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阿書第五章短篇信息
目錄:
神的離去(何五~六3) (康伯摩根)
宣告審判將臨(五1~14)和神的呼喚(五15至六3)(陳終道)
悔改的呼召(五1~六11)(鮑會園)
給祭司、首領、王室的信息(五1-7)(文牧)
響起警鐘(五8-9)(文牧)
兩國的失敗(五10-六3)(文牧)
神向祂的百姓發怒(五章1〜15節)(臺北基督之家)
神的公義管教(5章)(香港讀經會)
神的離去(何五~六3) (康伯摩根)
「我要回到原處,等他們自覺有罪(或作:承認已罪),尋求我面;他們在急難的時候,必切切尋求我。」(何五 15)
說這話的是耶和華。「我要回到原處,等他們承認己罪,尋求我面;他們在急難的時候,必切切尋求我。」先知在這章經文裡面的信息是特別對祭司、百姓、並對君王傳講的。這是給以色列通國的話語,但卻是借著祭司與君王——也就是宗敎領袖與國家領袖。它的負擔是全國的墮落,與隨後將臨到全國之神的審判。
其背景是極度的幽暗。以色列悖逆她的神,猶大也是岌岌可危。值得注意的是:先知兩次在他所說的話裡將猶大與以色列連在一起。在前一篇信息中,我們探討的是給猶大的話語,先知在那裡忽然跨越了南國與北國之間的界線,警告南國切莫與北國有任何結盟的行動,他說:「以法蓮親近偶像,任憑她吧!」
十分明顯的,猶大並未順服這個警告。她已經與以色列結盟,並尋求亞述的幫助、北國與南國達成了政治上的協議,企圖挽救他們脫離他們預料中迫在眉睫的災禍。然後,就在這篇首先是特別針對北國傳講的信息中,先知兩度提及猶大。歷史背景顯示出以色列與猶大可怖的衰微。
有鑑於此,先知向審判時受管敎的國家發出警告,而所預言的審判乃是漸進的。(他以比喻的方式描寫)其中的兩個審判,最後則是明明白白地說出。頭一個審判見於第五章十二節:「我向以法蓮的蛀蟲」(中文聖經作「我使以法蓮如蟲蛀之物」),第二個在第十四節。「我必向以法蓮如獅子」;最後一個在第十五節:「我要回到原處。」
頭一個審判被描寫成蛀蟲的審判。蛀蟲雖是微不足道的小蟲,卻會鑽進東方的財富裡去,將它摧毀。第二個審判則是獅子的審判——兇猛的、憤怒的、飛奔的、抓撕的。
然後是最後一個,也是最可怕的,神自己離去了,「我要回到原處,等……!」
這是嚴肅的警告,再沒有比這更為嚴肅的了。蛀蟲是可怕的,獅子是可怕的;但是當神自己退去時,那乃是可能會發生的最可怖的災禍。
然而,我們立刻就注意到:這個嚴肅的警告,末了的語氣把神的內心與祂的心意啟示出來了。這警告的前半叫人心裡充滿恐懼,「我要回到原處」,然後卻是這引人矚目的小字「等」。我從「等」這個小字看見了神的內心。
當我們閱讀它,以及它後面的經文時,我們又發現神的心意,「我要回到原處」,但那卻不是我的旨意,或我所希望的,或我所要的;「等」。等什麼?「等他們承認己罪, 尋求我面。」然後神的話唱出這首歌,這不僅是盼望之歌,更是確據之歌:「他們在急難的時候,必切切尋求我。」
因此,我們已經看見最嚴肅的警告,伴隨著的是發出這警告方法的啟示,以及一句顯露出神末了的內心話。接著,就讓我們注意那兩件事,以及那個結果。讓我們先思想這警告所預言的可怖災禍的嚴肅性;然後再思想提出這警告的方法,這方法也把神的內心啟示出來。
神對祂的百姓說祂要撇下他們,祂要離開,祂要退去,要回到祂的原處,這話是相當奇怪的,也令我們駐足深思。
套用神學上的術語來說,這話當然是擬人法的說法,神說這話時是將自己比喻成一個人,正要離開、回到祂的原處。在某方面說來,其意義是極其簡單的,它意味著曾經與他們同在的那一位將要離開他們。祂宣告說:在所見到的光景之下,祂將要離去。
然而,我們在思想這個警告的時候,一定得留意這觀念的界限。就著某個角度來說,無論我們如何敗壞,不管我們多麼悖逆,祂始終是與我們同在的。就著某個角度來說,祂的同在是永遠——讓我以敬畏的態度說——不能撤回的。以祂的整個性情來說,就是如此,實際的同在是無可逃脫的,神的管治永遠是主動積極的,神的離去並不代表祂放棄了祂的管治。我們務必要非常小心理解這些事。後來歷史上發生的一件事實,可以為此作例證,就是在伯沙撒王宮大廳舉行狂歡宴會那晚所發生的。我們都很熟悉那個故事,生動而有力,迸射出啟示的光。當伯沙撒與他的一千大臣一起飮酒的時候,褻瀆了聖殿的器皿——就是他們所掠奪來的,在此之前一直都保留著相當的神聖性一
一將這些器皿倒滿了酒,就以這些器皿來飮酒,直到酩酊大醉,結果他們的氣息中滿了惡臭的酒味,也吐出猥褻淫蕩的言語來;在牆上卻忽然有指頭在寫字:「彌尼•彌尼, 提客勒,烏法珥新」。但以理在解釋這些字的時候,對王說出這令人震驚的話來:「你……沒有將榮耀歸與那手中有你氣息、管理你一切行動的神。」就著某方面說,神已經退去,災禍正在臨到;就另一方面說,神並未退去,「你
的氣息」,伯沙撒王的氣息,那滿了酒臭味與淫辭蕩語的氣息,「那手中有你氣息……的神」。就著某個角度說,神從未遠離,也不能遠離。就著某個角度說,祂的管治從未止息,因為甚至當祂說「我要離去」的時候,祂仍然在施行管治。
這是所有生命核心的事實,是我們永遠不該忘記的。沒有一個人可以逃脫神的管治,也沒有一個人曾經逃脫神的管治。我們說到人是背叛者,他們是悖逆的,豎起敗壞褻瀆的指頭、面帶惡意地攻擊神;但他們從來不曾逃脫祂的管治。在我人格隱秘之處,我有可能會沖向神所拿之盾中心的星標;但若是這樣,祂將會把我粉碎。我也可能悔改而藏身在神的心中,若是如此,祂就醫治我。但無論是以律法,或是以恩典,祂總歸是在管治。所以,就著某些角度而言,神從未退去,因為我們的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我們的氣息在祂手中。
那麼,「我要回到原處」,這有什麼意義呢?非常明顯的是,它意味著祂在引導上要退去。祂要任憑他們隨心所欲,放棄他們。任憑他們自行選擇,放棄他們,任憑他們背逆,祂將祂的干預收去,將祂的恩典撤走;雖然他們有罪,這恩典一直都在阻止至終的災禍和損失臨到。祂說:「我要回到原處」,任憑你去走你正在走的路;我不再築起新的屛障來保護你,「我要回到原處」。
那可能臨到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國家)和一個人(任何一個人)之最嚴重的、最悲慘的災禍,就是這樣的退去;因為神若是撤除了祂的干預,我們將會有什麼損失呢?我們已經失去了聖潔的原則、絕對智慧的確定性,以及足以完成任何有價值的事的能力,我們也已經失去了愛。
如果神退去了,我們可能還會努力考慮環境而設立行為規範,但它們終將傾圯;因為除非聖潔的靈在我們的倫
理規範上吹氣,它們終將破滅。人類歷史中滿了許多的實例,而且在今日世界中也是顯而易見的。當神自己退去以 後,此時人類就失落了對聖潔真義的瞭解,也失去了鼓舞聖潔的惟一力量,所以對於聖潔的要求也就停息了。當神退去以後,人們就開始聲稱沒有所謂的聖潔這回事。可能有人會抗議說:我們並沒有聽人那麼說嘛!但我們確曾聽見他們說過沒有所謂「罪」這回事,而如果沒有罪這類的事,也就沒有聖潔這回事。當神退去以後,是非黑白之間的區別也就泯除了。道德是植根于宗敎裡面的。一旦宗敎
——我們使用「宗敎」一詞,是用其最崇高、最恰當的意義,指人類對神的義務,以及維繫人類與神之間正確合宜的關係說的一旦宗敎被消滅了,道德也就消除、殆亡,變成普世性之紙牌遊戲,雜誌的有才氣之文章嘲笑的對象,無神的哲學家的笑柄。聖潔被人蔑視、取笑。「我要退回」。當神這麼作的時候,人對聖潔的異象與熱愛就喪亡了。
更甚的是我們會連智慧也失落了。那幾乎是難以置信的。這世代以其知識自誇,有許多所謂的智慧,其根本是忽視神的,這能算是智慧嗎?知識或智慧,在人類生活的任何一點上,在任何考量上,怎麼能夠將這至高的因素排除在外,而不予考慮呢?如果將神排除掉了,人類的任何心智活動能帶人到令人幸福的境界嗎?所有這類的活動,全都是出自於愚昧的本質,不只如此,它是最具毀滅性的瘋狂類型。
如果神退去了,事實上就等於是力量消失了。肉體和心思暫時還會有某種活力;但如果屬靈生命的中樞死了,心智和肉身都會衰退,或在它們一切至高的可能性上萎縮。人活著,不能只靠食物。
最後,也是最悲慘的,如果神退去了,愛也就消失了。約翰說:「神就是愛」,這是正確的。許多所謂的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就缺少了以神的愛為中心的重要原則,這也正是基督何以要為我們虛己、死在十字架上的原因。
如果那就是這個審判的性質,請想想這審判的行動。從這預言的光中,並從聖經一切啟示的光中,以及從所有人類歷史的光中,我們都得到敎訓,知道神從不離棄人,除非人已經先離開祂了。或者——我要套用人的常話,因為我別無它法——神從不離棄人,除非祂已經用盡了每一個管敎的方法。首先是蛀蟲,然後是獅子,只有這一切都失效之後,祂自己才會退去。蛀蟲是難以捉摸的,不足以懼怕的,沒有什麼力量的,但卻造成強壯之物的腐爛。這是要激發人在察覺軟弱時,重新發現、並歸回那力量的源頭。「我向以法蓮如蛀蟲,向猶大家如朽爛」(譯者按:何12另譯;可參考呂振中課本)。不幸的是以法蓮雖然察覺自己的軟弱,卻不歸向神。「以法蓮見自己有病,猶大見自己有傷,以法蓮竟往亞述去」(何五13另譯)。失敗隨著他們。蛀蟲的管敎目的,是要使這個國家知道自己的軟弱,好叫他們尋求那力量的源頭,它也確實有所影響 -—但他們卻往亞述去。所以,蛀蟲的方法還不夠。
然後神就說:我要用另一個方法。我要像頭獅子一般,向猶大家如少壯獅子,「我,就是我,我必撕裂而去,我必奪去,卻無人搭救」(五14另譯)。迅速的審判是忽然的,可怕的災禍接踵而至。為什麼呢?仍然是為了要帶領這個國家歸向祂。然後,如果連這個方法都無法奏效,當試圖恢復的每一個管敎方法都用完了,那最終的、最可怕的一個方法也就在所難免了。神要退去;「我要回到原處。」只有在毫無希望的時候,當祂再沒有其他方法、別無他途的時候,當每一個接觸點都已破壞的時候,神才會任憑人。
沒有一個人可以正確地詮釋他自己的時代。只有距離可以給人真正的展望。然而,當我們閱讀這些經文時,不可能沒有看見在此或在彼閃爍的亮光,照耀著現今的光。回顧過去的半個世紀,至少可以發現到嚴肅思考的理由。我的思想必然是關係我自己的國家,但我認為它們也適用於美國。回顧過去這些年,我察覺到蛀蟲的方法,這是國家特質軟弱無力的證據。而我沒有看到向神歸回的情景。然後則是獅子的、少壯獅子、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災變的那些可怖年日。我感到訝異,但我並不吐露最後的發現。這些事有沒有帶領我們歸向神呢?我不回答這個問題,但若是沒有的話,那我們舉國上下都已陷於神的這個審判之危險中;祂可能會任憑我們自生自滅。
我們對於自己國家的熱愛,我們對其至高福祉的摯誠奉獻,必然使我們沉痛地感受到我們的危機,並且催迫我們來禱告,祈求這些事不要發生,祈求神自己不要退去。
但別忘了這一點:除非人已經離棄了祂,否則祂永不離棄人。「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祂不曾離棄世人,世人卻離棄了祂。在我們所謂之最美好的詩歌中,有時在遣詞用字上可能不正確。我們有時候唱道:
「我得與神和好,聞祂赦免聲。
祂以我為祂兒女, 我可以不再懼怕。我今帶著確信近前,並且呼叫:阿爸父啊!」
我喜愛那首詩歌。毫無疑問地,我會一直唱它,直到在世旅程終了,甚至以後還要再唱,但無論何時,只要我—唱這首歌,我總覺得第一句不大穩當:「我得與神和好。」更深邃的真理是:我已被和好歸祂了。祂從未轉背向人,除非人轉背向祂。祂從不放棄人,除非在個人靈魂中,或在時代景況中,或在國家生活中發生了某件事,破壞了接觸的可能性。耶和華說:「我要回到原處。」為什麼呢?因為以色列和猶大已經離棄祂了,儘管神曾盡一切努力要挽留他們。神從不離棄人,除非人離棄了祂。祂使用不同的管敎方法,其中每一種方法都是為了要拯救我們脫離我們的災禍,領我們歸回,挽留我們。但倘若到了某個時刻,我們不再有任何回應,那麼祂離開我們也就在所難免了,那並不是祂所選擇的,而是我們自找的。
但那並不就是所有的經文。我想假使那就是所有經文的話,那我幾乎不敢談論它了。那並非全部。甚至連那嚴肅而可怕時刻,當先知何西阿與以賽亞向以色列和猶大傳信息的時候,情況似乎是如此絕望,以致神自己都退去了,但祂這麼作的時候仍然帶著盼望的語調。在其他所有的先知書外,我們也都見到相同的原則。在以西結書外,我們見到神自己退去,離開了聖殿和祂的百姓,但仍期待著他們歸回與恢復。當我讀到「我要回到原處,等……」,那個不起眼的字眼時如電光一閃(在它所翻譯的語言中同樣是個簡單的字眼),在可畏之中攫住了我思想,它說明了一個事實:(姑且用人的常語說)當神離去的時候,祂是很不情願離去的,祂仿佛是說:「我要走了,但我並不想走;我要回到原處,因為你們不要我;但門仍然是敞開著的。」
「等」這個不起眼的字蘊涵了多麼無限的憐憫啊!我在新約聖經同樣奪人心目的背景中再次發現了它。且容我再次誦讀這段話,見諸于馬太福音二十三章第三十七至三十九節: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難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神在舊約聖經中,在新約聖經中,放棄了一個國家,放棄了一座城市,放棄了一群百姓,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要祂。「我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難聚集在翅膀底下」——這是何等無限而細膩的語句,啟示出神的母性——「只是你們不願意」;所以,「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這裡有個精巧而挖苦的諷刺——你們的家,聖殿。祂先前曾經將之形容為「我父的家」,但最後卻稱之為「你們的家」,而不再是神的家。就像何西阿的時代一樣,伯特利(神的家)已經成了伯亞文(虛空之家)。「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
那就是全部了嗎?耶穌口中所出的最後一句話是審判的宣告嗎?不!
「從令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門依舊是敞開的。哦!何等恩慈的樂音,「直等到」譯者按:與前面的「等」在英文同為〝till〞),哦:這個微不足道的字眼是何等悅耳!這警告結束時的語調,啟示出祂願意回來。
再回頭看何西阿書。祂告訴他們說祂要如何回來。神何時回來呢?祂說我要離開你們,等……。祂要在什麼時候回來呢?倘若神繼續被他們拒絕,因祂百姓的不忠而心碎,祂會再回來嗎?祂不得不離開他們,因為聖潔與愛都是必須的。祂要在什麼時候回來呢?「等他們自覺有罪(或譯:承認己罪),尋求我面。」首先,當他們「承認己罪」的時候,也就是當他們離棄偶像的時候。然後,當他們尋求神面的時候,也就是當他們歸向神的時候。
當保羅寫信給帖撒羅尼迦人的時候,他描寫整個基督徒生命時說:「你們…… 離棄偶像,歸向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等候祂兒子從天降臨。」離棄偶像歸向神;
離棄罪惡歸向神;從長久悖逆的愚昧歸向神。那就是了。 當人歸向神時,神也就歸向人。
因此,這個嚴肅的警告是以盼望的門,並未關閉的語調來結束的。祂仿佛是說:我要回到原處,但門仍是敞開的,並沒有上鎖;你如果要我,就能夠找到我。
我回想起幾年以前的一個故事,我毫不遲疑地述說這個故事,因為它正好說明這一點。這是發生在蘇格蘭的故事,講到一個母親與她的小女兒珍妮(Janet)。小女兒作錯了事,與家人決裂,就到城裡去,墮落到極點。母親不知道她在那裡,有十年之久沒有聽見她的消息。一天晚上,灰心、墮落、病弱的珍妮回家去了,在深夜時分抵家。她踏上了通往小屋的小徑,快到小屋時,就看見窗子裡有道光線照了出來,她大吃一驚,以為是她母親去世了,或生病
了。深夜裡的亮光,代表了什麼呢?她靜靜地、躡手躡腳地走到小屋,伸手去摸門閂,卻發現門只是帶上,卻沒有上鎖;當她把門打開時,有個聲音傳來:「珍呢!是你嗎?」
樓上的母親等了十年。女孩說:「母親!為何點著燈呢? 我好擔心,以為是你生病了。」「女兒啊!從你離家開始,燈就沒有熄過,門也從來沒有上鎖!」
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直到你承認己罪,並尋求我面。神說:當你這麼作的時候,門是開著的。祂的審判是可怕的,它們必須如此;但蛀蟲和獅子是要用來拯救我們的。如果我們不能從我們所有力量在不知不覺中衰弱學乖,如果我們不能從血腥的、令人討厭的、不幸的戰爭學到敎訓,神可能會說:我要回到原處,任憑你們,任憑你們自行其是,任憑你們,直等到接觸點重新建造起來為止。當我們說: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罪,離棄我們的偶像,回轉來尋求神的面,此時就能照著神所要求的建立起那個接觸點。審判是無可避免的,因為人選擇背離神,審判是必須了;但是神卻沒有將門鎖上,且留下一盞燈,等待我們回家。
在這篇默想之預備性的閱讀中,我把第六章的頭三節都包括在內。我之所以這麼作,是因為它們包含了先知向百姓的呼籲,要他們回轉,經過那道敞開的門。這是聖經所見之最溫柔而優美的呼籲之一。在下一篇的研讀中,我們將會回過頭來更充份地思考它。但我們暫且誦讀它來結束本篇:「來吧!我們歸向耶和華。祂撕裂我們,也必醫治;祂打傷我們,也必纏裹。過兩天祂必使我們蘇醒,第三天祂必使我們興起,我們就在祂面前得以存活。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竭力追求認識祂。祂出現確如晨光,祂必臨到我們像甘雨,像滋潤田地的春雨。」
-- 摩根《何西阿書──神的淚影》
宣告審判將臨(五1~14)和神的呼喚(五15至六3)(陳終道)
二、宣告審判將臨(五1~14)
讀經提示
1.按本章17節指出以色列人招致禍患(神的審判)的罪有幾項?
2.以法蓮是否代表以色列國?(參3、5、9~10、11、12~13、14節)為什麼?
3.基比亞、拉瑪、伯亞文是屬那支派的地?便雅憫既屬南國,為什麼先知在宣告以色列受罰時把他列在一起?
4.“猶太的首領如同挪移地界的人”是什麼意思?
5.“打發人去見亞述”(3節)有什麼歷史背景?(參王下十五17~22)
6.從9~14可見:①本章所宣告之審判實指何事?②以色列國如何引狼入室?
本段先知宣告以色列人全國的罪狀。不論君王、祭司、百姓都“罪孽極深”,他們既不聽神的勸告,不肯誠意悔改,就得留心聽神的審判必要臨到的警告了!
1.審判要像網羅臨到(五1~2)
“米斯巴”Mizpah聖經中有好幾個地方稱為米斯巴(創卅一49;士十17,十一11;書十一3、8,十五38,十八26;撒上廿二3),本節所指的,大概是約但河東的米斯巴。
“他泊山”(Mount Tabor)在約但河西,位於西布倫與以薩迦之間,在耶斯列平原之北隅,離拿撒勒西廿餘哩。
在此先知所注重的不是這兩處地方有什麼特別重要,而是隨便引述他們熟識的一兩處地方,說明他們的罪的普遍性,不論河東河西,到處都是一樣,在信仰方面拜偶像的罪像姦淫一般普遍。在道德方面,強暴兇殺(2節)成為常事,這些罪就像在各地安置的網羅,把他們自己網住,使他們無法逃避神的審判。
2.淫行與驕傲不能隱藏(五3、5)
所有行淫的人,都是儘量設法秘密隱藏不被人知道的。神卻宣告說“以法蓮為我所知,以色列不能向我隱藏。”他們為自己拜偶像所編造的理由,並不能遮掩他們的屬靈淫亂的醜行。
在此3、4節的“行淫”、“淫心”都是描寫他們在信仰方面對神的不專。
他們的驕傲,要指正他們的不是,驕傲怎會指正人的不是?因驕傲的罪必表現在對神對人的態度和行為上。驕傲使他們不肯歸向神,要憑自己的意思尋求偶像和人的保護。
當審判的日子,人所犯的罪就像證人一樣,要見證我們的行事,使我們無法推諉。
3.虛假的尋求(五6~7)
(1)神不會理會人虛偽的敬虔。那些以色列人牽著牛羊,要獻給神,似乎是要尋求神.其實只是表面的尋求、三心兩意的尋求,因為他們一面尋求神,一面拜人造的偶像,好像一個不貞的女子別有私生子,卻還想尋求丈夫的歡心,神看他們這種敬虔是一種“詭詐”。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24)。基督徒應當謹記這節金句。
(2)他們尋求神卻尋不著的另一個原因,是沒有趁著神施憐憫時尋求神,因為“他已經轉去,離開他們”了。他們太遲了,沒有趁神可尋找的時候求告神(參詩卅二6),在機會過去之後來尋求神,像財主下了陰間才求告神,又像猶大在主被逮後才懊悔罪,都太遲了。
凡尋求神的,必須趁有今日——“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
4.責罰(五8~12)
五8~10:“你們當在基比亞吹角,在拉瑪吹號,在伯亞文吹出大聲,說:便雅憫!有仇敵在你後頭。在責罰的日子,以法蓮必變為荒場。我在以色列支派中,指示將來必成的事。猶太的首領如同挪移地界的人,我必將忿怒倒在他們身上,如水一般。”
這幾節是預言便雅憫要像以法蓮一樣會受該得的懲罰。第八節所提的基比亞、拉瑪、伯亞文都屬便雅憫支派的城鎮。
在聖經中另有一個地方叫基比亞Gibeah,是猶大山地的一個村子,在希伯南或東南(書十五57),在此所稱的基比亞是便雅憫支派的一座小城,在耶路撒冷北約十二哩(士十九13~14)。
本節所稱“……便雅憫哪,有仇敵在你後頭……”,意即便雅憫將會被仇敵追趕,也就是會受戰禍牽累。而便雅憫既屬猶大國,則所謂便雅憫將受懲罰,也就是猶太國會受懲罰了!因他們在事奉神的事上,也同樣的心懷二意!
九節“責罰的日子”,指神將以色列國交給亞述的日子。“以法蓮必變為荒場”,就是以色列亡國。“指示將來必成的事”,按當時就是指行將亡國的慘痛災禍(參下文此意更顯)。
十節“猶大的首領如同挪移地界的人”——摩西律法明令以色列人不得挪移地界,即不可轉賣地業。在此指責猶大的首領如同挪移地界的人,大概指猶大國之便雅憫支派,默許以色列國在伯特利設金牛犢的事。北國的耶羅波安,竟可在南國邊境的伯特利設置金牛犢,顯然有不尋常的理由。便雅憫很可能因任憑以色列人在伯特利獻祭的事得著若干商業上的利益。
五11~12:“以法蓮因樂從人的命令,就受欺壓,被審判壓碎。我使以法蓮如蟲蛀之物,使猶大家如朽爛之木。”
“以法蓮因樂從人的命令,就受欺壓,被審判壓碎。”——按下文這可能指他們聽從亞述王的要求。在中文聖經“人的”這兩字旁有小點,表示原文無此字,則聽從命令,未必是指人的命令,也可能指聽從偶像而說。
5.愚昧的求救(五13~14)
“以法蓮……病,猶大……傷”——“病”與“傷”都是按靈意解,指他們國家的命運像傷病垂危的人。“耶雷布王”Jareb本書提及兩次(十6),可能是當時亞述王普勒或是提革拉比列色三世的另一別名。在國運危急關頭,他們不向神求救,竟然請求亞述王的幫助。按王下十五19~20當時米拿現王曾向一切以色列的大富戶索取銀子,送給亞述王,以求苟安一時。
但“猶大見自己有傷”這句話大概是指亞哈斯王時期,猶大被亞蘭王利汛與以色列王比加聯合攻擊,而向亞述王提革拉比列色求救(王下十六6~9)的事。這種向外敵求助的愚昧舉動,只能暫得表面的“醫治”,就像一個重病的人,不求正式醫師,卻求江湖庸醫,只想暫得表面的“醫治”,只想暫時止痛退熱,未得根本治療,其實像亞述王這種“醫生”,只會“騙錢”,怎會醫病。以色列與猶大人竟求助於亞述,豈非引狼入室,自取敗亡?所以神說:
“我必向以法蓮如獅子,向猶大家如少壯獅子。我必撕裂而去,我要奪去無人搭救。”事實上,稍後,以色列人就被他們所曾經求助的亞述王吞滅了!(王下十七5~7)
三、神的呼喚(五15至六3)
讀經提示
1.為什麼神要等待人自覺有罪?有什麼靈訓?
2.六1~3先知怎樣呼喚同胞歸向神?顯示先知對神的作為有什麼認識與信心?
本段正如一10至二14~23那樣,穿插在神嚴厲的責罰之中,有神溫柔忍耐的呼喚,正像父母鞭打兒女之後,又替他們抹上膏油一般。
1.神的等待(五15)
本節應與下章連接,因本節中的“我”是指神自己,下句“等他們……尋求我面”是有力的證明。本書有三點屬靈教訓:
(1)神要人自覺有罪
雖然他用苦難鞭打管教,藉著環境的災禍叫人在錯誤的路上受挫折;但他決不會奪去人的自由意志。他雖然會奪去人的平安,決不會奪去人的意識權利。
(2)真正的知罪必自覺有罪
人若因畏懼某種勢力而承認有罪,不是真正知罪。神喜歡人自覺有罪。神的管教決非逼使而是給人自省、醒悟的機會。
(3)神等待人歸回
神責罰人的目的是要人重新回到神的懷抱。他雖然降禍懲戒,卻不願人多受苦楚,更不是丟棄他的百姓不再憐惜。在施罰之中正等待著他的兒女趕快悔改。容許人受苦不是神的本意,他的目的是要回轉。
悔改的呼召(五1~六11)(鮑會園)
本書悔改的話語,一而再的向百姓呼召。「來吧!我們歸向耶和華,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他打傷我們,也必纏裹。過兩天,他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他必使我們興起,我們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六1-2)照此段經文,百姓似乎有悔改的心,但我們仍未能照字面解釋。因「主說:以法蓮哪,我可向你怎樣行呢?猶大啊,我可向你怎樣呢?因為你們的良善,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甘露。因此,我藉先知砍伐他們,以我口中的話殺戮他們;我施行的審判如光發出。」(六4-5)可見百姓的悔改是表面的,是虛假的,所以神要更厲害的責備他。
{\Section:TopicID=218}看看他們虛假的悔改
{\Section:TopicID=219}(A)藉自己的功勞代替內心的悔改
神已宣佈他們的罪,但他們想在神面前行賄賂。神啊!我給你一些好處,不要審判我吧!「以色列的驕傲,當面見證自己。故此,以色列和以法蓮必因自己的罪孽跌倒;猶大也必與他們一同跌倒。他們必牽凓牛羊去尋求耶和華,卻尋不見;他已經轉去離開他們。」(五5-6)神既宣佈百姓的審判,他們應當悔改,但他們說,將牛羊獻給神,但內心違背神,獻祭行動與內心不同,所以神不接納。
我若生活上有罪孽,可以向神說,我多些奉獻,你可不責備我嗎?這是不可以的,一切奉獻,不能代替心中真正的悔改。百姓以為奉獻牛羊就行,但牛羊不能帶他們到神面前。有悔改的行動,但無悔改的心,神是不悅納的。
{\Section:TopicID=220}(B)遮蓋自己的困難
「以法蓮見自己有病,猶大見自己有傷,他們就打發人往亞述去見耶雷布王,他卻不能醫治你們,不能治好你們的傷。我必向以法蓮如獅子,向猶大家如少壯獅子。我必撕裂而去,我要奪去,無人搭救。」(五13-14)百姓生活有危險,國家有難,不悔改所行的,卻去求助他國。他們不查出危難的原因是甚麼。
教會工作沒有見證,信徒生命沒有長進,不能結出屬靈的果子,雖有嚴密的組織,也不能解決問題。
心靈寂寞,與主的交通中斷。想得一時的滿足,追求自己喜悅的事。滿足肉體的享樂。
有一位弟兄,因有困難,以致影響青年團的氣氛,其實一個困難解決,又有新的困難。有人以為純正信仰教會未得到應得的果效。是因世界的聲勢,異端,新神學派的聲勢太大,其實真正的困難,不是這些原因,是因為神的靈已不在我們中間,失去屬靈的作戰能力。
{\Section:TopicID=221}(C)覺得自己的罪大太難對付
不是沒有悔改的心,也不是不恨惡罪惡。只是他們的悔改是暫時的,出現如同早晨的雲霧。巴勒斯坦氣候乾燥,白日海風吹來,潮濕成一層雲霧,看起來很大,但太陽一出,便不見了。他們不能保持悔改的心,永遠不能得到神的悅納。
{\Section:TopicID=222}(D)用信心做口號,來遮掩缺乏的信心
「過兩天他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他必使我們興起。」他們說,我有軟弱,神不祝福。但神是不輕易發怒的,過兩天神會使我們甦醒,用不凓擔心。神的教會永不失敗,到了時候,神必賜福,他們用神的恩慈,信實,權柄來作藉口。他們又說,我知有罪,但我已是得救的人,聖靈重生了我,我一生在神的家,還怕甚麼。他們表面似乎很有信心,其實是用來遮掩剛硬的心,藉神的恩慈來放縱自己。
{\Section:TopicID=223}真正的悔改
真正的悔改,首先對罪有所認識。甚麼是罪?兇殺、偷盜、貪心等是罪,當然是,但不是罪的基本意義。罪不是外表的,乃在內心與神的關係,不可把罪看得太輕,太淺,或用行動來遮掩罪。
比如丈夫得罪妻子,拿一塊糖給妻子,請她不發脾氣。恐怕因此使妻子更大發脾氣,因為這樣不能解決困難,而且加深了問題。如要解決困難,捨此並無別法,就是丈夫要向妻子認錯。同樣的我們犯罪得罪神,只有向神認罪,才能得到饒恕。
要知道罪是攔阻我們與神交通,要認識罪的可怕,就要認識神是多偉大,多聖潔,這樣便可認識在神面前,罪是多可怕,多可惡。
以賽亞看見神的偉大與聖潔,便說:「禍哉,我滅亡了。」
認識罪的性質,就是神多偉大,罪是多可怕,為罪要有痛悔的心。
遊子在外面想起母親不喜歡罪惡,便不敢犯罪。我們若知道神的心難過,就能恨惡罪惡。
認罪與道歉,亦有不同。比如我踏了你的腳,我便說:「對不起。」我道歉後,就沒有責任。你若不饒恕我,我還可以定你的罪。但認罪不是如此,認罪後,不是將責任推卸給神,而是仍然願負起罪的一切後果。
故真正的悔改,先有謙卑的心,且願為罪負責。不但有決心離罪,且願為罪付任何代價。不遮掩,不推卸,最後用行動將神的話行出來,不是單單聽道,還要行道。
神說,轉回吧,何必死亡呢?不推卸,不遮掩,用誠心在神面前,神正等待將福氣賜給我們。神要賜福給我們的心,比我們要得福的心更大。願神賜福大眾!──
鮑會園《何西阿書信息》
給祭司、首領、王室的信息(五1-7)(文牧)
在簡短的七節中,我們再一次看到先知把一篇本來比較長的演講縮短了。開頭的三節以神直接說話形式表達;第四至第七節則是先知自己的話語,也許是用來回應前面神所講的話。
神在這裡所講的,是針對以色列國中的三個領導階層:(一)祭司(見四4-19);(二)地方的首領(第一節中稱為「以色列家」);(三)王室。這些未盡責任、犯罪的領導階層的人,是神責備的物件,也是即將受懲罰的目標。
背景是撒瑪利亞,當時王帝的宮廷就設在那裡。從先知所講的話中,可以假定他這樣的批評,必然引起那些領導階層的敵視。
這些經文開始是用隱喻來表達神的責備。他們的行為,好像「圈套」,像「網羅」,和是一種「陷阱」。這些隱喻都是打獵的用詞;圈套和網羅是用來捕鳥的,陷阱是用來捉走獸的。所有這三種隱喻都說明因受騙而失去自由的情況;好像以色列人的領袖一樣,他們的行動,也使他們的人民失去自由。
有三個地名:米斯巴、他泊、和什亭,可能是三個地區,指在那裡有這些領導人犯罪的事情。先知提及這三個地名,對於當時的讀者無疑是有深刻的意義。米斯巴(雖然有幾個地方都叫這個名字)也許是在北國以色列南邊,鄰近猶大國邊界的一個地方;他泊則是北邊的一座山;什亭則地處約但河東岸。說明已經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地都有他們犯罪的地方。
以色列(在這裡是指以法蓮,見第3節)被他們的祭司、首領、和王室的罪惡所誘惑,已經犯了姦淫,從事當地的宗教儀式,背棄真神。相信這些人領導階層的人也對何西阿的宣告回應,說:以色列人中的崇拜形式依然保留著。但是何西阿不能贊同這種看法。從外表上看,的確好像仍然保存著對真神的敬拜,但是那些「尋求耶和華」的,卻尋不見祂(6節);耶和華對敬拜偶像的行為,祂的反應是轉去離開以色列。神的審判不可避免地要來到;這在後的經文中表達出來。
響起警鐘(五8-9)(文牧)
這兩節經文算是介紹了何西阿從五章八節至七章末所講的內容。這幾節經文的背景,可以由列王紀下十五至十七章提供補充。反映了西元前七三三年臨到以色列的危機;有關這次危機的更多資料,可以從五章八節至七章十六節得到進一步的補充。
當何西阿開始事奉時,以色列是由耶羅波安二世統治。以色列本來是一個軍事強國,擁有大批財富,並對周圍的國家產生影響。然而這個國家的內部卻有許多問題;人民對真神的信心衰弱,伴隨而來的是社會中的罪惡。能維持國家統一的,是耶羅波安二世的鐵手腕。但是西元前七四六年,他死了。第二年,西元前七四五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成為亞述國的新統治者,他決心要稱霸世界。這種新的歷史環境,造成北國以色列在西元前七二二年敗亡。
耶羅波安二世死後數年間,以色列出現了混亂的局面。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這個國家先後被五個王帝統治過,他們很少是合法取得王位的。暴力到處出現,在以色列中兵荒馬亂,涉及國家內部生活的戰爭,週期性地爆發著。耶羅波安的兒子撒迦利亞繼承了他父親的王位,但是只統治了六個月,就被沙龍所謀殺,並由他篡奪了王位。他也只統治了一個月,就被米拿現(西元前七四五至七三七年)所殺害。在米拿現統治期間,以色列國變成亞述國的殖民地,必須向亞述王大批進貢。後來米拿現的兒子比加轄繼位(西元前七三七至七三六年),但是這個不幸的王被一個軍官行刺而死,這個軍官名叫比加,他統治以色列從西元前七三六至七三二年。在比加統治期間,他加強軍隊的力量;從米拿現做王時的親亞述攻策,變為抵抗亞述的政策。比加和埃及聯合,希望從埃及得到幫助。
這樣,從西元前七三六年起,以色列重新開始一種對外政策,這種政策註定了她的命運。她必須抵抗不斷強盛的亞述國的勢力,也與北邊的大馬色聯盟;但是反抗亞述的政策在南邊卻遇到威脅,因為當時南邊的猶大國一直是亞述的支持者;而埃及當時還十分脆弱,不能在危機時提供有效的幫助。這樣,以色列和大馬色聯合,攻打猶大;這樣的做法,促使了提革拉毗列色藉口為了保護他的姊妹國(猶大),而作出反應,他的軍隊摧毀了以色列的聯盟,奪去了這個國家的大片土地。因此到了元前七三三年,除了以色列的心臟地區,以法蓮的山區地帶都已失去控制權。
對於當時生活在以色列的人民,多關心國際事務。希望知道與大馬色的聯盟能否保持鞏固,入侵猶大會否成功?埃及會否派軍隊幫助抵抗亞述的威脅?當許這樣的問題被提出來時,除了何西阿先知,沒有人能夠回答。
何西阿的信息令人觸目驚心:「……吹角,……吹號,……吹出大聲,」像是宣告敵人突然攻擊。危險正來自南邊,從基比亞、拉瑪、和伯亞文。這些地方正是與亞述衝突的地方。然而先知何西阿覺察到那個新仇敵,既不是來自北方,也不是來自南方,而是來自「你後頭」;就是以色列人的神。何西阿察覺到一種更大的威脅,就是神要追討以色列所犯的罪。但是人們不願意聽何西阿的信息,這也使先知更堅持的去宣講。
兩國的失敗(五10-六3)(文牧)
現在是傳講信息的內容;雖然是直接指向北國以色列而講,但是同樣也包括了鄰國猶大。先知開始討論「猶大的首領」(10節)。
以色列(或以法蓮),與神的關係已經「朽爛」(和合本譯作「蟲蛀」和「朽爛之木」)。這和十三節的「病」和「傷」連接起來。神現在要向兩個國家發怒,一種屬與生活的膿瘡將要在兩國中出現,這種膿瘡使得他們與神的關係出現病狀。以色列人清楚知道他們的疾病,而他們也找錯了治療的方法,他們差遣使者到亞述去見耶雷布王求幫助(13節)。這指的可能是米拿現王在他統治期間(西元前七四五至七三七年)曾向亞述王求助進貢;但也可能是指何細亞王,即在元前七三二年繼承比加作王的何細亞,他也做過類似的事。不管是誰,任何這類行為都是錯誤的;絕沒有外來的力量,可以醫治以色列的屬靈生活的疾病。神,好像少壯的獅子,將要撕裂這個悖逆的國家,待他們好像野獸捕到的獵物,絕沒有人能救他們脫離神的手(14節),因此,神將要與祂的選民分離,「回到原處」,直等到他們自覺有罪,悔改歸向祂。
第六章一至三節的話是一篇典型的懺悔詩,如果他們是真誠地唱出來,回轉歸向神並依靠衪,可能會有平坦的道路可走。
神可能離開「回到原處」(15節),但是人必須悔改「歸向耶和華」(六1)。屬靈的疾病只有神能醫治,只有祂能使國家的傷痛痊癒。先知的信息是清澈的,但較難感受和抓住它。在這幾節經文中我們看到了希望;過了一些日子,復興的路程即將開始,而過了兩天,到了「第三天」,新的生命將他蘇醒過來(六2)。
神向祂的百姓發怒(五章1〜15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落在永生神手中真是可怕(來十30〜31)。
有時我們總把神當作一個好好先生,以致我們失去對神的敬畏,以致我們敢一直活在罪中,仿佛神不在乎、仿佛神也不會怎樣,而這章聖經明白提醒我們,神不但是恩典的主、慈愛的主,祂也是公義的主、是以公義來審判的主,再次提醒我們,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我們不可以硬著頸項,趁著今天,快快回頭,不要落入神的管教之中。
這章聖經也光照我們,以色列不只行為得罪神,在行為偏差之前,他們的心已經先出問題了,如經上說:「他們所行的使他們不能歸向神;因有淫心在他們裡面,他們也不認識耶和華。」(4節)所以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此外神也光照以色列人,這些屬乎祂的選民竟然有一個極大的問題──不認識神。不是外邦人不認識神,而是神的子民不認識神,因為不認識神,使得他們一再得罪神,活在罪中卻不自知,這是多可怕的光景,今天許多的基督徒受洗後就馬馬虎虎,隨隨便便,我們對神的認識有多少呢?會不會活在神所不喜悅中卻也不自知呢?因此聖經提醒我們,「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竭力追求認識祂。」(何六3)
因著不認識神,心漸漸偏離,所行也就跟著一再得罪神,所以神興起環境管教祂的兒女,為著要他們回轉歸向神,更悲哀的是,以色列人在急難中卻越發得罪神,「以法蓮見自己有病,猶大見自己有傷,他們就打發人往亞述去見耶雷布王,他卻不能醫治你們,不能治好你們的傷。」(13節)因為不認識神,不明白神的作為和法則,反而尋求外邦的幫助,更讓神傷心,因此神說:「我要回到原處,等他們……」(15節)
今天神是否也在等你我呢?等我們真正認識祂、明白祂的法則,回到祂的祝福裡呢?
回應:天父上帝,求主吸引我更多更深渴慕神,更竭力追求認識神,不致得罪神,謝謝主!
禱讀:何西阿書六章3節
3 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竭力追求認識祂。祂出現確如晨光;祂必臨到我們像甘雨,像滋潤田地的春雨。
神的公義管教(5章)(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求你賜我謙卑的心,接受你的教導和指引。
1. 領袖的懦弱(1-7):神在本段經文的第一部分先嚴嚴的責備以色列的眾祭司、部族和地方的領袖(1,即「以色列家」),以及王室的成員(1,即「王家」)。作為以色列的領袖,這些人的生活實在是一塌糊塗,他們肆意殺戮、大行邪淫、悖逆神(2)。另一方面,他們又沒有履行神給予他們應盡的本分,致使以色列人不能過正常的生活,並墮進拜偶像的「網羅」(1下)之中。先知說這些領袖所行的,使以色列人不能歸向神,甚至離棄神(4-7)。以色列的領袖以至一般百姓在神面前的行為是不能隱藏的,故此雖然他們仍然敬拜耶和華、向祂獻祭,但由於他們不是全心全意的尋求祂,而只是把這些敬拜的活動看作儀式而已,因此他們必尋不見祂(6)。最終,他們背棄耶和華的結果,是神必離棄他們,並且使他們失去自由。
2. 政治的虛妄(8-14):除了在信仰上離棄神,以色列人在政治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自耶羅波安二世死後,以色列國的政局便轉變不穩,十年內換了五個王,其中三個更是被殺和被篡位的(參王下15:8-28)。當時以色列和猶大都有亡國的危機,而在這處境下,他們忘記了耶和華才是他們唯一的依靠,轉而選擇把信心交托在居心叵測的外邦勢力身上,意圖借助外在的勢力得到利益,最終因神不能容忍這種不忠不義的行為,於是對他們作出審判,使他們面對可怕的滅亡命運。主前733年,以色列和敘利亞聯軍攻打猶大,猶大求助於亞述王,亞述於是借勢攻打以色列,吞併了約旦河東和加利利一帶的地方。可以說,以色列和猶大互相殘殺,既使亞述這漁人得利,又使他們的國家因敵人的侵害而變成荒場(8-12)。
3. 神的公義管教(15):神在第15節指出祂向猶大和以色列施行管教,為的是要他們自覺有罪,以致能悔改歸向神(另參耶30:11)。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作領袖者若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實在難以帶領好跟從的人,甚至使其他人與自己一起跌倒,昔日的以色列領袖便是很好的例子。今日,我們若是作領袖的,有否專一倚靠神,並以神的旨意作為帶領別人的基礎?
另一方面,神管教人的目的是要使人看見自己的本相、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願意悔改。在神面前,我們有受教的心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