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何西阿書第九章拾穗

 

【何九1以色列啊!不要像外邦人歡喜快樂;因為你行邪淫離棄你的神,在各穀場上如妓女喜愛賞賜。

         “賞賜”。更可作:妓女的酬勞。以色列仿效那些信異教的鄰國,進行放肆的生殖物膜拜禮儀。──《雷氏研讀本》

         可能是指住棚節的歡樂;百姓在此節期慶祝豐收,以為這是沿用淫邪的異教儀式所引來的結果。

          「穀場」:是在城門附近的一塊平坦空曠地方,屬私人或公家所有。除用作打谷外,集會或宗教儀式亦於此舉行。(參撒下24:18; 王上22:10──《串珠聖經註釋》

         本章為先知審判的宣告:離棄神的國必遭懲罰,北國的民將被擄異邦(3節),後代要遭滅絕,巴力這生育之神挽救不了此厄運。

本節指出先知這番話似在慶祝收穫的住棚節上所說。“邪淫”、“妓女”都是指百姓靈性上離棄神。“穀物”指收穫時打禾的場,男子在場上過夜守護莊稼,妓女乘機來此討生活。──《啟導本註釋》

         「不要……」似乎不是禁止的命令,卻像勸戒的話。「歡喜」一詞原意為喧嚷拍手,或大聲叫鬧(士十六23及撒上六12)。「快樂」似乎與「歡喜」同義,「歡喜快樂」相提並論,在何西阿書還是首次出現,使人聯想迦南異教的怪異呼喊。在拉丁譯文中,譯詞將這兩個用詞分開:「以色列啊,不要歡喜;不要像外邦人快樂。」歡喜專指守節,快樂是與異教敬拜的方式有關。

         「你」實則是「你們」,直接指以色列人,行邪淫,是屬靈的淫亂,離棄耶和華,去隨從別神,「離棄」使他們迷失而遠離(四12),確是因淫亂而離棄神(一2)。──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不要像外邦人歡喜快樂。本章前半部分,即第1-9節,是對因暫時繁榮而產生的虛假安全感的警告。以色列曾在耶羅波安二世治下繁榮過(見何2:8注釋)。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離開之後(王下15:19;見代上5:26注釋),以色列在米拿現之下也曾有過和平。在提革拉毗列色侵犯以色列以前,比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強盛過的。因為他與亞蘭王利汛結盟,曾使猶大恐懼(王下16:5,6)。

         喜愛賞賜。這裡解釋了他們歡喜快樂的原因。他們把豐收看作是拜偶像的獎賞(見耶44:17,18)。怪不得何西阿把這些福氣說成是妓女的賞金,而不是神悅納的證據!──《SDA聖經注釋》

         「喜愛」賞賜:不只是喜愛,而是「做愛」。

         喜愛「賞賜」:「妓女的夜渡資」。

         「穀場」:曬穀、打穀的空地,通常位於城門口。收割的季節,男人在穀場上工作、睡覺,處理收穫的農作物,並且保護穀物。因此常有妓女到穀場討生活。

         ◎先知呼籲以色列人不要狂歡慶祝的原因,是因為以色列人道德敗壞,且即將即將遭禍。這樣的呼籲背後其實懷著希望以色列人認清他們處境,進而悔改歸向神的目的。──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1 穀場上的妓女】穀場是以色列農業地區幾項重要設施之一。收割完的穀物被運到此處,進行處理和流通(見:得三27)。它也很可能是公眾聚會(見:王上二十二10的衝突)與慶祝豐收(申十六13)的場所。然而,以色列被指示不再歡喜,因為人民相信巴力能使物產豐饒,顯出他們對雅巍的不忠實(見:何二78)。顯然一般的妓女和廟妓時常出沒在這豐收與剪羊毛的場所(見:創三十八1523注釋)。因此以色列就像是谷場的妓女,從那些她所歸功豐收的神祇得酬勞,而非認定雅巍的地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九1~6節日的歡樂和獻祭必告終止,因為百姓將被擄去。──《串珠聖經註釋》

 

【何九1~9●1~9這段記錄的背景是西元前733年以後的一個秋收的慶祝場合,這個「收割節」、「住棚節」也稱為「耶和華的節期」( 23:39-43 ),以色列人要在耶和華面前歡樂七日( 23:40 )。以色列人通常聚集在打穀場慶祝豐收,他們飲酒、跳舞、大肆慶祝。到這時候應該也包含了雜交等淫亂的慶祝方式。這段記錄混合先知的講章與聽眾的反應。 9:7

         這段應該是先知進入收割節的慶典中勸告以色列人不要像迦南民族那樣酗酒、跳舞、淫亂的慶祝收割。──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九2穀場和酒醡,都不夠以色列人使用,新酒也必缺乏。

         「酒」:應作「壓榨器」,此處主要指榨油之器。

          「不夠以色列人使用」:原文作「不能餵養他們」。

          「缺乏」:原文作「使她(以色列)失望」。──《串珠聖經註釋》

         預言歡樂的日子要終止,缺乏的日子就在眼前。──《啟導本註釋》

         「新酒也必缺乏」,缺乏原意為「欺騙」,或「詭詐」。在哈巴谷書三章十七節「效力」,原意也是一樣,用同一個字,表示果樹不真的結果,這裡指酒醡不出酒,豈不也同樣有名無實,簡直欺騙人。──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穀場和酒醡都不夠以色列人使用」:並非豐收到處理出產的地方不夠用,而是指穀場和酒醡所產出的不夠以色列人使用。

         「缺乏」:原意是「欺騙」。表示人來到酒醡,以為一定會有新酒,不過卻找不到,於是感覺好像被酒醡欺騙一樣。這是表達失望的意思。──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九3他們必不得住耶和華的地,以法蓮卻要歸回埃及,必在亞述吃不潔淨的食物。

         有些人確實去了埃及(王下二五26)。許多人去了亞述。在這兩個不潔之地,他們會吃不潔的食物,而且不能守他們的節期(5節)。──《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的地」:指迦南地;這是屬於神的,以色列民只是寄居的客旅而已(利25:23)。

          「歸回埃及」:指被擄到亞述(見8:13注)。

          「不潔淨的食物」:指摩西律法所規定以色列人不可進食的飛禽走獸(申14:3-20)。百姓被擄到異邦的時候,就不能遵守這些條例。──《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的地“:迦南應許美地。“歸回埃及”:看八13注。北國的民要被擄,獻祭無門(4節)。亞述為拜偶像之國,認為食物乃偶像所賜,在神眼中乃“不潔淨”。何況到了異邦寄人籬下,也不能遵守律法,被迫吃本來不可吃的食物(申十四320)。──《啟導本註釋》

         「耶和華的地」必指祂賜給以色列人的地業(書廿二19),耶和華產業的山(出十五17;參閱撒下二十19,廿一3),原指西乃山,必擴展至迦南美地。

         以法蓮不歸向耶和華,神使他們歸回埃及(七16,八13,九6,十一511,十二2),這是何西阿常提的。埃及原是為奴之家,出埃及是神的救恩,再回去,他們失了神的眷顧,再陷入奴役之中。亞述必與埃及是同義的,指外邦異族,他們的侵略也使以色列受到危害。──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耶和華的地。即巴勒斯坦(見詩85:1;珥2:18)。神原想把此地給祂的子民永久為業,他們卻因犯罪和背而失去了它。該地屬於他們,是以立約的關係為基礎的。他們既背棄了聖約(何6:78:19:1),就理應離開(見何9:15,17;何2:5,9)。

         歸回埃及。見何8:13注釋。

         吃不潔淨的食物。百姓在被擄之地將吃不潔淨的食物,因為他們不能按律法的要求,禁食某些動物(見利11;結4:13)。──《SDA聖經注釋》

         「耶和華的地」:指的是以色列人目前所住的「應許之地」。──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九4他們必不得向耶和華奠酒;即使奠酒,也不蒙悅納。他們的祭物,必如居喪者的食物,凡吃的必被玷污;因他們的食物,只為自己的口腹,必不奉入耶和華的殿。

         「奠酒」:即奠祭(民15:5-10)。

          「居喪者 ...... 被玷污」:守喪者在死人的屋裡是不潔淨的,同樣,百姓在異邦所獻的祭物不會為神所悅納,只可供作食物,不能用來獻祭。──《串珠聖經註釋》

         被擄異國,既不能守節,也不能獻祭,就是贖,神也不悅納。“居喪者的食物”:守喪者因為接近死人,所以他們的食物視為不潔淨(民十九14;申二十六14)。──《啟導本註釋》

         奠酒是獻祭的一部分,通常是先獻祭牲(火祭)與素祭,然後才以祭酒,即奠祭作結,要酒一欣四分之一(參閱民十五1-12;出廿九40;利廿三13)。但是這裡先提奠酒,再提祭物,次序似乎是顛倒了。他們在敬拜的事上,根本沒有尊崇耶和華,因此耶和華必不接受或悅納他們的獻祭。──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居喪者的食物。這是居喪者在喪葬時所吃的食物。依據律法,這種食物是不潔淨的,因為按照禮儀,屍體停放之處,和所有進出之人,都要不潔淨七天(見民19:14注釋)。因此吃這種食物在儀文上不潔淨的。他們在被擄污穢之地也是如此。

         因他們的食物只為自己的口腹。直譯是“因他們的食物是為他們的心靈”,即“為自己”(見詩16:10注釋)。他們所有的食物都是為了他們生存的需要,不應作為祭物帶到耶和華的殿。──《SDA聖經注釋》

         9:4 中提到的應該是以色列人被擄前的狀況。

         「奠酒」:參考 15:5-12 29:38-41 ,就是把酒倒在地上,象徵獻給耶和華。奠酒的份量大約是四分之一加侖。這裡指的應該是秋收節的奠祭,由於這種祭禮已經跟巴力信仰混合了,當然不蒙耶和華悅納。

         「居喪者」:原文是「邪惡」,這裡指的是「偶像崇拜」。

         「居喪者的食物」:指的是居喪的人獻給偶像(或死者)的祭物,然後自己食用。亦即這是「獻給偶像或獻給死人之後自己食用的食物」,這當然被耶和華恨惡。

         「耶和華的殿」:翻譯成「耶和華的居所」比較適當,因為北國沒有聖殿。──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4 居喪者的食物】服喪中的家庭,因為與死者有接觸,被認為不潔七天,必須經過儀式的淨化,以回到原來的社交與宗教活動中(見:民十九11注釋\cf0 )。在這段不潔的期間,他們所有的食物,也被延伸認為受到污染。這些食物雖然可以供給他們營養,但是吃起來卻毫無喜樂,也都不能獻給神為祭(見:耶十六7;結二十四17)。何西阿敘述這就是將來被擄的生活方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九5在大會的日子,到耶和華的節期,你們怎樣行呢?

         百姓既不能獻祭,就算節期來到,也不能做什麽了。──《串珠聖經註釋》

         大會與耶和華的節期是同義的,主要是指他們歡樂的時節,但他們沒有歡樂。

──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9:5 中,先知質問百姓,當他們被擄到亞述去的時候,再遇到住棚節時,他們能怎麼做呢?百姓當然不能怎麼做,只能沈默以對罷了。

 

【何九6看哪,他們逃避災難,埃及人必收殮他們的屍首,摩弗人必葬埋他們的骸骨。他們用銀子作的美物上必長蒺藜,他們的帳棚中必生荊棘。

         “蒺藜”指雜草。──《雷氏研讀本》

         「摩弗」:為埃及尼羅河畔古城,內有著名墳場。──《串珠聖經註釋》

         “摩弗”是埃及一個大城。以色列人所投靠求生之門,成為他們葬身之地。──《啟導本註釋》

         他們在災難中已無路可走,以為逃往埃及,可以免去災難。其實他們是走向死亡,讓埃及人來收殮他們的屍體。摩弗地最馳名的是金字塔,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是有這麼悠久的時期成為大墳場埋葬之地,是在尼羅河的三角地帶之尖端十五哩。現在竟成為以色列人之墳墓。

         「美物」可指偶像,但終必成為荒蕪之處,長出雜草,無人問津。美物也可指家中的親人,尤其是兒女,將他們獻給銀制的偶像。──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他們逃避。先知把以色列被擄異國,說成是已經發生的事。擁有“耶和華的地”(見第3節注釋)是享受神之愛的證據。百姓的罪使他們失去了神的悅納,起後果只能是背井離鄉。

         災難。指他們故鄉的淒涼和荒蕪。他們離開那個地方,即在那裡被擄。

         埃及。顯然喻指他們受懲罰之地將成為他們第二個為奴之地(見何8:13注釋)。他們聚居和埋葬在遠離故鄉的土地上。

         美物。關於“美物”有各種解釋,如銀像,銀器,或飾銀的房屋。最後一種解釋較符合上下文。以色列人裝飾好的家宅將荒涼和廢棄,長滿蒺藜和荊棘。

         帳棚。喻指房屋。──《SDA聖經注釋》

         「收斂」:「聚集」的意思。

         「摩弗」:埃及的一座城市,位於尼羅河以西,開羅以南20公里,以金字塔聞名於世,是當時埃及的政治與宗教中心。何西阿就是以摩弗的金字塔(埋葬人的中心)為比喻的重點。現代翻譯為「孟斐斯」。

         ◎以色列人逃避災難,即使躲到埃及,也只是死在埃及罷了。他們的一切美物與財產都將荒蕪。──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6 摩弗(孟斐斯))埃及歷史中大部分的時間,摩弗(今日的米特拉欣內)是下埃及的首都。它位於今日開羅南方十三哩處,尼羅河的西岸。──《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九6摩弗是何地方?那地景況如何?】

       答:摩弗--意即善這居所,被使公正;其別名挪弗,系古時下埃及的都城,位於尼羅河岸之平原,距離三角洲約30裡,久為數王朝的京城,原為一華麗的城市,其地人民富庶,城外墳山長六十裡。「看哪!他們逃避災難,埃及人心收殮他們的屍首,摩弗人心葬埋他們的骸骨。」(6上)由此可想而知。且諸先知嘗言這城必見傾滅(賽十九13,耶二16,四六14,結卅1316),到如今此城的基址猶為荒野,這話果然應驗了。――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何九7以色列人必知道降罰的日子臨近,報應的時候來到。(民說:作先知的是愚味,受靈感的是狂妄。)皆因他們多多作孽,大懷怨恨。

         「以色列必知道」:或作「讓以色列人知道」。

          7下的意思是:由於百姓罪大惡極,屬神的人反被看為愚妄。──《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至9節說明百姓所以受亡國的責罰,乃因不聽神藉先知曉諭他們的話。反視先知為愚昧、狂妄。──《啟導本註釋》

         降罰與報應是同義的,以重複的方式道出,必在於加重語氣。「愚昧」在箴言書曾出現有十三次之多,指失去理性的人,近乎瘋癲(撒上廿一13)。至於「受靈感的」是與「先知」同義,而且是帶有譏刺的口吻。他們對先知雖盡譏諷的能事,卻自知有罪,所以格外有敵對的態度。他們沒有悔改的心,不肯聽受警戒與責備的話,大懷怨恨,拒絕神的使者。──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降罰的日子。何西阿時代的假先知,顯然和其他時代的假先知一樣,嘲笑神忿怒的日子臨近的說法,向百姓保證不必擔心(見耶14:13-15;結13:9,10;摩6:3)。不幸的是,許多人相信和喜歡這種騙人的道理(見賽30:8-14)。但神的旨意必要實現。神懲罰和報應的的日子快要到了。以色列肯定會知道這一點的。因為他們將感受他們所不相信的事。

         受靈感的。有人認為這裡的先知和有靈感的人是指假先知(見第8節注釋)。他們自稱有神的靈感,用虛假的希望和平安的保證欺騙以色列人(見耶8:11)。痛苦的經歷將會使以色列人明白,用假預言迷惑百姓的人是愚蠢的。無論何時,只要神呼召了一位真先知,撒但就派出假先知。摩西必須與埃及的術士和巴蘭作鬥爭(出7:10,118:6,7;民22-24)。以利亞在迦密山必須應付四百五十個巴力的先知(王上18章)。米該雅在撒瑪利亞遭遇見另外四百個假先知(王上22:6-23)。這樣的假先知還將出現,直到世界歷史的結束(見太24:11,24)。

         還有人認為這裡的先知和受靈感的人是指真先知。百姓說他們愚昧和瘋狂,藐視,嘲笑和迫害他們。追求世俗的人一直把神的真先知視為瘋狂。非斯都是這樣看使徒保羅的(徒26:24)。當以利沙派遣年輕的先知膏耶戶為王的時候(王下9:1-11)耶戶的軍長們是這樣看的;還有示瑪雅責備耶利米的時候也是那樣(耶29:24-29)。我們的主不就被當時的猶太人告說成“瘋了”的嗎(約10:19-21)?

         大懷怨恨。顯然指背道者對同胞,對神和神先知的憎恨。犯罪的人在墮落的道路上先是忽視神,然後故意違抗神。最後當他因任意而行,受到神的懲罰,就憎恨起他的創造主。──《SDA聖經注釋》

         「愚昧」:說話愚昧,不值得一聽的意思。

         「狂妄」:「瘋癲」的意思,無理性又不可靠。──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7 作先知的是愚昧】有時候,被神的靈所充滿的人(撒上九6)和單純被認為是瘋子的人(撒上二十一1315;王下九11),只有一線之隔。然而,此處何西阿的敵人試圖破壞他的名譽,說他的預言其實只是瘋人瘋語(比較:摩七10;耶二十九2528,類似的控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九7~8百姓對何西阿嚴峻的警告所作的回應是稱他為“愚昧”,實際上他卻是國民的守望者。──《雷氏研讀本》

 

【何九8以法蓮曾作我神守望的,至於先知,在他一切的道上作為捕鳥人的網羅,在他神的家中懷怨恨。

         8上 原文可譯作「先知與我的神是以法蓮的守望者」或「先知是我神的子民以法蓮之守望者」。

          8下 意思是:先知卻被人陷害和怨恨。另一解釋是指假先知使百姓跌倒。──《串珠聖經註釋》

         上半節可作:“先知和我的神是以法蓮的守望者”,但百姓對懷著善意來警告他們的先知卻報之以敵意,加以陷害(“捕鳥人的網羅”)。──《啟導本註釋》

         以法蓮若指整個人民,怎會是神的守望者呢?根據耶利米與以西結,先知有守望的職任(耶六17;結三17,卅三267)。何西阿也以守望為己任(五8,八1),必須吹角以警告人。所以以法蓮本身不曾作神守望的,而是先知成為以法蓮的守望者,隨從神。

         先知是以法蓮的守望者,人們應以先知為保護他們安全的人。但在他們看來,先知的瘋癲如同野鳥亂撞。所以他們在境內遍設網羅為捕捉先知,使先知以後無法再活躍。神的家仍指神的地,指巴勒斯坦的全境。先知無論到那裡去,都遭受憎恨。──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守望的。如果我們把先知和受靈感的人(見第7節注釋)視為真先知,被百姓諷刺和嘲笑為愚昧和瘋狂的人,何西阿在這裡就是宣佈:他的神就是這些守望者的神。不管他們受到怎樣的對待,作為神的守望者(見結3:16-2133:7-9),他們都會受到神的保護。

         我神。假先知站在百姓一邊討好他們,不指責他們的罪惡行徑,真先知則站在神一邊,接受祂的幫助和引導,與祂交往,實行祂的旨意,應付一切的反對。總之,他有崇高的特權蒙召“與神同工的”(林後6:1)。改變原文的一個母音(見本書卷一第25,26頁),該詞可譯為:“我神的百姓”。

         捕鳥人的網羅。比喻假先知的工作。他們藉著欺騙使百姓陷入毀滅(見賽30:8-13)。這似乎暗示上面所提到的“先知”(見第7節注釋)是假先知,而不是真先知。

         怨恨。顯然指憎恨神和祂的子民,助長偶像崇拜。地點是在偶像的廟宇中,懷怨恨的是假先知。

         他神的家。假先知要與偶像的廟宇,也許是伯特利的那一座產生聯繫(見何8:1注釋)。請注意“他神”和上面“我神”之間的差別。──《SDA聖經注釋》

         「以法蓮曾作我神守望的」:應該譯為「以法蓮啊!那位守望的是我神的使者」或「先知是與我神同做以法蓮的守望者」。

         「守望的」:「守望者」,職責就是在守望樓儆醒守望。許多先知都是把自己的職分當成是「守望者」。 6:17 3:17

         「在他一切的道上作為捕鳥人的網羅」:應該是以法蓮在先知的道路上作為網羅要捕捉先知。

         「神的家中」:指的是「整個以色列國」。──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九9以法蓮深深的敗壞,如在基比亞的日子一樣。耶和華必紀念他們的罪孽,追討他們的罪惡。

         何西阿把當日的邪惡與“基比亞的日子”相比(比較士一九二一);昔日便雅憫支派幾乎被滅絕。──《雷氏研讀本》

         「基比亞的日子」:大概是指士師時代基比亞匪徒奸殺利未人之妾一事(士19:22-30), 那時各人任意妄為,無惡不作。──《串珠聖經註釋》

         “基比亞的日子”:何西阿時代的以色列國混亂一片,不下於士師時代的基比亞(看士十九~二十章)。──《啟導本註釋》

         「深深的敗壞」是以兩個動詞來表達,那是指他們深陷於危害之中,無法自拔。基比亞的日子是十分卑下而混亂的,便雅憫的基比亞匪徒曾因強暴,而激動眾怒,發生內戰,自相殘殺,可謂十分悲慘的事,記載在士師記十九章起。基比亞也是掃羅王的居所,以色列立王,也許在何西阿看來是悖逆的罪(參閱八4,九15)。──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基比亞的日子。何西阿用基比亞來說明北方王國百姓的罪孽深重。他可能指基比亞人無恥地強暴利未人的妾。這是士師時代令人髮指的罪行之一(見士19章)。

         紀念他們的罪孽。雖然神似乎暫時寬容罪人的罪孽,讓便雅憫在其他支派中占了上風,但基比亞的罪幾乎招致便雅憫支派的滅絕(見士20章)。北方以色列王國也將如此。他們無法逃脫在囚擄中神忿怒的追討,雖然他們的罪惡似乎多年被神所寬容。

         追討。即“懲罰”(見何8:13;見詩8:459:5注釋)。──《SDA聖經注釋》

         「基比亞的日子」:指 19:1-21:25 的事件。其敗壞是出埃及到現在都沒有行過、沒有見過的。 19:30  基比亞事件導致便雅憫支派幾乎全部滅絕,這也暗示以色列的命運將「近乎滅絕」。──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9 基比亞的日子】關於在基比亞所發生的可憎之事,請參看:士師記十九1214與十九25。由於何西阿只需單單提到這城市的名字,就代表那些無法無天的可怕景象,還有可恥的行為,顯然這個故事在他的時代廣為人知。──《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九9基比亞是何地方?在它的日子如何?】

       答:基比亞--山的意思,屬於便雅憫支派所得地業中的一座小城,位於耶路撒冷之北約十二裡(士十九1214)因為這城的一匪徒,將利未人在猶大伯利恒岳父家中所接回的妾,玷污淩辱致死,而激動以色列別的支派,彼此聯合如同一人,聚集攻擊基比亞城,便雅憫人反從他們各城裡出來,要與以色列人打仗,被以色列人幾乎殺滅淨盡,所剩下來的只有六百人(士十九全,二十全)。先知何西阿在這裡說:「以法蓮深深的敗壞,如在基比亞的日子一樣,耶和華必紀念他們的罪孽,追討他們的罪惡。」(何九9)其中心意思,乃指以色列人目前所行的,正如過去在基比亞的日子所犯可怕的罪行一樣,神必要追討他們的罪惡,降罰報應的日子就要臨到了(九7,十9)。――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何九10主說:“我遇見以色列如葡萄在曠野,我看見你們的列祖,如無花果樹上春季初熟的果子。他們卻來到巴力昆珥專拜那可羞恥的,就成為可憎惡的,與他們所愛的一樣。

         “巴力毗珥”:以色列人在曠野作神立約的民,神喜愛他們,當作香甜的葡萄和初熟的無花果。以色列進入迦南前,摩押的女子引誘他們拜邪神“巴力毗珥”(民二十五14)。以民背信棄義,由來已久,於今為烈。──《啟導本註釋》

         你們的列祖,仍指以色列早期的歷史,神選召他們,原是照著神所喜悅的。巴力毘珥的事件發生在伯毘珥(申三29,四46等),在約但河東北出口約十哩左右。毘珥山在曠野(民廿三28),那裡有聖所,敬拜巴力毘珥。這種敬拜的禮儀是有淫亂的方式,所以使以色列人陷入罪中(民廿五1-8)。巴力的名與羞恥相連,偶像是可憎惡的。所以那時起,以色列民族的歷史就蒙上羞恥與可憎的污點。──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如葡萄。在未經開墾的荒野中找到葡萄和初熟的無花果是很開心的。神表達了祂當初把以色列人帶到自己身邊時對他們的極大歡喜(申32:10)。

         巴力毗珥。指摩押人引誘以色列犯下的可怕的屬靈和肉體的姦淫。這是背道的巴蘭所慫恿的(見民25:1-5)。

         專拜nazar)。 指“奉獻自己”。nazar nazir(“拿細耳人”)的詞根(見民6:2注釋)。

         那可羞恥的。摩押少女向污穢不堪的假神奉獻了自己的童貞。本應獻身侍奉神的以色列人也捲入了這個罪行(民25:6-9)。與不做任何妨礙獻身侍奉神之事的拿細耳人(見民6)不同,這些犯罪的人離棄神和祂的道,參與了可恥的事,即成了“羞恥的拿細耳人”(見上文“專拜”的注釋)。

         與他們所愛的一樣。人們的品格很容易與他的崇拜物件同化(見詩115:8注釋)。以色列正是這樣。他們在道德和品格上墮落之後,神就視他們為可憎,就如他們所崇拜的外邦可憎之物。──《SDA聖經注釋》

         「葡萄在曠野」:葡萄本來就不生長在曠野,所以在曠野遇到葡萄樹,就是「意外的驚喜」。

         「無花果樹上春季初熟的果子」:無花果要到夏天才成熟,所以春天看到無花果樹的果子,就是「意外的驚喜」。

         「巴力毗珥」:位於約但河口東北約十六公里,在 25:1-9 中記載以色列人走到此處,紮營在什亭。摩押女子來引誘以色列人向巴力獻祭,參與巴力崇拜的性交大會,引起神的憤怒,用瘟疫殺了兩萬四千以色列人。

         「可羞恥的」:「巴力」在聖經的別名。

         ◎這一節有如丈夫想起初戀的美好,而現今妻子卻跟情夫跑了,失望、沮喪透頂的心情。

         ◎以色列人拜巴力之後,變成與巴力沒有分別,是可憎惡的。──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10 果子的隱喻】葡萄在曠野、無花果樹上春季初熟的果子,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喜悅。南地(Negeb)中「葡萄隧道」的證據顯示此處可能有葡萄的栽培,而小串的據說特別甜。五至六月成熟的小無花果也是如此。它們被公認為是美味佳品,所以採摘以後馬上食用(見:賽二十八4;鴻三12)。──《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九10~17雖然在以色列國開始的時候,神發現他的子民好象“葡萄在曠野”(10節)那樣使人心神爽快,但他們卻在“巴力毗珥”轉向邪惡(比較民二五),在“吉甲”背叛神(15節);吉甲就是他們宣佈掃羅為王的地方(撒上一一15)。巴力的膜拜,和渴望人類君王統治而非神統治兩者的結合,使百姓註定要“飄流在列國中”(17節)。──《雷氏研讀本》

         後代必斷絕:百姓以為拜巴力會帶來生育,所以神要滅絕他們的後代。──《串珠聖經註釋》

         ●10~17這段經文的背景,應該是何細亞王的末期,以色列即將亡國的前夕。──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九11至於以法蓮人,他們的榮耀必如鳥飛去;必不生產、不懷胎、不成孕。

         “榮耀”指北國的繁榮和眾多的人口。這些都要過去,後嗣要滅絕。──《啟導本註釋》

         「他們如鳥飛去」,在八章九節形容他們如同獨行的野驢,再參照詩篇一○二篇八節「孤單的麻雀」。他們所膜拜的神明,是生產的神,但是他們離棄神,失去福分,也不能得著生育之福。神不再使他們生養眾多,也沒有生活的和美安全,他們失去榮耀,生命的泉源就完全乾涸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至於以法蓮人。在描述了以色列現在的罪惡和過去的可恥罪行,如基比亞和巴力-毗珥以後(第9,10節),何西阿繼續宣佈北方王國所應得的懲罰。

         他們的榮耀。“以法蓮”意為“雙倍的收成”(見創41:52注釋)。雅各在給以法蓮的祝福中預言他的人數會超過他的兄弟瑪拿西(創48:14-20)。這一祝福後來又由摩西予以確認(申33:17)。所以很有可能這裡的榮耀是指以法蓮人口的增加。由於侵略者的刀劍,以法蓮的人口會顯著減少。──《SDA聖經注釋》

         「不生產,不懷胎,不成孕」:簡單的說,就是「絕後」。崇拜生殖神的下場居然是「絕後」。

 

【何九12縱然養大兒女,我卻必使他們喪子,甚至不留一個。我離棄他們,他們就有禍了。」

         神的審判來到,沒有甚麼餘剩的,這是先知以賽亞、耶利米與西番雅的豫言,現在必須實現。神使他們喪子,神離棄他們,他們會失去一切,因為不再有神的恩惠。沒有子息固然是悲慘的事,但是更大的悲劇是沒有神的同在。人無法接近神,才是最大的悲哀。──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何九13「我看以法蓮如推羅栽於美地。以法蓮卻要將自己的兒女帶出來,交與行殺戮的人。」

         「推羅」:為腓尼基的海港,以土地肥沃及富裕繁榮見稱。──《串珠聖經註釋》

         “推羅”:以財富及物產豐富聞名的地中海畔大城。──《啟導本註釋》

         以法蓮。本節前半部分希伯來語含義不明。七十士譯本為“以法蓮,在我看來,讓他們把兒女作為獵物交出”。

         行殺戮的人。對一個被征服的民族而言,古代也許沒有一個國家比亞述人更加殘忍的了(見何10:14)。──《SDA聖經注釋》

         「推羅」:應該是抄本問題,七十士譯本翻譯成「狩獵」。

         「我看以法蓮如推羅栽於美地」:譯為「照我看,以法蓮已經將自己的兒女交給狩獵的人」。──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13 兒女交與行殺戮的人】有可能是暗示以色列的領袖使人民陷入政治上的動亂,因此讓其家庭向橫衝直撞的亞述軍隊門戶大開(見:何七11注釋)。蘇美的《吾珥被毀悼詞》敘述到類似的事件:圍城期間,父母拋棄子女。另一種可能性是「殺戮小孩的人」是指鬼魔。巴比倫的鬼叫作「帕什圖」(Pashittu),被認為是誘拐小孩的。這可能是指述拋棄小孩的另一種方法。關於拋棄孩童的進一步信息,請參看:以西結書十六5──《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九14耶和華啊!求你加給他們,加甚麼呢?要使他們胎墜乳幹。

         先知在此深覺百姓的罪孽,故呼求神按 的公義懲罰他們。──《串珠聖經註釋》

         神厭惡罪,才施此刑罰。先知祈禱不是出諸仇恨,而是由於神對罪惡的忿怒。──《啟導本註釋》

         先知雖宣告審判,究竟不能完全以客觀的立場,他自己也是以法蓮的一分子,怎可完全不顧呢?因此他完全站在眾民的立場,祈求神施恩。求你加給他們……不能再容讓他們損失。但是他在禱告時,立即就猶豫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這個禱告很奇怪,何西阿禱告是求神執行「不育」的懲罰。看起來好像何西阿比其他先知殘忍,不為以色列代求。不過也許我們可以想成是何西阿已經看清楚懲罰無法避免,至少不要把這種懲罰帶給無辜的下一代。所以他求耶和華斷絕以色列人的生育力,算是在這種狀況下,他唯一能為以色列人求得的好處吧!──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九15耶和華說:“他們一切的惡事都在吉甲,我在那裡憎惡他們。因他們所行的惡,我必從我地上趕出他們去,不再憐愛他們;他們的首領都是悖逆的。」

         現在神指出以色列癥結的焦點是在吉甲。吉甲有政治的罪惡,也因巴力宗教使他們背道犯罪,吉甲既促使人們回顧掃羅的事,就想起現今首領的悖逆,更加值得警戒。

         「吉甲」:見4:15注。

          「我地上」:原文作「我的家」。──《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民在吉甲建了一個邱壇(十二11),成了拜偶像的中心。“我地上”亦作“我的家”。淫婦須趕出丈夫的家,以色列也必須趕出神賜給他們的家迦南地。──《啟導本註釋》

         「憎惡」是有敵對的涵義。他們敵擋神,破壞了與神所立的聖約。神現在成為他們的仇敵,好似在追逼他們(參閱八3)。悖逆是有倔強的成分,剛愎自用,使百姓對神更加悖逆。──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吉甲。見何4:15注釋。

         我在那裡憎惡他們。我們的罪引起神的憎惡,這是很可怕的。這種憎惡所造成的懲罰,將是很嚴重的。但我們可以確信,雖然神憎恨罪,祂卻憐愛罪人。如果罪人不擺脫罪孽,有朝一日他就會體驗神對罪的憎惡。這種憎惡將導致罪的最終毀滅。以法蓮所犯的不是一般的罪,不是無知的罪,而是得罪神旨意的充足亮光,所以要受更重的懲罰(見路12:47,48)。

         我地。有文本為“我家”,見本章第3節注釋)。

         不再憐愛他們。當然是指整體國家而言,而不是指個人。他們中有許多人仍然忠於神和祂的道。在以色列中有許多人這樣的人。神過去和將來都愛他們(見王上19:18;代下16:9;羅8:35-39)。

         他們的首領。說明北方王國在靈性狀況是不可救藥的了。因為她的國王沒有一個在神的眼中是看為正的。這個國家,本應成為外邦人的光(見賽49:6),卻成了靈性黑暗之地,這是多麼可悲。──《SDA聖經注釋》

         「吉甲」:這是巴力崇拜的中心,位於耶利哥城北部。

         「我地上」:也可以翻譯作「我的家」。暗指以色列如淫婦被趕出夫家一樣的被趕出應許之地。──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15 在吉甲的惡事】請參看:何西阿書四15注釋。何西阿的控訴可能是基於征服期間的事件,或是掃羅即位作王的時候(撒上十一1215),不過也有可能是指著沒有在他處記載,如今不為人知的當代事件。──《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九16以法蓮受責罰,根本枯乾,必不能結果。即或生產,我必殺他們所生的愛子。

         以法蓮原是結果的地土,現在不能結果,「以法蓮」這名是昌盛(創四十一52),原意為花木茂繁,果實豐碩。生育的事不是只指婦人,也應包括男子,所以他們所生的愛子,指他們男女在一起。他們是指全部的人民,都失去生產之福。根本枯乾,沒有雨露的滋潤。以色列民族生命的枯萎,是因得不著神的恩澤。

──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何九17我的神必棄絕他們,因為他們不聽從他;他們也必飄流在列國中。

         先知呼喊「我的神」,這是帶著順服的心意,因為他無法逃避神。神棄絕他們,因為他們先離棄神。他們飄流,失去他們的家庭。家中沒有生產,只有夭折的孩童,家破人亡,或無家無子。這些都是無窮的痛苦。這是他們先離棄了神,才遭受棄絕的苦楚。──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我的神。見第8節注釋。神不再是那些悖逆離開祂之人的神。神從不離棄人,除非他們先離棄祂走自己的路(見第12節注釋)。

         他們也必飄流。幾百年以前,神就已警告以色列:如果他們離開神,飄流就會是他們的命運(見申28:63-65)。十個支派作為一個國家,將不再恢復,直到末日。他們要“飄流在列國中”。從何西阿的日子直到今日,猶太人的歷史充分證明神的這個預言已得到顯著的應驗。他們沒有祖國,從一個國家漂流到另一個國家。但這個預言並沒有說這十個支派中的個人不可以從囚擄中歸回。他們中間有些人在猶大被擄期滿以後,與猶大的流亡者一同回國(見何1:11注釋)。──《SDA聖經注釋》

         「聽從」:「聽取並跟從」。── 蔡哲民《查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