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阿書第十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偶像及神(何十三2~十四8)(康伯摩根)
神公義的顯明(十三l~16)(陳終道)
當歸向你的神(十二至十三章)(鮑會園)
判以死刑(十三1-16)(文牧)
以色列自取滅亡(十三章1〜16節)(臺北基督之家)
叛逆神的終必死亡(13章1至8節)(香港讀經會)
我的幫助從何而來?(13章9至16節)(香港讀經會)
偶像及神(何十三2~十四8)(康伯摩根)
「就是照自己的聰明製造偶像。」(何十三2)
「以法蓮必說:我與偶像還有甚麼關涉呢?我一耶和華回答他,也必顧念他。我如青翠的松樹;你的果子從我而得。」(何十四8)
第一處經文引自耶和華神第三次的話。神第二次的談話,重點是「迦南」以及先知插入的話,描述以法蓮的罪,之後就是神第三次說話。整個談話是一篇愛的信息,宣告僅管百姓有難處與罪愆,但愛最終將得勝;結尾是一個大挑戰:「我必救贖他們脫離陰間,救贖他們脫離死亡」;接著就是保羅所引證的名句:「死亡啊,你的災害在哪裡呢?陰間哪,你的毀滅在哪裡呢?」且宣告說:「在我眼前絶無後悔之事」,這並不是說祂不在意為罪懊悔的靈魂,而是說祂下定決心復興歸向祂的百姓,且絕不後悔。
這個信息一開始就宣告他們的罪。「照自己的聰明製造偶像。」這是遠離神之後所啟示出來的宗敎行為。在前一個默想裡(何四17),我們處理偶像問題,現在我們對這個問題只稍作討論,思考它的原因、過程及咒詛。
第二處經文引自神對以色列最後一次的談話。先知在他插入的話中預先告知,神對這個犯罪的國家無可避免的審判即將臨到,並呼籲這個國家歸向耶和華。然後他再繼續傳講神的信息,當他預告將來有一天指望之門及復興成就時,他的講章就停在一個希望的企盼中。那篇信息包含兩個動作——神的行動及其結果。
首先,我們先簡單地思想一下拜偶像的原因、過程及所引致的咒詛。
拜偶像的原因是甚麼呢?在人類歷史中,人為何會製造偶像呢?偶像是人性對宗敎呼召的一個虛假的回應。其原因是神的異象遭到遮蔽。
這是甚麼意思呢?在拜偶像的事上,為何會出現這個原因呢?人類為何會製造偶像呢?這個答案非常明顯。人類被造時,本質上就需要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每個人都將其生命力奉獻給某樣東西。亨利凡戴克博士(Dr. Henry Van Dyke)在他所寫的支配的情感(The Ruling
Passion)書中說道,每一種值得記載的生命中,都有一個支配的情感,可能是音樂、藝術、生意、親人或家庭。他宣稱這種支配的情感是人生命的泉源,如果我們要研究人的性格,便會進入一個神秘領域,直到我們明白支配的情感是生命的奧秘。我並沒有完全引用作者的話,只提及整段文章很吸引人的精華。我個人則會把這段話前面「值得記載的」這五個字去掉。每一個生命中,都有一個支配的情感。人類沒有這個就不能存活,就如手錶的主發條若被取出,就無法走動一樣。這就是拜偶像的原因。
現在請注意拜偶像的過程。「就是照自己的聰明製造偶像」這些話點明了他們製造偶像。當人失去了神的認知時,他們必須去製造一個神,他們就照著自己的聰明製造偶像。他們照著自己的想法,試著構思神的觀念。我們可以從北國以色列的歷史中找到一個例子,也就是何西阿傳達神的信息的時期。他們的偶像崇拜是甚麼形式呢?因著國家的分裂,所以偶像崇拜也分為兩種形式。所羅門過世時,國家分裂為二。耶羅波安成為北國的王,羅波安為南國的王。耶羅波安為了政治的原故,設立一個新的敬拜中心。他並沒有否認耶和華,可是卻按著自己的聰明製造了一個耶和華神的像,那就是牛犢的意義。這是以色列拜偶像的第一步行動,是照著自己的聰明,製造出來的虛假的神的形像。
現在我們來到亞哈的時代,那個時代是一個無神的化身,我們會發現他們並不是敬拜可以代表神的東西,而是用別的神來代替這位真神。這就是第二種形式:「照自己的聰明製造偶像。」
偶像崇拜的咒詛在其過程中是固有的。當人製造偶像時,他們製造像自己的偶像,結果招來災禍。從詩篇一百十五篇可看出這點,在詩中詩人描述這樣的偶像,以及敬拜他們的結局:
「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聽,有鼻卻不能聞,有手卻不能模,有腳卻不能走,有喉嚨也不能出聲。造他的要和他一樣;凡靠他的也要如此。」
這顯然是個惡性循環。人製造像自己的偶像,是不完美、玷污、低俗的,而人就愈來愈像自己所製造的偶像。這就是偶像崇拜的咒詛。
現在我們來看另一處經文,以及預言的結尾那充滿希望的信息。在此,我們從偶像轉向神。
從第四節開始,我們聽見神自己的聲音;在信息中,我們可看到兩個動作,一個形容耶和華神的行動,另一個說出這個行動的結果。第一個可從不停地重複「我必」這兩個字看出,第二個則可從不停地重複「他必」或「他們必」看出。
這就是神的行動:
「我必醫治他們背道的病,甘心愛他們;因為我的怒氣向他們轉消。我必向以色列如甘露;他必如百合花開放,如利巴嫩的樹木紮根。他的枝條必延長;他的榮華如橄欖樹;他的香氣如利巴嫩的香柏樹。曾住在他蔭下的必歸回,發旺如五穀,開花如葡萄樹。他的香氣如黎巴嫩的酒。以法蓮必說:我與偶像還有甚麼關涉呢?我一—耶和華回答他,也必顧念他。我如青翠的松樹;你的果子從我而得。」
我們先來研究整篇信息,再來思考以法蓮最後所說的話。
這番話中,第一件事是神說「我必」。「我必醫治他們背道的病。」換句話說,就是我必醫治他們變節的病。這並不是說,我必醫治他們因著背道而受的傷。這是事實,可是卻是次要的。我必醫治他們變節的疾病。
神要如何回復這個問題,可從下一個斷言中得到解答:「我必甘心愛他們。」甘心的意思是出於我自己的意志及我的心,與他們或他們的功過毫無關係。我愛他們並非是為了回應他們的愛。儘管他們悖逆,我還是愛他們。容我很虔敬的說:我必愛他們,因為我禁不住要愛他們。這就是神的本心。因著神性情裡面那至極的愛,祂一開始就說「我必醫治他們背道的病。」我必醫治他們變節的疾病。
接下來的話非常動人:「我必向以色列如甘露。」這是先知在整個預言的過程中,第三次使用甘露這個比喻。神對著同樣的百性說:「以法蓮哪,我可向你怎樣行呢?猶大啊,我可向你怎樣做呢?因為你們的良善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甘露。」
現在這個比喻再度出現。「我必向以色列如甘露。」在這裡我們必須根據它的特性來翻譯。在前面使用這個比喻時,總有修飾的字語出現。「早晨的甘露」;「速散的甘露」,這裡沒有修飾的字眼出現。這個比喻必須根據永恆的神性來翻譯,與祂在一起永遠都是早晨,即或不然,也是中午的甘露,或夜晚的甘露。「我必如甘露。」
接著我們來到結果的描述。因為神對他來說如同甘露一樣,所以他必如百合花綻放,百合花代表美麗與純潔。這個國家因著神的同在如同甘露般,創造出豐饒的愛的能力,而滿有百合花般美麗與純潔的特性。
隨後因著一陣美好快速如詩般的動作,預表百合花這個比喻稍微有所折損,因為百合花根不深,所以很快雕謝了;「如利巴嫩的樹木紮根」,不僅是美麗純潔,也是穩定。利巴嫩的同義詞是香柏樹。這首詩很完美的進行。先知看見百合花的美麗與純潔,就說以法蓮必像百合花開放,可是這不是全部。以法蓮的根將如同利巴嫩的香柏樹般。
不過這個比喻又變了。「他的枝條必延長,他的榮華如橄欖樹。」百合花、香柏樹、橄欖樹;百合花代表美麗與純潔;香柏樹的根可以深入地底下,接觸到地下水泉;而橄欖樹的樹幹華美地伸展著,永遠長青。
把這些象徵的字全部放在一起。美麗、純潔、能力、忠誠;再看看這個國家以前的樣子,醜陋、污穢、畸形、軟弱、搖擺,因著炎熱而雕零,結不出果子。耶和華神說:「我必向以色列如甘露」;因此必有最高大最高貴的成就。
接下來「他們」——這次不再是「他」了;不再是工具,不再是以色列,而是「曾住在他蔭下的」,就是那些在這個國家復興影響之下的人,「必歸回,發旺如五穀,開花如葡萄樹」;接著是「他的香氣如利巴嫩的酒」。
只有透過基督才能實現這樣的光景。當耶穌在聖殿裡說道:「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時,這個國家做為地上的一個民族果真被棄絕了。緊接著當主單獨與祂的門徒同在時,祂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只有借著祂才能生髮出美麗、榮耀、能力及果實,與祂聯結的就如同葡萄樹的枝子一般。
這一切在合宜的次序之後,領我們進入我所引用的第二個經文。它記錄了以法蓮因著神在愛中的行動所說的話。「以法蓮必說」,因著神的愛,以法蓮的墮落得著醫治;因為神成為甘露,以法蓮如百合花開放,如利巴嫩的香柏樹紮根,如同橄欖樹,以法蓮現在發聲說話。「我與偶像還有甚麼關涉呢?」以法蓮完全脫離偶像。這帶來甚麼改變呢?只要偶像一出現,就與它脫離關係,這帶來甚麼改變呢?甚麼使大袞摔到地上呢?甚麼能使一個人心裡,或一個國家根除偶像崇拜,以致能說:「我與偶像還有甚麼關涉呢?」以法蓮回答了我們的問題。「我回答他,也必顧念他。」這就是秘訣。我已回應祂,看見祂,順服
祂。
尤有甚者,「也必顧念他。」這個意思是持續不斷的默想。以法蓮已經與偶像無關,因為他已再一次看見神;他看見祂,回應祂,順服祂,並且來到生命中的一個地步,能說,今後這就是我的態度,我必顧念祂。因為以法蓮這樣的回答,抱著持續不斷仰望神的態度,所以能說,我與偶像還有甚麼關涉呢?蘇格蘭的察摩爾博士(Dr. Chalmers) 曾為這句話做了一個新釋:「新的愛情釋放出來的能力。」何等了不起啊!「我回答他,也必顧念他。」「我與偶像還有甚麼關涉呢?」偶像崇拜要得著醫治,在於重新看見神。
繼續往下看,「我如青翠的松樹。」以法蓮在這裡使用一個比喻,是一個新的比喻。他並沒有用百合花或利巴嫩的香柏樹,或橄欖樹作比喻。也許我們可以斷言,沒有人確切知道松樹在這裡指的是甚麼樹。我個人認為指的是柏樹。總之,它指的是一棵恒常保持翠綠及結果子的樹。
現在我們看到最高峰及包含一切的字眼。「你的果子從我而得。」這使我們想起前一個默想:「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結果繁多。」這些話是對以色列的抱怨:茂盛的葡萄樹,卻結不出神所要的果子。正如以賽亞所言:「我指望結好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呢?」這個國家所受的指控是,它是一棵茂盛的葡萄樹,可是卻無法結出神所要的果子,反倒結出自己的果子。末了時這個國家說:「你的果子從我而得。」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對比:自我中心、忘記神,因拜偶像而招致毀滅的百姓,以及以神為中心、紀念神、尊榮神的百姓。
何西阿的預言以一個挑戰為結束:
「誰是智慧人,可以明白這些事;誰是通達人,可以道這一切;因為耶和華的道是正直的,義人必在其中行走,罪人卻在其上跌倒。」
請注意「智慧人」及「通達人」這兩個詞。「智慧」希伯來文的意思是聰明。可是光是智慧是不夠的。誰是通達人呢?通達的意思是根據聰明來行事。它的意思是行為與信念是一致的。
聰明又通達的人必擁有某些信念。第一個是「耶和華的道是正直的。」這句話可以總括一切。接下來就可看見「義人必在其中行走」,「罪人卻在其上跌倒」。
神的道又正直又真實,我們或行走或跌倒,都取決於我們與神的道的關係。
現在可以來總結一下我們對何西阿敎導的瞭解。它宣告罪使我們遠離神,弄瞎我們的雙眼,以致於我們失去對神的異象。它非常清楚地透露神的心意及聖潔。祂的愛亙古不變,可是絕不脫離道德要求。
我們比何西阿更能看清楚這個真理,我們對神的認識遠超過何西阿。因為可從耶穌身上看見祂。我們這樣看祂時,就比以往更認識到,祂從不與罪妥協,可是我們知道祂不停留在祭壇上,為的是要醫治我們背道的罪。
如果我們對偶像崇拜有罪惡感,那麼甚麼能醫治我們呢?那就是,看見祂如同祂在耶穌裡一樣。
「你的靈啟非與祂會過?你的心曾否被祂所奪?是否認祂為人中第一人,歡喜揀選那上好福分?世界的一切虛榮珍寶,盡都是偶像,使人顛倒;鍍過金,使人不容易淡泊,浸過蜜,使人真難超脫。是甚麼會使地上偶像,失去它那美麗的模樣?並不是灰心,失望或勸怒,乃是無價之寶的一現!並不是甚麼本分催促,就會使偶像化為灰土;乃是祂榮耀,美麗的噴吐,並祂慈愛,溫柔的流露。有誰願熄滅他的燈光,若非早晨的日已在望?又有誰願意收藏他寒衣,若非炎夏的風已與起?惟有彼得所見的淚眼,司提反所仰望的榮臉,陪著馬利亞同哭的慈心,會使我脫離屬地吸引。哦,求你大愛將我吸引,直到你自己充滿這心;
我們蒙救贖,是你的同伴,與偶像還有甚麼相干?」
-- 摩根《何西阿書──神的淚影》
神公義的顯明(十三l~16)(陳終道)
三、神公義的顯明(十三l~16)
讀經提示
1.本章1節按你自己的領會該怎樣解釋?如何應用在我們身上?
2.以色列國哪一個王事奉巴力最熱心?(參王上十六29~33);以色列人還事奉什麼偶像?按2節“偶像”有什麼特點?
3.為什麼先知說:神對待他的子民將會像獅子或母熊一般?(4~8)
4.10~11節的舊約背景記載在那裡(參串珠聖經)?以色列的第一個王與末一個王是誰?
5.4節為什麼與上下文似乎不連貫?新約那一卷聖經曾部分引用?
本章說明神的公義如何顯明在犯罪的以色列人身上。他們如何因自己的罪,趨向敗亡。並非神沒有用慈愛待他們,乃因他們自取敗壞,使神不得不按公義懲罰他們。
1.以色列的衰微(十三1~3)
(1)從前的景況(十三1)
本書中“以法蓮”常實際上代表北方以色列國(參四章15節註解)。先知可能用以法蓮一個支派在全國中的地位之衰微,形容以色列國地位的下降。特別下半節提到事奉巴力的事。以法蓮在事奉偶像的罪上,比別支派更熱心,而“事奉巴力”又可廣義的指事奉各種偶像,特別是亞哈王時代,大建巴力廟及設立巴力先知之後,拜巴力已成拜偶像之別名。正如現在中國人說“拜佛”就是拜各種偶像的總代名詞。
“就死了”——雖然“死”的原意,多半指肉身或靈性生命的終結。但有時也用效形容地位前途之完結。在此按上文應指一種令人尊崇之地位的消失。
所以本節也適宜借描述全以色列國如何從尊崇的地位上墮落。當他們的先祖大衛過敬畏神的生活時,南征北伐,攻無不克,說起話來,別國都戰兢。所羅門時代,示巴女王也來聆聽他的訓誨。但如今他們卻從尊貴的地位上墮落了!不但別人不因他們戰兢,他們倒因外邦強國的任何動態而時刻戰兢了!因他們不用神所賜的聰明才智事奉神。倒用所得的聰明事奉巴力,為自己鑄造偶像,自貶身價,成為軟弱卑微的百姓!
本節也可能指耶羅波安立國初期的威勢,因耶羅波安屬以法蓮支派(王上十一26)。既一下子擁有十個支派的領土,成立北國,當然說起話來令人戰兢,而在以色列中處於高位了。
(2)現今的罪狀(十三2)
“罪上加罪”指其偶像越來越多,犯罪的膽量越來越大。英譯本J.P.S.A作“they sin more and more”即犯罪多而又多,耶羅波安設立金牛犢時,只不過用它代替耶和華(王上十二28、33)。如今以色列人卻大膽他憑自己的聰明,製造出他們所想要的神像了。
“親嘴”——古時習慣除表示親善之外,還有尊敬、臣服之意。
本節顯示“偶像”的四個特點:
①憑人自己的心思構想而造
②用人的銀子而造
③藉人的技巧而造
④按照人自己的意思受禮待,任由人擺佈或親嘴。
“有人論說……”本節的“有人”是誰很難確定。英文N.I.V.譯作”It,is said of
these people,‘they offer human sacrifice and kiss the
calf-idos’”
呂振中本譯作:“就說,‘向這些偶像獻祭吧!’嘿,人跟牛犢親嘴!”
(3)將來的滅沒(十三3)
本書用了四個比喻,都是形容其可悲的前途:①早晨的雲霧;②速散的甘露;③場上的糠秕;④騰於窗外的煙氣。都是隨風消失,沒有根基,沒有價值,即將滅沒的東西。
2.高傲與忘恩的懲罰(十三4~8)
自從他們出埃及以來,神是他們的神。他們與神之間,有長久歷史關係,可以證明神對他們的恩惠;但他們卻忘記了這獨一的神,就是那曾救他們出埃及的救主。神曾引領他們經過乾旱的曠野,賜他們所需要的食物,把他們帶到流奶與蜜之地。他們竟在蒙恩之後,“心就高傲”,偏行已路。
不少基督徒在困苦患難中呼求神。在轉危為安之後,就傲慢自是。留心先知的警告,不要以為基督只是代罪的羔羊,他也是猶大的獅子。凡屬他的人,必修理管教。
“丟崽子的母熊”(8節)——“崽子”就是兒子的意思。“丟崽子”意指丟失了小熊的母熊。按 N.A.S.B.譯作“like a bear
robbed of her cubs”,即像被搶去了小熊的母熊,是十分兇猛暴烈的。當然這些比喻性的話都是形容神發怒管教以色列人的情形。神在施行管教時,不會因人的呼救而停止,只按他自己認為足夠的時候,才再施憐憫。注意:七、八節共有四次提及“如”或“像”英文聖經都作like。可見是比喻的說法。並非真的那麼殘暴無情。
3.對抗神的結局(十三9~16)。
(1)自給補助(十三9)
神既是幫助以色列人的,以色列意與神作對,豈不是自毀長城,反對幫助自己的麼?所以,背叛那曾救贖他們的神等於背叛自己;跟全能的神作對,等於跟自己作對!
這些話實際指當時以色列國屢受外敵入侵的真正原因。他們既拒絕事奉那眷顧他們的神,也就是自願讓外邦強國前來欺壓他們了!
(2)歷史教訓(十三10~11)
十三10:“你曾求我說:給我立王和首領,現在你的王在那裡呢?治理你的在那裡呢?讓他在你所有的城中拯救你罷!”
第九節是宣告他們反對神是自取敗壞。本書及下文則提出歷史事實,證明第九節的話言而有據。在撒母耳時代,他們曾要求立王,好與別國一樣(撒上十二章)。其實這種改變政制的要求,僅屬表面原因。真正原因是他們不願接受神的治理,不要成為屬神的國度。他們要受人的統治,像別國一樣,成為人的國度。在此先知問以色列人說:“現在你們的王在那裡呢?”意即你父的王躲到那裡去了?能為你們作什麼?因他們和他們的王都快要滅亡了。正應驗了先知撒母耳的話——“你們若仍然作惡,你們和你們的王必一同滅亡。”(撒上十二25)
十三11:“我在怒氣中將王賜你,又在烈怒中將王廢去。”
按以色列全國的第一個王是掃羅,從撒上十二章可知,神不喜悅他們要求立王,且按撒母耳所求的,立即“打雷降雨”,印證僕人的話是對的(撒上十二17~18)。若按南北分國而論,第一個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也可說是神在怒中把王賜給他們,因所羅門王晚年事神不專,他的兒子羅波安又驕傲自大(王上十二6~24),於是王國一分為二。但耶羅波安一得著政權,立即為自己設立金牛犢,雖受先知警告,仍不聽從(王上十三l~10),因而種下亡國禍根。
以色列國的最後一個王是何細亞,猶大國最後一個王是西底家。不論何細亞或西底家,都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下十七2,廿四9),不但敬拜偶像,而且治國無能,所以神在烈怒中將王廢去。
(3)包藏罪惡(十三12~13)
雖然在以色列人方面,把罪孽“包裹”、“收藏”,以為可以不被人發現,但在神看來,包裹好的罪孽,收藏妥當的罪惡,正好作為他們自己收集好的證據,證明他們是應受懲罰的。就像婦人懷胎那樣雖然胎兒收藏在腹中,到時終必生產,無可逃避如此掩藏罪惡是多麼愚頑無知!
(4)救贖之恩(十三14)
本書與上下文語氣完全相反,這是先知書特色之一。許多關乎救恩的經文,穿插在責備與警告的話語中。上下文所論都是關乎神的選民在地上的遭遇。但先知卻藉這機會,預言神為他屬天子民所要施行的救贖。按歷史事實,以色列從被擄的巴比倫回國,確是出於神的作為(拉一l~4),絕不是人的功勞。這事實適足以表明救贖的原理。罪人能得脫離陰間的權勢,進入光明國度,完全是基督救贖之恩,不是人的功績。
“死亡阿,你的災難在那裡呢?”一一新約林前十五55引用了這句話,解明基督復活如何勝過死亡。死亡原是罪的刑罰的結果。但基督的救贖,既完全擔當了人犯罪當受的刑罰,就不能被死拘禁。死亡已不再成為信徒的威脅了,肉身的死,對信徒來說,只不過是換一個更好的境界活著,等候那榮耀的身體復活而已!
(5)必受慘刑(十三15~16)
十三15~16:“他在弟兄中雖然茂盛,必有東風刮來,就是耶和華的風從曠野上來,他的泉源必乾,他的源頭必竭,仇敵必擄掠他所積蓄的一切寶器。”
“他在弟兄中雖然茂盛”——這話未必指其人數眾多。在此可能取其名字的意義,因“以法蓮”即多結果子的意思。
“東風”暗指以色列東方之亞述。
“耶和華的風”——詩人曾說神“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詩一○四4;來一7)。在此實際上指亞述是神用來管教他百姓的工具之一,正如智慧人所說的:“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箴十六4)以法蓮虛有茂盛之名,將必因神的管教,一無所有。
十三16:“撒馬利亞必擔當自己的罪,因為悖逆他的神,他業倒在刀下,嬰孩必被摔死,孕婦必被剖開。”
不要只注意下半節,而質問說神為什麼容許人間有這樣殘殺的慘事,應留心上半節.“撒瑪利亞必擔當自己的罪……”。這些慘事原是人的罪惡自招的報應.人叛離神的結果,各人偏行己路,以致利害衝突,互相仇殺,強淩弱,眾暴寡。豈能委過於神?
所以先知如此預言,除警告之外,還證明他們的災禍是自取的。
當歸向你的神(十二至十三章)(鮑會園)
「從前以法蓮說話,人都戰兢,他在以色列中居處高位;但他在事奉巴力的事上犯罪就死了。」(十三1)那時,以色列百姓有敬拜神的心,尊敬神,神也尊敬他們,與他們同在,賜福他們。
以法蓮是大國,被人尊敬,但不久,約在北國建國後一百年,百姓因事奉巴力轉離神,不能不被神所棄絕。有善始,但不能保持善終,多可憐!
有人起初有追求,跟隨主覺得輕快,但一天比一天沉重,跟主不再是喜事,不再是輕省。是主改變嗎?不是的。
「所以你當歸向神。」意即歸向你最初所敬拜,所認識,所仰望的神,歸向你最初與神的關係。神就使你有高位,說話也使人戰兢,因與神有交通,為神所使用。
今天你聽聞神呼召你歸向祂,有甚麼感動?你能恢復起初與神的交通,神也能恢復最初給你的福氣。
{\Section:TopicID=237}(一)歸向一位雅各曾與祂較力的神
雅各剛從哈蘭回來,他用盡自己的方法,詭計,成就大事。空手出去,如今有妻兒,牲畜成群回來。雅各心想,我是多麼成功。憑我的力量,方法,計劃,才有今日的成功。那天晚上,妻兒,牲畜已過了河,只剩下他一人,能安靜,放下一切,神的使者──即神自己親自向雅各顯現。雅各或許以為是以掃?是迦南人?他想,無論是誰,我雅各不是輕易給人欺侮的,便與他較力,而且得勝。可是那人在此時將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就扭了。大腿窩是一切行動之力的所在,如今被神毀壞了。雅各所恃的,所倚靠的,雅各知道是神毀壞的。現今,他知道在神面前,不能再靠自己的力量。於是,雅各立刻要求神祝福,神是賜福的神,是掌管一切的神。如今他以神為他的倚靠,為他的幫助。
當神的話臨到我們的時候,我們便知到自己的敗壞,污穢,軟弱。但我們沒有力量離開敗壞,也無能力離開污穢,軟弱。神的話使我傷心難過,就在此,聖靈感動我,使我看見主為我預備的盼望,我在失敗中說:「主阿!救我!」這樣,像有一股力量湧進我心,整個生命改變了,前路充滿盼望,對主有火熱的心,主能幫助我一切,使我經驗主的大能。可惜,這是十年,二十年或多年前的事,現在心懷二意,像有甚麼在吸引我,攔阻我,令我看不見初時的亮光。不過,只要不再倚靠自己,向神投降,順從神的感動,神會照樣像初時那樣賜福的!
{\Section:TopicID=238}(二)不要忘記神
1. 「與天使較力,並且得勝,哭泣懇求,在伯特利遇見耶和華。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在那裏曉諭我們以色列人;耶和華是他可記念的名。」(十二4-5)在創二十八章記載雅各逃難時,來到伯特利,在夢中看見天開了。雅各醒來便說:「這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清早起來,便立石作柱子,澆油在上面。後從哈蘭回迦南,不願到伯特利,而來到示劍。但神對他說,起來,往伯特利去。伯特利是神的殿,天的門。雅各曾經在那裏敬拜神,但現在已名成利就,不用倚靠神了。過去為神築壇,向神許願已忘記,連敬拜神也忘記。
有位弟兄,初信主時,每天用一小時半祈禱,讀經。後來因做工,工作忙,多時不來聚會。最近結婚了,家務漸多。他說:「過去一年來,每天最多用十分鐘讀經、祈禱。」如繼續下去,可能更少。最初有祭壇,生活也為祭壇。現今連敬拜也沒有,生活失敗。
今天,你我的生活中,有沒有祭壇,家庭的祭壇是不是荒廢了。在香港社會裏,人人生活忙碌,維持家庭中有敬拜多麼困難阿!
雅各為妻兒和牲畜事忙,那有家庭敬拜?回到迦南,他們貪愛示劍舒適的生活,可是他唯一的女兒,落在示劍人中,使以色列家蒙羞。這罪應歸誰身上?是底拿嗎?她小時常常聽道,但現今因家中已沒有祭壇了,忘記敬拜了。底拿跌倒,犯罪,誰應負責?
基督徒兒女犯罪,誰負責?今日青年人犯罪,誰負責?
歸向神吧!恢復家庭祭壇吧!使兒女知道甚麼是罪,過聖潔的生活。
{\Section:TopicID=239}(三)神呼叫雅各回伯特利
雅各就對家中的人說:「你們要除掉你們中間的外邦神,也要自潔,更換衣裳。」(創卅五2)
伯特利的神是聖潔的,所以雅各回伯特利,先潔淨自己,恢復家庭祭壇。
雅各過去在哈蘭生活,與拉班一同生活,衣食住行等習慣與哈蘭人一樣,在雅各帳幕內有哈蘭地的偶像。
基督徒住在親友當中,一切生活習慣都與他們相同,因為他們不信主。在家不能讀經祈禱,因為家中無人信主,大家圍凓電視。一切生活都給不信主的人的生活習慣圈住,難怪失去了見證。
有一弟兄,自己信主,但家人不信主。他很愛主,因全家用不誠實的方法申請巴西居住。他說如自己不說謊,全家不能去。所以他在家中無法有見證。
若要恢復在神面前有見證。唯一方法,毀掉哈蘭的偶像,一切生活要聖潔,因伯特利的神,是聖潔的神。
{\Section:TopicID=240}(四)完全離開埃及
「自從你自埃及地以來,我就是耶和華你的神。」(十三9)神領百姓出埃及,是顯出神愛百姓的奇妙。救他門脫離為奴的生活,也從罪中生活得釋放,進入神恩典中得自由。
今天,若有人仍未信主,仍在埃及,被罪惡捆綁。現在給你一個機會,當歸向帶你出埃及的神。
百姓出埃及,進入曠野,仍未忘懷埃及地的黃瓜薤菜,與及鍋中的肉,以神所賜的嗎哪太簡單。要順從神,歸向神,便要放棄在埃及的生活和肉體在罪中的享受。
在曠野,神吩咐百姓造會幕,神要與他們同在。但他們不知神的同在,不能享受與神的交通。
領你出埃及到曠野的神,不但叫你離開罪中的享受,而且曠野不是最終的目的。曠野只是過渡時期。前面有流奶與蜜的美地。
今天神賜福香港教會,但最終目的,是要我們享受與祂交通,進入那甜蜜的享受。
神領百姓進入迦南,從敵人手中,搶回產業。神今天也要我們將人的靈魂仇敵手中搶回來。
神吩咐百姓歸向伯特利的神,願你也歸向這神。──
鮑會園《何西阿書信息》
判以死刑(十三1-16)(文牧)
何西阿的傳道活動現在接近了尾聲,因為他所講的正迅速實現。也說明他在這個國家不會太久了。這裡摘錄的經文是有關他最後階段的信息。時間大概在西元前七二四至七二三年,以色列的亡國近在眼前,何西阿此時沒有甚麼高興的話可說。
十年前,當提革拉毗列色作亞述王時,以色列曾經發生過一次危機(亞述王派兵攻打以色列),但是在西元前七三三年的危機中,他們竟然生存下來。然而在危機過後,他們甚麼也沒有學到;他們既不瞭解先知的話,也不覺察神給他們機會悔改。他們只是一味地犯罪,「罪上加罪」(2節),繼續鑄造偶像和敬拜偶像。「向牛犢親嘴」(2節)。
以色列人不單是拜偶像,他們也忘了那位過去給他們得飽足的神(4-6節)。這樣的忘記,使神對這個國家的心意轉變:本來保護並引導他們經過曠野的神,現在變成一隻危險的獅子,埋伏的豹,一隻丟掉小熊的母熊(7-8節)。因此,先知代表神宣佈一個可怕的聲明:「以色列,你與我反對,就……自取敗壞。」(9節)然後指明所有虛假的依靠,在神憤怒的日子,必將無能為力(10-11節)。
必有東風刮來(15節),這是一個亞述進軍的信號,它將要摧毀脆弱的蘆葦,就是以色列國。當神這樣決定之後,祂就不再施憐憫,也「決無後悔之事」(14節)。
以色列自取滅亡(十三章1〜16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以色列是神所揀選的百姓,但為何會走上敗亡的路呢?
正因為以色列民是神所特別揀選的,所以神也有特別的恩典為他們存留,但當他們生活在神格外的恩典與祝福中時,卻用什麼態度來回報神的恩典呢?經文裡,神說:「這些民照我所賜的食物得了飽足;既得飽足,心就高傲,忘記了我。」當他們活在豐盛的祝福裡,卻忘了祝福是從神而來的,以為是靠自己的能耐、以為自己很行、以為根本不需要神、甚至忘記了神……,就是這心中的驕傲使得以色列人走上敗亡之路。
今天我們這些屬乎神的基督徒,我們也同樣每天活在上帝的愛與恩典之中,會不會每天太多的恩典也讓我們習以為常,認為理所當然,忘記這些都是恩典的主所賞賜的,會不會平安穩妥、祝福滿滿的生活,也同樣反而使我們失去緊緊抓住神的心,以為可以靠自己、以為不需要神、也和以色列人一樣漸漸忘記神?
當以色列人越來越遠離神走自己的路,不再倚靠神、甚至棄絕神時,耶和華上帝說了這樣一句令人痛徹心扉的話,「以色列啊,你與我反對,就是反對幫助你的,自取敗壞。」不但是讓人心痛,深信更是讓深深愛人的神心痛,心痛祂所深愛的以色列竟然走一條自取敗壞的路!
這一章聖經還提到一件讓我們深自警惕的事,以色列人執意走自己的路,不要神作他們的主、他們的王,堅持硬要神為他們立王,到最後神也任憑他們,照他們的意思給他們立王,但是事實證明以色列人錯了,神對他們說:「你曾求我說,給我立王和首領。現在你的王在哪裡呢?治理你的在哪裡呢?讓他在你所有的城中拯救你吧!我在怒氣中將王賜你,又在烈怒中將王廢去。」
你也一直在跟神硬拗,非要什麼事嗎?交給神吧!順服神吧!祂才知道什麼是對你最好的!
回應:天父上帝,求禰不要任憑我,我承認禰的意念高過我的意念,禰的道路高過我的道路,我順服禰。
禱讀:以賽亞書五十五章8〜9節
8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9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叛逆神的終必死亡(13章1至8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開我的心眼,使我領悟和明白你話語的奧秘。
1. 今日巴力,明日死亡(1-3):先知在這部分經文貫穿了以色列過去(1)、現在(2)和未來(3)的經歷。從前,列國都畏懼以色列,害怕她會威脅自己的地位,但由於她漸漸陷入敬拜巴力的罪中,結果被神判了死罪(1)。到了「現今」(2),以色列人不單沒有從罪中回轉,反而更「罪上加罪」,重複昔日被定為死罪的拜牛犢行徑(參出34:17;利19:4)。先知指出,由於這一切的罪,以色列將來必會死在罪惡過犯中(3)。為了指出以色列將要面臨的結局,先知在第3節分別以早晨的雲霧、速散的甘露、場上被狂風所吹去的糠和騰出窗外的煙氣作比喻,說明以色列將要在歷史中消失。
2. 十誡中的第一誡(4):公義的耶和華要懲罰以色列人,因為他們「認識」(4)別神,與別神建立關係。一直以來,先知的信息核心就是呼籲百姓認識耶和華,並歸向祂。然而,當以色列人生活在豐盛和安逸飽足的環境中,就變得心高氣傲,「忘記」(6,有不認識的含意)耶和華,轉向別神,這樣,他們便犯了十誡中的第一誡:「除了我(耶和華)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參出20:3)
3. 擊打羊群(5-8):自從以色列人出埃及以來,耶和華一直如牧羊人般看顧和餵養他們。祂施行拯救的作為,但以色列人卻因驕傲而拒絕祂(6)。在政治上,他們只倚靠外邦勢力,忽視耶和華的帶領;在信仰上,他們傾向敬拜異教偶像巴力;在道德上,他們犯上淫亂和奸詐的罪。這一切都惹來神的忿怒。最後,神要如同猛獸一樣攻擊他們(參撒上17:34),藉此作為他們對神忘恩負義的審判。
人在富足的環境中往往會忘記神的帶領和恩典,正如昔日的以色列人會在豐盛和安逸的日子中離開耶和華,轉向其他的偶像。今日,當我們在富足的日子裡,又會否犯下以色列人同樣的錯誤呢?
另一方面,神是公義的,因此祂必要審判以色列人的罪。今日有不少人只看到神慈愛的一面,卻忽視了祂有公義的本性,然而,我們要知道今日所做的一切,必要在將來接受神的審問,因此,求主幫助我們既不忘記神的恩典,凡事感恩,同時又要對主常存敬畏的心。
我的幫助從何而來?(13章9至16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感謝主,因你賜我生命之道,使我得你生命的指引。
在繼續第13章的釋義前,讓我們先重溫當時以色列的情況:在宗教方面,以色列人傾向敬拜偶像,是因為他們從沒有想到耶和華才是他們真正及唯一的幫助,結果,他們陷入信仰的失敗和道德的淪亡中。在生活方面,以色列人自進入應許地後,由於可以在肥沃的土地耕種,因此可享受豐饒的收成,生活亦日漸富裕,但亦因此他們漸漸忘記了救贖他們的主。在政治方面,以色列人只一心想著以進貢和結盟的外交策略來維持國家的穩定,可惜外邦的勢力(如亞述)並不滿足於此,而是圖謀完全控制以色列。
1. 反對神的,自取敗壞(9-11):面對當時嚴峻的形勢,以色列不單沒有理會神藉先知所宣告的信息,更用行動來背叛耶和華;神本是幫助他們的,現在卻為他們所反對(9)。雖然神警告過他們,地上的王不會為他們帶來福祉,但他們仍頑固地要求立王治理他們,結果,神仍應允了他們的要求,但經過掃羅、大衛和所羅門的統治後,以色列便分裂成兩國,從此,北國再沒有出過好的君王。那些邪惡的王誘導百姓敬拜偶像,又不智地與外邦勢力結盟,致使北國終於斷送在這些惡王的手上(參王下17:1-6)。可以說,沒有倚靠神的以色列是自取滅亡的。
2. 最後死亡的宣判(12-16):以色列將不能避免地面臨被圍困和亡國的命運,因為他們犯罪的記錄已經成為定案(12)。先知形容以色列人的罪證已如同法律檔般包紮妥當(12,「包裹」),並藏於隱蔽的地方,避免被干擾、損毀(12,「收藏」),以隨時作為審判時的證據。先知指出,軟弱的以色列人因倚靠亞述而不倚靠神,故此必要經歷如同孕婦待產時的疼痛(13),並且擔當自己的罪,承受被敵人擄掠的悲慘後果(15-16)。
公義的神雖然會責罰和管教叛逆祂的人,但祂亦借著差遣祂的愛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為人捨命,成就救贖,否則陷在罪中的人又豈能自救呢?讓我們今日再一次從以色列人的歷史和先知的聲音中,領受神寶貴的信息,過一個討主喜悅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