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何西阿書第十三章拾穗

 

【何十三1從前以法蓮說話,人都戰兢,他在以色列中居處高位;但他在事奉巴力的事上犯罪,就死了。

         “就死了”。即屬靈上的死。──《雷氏研讀本》

         「以法蓮」:在此指以法蓮支派,而不是代表北國。在士師時期,這支派的勢力最大,創立北國的耶羅波安亦屬這支派。然而,當代的以法蓮因拜巴力而衰落,已是今非昔比了。

          「死了」:指與神隔絕,靈性上死去。──《串珠聖經註釋》

         雅各臨終時為子孫的祝福中,給約瑟的幼子以法蓮的話是:他的後裔要成為多族(創四十八19)。以法蓮後來成為北國十支派中最有力的一個。舊約聖經且用“以法蓮”一名稱呼北國,領袖群倫(說話人都戰兢)。約書亞、耶羅波安第一這些著名領袖都出自此族(書二十四30;王上十一26)。可是陷在拜巴力的罪中,必須付出代價,這代價就是與神斷絕了關係,在靈性上死亡。──《啟導本註釋》

         為甚麼以法蓮說話使人戰兢?聖經中並無任何憑證可以解釋。大致來說有兩種可能的涵義。一種說法是指以法蓮政治的決策,一經公佈,使北國的全境都感到極大的恐懼。另一種臆想,耶和華的話令人驚懼及敬畏。但是以法蓮又怎麼會成為神的話呢?可能這是指著他們起誓,開口向耶和華誓言,這是可怕的,因為發了誓,必須準備承受神干預的後果。

         他們敬奉巴力的事,是經久的歷史。巴力就是巴力毘珥(九10),但與出埃及記卅二章及列王記上十二章拜牛犢的事不盡相同,但後果仍是一樣,他們一定死。這是歷史的往事,成為後世的鑒戒。他們應該醒悟。──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人都戰兢。本章1-8節說明以法蓮(北方以色列王國)“自取敗壞”(第9節)的原因,列舉了他們犯罪的細節,和所帶來的懲罰。

         巴力的事上犯罪。顯然指亞哈在王后耶洗別的慫恿之下引入以色列的巴力崇拜(見王上16:29-33)。牛犢崇拜無疑為此預備了道路(見王上16:29-33)。通過以利亞(王上18章)和國王耶戶的努力(王下9-10章),這一罪惡受到了挫折,但沒有根除,經常復發。

         他……就死了。以法蓮的偶像崇拜導致了民族的敗落和政治上的死亡。以法蓮喪失了崇高的地位,榮譽掃地,在屬靈上死亡,即將埋葬(見弗2:1)。離棄神,與罪惡糾纏的必然結就是死亡(見結33:10,11;羅6:23)。先知通過對比以法蓮的繁榮和毀滅,說明神賜福給以法蓮是因約瑟的緣故。他的繁榮是因為神格外的憐憫(見創49:22)。他的毀滅是因為他自己的罪。──《SDA聖經注釋》

         「就死了」:指的應該是「就被判了死刑」。

         1-3  百姓因背信以致失去昔日的榮耀。

         本章很可能是在西元前724年寫的,這時和西阿也有可能已經逃到南國猶大。本章的論述形式,都是用「過去、現在、未來」三段來描述。──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2現今他們罪上加罪,用銀子為自己鑄造偶像,就是照自己的聰明製造,都是匠人的工作。有人論說,獻祭的人可以向牛犢親嘴。

         “向牛犢〔偶像〕親嘴”是多麼荒謬的事。──《雷氏研讀本》

         「罪上加罪」:指不斷的犯罪。

          「獻祭 ...... 親嘴」:原文可譯作「他們獻人為祭,與牛犢親嘴。與牛犢親嘴是當時敬拜的一項儀式。──《串珠聖經註釋》

         “向牛犢親嘴”:禮拜偶像。──《啟導本註釋》

         照他們自己的聰明製造,是他們先經過一番設計。那是指他們作了一個模型,再照著製造同樣的偶像。或者他們就直接製造,不必經過設計。但這一切全部只是匠人的工作,根本沒有任何價值。

         有人論說,他們是誰?向誰來說?他們是以色列敬奉偶像的人。他們那些獻祭的人在說話,可能是對自己說,自言自語,自圓其說,他們可以向牛犢親嘴。這是拜牛犢的一種禮儀的動作(參閱王上十九18)。──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現今。該詞把時間從崇拜巴力的開始(見對第1節注釋)轉到了何西阿的時代。可憎的是他們象耶羅波安一世那樣,製作和崇拜雕像,來代表真神(見王上12:25-33),從而違背了第二條誡命,無視必須以心靈而不是用物質來敬拜神的嚴肅命令(見出20:4-6;約4:24)。更可憎的是,他們引進了異教的神,如腓尼基的巴力,直接違犯了只能拜神的第一條誡命(見出20:3)。在何西阿的年代裡,各種偶像崇拜繼續氾濫,“罪上加罪”,直到國家完全被這些假宗教所滲透。

         匠人的工作。這些偶像是人手所造,根本沒有屬靈或肉體上的能力(見賽44:9-20;哈2:18,19)。

         向牛犢親嘴。與崇拜的物件親嘴是偶像崇拜者的習慣做法(見王上19:18)。如果偶像夠不到(如月亮),崇拜者就用吻自己的手來代替(見伯31:27注釋)。──《SDA聖經注釋》

         「罪上加罪」:可以指「堅持繼續在罪中」或「罪惡疊加在先前的罪惡之上」。

         「論說」:原文的時態表示「不斷的說」。

         「獻祭的人」:也可以譯為「獻人為祭的」,不過當時「獻人為祭」的事情並不是很普遍。舊約中所說的「使兒女經火」 18:21  王下 23:10 可能指著把小孩燒死獻給神明,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這是指讓小孩經過火,以吸收火的精華,使小孩強壯的儀式。

         「向牛犢親嘴」:應該是指一種敬拜牛犢的儀式,不過儀式的細節不明。──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2 製造偶像的技術】關於古代近東地區,用來製造偶像技術的討論,請參看:士師記十七3;以賽亞書四十19,四十四1718等節注釋。按照何西阿的說法,獲得與使用塑造這些偶像的技術,只是以色列人試圖把宗教融合拜假神、敗壞其敬拜更進一步的例證。──《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十三2 向牛犢親嘴】撒縵以色三世的黑石碑上,描述以色列王耶戶在亞述王面前親吻土地。《埃努瑪埃利什》神話中,瑪爾杜克神敉平叛亂,成為眾神之首後,眾神群集親吻他的腳。這是對國王和神表示順服的常見行為。同樣,親吻偶像包含了親吻其腳以示臣服、順從和效忠。馬里信函中,特爾卡省長基布裡大甘建議馬里國王心利林移駕特爾卡,以親吻大甘神像的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十三3因此,他們必如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甘露,像場上的糠秕被狂風吹去,又像煙氣騰於窗外

         形容北國快將消滅。──《串珠聖經註釋》

         “雲霧”、“甘露”、“糠秕”、“煙氣”都是容易消失的東西,成為北國危在旦夕的說明。──《啟導本註釋》

         這裡有四個隱喻,都強調短暫性,早晨的雲霧與速散的甘露,都是瞬刻間即行消失的。在六章四節提到他們良善的短暫,但這裡是指他們整個的生命,也這樣不能持久。

         氣從窗戶外騰,窗戶也可譯為煙囪,未必在屋頂上,也可能在房屋的旁邊,所以譯為窗戶。

         雲霧、晨露、糠秕、煙氣四樣都說明不會存留許久的東西,迅速間即會消逝。向外邦神獻祭是這樣,一陣風就吹去一切,雲散煙消,都歸於烏有了。也指他們獻祭的人,他們的生命很快就不復存在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早晨的雲霧」、「速散的甘露」、「場上的糠秕被狂風吹去」、「煙氣騰於窗外」:指的都是「快速消逝」的意思。

         ◎不管以往多顯赫,當以色列人丟棄造物者,心智昏暗之後,很快就走向滅亡的道路。──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3 場上的糠】何西阿再次使用能夠輕易在他聽眾心中勾勒出畫面的一系列景象:每日生活的情景。其中打穀場是農人們將穀物運來,用牛的腳或打穀橇壓碾的地方(見:何十11注釋),剩下來在場地上沒有價值的剩餘物會隨風飄去。這樣的解說加上朝霧、早晨的雲霧、速散的甘露,說明了生命的短暫。這與雅巍的永恆性和其他神祇與其偶像的短暫性成了適當的對比。──《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十三4自從你出埃及地以來,我就是耶和華你的神。在我以外,你不可認識別神;除我以外並沒有救主。

         「認識」:即「承認」。──《串珠聖經註釋》

         神是國家唯一可信賴的倚靠(六13;十12;十四8),而非外國的勢力(五13;七11)或軍事力量(八14)或財經的支持(九16;十二8)。神是唯一的救主(參賽四十四6;四十五56)。──《啟導本註釋》

         「你」是指他們,在第二、三節就是「他們」。可能讀者必須回到第一節的「以法蓮」,所以這是指以法蓮稱呼的。

         這裡「認識」,是指敬拜。不可敬拜別神,因為唯一的救主是耶和華,沒有其它救主,這是以色列人應該知道的,不容贅言。──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埃及地。第4,5節說明,鑒於神對忘恩負義的以色列的仁慈,不能認為神對以法蓮的懲罰過於嚴厲。從祂的子民在埃及起,神就恩待他們,他們卻無恥地忘記了。先知們總是以神過去救恩的歷史為依據,呼籲他們悔改現在的罪孽,鼓勵他們尋求神的悅納。

         沒有救主。何西阿在這裡指出神是唯一的真神。其他的一切神都是假的(見賽43:10-12;賽45:20,21)。以色列從埃及被拯救出來,乃是神大能的有力證據。──《SDA聖經注釋》

         七十士譯本的 13:4 多了不少內容:「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是建立穹蒼的,也是大地的創造者。天上的萬軍也是我手所造的,我卻沒有把他們向你顯示,免得你跟隨他們,我領你們出埃及地。在我以外,你不可認識別神;除我以外並沒有救主。」

         「認識」別神:不是知識上的「瞭解」,而是與別神「建立關係」。這是何西阿書中「認識」的核心意義。──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4~8神原是以色列的牧者,但現在要像野獸,侵襲自己的羊群。──《串珠聖經註釋》

 

【何十三5我曾在曠野乾旱之地認識你。

         借用牧羊人在旱地為羊預備充足飼料的圖畫,形容神對以色列的看顧和牧養。──《串珠聖經註釋》

         在曠野之地是乾旱無水的。「乾旱」一字的字根在舊約中不常見,但涵義與二章三節類似,所以「乾旱」的字樣,使人想像起來,都感可怕。那地可以使人因渴而死。

         「認識」是指神的恩待,如詩篇一篇六節「知道」。「認識」與「顧念」是同義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之地「認識」你:可能是抄本問題,七十士譯本是「餵養」你。

         ◎這裡耶和華重提出埃及的事件,與十誡的第一誡(也是十誡的基礎)。──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6這些民照我所賜的食物得了飽足;既得飽足,心就高傲,忘記了我。

         「食物」:原文作「牧場」或「牧養」。──《串珠聖經註釋》

         摩西在以色列人入迦南前,已有此警告(申六1015)。──《啟導本註釋》

         這句話開端應有「因此」的字樣,為使讀者明白以色列對神恩典的反應。他們竟然成為忘恩負義的人,竟忘記了神。神認得,神眷顧他們。他們卻忘記,不重視神對他們諸般的恩典。──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得了飽足。在神慈愛良善的肥沃草場裡,祂的子民得到飽足。以法蓮像一頭家畜(見對何10:11),在太繁茂的牧場裡,變的頑梗而難以管束。

         忘記了我。百姓沒有感激神對他們的豐裕恩典,並以此來塑造自己的人生,反而充滿驕傲,忘記了自己的創造主。他們越追求和看重屬世的財物,就越忘記一切美物的偉大賜予者神。這就是先知經常呼籲國民注意的以色列日益加重的罪孽(見何2:54:710:1)。──《SDA聖經注釋》

         「心就高傲」:直譯是「高舉其心」。

         「忘記」了我:「認識」的相反。

         ◎我們也很容易在富足的時候忘記神的恩典。──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7因此,我向他們如獅子,又如豹伏在道旁。

         獅子、豹和熊,是當時最兇猛的野獸。──《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本來是牧人,是照顧羊群的。現在卻成為羊的仇敵,如獅子與豹一般,加害於他們。神是獅子,曾在五章十四節提說,阿摩司書五章十九節,也以獅子與熊作為審判的威脅。豹伏在道旁,隨時都會跳起吞吃掠物,這是一幅可怕的圖畫。──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7~8這段是何西阿書裡面最兇狠的描寫。用當時的人能瞭解最凶猛的野獸來描寫神。──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7 豹】豹安靜無聲,追蹤獵物的概念,符合神的角色: 摧毀那沒有預備、不警覺的以色列(耶五6)。伶俐的豹也出現在智慧文學中。例如,亞述《阿希卡爾的言詞》有篇豹的短寓言。豹試圖要欺騙山羊,把自己的外套借給山羊以遮蔽寒冷。山羊逃跑,發現豹只是為了要牠的皮。豹依然生活在以色列的某些地區(隱基底),但古代不如獅子般普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十三7~8曾在曠野作以色列保護者的神(5,6節)將要成為她的毀滅者。祂要象“獅子”一樣吞吃;象“豹”一樣埋伏或潛行,突然撲向沒有防備的人;祂也象“熊”一樣,祂的審判將是兇猛可怕的。──《雷氏研讀本》

         聖潔的神不能容忍罪,祂雖愛護其子民如牧羊人愛羊群,對背離正道的百姓不得不加刑罰。“獅子”、“豹”、“母熊”、“母獅”都是攫食羊只的野獸。“丟崽子的母熊”:母熊失去幼子,會凶性大發,逢人便咬(撒下十七8)。──《啟導本註釋》

 

【何十三8我遇見他們必像丟崽子的母熊,撕裂他們的胸膛;在那裡我必像母獅吞吃他們,野獸必撕裂他們。

         「丟崽子的母熊」:喪失幼子的母熊,狂性大發,代表最殘忍和危險的猛獸(參撒下17:8)。──《串珠聖經註釋》

         任何觸摸幼熊的行動必惹怒母熊,牠的猛烈怒氣是無可阻止的,必有特別兇暴的行為,母獅吞吃,野獸撕裂,都說明兇猛的行動,毀滅的力量。神的審判也是這樣,有無限毀壞的能力,是無可逃避的,也無可存留的盼望。──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像丟崽子的母熊。沒有什麼野獸比幼崽被奪走或極度饑餓中的母熊更加兇狠。七十士譯本為:“我將藉著亞述人攔住他們,像一頭激怒的母熊”。三種野獸:即獅子,豹和熊,充分說明了神的忿怒的程度。如果罪人逃脫獅子,豹就會趕上來;如果他從豹子逃脫,野蠻的母熊就會攔住他。何西阿盡力讓他的同胞認識到神忿怒的積累意味著什麼。先知這裡所用來比喻的猛獸,在別處經文中象徵著撒但所利用迫害和毀滅神子民的國家(見耶4:750:17,44;結32:2;但7:4-7)。

         他們的胸膛(或作:心膜)。以色列向神關閉了心門。這裡用猛獸撕裂心臟來比喻神的懲罰。先知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在審判的日子,眾人的心都將在神面前敞開(見來4:1310:30,31)。──《SDA聖經注釋》

         「丟崽子的母熊」:直譯是「哀悼的母熊」。指喪子的母熊,特別兇狠。

         「撕裂胸膛」:表示「無法救治的傷害」。──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9以色列啊!你與我反對,就是反對幫助你的,自取敗壞。

         著原文,應譯為:我是你的毀滅,或作「我要毀滅你」,誰能幫助你呢?中文的意譯仍將涵意托出來。反對我,就是反對幫助你的。這是神十分痛心的呼喊,為著以色列的愚昧而傷痛。「幫助」實際的意思就是拯救,神是幫助者,唯有祂是救主。我的幫助從耶和華而來(詩一百二十一2)。「毀壞」或「敗壞」是完成式,但那並不是指審判無可逃避,已是既成事實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幫助你的。如果以色列人願意,他們的結局就可能是神的機會(見賽49:14-16;來13:5)。本節既是悲慘的結束,又是安慰的開始。雖然以色列因自己的行徑而招致毀滅,但依然保證向他們敞開機會,可以回歸神。在人類的全部歷史中,忿怒和毀滅是罪人應得的報應,但公義慈愛的神總是顯示良善和憐憫。

         自取敗壞。以色列因驕傲,偶像崇拜,縱欲和違法而自取敗亡。犯罪就意味著自殺(箴8:36;結18:2033:10,11)。──《SDA聖經注釋》

         本節也是有抄本問題,合和本是依照七十士譯本與敘利亞譯本來意譯。馬索拉經文是「他毀滅你,因為我是你的幫助」(意義不明)。另可能譯為「倘若我要毀滅你,以色列,誰將做你的助手?」。

         9-11神原本幫助百姓,藉著君王拯救他們,但現在要與他們敵對。──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9~11神原本幫助百姓,藉著君王拯救他們,但現在要與他們敵對。──《串珠聖經註釋》

 

【何十三10你曾求我說:“給我立王和首領。”現在你的王在哪裡呢?治理你的在哪裡呢?讓他在你所有的城中拯救你吧!

         北國一向在患難中以他們的君王為倚靠,但現今無人能救他們脫離神的刑罰。──《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人在先知撒母耳為士師時,曾要求為他們立王(撒上八5)。此處可能指的是北國立耶羅波安為王的事(王上十二2531)。“你的王在哪裡呢”:北國的君王屢為臣下所弑,王位篡奪頻仍,先知故有此問。──《啟導本註釋》

         在當時的實情下,亞述的撒幔以色五世已經擄了何細亞王作為戰俘。現在以色列群龍無首,政治的混亂可想而知。他們要求另立王與首領,先知群與利未人必定聚集,策謀這事。那些王與首領是全然沒有能力的,你們不能對他們還有甚麼期望。──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所有的「城」中:可以翻譯為「城」、「仇敵」或「王」。

         何西阿寫這段文字的時候,以色列王何細亞可能已經被亞述王擄去,所以他可以譏諷以色列人:「你的王在哪裡呢?治理你的在哪裡呢?」。──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11我在怒氣中將王賜你,又在烈怒中將王廢去。

         神要廢掉北國的君王,固然因為他們並非神所揀選的大衛後裔,亦因為他們當中沒有一個敬畏耶和華。──《串珠聖經註釋》

         在神看來,整個北國的建立就是一次背逆的行動,王位的取得與被奪大都經過暴力與殺戮,沒有一王為神所揀選,沒有一人敬畏神。在怒氣中賜的王可指耶羅波安第一(參撒上八7;王上十四1416;十五30);所廢去的可指北國最後一位王何細亞(王下十七17)。──《啟導本註釋》

         神不喜悅以色列人求王,他們的動機是厭棄神,這是神對撒母耳明說的(撒上八7)。但是神還是將王賜給他們,卻是在「怒中」。神要他們承受不良的後果。果然他們自食其果,從掃羅至以色列北國最末的王朝何細亞,他們所遭受的損失真是無法計算。──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我在怒氣中將王賜你」:參考 撒上 8:22 說明神對以色列人要求立王感到不悅。

         ◎「王」、「城」、「巴力」、「外交策略」,這些以色列人引以為自豪的東西,在真正遭遇急難的時候都無法拯救以色列人。我們自以為豪的東西如果導致我們無法依靠神,是否也會像這些東西一樣,終究是一場空呢?──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12以法蓮的罪孽包裹,他的罪惡收藏。

         「包裹」與「收藏」:原指人小心存放貴重的物件,以免遺失;這裡是指以色列的罪行一直留存下來,神必不會忘記。──《串珠聖經註釋》

         罪孽收藏起來,表明不能更改,到時取出作為宣判時的憑證。歸納來說,案件已經定了。神的審判必不能免去。──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包裹。就像一個人按照習慣把錢放進一個袋子裡,然後存在某個秘密的地方以便保存,神也是這樣小心對待以法蓮的罪(見申32:34,35;伯14:17)。現在與以法蓮算帳的日子已經來臨。保羅也用同樣的話語說明罪人的命運(羅2:4-6)。如果我們要得到寬恕,就應該悔改認罪,而不是隱藏我們的罪(見伯31:33)。──《SDA聖經注釋》

         「包裹」:指已經寫好罪證的法律文件,要包紮妥當,準備在法庭上作證之用。

         「收藏」:指藏於隱蔽的地方,以免被干擾、損毀。

         「以法蓮的罪孽包裹;他的罪惡收藏」:意思是「以色列人的罪惡過犯都有紀錄,並且都已經歸檔」(現代中文譯本)。──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12~16刑罰來到而百姓仍不悔改,故必遭毀滅。──《串珠聖經註釋》

 

【何十三13產婦的疼痛必臨到他身上;他是無智慧之子,到了產期不當遲延。

         無智慧的以色列人遲遲不從母腹出來開始新的(順服的)生命。──《雷氏研讀本》

         產婦的疼痛是因胎兒即將出生所致。胎兒若不在這時候從母腹中出來,生命就有危險。作者以疼痛象徵刑罰,比喻以色列面對刑罰仍不回轉,結果必要滅亡。──《串珠聖經註釋》

         北國有若陣痛已起的婦人,臨盆時孩子不出來,只有夭折。他們聽到神的警告(“產婦的疼痛”)卻不聽從,只有如胎兒死於腹中。──《啟導本註釋》

         以產婦的疼痛來描寫將要來臨的災禍,在本書還是首次提說。這裡的重點不是指產婦的生育,卻是指新生的嬰孩,他是無智慧之子,到了產期不當遲延。

         無智慧之子,是說這新生的嬰孩不循自然的過程。產期到了,他卻不從母胎中出來。那時他不可再在母腹中滯留,這樣對母子都有生命的危險,至少也多增加生產之疼痛,完全沒有必要。──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產婦的疼痛」:指「生產的陣痛」。聖經常用生產的艱難來形容情境的險惡。 13:21  22:23

         「產期」:指羊水外流、胎兒即將出世之時。

         「不當延遲」:直譯是「他還卡在那裡」。指著一種非常危急的狀況,母子的生命都相當危急。──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14我必救贖他們脫離陰間,救贖他們脫離死亡。死亡啊!你的災害在哪裡呢?陰間哪!你的毀滅在哪裡呢?在我眼前決無後悔的事。

         本節首兩個句子是修辭的問句,預期否定的答案。原意是:“我會救贖他們脫離陰間嗎?不。我會救贖他們脫離死亡嗎?不。”其後兩個句子是呼籲“死亡”和“陰間”發動他們的能力來對抗以色列。然而,保羅卻使用這兩個句子去慶祝得勝死亡的勝利(林前一五55)。──《雷氏研讀本》

         從上下文看來,本節不會是有關救贖的應許,全節可譯作「我會救贖他們脫離陰間(或墳墓)的手(或能力)嗎?我會救贖他們脫離死亡嗎?(我當然不會!)死亡啊,你的災害在那裡呢?陰間哪,你的毀滅在那裡呢?(快來吧!)我決不會後悔(或憐憫)。」末句原文作「後悔(或憐憫)在我眼前隱藏起來」。──《串珠聖經註釋》

         “陰間”:指死亡,神不會廢掉祂已作的應許。保羅認為先知此處的預言將在復活的日子應驗(林前十五55)。──《啟導本註釋》

         「陰間」與「死亡」是同義字。在舊約的用詞,陰間是人死後的情景,存在卻在十分模糊蒙矓之中(Shadowy Existence)。「死亡」是陰間的實際,但這也是迦南神話中一種神明(Mot),管轄幽暗世界的。

         如果陰間與死亡是威脅,尤其表徵外患的侵略,原是神許可作為審判以色列的工具。但是耶和華仍有權能除去或保留。所以這裡的問題,是有權威性的,人無法任意更改。」。「災害」譯作「權勢」,是七十士(希臘文)譯本的用詞。「在我眼前決無後悔的事。」「後悔」或譯為「憐憫」或「同情」。「後悔」原是十一章八節的「回心轉意」,神後悔所降的災。其實不是祂意志方面,而是情緒方面。但這裡表明神必不再施憐憫。──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我必救贖。關於這段經文的意義,解經家有不同的意見。就這句話本身而言,似乎是復活的美妙應許,以及死亡和陰間(she'ol )的最終消滅。但這種解釋似乎與上下文不和。第12,13節說懲罰不可避免地快要臨到。第15節是這個主題的延伸。“在我眼前絕無後悔之事”,似乎與前面的陳述不大一致,而且有人認為把“後悔”譯為“憐憫”較好,那就與上文更不一致了。所以許多解經家都設法尋找一種與上下文完全一致的譯法。他們指出,如果把這一段經文譯為一連串問句,而不是一系列的陳述句,就能達到完全的一致。以下的譯文就是以此為據的:“我將救贖他們脫離陰間嗎?我將救贖他們脫離死亡嗎?死亡啊,你的災害在哪裡呢?陰間哪,你的毀滅在哪裡呢?在我眼前絕無憐憫之事”(英RSV版)。根據這樣的譯法,這段經文是警告說,由於“以法蓮的罪孽包裹”,神將不救贖百姓脫離死亡;而是讓死亡和陰間(she'ol )自行其道;祂在做祂認為是“奇異的事”(賽28:21)時,也沒有憐憫。

         把這段經文看作復活應許的人指出,這可能是先知看到光榮的前景而迸發出來的,所以似乎與上下文脫離。他們把“在我眼前絕無後悔之事”解釋為,強調神憐恤祂子民的旨意永不改變。

         保羅在林前15:55中所發出勝利的呐喊:“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可能引自何13:14。與希伯來語聖經相比,使徒的用語更接近於七十士譯本: “死亡啊,你的懲罰在哪裡?陰間啊,你的毒鉤在哪裡?” ──《SDA聖經注釋》

         「陰間」:在以色列人的觀念中是指「死人長眠的地方」。

         「我必救贖他們脫離陰間,救贖他們脫離死亡」:應該譯為疑問句「我要救贖他們脫離陰間嗎?救贖他們脫離死亡嗎?」。

         「死亡啊,你的災害在哪裡呢?陰間哪,你的毀滅在哪裡呢」:這樣的翻譯顯出耶和華決心要拯救以色列人,不過本句也可以翻譯為「有禍了,你的災害!有禍了,你的毀滅」。兩句都可以解釋得通。不過看後面的審判預言,可能翻譯為後者比較合適。耶和華決意要審判以色列人,絕不後悔。──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15他在弟兄中雖然茂盛,必有東風刮來,就是耶和華的風從曠野上來。他的泉源必幹,他的源頭必竭。仇敵必擄掠他所積蓄的一切寶器。

         「茂盛」:原文與「以法蓮」同字根(參串26)。

          「東風」:代表亞述(見12:1注)。──《串珠聖經註釋》

         “他”指以法蓮(代表北國),希伯來文的“茂盛”一字與“以法蓮”諧音。“東風”指亞述,耶和華藉亞述刑罰北國,攻佔其首邑,擄去其民,物質繁榮隨風而逝(“擄掠他所積蓄的一切寶器”)。──《啟導本註釋》

         這裡必指亞述侵略的威勢,由東邊而來(參閱賽廿一1)。耶和華的風是指神所許可的災禍,是祂的審判,藉著外邦,臨到以色列人。以色列的力量完全枯竭,好似幹的水泉一般。──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茂盛。這裡可能是一語雙關。以法蓮一詞,源於一個意為“結果子的”的詞根(見創49:22)。在《舊約》中以法蓮這個名字通常指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因為以法蓮是北方的最大的和最有影響的支派。同樣,南方的王國一般稱為猶大,因為它是南方的人口最多,最有影響的支派。

         東風。巴勒斯坦的東風來自沙漠,又幹又熱(見耶18:17注釋),用來比喻亞述的大軍。

         仇敵必擄掠。有文本指東風。這裡一下子從比喻轉到現實。來自東方亞述的征服者,像滅命的東風,摧毀和蹂躪以色列。──《SDA聖經注釋》

         「他在弟兄中雖然茂盛」:可能是抄本問題,應該是「儘管他像蘆葦那樣茂盛」。

         「蘆葦」:生在水邊的草,東風(旱風)刮來,蘆葦生存所依賴的天然水源就會乾涸,蘆葦就會乾枯死亡。──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16撒瑪利亞必擔當自己的罪,因為悖逆他的神;他必倒在刀下,嬰孩必被摔死,孕婦必被剖開。

         以色列人將要忍受這些可怕的暴行(另參看王下一五16)。──《雷氏研讀本》

         「嬰孩 ...... 剖開」:形容戰爭的殘酷。──《串珠聖經註釋》

         犯罪的人必擔自己的罪,付出重大代價,罪的工價就是死,下半截描述戰爭的殘暴,殃及無辜婦孺(比較王下十五16)。──《啟導本註釋》

         撒瑪利亞這北國的京城是代表全國的,必擔當自己的罪。提到撒瑪利亞城,必特別指出王朝的罪惡,領袖們的腐敗,宗教與政治的敗壞,成為無可逃避的罪狀。本節所提的「叛逆」,特別指他們以前曠野的經驗,但這字與本書其它的用字(四16──「倔強」;九15──「叛逆」)意義仍是相同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撒瑪利亞。撒瑪利亞是北方王國的首都。

         必擔當自己的罪。希伯來語是asham(“被定罪”)。變動一個希伯來詞語就成了“變成荒蕪”。七十士譯本為“將要消失”,或“將要毀滅”。在希伯來語聖經中,本章第16節是14章的第一節。

         被摔死。關於古時戰爭中的野蠻做法,見士1:6;王下8:12注釋;參代下25:12──《SDA聖經注釋》

         「撒馬利亞」:耶路撒冷以北42公里,北國首都。由暗利王(西元前886-875年)所建。 王上 16:24

         亞述人圍攻撒馬利亞三年才攻下( 王下 17:5 ),很可能是在糧食用盡、飲水乾涸的狀況下才攻陷該城。城破後27290個以色列人被擄到外地。──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三16 毛骨悚然的懲罰】何西阿預測將要來的戰爭會摧毀以色列的城鎮與村莊,甚至婦孺也無法從劫掠的軍隊搶劫和強暴的手下逃過;顯然這些詞句是描述戰爭破壞的標準筆法。

  主前第九世紀亞述征戰記錄述及焚燒男孩女孩。剖開孕婦的行為比較少提到。這是在一首稱讚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一世(約主前1100年)戰勝的詩中,獻給他的行動。同時也在一篇新巴比倫哀歌中短暫提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