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何西阿書第二章短篇信息

 

目錄:

指望的門(何二2~)(康伯摩根)

先知家庭的悲劇——人的悖逆(二)(陳終道)

亞割谷為盼望門(賈玉銘)

神的管教(1~23)(鮑會園)

因淫亂而離婚(2-15)(文牧)

新約的盼望(16-23)(文牧)

罪與罪人(二章123)(臺北基督之家)

錯誤的追求(2213)(香港讀經會)

愛的承諾(21423)(香港讀經會)

 

 

指望的門(何二2~)(康伯摩根)

 

「亞割谷作為指望的門。」(何二 I5)

在這個段落裡面,我們見到先知的經歷非常引人注目地浮現出來,同時也可以見到這經歷在他對他百姓的罪的認識上所造成的影響。我們一開始在第二節讀到:「你們要與你們的母親大大爭辯,因為她不是我的妻子,我也不是她的丈夫。」這並不是何西阿對兒女論到歌篾時所說的話,而是神論到這個國家所說的。先知在此正在傳講的,是神給以色列國的信息,所傳達的語句卻是他自己內心的痛苦、以及他所經歷過的憂傷所造成的結果。他否認歌篾與他的關係,並將她逐出,這麼作與神對祂百姓的嚴厲態度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到了14節,出現一個新的語調。忽然之間,我們就從嚴厲的語句進到異常柔和的語句了。請看其中的一些句子「我必勸導她領她到曠野,對她說安慰的話」「她從那裡出來,我必賜她葡萄園,又賜她亞割谷(譯按:英譯『遭難之谷』)作為指望的門;她必在那裡應聲,與幼年的曰子一樣」「你必稱呼我伊施(就是我夫——與妻子的關係),不再稱呼我巴力(就是我主——與主婦的關係)」……「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這是新的語調。到目前為止,何西阿從他自己痛苦的經歷中,已經認識了神的痛苦;經由他自己與歌篾的關係,何西阿已經知道神要嚴厲的必須性與無可避免。但如今,有了全新的語調,出現了恢復的語氣。現在,他將要受命採取行動,這行動將會以他自己的經歷來詮釋。

這樣,我們就有兩件事要思想:第一、神的啟示;第 二、它給何西阿的解釋。

神的啟示可見於這句話:「亞割谷作為指望的門」。在這句話裡面,有兩個觀念密接在一起,並且是彼此息息相關的,但那卻是我們怎麼樣也不大可能會聯想在一起的。這兩個觀念是什麼呢?患難與指望!

我們並不常把這兩件事相提並論;只有在一些例外之時候我們會說:「雖然有這患難,我們仍對最佳美之境充滿盼望」。這句「雖然有這患難」,就承認了患難與盼望之間的衝突。盼望的意思是:我們期望能脫離患難。這裡所宣告的,卻把它們兩個彼此連接起來。患難是盼望的理由:「遭難之谷作為指望之門。」

把神啟示出來的,就是患難與盼望之間的這個連結。這也就是律法與恩典之間的關係。律法生出患難來,那是罪的結果;恩典則經由患難生出盼望。讓我們分別思想這兩個觀念吧!

第一、亞割谷,也就是遭難之穀。聖經中三次出現「亞割谷」這個詞語。頭一次是在約書亞記,與亞幹的故事有關。而且,我們由此可注意到亞幹(Achan)與亞割(Achor)這兩個字的關係(譯按:希伯來聖經原先不標母音,這兩個字就只有一字母之差),這二者的關係不單單是偶然的。「亞幹」的意思是患難,而「亞割」則是遭難之意。這穀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參書七26 )。就是在那裡,患難迅速而可怕地臨到亞幹,因為他與惡事妥協、並悖逆神而使全國遭難。

第二次出現在以賽亞書。以賽亞是與何西阿同時代的人,他把亞割谷與沙侖連在一起,作為那些尋求耶和華之人安息的所在。最後一次記載在何西阿書這裡。是迅速審判之穀,遭難之穀,它就是因而得名的。亞割谷與沙侖連在一起,成為安息之處,羊群的圈、牛群躺臥之處,是那些尋求耶和華之人所得的福分。亞割谷,指望的神。雖遭患難,卻轉而開啟一道指望的門;患難不久就引到平安之處與安息之所。

因此,我們所面對的偉大真理是:神對罪的嚴厲。患難為罪的結果,因著神的律法,患難是無可避免的。這整個宇宙都是如此構成的。鍾斯(Stanley Jones)在他的巨著《每一條路上的基督》(The Christ of Every Road)上說:「我們並未破壞宇宙的定律,我們乃是在這些定律上面敗壞了自己。」鍾斯這句話是正確的。我們從未破壞宇宙的定律,我們乃是在這些定律上面敗壞了自己,結果就是患難。整個宇宙建立起來,以致無人能以逃脫那個後果。把你的手放在火中試試看,所嘗到的痛苦就是患難,而你不能逃脫它。你並未破壞定律,卻破壞了你的手。神所定的律支配著整個天地,若干犯了這律,就造出地獄來。

患難乃是罪惡與生倶來的必然結果。道路被堵塞了,被擋住了,找不著錯誤的愛人了,至終除了荒涼孤寂之外,無他。想想我們的主所說的那句話:「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滅亡」這個字的根本意思是「狹窄」。「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而生命卻是「寬廣」的。罪惡的道路是容易的,門是大開的,路是寬闊的。是的,確是如此!但要當心!要小心它!它是愈過愈窄的,直到生命變為粉碎與咒詛。那永遠是一條罪惡之路。整個宇宙都是建立在那樣式上的。生命的路是窄的,它的路確實是小的。要踏上生命的路,是需要經過剝奪的。這條路起初是窄的,但是注意:它愈過愈寬廣,直入生命的汪洋。

我們如此聽聞了恩典的樂音。隨著罪惡軌跡而來的患難,乃是神的管治、神的律法、與神的恩慈的結果。如果罪沒有給它的軌跡留下刑罰,會發生什麼事呢?全然的毀滅。患難開啟了盼望的門。因著患難的綠故,歌篾不久就要說:「我要歸回前夫。」,當浪子把一切都揮霍掉,那地又遭到大饑荒時,患難就接踵而至。然後他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盼望的門為他開了。荒涼孤寂乃是回憶的機會,所以,神的管敎為人創造出盼望的門來:「亞割谷作為指望的門。」

但它是指望的門,這圖畫所說明的乃是責任。一道敞開的門;但是,除非我從它經過,否則它根本就毫無價值。 在那經由罪而臨到魂裡的陰鬱、黑暗、與悲慘中,魂被帶至人性赤裸之境,發現自己的貧弱。「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的雇工,我倒在這裡餓死麼?」是的,盼望之門通往父家的光與父親的心中,但那是沒有用的,除非我們穿過那道門,除非我們的意識強烈感受到那搶奪我們、毀壞我們的錯誤,否則是沒有用的;「我要歸回前夫」,「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

我們就這樣來到何西阿受訓的最後階段。到目前為止,他已經認識了罪惡的性質,乃是傷害神的心。他已經贊同嚴厲對待罪惡的必要。而且,在他與神的交通中,他已經學會了那令人震驚的宣告:「亞割谷,患難之穀,乃是盼望的門。」他一定對此希奇不已。他自己生命中的悲劇,就是歌篾的不貞,將罪惡詮釋為對那無限慈愛的神不貞。歌篾將自己與他割離了,而他在法律上已經不得不同意並任憑她走她自己選擇的路;這就像神所作的一樣。他瞭解那嚴重性,也同意那是無可避免的——因著罪的緣故。但這裡卻出現了新的聲音。他聽見了令人震驚的話語:遭難之穀乃是盼望的門。就著罪的性質傷害了神的心而言,那正是他曾經經歷過的,他能瞭解。從那隨著罪惡而來的嚴厲來說,那也是他能明白的經歷。但是當他聽見這句話的時候:盼望不知怎麼地經由患難而生出,他所面對的是在經歷上一無所知的事。歌篾仍然流蕩在外,歌篾仍在墮落,歌篾正在受苦。

如今,神以一個命令介入他的生命中,這是一個奇異的命令:「你再去愛一個淫婦,就是她情人所愛的。」他立刻就順服了,「我便用銀子十五舍客勒,大麥一賀梅珥半,買她歸我。」那個行動必然與他所有天然的感覺相衝突,但他卻借著順服學會了與神有關的另一個功課,並能 帶入生命的一個新經歷中。

那麼,神給何西阿什麼樣的解釋呢?我們在何西阿書中看見神的那一方面呢?關於這卷先知書中所啟示出來的神,我提出四件事。第一、我發現當神的百姓不忠時,神就痛苦。第二、我發現神不能容忍或寬免罪惡。第三、我發現:雖然如此,神仍然愛人,儘管人仍然犯罪。第四、我發現:既是如此,神就尋找罪人,為要恢復他。這些都是我們基督徒信仰常常談到的,發現它們閃爍並照耀在舊約聖經的這個篇章中,是十分奇妙的°

第一、當神的百姓不忠時,神就痛苦。我在這裡說「神的百姓」,我指的是所有的人,因為一切都是祂的。這個真理在以西結的預言中清楚宣告出來了: 「世人都是屬我的。」當人們不忠於祂的時候,神就痛苦。費伯(Trederick W. Faber)在他的詩歌中說出了一個深邃的真理:

「地上所有的憂傷,無處比天上更能感受。」

人的苦難,除了在神裡面之外,無法彙集在一起,你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我在患難中,你在患難中,另一個人也在患難中——有三個人在患難中;但我們卻不能把這三個人的患難擺在一起,而說所造成的結果是一個人的患難兩三倍。除了在神的心裡以外,憂傷是無法加在一起的。祂感覺我的痛苦、你的痛苦,和他的痛苦。地上所有的憂傷全都在神的心裡。在整本聖經中,可有任何一個句子, 比「神就是愛」(God is Love)更為崇高的呢?這個短句的英文只有三個字,每個字都只有一個音節,當神學家告訴我說,愛是神的一個屬性時,我總是與他們爭論。愛不是屬性,而是所有屬性的總和。一個人的特色之於他的性格如何,屬性之於神的愛也是如何。祂就是愛。

創造是愛的行動,所有的律法都是愛的表彰。當被愛的人受苦時,愛永遠是受苦的。我有時候會想:神的愛與我的愛之間的差別,最主要的就是在這裡。我愛,而我所愛的人如果對我不真誠的話,我就會痛苦。為什麼呢?因為我已經失去那個愛了。神的痛苦卻不是那樣,祂痛苦是因為那不再愛祂之人正在受苦。在我們的愛裡面,有己的成分,在神的愛裡卻沒有。耶穌在走向被釘十字架之途中時,哀傷的婦女為祂號眺痛哭,祂卻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顯露出祂自己傷痛的所在與其劇烈,並不是因為他們惡待了祂,而是因為他們惡待祂時,也正在傷害他們自己。當神的百姓不忠時,神受痛苦。人類所有的罪,正在使神受苦;人所自招的苦難,在天上最能強烈地感受到。

但是,第二,我也知道神不能容忍或寬免罪惡。為什麼不能呢?理由總是跟我們剛剛所說的一樣,因為罪正在使愛的目的廢棄失效,並且造成痛苦。如果你能說服我相信神會輕輕忽忽地處理罪的問題,你就可以借著這個論點向我證明祂不是愛人類的靈魂的那一位。是因為罪對一個人所造成的毒害、摧殘、萎縮、與毀滅,所以神絕不與它妥協。神審判罪惡的理由是:罪摧殘並毀壞了神所愛的那些人。

這又引至協力廠商面的解釋。我從這卷先知書中得知:儘管有罪,神愛依舊。多年以前,在英國有一個少年人,在主日學課堂上問他的主日學老師說:「神愛頑皮的男孩嗎?」老師回答說:「不!祂當然不愛了。」哦!對一個男孩子這麼說,是無意間褻瀆了神!如果神不愛頑皮的男孩,祂就絕對不會愛我!莎士比亞(Shakespeare)說:

「當愛找到改變的理由而改變時,它就不是愛了。」

莎士比亞從哪裡學到那個功課呢?除了把這位神啟示出來的聖經著作之外,他無從學到這個功課。儘管有罪,神愛依舊。

因此,我們就來到最終的啟示,也是福音的核心與精髓。祂打發何西阿去找歌篾,對他說:「照我所作的去行!」 祂尋找罪人,為要使他得以恢復。

『主阿!你有九十九隻,難道還嫌不夠?』

良牧答說:『我的這只離我達遠飄流,路雖艱險,涉水拔山,我必前去將他尋回。』

祂尋找祂所愛的罪人。祂絕不與罪妥協。儘管有罪,祂愛依舊。然後就開始了天上偉大的行動,神偉大的壯舉,來尋找那將自己與神隔離的罪人。哦!這樂音仍像過去這二十個世紀以來傳下來的一樣,並且在你內心唱說:「神那麼愛世人。」

讓我們細查這位先知受訓之最後階段的方法與價值,神說:「你再去愛一個淫婦,就是她情人所愛的。」祂並不是說:「你去恢復她。」那是結果。祂乃是說:「你再去愛她。J那就使我們面臨難題了。出於天然的自己是不可能那麼作的,而且假裝我們會那麼作也是沒有用的。馬可吐溫(Mark Twain)在他的作品《亞瑟王宮廷中的美國人》 (A Yankee at the Court of King Arthur)中,描寫這個美國人認為國王應該瞭解他的百姓,所以讓國王喬裝為一般百 姓,在遭受蹂躪的鄉間旅行。國王不知道那個階層的人的行為舉止,所以就稱他的一個百姓為「流氓」。這美國人立刻糾正他,說他絕不可以這麼稱呼他們,因為他是他們所有人的弟兄。然後國王驚呼說:「弟兄?像他們那麼髒的人?」那就是人的心。去,愛一個使你家庭破碎的婦人,而且是個淫婦。像她那麼髒的人!我靠著自己的力量無法作到。如果我曾那麼作的話,那是因為在我裡面發生了某件事,使我作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人性是無法作到這件事的。

何西阿順服了,這是一個奇妙的證據,證明他是活在與神聯合裡面。東方的特色使這幅圖畫極為生動。留意一下當何西阿找到歌篾時,她的光景如何。他為她付了多少錢呢?十五舍客勒銀子。他只付了半價!(半個奴僕的價格)這個女人已經沉淪得如此之深,只需付半價就可將她買回!再注意:「大麥一賀梅珥半」。什麼是一賀梅珥半的大麥呢?正是一個奴隸一天所需的分量。所以他是以一半的價錢和一天的食物將她買回的。

然後怎麼樣呢?「我對她說:『你當多日為我獨居,不可行淫,不可歸別人為妻;我向你也必這樣。』」這是用一段時間把虛假與真實剝離的訓練。這是為要給她有時間可以重新評估,把事情想透。但他將她買回歸他,並對她說:「我向你也必這樣。」雖然你受到剝奪,我也受剝奪;你獨居,將虛假與真實剝離,我也有分於這個剝離。這是柔和的愛所用之最後的方法。

然後又如何呢?這整卷先知書就是答案。其音調如凱歸的樂歌一樣,顫動、悸動、震動直到末了,顯示出何西阿已經進入了生命與愛的最高經歷。

「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罷!」他已經進入那個經歷了。你無法向世上的人解釋這件事。我不認為何西阿去找歌篾是因為愛她的緣故,我想那是因為神差遣了他。當我絕對相信:當他前去的時候,這愛又回到他裡面來了。

我記得三十幾年前,在北田(Northfield)與我親愛的朋友司可福博士(Dr. Scofield)交談。他告訴我一個小故事,從那時候開始一直深印在我腦海中。他當時正在談論的,是關於基督徒事奉的動機,他和我都同意基督徒事奉的動機是神的愛,基督的愛。耶穌問西門說:「你愛我嗎?」祂並不是說:「你愛這些人嗎?」而是說:「你愛我嗎?」在這個時候,司可福博士告訴我這個故事。當他在德州的達拉斯(Dallas, Texas)牧會時,有個女孩是他敎會裡的一個肢體,當時正要出發往宣敎工廠去,在離去之前來向他告別。他對她說「小姑娘,我非常高興你是如此愛這些中國人,甚至願意為他們捨命。j她很快就回答說:「喔!司可福博士 !您千萬不要誤會,我並不愛中國人,我完全不愛他們,相反的,我並不喜歡他們。」他說「那你為什麼還要到中國去呢?」「我為什麼要去?因為我愛我的主,而祂吩咐我要去。」七年以後,她首度休假回國,來到同一間書房,對他說:「司可福博士,您還記得當我要到中國去的時候,在這個房間對您所說的話嗎?」他說:「記 得,我記得很清楚。」她說:「我告訴您說我一點也不愛中國人。司可福博士,當時我告訴您的是實情,但我現在愛他們了。我之所以去,是因為我愛我的主;但現在我愛他們,甚至不願放假回家。」那就是原則了。你去!愛一個婦人。他就去了,把她買回來,把她放在隔離之地方,預備恢復的工作;而愛就漸漸地回來了。就這樣,他在尋找、拯救的行動中觸摸到神,他在他生命最深的喜樂中觸摸到神了。

結束之前,讓我們再提出一兩點一般性的說明。第一、罪沒有希望的門,罪人也不能打開希望的門。只有愛可以,只有愛!「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新約聖經這句話有極其驚人的深邃含義!

「遭難」這個字需要解釋一下。我從何西阿書翻到約翰福音;在耶穌的事奉中,有一次,祂說「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說什麼才好呢?父阿!救我脫離這時候!……父阿!願你榮耀你的名。」然後,就在一會兒以後,祂又再一次說:「現在這世界受審判,這世界的王要被趕出去。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我現在心裡憂愁。」(譯按:英文trouble,同時有「憂愁」、「患難」之意),希望的門為我打開了。創造希望之門的患難,並不是歌篾或以色列人所遭的患難,而是神的患難,與神破碎的心。神的憂愁使希望的門得以敞開。因此,恩典不單可以與律法相通,與緊隨罪惡而來的嚴刑相反;更是將它抓住、帶著它、將它逐出,為犯罪的靈魂打開一條大道,可以回到神的心中與神的家中。

最後,注意一下神的啟示,以及繼起之職責之啟示。談到神的啟示,只需提起一件事,那就是你常唱的:「驚人大愛!」如果我們對於神的愛已經失去了應有的驚歎,求神赦免我們:

「震驚立在即穌所賜的愛前,哦!何等奇妙!」「驚人大愛,何能如此!」

這就是我們所唱的詩歌:

「愛既如此驚人,」

——哦!繼續下去!唱完它——

「如此神聖,當得我心、我命、所有。」

神的這個啟示,也是職責的啟示。認識了神的所是,我們裡面就得與祂相稱。「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人若說他愛他的弟兄,卻只是在理論上說說就滿意了,他就是悖逆的人。這是具有攸關生死之重要性的。何西阿!你去找歌篾,並要愛她,像我愛這百姓一樣。把你在我身上所看見的這些事,實行在你自己與人的關係上,當何西阿這麼作的時候,他就更完全地瞭解神的心。

光知道神是愛,是不夠的。我們若是知道了,祂就呼召我們,要我們在與人交往上活出與那愛相稱的生活來。那正是約拿失敗之處。約拿不願到尼尼微去,因為他太認識神了。他絕對知道:如果他真的到尼尼微去傳道,而尼尼微人悔改了,神就必赦免他們。他認識神,他知道神可能會赦免尼尼微,而他卻不要尼尼微得赦免,他不要到那裡去。但感謝神,因為耶和華的話再次臨到他:「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耶和華的話此時可能正第二次臨到我們當中某個人身上。你已經對這位神略有所知了;哦!去罷!去愛那不忠的男女,在外面的某個人,是你可以用半價和一天的食物買回來的,去愛他們,去服事他們,去買他們,去把他們召聚進來。去為某個不忠的人把你的生命傾倒;你將乘駕著你犧牲的翅膀,上升到與神的交通中,就像何西阿一樣。

­­-- 摩根《何西阿書──神的淚影》

 

 

先知家庭的悲劇——人的悖逆(二)(陳終道)


1你們要稱你們的弟兄為阿米,稱你們的姐妹為路哈瑪。
由於阿米很明顯的是跟上文一9的羅阿米相反,(阿米就是我民,而羅阿米則是非我民)。路哈瑪是蒙憐憫,與上文羅路哈瑪不蒙憐憫相反。所以他們的名字,象徵悔改的以色列人必重新蒙憐憫。這裡第一節的兩個兒女,可能是歌蔑在第一章的三個兒女之外另生的;但也可能是為上文三個兒女中的兩個另改新名,難以確定,但無關重要。
三、先知對不貞妻子的憤慨(二2~7
讀經提示
l
,先知為什麼要他的兒女與母親爭辯?什麼原因使他在兒女跟前這麼激憤的論及他的妻子?在這裡母親與兒女代表什麼人?
2
.在這一段中有什麼經文顯示歌篾已落到很下賤而痛苦的地步?
3
臉上的淫像,與胸間的淫態有什麼象徵意義?
4
.荊棘與牆擋路有什麼靈意?對今日信徒有什麼教訓?
本段所記是先知對他不貞之妻因愛而發出憤慨,代表神對以色列人在信仰上之不貞的憤慨。
本段很可能是歌篾因淫行而離開先知之經過的記述。上文第一章只不過摘要的記載,以強調神要先知娶淫婦,本段才解明所娶之淫婦原是先知的妻子。
1
.爭辯(二2~5
從這段經文可見先知在精神上所受的痛苦,已到難以忍受的地步。他似乎沒有適當的物件可以訴說,因而向他的兒女發洩,要他們去與母親爭辯,究竟是先知的愛情不專,還是他們的母親不貞。他們母親的行為簡直不配稱為先知的妻子。但先知這些憤慨的責語,正可表明神對他百姓在信仰上不貞的憤慨。
這幾節中的母親兒女都是象徵以色列人,他們和他們的上代一樣,都不專心事奉神,在靈性上都同樣的污穢可恥。
在這裡先知警告他的妻子,不可能一面行淫,一面和先知維持夫妻的關係——“因為她不是我的妻子,我也不是她的丈夫。這是憤慨中所說的話。可見先知對妻子的淫行已不能再忍耐,不願再承認她是自己的妻子。信徒與主的關係也是如此。他們不能一面愛世界,戀慕罪中樂;一面愛主。神絕不能容忍這種情形繼續下去。
叫她除掉臉上的淫像和胸間的淫態”——臉可代表生活為人。胸代表心思情感。信徒是否真愛主可從他們的心思與生活上看出來。內心不關懷主的事,生活不與世俗分別,卻自稱是愛神的兒女,就像歌蔑對何西阿一樣,心中別有所愛,卻想維持夫妻關係。結果難免招致赤身羞辱,且至終必因罪惡的痛苦,靈性如在乾旱之地,因渴而死。(二3
五節末的他們應指歌蔑的情夫們,她為得著一些物質的好處而行淫,不知羞恥。現今魔鬼也用同樣的方法,使信徒為著貪圖今世至暫至輕的虛榮或自身的享受,出賣了基督徒應有的美好生活見證,任憑罪惡玷污自己的心靈,在神眼前,也是可恥的。
2
.阻擋(二6~7
我必用荊棘堵塞他的道,築牆擋住她……”——這些話雖然按歷史是先知自述他怎樣攔阻他的妻子走向墮落的路,但在舊約先知書中,神藉個人經歷借題發揮,或使先知們現身說法地發表神的信息,已早有先例,如:以賽亞為兒子取了個很長的名字(賽八1),以西結側臥三百九十日(結四5)等。在這裡實際上是指神必用禍患管教他的百姓,使他們不致完全墮落。他們偏行己路,去尋求偶像和外邦強敵之保護;但至終必追隨所愛的,卻追不上。他們要發現背離神的結果,痛苦更甚——“我那時的光景比如今還好。(二7
為什麼有時我們的道路仿佛荊棘滿途,處處碰壁?這可能是我們偏行已路,神阻擋我們的去路,如神的使者阻擋巴蘭的去路一樣(民廿二22~35)。荊棘的阻擋,乃是神愛我們的另一種手法。正如父母對兒女的管教,也是愛的另一表現。不少信徒不滿神的安排,到處奔跑,要走自己的道路。最後,在飽嘗各種痛苦的滋味之後,才發覺還是起初神所安排的路最好,就像浪子離家,耗盡一切所有之後,便想起還是父家最好。現今世人也在盲目地尋找能填滿他們心靈虛空的東西,他們厭棄了創造他們的神,自以為信靠神太落伍。但他們卻不知道要尋找什麼,不知道什麼才能滿足他們的心靈。他們拒絕神的結果,只不過是:心靈更虛空,道德更墮落。生活得更不快樂。
注意7節所稱歸回前夫證明歌篾先前是先知的妻,因不貞而離棄了先知。先知再把她娶回來。上文第一章只簡略提及,在此才加上較詳細說明。所以第二章2~7節可能是歌篾因不貞而離開先知經過的補述。
四、以色列人的忘恩(二8~13
讀經提示
1
.本段有什麼經文,證明這不是先知對妻子個人說的話,而是神對百姓的警告?這對上文1~7節的解釋有什麼關連:
2
.耶戶不是已經徹底殺盡拜巴力的人嗎?為什麼在這裡仍責備以色列人供奉巴力?有什麼教訓?
3
.以色列人怎樣忘恩?對我們有什麼教訓?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先知對妻子的不貞在激憤中所說的話,其實是神對他百姓不專一事奉他的責備。本段則更清楚地證明上文的話,實是借題發揮的信息,因本段雖連續上文而有的指責卻比上文更明顯地是神正在藉先知指責他的百姓的罪。本段所責備拜巴力的罪,和要使節期、月朔、安息日並一切大會都止息的警告,顯然是神對全以色列人的警告,而不會是先知對他妻子一個人的警告。因為節期、安息日和大會11節)當然都不是指一個人的,而是指全體人民說的。
注意,先知書中常有類似的寫法。在指責當時的個別人物或事故之後,立即借題發揮地把責備的重心轉向神的百姓那才是先知所要指責的真正物件。
所以,8~13節的話,是神責備以色列人的忘恩。神所賜給他們的五穀新酒、金銀財富,他們不但未用來事奉神,反而用來供奉巴力。亞哈王曾使以色列人深陷在拜巴力的罪中,雖然先知以利亞曾殺死四百五十個巴力先知,耶戶也曾拆毀拜巴力的廟堂,大殺巴力的先知,但從神藉何西阿在這裡責備的話看來,以色列人拜巴力的罪並未消除,並且從第一個王耶羅波安起,直到以色列亡國的歷代君王,從未離開拜偶像的罪,在這裡所提拜巴力的罪,按廣義言,可以代表一切拜偶像的罪。在以色列王中偶然有一兩次復興的情形,清除某種偶像。在神看來,只是換湯不換藥的一種表面改革,其實拜偶像的罪從未離開過以色列人。
所以神說:我必將我的五穀新酒收回,也必將她應當遮體的羊毛和麻奪回來……我必追討她素日給巴力燒香的罪……”(二9~13
這正是今日信徒的情形。所謂復興,不過表面的裝模作樣而已!甚至那些流著眼淚認罪的信徒,也並非誠實地悔改,他們只承認了心中一引起較普通的罪惡,另一些則更隱密地收藏起來。他們大力地拆除巴力廟,其實只不過使人不要注意他收藏著的金牛犢罷了!我們並未將神所賜給我們的金錢、才幹,學識用來榮耀神,卻用來供奉我們心中的偶像。我們大多數都是忘恩負義的人,在領受了神的恩賜,經過了艱苦的日子之後,就把一切成功的果實,歸功於自己的奮鬥和努力,內心中已開始事奉那無形的金牛犢了!
五、亞割谷作為指望門(二14~23
讀經提示
1
.亞割穀是什麼地方?因何得名?亞割谷作為指望門有什麼意義?
2
16~23節提及三次那日是那些經節?所指的是什麼日子?那日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如何?
3
.天地會向神祈求.且得應允嗎?應怎樣領會21~22節?
4
.試按14~23節列出以色列人在那日蒙恩情形。
1
.勸導引領(二14~15
這兩節似乎先知在策劃怎樣對待他的妻子,其實是神預告以色列人日後的美景。
後來沒有指明是什麼事情的後來。但下文一再提到那日,並描述神的百姓怎樣專一歸神,與神親近的情景。顯然是以色列人在千禧年國中的景象。所以這幾節該是論及以色列人末後的指望。按啟十二14的記載,以色列人在災難的後三年半,因敵基督之迫害,必逃至曠野,被養活一載、二載、半載。他們經過大災難之後,基督必從天降臨。那時必為大衛家和耶路撒冷居民,開一個洗罪的泉源,洗除罪惡與污穢(亞十三1),耶和華必作全地的王……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亞十四9~10)。這裡所說的:後來我必勸導他,領他到曠野,對他說安慰話。似乎遙指那美好的遠景。
他從那裡出來,我必賜他葡萄園。15——葡萄園象徵豐富和收成的境界。)
亞割穀15節)——是耶利哥南部的一個山谷。因亞幹犯罪使眾人受累,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在這裡用石頭將他打死,其後就叫這穀為亞割穀。亞割就是連累的意思。亞割谷作為指望門意指以色列人因犯罪離棄神而飽受罪的連累和痛苦後,必悔改歸主。他們因罪受苦而悔改,成為他們的指望。凡想進入指望門的,必須向神徹底悔改。
注意:悔改歸神的主動力是神的勸導”——“我必勸導他14節)。正如主所說。不是我們揀選他,是他先揀選我們。
今日信徒為福音作見證,也應當按這原則,不是等候罪人來找我們。是我們先去找他們。不是聽其自然而信主,乃是要勸導他們信主,積極地攻破他們心中的營壘,而領他們決志信主。
他必在那裡應聲15下),這是以先知不貞的妻子為背景說的。實際上不是對個人說,乃是對整個以色列人說的。
應聲,注意中文和合本的小字或作歌唱,大概是指歌唱中的和應。
與幼年的日子一樣,可見先知與歌蔑的關係,原是從小認識的青梅竹馬。這正合于表明以色列國從立國的最初階段,已經領略過神豐厚的恩典。他們從埃及法老手下被解救出來,直到先知當日的光景。他們與神之間,已有長久的蒙恩經歷。所以下句與從埃及地上來的時候相同一語,是用他們已往蒙救贖之經歷,作為例證,說明那日神要同樣施恩憐憫他們。
2
.再蒙眷愛的情形(二16~20
16~23節中三次提及那日161821節),都是描寫災期結束,千禧年開始時的光景。以色列必歌唱歡呼,像從埃及出來的日子一樣。那日他們必不再提別神的名號。他們與神的關係必更親密。他們必安然躺臥,不再有爭戰。他們的禱告必蒙應允,百事順利。
在這幾節中我們看見神對人的期望和眷佑:
那日你必稱呼我伊施……”16節)——“伊施就是我夫的意思。以色列人日後必從新歸向神如歌蔑重返先知懷抱作他的妻子。他們與神的關係,將不只是主僕的關係,乃像夫與妻的關係。他們對神的事奉,不只是盡本分而已,且是出於真誠的愛。
因為我必從我民的口中除掉諸巴力的名號。17節)本節使上節末句不再稱呼我巴力(意即我主)具雙重意義:一方面按巴力的字義,表示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比更親密,不再稱而是稱。另一方面亦按巴力這假神的名字預言以色列人的口中將永不再提巴力這名。他們不但不會再拜巴力,連提也不再提了。
3
.耶和華的應允(二21~23
21~22
節不能斷續必須連貫領會。這不是說天、地、五穀、新酒……都會向神祈求且蒙應允。先知是用一種比較生動的口吻來描繪以色列民怎樣得著五穀、新酒和一切田間收穫。不是從地得著,也不是從天得著,乃是從神得著。神若不賜下合時的天時地土,他們就一無所獲。不論天或地都是神的應允才會生長五穀,才能收割葡萄。
耶斯列民”——指以色列民。在此特用耶斯列民稱以色列人,是取意耶斯列的字義——“神栽種。因下句緊接著說:我必將他種在這地……”,意即神應許他的百姓在那日他們必在神所賜的應許上生根建造,像被種在地上那樣。
23——“我必將他種在這地,素不蒙憐憫的,我必憐憫;本非我民的,我必對他說;你是我的民,他必說:你是我的神。
新約羅九25引用這節說明外邦人必可蒙恩得救。但對於未信主的以色列人來說,他們按靈性其實也是外邦人(羅二28~29,四11~12)。在基督再降臨時,那本非我民的以色列人,必仰望他們所紮的(亞十二10),悔改歸主。

 

亞割谷為盼望門(賈玉銘)

 

(2:2-23 參書7:22-26)

當以色列民從埃及上來進攻耶利哥城以後,有亞幹違命貪取了不當取的物,以致全會眾敗在敵人面前,後將亞幹從民中除滅,眾人在亞幹的身上堆成一大堆石頭,即名其地為亞割谷,因為亞幹連累會眾,打了敗仗,並連累全家,一同滅亡。在這裡,耶和華對於淫亂的會眾,即應當在亞割谷滅除的會眾,竟有特別的應許說:“……又賜他亞割谷作為指望的門。這是神對那些應該丟棄的民眾,竟賜給他們一個無指望中的盼望——亞割谷為盼望門。 

一、亞割谷為盼望門(2:2-13)

  不經亞割谷,不除掉亞幹,即無盼望門。亞幹是罪的連累,經過亞割谷,便是討罰罪。

    ()罰罪

    ()悔悟(2:6-7)——罰罪後便有了覺悟,悔悟即有了  盼望門。

    ()流淚——亞割各也可稱為流淚谷(84:6),因悔悟  而流淚,這便進了盼望門。

二、盼望門中的亞割谷(2:14-15)

     亞割各即在隱基底,有快樂之泉(47:10),有佳美的葡萄園(1:14)沙侖平原必成為羊群的圈,亞割谷必成為牛群躺臥之處,都為尋求我的民所得”(65:10)

    ()受教得慰——“領她到曠野”(2:14)。曠野為造就之地。靈性長進的人,都是靠主從曠野上來的人(8:5)

    ()賜她葡萄園——“她從那裡出來,我必賜她葡萄園”(2:15)。屬靈的葡萄園是神所賜的,但必要從曠野上來,即經過苦難、造就之意。葡萄園被毀壞,乃被罪所毀,被小狐狸所毀。

    ()在那裡歌唱——“必在那裡應聲,與幼年的日子一樣”(2:15)

三、亞割谷中的亞割谷,盼望門中的盼望門(2:16-23)

    ()作主愛人(2:16-1719-20)

    1、永遠聘你歸我。

    2、以仁義慈愛聘你歸我。

    3、以誠實聘你歸我。這乃是指著基督與教會生命中的聯合說的。

    ()立平安的約(2:18) 到那日萬物復興,恢復樂園的景況。這是盼望門中的盼望門。

    ()所望皆允(2:21-22)  經過亞割谷,進了盼望門,作主愛中人,祈禱必蒙允。耶斯列是分散之意,是神栽種之意。耶斯列是大平原,是大戰場。即神的選民回攻敵人之地,卻也成了大農場。

    ()成為佳種(2:22) 耶斯列民都是神所栽種的好種。好種就是天國之子”(13:38)

    ()豐滿收成(2:22-23)  地必應允五谷、新酒和油……本非我民的,我必對他說:‘你是我的民’……”

    論到這裡,我們禁不住要大聲頌贊主他那奇妙的愛。淫婦因犯罪被棄,豈真被棄嗎?無非要她經過亞割谷,終究使這亞割谷變成盼望門。主的愛是多奇妙啊!

 

 

神的管教(1~23)(鮑會園)

 

  以色列人不但犯罪離開神,且堅持凓抵擋神。他們犯罪不是偶然的,而是經常的。經過神的提醒,勸勉,責備,但仍不肯歸給神。

  「你們要與你們的母親大大的爭辯。」「爭辯」是一個很特別的字,可譯作「你們應繼續向母親苦苦的勸她。」換言之,神多次的勸勉他們,他們仍不聽從。

  神對不肯歸從之百姓,仍繼續的勸勉,且苦苦的勸勉,為的是勸他們悔改。但剛硬的百姓,不想順從。人可以不順從,神不把人當作機器,不是把工作方法定好,指定人去做。神要我選擇順從神的道路,但給我們自由選擇順從或不順從。但若選擇不順從之後,神的刑罰必臨到,神是公義的神,萬不以有罪為無罪。我們可以不順從,但無法逃避不順從的結果。但神仍揀選以色列人,作神的百姓。他們雖背逆,離開神,神必降刑罰與他們。但神對屬祂的人的刑罰與對不屬祂的人的刑罰,往往不相同。

  從舊約的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等先知書均可看見,神刑罰過以色列人,也刑罰過埃及,刑罰過亞述人,亞蘭人。神刑罰外邦人,目的是消滅。但神刑罰百姓,目的是管教。管教的刑罰與毀滅的刑罰有極大的分別。

  這章經文裏,看見神刑罰以色列人,是因為他們自取其咎,在生活上,是明知故犯。

  有時你冷淡,不追求,生活不好,神似乎不刑罰,也許神的刑罰未到,但早晚必臨到。

  有一次慕迪講到神的審判,他說:「不論何時犯罪,神必刑罰。」有一人前來對慕迪說:「傳講耶穌是騙人的,我從來沒有敬畏神,但我萬事順遂。」慕迪說:「神與你結賬之日,不一定是在你收成的日子。」不錯,神結賬的日子,也許不是在今天、明天,但一定臨到我們。現在要看看神如何將管教臨到以色列人。

{\Section:TopicID=202}(一)生活失了意義,失去真正的目標

  這是多麼可憐的生活。外表生活好,生活舒適,但這是沒有意義的生活,沒有目標,是可憐的生活。

  北平菜式有一款叫填鴨。把鴨餵飽,放在一小籠裏,不能自由行動。吃的雖然是好的食物,但單吃不運動,很快長得肥而大。但養鴨的人,目的只是為宰烹而已。可見沒有意義,沒有目標的生活,多麼可憐。

  「因為他說,我要隨從所愛的,我的餅、水、羊毛、麻、油、酒,都是他們給的。」(5節)換句話說,他們所追求的,所愛的,是餅與水,因他們給我羊毛、麻、油和酒,所以我隨從他。這是為肉體而追求,從他們追求的方向,便可以看出他們真正的生活是甚麼。

  要得肉體滿足,是以色列人追求的目標。雖然可能得凓餅,但生活的目標卻失去了。

  認識主耶穌的人,知道生活多麼有價值。但真正生活的目標是甚麼?我們今天生活追求的是甚麼呢?屬靈的生活是永遠的,今天的生活是暫時的。你一年中,有多少時候是為屬世的生活安排,又用多少時間去為屬靈的生活安排呢?

  俗語說:「哀莫大於心死。」追求屬靈上進的心沒有了,只為餅與水,油與酒,羊毛與麻。追求更高更屬靈的心已不存在,只要得餅就覺得滿足,這是以色列人的生活情況,多麼可憐!

{\Section:TopicID=203}(二)生活充滿攔阻

  「因此,我必用荊棘堵塞他的道,築牆擋住他,使他找不凓路。」就是說,神使他的生活中,充滿攔阻,充滿困難,條條路均堵塞,沒有路可通到神那裏。無法可解決困難,自己對自己也完全灰心。

  今天我們為何在生活上也有如此多的困難,可能是因罪的緣故,生活給困難阻擋凓,無法衝過。因為將生活放在肉體的環境裏,看重肉體,注重物質,當然無法勝過困難。神使他們的物質,成為他們的審判,成為他們的灰心,失望。

{\Section:TopicID=204}(三)沒有工作的果效

  「他必追隨所愛的,卻追不上。他必找尋他們,卻尋不見。」(7節)他們不是不追求,不尋找?但雖然努力追求,努力尋找、卻得不到果效。

  我們單努力追求,努力工作,為主作見證。但作見證,不能發生果效。因為靈裏貧窮,冷淡。努力追求錯了方向。

  要勝過罪惡,但不能勝過;努力作見證,但得不凓果效;愈努力愈沒有果效。怎辦?終於灰心喪志。

  所以一天到晚在忙,愈忙愈亂,在主前被記念的究竟有多少?內心是冰冷的,與主交通有攔阻,祈禱不通,屬靈生命沒有長進,沒有渴慕主的道的心。於是不敢讓人知們我們屬靈生活的光景,用作主工來掩飾與主交通有了攔阻。這是根本的錯誤,愈尋找,愈不能尋見,這是神第三個刑罰。

{\Section:TopicID=205}(四)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

  「他不知道是我給他五穀,新酒和油。又加增他們的金銀,他卻以此供奉巴力。」(8節)神賜給他們的,他們反用來供奉巴力,以為是巴力所賜。他們在靈裏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明明是神所賜的,滿有價值的,卻以為是巴力所賜的,變為沒有價值的。明知放縱肉體是神所不喜悅的,但仍追求肉體的滿足,在屬靈裏失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以賽亞先知說:「禍哉,那些稱惡為善,稱善為惡,以暗為光,以光為暗,以苦為甜,以甜為苦的人。」(賽五20)失去了屬靈辨別力,是多麼可憐的生活。

  不久前,我在巴士上,看見一老人正在掏錢買票,那司機把車一開一停,以致這老人跌在車上。司機的服務精神已不好,售票員還在說:「不喜歡乘巴士,不如去乘的士啦!」他們明知是錯,還以為對。

  有人得罪我,我便要報復,這因為辨別是非的心失去了。

  教會工作走錯了方向,失了生活的目標,不是一時犯錯,是整個屬靈分辨力喪失了。

  神不勉強人走祂的路,人沒有分辨屬靈的亮光,神不感動他,不提醒他。主耶穌說:「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何等大呢!」(太六23)小孩子不能分辨是非,不足為奇,若是二十歲,或是三十歲,還不會分辨是非,那是多可憐!前幾天我到新界去,看見有兩個基督徒在談話,正談論凓下次馬票開彩的時間,談論得興高采烈。世俗的事,會分辨,屬靈的事卻沒有分辨的亮光。

{\Section:TopicID=206}(五)在靈裏有極大的貧窮

  「因此,到了收割的日子,出酒的時候,我必將我的新酒五穀收回,也必將他應當遮體的羊毛和麻奪回來。如今我必在他所愛的眼前,顯露他的醜態,必無人救他脫離我手。」神要將他的空虛,貧窮,軟弱,可憐,顯露出來。缺乏得不到滿足,痛苦得不到安慰。他們雖追求五穀新酒,但肚腹卻得不到飽足,他們赤身露體,神要將他的罪顯露出來。離開主的痛苦,想是人人都有的經驗,內心想得到安慰,卻得不到安慰。

  在舞場、電影院裏尋找刺激一下,或許忘記了一時的虛空,但離開舞場,電影院之後,心靈更覺不安,更是空虛。多工作,可能多得錢。但心中沒有平安,晚上不能入寐。千萬富翁自殺,就是因為金錢不能滿足他的心。有學問的人怎樣,前幾天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奢談,世上沒有神,但他說:「人人以為我有很大的成就,但我的心靈是澈底的空虛。」你看多可憐!

  神給我們選擇順服與不順服,但若選擇不順服,祂要管教。但若肯悔改,神的態度改變了。請聽:

  「耶和華說,那日你必稱呼我伊施、不再稱呼我巴力。」(16節)

  「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聘你歸我。」(19節)

  「耶和華說,那日我必應允天,天必應允地;地必應允五穀、新酒和油,這些必應允耶斯列民。」(2122節)

  神正等待我們悔改歸回,順從祂。神願意賜福給他的百姓,多過百姓渴望神的賜福!「回頭吧,回頭吧!何必死亡呢?」── 鮑會園《何西阿書信息》

 

 

因淫亂而離婚(2-15)(文牧)

 

前面是滿有希望的話(一章十至二章一節),現在是一段關於離婚的信息。

這段經文是用詩的形式寫成的,與前面的散文不同。我們必須從兩個方面來解釋這段經文:首先從何西阿和他的家庭,但這一個層次只是為第二個層次做準備的;第二個層次是比喻神和以色列人的關係。它又是一篇演詞,一篇關於訴訟的特別演詞,用於法庭上對被告的控訴。

在第一個層次裡,我們注意到何西阿和他的孩子在法庭上;當時先知的妻子歌蔑也在場。何西阿提出訴訟的目的,是希望與他的妻子離婚。「她不是我的妻子,我不是她的丈夫。」(2)起訴的原因是因為妻子的行為。她曾經多次不忠心,與別人犯了姦淫。(無論這種不法的行為是屬於私通,或者是歌蔑一再瘋狂地崇拜偶像,我們不能肯定。後者可能性似乎大些,它能夠帶出這比喻的意思。)整個的情景是一場悲劇:做丈夫的和三個孩子由於歌蔑的行為,被迫要按照法律的要求,把案件提到法庭上。但是從第二個層次來看,這不是一個悲劇,因為何西阿的家庭生活只是一個比喻,表明神與以色列人的關係。

在神的法庭上,以色列是被告,神則扮演雙重角色:控方和法官。在法庭上以色列人的罪狀被宣判:他們對神不貞潔,因此婚約不能再延續,神必須與以色列離婚。縱然在這種悲傷的情景下,神仍然留有一線希望給以色列人。按照律法,犯姦淫者是必須處以死刑的(申廿二22)。但這裡無論從那個層次去解釋,都沒有執行死刑。不論何西阿採取甚麼行動,他仍然愛他的妻子,正如神仍然愛以色列人,但是律法規定,祂不得不尋求離婚。

在離婚的過程中,作了三點判決,每一點都用「因此」勾引出來(6913)。判決首先是對歌蔑,然後是以色列人:

. 第一點判決基於女方別有他愛;她的話被提到法庭上來:「我要隨從所愛的。」(5)她一心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走下去,相信她「所愛的」會給她富足。所以判決書寫道:她將被迫繼續在她選擇的道路上墮落下去,一直到痛苦的結局。

. 第二點判決是講到做妻子的疏忽。她不知道是她的丈夫提供她的生活所需,她真是愚昧極了。同樣,以色列也忽略了神提供他們的「五穀、新酒、和油」(8)。這三樣東西,是神的愛的記號,清楚地寫在神與他們所立的約中(參申七13)。在審判的時候,這種忽略是要被判處以「奪回」所有的供應(9);惟有神收回了生活物質的供應,以色列人才會悔改並認識神。

. 第三點判決是他們的善忘(13)。因為偏行己路,歌蔑把何西阿忘記;同樣,由於追隨外邦的神,以色列忘記他們的神。這不是指一般的忘記,它是忘記了忠心于對方的契約。這約被忘記了,使得他們與外邦的神私通。但是隨在第三點判決之後(14-15),何西阿立刻宣講神的應許。以色列將要被領到曠野,在那裡被試驗,然後他們要會學習信靠神,最後是進入神應許之地。亞割穀在過去曾經是一個「苦難穀」(見書七22-26),如今變成「希望穀」。

 

犯姦淫的人並不是真的忘記他們已經結婚;他們是忘記他們的婚約和他所許諾忠誠的愛。

 

 

新約的盼望(16-23)(文牧)

 

十六至廿三節的預言,雖然很難確定其日期,可能是在何西阿傳道的後期。

這個預言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用「那日」開始(161821)。「那日」是將來某個日子,說明在審判的日子之後,神的救恩將再一次顯明出來。從某一方面來說,這個預言只是一種預告;肯定神在某一個日子必要再次行動。對於當時的以色列人,何西阿所預言的那日,是對他們的一種警告。

先知的預言也表達了以下三個意義:

. 預言將有一段新的婚姻(16-17)。相信先知用了一個雙關語。巴力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中,可以是「丈夫」,也可解作「主人」。希伯來文「伊施」('ish)這個名詞,意思是一個男人,但也可譯作「丈夫」。在將來,先知預言,以色列人將要稱他們的主為我的伊施(我的丈夫),而不是我的巴力(丈夫或主人)

. 預言將有一個新約(18-20)。這裡注重去重建一種新的婚約。這個將來的新約,將以和平為其特徵;這個和平將實踐在兩個方面。以色列將與整個自然界經歷和平,並要與地上的動物、空中的飛鳥、以及所有的生物立約和平。此外,神要毀滅所有戰爭的武器,並應許敵對國之間彼此和平。這些所有外在的強有力的和平,將形成重建親密的婚約關係的一個新時期。這個和平與新約的預言,是建立在深信耶和華神是整個人類的神這一根基上的。這些預言至現在仍然沒有實現。

. 在預言的第三部分,何西阿的孩子的名字的意義被改變了。這個改變用一個連貫的講話,把信息從天上帶到地上來。()耶斯列的名字還是一樣,但意義變了。過去,這個名字喚起人們回憶血腥大屠殺的地方和命運;但是現在,這個名字的詞根被去掉,耶斯列的意思變成「神栽種」;暗示神重新栽種祂的百姓在他們的地土上。()至於羅路哈瑪,這個名字叫「不蒙憐憫」的孩子,神特施憐憫,把她的名字改為「蒙憐憫」。()名叫「不是我的百姓」的,現在改變成「我必對他說:你是我的民」。

 

 

罪與罪人(二章123)(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這一章聖經,耶和華神仍以一個妻子別有戀慕的傷心丈夫來隱喻祂和子民間的關係。

這一章聖經也顯明神做事的兩個法則:

1.      恨惡「罪」、對付「罪」

2.      愛「罪人」、有恩典為「罪人」存留

這一章的前半段(113),上帝責備以色列人(也提醒今天每一個神的兒女)好像一個淫亂的妻子,從愛她的丈夫那裡得著許多愛與恩典,卻不知珍惜,不但心偏向所不該戀慕的,還以為一切都是由外人而得,隨從所愛,忘記愛她的丈夫,以至於神興起,要重重的管教以色列人,我們也再一次被提醒,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神是輕慢不得的。

然而,管教的目的是要以色列人醒過來,用極強烈的方法讓屬神的百姓清醒,管教的背後仍是「愛」,因為,愛必管教!

整段聖經最美的就是第14節說的,「後來我必……」,原來神的作為不是結束在嚴厲的管教,管教只是為了要把神所愛的百姓帶回到神的祝福與恩典中!

神要(14)

1.      勸導 ── 是神主動的勸人回頭,不只是等人回頭。

2.      帶領 ── 不只是勸勸而已,而是實際的行動領人回頭。

3.      安慰 ── 是在愛裡領人回頭,而不是在刑罰、恐懼裡逼人回頭。

當人回轉時,祂有極豐盛的恩典、祝福傾倒在每一個屬乎他的子民生命中!這是何等的恩慈啊!感謝神,祂總是「不計算人的惡」、祂總是「給人再一次機會」,祂是愛、祂的恩典長存!

快快放心回到神面前來,祂的恩典夠你用!

回應:天父上帝,謝謝禰總是給我機會回頭,幫助我不硬著頸項,靠主的恩典,回應主愛的呼召,回轉歸向神。

禱讀:何西阿書二章14

14 後來我必勸導她,領她到曠野,對她說安慰的話。

 

 

錯誤的追求(2213)(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我感謝你,因為你揀選了我成為你的兒女,求你讓我珍惜這寶貴的身分。

 

本段經文以先知控訴其不忠的妻子歌蔑作為開始。經文三次提及歌蔑執意「隨從所愛的」(5713),「隨從」在原文有追逐之意,而「所愛的」在原文則是指「情夫」。歌蔑的罪乃在於主動背棄丈夫,轉而追求其他吸引她的人和偶像。

其實歌蔑的罪行正好代表了以色列在當時的問題。以色列民離開了他們屬靈上的丈夫,改為追求他們所愛的偶像。他們以為自己所擁有的農產收成,都是由迦南的偶像巴力所賜(當時的人把巴力視為掌管萬物繁殖的神祇),因此積極的供奉它,向它燒香,但他們卻看不到,原來一切都是源自耶和華,與巴力無關;反之,巴力只會引誘他們離開真神,使他們墮落甚至滅亡。結果,可悲的是,不論是歌蔑或以色列人,當他們離棄丈夫,轉而追隨他們的「情夫」時,他們不但不能得到其「情夫」的真愛,更反被他們所傷,以致陷入痛苦的光景之中。可見,以其他的人或偶像來代替耶和華,只會為人帶來悲慘的結局,這是我們要引以為鑒的。

對以色列民的罪,神採取了以下的管教方法:1)攔阻以色列人,堵塞他們的道路(6);2)收回那些本是祝福他們的農產收成(8-9);3)砍掉葡萄樹和無花果樹(12):由於頑梗的以色列民竟以為他們所擁有的葡萄樹和無花果樹是他們的「情夫」所賜的,因此神要把這些樹變為荒林,又使野獸前來踐踏。

透過這些管教,神要以色列人不再對假神巴力抱有任何幻想,並要他們知道一切都是耶和華所賜的,與巴力無關,因此供奉它、追求它都是徒勞無功。或許,這些管教看似很嚴厲,但其實神對以色列人的愛並未止息,祂最終是想以色列民在接受管教時,回想從前蒙福的光景,以致能重新回到神的懷抱裡(7),可見神的管教是帶著不放棄和盼望以色列人回轉的決心。

昔日,神對以色列人作出了管教,但祂這樣做是本於對以色列人的愛,目的是想他們從罪中回轉,以免繼續陷於罪中。今日,當神因我們失腳而管教我們時,我們又有否甘心樂意的接受管教,並從罪中回轉呢?請默想以下經文:「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來126

 

 

愛的承諾(21423)(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感謝你對我不離不棄,求你賜我勇氣和信心,使我在任何環境下仍堅持對你的愛。

 

以色列人因離棄神,追求偶像,故此要接受神的管教。然而,神向他們承諾,當他們接受了管教之後,祂會再次救贖他們。神對以色列人所作的承諾,是本於祂對他們永不止息的愛──祂為了能令以色列人回心轉意,重投自己的懷抱,於是情深地向他們「說安慰的話」(14),務求打動祂的愛人。神的承諾包括:

1. 讓他們重回迦南地,承受產業:「葡萄園」(15)象徵迦南;而「亞割穀」則讓以色列民回想他們失敗的經歷(參書7章)。神應許以色列人將來可以在那經歷失敗和受罰的地方重新蒙恩,經歷神的大能,而且他們「必在那裡歌唱」讚美神,其歌聲甚至有如紅海之歌般壯麗(15,另參出15章)。此外,以色列人將來必離棄偶像,並要再一次承認耶和華是他們的屬靈丈夫,重燃愛神之心,不再把巴力當作他們的神。

2. 把審判的日子變為救贖的日子:在饑荒之中,神要把巴力的名字除去(17),又要跟飛禽、走獸、爬蟲立約,使它們不再傷害以色列民;祂要毀滅一切的武器,使他們安享太平(18)。此外,神會把五穀、新酒和油賜給以色列人(22),使他們再一次蒙受祂的恩典。

3. 與以色列人重訂「聘約」:在這永遠有效的聘約中(19),神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和誠實對待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則會因此認識耶和華。「認識」(20)一詞在原文中指婚姻裡的親密關係,這表示以色列人在與神所立的聘約中積極地以愛來回應神,並以實際的行為活出與聘約相配的生活。

當以色列人接受了神的管教並回轉後,他們將得著徹底的更新,與神和好,共同勾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神會對本來「不蒙愛憐」的以色列人再次流露愛憐,又要對那些本被稱為「非我子民」的說:「你們是我的子民」;至於以色列民則將會齊聲回應耶和華:「你是我們的神!」(23

神對以色列人的愛是何等的深,以致即使以色列民頑梗地叛逆神,但祂仍向他們「說安慰的話」,給予他們復興和更新的機會;其實,神對我們的愛也是一樣,祂愛我們,對我們一直不離不棄。你能體會到神對我們那份不離不棄的愛嗎?我們有否為神對我們的愛而常存感恩?我們要如何回應神對我們的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