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何西阿書第十章短篇信息

 

目錄:

墮落的葡萄樹(十章)(康伯摩根)

以色列人的忘恩與敗亡(十1~15(陳終道)

心懷二意(十章)(鮑會園)

君王和牛犢(1-8)(文牧)

戰爭的喧囂(9-15)(文牧)

栽種公義,收割慈愛(十章115)(臺北基督之家)

愛的回歸路(10)(香港讀經會)

 

 

墮落的葡萄樹(十章)(康伯摩根)

 

「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結果繁多。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壇;地上越肥美,就越造美麗的柱像。他們心懷二意。」——(何十l-2a)

同樣地,第十章也是一篇完整的信息。這篇預言是以百姓的污穢及懲罰為結論,十—章以後,我們又會發現另一個重點。

這篇信息的特點在於它的重點提示及呼籲;它始於我們所節錄的經文,整個事件都與這個民族的失敗及其原因有關。第一節說出他們的失敗,失敗的原因則記載於第二節開頭的簡短句子中。失敗本身記載如下:「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結果繁多。」這是失敗的故事。失敗的結果則如下:「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壇;地上越肥美,就越造美麗的柱像。」然後先知用一句簡短的句子宣告失敗所包含的所有原因:「他們心懷二意。」

我們來默想這幾句話;首先,思想一下這裡所記載古時神百姓的失敗,以及把這些原則運用在我們今天的時代及環境中;其次,思想驚人失敗的肇因與重大的啟示:「他們心懷二意。」

我們馬上會被這裡用的比喻吸引。「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欽定本聖經譯為「空的葡萄樹」,這是很明顯的錯誤,它應譯為“一株正在變空的葡萄樹” 。這裡所說的並不是荒蕪的葡萄樹,而是會結果的葡萄樹,且結得茂盛。修訂本的聖經譯者把它翻成「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他們對這點的領會確實要正確多了。

葡萄樹這幅畫對我們來說非常熟悉,我們之所以熟悉它,主要是它在新約的地位,在我們的主最後的一篇講道,也就是祂上十字架之前對門徒所說的話,以下面這些話做開頭:「我是葡萄樹,是真的」,或者是為了詞句的優美,我們把它譯成:「我是真葡萄樹。」我比較喜歡保留希臘片語的用法,把修飾的字放在最後,清楚而簡潔,如同我們的主所期望的:「我是葡萄樹,是真的。」無論如何,是主這番講論使我們熟悉於這幅圖畫。

可是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知道,我們的主並未使用新的比喻;對那些聽見祂講道的人來說,這是一幅古老又熟悉的圖畫。我們現在快速流覽舊約中它所出現的地方。這幅圖畫出現在古時百姓的歷史中,在詩篇八十篇,詩班班長亞薩所寫的一篇偉大的詩。很明顯地,亞薩是在哀悼自己國家某一時刻的災難。他這樣開始:「領約瑟如領羊群之以色列的牧者啊,求你留心聽!」

在第八節,他這樣唱道:

「你從埃及挪出一棵葡萄樹,趕出外邦人,把這樹栽上。你在這樹根前預備了地方,它就深深紮根,爬滿了地。它的影子遮滿了山,枝子好像佳美的香柏樹。它發出枝子,長到大海,發出蔓子,延到大河。」

接著不久他說:「萬軍之神啊,求你回轉!從天上垂看,眷顧這葡萄樹。」

這就是這個比喻,在文學上或是在以色列百姓的歷史中的出處。亞薩譜出這段音樂,毫無疑問是為了聖殿所使用,他可能也是為了同樣的緣故寫下這些歌詞;他把自己的國家比喻成一棵葡萄樹,從埃及被挪出來並栽種上。從那時起,葡萄樹似乎成為國家的象徵。在我們主的時代,聖殿的大門,就是外門,上面裝飾了一棵金色的葡萄樹。 這是整個國家生命的象徵,當我們聽耶穌說:「我是葡萄樹,是真的」,這就成了一個重要的事實。

然後,當我們來到先知時期,何西阿為其中之一時,葡萄樹經常出現。與何西阿同時期的以賽亞,把它應用在第五章的葡萄園之歌中。

「我要為我所親愛的唱歌,是我所愛者的歌,論他葡萄園的事;我所親愛的有葡萄園在肥美的山岡上,他……指望結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

耶利米,這位比較後期的先知,使用同樣的比喻,把整個國家描繪成「壞枝子」。

以西結則在四、五個場合中,以最引人注目的方式,使用葡萄樹做為象徵。

因此,從列王時代較早期的歷史以及先知時期,葡萄樹常被用來做為整個國家生命的象徵,而當何西阿說:「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時,他所用的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比喻。如果這是一篇傳講的信息,當他一開口時,我可以想像得到那些聽眾一定覺得飽受稱讚。可能一開始,他們並不會覺察到在他選擇這個比喻時,所散發出來的諷刺口吻。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一下以賽亞的歌。如果這幅圖畫出現在詩篇八十篇,且經常出現在先知的信息中,那麼是以賽亞特別把它解釋得清楚。最開始幾句提到葡萄樹,以及栽種者;接著就是說明。我比較喜歡讀論到葡萄樹的最後一節,即第七節:

「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樹就是以色列家;祂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

以賽亞是猶大的先知,在此他直接對他們發聲。「祂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這幅圖畫說的是:「他指望結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這裡所使用的是比喻的語言。是甚麼意思呢?我不想多加揣測。以賽亞為它做了詮釋。「祂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祂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這是他對葡萄樹這幅畫的詮釋。這葡萄樹是神親自栽種的。為了甚麼目的呢?為了結果子。甚麼果子呢?葡萄,也就是公平和公義。但它卻結了野葡萄。是甚麼呢?不是公平,而是暴虐;不是公義,反倒是冤聲;雖然讀起來不但不悅耳,簡直是刺耳逆聲。但這就是這個國家的寫照。理想的國家由神所創造,要為這 世界結出公平和公義的果子。當祂尋找果子時,祂尋找的是公平,可是找到的卻是相反,是暴虐;祂尋找公義做為一個根,好讓平安喜樂由此發出。祂聽到的卻是冤聲,由於失敗而產生的罪孽和受苦的冤聲。

現在我們再回到何西阿的話。「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多結」甚麼呢? 「它的果子」。「它」這個代名詞在經文裡並非是指神的「祂」,我們默想時,可能會覺得「它」 指的是神。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它指的是這個國家,正結出自己的果子。整個詮釋及瞭解的重點就在這裡。先知說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結出許多自己的果子,反倒不結神所企盼的果子。整個國家結實累累,所結的卻是自己的果子。請耐性審慎的跟著我的思路走,並帶著批判檢驗我的思路,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所說的,請即刻讀接下來的經 文:

「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壇;地上越肥美,就越造美麗的柱像。」

越是結果,就越多祭壇;地土越是豐饒,柱像就越多;馬上顯示出先知所強調的是失敗,而非成功的事實。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葡萄樹就在這裡。它正在結果子,可是看看這個果子,它的性情可從到處聳立的祭壇和柱像看得出來。「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多結自己的果子。」這正是以賽亞在南國所說的話。他尋找葡萄,可是看到的卻是野葡萄。他尋求公平,它們帶來的卻是暴虐,仍然是野葡萄;他找尋的是公義,卻聽見受壓者的冤聲,以及苦難中人的哭喊。

總而言之,這裡所宣告的控訴是:這個國家失敗了,它只尋求自己的利益,而非神旨意的完成。

接下來的話強調,其結果就是宗敎的墮落。由於它的果子,亦即這個國家自我中心的追尋,祭壇被建造起來,成為自私自利的中心,而非獻祭的象徵與中心。由於物質上的繁榮,他們的柱像,即漂亮的方形尖塔被豎立起來;「漂亮」指的是藝術上的完美。請再一次注意這裡的反諷。由於物質上的豐富,他們為自己雕了許多裝飾華麗的偶像;祭壇不再是獻祭的中心和象徵,而是自私的中心。神不見了,被人遺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裝飾華麗的柱子,方形尖塔及石頭。這就是宗敎的墮落,讓宗敎去附合低水準的生活。以色列整個國家忘記自己國家的意義;忘了自己是神所栽種的一棵葡萄樹,要為萬國的人結果子;若過著自我中心的生活,宗敎墮落了,生活就可以安逸的過下去;接著祭壇就增加了,雕刻的偶像被豎立起來,取代神的地位。

那樣的日子已經遠去了,當時存在的情況也已過去了。地域性色彩從帳幕中退去。我們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情況中。可是基本的價值仍然存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

先知所要敎導的是甚麼呢?或者我應該這麼說,先知所要敎訓我們那長久存在的事實為何?有可能會是——濫用神為世界自身之故而賜給祂百姓,好讓他們在世界中運作的資產。這些資產往往因著自私的利益遭到濫用或耗損。

在這底下還存在著一個決不可忘記的原則,就是神的資產經常是讓人使用,人不僅可以得著,也可以成為管道,把這些資產傳給其他的人,如此一來所有的人都可以得著。聖經上的神是一個宣敎的神。凡是神、人類及萬國所選擇的,都是為著透過這些被揀選的人及萬國,使祂美善的旨意可以傳到世界去。但因這些人無法瞭解揀選的敎義,所以就滅亡了。他們自認是神的選民——容我說,的確沒錯——是神所寶愛,至高者所嬌養的,神所愛的百姓,至於其他的人,祂任憑他們漂蕩四方。就是這個謊言把他們毀滅了,並且在世界上搶奪他們,甚至到現在這個充滿了道德與屬靈意義的時刻。這就是威脅神敎會的危險,我們忘了一個事實,就是每一個恩惠我們只負責保管,不是為了自己使用,而是為了要傳給別人。一棵茂盛的葡萄樹,它的源頭是從神而來,可是它的果子卻非祂所正在尋找的果子。

在這裡有所有生命最嚴格的考驗;有給個人的考驗,給敎會的考驗,以及給國家的考驗。當我們處理與國家有關的事物時,我們會誇口說,在所有人中,我們是屬神的百姓,當我們想到敎會是神所揀選的,當我們考慮到我們每個人都從神手中接受恩典時,請不要忘記這些選擇、揀選及恩典的原因。如果神創造我們成為一個國家,那是為了祂治理的深度、廣度及美善可以顯明出來,並要服事各族的人。如果神創造這個國家,那麼祂所要的果子是甚麼呢?就是公平與公義。如果祂發現欺壓,聽見冤聲,那麼這個國家可能是一棵茂盛的葡萄樹,可是結出的卻是自己的果子,所以失敗得非常悲慘。

這個原則同樣地可運用在敎會上。我們在追尋甚麼昵?我們的目的是甚麼呢?甚麼是我們的熱情?我們要的是甚麼呢?我們最高的目標是甚麼呢?我們的目標、目的地、任務是甚麼呢?如果有人回答說是「增加敎會的人數」,那麼我接下來要問的是,為甚麼呢?我們為何想看到敎會的人數增加,人們蜂擁到敎會門口來呢?

這裡又牽涉到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吸引他們來呢?今天我們的熱情純粹是為了效率。太好了。可是我們仍要問,為了甚麼效率呢?

我們再問一個問題。我們所有的活動,增加了那麼多的辦事處、協會、委員會、敎會會議、一般會議、小組林林總總,結果如何呢?困難在那裡呢?我不是在回答自己的問題。我是在問問題。這是公平嗎?我們的生活,活動的結果是怎樣?或者我們仍然在寬恕欺壓?我們服事的結果是怎樣?或者神聽見的是冤聲呢?

我曾經說過,冤聲這個詞有「尖叫」的意思。這個詞非常有意思。我可以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它的用法。它第一次出現在創世記十八章,那裡說到神聽見所多瑪和蛾摩拉的呼喊。同樣的詞也出現在出埃及記中,神聽見了受壓迫的百姓從埃及發出哀聲。所以這個詞可同時表明罪孽和受苦的情況;可是,不管何時,只要我們聽見罪人的怒號,或受苦人的悲泣,我們就知道這樣的情況與神的心意和神的旨意相違背。

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今天敎會所有活動所結的果子,都是神所要的嗎?每個敎會的生命都要通過一個嚴格的考驗,亦即它的火熱,它的目的,最終則是它的結果。 如果這個火熱只為了一群人,只為了組織的效率,那麼各種系於敎會生命的活動,都如寄生蟲似的快速成長,只會削弱敎會的精力,而對世界無所貢獻。今天敎會飽受真菌式成長、各樣制度的痛苦,直到我們持續聽到機器叫停的卡嗒聲,然後我們尋找果子,而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要的是甚麼樣的果子,是神心意中的果子?亦或我們私意的果子。神所創造的民族或許是一棵茂盛的葡萄樹,枝葉繁多,7卻無法按照神的旨意來運作。

現在我們來思想一下先知所說的事發生了,這又是一件驚人之事。他並沒提到這些事是祭壇及方形尖塔的結果,而是指祭壇及方形尖塔是這些事的結果。「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結果繁多。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壇。」整個國家屬靈生活的貧乏,導致祭壇增加,因為它必須調整其宗敎,來順應自己的失敗。這些祭壇富麗堂皇,卻無法激勵百姓獻祭的心志。就如我所說的,他們豎立起方形尖塔,以雕飾的柱子代替神;以消極的石頭來代替熱情,因為消極和熱情是兩件事。我們看見遍地都是方形尖塔,雕刻得極為美麗,富有美感的柱子以其威嚴榮耀之姿聳立著,或許我該說是極為榮美吧?不錯,可是另外一個詞也該提到,就是無用;石頭代替靈糧;消極代替熱情;人為的藝術代替神的榮美。神的榮美與人為的藝術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可以在那裡看見神的全然美麗呢?在燦爛的星空裡嗎?不。在大自然的奇妙中嗎?當我們以無限大及無限小來觀察自然奇景之際?不。我們可以在哪裡看得見神全然的美麗呢?就在十字架上那位受鞭傷、槍痕的人子身上,那才是美。對於那些對所謂的文化、優雅及美感狂熱的希臘人來說,這是醜陋。希臘人認為傷殘的身體是對美的一種冒犯。可是我們清楚知道,屬天的美都閃耀在十字架的道路上。人如果為生活的綠故扭曲成殘,被毀成醜,透過奉獻及服事,所得著的美麗是輕視毀容的藝術所找不到的。所羅門的雅歌中,書拉密女有一度這樣說到:

「他們使我看守葡萄園;我自己的葡萄園,卻沒有看守。」

她並不是在抱怨。因著服事,她失去美好的外貌,但她為此而歡喜。她以田園詩歌的方式向院內的婦人說話,說得極為有效:的確,我出到田野,失去了美貌。這就是她所謂的「我雖然黑,卻是秀美。」損傷的容顏若是為著服事別人的緣故,就能散發出美麗來。若是一味的追求藝術上的精緻,美麗的方形尖塔;用美感的東西來代替十字架上的神;用人為的藝術來代替神聖的美,那麼無可避免的結局就是一群墮落的百姓。

在我們回顧之後再加以整理,可用一兩句話來表達。以色列這個民族是神所創造,所栽種的;這個民族原是要為神所用,使整個人類得著好處;它是神所栽種的葡萄樹,為要結出公平和公義的果子;葡萄樹仍然存在,枝子也繁茂;整個統計看來似乎令人滿意,然而,所結的果子卻無法滿足神的心。如果是這樣,宗敎就墮落了,祭壇沒有奉獻的記錄,自私的跡象取代了神。十字架的信仰被貶到人意的美感崇拜背後而模糊暗淡,使得宗敎墮落了。

何西阿用一句簡短尖銳,發人深省的話,揭露失敗的原因:「他們心懷二意。」這裡的「心」這個字,經常在舊約出現,意思是被包圍起來的東西。肉體上,它指的是人體最裡面的器官,是行動和生命的中心。它有時被比喻成感覺,有時是指智性,有時則是指意志,大多數這個字是用來指人的性格。在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地,它是性格最中心的領域,也是欲望的領域。他們竟心懷二意!

我們被吸引,一開始幾乎被「二意」(divided,分開的意思)這兩個字嚇到了。不是被英文字,而是被這個字的希伯來文Chalaq。它的意思是光滑。這是甚麼意思,它怎麼可能指「二意」呢?他們把這個字解釋成「二意」(divided) 是因為它指的是他們用來拈鬮的光滑石頭。有時我們用英文說是指一個人擲骰子把繼承的財產都輸光了。我們從賭具中抽出擲骰子這幾個字。以色列人使用光滑的石頭來拈闔,分贓。二意,即光滑,拈鬮。

至於性格的中心,就是欲望的領域,他們在那裡拈鬮,與神賭博,使神與其他的東西互鬥,或使其他的東西與神互鬥,而坐享漁人之利,在性格的中心擲骰子。他們的心就是一個賭場。

或者我們可以再回到「二意」這兩個字的普通用法。詩篇的作者曾做了一個禱告,這是一個何等的禱告。他說:「求你使我專心敬畏你的名。」耶利米對著百姓說出了神的話:「我要使他們彼此同心同道,好叫他們永遠敬畏我,使他們和他們後世的子孫得福樂。」惹麻煩的是懷有二意的心。在欲望的領域中,我們許可神和其他之物進入爭奪主權,這就是我們失敗的寫照。我們一開始要的是神和其他之物,接著我們馬上要其他之物和神,在這種情況之下,神不見了。因此,我們排除祂、遺忘祂;當祂被遺忘時,葡萄樹保留下來,可是果子卻變了。所結的不是葡萄,而是野葡萄,酸苦有毒,具破壞性;欺壓不公,只有冤聲沒有公義,因為他們心懷二意。

現在我們把分散在聖經各處的話聚集起來,然後結束這段默想。一位詩篇的作者也曾說道:「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只有一件事。耶穌對那位年輕的富官說:「你還缺少一件。J耶穌對充滿了思慮煩擾的馬大說:「不可少的只有一件。」使徒保羅則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一件事,一件事, 一件事!有人說:「我不希望自己只有一種想法。」為甚麼不希望呢?這跟你的想法有關。如果你的想法夠大,就容不下第二個想法。如果你唯一的想法是,住在耶和華的殿中;要向祂絕對盡忠,跟隨基督;願意完全在祂的掌管底下,完成祂的旨意,並成為流通祂祝福的器皿;那麼你就不會想要有第二個想法。我們的困擾是,想要有變化,所以常常把神跟其他東西並排在一起。這就是心懷二意。我們需要在心裡禱告說:「神啊!求你使我專心事奉你。」

­­-- 摩根《何西阿書──神的淚影》

 

 

以色列人的忘恩與敗亡(十1~15(陳終道)

 

七、以色列人的忘恩與敗亡(十1~15
讀經提示
1
.什麼事證明以色列人心懷二意辜負神恩?
2
.全章總共提出幾項主要的罪?是否與拜偶像有關?為什麼?
3
.耶雷布王是誰?
4
.“基比亞的日子”追述什麼事件?有何要訓?
5
.神為何容許他的百姓遭外人殘殺,如14節所說“母子一同摔死”?能還從12~15節中獲得答案?對今日信徒有何實用信息?
1
.心懷二意(十1~3
全章繼續預言以色列人必因拜偶像的罪招致敗亡。先知特別強調他們所受的一切災禍無非都是因為不肯離棄偶像,向神心懷二意的結果。以下就是他們敗亡的原因。上文已提過,按舊約律法,不得在聖殿以外另設祭壇(參書廿二10~3416)。在此先知再重複指責他們“增添祭壇”(指拜偶像的祭壇),以色列人“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壇”,“地土越肥美,就越造美麗的柱像”。他們不因神的祝福使他們有更好的收成而更加感謝神,反而歸榮耀給他們的偶像,更大膽地為自己增添偶像,如此忘恩負義,至終,神只好將他們的國家並他們的偶像一同毀滅!“他們必說:我們沒有王,因為我們不敬畏耶和華”(3節)。另一方面他們也必自己感歎說:即使有王又有什麼幫助呢?王能為我們作什麼呢?因他們的王也不敬畏神,不能挽回神的怒氣。
2
.必被擄亞述(十4~8
本小段描寫以色列人崇拜偶像的結果,道德更墮落,使他們在神面前更沒有價值。他們依靠那些不可靠的人和偶像,使自己像泡沫漂浮在水面,沒有根基。
“為立約說謊,起假誓”——未明說是否指他們與亞述立約,或是一般民間的立約,但後者更合理,因他們為著要得別人的好處或幫助而騙取“約”的保證,雖可向人說謊而立約,卻無法騙取神所賜的平安,反而因罪“滋生”災禍。
“撒瑪利亞的居民必因伯亞文的牛犢驚恐……”——撒瑪利亞是以色列國的京都,伯亞文(參五8)是便雅憫支派(猶太國)靠近以法蓮邊境的鄉鎮。以色列人曾因伯亞文的金牛犢驚慌,因下文說神的榮耀離開他們,甚至連他們所拜的牛犢也被當作禮物送到亞述。這些話都是描寫他們必將亡國的命運,也就是拜偶像,背離神的結果。
偶像、謊言及災罰,常連在一起。世上的宗教不但不能解決人的罪惡問題,反倒增加罪惡,加強人犯罪的膽量,以為犯了罪,只要再向偶像“償還”便可以了事。甚至未犯罪之前先向偶像獻禮物,希望犯罪成功,結果把人引到災禍與滅亡的路上。惟有基督的福音使人誠心離棄罪惡,用心靈誠實敬拜神。
“耶雷布王”(6節)見五13即亞述王。
注意以色列人崇拜牛犢和倚賴亞述王有相同的性質,都是在看不見的神以外,尋求可見的靠賴。金牛犢是他們自己的手造出來的。亞述是當時的強國,靠自己的工作和靠世上強大的勢力看來比較信靠一位看不見的神實在很多。但事實卻相反,牛犢只給他們一些自欺的安慰,亞述至終把他們吞滅。
撒瑪利亞王何至於像水面的沫子一樣?他原是神自己膏立的,神給了他十個支派的地業和人民,五倍大於猶大國。至高的神是他們的倚靠。但他們竟自暴自棄,效法外邦,成了像水面的沫子
一般,沒有根基,軟弱如水。他們的威榮像泡沫般轉眼消失!所有不肯切實尋求神,而想靠偶像和世界的權勢達成自己的欲望的,也都要像水中的泡沫一樣,很快就美夢破滅,轉眼成空。
3
.基比亞的日子(十9~11
9:“以色列阿,你從基比亞的日子以來,時常犯罪。你們的先人曾站在那裡。現今住基比亞的人,以為攻擊罪孽之輩的戰事臨不到自己。”
上章9節曾提及基比亞的事(參上文第五章講解)。本節清楚地給我們看見是指士師記十九章的那一夜的惡事,證明不僅他們的祖先如此犯罪,現今的以色列人比他們的祖先更可憐。他們犯了罪,還以為懲罰罪惡的戰爭不會來臨!但神卻說:“我必隨意懲罰他們。”(十10
10:“我必隨意懲罰他們。他們為兩樣的罪所纏,列邦的民必聚集攻擊他們。”
“他們為兩樣的罪所纏”——大概指姦淫和伯特利的金牛犢。以色列國始終沒離開拜牛犢的罪,直到亡國。而拜牛犢在神看也是屬靈的姦淫。
11:“以法蓮是馴良的母牛,喜愛踹穀。我卻將軛加在他肥美的頸項上,我要使以法蓮拉套,猶大必耕田,雅各必耙地。”
本節首句是指以色列人在仇敵面前像“馴良的母牛”。他們大膽悖逆神,卻膽怯地接受仇敵的奴役。他們不肯付代價,尋求神的指引只喜歡照自己的意思,欣賞自己手所做的牛犢。神卻要使他們不得事奉偶像,而事奉他們的仇敵。為他們的強敵負軛耕田。
4
.種與牧(十12~15
信仰與道德日趨墮落的以色列人.不趁時尋求耶和華,卻仰賴勇士眾多,以求確保平安。神藉先知所給他們的警告是:“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十12)。反之.若耕種的奸惡,收割的便是罪孽和謊話的果子(十13)。神的百姓失去了神的同在,都因有屬世的勢力可以倚靠,便自欺地繼續偏行己路,實在是極大的危機!
12
節沙勒幔Shalman可能是亞述王撒縵以色Shalmanneser的簡稱(縮寫)。按王下十七3~6撒縵以色曾上來攻擊何細亞王(以色列國最後一個王)。但先知在此既是追述先前的事,警告以色列人必將受懲罰而亡國,因而必定是還沒亡國時說的。細讀王下十七3~6,亞述王當時顯然不止一次攻打以色列國。“伯亞比勒”Betharbel可能是亞述王較早攻打的一個小城,曾大施殘殺,以警戒以色列人。
“伯亞比勒”Betharbel,按Pictorial Bible Dictionary解釋這是在提比利西北數英哩的一座小城。聖經除本節外,他處沒有提及,似乎只是無名的小鎮。

 

心懷二意(十章)(鮑會園)

 

  神在這章聖經發出最嚴重的警告,以致百姓不敢不思想,為甚麼神的大審判要臨到我。心中一定不平安,他們想到要為罪悔改,但又捨不得過去的罪中生活。

  為凓將臨到的可怕的審判,他們思想要悔改,但又捨不得罪中的生活。不如不要神,但他們又不敢離開神,心靈在極度矛盾之中。神說:「他們心懷二意,現今要定為有罪。」

  我們不能說,我已經信主,我不能不要主;但另方面看世界也可愛。一面抓住耶穌,一面又捨不得罪中的享受。

  又愛神,又愛瑪門,今天許多人過凓這樣心懷二意的生活。不敢離開神,又不肯放棄罪中生活,在神面前也要受責備,神的大審判也要臨到他們。

{\Section:TopicID=230}用三個不同象徵來形容百姓的生活

  1. 「他們為立約說謊言,起假誓;因此,災罰如苦菜滋生在田間的犁溝中。」(四節)他們在對付罪的事上不專心。「苦菜」,原文是毒草。在文學著作上所稱,即哲學家蘇格拉底自殺時所吃的毒草,他吃此毒物,全身麻木,不久便死去。這是一種毒藥,但不是敵人撒在田間的,而且自己將它栽在泥溝中。不是一時軟弱犯罪,而是自己用心計劃去犯罪。並且栽培,澆灌,使罪在心中長成為一股力量。「如苦菜滋生在田間的犁溝中。」是用心栽培罪,用法安排罪。有一愛好罪的心,難怪不能對付。這是他們用心培養,可說是他們心血的結晶。

  這毒物雖然危險,但想到是自己用許多心血栽培出來的,不能放棄。或許暫時收起來,有機會便放出來。

  雖然為罪在神面前痛哭過,但對付罪時,自己又留一條出路。知道這罪在神面前不蒙悅納,但這罪對自己有好處,便又捨不得放棄。

  不是不恨這罪,也不是不覺羞恥,只是為了這罪對自己也有好處,便捨不得離罪。

  有一位弟兄,想奉獻讀神學,因不夠資格,便做一假證件,這間學院不接納,另一間學院也不接納。他對我說,禱告之後,決心認錯。以後我遇見他,問他怎樣處置那證件,他還收藏起來,有時找工作做或者需要。既已認錯,為甚麼還留下,真是心懷二意。

  有一位弟兄在一救濟團體作事,常常接到有些不記名字的奉獻,便將它收起來,據為己有。在一個特別聚會中,他受感動,起來認錯,恨惡自己。但不願繼續工作,提請辭職,卻私自配了一條信箱鑰匙。暫時離開這犯罪的機會,但以後有需要時,仍可有機會。清醒時知錯,但又不肯完全斷絕。許多人滅亡,就是因為「心懷二意」。

  2. 沒有專心跟從神。「如水面的沫子一樣」(七節)「沫子」原文是「刨柴」,放在水中,隨水飄流。不能忍受一點波浪,自己無力抵擋。自己想去的方向,波浪把他帶到相反的方向去。沒有穩當的基礎,未有保持的精神,不能始終不渝。

  今日可能對付罪,他日環境改變,便不能對付罪。今天在培靈會裏對付罪,有追求,有熱心。但散會後回家,因家人無人追求,便也不追求。在熱心的環境上熱心,但在不好的環境上怎能熱心。

  比如初打針之時有功效,過了一個時期,藥力便消失了。培靈會有如打針,但散會後,漸漸藥力便消失。

  不是沒有熱心,乃是要靠環境來栽培這熱心,我的追求如環境的轉變,如水沫隨波逐流一樣。

  以色列人不單對付罪不專心,連追求上也不專心。

  3. 事奉上不專心。「以法蓮是馴良的母牛犢,喜愛踹穀。」(11節)神不是要馴良,是要耕種。但以色列人踹穀可,耕種則不可。「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他的嚼。」(林前九9)踹穀雖辛苦,但可自由吃穀。但耕田便不一樣,因為耕田不可吃泥土。踹穀的時候肯熱心,努力,認真。但耕田得不到收穫,便吃不飽。不是不肯為主工作,有收穫才去為主工作。這就是踹穀可,耕田則不可。

  做禮拜,有奶粉,有米派就來,做傳道,沒有人稱讚便不幹。

  有一教會,經濟好,教友多,請牧師薪金高。有一次老牧師死了,登報請新牧師,有二百多人來應徵,均說是蒙神引導,難道真的神引導二百多個牧師到一間教會工作嗎?

  有人神學畢業了,被派到鄉村工作,便不喜悅,說我的學院聲望大,教授學問多,我是在此畢業的,不應派我去鄉村工作。不是鄉村不好,而是教會小,薪金低。

  做醫生來傳道則可,但放下醫生不做,去傳道則不可。以法蓮是馴良的母牛,踹穀可,耕種則不可。

{\Section:TopicID=231}神勸告百姓

  「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你們要開墾荒地,等他臨到,使公義如雨降在你們身上。」(12節)將地開墾,神可能降下秋雨春雨。未開墾荒地,降雨無用。

  心靈未預備好,神怎能祝福。

  荒地看來沒有盼望,但一開墾,神便降下甘霖,叫地生長植物。能長出美麗的花,能長成大莊稼。

  但有人以為我的荒地,一向沒有開,別人也不開,我何必開。而且這地太硬,開墾不易,太辛苦。也許這心因剛硬,因裏面有神的敵人,在罪中仍覺得滿足,或是自己無力開,開不動。但神說,你若不開,永遠是荒地,不能作莊稼,神的福氣不能臨到你。

  就算開墾地,對付罪,祈禱,讀經,有誰知道。我若去派單張,教主日學,講道,則有人稱讚。

  不管甚麼,要開懇荒地,神的恩雨才能沛降。

  你心懷二意,要到幾時呢?要專心對付罪,專心追求,也要專心事奉,要開墾荒地,神必將大福賜給你。── 鮑會園《何西阿書信息》

 

 

君王和牛犢(1-8)(文牧)

 

反對先知的勢力正堅持著,使得先知的公開傳道受到限制。此時已經很接近西元前七三三年的危機。這個危機在九章十七節最後一句已經反映出來。暫時的平靜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何西阿比他同時代的人更清楚地覺察到這一點。

何西阿在這裡所說的話,是直接對他的親密朋友講的,因為神在這裡被指為第三人稱(2)。以色列也同樣不是先知談話的直接物件;何西阿也不是對以色列人直接演講,而是討論這個國家所走的愚昧的路,以及預言她後來必被毀滅。

. 先知開始回顧過去。用葡萄樹做比喻,何西阿回想起以色列過去曾如何成長和茂盛,結出豐碩的果子。葡萄樹這個比喻一尚以來是一個正面或積極的比喻;以色列常被比喻為葡萄樹,栽種在應許之地,在那裡生長和繁茂(見詩八十8-11)。何西阿在這裡把積極的意義轉變為消極的:他指出以色列的成長,在屬靈方面都枯萎了。「他們心懷二意,」,因為他們的心不正,他們不久將要看到祭壇和柱像被毀滅。

. 君王和牛犢都不能帶給以色列人希望。這就是說,既不是國家君王的領導,也不是虛假的金牛犢,可以救這個國家脫離危機。先知在第三節中預言了這個國家的命運:百姓最終將要意識到,任何君王都不能夠拯救他們。這句話雖然真實,但百姓卻沒有聽進去,因為即使百姓明白君王無能力救他們,還是不知道真正的拯救到底在那裡。第五至第六節也許是一種對牛犢的嘲笑。以色列人的金牛犢,那個在伯亞文敬拜的偶像,當被遺送到亞述的時候,必被當成進貢的禮物。

. 結局不可避免地一定要來到。君王必定要被審判。聖殿也將被毀滅,荊棘和蒺藜將要生長在祭壇上。這個國家的羞恥將是如此之大,以致於有人呼喊大山和小山倒在他們身上,把他們遮蓋。

 

 

戰爭的喧囂(9-15)(文牧)

 

何西阿又再一次在大眾面前露面,繼續他的先知職分。在這幾節裡,我們可以猜測到當時的景象,在國際危機方面,好像有暫時緩和的現象。以色列顯然在一定程度上從她的脆弱中恢復過來,並且再一次重建起軍事力量。

先知的信息大概可以歸納為下列三部分:

. 以色列人一直在犯罪,得罪神;其結果是戰爭必將來到(9-10)。「基比亞的日子」在前面(9)何西阿已經提過;以色列人在基比亞的暴行一直持續到現在,因此,因為這種「兩樣的罪」(10),這是指士師記十九至二十章所記載的事。戰爭作為神的審判,必來臨。

. 十一至十二節,是一段插入的話,用來描述神選民的生活狀況。所用的比喻是農業方面的:以色列人好像小牝牛(heifer),不像皮膚光滑的牛奶場的牛或者食用的牛,只是簡單的放牧在牧場上或者養肥牠。他們是訓練好的牛(中文聖經譯作「母牛」),是用作打穀的和犁地的。像一頭「馴良的小牝牛」,神的選民要破土耕耘,並且收公義的莊稼;然而只有當他們先歸向神,得到祂生命的雨水的供應,才能使所撒的種子獲得好收成。

. 可惜以色列人並沒有好的收成(13-15)。他們確實耕耘過,但所撒的是邪惡的種子,因此他們收割不義和謊言。先知再一次把話題轉到戰爭方面:以色列人如此倚靠她的軍事力量,必不可避免地要經歷「戰爭的喧囂」(14);必有一場戰爭導致他們的國家毀滅。十四節下半節所說的沙勒幔拆毀伯亞比勒(在外約但北部),是一件令人難懂的史實;我們現在雖然不能清楚知道沙勒幔是誰?他做過些甚麼?先知在這裡引用了他那個時代的新聞,是他的聽眾清楚知道的事件,來闡明他的觀點;正伯亞比勒在最近的戰爭中被拆毀一般,以色列也要如此被拆毀。

 

 

栽種公義,收割慈愛(十章115)(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這一章聖經開宗明義又提到以色列人的另一可悲處。

經文指出,上帝祝福祂的百姓,使以色列如同茂盛的葡萄樹,結果繁多,然而,享受在神的祝福裡,不但沒有使以色列人更珍惜、更敬畏神,反而使他們在豐盛的祝福、平安穩妥、富富有餘的生活中,覺得不需要神,可以靠自己,越來越遠離神,照自己的心意、走自己的路,聖經說他們,「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壇;地土越肥美,就越造美麗的柱像。」。

今天,基督徒也常常活在上帝的祝福恩典之中,但是,我們會不會也落入到當年以色列的光景裡?遇到難處時,不得不緊緊抓住神,而一旦難處過去,日子平順了,反而漸漸遠離神,甚至活在不討神喜悅的生活中呢!

因此聖經呼籲我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若是我們懂得行在上帝的公義、神的旨意之中,就必定能活在天父的慈愛、恩典、祝福裡,這就是神做事的原則,我們一再提醒讀聖經的目的在於認識神、明白神做事的法則,既知道這事,若是照著去行,就必定蒙福,反之,若是我們看見以色列人失敗的鑒戒,卻不能從中學到教訓,也要走失敗的路,則以色列人所受的管教,我們也必不能免,因為神不偏待人!

「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是的,趁著還有今天,快快回轉,從哪裡偏離,從那裡回轉;在哪裡跌倒,在那裡尋求神,尋求神的赦免、尋求神的憐憫、尋求神賜能力回轉!

不要走以色列人當年的路「心懷二意」,一方面要神的祝福,一方面又不肯轉離惡行尋求神!請記得,神是輕慢不得的!

回應:天父上帝,幫助我不再活在不討禰喜悅的光景中,靠禰的恩典遠離惡行,能夠持續活在禰的恩典中。

禱讀:何西阿書十章12

12 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你們要開墾荒地,等祂臨到,使公義如雨降在你們身上。

 

 

愛的回歸路(10)(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感謝你,因為你的愛是何等的偉大,你願意接納和深愛每一個人。

 

1. 拆毀以色列的祭壇(1-2):在收成好和生活豐足時,以色列人不單忘記神,失去依靠祂的心,更變本加厲地增添偶像的祭壇,把偶像造得更美更好。他們落入如此的光景,反映了他們「心懷二意」(2),既相信耶和華,又向巴力獻祭,而他們的貪婪更是淫亂和邪惡的根源。先知指出,耶和華為顯出他們的罪,必拆毀他們所設的祭壇,並毀壞他們所拜的柱像(2)。

2. 撒馬利亞的結局(3-8):先知又指出,當以色列人因不敬畏耶和華而遭受亡國被擄的命運時,他們終必明白,地上並沒有任何君王可以拯救他們(3)。但可悲的是,即使他們意識到這現實,仍不知道真正的拯救是來自耶和華,結果,「災罰如苦菜滋生在田間的犁溝中」(4),百姓都因此驚恐悲哀(5),他們期望借著偶像的保佑來脫困,但最後只有蒙羞慚愧(6);此外,他們的王最終必滅沒(7),而丘壇以至其他一切有關的東西亦會被毀滅(8)。

3. 收割罪孽、吃謊話的果子(9-15):對於那些驕傲自滿的以色列人,他們的敵人將成為神審判他們的工具(10),屆時「戰火要臨到民間,所有的城堡都要遭毀滅」(14,現代中文譯本)。他們要面對這殘酷的命運,是因為他們的生命缺乏真誠;他們不單對神詭詐,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也一樣,因此,神要讓這些不忠誠的以色列人自食其果。然而,雖然以色列人全然敗壞,神卻仍對他們存著愛和盼望。事實上,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祂揀選以色列人,期望他們行公義、好憐憫、與祂同行。因此祂呼籲以色列人立即開始「開懇荒地」(12),意即付代價栽種公義,遠離詭詐,為罪痛悔,重新歸向神,專心等候神在審判和管教後的憐憫,那麼神必仍願意忠於祂與以色列所立的盟約,看顧他們。

從先知的宣告可見,神仍是恩典和信實的主宰,當人願意歸向祂,祂必然施恩賜福,如雨降在人的身上。

毀約、拜偶像、混雜的信仰,對今日的信徒來說又豈會是陌生的事情呢?我們常常以為在信仰上得過且過,便已經比很多信徒好多了,可是神的心意並非如此,祂看重我們每一個人對祂的認真態度和回應。究竟我們今日所持守的是一個怎樣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