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阿書第七章短篇信息 目錄: 毫無知覺的衰敗(七章)(康伯摩根) 悖逆百姓的畫像(六4至七16)(陳終道) 要心裡思想(七1~26)(鮑會園) 民族的背叛(七1-16)(文牧) 無一人求告我(七章1〜17節)(臺北基督之家) 四個比喻(7章)(香港讀經會) 毫無知覺的衰敗(七章)(康伯摩根) 「頭髮斑白,他也不覺得。」(何七9下半) 「斑白頭髮散佈他頭上,他也不覺得。」(呂振中譯本,譯按:是比照字面意義譯自希伯來文的,或是採用一種略微不同的讀法,而且我認為或許比較具有詩歌體栽的味道。) 毫無疑問的,這是一章可怕的經文。它是先知對於國家之病徵的診斷。一群墮落、敗壞之百姓黑暗而邪惡得令人覺得恐怖的背景,在這卷書從頭至尾當然都是極顯而易見的。然而,在這篇信息中,先知卻是非常明確的對付它。他指出:神所切望的是要醫治、要恢復;但這個渴望卻一直不斷地受到這個國家之墮落、污穢、以及刻意地忽略神的攔阻。在政治上遭遇了困難,又有四圍列國環伺,它竟投奔亞述,向埃及求救。我再重複一次,他們持續不斷地忽略神,其力量一直在衰退。這個國正在遭受毀滅。 我們所引用的經文,兩次重複了「不知道」這個片語 (中文聖經和合本有一次譯作「不覺得」)。這般陳述先是:「外邦人吞吃他勞力得來的,他卻不知道」,然後生動地重複:「頭髮斑白,他也不覺得」這個重複兩次的片語顯露了當時處境的悲劇,「他卻不知道……他也不覺得。」「頭髮斑白,他也不覺得。」這或許可能是最危險的光景。 在思想這裡所用的比喻時,我所要說的頭一件事是:它所說的是與大自然完全相反的。且容我請問你:你們當中可有任何一個人,是在白頭發陸續出現的時候,卻沒有察覺的嗎?我不認為有任何一個人會這麼無知。在實際的經歷中絕對不是這樣的。我們都會發現白頭發,可能有些人會比另一些人發現得早,但我們總是會發現!所以這裡所用的比喻詞語,是與大自然相反的,所以也就益發引人注目。男人們發現了白頭發,就一笑置之,或是想辦法遮掩,或者——如果他們頭腦夠笨的話——把它拔出來,或者愚昧透頂地把頭髮染了。我說的是男人們!所陳述的事實可以應用得更廣,但我只需提到男人也就夠了。 「頭髮斑白,他也不覺得。」這是不合乎自然的,不是真實的。如果在先知的時代確實是這樣,那是因為當時鏡子還不普遍。鏡子若能幫助我們發現白頭發才真的有用。然而,先知卻清楚地論到這個國家說:「頭髮斑白,他也不覺得。」 然而,在生理方面全然不合乎自然的事,在道德和屬靈領域上卻始終是真實的;所以,先知所用的比喻是正當的,而且確實是最生動的、衰敗的記號,其他人都看得很清楚,唯獨我們自己沒有發現;而我們就這樣一直不斷的衰敗下去,我們是力量日漸衰微的受害人;在屬靈和道德方面墮落,但我們卻不知道!對於旁觀者而言,這些徵兆是不證自明的,但我們卻是盲目的。再沒有一種光景比這種毫無知覺的衰敗,更能危害我們至高的福祉。老練的醫生知道不再覺得痛苦通常意味著病人已經病入膏肓了,而在道德領域裡忽略了斑白的頭髮可能也正是這個意思。 聖經中有一處經文,我沒有一次讀時不是恐懼戰兢的(神可以為我作見證)。那是一處說到參孫的故事的經文:「他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他了」(士十六20)。他是一個經歷過聖靈的大能顯在他身上、借著他行事的人,但聖靈離開他,他卻不知道。「頭髮斑白,他也不覺得。」道德上與屬靈上衰敗的徵兆極多,別人都看見了,我們自己卻沒有發現。我再重複一次,一個人或一個國家,所經歷的危機、所遭遇的災禍,莫此為甚。 道德的衰落與屬靈的失敗正在危害他們,但他們始終沒有發覺;他們仍然一如往常地運作,但卻沒有活潑有力的意義。特別直接的可能是:他們照樣每個主日上敎會去,
每晚禱告,很有規律地為著神在世上的事業貢獻一己之力,然而,他們的屬靈和道德光景卻正在衰敗的滑梯上。這種改變對別人而言是明明可見的,軟弱的徵兆是顯而易見的,但他們卻不知道。 在思想這件事的時候,讓我們按著三個問題的次序來思想:這種無知的肇因何在?其過程如何?如何治療? 那麼,我們先來看:這種無知的肇因何在?我所較偏重談到的,只是有病卻不知道、有了道德和屬靈的衰退卻沒有知覺這種令人不寒而慄的光景。人們為什麼只會對別人的事一清二楚,而自己卻毫無所悉呢? 這個問題的頭一個答案是:一個對自己的道德敗壞與屬靈偏差毫無知覺的人,是一個已經失去其標準之異象的人。我用「標準」(normal)這個詞的時候,是用它最高層次的意思。此刻我所想到的不是社會方面、或國家方面的,而是個人方面的。我所想的是照著神的標準與樣式、照著理想之個人的生活。而且,我在這裡所關切的不是我們為自己杜撰的理想,而是潛在於我們人格裡面的理想,容我直率地說,這些理想是指神為我們所定的理想。 如果一個人對於失敗毫無知覺,那是因為他已經失去了真實標準的感覺,其理由始終是他已經失落了真標準的異象,雖然他可能仍舊在談論理想。當他談到理想的時候,
他的意思並不是真正的理想。在世界各處,很多頭上有道德領域與屬靈領域之「斑白的頭髮」,卻毫無知覺的男男女女,其難處在於他們已經失去了標準的異象。 在人類身上的標準是什麼呢?首先是他心靈的光景,
其次則是一個事實:即聖潔永遠是美麗與健康的條件;所以,在人的性格中,心智與肉身是屬靈層面的一部分,只有當心智與肉身行為能夠與神契合時才有價值。但大家一定都承認:今天的人想到人類生活時可不是這麼認為的。那正是今日人類的難處,他鄙視自己。或者回頭來看他們已經提出的陳述:人已經失去了標準的異象。 我們對於人類的生命抱持什麼想法呢?該如何詮釋它呢?理想何在呢?當我們忘掉此一至高事實——人格既不是屬肉身的,也不是屬心理上的,而是屬靈(pneumatic)方面的時候,我們就失落了人類生命中的標準感。我並不十 分喜歡用“pneumatic”這個字(因為這個英文字也有「裝空氣的」、「氣胎」之意一—譯者注),我們把這個字用在輪胎上!"Pneumatic"這個字在聖經上的意思是「屬靈的」。道德上的墮落,是為什麼呢?因為人類忘掉其人格的莊嚴與尊貴,當屬靈方面在人類生活中遭到忽視或縮減時,人類生命的理想就絕對不可能是正確的。照著今天的生活標準來說,一個人可能是十分有道德的,然而就著最深的意義而言卻可能是不道德的。我們說一個人是社交圈中高尚的一份子。但我們所謂:「社會」是什麼意思呢?普通的社交圈,每天的社交圈,心智的社交圈,運動的社交圈,高尚的社交圈?我不否認一個人在那些圈子中可能是高尚的。但是,當他進到禱告會裡面的時候,他覺得怎樣呢?哦!他說——「我才不要去呢!」我們對這一點太清楚了。但他為什麼不要去呢?因為他覺得自己在那裡不搭調。他其實已經失去了對於人類生活極致乃是與神相交
的這個事實之感受;人類生活終極的使命,並不是繁瑣歲月中的功用,我們在這些歲月中只有積價金錢罷了。只有當一個人與神同行、與神相交的時候,人生的終極意義才能實現。如果他把這一點給失落了,那麼斑白的頭髮就在他的頭上,而他卻不知道,因為那不是他的異象。 這種失落了人類屬靈性質的感受,永遠會在聖潔方面造成一種卑賤的信念,忘掉聖潔才是美麗的條件。除了從聖潔而來的聖潔之美以外,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美——這是就著這個偉大而親切的字眼之終極意義說的。有人可能會
抗議說:這是非常過時的舊式生活觀念,甚至是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n;譯按:約十九世紀)或清敎徒時期(譯按:約十六至十七世紀)的觀念。事實上,它比這些時候還要古老得多了。它像人類一樣老舊,而且還要更老;它就像宇宙的根基一樣老舊,就像那體認萬有都由神而出之哲學一樣的老舊。那些失去了與神相交的人,無可避免地會失去這一點。當我們失去了屬靈的感受,以及聖潔——乃是對於一切美麗之秘訣(而心智與肉身這兩個神聖的、神所創造的東西若分析到最後終究是附屬於屬靈層面的、深邃的內在信念),我們也就失去了人類生命中的最高意義。 標準的異象宣稱:人類生命中的美麗與輝煌,首要乃是信、望、愛。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信心,這個人類靈魂的機能,永遠都是翱翔在理性的磐石之上的,但目前卻展開雙翼,觸及那無限者,並與祂相交。信心,在其思想中領會那永恆者,然後驅策其行為與那異象相符。信心永遠不死,它永遠是動力的本源。對於人類有價值的事,都是在信心的根基上作成的,此外沒有一件事能夠作成。個人或團體所贏得的每一次勝利,都是從信心的行動而來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由一個夢想促成的。當我們年幼的時候,有時會有人譏諷我們說:「唉呀!那全都是海市蜃樓的想法。」當然是了,正常的人生始終都是由此起始的。你家裡有沒有這麼一個小男孩,正在作這件事呢?你可別蠢到為了他所構築的「海市蜃樓」而嘲笑他。那是信心!若不從「海市蜃樓」開始,就沒有一個男孩可以在地上蓋起一個小屋來。 這就是信心,是使我們可以跨過汗流、穿越山嶺的;信心好像引擎那樣充滿能力,在我們的旅程中常用驚奇的經歷來充滿我們,或繞著高山打轉,或是穿過它們的沃土。當信心被局限有在物質範圍內運作,卻沒有進入那無橋可
架、無洞可鑽的領域中時,人格就萎縮了,然後我們就失去了標準的異象。信心若是一直都在詮釋我們尚未明白、尚未觸及的事物,並使之成真,始終在構築樓宇——不是海市蜃樓,而是在無限的永恆、在將來的世代中——那麼生活就是標準的了。沒有一個肉身領域裡的成就是至終的、完全的,人所構築的城市也沒有一座是十全十美的。那終極之城必須從天上、由神那裡降下來。對於那座城市的建造而言,最需要的就是信心。 願神恩待我們,使我們再次看見人生的典範,存在的真正意義,再次在莊嚴和輝煌中捕捉到標準的意識,以屬靈層面為一切事物的中心;領會到聖潔才是美麗的條件,讓心智和肉身的能力降服於屬靈的感動和追求中。那時,我們才能掌握無限的信心,切望實現所盼望的,並擁有與神的心意和諧的愛心。如果我們沒有看見那個異象,那麼就讓我們看看鏡子,我們將會在裡面看到斑白的頭髮。 失落標準的異象,其結果會建立起錯誤的生活標準。否認屬靈的層面,崇尚理智,將物質神化的情形就接踵而至。既是這樣,人格就墮落,最終是自取滅亡了。 當然,難處經常都是在人們太容易將自己與一般人比較為滿足,這是一件可怕的事。一般人乃是不認識、不明白神的靈已經離去的人。今天有太多人就像以弗所的那些人一樣,他們說——照著英文欽定本的譯法——「我們甚至沒聽見過有聖靈。」 這種毫無知覺之衰敗的光景,我們在瑪拉基書還可見到另一個先知的例證。瑪拉基書多達七次記載百姓在回應先知信息的時候,問了同樣的問題:「在何事上?」我們看見同一班百姓後來不斷地說:「在何事上?」先知說:「你們奪取了神」;他們卻回答說:「我們沒看見自己搶奪了祂,我們在何事上這麼作呢?」他指控他們褻瀆,他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褻瀆呢?」那就是今天的世人正在對傳道人說的話:「這一切又如何呢?我們在何事上失敗了呢?怎麼啦?我們出了什麼事?你為什麼向我們傳道呢?你為什麼要這麼作呢?我們出了什麼差錯嗎?」我要告訴你出了什麼事。人的頭上有了斑白的頭髮,他們卻不知道。屬靈的衰敗,道德的瓦解,標準的降低,對於美麗與聖潔之崇高理想的鬆弛;而人們卻沒有看見,也不知道,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真理想的異象,所以他們就建立起錯誤的理想來。降格的理想是從墮落的人格產生的;但人們
卻對這毀滅性的過程一無所悉。 現在涉及了第二條的思考路線,就是這種忽略的過程。衰敗的徵兆為虛弱無力與疾病作見證;只要我們確實地發現它們,它們其實是有益的警訊。再回到自然界的領域來思想。斑白的頭髮是個有益的警訊,它至少能提醒我們:我們必須限制力量的輸出了。衰退的每一個徵候都是一個警訊。一個人可能逐漸老邁,卻沒有任何徵兆警告他該如何行事,這只能促使一切的結局早日來到。徵兆是有益的警訊;若是沒有發現這些徵兆,雖不知有警訊,但疾病依然存在,而其運作是漸進的,其結局則是死亡。 將我們今天的經歷,與昨天、五年前、十年前的經歷相比較,我們是否察覺到我們的道德標準已經降低了呢?
如果我們沒有察覺到,那我們的鄰居、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妻子、我們的丈夫、以及我們的孩子可察覺到了!如果它確實存在,而我們卻沒有看見,那確實是個悲劇。沒有留意到警訊,因為沒有發現徵兆;但麻煩依舊存在,並且繼續在發展之中。以法蓮不知道斑白的頭髮已經遍佈在全國各處,她已經衰敗了,而且這衰敗是日增月長的,終局必定是滅亡。 斑白的頭髮不是一個悲劇;但沒有看見它卻是悲劇。沒有知覺的結果就是不在乎,它本身就是一個大災難。屬靈上和道德上的失敗是個悲劇,但對這種徵兆的忽略卻是加重了千百倍的悲劇。 這樣,我們就要來看我們最後的問題:這種忽略可有任何治療的方法嗎?答案就在前面的考量裡面。忽略的療法在於對標準的凝視期盼,對我們而言,這個療法在一個
「人」身上成為可能的了。我們每天有多少時間注視耶穌?我們自己很清楚。我知道我們與祂有某種程度上的熟悉,甚至贊同敎會中關於祂的偉大敎義,我不知道到目前為止這些認知的價值如何。但我們到底親身花了多少時間來思想祂呢?對於我自己屬靈上與道德上的草率與盲目,再沒有比對於我個人性的標準或理想——正如在基督這個「人」身上所賜給我的——作這具有決定性的思想,更為迅速、強烈、和有力的矯正。思想祂,意味著標準的異象之恢復。如果我們自己誠實地來思想祂,這樣的思想會迅速而強烈地顯露出斑白的頭髮正閃閃發亮,顯露出在我們自己裡面的失敗感。在已過的路上始終是如此,在將來也永遠是這樣,直到旅程的終點。看見失敗,至少是站在朝向恢復的途徑上。知道神的靈已經離我們而去,至少給我們機會探究祂離去的原由,並再次尋求找到祂。 當然了,對標準的默想,按著就須由那獨一的「標準」(that Norm ;譯按:指主耶穌)來進行嚴格而誠實的自我省察,我們多久才進行一次自我省察呢?我們多久才會花時間來看自己離這些理想有多遠呢?我們在何事上有虧欠呢?別指望其他任何人來替你作這件事,他們不能!你不能替我作,我也不能替你作。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彼此查驗。但是,如果我們自己願意讓我們的生活接受神在這加利利人裡面所賜給我們之啟示的試驗,而且不只是在生命
外表的光景上,也在生命的內在思想上,不只是在眾目所見的事上,也在生命內在和屬靈的核心上,那麼它將會是我的屬靈上一個嚴格而健康的訓練。 但是,同樣的,借著嚴格自省的方式,這標準與現實的省視雖然可以顯露出斑白的頭髮來,卻不能除掉它們。如果有斑白的頭髮,縱使我看見那「標準」,這並不能除掉它們,它們仍存在,縱使我有了失敗的意識,那意識並不足以勝過它、矯正它。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必須轉向神。再回到我們開始時所說的那些半帶幽默的事來看。斑白的頭髮生動地說明了屬靈與道德的軟弱、衰敗、偏差;斑白的,喔!它們又如何呢?神不會嘲笑它們;神也不會幫助我們把它們遮掩起來,好叫它們不會被發現;神也不會除掉症狀、卻留下疾病,神也不會作那虛謊的工作,給它們染上另一種顏色。那祂會怎麼作? 我們既然是在查考舊約聖經,就先從它裡面找答案吧!請看這段話: 「耶和華……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祂救贖你的命脫離死亡,以仁愛和慈悲為你的冠冕。祂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返老還童。」 然後斑白的頭髮就消失了。那是詩篇103篇上的話。 讓我們看與何西阿同時代的以賽亞所說的話: 「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只有神能夠除去那些造成我們道德墮落的毀滅性因素,將斑白的頭髮從我們屬靈和道德的本性中除掉。 讓我們看新約聖經,對此疾有何解法,並以此結束,斑白的頭髮——道德上的與屬靈上的——之療法何在呢? 疾病的徵兆的療法何在呢?道德上與屬靈上老邁的證據要用什麼方法才能一勞永逸地除掉呢?該用什麼方法? 「你們必須重生。」 祂所賜的新生命將會把疾病除掉,結束軟弱的徵兆。我們若是沉睡,願神喚醒我們;我們若是瞎眼的,願祂使我們的眼睛得開;好叫我們不致於不知道有「斑白的頭髮」。 -- 摩根《何西阿書──神的淚影》 悖逆百姓的畫像(六4至七16)(陳終道)
要心裡思想(七1~26)(鮑會園) 何西阿書的分段為二,一至三章是用生活預表神對百姓的大愛,神吩咐他們所做的事,清楚的均有領表意義。 四至十四章按一至三章的註解,將整個預表詳細解釋,也是每個百姓需要學習的功課。 一至三章是藉事實表明神的愛,四至十四章是神賜給百姓直接的教訓。 當時百姓過凓安定生活,國中無困難,有 他們生活太忙,工作擔子太重,沒有時間思想,又不敢思想。在神前所犯的罪,若思想起來,便要負責,怎麼辦才好?他們在生活上,工作上太認真,所認定的是工作和生活,不是神。將整個心放在工作和生活上,沒有時間思想神。心中充滿生活和工作,沒有時間再思想屬靈的生命,沒有時間思想與主的關係。 於是神要他們思想,生命的目標是甚麼?生活的重點是甚麼? 今天在這社會裏,許多東西充滿凓我們的心,生活太忙,屬靈的心便麻木了,沒有時間過問屬靈的事,所以神也要我們心裏思想。 神提出要百姓思想的事 1. 「以法蓮與列邦人攙雜;以法蓮是沒有翻過的餅。」(8節)以色列百姓的生活如此,確要思想。 以色列百姓做餅,把餅放入爐中,忘記取出,一面已燒焦,另一面卻還是生粉。他們的生活也如此,一方面非常認真,一方面卻異常疏忽;一面熱如火,一面冷像冰;一面熟識,一面忘記。 有人讀聖經,入神學院研究,也是一樣,真理認識多,但生命得造就太少。明白真理,但屬靈的生命卻是冷冰的。有些被稱為神學家,但心裏從未與主發生關係,只是頭腦知識而已,未履行為真理應付出的生活。 有人追求屬靈的事很熱心,但忽略了屬靈的根基,也是像一個未翻過的餅。 有一姊妹,過去很熱心,後來結婚了,比前更火熱,我以為是屬靈的長進,可是久而久之,我發覺她的熱心是從情感來的,從肉體來的。 很多異端信仰,錯誤教訓,就是這樣出來,他們把重點,只偏重一面。我們要有屬靈的追求,也要有真理為根基;要神的教訓,但必須與生活發生關係。 2. 被外邦人同化,失去見證能力。「以法蓮與外邦人攙雜。」當時在以色列人中,有許多亞蘭人,迦南人,亞述人雜居,以色列人效法外邦人的生活習慣,效法他們的敬拜方式。 我們雖然生活在這世界裏,但我們不屬這個世界,需要與外邦人分別。基督徒在世界中生活,是要將屬靈的生命力量彰顯出來,影響別人,將他們從黑暗中領來歸向神。但如果未有影響他們,反而被他們同化,便失去見證的能力,忘記基督徒在世上是光是鹽。教會在世上與世人一同生活,不是要人知道我們是一個大團體,也不是要人知道我們裏面有很多有學問,有金錢的人,而是讓他們知道我們生活中有屬靈的能力,影響凓他們,使他們不得不歸服神。 以法蓮要思想生活的目標是甚麼?生活的意義是甚麼? 3. 屬靈生命麻木。「頭髮斑白,他也不覺得。」(9節下)這是年紀衰老的象徵,但自己還不覺得。自己的軟弱,也不知道。自己屬靈的失敗,沒有長進,愛心減少,但心靈麻木,沒有感覺。屬靈生活衰老,這是多麼可憐的現象。 今天神要我們思想,屬靈的真實情況如何?過去熱心,愛主,看見人言行不符,心中難過;看見電影廣告,心如破碎。但今天沒有感覺。過去每天若不靈修,不祈禱,心如乾旱的河。現在卻因工作忙,無聚會、無靈修、無禱告,卻處之泰然,這是屬靈生命已經衰老了。過去若缺乏愛心,心中便不平安;不饒恕人,心中也不平安;口不慎言,心靈難過,如今全不覺得,因為屬靈生命已經衰老了,失去感覺。 4. 「他們並不誠心哀求我,乃在床上呼號。」(14節)不是認罪,乃是發怨言。禱告,不是出於誠心。充滿屬靈偏見,無屬靈生命實質。有屬靈的外表,沒有屬靈的能力。叫人知道自己有祈禱,有讀經,整個生命目標是在人前,只是叫人知道。主耶穌責備這樣的人說:「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他們祈禱,為求五穀新酒,為物質而追求,為生活滿足而追求。 在這方面,神要我們思想,有兩方面: 1. 「他們中間無一人求告我。」(7節)神刑罰他們,他們不聽求告。知道自己屬靈生活太差,明知自己有需要,但不敢求告。今天要他們思想,神刑罰他們的目的,不是叫他們滅亡,也不是叫他們離開神。乃是要叫他們知道,從那裏跌倒,便要從那裏起來。 主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凓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凓。」又說:「我來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悔改。」 2. 「他們歸向,卻不歸向至上者,他們如翻背的弓。」(16節)「翻背」可譯作「詭詐」。即不誠實。射箭原來是要射別人,卻反射了自己。這原是毀滅敵人的工具,卻毀滅了自己。 我們如翻背的弓,主怎能使用。主叫他作見證,但他失去作見證的能力。主叫他領人歸主,但他卻成了歸主的人的絆腳石。如翻背的弓,不但沒有好處,反而破壞聖工。 過去為主重用,有能力,有果效,別人知道我是基督徒。但如今工作無果效,不能引人歸主,無喜樂,與主交通無甜蜜。過去為主工作,心中快樂。今則成為重擔。過去在屬靈的道路上追求,愈走愈快,愈走愈輕。今則屬靈的追求,成為重負。因為這是翻背的弓,不能為主使用。 主說,你心裏要思想,要記念。在甚麼地方跌倒,就要在甚麼地方起來。誰要回轉歸向主,便要思想,要記念。──
鮑會園《何西阿書信息》 民族的背叛(七1-16)(文牧) 這段經文是一篇對政治和宗教的評論,批評當時領導階層思想的可怕。 一. 先知繼續以神使者的身分講話。當何西阿在這些經文中說:「我」時,他是指神自己;是神借著他講話。先知扮演著神使者的角色,使得他的評論更加有力量。何西阿不但是批評他的政府,而且是從信仰的角度去批評國家所所走的路線。 二. 先知譴責整個民族的悖逆。主要的目標是針對王室,那些強有力並會影響政府的首領(見3-7節)。這個政府在每一方面都失敗了。在國際事務上,她來回地搖擺,時而在危機中要求埃及援助,時而又轉向亞述(11節)。先知在此的批評包括了政治方面的(如11節),道德方面的(1-2節),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這個國家繼續事奉巴力。這個民族正面臨於崩潰的邊緣,她註定要被強暴和罪惡,道德的破產,以及屬靈的悖逆所毀滅;而且在她的拙劣和腐化的統治者的手中,情況將更加敗壞,是因為他蒙呼召要如此說,但我們相信他對他信息成功的可能性不抱太大的期望。 三. 先知宣告神的憐憫。何西阿雖然沒有直接呼籲以色列人悔改歸向神,但是任何有耳朵可聽的人,都明白他的信息的意思。神樂意醫治以色列,她的腐敗和墮落並不能阻止神的醫治(1節)。神願意救贖祂的百姓,但很可惜他們用說謊來回應祂(13節)。對於神一切的預備,以色列以繼續叛逆來回答(14-15節)。 無一人求告我(七章1〜17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這一章聖經有一句令人震驚的話,「無一人求告我」。 上帝興起環境中的各樣難處、困境、艱苦,只為了使悖逆的人回轉歸向神,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管教甚至刑罰中,以色列人中竟然「無一人求告神」,以至於苦是白受了,困境也不能走出,因為不瞭解神的心意是要藉環境中的難處,使祂的百姓回轉求告祂!可惜今天的基督徒我們也常像當年的以色列人一樣,「雖遭遇這一切,他們仍不歸向耶和華他們的神,也不尋求祂。」 神在經文中責備以色列人:何等愚蠢無知,竟然去求告埃及、投奔亞述,曆世歷代以來人遇到難處,總是自作聰明的用自己的方法尋出路、找支援、覓解答,卻不知道最真實的出路是回轉歸向神,最有效的幫助是從神而來,最簡單的解答就是「歸回」,人的自作聰明在神眼中何等愚蠢無知! 我們常常更進一步的自作聰明是:一方面尋求神、一方面用自己的方法四處投奔求告,但是神說:「他們並不誠心哀求我,……他們為求五榖新酒聚集,仍然悖逆我。我雖教導他們,堅固他們的膀臂,他們竟圖謀抗拒我。」我們如同當年的以色列人一般,一下子苦苦尋求神、抓住神;一下子又轉過頭去,用自己的方法尋求別的幫助,如此反反復覆,以至於什麼幫助也得不到! 我們在神眼中是何等愚蠢無知啊! 請聽神的話:「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箴三5〜7) 回應:天父上帝,求禰幫助我:看清楚自己的有限,求禰賜我智慧,專心仰賴禰,在一切事上認定禰,得著真智慧。 禱讀:箴言三章5〜6節 5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四個比喻(7章)(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感謝你,讓我有機會研讀你的話語,求你在我今天所讀的經文中給我力量、賜我智慧。 神是愛,所以不論我們是聖潔或陷在罪中,祂仍願意和我們溝通(1、13、15)。神造人的目的乃在於與人溝通,但問題是,當人聽到神的話後,又是否願意順服祂呢?真正的順服,是指人遵行神的話和與祂所立的約,並求神賜予能力去遵行這一切。 先知在本章經文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描述以色列從上到下,包括君王、祭司、首領以至百姓的犯罪情況。 1. 烤餅的火爐(4):以色列人所用的火爐一般約有三呎高,他們會在早上先用火爐燒羊等肉類,其後的火熱則用來烤餅,烤法是把摶了的面餅放在火爐裡,靠貼在爐的內壁上烤熟。先知指出,以色列人所行的惡,有如烤餅的火爐,經常著旺,熱氣炎炎,只有從摶面到發麵之時,才暫時不著旺。 2. 沒有翻過的餅(8):沒有翻過的餅會使其中一面被燒焦,另一面卻不熟,因此不宜食用。先知藉此比喻指出以色列寧願投靠外邦勢力,卻不肯投靠神,即使神向他們招手,他們仍不回轉,亦不尋求祂(10下),於是,神要離開他們,任憑他們敗壞,如沒有翻過的餅,最終變為無用。 3. 無知的鴿子(11):鴿子能辨別方向,是聰明的動物,所以被古時的人用作信差;但一隻沒有方向、只懂四處胡亂飛撲的鴿子,就顯得很愚蠢。以色列人離棄耶和華,有如一隻愚蠢無知的鴿子,在危難之時只懂撲向對其虎視眈眈的外邦勢力,卻不懂倚靠耶和華。 4. 翻背的弓(16):弓本來是用來射殺敵人的武器,但若人把弓翻轉過來時,會變成射向自己。以色列人背叛神,喜歡投靠外邦勢力和偶像,但他們這樣做,如同是翻背的弓,結果自招傷亡。 神在最忿怒時仍充滿著愛,不論我們是在甚麼景況下,祂仍願意與我們溝通。神管教人的聲音和世上的父母管教兒女的聲音是不一樣的。今日,有些父母對兒女很嚴厲和暴力,但有些卻不理會兒女的生死。事實上,若不是神賜人智慧,人實在不懂如何管教自己的子女。請反省:若你是為人父母的,你如何運用神給你的智慧去管教兒女?若你是為人子女的,你父母對你的管教帶給你甚麼影響?此外,神以往對你的管教又曾給你甚麼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