 這裡仍繼續描述政治的陰謀,情緒方面非常興奮。在晚上烤餅的人需要睡臥,所以火勢很低。晚上也是休息的時候,防備最疏,暗殺在那時發動,是最有利的時機。但是火既沒有熄滅,危險與兇惡仍是存在的,怎可忽略?到了早晨火勢就兇猛起來,陰謀終必揭露,但為時已遲,無可挽救。火是他們的欲火,也是他們的怒火。前者指信奉異教那種邪淫的情緒,後者指政變策動那種憤怒的情緒,這兩種情緒都不正常,都是罪惡,為神所憎厭,也是審判的主因。──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心中熱如火爐。說明百姓為什麼這樣公開作惡。他們的心如同火爐,因罪惡傾向和欲望之火的積累而變得越來越熱。 睡臥。在等候的時間裡,罪惡沒有公開積極的表現。罪惡的火焰有時雖然隱藏在人心中,沒有表現出來,但是精心策劃的罪孽隨時有可能爆發出來。 整夜。麵團發酵的時候,也就是策劃陰謀的時候,烤餅的在睡覺。及至準備停當,“到了早晨”,烤餅的就煽風點火,加熱火爐,開始烘烤,實現他們的陰謀。烤餅的代表陰謀的策劃者。──《SDA聖經注釋》 ● 7:6 形容謀叛者心中犯罪的念頭變成激情,在他裡面如同火燒。又謀叛者的埋伏等待時機成熟,像烤餅的人整夜等著烤爐烤熱,到了早晨終於時機成熟,出現一個火熱而適合烤餅的烤爐。 ●這裡的背景是一個政治叛變,意圖叛變的人籌畫周密,等待時機利用王室宴樂的機會,趁機用酒把王與首領們灌醉然後殺掉他們。──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7】「“眾民也熱如火爐,燒滅他們的官長。他們的君王都僕倒而死,他們中間無一人求告我。」 “他們的君王都僕倒而死”。以色列最後六位君王裏的四位都被謀殺而死。──《雷氏研讀本》 「官長」:指君王。──《串珠聖經註釋》 “君王都僕倒而死”:北國在耶羅波安第二以後的短短二十年中有四位君王,都為部下所弑,有的在位短到一個月(王下十五8~15)!──《啟導本註釋》 這裡總括以上的敘述,說到一般的民情,這是一種公憤,他們好似禽獸那麼野蠻,將官長來吞吃,也如火把那些掌權者燒滅,革命的情緒更加激烈了,一觸即發,無法收拾。 他們不求告神,因為不認識神。他們既不知倚靠神,求神保護。他們也不肯悔改,求神赦免。──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眾民也熱如火爐。顯然指他們情欲的強烈,和毀滅之火的熾烈。他們的罪孽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原想毀滅別人,結果卻害了自己(見但3:19-22)。罪惡的陰謀和計畫遲早會殃及策劃者本人。以色列國王給了百姓罪惡的影響。他們用罪惡的火加熱和燒烤他們,直到所有的人,包含君王和百姓,都被毀滅的火所吞沒。 他們的官長。指法官和其他官員。 他們的君王。在以色列歷史中的最後時期,十一年內死了三個國王,二十年內死了四個國王。他們是是撒迦利雅,沙龍,比加轄和比加。在北方王國的前期,也幾個國王被他們的繼位者殺害,或暴死,或神秘地死亡。在以色列的二十個國王中,壽終正寢的只有耶羅波安一世,巴沙,暗利,亞哈謝,耶戶,約哈斯,約阿施,耶羅波安二世和米拿現。──《SDA聖經注釋》 ●「眾民」:直譯是「他們全部」,應該是指密謀叛變的人。 ●「官長」:原文是「士師」。 ◎最後的結論很短又有力。在這樣混亂的日子裡面,他們的君王還是不理會耶和華。可以想見這些君王很早就不把耶和華當一回事,專心透過陰謀與權力來鞏固或取得王位。──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8】「以法蓮與列邦人攙雜;以法蓮是沒有翻過的餅。」 昔日兩國締盟時,每每呼籲雙方奉拜的神明,作為盟約的見證者和保證者。北國與外邦聯盟,明顯地承認外國的神明,以致宗教與生活沾染外邦敗壞的風氣,失去選民的獨特身分,及對神專一的心;猶如未經翻過的餅,一面燒焦,一面未熟。──《串珠聖經註釋》 與列邦人攙雜。即在各國中間(見斯3:12)。以色列背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與外邦人交往和通婚(見出34:12-16;詩106:33-41)。 餅(`ugah)。系圓形的薄餅,在碳火或熱石上很快會被烤熟(見王上19:6)。它與現代的甜蛋糕不一樣,倒更像薄烤餅。`ugah 需要很快翻轉,否則一面烤焦了,一面卻還是生的,因熱量不均勻而烤壞了。這形象地比喻了屬靈上的不對稱和反復無常。以色列人自稱敬拜神,卻從事外邦的偶像崇拜。 神揀選擇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成為歸祂的聖潔國民,和屬祂自己的百姓;因此祂安排他們成為巴蘭所預言的“獨居的民”(民23:9;見出19:4-6;申14:2;26:16-19;詩135:4)。以色列不聽從神這一命令,與周邊的民族攙雜,成為宗教的“混血兒”。──《SDA聖經注釋》 ●「攙雜」:指「把油和麵粉和在一起,做成可以烘製麵包的麵糰」。原文的時態顯示這是以色列人叫自己與列邦攙雜。 ●「沒有翻過的餅」:一面烤焦、一面不熟的餅。表示以色列的外交政策相當不成熟。──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8~9】與外邦聯盟使以色列變得虛弱(“沒有翻過的餅”)和衰老(“頭髮斑白”)。──《雷氏研讀本》 “沒有翻過的餅”:只烤熟了一面,另一面還是生的餅,喻對外政策的不智,身為神的子民,只知一味討異邦歡心,接受列邦偶像的淫邪風俗,心中反沒有了真能拯救他們的神。“頭髮斑白”:北國精力早衰,看見斑白的頭髮應知警覺,卻先後向亞述和埃及進貢金銀(“吞吃他勞力得來的”),以致財政上一蹶不振。──《啟導本註釋》 ◎8~9這裡描述以色列人因為外交策略錯誤導致的嚴重問題,一方面國力被外國吸取,自己剩下的又長霉腐化了。以色列人本應是神的選民,與列邦不同,成為列邦的榜樣與祝福。而他們竟選擇與列國完全混雜,四處投靠強權,放棄自己的獨特地位與使命,導致悲慘的下場。──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8,16以法蓮是沒有翻過的餅何意?】 答:以法蓮是北方以色列國十支派中最強盛的支派,因此這名字代表以色列人。神對他們的性格曾用兩種比喻來描寫。一是「沒有翻過的餅」,意思是一面燒焦了,一面卻是生的,過尤不及,不能充饑,全無用處。表示他們的宗教信仰又冷又熱,偏重一面。專注重外表儀式與世俗為伍,與外邦人挽雜,不能分別為聖。而缺少內在屬靈生活的長進,如此失去了立場,沒有見證。一是「如同翻背的弓」,意思是不能發箭的弓,失去了作用。表示他們徒有外表的力量,實際卻是軟弱無能,不能射擊敵人。且因他們狂傲自驕,終必敗在敵人的手下。(七10,16)。以上這兩種比喻,對於現今基督徒的靈性生活,得著很大的儆醒和教訓。——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何七9】「外邦人吞吃他勞力得來的,他卻不知道;頭髮斑白,他也不覺得。」 「勞力得來的」:或作「力量」。 「頭髮斑白」:形容年老時體力衰弱的狀況。──《串珠聖經註釋》 外邦人吞吃。以色列和外邦人的攙雜(第8節)只能造成禍患。拜偶像的外邦國家確實吞吃了以法蓮的力量。亞蘭人使約哈斯的軍隊減少到可憐的數字(王下13:3-7)。米拿現必須向亞述納貢(王下15:17-20)。比加當政時,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佔領了以色列的領土,並把百姓擄到亞述(王下15:29;代上5:26)。這一切都發生在撒瑪利亞陷落,王國毀滅之前(王下17:5-18)。 頭髮斑白。象徵以色列國力的衰弱和國威的敗落。 他也不覺得。不一定指以色列沒有認識到自己已處在衰弱崩潰的狀態。國內外的形勢十分明顯。他們所不明白的是這種衰落是由於他們的背道。以色列缺乏她所應有的基本認識(見何4:6注釋)。──《SDA聖經注釋》 ●「外邦人吞吃他勞力得來的」:以色列的最後二十年中,大小戰爭使他們要向不同的國家繳納鉅額的貢款,使得財富流入他國。戰爭也使國內男丁銳減。 ●「勞力」:指「體力」,也包括「生殖力」(包括人、動物與植物)、「生命力」。 ●「頭髮斑白」:可指人的頭髮班白(蒼老、生命力流失)或食物上長霉。──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10】「以色列的驕傲當面見證自己,雖遭遇這一切,他們仍不歸向耶和華他們的神,也不尋求他。」 以色列所遭遇的一切,是國力的損失(9節上),以及日漸衰敗的現象(9節下)。但是他們仍無意悔改,並沒有回到神那裡去,真切地求告祂。 「耶和華他們的神」是重要的稱謂,因為他們原是神的選民,耶和華是聖約的神。這是值得注意的事,所以何西阿一再強調(一7,十二10,十三4,十四2),這聖約的關係一定不可斷絕,以色列人必須回轉,轉向耶和華並求告祂。──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以色列的驕傲。見何5:5注釋。 雖遭遇這一切。強調北方王國地頑地不尋求神的幫助,卻與外邦國家結盟立約。──《SDA聖經注釋》 【何七11】「以法蓮好像鴿子愚蠢無知。他們求告埃及,投奔亞述。」 北國舉棋不定的外交政策猶如容易受騙的鴿子,在飛行覓食時,往往忽視四面埋伏的網羅。──《串珠聖經註釋》 鴿子非常單純,容易受騙上當。以法蓮像鴿子那樣無知。「愚蠢」原意是沒有頭腦,或沒有心智,尤其在危險之中就慌亂起來,六神無主,像鴿子一樣亂飛,東沖西碰,實在非常危險與可憐。──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像鴿子愚蠢無知。古人似乎普遍認為鴿子頭腦簡單,容易受騙。這種鳥的愚蠢成為一句阿拉伯諺語的題材,其淵源不詳。單純的鴿子貿然撞入捕鳥人的網羅內,沒有任何的懷疑或防範(見箴7:23),這形象地描述了以法蓮的愚蠢。以色列在向埃及和亞述求助時,沒有意識到自己刺激了這些帝國的佔有欲。他們正希冀控制巴勒斯坦。於是以色列喪失了國家的主權和獨立。 求告埃及,投奔亞述。巴勒斯坦的地理位置易受這兩個古代帝國的侵犯。以色列的這兩個國家正處連接這兩個大國的通道上。兩大帝國都想奪取這條連接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富饒流域的通道。以色列王國和猶大王國陷入這場國際爭奪之中,被擠壓在兩個對手之間。她在絕望中沒有信賴她的神,卻愚蠢地先向一方求助,然後有向另一方求助,結果只能使自己國家的財富落入陷阱之中。──《SDA聖經注釋》 ●「無知」:原文是「無腦」、「無心」。──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11 鴿子的行為】以色列王搖擺不定的政治策略被拿來與鴿子易受騙相比(見:箴十四15用來形容愚蠢),鴿子是獵鳥者網羅易捕獲的獵物。此外,鴿子對於失去的雛鳥不太關心,可能被拿來與以色列對亞述政策的政治健忘症相比(見:何五\cs1613)。──《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七11 埃及/亞述】比加短暫政權裡的大部分時間,採用的是反亞述政策,向埃及人尋求援助。這引發列王紀下十五\cs1629記載的提革拉毘列色的會戰,導致加利利大多數地方被奪去,以色列人流亡亞述(見:王下十五25~31注釋)。何細亞一登基,最初必須向亞述進貢,但派遣使者去埃及(見:王下十七4注釋)。這樣有二心的行為,惹惱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圍攻撒瑪利亞達三年。繼承他的撒珥根二世,在主前七二一年攻下該城,將以色列人大部分人口驅逐(見:王下十七6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七11~12】與“埃及”和“亞述”聯盟毫無益處,耶和華將要審判以色列。──《雷氏研讀本》 “埃及”和“亞述”是當時在以色列南方和北方兩個大帝國。以色列國朝中分為兩派,一主親埃及,一主親亞述,就是不倚靠耶和華,這種搖擺不定的國策,有若只顧眼前覓食的鴿子,不知道神刑罰的網已在等著他們。──《啟導本註釋》 ◎11~12以色列朝廷分成親亞述與親埃及兩派,米拿現親亞述( 王上 15:19-20),比加親埃及,何細亞則交替投靠這兩國( 王下 17:4 )。──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12】「他們去的時候,我必將我的網撒在他們身上,我要打下他們如同空中的鳥。我必按他們會眾所聽見的,懲罰他們。」 「我必按 ...... 懲罰他們」:有學者解作「當我聽見他們成群結隊時,必把他們捉去」。──《串珠聖經註釋》 這裡說明神的審判,審判好像鳥網一般,等著禽鳥來自投。「懲罰」原意是管教,指明神審判的用意,神不是要滅絕他們,而要他們真正受管教,是家庭中父母管教兒女的方法,與五章二節「斥責」同義。──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他們去的時候。去埃及和亞述求助(見第11節注釋)。 我的網。神懲罰的網(見伯19:6;詩66:11;結12:13;32:3)。 打下他們。先知繼續使用鳥和捕鳥的比喻。無論百姓逃得多高多快,都逃不過神。他們將被恥辱地打落在地。 按他們會眾。何西阿告訴以法蓮,先知經常對以色列人所宣佈的懲罰,將在背道者身上嚴厲執行。──《SDA聖經注釋》 ●「必按他們會眾所聽見的懲罰他們」:很可能應該譯為「我要按他們盟約的報告來懲罰他們」。應該是指與亞述訂立的盟約。這種盟約除了要賠鉅款之外,也包括要接受亞述(戰勝國)的偶像,這樣的行為形同背叛耶和華,當然要被懲罰。──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12 獵捕鳥】要捕捉鳥,有好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獵人可能只使用彈弓,丟擲棍棒(如同便尼哈桑墓中所繪),或用弓來射下單只的鳥,但是聖經以及古代藝術描繪大都是以網或籠子來捕捉大群的鳥。例如塞加拉城的卡根米墓(埃及第六王朝)中,描繪捕鳥者使用網子。顯然有些捕鳥者也在圈套中使用誘餌或假鳥來吸引鳥(傳道書十一30為證)。很明顯,以色列王陷入古代兩大強權埃及和亞述所共同設下的政治野心網羅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七13】「“他們因離棄我,必定有禍;因違背我,必被毀滅。我雖要救贖他們,他們卻向我說謊。」 「必定有禍」是在這句之首,可譯為「禍哉」,或在中文的語句列在後端:「有禍了」。「違背」指他們不尊重神的權威,不尊耶和華為主。他們違背神的約,干犯神的律法(八1),所以必有災難臨到他們,使他們遭受毀滅。 神是願意拯救他們的,但是他們卻將有關神的真理歪曲了。他們不是向神說謊,而是以神的事為謊言,認為不可置信。在危難之中,他們不信神可拯救,反而去尋求強權的庇護,以為倚靠神不實際。──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必定有禍。百姓離開了他們得救的唯一源泉──神(見詩3:8;46:1;91:1-3;拿2:8,9)。 我雖要救贖他們 顯然指領他們出埃及。 他們卻向我說謊。先知在這裡不是指責百姓單單對人說謊(見第3節),而是更嚴重地對神說謊。這種謊言可能包括否認神的最基本的獨一神性,否認神有能力會保護或懲罰他們。先知也可能指這些謊言就是用嘴唇虛偽地親近神,內心卻遠離著祂(見賽29:13)。──《SDA聖經注釋》 ●「離棄」:「定意的偏離」、「刻意的躲避」。 ●「違背」:「不服權柄」、「公然挑戰權威」。 ●「救贖」:指用錢換取貨物或人。 出 15:13 則用此字來描述出埃及時神的舉動。──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13~14】這兩節是說百姓把經濟上的繁榮和生活上的富裕歸榮耀給偶像(“說謊”),就是敬拜神,也只把祂當作眾神中的一位來看待,用拜巴力的儀式來拜祂。“在床上呼號”和“聚集”(亦作“自刺”)都是拜巴力的儀式。──《啟導本註釋》 【何七14】「他們並不誠心哀求我,乃在床上呼號。他們為求五穀新酒聚集,仍然悖逆我。」 整節指以色列民以敬拜巴力的儀式來求耶和華賜雨和豐收。 「在床上呼號」:指當時拜巴力者求雨時的情形。 「聚集」:有古卷作「自刺」,亦為拜巴力的儀式。(見王上18:28)──《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祈求在態度上根本有問題,不是由內心發出,只是一種外表的禮儀,何況禮儀也不是真正純粹敬拜耶和華,可能混雜著異教的禮節。這裡提起著,可能是指巴力的敬拜。他們為物產求神,到底物質的生活還是也們最重視的,五榖新酒曾在何西阿書多次提說,尤其在第二章(8、9、22節)。──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他們並不誠心。百姓的虛偽表現在他們的言語和行動上。他們即使向神求助,也是不誠心的。以色列哀求神不是出於內心。 呼號(yalal)。這是一個擬聲詞,表示傷心。百姓呼號是因為痛苦,而不是真正悔改,新靠神(見詩18:41注釋)。真正的悔改不是因懼怕罪的懲罰,而是希望擺脫罪孽(見伯42:6注釋)。 聚集。描寫一群懶漢聚在一起,只知道吃吃喝喝。關於聚集的目的,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他們是假意聚集舉行敬拜神的的儀式。也有人認為這是偶像神廟中的宴會,通過奉獻食物取悅於他們的神。還有人認為他們只是聚集在城門口交流新聞,說說閒話而已,或討論不幸的國事。他們主要關心的,只是充足的糧食和酒,以保障他們肉體的需要。七十士譯本為“他們為油和酒割自己”,即在崇拜所雕刻的偶像時,瘋狂地割自己的肉。這是一種常見的異教做法(見王上18:28注釋)。──《SDA聖經注釋》 ●「在床上呼號」:這不是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呼求的正常舉動。 ●「他們為求五穀新酒聚集」:七十士譯本是寫成「他們為求五穀新酒割傷」。這是關係巴力宗教的一種儀式,遭遇旱災在巴力祭壇前祈求時,祭司會用刀割傷自己(跟台灣的乩童相似)。參考 王上 18:28 。 ●仍然「悖逆」:「遠離」,與「尋求」與「歸向」相反。──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15】「我雖教導他們,堅固他們的膀臂,他們竟圖謀抗拒我。」 教導他們,是以懲罰的方法來管教他們,為使他們學功課,好似父親管教兒子,當時不覺得快樂,反感到愁苦(來十二10)。這思想在申命記八章五節有很清楚的說明,神鍛煉他們,是神管教他們,是管教兒子的方法。可惜以色列人誤會,以為神不恩待他們。堅固他們的膀臂,是要他們經過運動,手臂有力。但真正的用意,在於增強他們道德的力量。──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我雖教導他們。直譯為“我雖訓練他們”,“我雖懲罰他們”,或“我雖指教他們”。這裡再次提到神的仁慈和以色列的忘恩負義。神恩待祂的子民,他們卻恩將仇報,堅持了自己的罪惡行徑。 這一節也說明了人意志的作用和自由。人的意志具有抵制神影響的力量,把祂的善意轉變成罪惡,因為他在道德和屬靈上是具有自主權的。 他們的膀臂。膀臂是力量的象徵(見詩18:34;144:1)。神就是這樣教導祂的子民力量的來源和獲得它的秘密。可是他們還是背叛祂。 圖謀抗拒。希伯來語原文的語序是強調性的:“抗拒我,他們圖謀;敵對我,他們的神!”神為他們做了那麼多事,並為祂的榮耀而創造了他們,他們卻敵對祂,離開祂去拜偶像,歸榮耀給這些假神(見賽42:8)。──《SDA聖經注釋》 【何七16】「他們歸向,卻不歸向至上者;他們如同翻背的弓。他們的首領必因舌頭的狂傲倒在刀下,這在埃及地必作人的譏笑。”」 「翻背的弓」:指鬆弛或不可靠的弓;它所射出的箭,方向不會正確,正如百姓基本上背棄神。──《串珠聖經註釋》 “翻背的弓”:看《詩篇》七十八57注。弓若鬆弛翻背,射出去的矢不能中的。北國不歸向至上的主已失去立國的目的。北國投靠埃及以抗亞述,不但未能救亡,反招來羞辱和亡國之禍(王下十七3~6)。──《啟導本註釋》 「不歸向至上者」在原文是兩個字:「不」與「至上者」,後者指至高的神,有時也可作「神」。 「翻背的弓」照中譯詞的意思,是將弓放在相反的方向,不向前射,向後射,反射到自己。但是原意卻不一樣。有人譯為「詭詐的弓」,使人上當。看起來可以用,實際箭弦太松,弓也不能用,根本不能射出去。 舌頭的狂傲實際是指口中的咒詛。他們不再依靠埃及,在叛離的時候,就遭埃及人的攻擊,倒在這異族人的刀下,使埃及人幸災樂禍,譏笑與辱駡。這些首領是策動政治陰謀者,而自己在圖謀暗殺君王的時候,反先被殺害。他們的結局就是這樣。──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如同翻背的弓。直譯為“如同鬆弛的弓”。這裡把以色列悖逆神的態度比作鬆弛的弓,無法向目標射箭。以色列在靈性上逐漸衰落,錯過了自己崇高的命分,就像喪失去彈力的弓,無法對所瞄準的目標射箭一樣(見詩78:55-57)。 舌頭的狂傲。指首領們的言論。他們教導百姓信賴埃及,而不信賴神。他們把百姓引向偶像崇拜和罪惡。當國家滅亡,百姓被擄到外國時,他們的話語就會如刀劍刺穿他們的心。 人的譏笑。埃及如何(見賽30:3,5注釋),世界也是如何;它嘲笑那些枉然信賴它,而不信賴神的人。──《SDA聖經注釋》 ●「卻不歸向至上者」:直譯是「卻歸向非神」。 ●「歸向卻歸向非神」:「歸向」是「轉向」的意思,這裡是指以色列人轉向埃及或巴力,卻不轉向耶和華。 ●「翻背的弓」:應該是指「沒有弦的弓」或「弦放鬆的弓」。用這種弓,射手再怎麼厲害都沒辦法射準紅心。 ●舌頭的「狂傲」:直譯是「憤恨」,這裡是指「咒罵」。可能是指首領咒罵發預言的先知。 ◎以色列人對神是「躲避」、「背叛」、「說謊」、「虛偽」....,即使偶爾有「回轉」的舉動,也是轉向非神(強權或巴力),這叫等待贖回以色列民族的耶和華神情何以堪呢?──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七16 翻背的弓】合成弓是由木頭、角、動物肌腱所組成(記載于烏加列的《阿赫特》敘事詩中),會受到天氣和濕度改變的影響。如果沒有收藏在盒子裡,會失去彈力,被描述為不可靠或鬆弛無力(見:詩七十八57)。亞述智慧文學說阿希卡爾說到惡人的箭反轉向自己,而這也可能是何西阿譴責以色列領袖的一部分(見:詩六十四2~7)。──《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