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阿書第十二章短篇信息 目錄: 以色列成為迦南(何十二2~十三1)(康伯摩根) 神慈愛的勸責(+二1~14)(陳終道) 當歸向你的神(十二至十三章)(鮑會園) 說謊抵擋真理(十一12-十二14)(文牧) 以色列偏行己路(十二章1〜14節)(臺北基督之家) 叛逆先知的話(12章)(香港讀經會) 以色列成為迦南(何十二2~十三1)(康伯摩根) 「以法蓮是商人。」(何十二 7) 這些話又是耶和華神的話。第十一章一直到第十二章1 節,也就是我們在上一章所默想的,全部是神的話。我們現在要從第2節讀到第6節,是先知的話。雖是插入的話,卻與啟示的基本要旨絲毫沒有不和諧之處,他所談的雖是百姓的歷史。並追溯到雅各的誕生,也談到他在毗努伊勒的經歷,在那晚他成為以色列,因著軟弱而非剛強,他與神摔跤得了勝,當他心的深處發出哭泣、眼淚、呼喊時,他得了勝,從那時起,他的名字不再是抓腳跟的雅各,而是以色列,一個被神所管制的人。 到第7節,說話者再一次輪到神。先知繼續扮演神的代言人角色,插入了這些話: 「以法蓮是商人,手裡有詭詐的天平,愛行欺騙。」 神的話插入在先知的話之中,也就是先知提到過去的那一段,特別是他提到那一晚,雅各成為以色列。先知思想著那一晚在雅博渡口,雅各成為以色列,當他提到這事時,神揷入這些話:「以法蓮是商人。」 這節經文,每一種版本的翻譯都不同。欽定本的聖經是:「他是個商人」,旁邊有小字:「或作迦南」。英文修訂本是:「他是個貿易商」,旁邊有小字:「或作一個迦南人。希伯來文作迦南。」美國標準版是:「他是個貿易商」,旁邊有小字:「作一個迦南人。希伯來文作迦南。」所以無論是修訂版、英國版、美國版意思都一致。較舊的版本與較新的版本唯一的不同在予觀念而已。古時的翻譯家較尊崇之,而使用「商人」這個詞。現代的翻譯家使用「貿易商」這些字眼,意思並無不同,卻有負面的暗示。這種譯法較為現代化。 我們再看一次這些譯本。每種譯本我們都可看到這些字:「他(以法蓮)是」。我承認有時翻譯家會被迫使用一些原文並沒有的字,是為了遷就語言的習慣表達方式,
他們在這裡所做的就是這樣。在希伯來文中並沒有「他(以法蓮)是」這幾個字。事實上,只有「迦南」這兩個字, 就是旁邊的小字。這是一個很粗鹵、很鄙視的字眼。 這麼說或許會令人有點震驚,因為迦南經常預表著天。我們歌頌迦南這塊令人快樂的土地,以及其他種種愚昧的事。我們充滿了曠野預表這個世界,迦南預表天堂的觀念;所以我們唱道: 「我能否攀登摩西所站之地,俯看迦南全景,約但河的水,死河寒波,都無法嚇阻我遠離岸邊。」 這個觀念完全不符合聖經。我們在地上的生活不該像是曠野一般,迦南也不是一種天堂。如果迦南像天堂,那麼當我們到達天堂時,首要工作當是趕出赫人,耶布斯人和比利洗人!那不是天堂。然而,由於對迦南錯誤的想法,我們把擺在前面的那塊地,當成是天堂美地,我們因而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無法瞭解神在這裡所用的字眼所包含的暗示性。因此我們必須再審慎的詳察一番。 先知聽見神的愛歌,心裡充滿了驚奇:「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隨即轉到雅各的誕生,當時他緊緊抓著哥哥的腳跟;然後他記住那一刻起,他不再是抓緊腳跟的人,而成為以色列;並且他頌贊以色列這個觀念,這時神突然打斷他的默想,說:「迦南」。 這裡我們可以加進一個動詞,可是當我們翻譯「商人」或「貿易商」這個名詞時,就失落一些東西了。我們且把迦南當作是迦南吧。這個詞一路出現在舊約聖經中,只有一個含意,就是代表與「以色列」完全相反的觀念。這兩個詞構成了一個最驚人的對比。 接著我們先從這些人物的故事,以及不變原則的啟示來思想這件事。把迦南當成是商人的同義詞是可以理解的,卻是錯誤的。我承認商人這個詞有這個意思,也經常被當作如此來使用。可是希伯來文本身卻不是這個意思。這個詞有這個含意,正如同迦勒底人這個詞有占星學的意思,那是因為占星學在迦勒底極為盛行,但並非每個迦勒底人都是占星家,嚴格來說,迦勒底人絕非指占星家。基樂(Kyle)博士極清楚地指出迦南帶有商人的含意,正如同迦勒底人有占星家之意。迦南並非真正意指商人,就如迦勒底人並非真正是指占星家。希伯來文表面的意思是「受羞辱」。 在聖經中,迦南最先出現在創世記第九、十章,含的故事中。從此在整個聖經歷史,這個詞的使用與原先的用法相符合。通常都用來描述一個民族,因著墮落而受羞辱。「迦南」表面的意思是被征服,受羞辱之意;但它通常含有因墮落、腐敗而來的羞辱。因此在整本聖經中,迦南經常是腐敗的同義詞,一個民族的墮落,是因著腐敗,而腐敗之因是跟神失去接觸。 現在我們來看以色列的情況,思想它在神的管治之下與迦南之間的關係。當神把以色列放在迦南時,是何意義呢?這裡引出一個問題,使我們可以明白許多人心中的疑問,就是不相信是神主導對抗迦南人的戰爭。對我而言,我大可馬上說,如果我不相信神會對抗有關迦南的啟示,我根本就無法相信神。神對這些迦南人持這樣的態度,原因可以很明顯的在利未記裡找到: 「在這一切的事上,你們都不可玷污自己,因為我在你們面前所逐出的列邦,在這一切的事上,玷污了自己,連地也玷污了;所以我追討那地的罪孽,那地也吐出它的居民。故此,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這一切可憎惡的事,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都不可行。(在你們以先居住那地的人,行了這一切可憎惡的事,地就玷污了。)」 如果有人想知道有關這些人詳細的情況,可以去研究考古學。其結果相當嚇人。以色列興起,被帶進那塊地,是為了潔淨這個敗壞的角落,因它正以其影響力摧毀整個世界。耶和華神是戰爭的主導者,對抗任何摧殘人性的東西。當人不再聽從祂愛溫柔的呼喚時,祂就運用外科醫生的技術,把毒瘤切掉。當一個人罹患重病,原本可借著切除治癒,可是如果我們只是站在旁邊,誦讀一些詩篇,試著要安慰患者,這就不是愛了。神不是這樣行事的神。祂差遣以色列人到迦南地去切除毒瘤,將這地從墮落邪惡的居民中釋放出來,這些民眾可憎之處,可在我們今天陸續發現的碑文中看到,更加證實了聖經故事的真實性。 祂將這些百姓安置在那裡,也是為了在這一小塊位居世界中心的土地上,傳播健康讓毒泉乾涸,散發出聖潔、恩典的泉源,來祝福全世界。 由戰略上來看,巴勒斯坦是全地球的地理中心。想想看地球的大陸都圍繞著它。曾有一度地中海是一切的中心;然後中心轉移到大西洋,現在它正離開大西洋,轉向太平洋。今天所有的大問題都在此處。我相信這個轉移會繼續橫掃過居間的土地,有一天會進而回到原地。 儘管是這樣,迦南在當時是徹頭徹尾地腐敗、墮落;神行動的方式是清除那一群墮落的人民,帶進一群有分別、潔淨、單純的百姓。神把他們安置在那裡,為的是除去毒瘤,為萬國創造一個健康的中心。 現在我們再回到何西阿書。神說這些百姓是——迦南!以色列被造的目的是為了使迦南成為以色列。迦南使以色列成為迦南的時候已經來到。神的旨意原是要以色列這群神所治理的百姓進入迦南,這個對一切不潔之物臣服的地方,亦即非經自己的評估,而是以道德情況來看,是一個受羞辱、腐敗的國家,使之成為神所治理的地方及百姓——以色列。許多年的時間過去,以色列不僅無法使迦南成為以色列,迦南倒是將以色列變成迦南。這個名字被呼喚出來,因此成為最可怕的控訴。「迦南!」神說。先知憶起雅各的誕生,憶起雅博渡口那一夜,憶起那人如何成為以色列,他的心思想這個問題;然後他停住了;接著神插入,說:「迦南!」 這裡所啟示出的原則極為明顯。首先,很明顯的可看出,神的選民對人是有利的,這點不能過度強調,也不能常常提及。這是敏銳的人心經常容易忘記的一件事,也是那些神的選民,就是神所揀選的僕人,經常遺忘的一件事。然而,整本聖經的啟示就是這個事實的啟示。容我重複我的話。神的選民對人是有利的。神的選民對人是有利的,沒有任何例外。如果祂揀選我們,這並不表示祂排除別人,而是透過祂所揀選的人,可以立即把其餘的人帶進來。如果我們讀舊約歷史,就可以用一句話來總括:「神愛世人。」祂揀選亞伯拉罕時,就對亞伯拉罕說:「我必祝福你,並使你成為祝福;我必使你成為大國,為要使萬國都因你蒙福。」如果祂創造以色列國,目的是要使以色列成為發光的中心,可以反射到其他國家去,使他們不再行在黑暗中,使道德醫治的泉源可以湧流到世界各地。神的選民對世界經常是有利的。現在我們帶著溫柔、尊敬的態度,不是要把這個名字拿來作比較,而是承認祂遠高過任何比較之上。耶穌就是選民、受膏者、被揀選的、以及彌賽亞。為甚麼呢?因為「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敎會並不是一個
目的,而是得到這個目的的方法。敎會並非一個擁有屬靈權利的國度,神並非創造敎會並濫施其愛,卻任由世界走向黑暗混亂。敎會只是一個工具,透過它,神可以接觸到世人。 認識這個原則,就可以瞭解神透過先知,發出了那兩個突然、莊嚴、可怖的字:「迦南!」這可能是最嚴厲的譴責。 第二個原則與第一個原則有關。如果神的選民對人有利,那麼被揀選的器皿,就要忠於神的旨意及標準。它不可能一邊和邪惡妥協,一邊完成神的使命。如果以色列被迦南玷污,就不可能影響迦南,將其理想實現在迦南,或使迦南認識治理他們的神。被揀選的器皿必須永遠忠於被造時神在他們身上的旨意,以及神呼召他們來過的生活標準。 因此,最後我們可以看到,神在這個世界的經營,在過程中一定有不停的衝突,直到以色列改變迦南,或迦南改變以色列。敎會不是影響整個世界,吸引它到主的面前,宣揚祂的福音,宣告祂的倫理;就是直搗這個世界的疆土,
讓它被神統治;或者就是被世界影響,因而軟弱無力,沒有見證。兩者永遠都有衝突。可怕的是,神在這種場合稱呼祂古時的百姓為——迦南,祂有時也得稱呼祂的敎會為——世界!恐怕我不得不承認,敎會在有些地方很難讓人看出與世界的分別。在很多場合中,分別的界限幾乎已消失於無形。早期的敎會不同於世界的一些特質,諸如敎會必須挺身對抗黑暗的外邦世界,使其中的情欲及可憎之事崩倒,消於無形。敎會生活的特質,就是要不停地與黑暗權勢爭戰。今天這種爭戰的失去是一種不好的兆頭。我覺得,神似乎對許多人說,我設立敎會是為了祝福這個世界,
而敎會卻幾乎與這個世界毫無分別。 把這個默想應用在敎會身上,可從新約聖經中的一段話清楚地看出。早期基督敎的英勇事蹟中,保羅,這位在大馬色的路上被耶穌親身折服的人,成為宣敎的先驅及宣揚十字架的使者,他照亮了哥林多城,並在那裡設立敎會;
當他繼續往前行時,另一個人亞波羅,來到哥林多澆灌敎會。過了不久,敎會發生問題,保羅寫了一封信給他們,糾正他們淫亂的罪,接著他又寫了一封信,第二封信就是我心裡所想的那、一段話,並且我要用這段話來結束。它在哥林多後書六章11節到18節。強斯頓、羅斯(Johnstone
Ross) 敎授曾對我說哥林多後書是「讓保羅心碎的書信」。保羅因哥林多敎會的情況心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很簡單,敎會沾染哥林多的靈,哥林多的邪惡侵入了哥林多敎
會。在第二封信中,保羅說: 「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你們狹窄,原不在乎我們,是在乎自己的心腸狹窄。你們也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我。我這話正像對自己的孩子說的。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甚麼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這是全能的主說的。」 有趣的是,保羅引用以賽亞和何西阿的句子,它們都是與猶大和以色列同時代的先知。 我們來看這段話。它用一個負面的告誡開始,卻用一個正面的告誡結束。這個負面的告誡是甚麼呢?「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結尾的告誡是甚麼呢?
「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 在這兩個告誡之間,我們可看到使徒為順服的事爭辯。請注意這些令人悸動的問題。「甚麼?甚麼?甚麼?
甚麼? j共有四次。每一個甚麼都引進一個對比。請看這些對比——義,不義;光明,黑暗;基督,彼列;信主的,不信主的;神的殿,偶像。 從一方面來看,他將敎會所代表的排列出來:義,光
明,基督,信主的,神的殿。另一方面,他也列出那些反對敎會,以及敎會被差遣進入世界去改正的東西:不義,黑暗,彼列,不信主的,偶像。保羅在這些事中表達他的堅定的立場。請特別注意他所使用的字。每一個字都經過他仔細球磨,義和不義有甚麼相干;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基督和彼列有甚麼相和;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有什麼相配;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 相干,相通,相和,相配,相同,這幾個群聚在對比的觀念中的字是甚麼呢?首先是相干,意思是分享。有甚麼可分享的呢?義在不義中渴望得著甚麼呢?它們之間無法彼此分享。其次是相通。它的意思是擁有共同的東西。光明和黑暗之間共同擁有甚麼呢?完全沒有!永遠彼此對立而已。接下來,基督與彼列之間有甚麼相和呢?相和是個好詞,由拉丁文演變過來的,其希臘文可能意指交響曲,
基督與彼列之間有何交響曲呢?交響曲的意思是不同的聲音和諧的放在一起。基督與彼列之間有何聲音可放在一起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之間有何相配的呢?相配的意思是指許多、領域、繼承。他們怎麼可能生活在一起呢?最後是相同,意思是共同的情感,神的殿與偶像之間怎麼會有共同的情感呢? 保羅並沒有回答他所問的問題。這些問題被提出來時,是理性作了回答。如此,我們馬上就可看出,任何的災難都不會大於這一刻,就是神必須對以色列說:「迦南!」被差遣去割掉毒瘤,設立醫治中心的以色列,反而自己染上了惡疾,失掉醫治及幫助人的能力。從這個觀點來看,迦南是兩個可怕的字眼。 而這可怕的字眼卻在愛中被說出來,這就是神的愛。我們有時會把那些病態的、濫情的,愚蠢的東西具體化為一種受肯定的通則。譬如說,當我們說愛是盲目的,其實愛絕不是盲目的,請不要誤解了。愛擁有最敏銳的觀察力。有一個男孩走迷了路,每個人都看得出來,他們都知道他迷失了。有人說,除了他母親之外,每個人都看得出來,因為他母親心瞎眼盲。請不要再誤解,在你知道真相之前, 他母親早就知道了。被淚眼所浸透的眼睛總是看得最清楚,可是「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相信;愛是永不止息。」愛永遠看得見一切。可是只一味包容那些正受摧殘被愛者就不是愛了。愛與毀滅絕不妥協,絕不能相提並論。因為神是愛,所以能很清楚的看見人的失敗,絕不妥協,在此先知說出了神的信息,默思雅各成為以色列的奇妙。神說這的確是事實,然而他已成為迦南,神的審判充滿了真理和公義。 我們最應該最關心的是,我們是神的以色列,乃神所治理的子民,永遠不會成為迦南——被邪惡所羞辱的一群人。我們絕不可與邪惡妥協,與反對基督的勢力和解,絕不越界到彼列那一邊去。而必須在真理、清潔、單純、剛強中站立,使我們可以成為這個世界醫治及祝福的中心。 -- 摩根《何西阿書──神的淚影》 二、神慈愛的勸責(+二1~14) 當歸向你的神(十二至十三章)(鮑會園) 「從前以法蓮說話,人都戰兢,他在以色列中居處高位;但他在事奉巴力的事上犯罪就死了。」(十三1)那時,以色列百姓有敬拜神的心,尊敬神,神也尊敬他們,與他們同在,賜福他們。 以法蓮是大國,被人尊敬,但不久,約在北國建國後一百年,百姓因事奉巴力轉離神,不能不被神所棄絕。有善始,但不能保持善終,多可憐! 有人起初有追求,跟隨主覺得輕快,但一天比一天沉重,跟主不再是喜事,不再是輕省。是主改變嗎?不是的。 「所以你當歸向神。」意即歸向你最初所敬拜,所認識,所仰望的神,歸向你最初與神的關係。神就使你有高位,說話也使人戰兢,因與神有交通,為神所使用。 今天你聽聞神呼召你歸向祂,有甚麼感動?你能恢復起初與神的交通,神也能恢復最初給你的福氣。 (一)歸向一位雅各曾與祂較力的神 雅各剛從哈蘭回來,他用盡自己的方法,詭計,成就大事。空手出去,如今有妻兒,牲畜成群回來。雅各心想,我是多麼成功。憑我的力量,方法,計劃,才有今日的成功。那天晚上,妻兒,牲畜已過了河,只剩下他一人,能安靜,放下一切,神的使者──即神自己親自向雅各顯現。雅各或許以為是以掃?是迦南人?他想,無論是誰,我雅各不是輕易給人欺侮的,便與他較力,而且得勝。可是那人在此時將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就扭了。大腿窩是一切行動之力的所在,如今被神毀壞了。雅各所恃的,所倚靠的,雅各知道是神毀壞的。現今,他知道在神面前,不能再靠自己的力量。於是,雅各立刻要求神祝福,神是賜福的神,是掌管一切的神。如今他以神為他的倚靠,為他的幫助。 當神的話臨到我們的時候,我們便知到自己的敗壞,污穢,軟弱。但我們沒有力量離開敗壞,也無能力離開污穢,軟弱。神的話使我傷心難過,就在此,聖靈感動我,使我看見主為我預備的盼望,我在失敗中說:「主阿!救我!」這樣,像有一股力量湧進我心,整個生命改變了,前路充滿盼望,對主有火熱的心,主能幫助我一切,使我經驗主的大能。可惜,這是十年,二十年或多年前的事,現在心懷二意,像有甚麼在吸引我,攔阻我,令我看不見初時的亮光。不過,只要不再倚靠自己,向神投降,順從神的感動,神會照樣像初時那樣賜福的! (二)不要忘記神 1. 「與天使較力,並且得勝,哭泣懇求,在伯特利遇見耶和華。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在那裏曉諭我們以色列人;耶和華是他可記念的名。」(十二4-5)在創二十八章記載雅各逃難時,來到伯特利,在夢中看見天開了。雅各醒來便說:「這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清早起來,便立石作柱子,澆油在上面。後從哈蘭回迦南,不願到伯特利,而來到示劍。但神對他說,起來,往伯特利去。伯特利是神的殿,天的門。雅各曾經在那裏敬拜神,但現在已名成利就,不用倚靠神了。過去為神築壇,向神許願已忘記,連敬拜神也忘記。 有位弟兄,初信主時,每天用一小時半祈禱,讀經。後來因做工,工作忙,多時不來聚會。最近結婚了,家務漸多。他說:「過去一年來,每天最多用十分鐘讀經、祈禱。」如繼續下去,可能更少。最初有祭壇,生活也為祭壇。現今連敬拜也沒有,生活失敗。 今天,你我的生活中,有沒有祭壇,家庭的祭壇是不是荒廢了。在香港社會裏,人人生活忙碌,維持家庭中有敬拜多麼困難阿! 雅各為妻兒和牲畜事忙,那有家庭敬拜?回到迦南,他們貪愛示劍舒適的生活,可是他唯一的女兒,落在示劍人中,使以色列家蒙羞。這罪應歸誰身上?是底拿嗎?她小時常常聽道,但現今因家中已沒有祭壇了,忘記敬拜了。底拿跌倒,犯罪,誰應負責? 基督徒兒女犯罪,誰負責?今日青年人犯罪,誰負責? 歸向神吧!恢復家庭祭壇吧!使兒女知道甚麼是罪,過聖潔的生活。 (三)神呼叫雅各回伯特利 雅各就對家中的人說:「你們要除掉你們中間的外邦神,也要自潔,更換衣裳。」(創卅五2) 伯特利的神是聖潔的,所以雅各回伯特利,先潔淨自己,恢復家庭祭壇。 雅各過去在哈蘭生活,與拉班一同生活,衣食住行等習慣與哈蘭人一樣,在雅各帳幕內有哈蘭地的偶像。 基督徒住在親友當中,一切生活習慣都與他們相同,因為他們不信主。在家不能讀經祈禱,因為家中無人信主,大家圍凓電視。一切生活都給不信主的人的生活習慣圈住,難怪失去了見證。 有一弟兄,自己信主,但家人不信主。他很愛主,因全家用不誠實的方法申請巴西居住。他說如自己不說謊,全家不能去。所以他在家中無法有見證。 若要恢復在神面前有見證。唯一方法,毀掉哈蘭的偶像,一切生活要聖潔,因伯特利的神,是聖潔的神。 (四)完全離開埃及 「自從你自埃及地以來,我就是耶和華你的神。」(十三9)神領百姓出埃及,是顯出神愛百姓的奇妙。救他門脫離為奴的生活,也從罪中生活得釋放,進入神恩典中得自由。 今天,若有人仍未信主,仍在埃及,被罪惡捆綁。現在給你一個機會,當歸向帶你出埃及的神。 百姓出埃及,進入曠野,仍未忘懷埃及地的黃瓜薤菜,與及鍋中的肉,以神所賜的嗎哪太簡單。要順從神,歸向神,便要放棄在埃及的生活和肉體在罪中的享受。 在曠野,神吩咐百姓造會幕,神要與他們同在。但他們不知神的同在,不能享受與神的交通。 領你出埃及到曠野的神,不但叫你離開罪中的享受,而且曠野不是最終的目的。曠野只是過渡時期。前面有流奶與蜜的美地。 今天神賜福香港教會,但最終目的,是要我們享受與祂交通,進入那甜蜜的享受。 神領百姓進入迦南,從敵人手中,搶回產業。神今天也要我們將人的靈魂仇敵手中搶回來。 神吩咐百姓歸向伯特利的神,願你也歸向這神。──
鮑會園《何西阿書信息》 說謊抵擋真理(十一12-十二14)(文牧) 以色列國愈來愈靠近她最後的結局。大概在西元前七二六年,撒縵以色第五(Shalmaneser V)成為亞述的新王帝。再過四年,以色列國崩潰了。雖然何西阿不知道準確的時間,但是他感覺到時候不多了,因此緊急地抓住他的使命,努力地完成他的工作。但是以色列人卻被財富增加的假像迷惑(8節),以為處在安全的環境中,沒有覺醒他們正生活在危機的時代。 這一段的主題在第十二中提出來,就是「謊話」和「詭計」。 一. 假話。以色列人的言論充滿虛謊和詭計(十一12);他們不但說謊,而且伴隨著強暴(十二1),這些行為使他們遠離神,而去與亞述和埃及聯合。先知講到以色列人的先祖雅各(3,4和12節);沒有提及他的光榮的過去,而盡講一些他欺騙方面的事,他的名字的意思就是詭詐。從他出生到他成人,雅各一直在欺騙;以色列人也是這樣,從他們出埃及到現在,一直都說謊。 二. 真話。祂借著先知向他們說真話(10節);借著先知的話,祂引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為奴之地,應許給他們自由(13節)。就是在這個國家面臨滅亡的前夕,神的真話還一直借著何西阿向他們宣佈。如果在十一章十二節中的第一人稱「我」,指的是先知本人的話,那麼先知所傳講的真話是被「謊言詭計圍繞著」。 三. 結局。繼續說謊和拒絕真理最後引致神的審判(14節)。這裡使用嚴厲的話,譴責以色列(以法蓮)因為棄絕真理而將來必有的結局。當我們把這段的上下文和以色列後來的歷史連系起來看的時候,我們就看出這裡記載的是一些不吉祥的話;不多幾年以後,先知的話就應驗了,以色列將經歷苦難。 以色列偏行己路(十二章1〜14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這一章神數算以色列的罪。 以色列是雅各的名字,神帶領以色列人從他們的祖先雅各開始,一一數算神是如何恩帶他們的,而以色列人又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得罪遠離神的。 雅各是個極聰明的人,正因為他的聰明,所以,他落入聰明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倚靠自己!運用自己的聰明甚至詭詐,來得到自己所要的東西,並且一步一步越來越離譜,為達目的越來越多的虛謊,甚至不擇手段,到情況越來越無法掌控時,又用自己的方法找支援與幫助,到最後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無法收拾……,其實,這不只是雅各的問題,這也正是整個以色列人的問題所在,而今天神是否也透過這段聖經,提醒你我,這是不是也是你、我此刻問題的所在呢? 上帝不只指出以色列人的失敗與過錯,神也宣告,祂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差派神的僕人──眾位先知,用各樣方法,或直斥其罪、或婉轉譬喻,呼召以色列人回轉,只是神的百姓總是硬著頸項不肯回頭!因此,神宣告「以法蓮大大惹動主怒,所以他流血的罪必歸在他身上。主必將那因以法蓮所受的羞辱歸還他。」;「必照雅各所行的懲罰他,按他所做的報應他。」 弟兄姊妹,今天神透過這一章聖經也向我們的心再次說話「所以你當歸向你的神,謹守仁愛、公平,常常等候你的神。」主呼召我們,在你眼前的景況中,回轉歸向神,不要再用自己的方法、走自己的路,主提醒我們已經失去對人的愛與憐憫,以及對事情的公平和公義,停下來,不要慌亂,等候神! 你聽見主的呼召嗎?你願意以順服回應主嗎? 回應:天父上帝,我承認自己太喜歡用自己的方法、走自己的路,我回應禰的呼召,重新把主權交還給禰,求主來掌權。 禱讀:何西阿書十二章6節 6 所以你當歸向你的 神,謹守仁愛、公平,常常等候你的 神。 叛逆先知的話(12章)(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使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常體會你的同在,明白你的心意。 1. 詭詐的懲罰與悔改(1-6):先知在本章開始時先指出以法蓮(以色列)的詭詐行徑,她一方面討好亞述,另一方面又與埃及結盟。從人的角度看,這似乎是很聰明的做法,但她始終忽略了耶和華才是其真正的倚靠。先知以雅各的經歷為例,指出他一生都想使計「抓住」(3)利益,甚至早於他在母腹時已經是這樣,但最終他卻是一無所有,並要離家逃亡;就在這期間,雅各遇見神,從中悔悟自己一生詭詐,於是歸回神,並因此被稱為以色列。借著雅各的事蹟,先知呼籲以法蓮要歸向神,謹守仁愛公平,且常常等候祂(6)。 2. 默示加增,卻無人聆聽主(7-9):神盼望以色列人能回心轉意,因此興起更多先知向他們發出呼籲(10),可惜他們已被罪惡的聲音所充滿(8),以致抱著重錢財多於一切的想法,而聽不到先知的呼喚。當人只願意聆聽肉體的聲音時,就不能分辨神的聲音了。當時的以色列民認為富有是神祝福的象徵,卻不去考慮賺得錢財的方法是否合乎神的心意。神指出以色列的富有並不能掩飾她的罪惡。在神的眼中,忠誠勝於富有,品格重於錢財。 3. 基列人和吉甲人(10-14):古時的基列在約旦河東面,以肥沃的草地著稱(參彌7:14),而吉甲則是北國的宗教中心。神指出基列人是有罪的,驟眼看來,他們好像很敬虔,但他們的祭壇其實混合了迦南異教的敬拜元素,因此他們並不是專一的敬拜耶和華,而神亦看出他們內心的虛假(11)。因著基列人的罪惡,基列將成無用之地,她要在亞述的毀壞下,變為荒涼。另一方面,吉甲的命運也將與基列一樣,因為以色列人忘記神,又忘記他們的先祖雅各如何從卑微中被神興起(12)。 人常常會被自己的心思意念所蒙蔽,但神卻透過聖經的默示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所得的恩典並非出於自己的努力,而是出於神的恩典。求主幫助我們不要因為今日的平安和富足,就忽視神的說話,反之,我們要多聽神的教導,又要常存謙卑受教的心。神會不斷借著先知的講道、聖靈的提醒,以及聖經的默示教導我們、指引我們當走的路,因此我們要更多安靜在神的面前,等候祂,讓祂帥領我們的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