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西番雅書第二章短篇信息

 

目錄:

預告列國必受審(4~15)(陳終道)

西番雅書講義(4~15)(文牧)

悔改才會得到赦免的恩典(1~15)(盧俊義)

西番雅書筆記(二章)(作者不詳)

從迷路到出路(2)(香港讀經會)

悔改尋求神(二章115)(臺北基督之家)

當尋求耶和華(1~3)(臺北靈糧堂)

對非士的審判(4~7)(臺北靈糧堂)

對摩押與亞捫的審判(8~11)(臺北靈糧堂)

對古實與亞述的審判(12~15)(臺北靈糧堂)

 

 

預告列國必受審(4~15)(陳終道)

 

讀經提示
1.細讀全段,列出先知警告那些國家將受罰,並在地圖上找出它們的位置。
2
.那些不認識神、不理會神的人民,神會任憑他們一直作惡嗎?對我們有什麼教訓?
3
.儘量從舊約歷史中找出本段所提的外族人對以色列人已往的關係。
上文先知是指責猶大的罪——不專心敬拜真神,所以必受罰。本段則預言猶大周圍的列國也必受罰,不但因他們本身的罪,更因為他們惡待神的百姓。先知將本段信息穿插在對自己同胞的警告中(上文第一章與下文第三章都是警責猶大人的話),說明神要審判所有人的罪,不論那些罪犯是怎樣的人。
先知說預言,按當時所受靈感,記下所得啟示,基本上他們不是真正的作者,真正的作者是神。他們不是預先經過長時間周詳的計畫,創作一種默示,使人讀起來層次分明,且因他們說預言常以當時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為第一物件,所以更無法預定要說什麼,加上他們自己內心對神的的信賴與盼望,常與當時代人民悖逆神的社會狀況不同。這樣,他們所說預言,按每位先知來說(每卷先知書而論),上下文未必同一題目、同一對象、同一心態,就不算奇怪了。所以先知書中,常在嚴厲責備中穿插了滿有盼望的應許。在責備選民中又會忽然轉向責備外邦列國。有時像一篇宣言、一則通告,有時像一篇苦口婆心的訓詞,有時像一首哀歌,有時像一篇美麗詩章,不一而足。我們不該擅自限定他們該用什麼文體或方式寫下他們的信息,而是應該留心他們所傳的信息對我們有什麼實際教訓。
一、非利士(二4~7
4迦薩必致見棄,亞實基倫必然荒涼。人在正午必趕出亞實突的民,以革倫也被拔出根來。
迦薩、亞實突、以革論都是非利士的名城。非利士人從以色列立國以來一向都是神的百姓的勁敵。但先知在此預言非利士人之地必被毀滅,以致無人居住,變為羊群躺臥之處。
注意:第七節“……必為猶大家剩下的人所得……”——1948年以色列人複國之後,非利士人之地已實際包括在以色列國之內。(參大英百科全書之世界地圖1977年版)。
祭司以利年間,以色列人飽受非利士人欺壓,甚至約櫃也被擄劫到非利士地,運到亞實突的大袞廟中,後又轉到以革倫城(撒上四一五章),直到大衛年間才將非利士人平服。
二、摩押與亞捫(二8~11
8我聽見摩押人的譭謗,和亞捫人的辱駡,就是誹謗我的百姓,自誇自大,侵犯他們的境界。
聖經常將摩押(Moab)與亞捫(Ammon)放在一起,因這兩族的人都是羅得的後代(創十九38)。先知耶利米與以西結都曾提到摩押與亞捫的驕傲與毀滅(耶四十八26~44;結廿五1~11)。先知預言他們的地要完全荒涼,變為刺草、鹽坑、永遠荒廢之地9節)。
注意先知提到鹽抗,並說他們毀滅的程度要像所多瑪蛾摩拉那樣。這些事似乎都含隱著羅得所遭遇之事的背景;(但古時的人將仇敵的城邑攻陷毀壞之後,亦有撒鹽以象徵其永不能重建之意,參士九45)。
The New Bible DictionaryEERDMANS)摩押人曾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征服,後又淪于波斯與若干阿拉伯部族手中,此後即不再成為一個國家。
亞捫人在士師時代曾欺壓以色列人(士三13)。大衛年間,約押曾攻取亞捫人之京都拉巴(Rabbah),奪取亞捫王的金冠冕(撒下十二26~31)。以斯拉與尼希米曾嚴責以色列人娶亞捫女子為妻,與外邦女子結合(拉九1~4;尼十三23~31),並規定摩押與亞捫人永不得入神的會(尼十三1),即永不得歸化為以色列人。聖經未明說亞捫人在什麼時候遭毀滅,但阿摩司預言列國遭報時,提及亞捫人將被擄,王宮燒滅,諒必與摩押及猶大同受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之傾覆,都在阿摩司書第一章二節至二章五節那些國家的傾覆中同受懲罰。
三、古實(二12
因古實常與埃及聯盟.故聖經常將埃及與古實相提並論(賽二十3~5;耶四十六8~9;結廿九9~12)。在此先知預言古實人必被刀殺,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擊敗埃及時應驗,其時約為西元前568年。
但比較來說,在外邦人中,埃及人與以色列人算是關係較好的國家,到底以色列人曾在埃及寄居四百年,且在那裡生養眾多,所以在摩西律法中曾如此記載:“……不可憎惡埃及人,因為你在他的地上作過寄居的,他們第三代的子孫可以入耶和華的會(申廿三7~8)。
四、亞述(二13~15
13耶和華必伸手攻擊北方,毀滅亞述……”
關於亞述的毀滅,先知那鴻亦曾預言(鴻三章),但不如西番雅描寫得那麼淒慘。先知形容尼尼微之荒涼如曠野走獸躺臥之地,鵜鶘和箭豬要宿在柱頂,城中破落的大廈中有雀鳥鳴叫的聲音,以致凡經過的人都必搖頭嗤笑!
以色列曾亡於亞述,但亞述後來先後被巴比倫、希臘所滅,其毀滅之程度甚至令歷史家們曾一度懷疑世上可能根本沒有亞述國之存在,但後經考古家證實,才放棄這種懷疑,而聖經預言之真確,又再獲得證明(參The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Moody Press)。

 

西番雅書講義(4~15)(文牧)

 

外邦的荒涼(4-15)

當西番雅向他同時代的個別國家說話。這篇信息分成三個部分,包括了猶大的四周鄰國:()先對非利士宣講(4-7),它處於猶大的西邊。()亞捫和摩押(8-11),位於猶大的東面,在約但的旁邊。()古實和亞述(12-15),分別在南邊和北邊。

一.  非利士(4-7)。自從希伯來人在應許之地定居下來後,非利士人就一直是像他們肉中的一根刺,經常在猶大西南造成緊張。在耶和華的日子來到時,非利士國也要和其它的國家一起受苦。它們沿海的城市,將要變為荒涼,因為「耶和華的話與你反對」(5)。這些好戰民族曾經密居的沿海之地,將要變成牧羊人和他們的羊群牧放之地。「牧放」這裡沒有一種安慰的意義,而是使人聯想到人要被羊取代,實在令人心寒。

先知對非利士人所發出的信息,有兩個方面難以明白:()西番雅沒有指出非利士人犯了甚麼罪,招致神的審判,好像阿摩司對非利士人宣講信息那樣(摩一6-8)()先知指出「猶大家剩下的人」(7)必取得一度曾屬於非利士人的土地。當然,這適並非指猶大比非利士人能逃避審判,因為「剩下」這說明了能度過耶和華的日子的人不會很多。

二.  摩押和亞捫(8-11)。至於東邊的摩押和亞捫,他們該受審判的罪被清楚地指明。他們在猶大國遭災的日子辱駡她,在他們的鄰國失敗時高興。因此,他們將要變成所多瑪和蛾摩拉,「變為刺草,鹽坑,永遠荒廢之地」(9)。這個形容是恰當的,因為所多瑪和蛾摩拉是罪惡之城的老祖宗,它們位於死海的東南角,離開摩押南面的邊界不太遠。

先知再一次指出猶大的餘民,將要擁有這些領土,從那些曾經壓迫他們的人的財產中獲利。

三.  古實和亞述(12-15)。這是當時的兩個大國。在西番雅時,亞述一直是世界的強國,它的首都在尼尼微(13)。埃提阿伯(或稱古實)位於埃及南面,雖然這裡的埃提阿伯有可能指埃及,是當時第二個強國(主前第七世紀初葉,埃提阿伯法老就曾在埃及統治過)。這兩個大國將被毀滅。尼尼微(它的廢墟在現代伊拉克的摩蘇爾〔Mosul〕附近依然可見),將被貶為曠野荒涼之地。飛鳥和野獸將出沒在這座曾經是世界的大城市的廢墟上。尼尼微一直驕傲自大,他們說:「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15)。但是這座城市必定要成為過去。

 

 

悔改才會得到赦免的恩典(1~15)(盧俊義)

 

經文:西番雅書二:1—15

在第一章開頭就有介紹過先知西番雅的時代,就是在約西亞作猶大王治理國政時期。我有提過在他任內最重要的事蹟,就是潔淨耶路撒冷聖殿,並且帶領以色列人重新回到敬虔的信仰生活。他做了一件以色列歷史上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從士師治國的時代開始,直到約西亞在位的第十八年,以色列人才在他的帶領之下,聚集民眾在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參考列王紀下廿三:21—23)。

這樣的事件看起來好像沒有甚麼,但事實不然。想想看,從士師到約西亞王時代,單從時間來看,就是從主前第十四世紀初期的一三八年,直到主前第七世紀的六四年代,這樣在時間相隔上至少就有七百四十年之久。而且當民眾都習慣了過偶像崇拜,或是混合式的宗教信仰時,突然間要大家恢復到原有的獨一神信仰,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何況,約西亞王命令所有以色列人遵守的逾越節,乃是依據申命記所記載的規定遵守逾越節(參考列王紀下廿三:21)。在申命記規定守逾越節,就是要在「神所選定的敬拜場所」進行獻祭的禮儀。這裡所說的「神所選定」之場所,就是指耶路撒冷城。這對遠居在加利利等邊遠城市的人來說,是一件很大的負擔,自然地,遵守這節期的意願就會相對降低。

根據申命記第十六章一至八節的記載,逾越節必須吃「無酵餅七天」,並且要連續吃七天,而且還不准工作,直到除酵節過後才可以重新恢復平時的起居生活。我們不要小看這樣看起來好像很簡單的規定,對已經習慣持續工作,且吃有酵餅的人來說,要他們吃無酵餅長達七天之久,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我們剛開始過周休二日的時候,許多公司行號就表達強烈反對,認為這樣將使他們損失慘重。而無酵餅的另一個名稱就是「苦難餅」,可從這名稱獲知該餅並不好吃,卻要連續吃七天。只要問問小孩子「苦瓜」好不好吃,就可以明白。已經有好幾百年沒有過這樣的生活,現在突然間規定要這樣做,那是一件很困難執行的國家大事,但他做到了。這也就是為甚麼列王紀作者會給予約西亞王很好的評價,說他「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跟隨先組大衛王的腳步,不偏左不偏右」(參考列王紀下廿二:2)。

有好的君王,往往是因為身邊有很好又忠實於神信息的先知協助,就像希西家王時代有先知以賽亞一樣。更重要的,就是這些君王願意傾聽這些被神差遣傳達信息的忠實僕人。否則,即使有很好的神僕人,且確實說出了神的信息,也是枉然,這可從先知以利亞、以賽亞、耶利米、阿摩司等先知的際遇看出來,他們都是因為忠實於神的話,生命受到威脅,甚至受難,原因是他們的時代,社會相當混亂,且假先知甚多,祭司和先知只會求巴結權貴,幾乎甚少有人會忠實於神的話語。

在前一講讀過的西番雅書第一章,先知西番雅就曾很嚴厲的警告過,神忿怒的大日子將會很快來臨。他清楚地指出那日子將會是個「悲慘」的一天(參考一:14),也是「苦難災禍」的時候,更是「摧殘破壞」的時刻(參考一:15)。因為神生氣了,而且神這把忿怒的火,將要「迅速地燒毀全世界,他要徹底銷滅世上的人」(參考一:18)。

現在第二章,先知西番雅更進一步地說出這些將遇到神嚴厲懲罰的物件,他將這些物件的名字逐一說出來,這就是先知的職責。先知不會說出那些隱晦的話語。因為他傳遞的信息就是要讓聽到的人知道、明白,好讓神的拯救信息很快進入人心,可以讓受害的人得到鼓舞,也同時是要使違背神旨意的人得到警惕、悔改的機會,這就像約拿書所記載的情節一樣。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
不知恥的國家啊,覺醒吧!2在你還沒有像一朵花雕謝以前,在上主的怒火沒有燒到以前,在他發烈怒的日子以前,覺醒吧!3在這地上所有謙虛地聽從他命令的人哪,尋求上主吧!你們要追求正義,在上主面前謙卑。也許在上主發怒的日子,你們可以逃脫懲罰。

這是一段勸勉聽信息的人要有悔改的心。很可能當時聽他傳講的民眾以為是聽一個好消息,或是以當作在聽一個「瘋子」講話的態度出現。更特別的,是在這裡聚集的民眾不僅以色列人而已,也有外族人。因此,在此所用的受格並不是平常先知慣用的,有指定特殊的物件,而是一個普通名詞,他是用「不知恥的國家」作開場白,這個「國家」之詞也可以當「國民」解釋。

「不知恥」,這詞原本之意是指心中沒有神的人。如果參考第一章五至六節就會清楚,心中沒有神的人,就是有一些人雖然看起來像是神的子民,這些人一方面敬拜神,另一方面卻是在拜「米勒公神」。另一種就是心中根本不信神,只相信自己。

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較第三節所提到的「謙虛地聽從神命令的人」,相對的,這裡指的就是這些不聽從神旨意的人,這種人就是先知西番雅口中「不知恥」的人。

「覺醒吧」,這是一句勸勉的話,先知西番雅要聽到他信息的人,趕緊醒悟過來,不要再像過去那樣,尋找那些虛無的假神,或是對人生命的拯救毫無用處的東西。因為當神的審判來臨時,會像第一章十八節所說的,神的怒氣會像一把正在燃燒的大火,燒盡人看為貴重的金銀財寶,也會毀滅所有人看為重要的一切。這些東西在審判之日來臨時,只會像所謂的雜草、失去味道成為無用的鹽被丟棄成為被踐踏之廢物(參考馬太福音五:13)。

第二節,先知西番雅呼籲大家悔改要快,不要遲疑。也就是在自己尚且還有活著可以表白之前。因此,他用「像一朵花雕謝以前」,這是指在生命還醒悟之前,就會知道悔改。而不是等到人對自己的生命毫無主動能力時,就算想要悔改都已經來不及了。

這也是在說明神的審判和怒氣,沒有知道甚麼時候會到,因此,不要去猜測神審判的時間,也不要認為還有很多時間。因為這時間隨時會出現,也可能隨即就來到。創世記第七至八章大水的事件,以及創世記第十九章所多瑪、蛾摩拉這兩個城的毀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十九至三十一節有關財主和乞丐拉撒路的故事就是如此;當財主發現自己已經落入陰間受苦時,連想要回去通知自己的兄弟也發覺有困難。而馬太福音第廿五章一至十三節耶穌基督談到迎接新郎的來到更是如此,新郎總是在人不注意的時刻出現了。
先知的文獻就像耶穌基督一再提醒當時的人要注意的,就是要警醒。悔改不要看時間,而是隨即就要這樣做。

第三節,先知西番雅提出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或許這樣的人可以得到神的憐憫而避免了神的懲罰,那就是謙卑、尋求正義的人。
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就是在這裡所謂的「謙卑」,指的是知道遵守神的誡命、旨意、教導的人。這種「謙卑」跟一般人所說的「品格」並不相同。一個人在品格上很可能表現出謙卑的心境,但卻不一定是真實地遵守神在聖經的教導和信息。

再者,這裡也強調謙卑的人也是知道實踐社會公義的人。像前面所說的,謙卑的人就是遵行神旨意者,這樣的人會知道維護社會公義就是信仰神的基本態度。因此,說一個人是否謙卑,還要看這個人是否有在維護社會公義。若是沒有,說一個人謙卑,那並不正確。

第四至七節:
4
迦薩城裡沒有人存活;亞實基倫要荒涼。亞實突的人民要在正午被趕走;以革倫的居民也被逐出城外。5住在沿岸的非利士人哪,你們慘啦!上主已經向你們宣判;他要毀滅你們,不留下一人。6你們沿岸的地區要變成空曠的野地,只有牧人的草棚和羊圈。7劫後餘生的猶大人民將佔領你們的土地;他們要在那裡放羊,在亞實基倫的房屋裡睡覺。上主--他們的神要顧念他們,使他們回鄉重整家園。


從第四節開始就是在回應第一章十八節所說的,神的怒火將燒到全世界,就如同在第一章三節所提起的,神「要從地上殲滅人類」一樣。我們可以理解先知西番雅的信息不是只針對以色列人,而是對當時圍繞在以色列國四周的國家、族群。

這段經文所提到的這些族群都是位居於南方的非利士人族群,包括有迦薩、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等四個城市。非利士人共計有五個城市,除了這四個之外,尚且有一個名叫迦特的城市沒有被先知西番雅提起,很有可能在先知西番雅的時代,迦特城已經衰微、不重要了。

非利士人可說是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最使他們感到頭痛的族群,他們時常來侵犯以色列人的社區。不但如此,在先知撒母耳之前,也就是在祭司以利的時代,以色列人曾抬出約櫃當作「戰神」一般帶到戰場上,結果不但沒有幫助以色列人贏得戰爭,反而是讓約櫃被非利士人奪去,且以色列人在那次戰爭中死去了三萬軍人(參考撒母耳記上四:10—11)。

現在先知西番雅提出的警訊是:「你們慘啦!」這樣的警訊是在表示神的懲罰將會相當嚴重。可是在這裡比較讓我們感到納悶的是,先知西番雅並沒有說明到底非利士人犯了甚麼罪,導致神這麼生氣而發出烈怒要徹底消滅非利士人?如果參考第八世紀的先知阿摩司也曾論說關於非利士人的罪過時,或許有所幫助。先知阿摩司這樣說:

「迦薩人再三犯罪,我一定要處罰他們。他們俘虜了鄰國的人民,賣給以東人作奴隸。所以我要火燒迦薩的城牆,摧毀它的宮殿。我要殲滅亞實突的居民和亞實基倫的首領。我要處罰以革倫城;凡是留在城裡的非利士人都要死亡。」(阿摩司書一:6—8

從這裡可以看出非利士人在販賣戰敗國的人去當奴隸之事上必定是很猖獗,神是在忍無可忍之下,才會決定要給予嚴厲的懲罰。
在先知西番雅所傳出來的這段經文中很清楚說出非利士人所居住的這四個城市都將因為神嚴厲的懲罰而成為廢墟。其情況之嚴重,就像第六節所說的,要變成「空曠的野地,祇有牧人的草棚和羊圈」。
第七節,先知西番雅提到「劫後餘生的猶大人」,這句話一再出現于先知的文獻中(參考列王紀下十九:30—31,以賽亞書十:20、廿四:14、廿八:5、三十七:31—32,耶利米書三十一:2,彌迦書五:7、七:18,哈巴谷書二:8)。為甚麼有「劫後餘生的猶大人」這樣的句子出現呢?原來,當以色列人背叛神時,神並不會因為他們是神的選民,就給予特別。沒有!就像先知阿摩司所說的,在全世界這麼多族群當中,神特別揀選以色列人當祂的子民,但他們卻不聽從神的旨意,所以神就先拿他們為懲罰的對象(參考阿摩司書三:2)。這些「劫後餘生」,指的就是在神懲罰之後,所留下來剩餘的子民。這些人在聖經的作者眼中,就是神特別存留他們的,為的是要更新他們的心靈,使他們知道唯有聽從神的旨意,才能存活下去。

在這裡,先知西番雅強調這些劫後餘生的猶大人將重新回到這些非利士人過去所居住的土地居住。這表示神已經將佔領以色列人的城市、土地都清除乾淨,然後再帶領這些劫後餘生的以色列子民返回故鄉定居。這也是因為神的恩典特別在他們身上,才使他們得到這樣大的生存機會。

第八至十一節:
8
上主--萬軍的統帥這樣說:「我聽見摩押人的嘲笑和亞捫人的辱駡;他們嘲笑我的子民,揚言要侵佔他們的土地。9我是以色列永生的神;我發誓:摩押一定要像所多瑪、亞捫要像蛾摩拉一樣毀滅。它們要變成鹽坑之地,永遠荒廢,莠草蔓生。我那些劫後餘生的子民要掠奪他們,佔領他們的土地。」
10
摩押和亞捫的人民要這樣被懲罰;因為他們驕傲自大,侮辱上主--萬軍統帥的子民。11上主要使他們驚惶失措。他要除滅世上的神明,然後每一個國家都會在自己的國土上敬拜他。

這段經文特別針對摩押和亞捫人的問題。這兩個城鎮是位在約旦河東岸之處。我們知道摩押和亞捫這兩個民族其實也是以色列人的遠親,他們都是亞伯拉罕的侄兒羅得跟自己的兩個女兒亂倫之下生出來的兒子之後裔(參考創世記十九:37—38)。但我們也知道後來這兩個以色列人的遠親摩押人和亞捫人,對以色列人並不是很好。依據申命記第廿三章三至六節有摩西的法律這樣記載著:

「亞捫人或摩押人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他們的子孫,甚至到第十代,也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因為你們出埃及時,他們不供給你們旅程上所需要的糧食和水,並且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比奪城,雇了比珥的兒子巴蘭來詛咒你們。但是上主--你們的神不聽巴蘭的話,反而把詛咒轉為祝福,因為他愛你們。你們有生之日不可為他們尋求平安和繁榮。」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歷史殘酷的一面,就是早年以色列人祖先剛出埃及時,不但沒有得到摩押和亞捫人的協助,反而設計要陷害他們,這是神所看為厭惡的一件事。
在先知西番雅的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摩押和亞捫另一件讓神厭惡的事,就是這兩個民族對以色列人盡其所能地嘲笑、辱駡,並且還加上恐嚇。先知西番雅說,神不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會對這兩個民族採取嚴厲懲罰作為回應。這讓我們知道任何嘲笑、辱駡神選民的人,一定會遭遇到神的報應。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到很大的安慰,如果我們自認是神的選民,遇到有人嘲笑、辱駡我們,甚至用恐嚇的言詞想要使我們放棄信仰時,我們就會明白這些人必定會遭遇到神的報應。但我們必須要清楚知道,這是因為信仰的緣故,而不是因為我們有不好行為,甚至敗壞了神的聖名,讓人逮到機會嘲笑、辱駡、恐嚇,不是這樣子,而是純粹因為我們信耶穌作為我們生命的救主的緣故。

先知西番雅說神的報復,就是要讓這兩個族群像所多瑪和蛾摩拉所遇到的結果一樣,而這兩個城在創世記第十九章的記載,是有從天上降下的大火給燒毀,成為廢墟了。他們的土地將會成為被他們嘲笑、辱駡、恐嚇的以色列人佔領之地,情景就像非利士人的城鎮一樣。

第十節說摩押和亞捫人被懲罰的另一個原因,是和他們的驕傲、自大有密切關係,這可從先知以賽亞的作品(參考以賽亞書十六:6),以及耶利米書第四十八章看得出來。雖然先知的書信中並沒有詳細說明這兩個民族是個怎樣的驕傲方式,但我們知道聖經給我們一個明確的指導,驕傲的人,就是心中沒有神,甚至以不屑的口語在羞辱神的聖名者(參考詩篇十四:1)。而在所有的驕傲中,神最不能原諒的一種行為,就像先知以賽亞在指責巴比倫帝國皇帝的行徑相同,就是想把自己當作神明讓人民供奉崇拜(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4),這是神最為厭惡的的一件事,也是十誡中提醒要列為禁忌的行為(參考出埃及記二十:5)。

這也給我們學習到很好的教訓,當有人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若是有能力卻不伸手協助,反而還設計陷害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就需要特別小心神會怎樣懲罰我們。

第十二至十五節:
12
上主也要擊殺古實人。
13
上主要用他的大能毀滅亞述;他要使尼尼微城成為荒涼乾涸的曠野。14它將成為牛群、羊群,以及各種野獸躺臥的地方。貓頭鷹在廢墟中築巢,從窗口鳴叫;烏鴉在階前呱呱亂叫;建築物中的香柏木要被抽掉。15這一切都要臨到這城;因為它誇耀自己的能力,自以為安全。城裡的人以為這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可是,它將成為淒涼荒蕪、野獸歇息的地方。每一個過路的人都會嘲笑咒駡。

第十二節特別提起古實人的問題。這是位於埃及南部的地方,很可能與衣索匹亞人有關,就是現今的蘇丹這個國家。它最榮耀的時代,就是在主前第八世紀,也就是在主前七一五年到六六三年,有五十年間統治著埃及帝國。在先知西番雅的時代,古實人所建立的埃及帝國曾經和亞述帝國的聯盟。先知那鴻的詩歌中就曾提起,神要摧毀亞述帝國,就算有古實人建立的埃及帝國在背後撐腰(參考那鴻書三:9),也是一樣。先知西番雅在這節只簡單地說神要擊殺古實人,並沒有明確指出原因,但必定是和他們曾經侵犯以色列人有關係。

第十三至十五節再次提到亞述帝國的問題。我們知道在先知西番雅時代,也是亞述帝國最興盛的時代。亞述帝國在主前七二一年消滅的北國以色列,並且俘虜了以色列人,將他們販賣到奴隸市場,幾乎要消滅以色列人(參考列王紀下十七:5—624)。這是是相當殘忍的做法,也絕對不會被神所允許。先知那鴻的作品中,就曾指出神要徹底消滅亞述帝國,不但是要懲罰他,而且是要好好羞辱它(參考那鴻書三:5—7)。從先知那鴻的作品中,可以看見神對亞述帝國確實無法諒解,幾乎是忿怒到了極點。
聖經一再給我們一個明確的教訓,當神選召一個人來成為祂的僕人時,並不是要這個人來扮演劊子手殺人掠奪的,而是要這個人去執行神的旨意,並且當與這個人接觸時,會發現這個人的身上有神的慈愛和救恩。這就像神呼召亞伯拉罕時所說的:「我揀選他,是要他指示他的兒子和後代服從我,主持公道,伸張正義。這樣,我就實現對亞伯拉罕許下的諾言。」(創世記十八:19

「主持公道、伸張正義」,這應該是神最喜愛祂的子民去呈現出來的果實。先知彌迦也向以色列人提出這樣的呼籲,要他們用謙卑的心和神同行,以符合神的要求,就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參考彌迦書六:8)。如果沒有這樣做,只在意禮拜的禮儀和獻祭多少,先知彌迦說,這絕對不是神所喜歡的行為(參考彌迦書六:6—7)。

在這段經文中的第十三至十四節,都是在描述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城將成為廢墟,不再會有人居住,而且還會成為野獸、飛鳥群居築巢做窩的地方。
為甚麼會這樣?原因除了上述所說的「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理由之外,還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被揀選的子民必須要知道謙卑。因為有謙卑的心成為神的僕人,才不會把自己當作神明,而忘記了自己的強大是來自神賞賜的力量。這些力量並不是自己原本就擁有,是神因為要揀選而賜予的。
亞述帝國的問題就出現在這裡,就像第十五節所說的,它自誇有堅強的軍事武力作為後盾,然後自命為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國家。這種情形就像先知以賽亞在譴責巴比倫帝國的淪亡一樣,因為他把自己放在和神同等位階(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4),這是非常要不得的事。於是神一出手,亞述帝國就消滅了,這是主前六一二年,神興起巴比倫帝國,將亞述帝國給予完全消滅。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要讓神的怒氣消除,唯有真實悔改回到祂的面前,用謙卑的態度懇求神的赦免,這才是唯一的途徑。

先知西番雅讓我們看到神的忿怒有多大,而這些忿怒都是針對這些被揀選出來當祂的僕人,來懲罰以色列人的外族人。可是這些人要不就是囂張到以為自己很有能力,想要和神比高下,或者就是會用殘酷毫無人道的手段對待以色列人。因此,神把這些帳都記下來,忍耐到一個極限之後,祂終於發出了烈怒,要好好懲罰這些違背祂的旨意的族群、國家。先知西番雅在這章一開始就大聲呼籲這些族群、國家,要覺醒過來。這些呼籲都是含著嚴肅的警告之用意在其中,要這些族群、國家的領導者記得要謙卑尋求神的寬恕和憐憫,這樣才能在神發怒之前,因看到他們有了向善的態度而息怒。

如果看約拿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們看到約拿書的作者就是在描述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城認罪悔改的真誠,最特別的地方是從國王到家畜動物都用謙卑的心悔改認罪。果然,神原本說要要毀滅該城的計畫,就改變了,不把原先宣佈的災難降到該城。約拿書可能是在告訴以色列人,在外族人中也有會悔改的族群,他們一聽到神在生氣的信息,就趕緊悔改。用這樣的題材來提醒以色列人,要珍惜神的恩典,知道及時悔改的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以色列人,神的愛就是寬恕、憐憫,祂愛世上的人,一定會赦免真心悔改的人的罪。

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悔改,絕對不是口頭上的表態,更不是意念上的思維,而是要付出實際行動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新約聖經給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使徒保羅;他原本都是在逼害基督徒的,後來,他因為親自遇見了復活的耶穌基督,於是悔改認罪,然後成為福音的見證者,以及開拓基督教會的先鋒。這是使徒保羅悔改的見證。他悔改的方式,就是從迫害者,轉換成為見證者、開拓者。

有一出影片一直深深烙印在我內心中,那就是「教會」(The Mission)這片子。影片中描述一位人口販子,他經常到南美洲的山區去捕抓原住民到奴隸市場去販賣。有一天,他發現他的弟弟和自己的情人有染,在非常生氣之下殺死了自己的弟弟。他感到相當懊惱,也發現造成他殺死弟弟的主要原因,就是販賣人口的事件。於是,在神父的帶領下,他願意表示懺悔、認罪。他用的方式就是親自到他過去抓原住民販賣的地方去傳福音。他不是空手上山去,而是背負著極重的工具,這些都是當時他在捕抓原住民的工具。
當他跟神父到原住民地區時,那些原住民頭目看到他,就馬上認出他就是在捕抓原住民的狩獵者,忿怒的情緒油然而生,有人想要拿刀砍死他。但當神父向他們說明這趟上山來的原因時,他們討論又討論,結果決定寬恕這個人口販子。就這樣,這個人窮盡餘生的力量,在山上幫助這些原住民學習許多才藝,跟他們一起學習聖經、分享神的愛。直到後來,還為了要保護這些原住民家園,他拿起槍桿跟葡萄牙的軍隊對抗,最後中槍而死。

真正的懺悔不是隱藏所犯的過錯,而是坦誠自己所做的錯,並且勇敢地尋求受害者的寬恕、憐憫。然後更進一步從該錯誤中努力去尋找彌補的途徑。若不是這樣做,單單說「對不起」,或是說「我錯了」,對實際的傷害並沒有甚麼特別意義。因為這些都是屬於口頭的,真正內心的懺悔是會從實際的行動中反射應該有的行為出來,這一點才是神所要看的。

二、我們有能力,是來自神的賞賜,而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條件而獲得神的喜悅。因此,當用神賞賜給我們的能力,以謙卑的心來回應神賞賜的愛。

先知西番雅很清楚地指出神要懲罰亞述的原因,就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很驕傲,以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國家,他們甚至用尼尼微城來炫耀它的能力。確實,如果依照主前第八世紀建造這樣雄偉的城,確實不是一件易事。就像約拿書第三章三節所說的,該城需要走三天的路程才能走完。雖然考古學家並不認為該城有這麼大,但至少在聖經時代,以「三天的時間才走得完」這樣的句子來形容該城,也可以想像得到該城的「偉大」,這也難怪先知西番雅會用「城裡的人以為這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這樣的句子來說明。

亞述帝國偉大嗎?當然偉大。今天的考古學者將過去出爐的史料整理起來,都會用很深的感歎詞句說「實在很不簡單」。但是,不論多麼偉大的城,或是多麼偉大的國家,用來稱讚的句子經常都是已經成為歷史名詞了。意思就是都是用來描述過去的歷史,或是過去的時代。就像我們今天經常在說的羅馬帝國的偉大一樣。看,亞述帝國在主前六一二年被巴比倫帝國所消滅,後來就成為廢墟,因為它是被徹底摧毀,簡直到無法再居住。

不論是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等,這些聖經時代的歷史帝國,一個接一個。有誰偉大?有,大家都很偉大,但這些偉大都是因為神要揀選他們才算是偉大。神揀選這些民族、國家來完成祂拯救的旨意,就像先知耶利米所說的,神揀選巴比倫帝國皇帝尼布甲尼撒來成為祂的僕人,而不是要用他們來扮演神的角色,這一點必須要相當清楚。這就是先知阿摩司傳出神的信息所說的:「以色列人哪,我要使外國的軍隊佔領你們的國家;北從哈馬隘口,南到亞拉巴海,他們要來蹂躪你們。」(阿摩司書六:14)看吧,很清楚地,不是因為亞述帝國有什麼能耐,而是因為神讓這個國家強壯,用來懲罰以色列人。可惜的是,亞述帝國忘記自己只是在執行神懲罰的命令而已,而不是要它取代神的角色,誇耀自己的能力,藐視神的慈愛和公義。

而類似亞述帝國這種錯誤的態度也發生在巴比倫帝國的身上。結果巴比倫帝國在毀滅了亞述帝國之後,自己也在主前五三八年被波斯帝國給消滅了。近代歷史也一再重複著這樣的腳步;我們看到大英帝國最興盛的時候,就出現了所謂「英旗不落日」這句子來形容英國版圖之大,只要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該帝國的領土。但我們都知道,英國固然很有能力,但千萬不要忘記這些能力,是來自神的賞賜,而不是來自它本身有什麼特別的能力。

把這些範圍縮小到我們自己的身上來看也是這樣;當我們看到自己越來越受到別人重視的時候,我們就當更加小心,不要忘記神的賞賜,誤以為自己很有能力而忘記了神,這就會很危險。

我們的教會也是這樣;當我們教會越來越受到別人重視、注意的時候,我們就要特別小心,千萬別以為我們有多少能力可以做什麼?而是要明白我們就是神的僕人,為了福音我們被神揀選成為耶穌基督的同工,這是我們的榮幸,但卻不是讓我們用來驕傲用的。神揀選我們,就是要使我們教會成為別人的僕人,要分享我們教會從神那兒得到的恩典,給那些比我們更需要的人。只有這樣的態度,才會使我們永遠成為神所喜悅的教會。

 

 

神無比的愛(1~20)(盧俊義)

 

經文:西番雅書三:1—20

先知西番雅的信息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很嚴肅的景象:神的審判來臨了,且是已經迫在身邊了。在第一章他一再提起「上主的大日子快到了」、「上主發怒的日子」會像「怒火迅速」地來到,且會徹底地消滅全世界。他在呼籲所有聽到他信息的人,要「追求公義,在上主面前謙卑」(參考二:3),他說或許這樣可以在神發怒的日子來臨時,得到逃脫的機會。

就像先知以賽亞、耶利米、阿摩司等人所傳達的信息一樣,都有指出神要嚴厲懲罰的對象是誰。先知西番雅特地在第二章指出神要懲罰的對象包括了非利士人、摩押人、亞捫,以及亞述人。如果我們去看這些被指明要毀滅的物件都有一個特色,就是根本不把神放在眼裡,原因是他們都是神眼中驕傲的族群,認為自己很有能力,甚至自認能夠抵擋神,這種態度就像亞述帝國皇帝把所建造的首都尼尼微城看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一樣(參考二:15)。也像巴比倫帝國的皇帝,把自己拉抬到要和神比高低(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4)。這樣驕傲態度的族群或是領導者,最普遍的一種態度,就如同先知西番雅信息中所提到的一點:一個嘲笑神選民的人,就是瞧不起神的人(參考二:8)。因為他們會嘲笑神的子民,就等於是在嘲笑神一樣。詩篇的詩人這樣說:「狂傲的人自言自語:沒有神。他們都腐敗,做了可厭惡的事;連一個行善的人也沒有。」(詩篇十四:1

這樣的信息對我們今天在臺灣人口比例中占少數的基督徒來說,是很大的安慰和鼓勵。因為這信息讓我們知道,為福音見證的基督徒,雖然可能會被嘲笑、謾駡,但神並不會袖手不管,祂知道得很清楚。神自有計畫,這一點我們應該可以深信才對。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五節:
耶路撒冷慘啦!它腐敗、叛逆、欺壓自己的人民。2它沒有聽從上主,也不接受他的管教。它不倚靠上主,也不向他祈求幫助。3它的官長像吼叫的獅子;它的法官像饑餓的豺狼,貪婪得連一根骨頭都不留到早晨。4先知們既不負責任,又詭詐。祭司們汙損聖物,歪曲神的法律。5但上主仍然在這城裡;他行公義,絕不做不義的事。每天早晨,他向他的子民顯示正義,從不間斷。可是不義的人民繼續作惡,不知羞恥。

這段經文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連宗教師都參與犯罪的行列,他們犯罪的行為包括了「不負責任」、「詭詐」、「汙損聖物」、「歪曲神的法律」等,這樣的行徑是非常惡劣的,不要說宗教師,就是一般人有這樣的行為也會遭受到譴責。但卻發生在宗教師的身上,難怪神真的會發出烈怒。
第一節開始就說「耶路撒冷」,意思是指猶大人民,他們代表著以色列民族,是神的選民。先知西番雅在第二章就已經指出神要懲罰非利士人、摩押人、亞捫人,和亞述人後,現在他又進一步說,神要懲罰的物件也包括了祂親自揀選的子民以色列人。這讓我們看到,神的懲罰是公義的,祂不會因為是自己揀選的子民,犯罪就比較寬容的態度,不是這樣。就像先知阿摩司所說的,神的子民都有記號,與神之間有特別的約,也因為這樣,神懲罰世人時,會先從祂的選民開始(參考阿摩司書三:2)。

從第一章四至七節可以看出,就是因為神的子民並不是對神忠實,犯罪累累,因此,神要在審判的日子來臨時,用以色列人的仇敵來「掠奪」他們。第一章這段經文指出以色列人所犯的罪,最為嚴重的就是拜偶像,以及拒絕聽從神的話。為甚麼神的子民會變成這個樣子?這裡清楚地指出他們拒絕神的話之具體證據,就是「腐敗、叛逆、欺壓自己的人民」。

請注意,這裡所提到的「腐敗」,是指貪污的意思。
「叛逆」,這是指沒有遵從神的話去關心弱小困苦的人。這樣,就像創世記第四章描述該隱殺死亞伯的事件一樣,他的手沾滿了殺害人的血,是不潔淨的。這就像先知以賽亞所提出的警告,神絕對不會接受這樣的人敬拜祂,祂會拒絕接受這樣的子民任何敬拜的聲音(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九:1—3)。
「欺壓自己的人民」,這句話已經在說明有權勢的人,用殘酷的手段對待那些貧困無助的弱者。

第二節一連串提出四點以色列人激怒神的原因,包括有:
一是「沒有聽從上主」。就像前面說過的,就是把自己看成很偉大,不需要聽從神的話。或是在他們心中根本就不認為有神。
二是「不接受他的管教」,這和拜偶像的行為是相同的。因為真正敬拜神,敬畏神的人,一定會聽從神的管教。以色列人卻不是這樣,先知耶利米就傳出神譴責的話,說他們是一再地拒絕神差派的僕人的信息(參考耶利米書七:25—26、廿五:4、廿六:5、四十四:4—5)。這裡的「不接受他的管教」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指沒有從北國以色列的亡國、人民被擄去外國當奴隸這件事學習到教訓。
三是「不倚靠神」。這裡的「倚靠」有一個意思是指「信賴」。意思就是說以色列人並不相信神,或是說他們忘了神有拯救的能力。這就像先知何西阿所說的,以色列人竟然忘記神的恩典,認為土地所產五穀等食物,都是他們所在拜的偶像神明所賞賜的(參考何西阿書二:5),這是神所忿怒、無法忍受的行為。

四是「不向他祈求幫助」。這裡的「祈求」指的就是「祈禱」之意。一個人若會向神「祈禱」,正好表示這個人喜歡親近神,會喜愛聆聽神的聲音。
前兩節都提到一般人民犯罪的情景,但第三節提到以色列人的領袖,包括大官員等所犯的罪行。先知西番雅說這些大官員竟然像「吼叫的獅子」,而法官竟然是像「饑餓的豺狼」一樣。
甚麼是「吼叫的獅子」?以西結書第廿二章廿五節在形容獅子吼叫時,就是在表示它已經打贏了獵物,要讓其它的動物知道,現在它要好好享受了。是一種得意的表態,是在向其它同伴炫耀說自己已經捕捉到了獵物。用這樣的句子來形容大官員時,就表示這些大官員欺負人民到如同看到獵物一樣,緊咬著不放,而且還洋洋得意的表示自己有能力欺負軟弱者,這真是有夠沒有良心啊!
所謂「法官像饑餓的豺狼」,這句話更是恐怖。貪婪到如同饑餓的豺狼這種程度,幾乎就是只要有錢,不管那案件是否有冤屈,都不管。只要有錢可貪,就可以歪曲公義的事。
「連一根骨頭都不肯留到早晨」,意思是指連骨髓、骨頭碎渣都吞下去。另一個意思就是他們貪婪的手法相當細膩,就算想要找他們的罪狀也有「找不到痕跡」的困難。

如果我們翻閱阿摩司書,就會發現先知阿摩司就曾嚴厲譴責他那時代的法官貪污、收受賄賂,因此,造成許多冤獄事件,使得平時想要出來講公義的話的有識之士,都因此不敢出言、沉默下去了(參考阿摩司書五:12—13)。但我們都知道,一個社會若是腐敗到這種程度,不滅亡那才是一件怪事啊!
第四節,前一節談到社會領袖,這節則是指出宗教領袖的墮落,而這是比任何官員的貪污更為恐怖、可怕。

「先知」,應該是忠實於神的信息才對。先知米該雅就說過這樣的話:「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列王紀上廿二:14)這句話可說是先知應該有的基本職責。但現在先知卻是「不負責任,又詭詐」,這已經說明了這些先知並沒有忠實在傳達神的信息,而是只會講討人喜歡聽的話,這才是最危險的事。先知耶利米斥責這種不按照神指示說話的先知,說他們就是「假先知」。在先知耶利米的時代特別多(參考耶利米書二:8、五:1331、六:13、八:10、十四:14—1618、廿三:11131416182126283132、廿七:1516、廿九:8)。使徒保羅就曾告白說,一個傳神信息的人絕不可以如此(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二:4—6)。

「祭司」,是在帶領人認識神救恩的人,也是在幫助人透過祭典禮儀,敬拜神。因此,他們只能用純潔的心説明人來認識神。可是這裡卻不是這樣,他們做了不該做的事。就像先知以西結所譴責而說的:「祭司違反我的法律,褻瀆我的聖物。他們不區別什麼是神聖的,甚麼是世俗的,也不教導人分辨潔淨的和不潔淨的,又輕視安息日。結果,以色列人都不尊敬我。」(以西結書廿二:26)而先知耶利米則是特別指出在他那時代,有些祭司根本就不認識神,有的先知甚至是以偶像之神的名說預言(參考二:8),這是多麼嚴重且荒謬的事啊!先知西番雅所譴責指出的,就跟先知以西結所說的完全相同。

第五節可說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這節先知西番雅提醒我們一點:不論世代的景況多麼惡劣,即使在先知和祭司,以及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如何墮落,神還是一樣會秉公行義,祂一定會嚴厲懲罰這些倚靠權勢為非作歹的人,神是絕對不會放過的。因為神是公義的,祂一再用各種方式來啟示祂的憐憫和公義的審判。但有些人還是一樣,並不理會神的審判。這種人就像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們是「頭腦糊塗,耳朵重聽,眼目昏花,以至於看不見,聽不懂,想不通」(參考以賽亞書六:10)。否則,任何聽到神要嚴厲審判的信息的人,都會知道認罪悔改才是使神改變懲罰計畫的唯一途徑。

第六至七節:
6
上主說:「我除滅了列國;毀滅了它們的城市。我使它們的城樓成為廢墟,路上沒有行人。我使它們的城市荒廢,街道荒涼,人煙絕跡。7我以為那時我的子民一定會尊敬我,接受我的管教,永遠不忘記我給他們的教訓。哪曉得過了不久,他們就故態復萌。」

這兩節很清楚地提到,當一個國家看到另一個國家遭遇到毀滅的災難時,就會警醒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若是有,一定會趕緊改正過來,以免自己也遭遇到相同毀滅的結果,這才是正確也是應該有的態度。這也是聖經告訴我們神的愛的特性,就是「慈悲仁愛,不輕易發怒,滿有不變的愛」(詩篇一三:8)。神只有一個盼望,就是希望犯罪的人會趕緊悔改。就像神透過摩西向以色列人所宣告的:

「我是耶和華,是上主;我是滿有慈悲憐憫的神。我不輕易發怒,有豐富的慈愛和信實。我堅守應許,直到千萬代,並赦免罪惡過犯;但是我一定懲罰犯罪的人的子孫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三十四:6—7,另外參考民數記十四:18—19

這也是先知西番雅在第二章一開始就用的句子「覺醒吧」、「尋求上主吧」,用意就是在這裡。先知阿摩司在他所看到的異象中,也指出神只要求祂的子民知道認罪悔改。因此,祂會透過異象來提醒祂的子民,也會用懲罰那些不知悔改的人來喚醒聽從祂的人,知道警醒,因為若不知道悔改,則會像這些受到懲罰的人一樣結果。
第七節說神很失望,因為祂這樣用心要祂的子民悔改,卻沒有得到他們的回應。這種態度就是鄙視神的恩典。

第八至十三節:
8
上主說:「等著吧,等著我起來指控列國。我已經決定召集列國萬邦前來,要使它們感到我的怒氣。我的妒火要燒毀全世界。
9
「那時,我要改變萬國的人民。它們會求告我,一心一意事奉我。10我所分散的子民,甚至從遙遠的古實,要來向我獻祭。11到那時候,我的子民哪,你們無需再因背叛我而覺得羞恥;我要除滅所有驕傲自大的人。在我的聖山,你們再也不會背叛我。12我要在那裡留下謙虛卑微的人;他們會到我面前求庇護。13那些殘存的以色列人不再做壞事,不說謊,也不欺詐。他們將會繁盛、安全,不再畏懼任何人。」

如果我們注意一下先知文獻的特色,就會發現一個重要的句型,就是「等候神的日子」這句子。這種「等候」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神的拯救臨到(參考以賽亞書廿六:8、四十九:23,哀歌三:26,何西阿書十二:6,阿摩司書五:18,彌迦書七:7、哈巴谷書三:16)。因此,我們可以說「等候」另一個意思,就是在盼望、仰望著神的慈悲。可是,先知阿摩司則提醒說,不要期待這個日子來臨,因為這日子不會是拯救的時刻,相反的,是災難來臨。原因是沒有真實悔改之心的人,等待神拯救,等於是在等候審判所帶來的災難一樣。

第八節也說出以色列文化中,在描述神懲罰之前都會有一個動作,就是「控訴」的舉動。這就像一個法庭要開庭之前,會先有檢察官提起控告,然後接著就是審判的動作出現。這樣也有一個作用,就是讓這些聚集在一起看被起訴的人的罪狀時,他們同時也會懼怕控訴者所提的罪狀是那麼的詳細、確鑿,進而會知道趕緊悔改。

從第九節開始直到二十節,都是在談到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已經有了悔改歸向神。因此,神要帶給他們極大的喜訊,讓他們從仇敵的手中脫離,並且還可以將四散在各地的同胞重新聚集回來。
在前面已經敘述過,聖經讓我們明白神有個很明確的特性,就是豐富的愛。這種愛表現在「不輕易發怒」、「不永懷忿怒」(參考出埃及記三十四:6—7)。因此,只要有人悔改,他就會「改變心意不懲罰人」(參考約拿書四:2),並且「不按照我們的罪過懲罰我們;也不因我們的過犯報應我們」(參考詩篇一
三:10)。這樣的人,必定會得到神的垂憐,不但神改變自己懲罰的計畫,也會改變這種人原有犯罪的心靈,使他們知道歸向神。這就是第九節所提起的,這樣的人開始會「求告」神。
聖經讓我們知道,只要會知道「求告」神的名的人,神一定會赦免、拯救,使之保存生命下去,並且延續到後代(參考創世記四:26)。

第十節,「四散的子民」這是指四散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不過也可以是指世界上所有的人。這一點從創世記第十一章有關巴別塔故事可看出來;那時候因為原本有一共通的語言,但因為得罪神而被懲罰成為語言不通、導致四散的結果。現在則是連居住到遙遠的古實之地的居民也可以回來,大家再次相聚在一起,且是「一心一意事奉」神,這就如同回復到巴別塔被摧毀之前一樣,大家相聚在一起,同心敬拜神、向神獻祭。

第十一至十二節,我們看到相對的詞句,就是「驕傲自大的人」和「謙虛卑微的人」。神要除滅前者,但卻要留下後者好庇護他們。

為甚麼神要除滅「驕傲自大的人」?原因就是這種人的心中根本不相信神;他們只相信自己,更糟糕的就是把自己當作神明看待,巴比倫帝國的皇帝就是個例子(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4)。神當然無法容許這樣的人存在,就像十誡第二誡所說的,神是個忌邪的神,絕對不允許有與祂「對立」的神出現。
甚麼人是屬於「謙虛卑微的人」?就是知道自己有罪而惹起神忿怒的人,這樣的人才會明白悔改認罪的重要和可貴。這種人會存著感恩的心事奉神。這種人也是馬太福音第五章三節耶穌基督所提到的:「承認自己靈性貧乏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這種人會隨時隨地注意神的規律,也會嚴謹地遵守神的教訓。

第十三節出現了先知文獻中一再出現的句子,就是「殘存的」或是「劫後餘生」(參考以賽亞書十:20、廿四:14、廿八:5、三十七:43132,耶利米書三十一:2,以西結書六:7,阿摩司書五:15、彌迦書二:12、四:、818,西番雅書二:79)。這些都是在指神憐憫的物件,特別是那些被神刻意留下來當作復興之種子一樣的以色列人,將會在重返家園之後,重建家園、歌頌神的偉大。先知西番雅特別說明這些人之所以會被神所留存下來,是因為他們「不再做壞事,不說謊,也不欺詐」,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求告」神的名。也因此,他們將在神的庇護之下,不會再有恐懼、不安,因為有神同在的人,就不用再怕人的恐嚇、欺壓。

第十四至二十節:
14
以色列人民哪,要歡呼歌唱!
耶路撒冷啊,要滿心快樂!
15
上主已經解除對你的懲罰;
他已經殲滅你所有的仇敵。
上主
││以色列的王與你同在;
你再也不必懼怕災害。
16
時候要到了,他們要對耶路撒冷說:
錫安城啊,不要害怕!
不要讓你的手發軟!
17
上主
││你的神與你同在;
他的大能使你得勝。
他要因你歡悅;
他的慈愛要賜你新生命。
他要因你喜樂歌唱,
18
像人在過節時那樣歡樂。
上主說:我已經終止災禍的威脅,
除掉了你的羞辱。
19
時候快到了,我要懲罰欺壓你的人;
我要拯救一切軟弱失散的人,
使流亡的人返回家園。
我要使他們的羞恥變為榮耀;
全世界都要頌揚他們。
20
時候快到了,我要把你們分散的人民帶回來;
我要使你們譽滿天下,
使你再次興旺。
上主這樣宣佈了。

這是一首歡樂的詩歌。我們也從這裡看到先知文獻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傳出神嚴厲審判的話語,另一方面則是傳出神憐憫、拯救的信息。這當然與以色列人背叛神的旨意,以及悔改認罪有密切的關係。
在這本經書之開始,就提到神要徹底毀滅,特別說要「懲罰耶路撒冷和猶大居民」,現在則是說要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人歡唱、高興快樂,理由就是神已經赦免他們的罪,這一點可以說是整本聖經信息的中心。因為沒有神的赦免,人的生存就會一直停止在恐懼與不安之中。因此,這裡一提到神已經解除對祂的子民的懲罰,意思就是已經赦免祂的子民的罪。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這裡提到神已經「殲滅你所有的仇敵」,這是指引誘神子民離棄、背叛神的力量、物件。先知西番雅在第一章特別提到這種力量和物件就是巴力神明、米勒公神,以及那些被當作神明崇拜的「太陽、月亮、星辰」等。

另一方面,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當然離棄神、背叛神時,就是與神疏遠,不願意接納神為他生命的主宰。這樣的人會做神看為邪惡的事,自然地會引起神的忿怒。但當人悔改認罪後而獲得神赦免時,也是同時在表示神會與這個人同在。因為這個人已經是潔淨的,以神為他們生命之主的人,這樣的人一定為獲得神的眷顧。這就是第十五節的詩歌所說的,神會與祂的子民同在。有神的同在,就不會有恐懼、不安。因此,在第十六節就緊接著出現這樣的詩歌。

第十七節說到一個有神同在的人,必定會有「歡悅」、「喜樂歌唱」。相對的,沒有神同在的人,就會有恐懼、不安。甚麼樣的人會懼怕?就像約翰一書的作者所說的,是那些生命中沒有愛的人才會懼怕。由於神是愛,生命中已經失去了神的人,就會有懼怕與不安(參考約翰一書四:16b—18)。因此,如今有了神同在,很自然地就有神的愛在生命中,這樣的生命就如同是個新的、重新獲得的生命。神會喜愛這樣的子民,因為有歡樂在生命發出歌頌的聲音。

一個歡樂的人,也是會喜歡參與節期活動的人。因為節期使大家都可以出來相聚,相互分享自己獲得喜悅的信息。就像早期臺灣的人,一有好消息時,馬上會傳報且送禮物給所有親友一樣。除了特例之外,甚少有人會將歡喜的信息隱藏不讓人分享的。早期社會更會用敲鑼打鼓來讓更多人的知道、分享這生命中最大喜樂的消息。

先知西番雅說到這最大的喜歡,就是從被擄之地釋放返回故鄉。當人民看到這群群隊伍從被擄之地回來時,那種歡悅的心情簡直就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最好的方式,就是跳舞、歌唱。
為甚麼這群被擄的人能夠釋放返回故鄉呢?先知西番雅說,是因為神憐憫了這些殘存的子民,因為他們已經知道認罪、悔改。而另一方面是神也懲罰了這些欺壓神子民的仇敵。

在第十三節用「殘存的以色列人」,在第二十節則是用「分散的人民」,意思是相同的。對以色列民族來說,四散在世界各地的同胞能夠返回家鄉,是一件重大的喜事。這項努力從主前七二一年北國以色列亡國之後,就不斷地傳達出來。一直到主後第二十世紀都是不斷地傳出這樣的信息。一個民族會四散到世界各地去寄居,原因就是自己的國家已經被滅亡,人民才會四散。而這四散寄居外國的至少有兩種情況,其一就是逃亡到他國去避難,或是成為難民寄居他國。另一種就是被俘虜到他國去當奴隸,以色列人則是這兩種情形都有(參考列王紀下十七:24、廿三:33、廿四:1416、廿五:11)。
現在神透過先知西番雅傳來的好消息,是要讓這些流亡到外國去的以色列子民都能回歸到故鄉,且要讓他們興旺起來。對以色列民族來說,沒有比這個信息更為可貴、興奮的了。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慈悲的神對真心悔改的子民有無比的愛。

整本聖經給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神是豐富的愛,且這種愛的特性是如同詩篇的詩人所說的,神「不輕易發怒」;「不長久責備」;「不永懷忿怒」(參考詩篇一三:8—9)。先知約拿也回應了詩篇的詩人所說的,甚至說神「常改變心意不懲罰人」(參考約拿書四:2)。先知西番雅則在這裡說神顯示出祂最大的愛,就是要與這些殘存的子民同在。

先知西番雅一再說神要與這些「殘存的子民」同在,這樣的信息確實是個大好消息,也正好說明了神的愛真的是大到無法比擬。因為這些子民是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的,或是逃難到外國去寄居的,或是留在國內,但卻被統治者苦待、奴役的,甚至強迫他們和外族人通婚,逼他們去做違背神旨意的事。而這些都是造成他們被人視為卑賤、骯髒、難看、藐視。可是神的愛要蓋過這些醜陋,不但這樣,還要修復他們生命中的這些損傷,要使他們從哀傷中變成喜樂;使他們從羞辱中獲得榮耀;使他們從被恥笑中,獲得歌頌讚美。

如果先知西番雅這樣的信息是對祂的子民發出,神這樣的愛也是對我們今天的基督徒說,特別是對今天許多生活在基督徒甚為少數的地區,這種情形一點也不陌生。在印尼、柬埔寨、尼泊爾,以及許多伊斯蘭教的國家、社會中,尤其是在共產黨統治之下的中國,真實的基督徒經常會遇到莫須有的攻擊、羞辱、譏笑,甚至故意扭曲了基督徒信仰的內涵等。先知西番雅跟我們說,不用害怕,神會與我們同在。只要有神同在,所有這些來自人的羞辱、欺壓、嘲笑等,都將改變成為歡樂、不再有恐懼與不安。

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一九九一年二月參加在澳洲首府坎培拉舉開的第七屆「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大會會議。當有人討論到關心發生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時,也同時有人提到發生在蘇聯境內的動盪不安之局勢。那時候,就有來自東歐的代表很清楚地說,請大家不要在會議中討論他們國家的問題。因為他們有些代表的教會還身處在共產黨的統治之下,確實有許多無法說出口的苦悶。

其實,這種情形也發生在一九七年代咱臺灣長老教會身上;我們有許多代表無法出門開會,或是出去開會之前會被警告不得說到有關臺灣社會的問題,連一九七五年四月,臺灣母語聖經、原住民聖經、聖詩等被國民黨政府的警備總部沒收時,我們都無法開口辯護,甚至還一再被打壓說成是「不愛國」的教會!但我們體會到神的愛,祂透過祂的子民──我們的信仰夥伴,從外國紛紛來臺灣表示極大的關心和愛,很清楚地表明與我們教會站在一起忍受這樣聖經被沒收、故意扭曲成為「不愛國」之形像的苦難。
就像先知西番雅所說的,神要與祂的子民同在,要讓祂受到苦難的子民贏回生命尊嚴與榮譽。如今,這樣的現象不再出現,也不會再有這樣的事發生。我們更應該為這樣的事獻上感恩,特別是在這今天這個宗教改革紀念日的時刻,我們要感謝神,可以很容易讀到聖經的信息。

二、有神同在的地方,就會有神的愛,使我們不再有生命的恐懼。

先知西番雅一再傳出神會與祂殘存的子民同在,讓祂的這些子民可以生活於不再有畏懼、不安的環境中,因為威脅生命的事已經消除了。先知西番雅提到這種不安與恐懼,跟以色列人違背神旨意所帶來的嚴厲審判有關。但現在,他們已經悔改了,神將會寬恕他們的罪,並且要與他們同在,用以掃除他們在罪惡中所帶來的痛苦。

就像前面已經述說過的,有神同在的地方,就會有愛。而有愛的地方,不會有懼怕,這是聖經讓我們知道的美好信息。因為神就是愛。而神也是一切力量的泉源。
在教會牧會工作三十多年來,我一再發現即使信徒也會經常因為面臨生命的死亡而感到極大的不安、恐懼。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恐懼與不安之感受?為甚麼面對死亡的來臨會是如此反應?我們豈不是常說死後要到天堂去嗎?我們以前不是有唱過一首詩歌,說天堂的街道都是鋪滿著金銀珠寶嗎?這麼美麗的地方為甚麼當面臨死亡來臨要去的時候就開始害怕起來?我經常在想這件事,也一直在反省我身為一個傳道者到底傳講些甚麼信息給信徒?否則他們怎麼聽了一輩子的福音,當面對死亡來臨時卻反而感到恐懼與不安呢?
牧會這麼久,我真的有遇到過幾位面對死亡來臨而沒有恐懼、不安感覺的信徒。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位,就是最近離開我們的歐若蘭姊妹,很多兄姊稱她為「阿四」,也有不少年輕一點的兄姊稱她為「四姊」,她年紀五十一歲。去年手術治療身體的疾病,今年十月十日晚上八點多離開我們。我相信我們當中有不少兄姊都曾去醫院探視過她,也都向我反應說他們看「阿四」之後深受感動,原因是看到「阿四」表示她已經準備好了,不會有害怕。不但這樣,她很多次向探訪的兄姊說:「不知還要等多久,神才要帶她回天家去?」她這樣講,並不是隨便的,她是真的是這樣的相信,也持著這樣的態度。

最令我感動的是,即使在生病的最末期,她還是繼續在為許多所關心的人和事在代禱。她可說是一生的時間都在關心別人,特別是關心比她更需要關心和軟弱的人。在馬偕醫院住院期間,我每次去看她,她都會跟我說:「牧師,叫你不要來,你還是要來。那麼忙,怎麼又來了?」她依舊是把週報從頭看到尾,然後為週報上寫著的代禱事項逐項禱告。她可說是以禱告完成生命的,真令我感動。也從她身上,我看到沒有因為面臨生命的終結而有不安和恐懼最典型的一位。我也從她的姊妹身上看到那非常美的一面;她們原本計畫要用很「高興、歡送阿四回天家」的方式來舉行告別禮拜。找了許多首詩歌,都是很輕鬆愉快的歌曲,這些詩歌都是她生前喜歡唱的詩歌。

「阿四」原本身體就有些異樣,小學時就發現有癲癇病症。因此,她特別關心到那些身體有殘缺的人,會一再為這些軟弱的物件祈禱。在她的眼中,我這個牧師是個很軟弱的人,因此,她經常為我代禱。有幾次她在電話中跟我談話,我提到自己為了要蓋教育館的事愁煩,她就在電話中為我代禱,懇求神堅定我的信心。之後,她好幾次打電話來問我有沒有還在為建教育館的事煩惱?她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感到溫馨的女信徒。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因為有豐富的愛,在她的生命中沒有恐懼、不安。因為在她的身上有神的同在。

要對神有足夠的信心,這一點確實是一個我們要學習的功課。神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最好的安排,無論是生、是死,應該不要懼怕,因為神都會與我們同在。只要有祂與我們同在,我們無論在甚麼處境或是際遇之下,神會親自帶領著我們走過那最痛苦、艱辛的路途。

 

 

西番雅書筆記(二章)(作者不詳)

 

B.西番雅呼籲猶大悔改 2115

1.催促不知羞恥的國民尋求耶和華 213

猶大自己並不感到羞愧,但先知催促她在耶和華的震怒來臨之前悔改。

2.周圍各國也將受到懲罰 247

非利士人的城市(迦薩可能是因為座落在猶大領土內因而沒有像摩1章中那樣被提及)將受到懲罰。而猶大將要得到他們的土地,並得蒙上帝的眷顧。

3.上帝要懲罰摩押和亞捫 2811

這部分經文讓人想起俄巴底先知針對以東的預言。這些國家都在猶大遭難時取笑猶大(但經文並未說明這些事什麼時候發生)。因此他們將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

4.上帝要懲罰古實人和亞述人 21215

經文提到古實人,可能這是為了表明上帝要懲罰從南到北的所有的人;另一方面,古實人當時正控制著埃及。不管怎樣,南方的人要和強大的亞述一樣受到上帝的懲罰。尼尼微將成為一片廢墟;這表明西番雅是在西元前612年,尼尼微被巴比倫和米甸人毀滅之前傳講預言。

 

 

從迷路到出路(2)(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懇求聖靈進入我內心,讓我認識真理,因而得著真正的自由。

 

猶大的罪惡,真是令人慘不忍睹,但先知宣告神審判最終之目的不是責打,乃是盼望神的子民能及早醒悟,得以回轉。

列國的審判

1.審判的名單:1歷史中不斷敵對神子民的勢力計有:若以猶大為中心,循西東南北的方向來計算,將有十國被罰(415)。2名單:西面的有迦薩、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基利提和非利士;東面有摩押和亞捫;南有古實及北面有亞述。

2.審判的原因:1驕傲自大:這些外邦國看見猶大被神審判,他們表面是譭謗神的百姓,恃勢淩人,背後其實是與神對抗(10)。2唯我獨尊:他們心裡說:「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15

3.審判的結果:1「必然荒涼」、「被拔出來」(4)。2「無人居住」(5)。3「像所多瑪……蛾摩拉……變成……永遠的荒地」(9)。4「乾旱如曠野」(13)。5「凡經過的人都必搖手嗤笑她」(15)。

父神的保守:當猶大國遭受列國淩辱時,神一直留心他們的情形(8上),並且應許猶大「剩下的人」有一天將要歸回,在故土中重建家園(79)。

回轉的出路

1.遵守神的誡命:不再一腳踏兩船,走混合主義的道路,乃是按照律法書上的教導敬拜神(3)。

2.尋求神:單一尋求神的面,願意「聚集」在神面前(1),聆聽祂的聲音。

3.尋求公義謙卑:離棄拜偶像的惡行,謙卑到神面前悔改,看清楚自己「不知羞恥」的一面(1)。

先知透過對列國的審判,背後其實是激勵猶大國民起來悔改,縱然猶大國曾遭受列國的淩辱,但神仍然看顧保守。只要神的子民願意回轉,再次尋求神的面,他們「或者」可免去神的忿怒(1)。神的公義和慈愛,就如銀幣的兩面,在管教中帶有慈愛(參來126)。所以,當神管教我們時,表示祂仍然愛我們。若有一天神不再管教,甚至放棄我們,這豈不是比起有管教更痛苦嗎?

我的回應 ………………………………………………………………………

……………………………………………………………………………………

 

 

悔改尋求神(二章115)(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一章聖經強烈地宣告神對列邦的審判。

經文一開始神透過先知用「不知羞恥的國民」,這樣嚴厲的責備來喚醒以色列人,尤其先知西番雅是一個貴族,是一個所謂的上層社會的王公貴族,他清楚瞭解這些人的生活,當整個國家、社會的光景已經糟糕到這步田地時,這些人仍在過他們紙醉金迷的生活,神責備這些醉生夢死的人,他們站在一個有影響力的地位上,不但沒有產生正面的影響,反而造成許多負面的傷害,並且繼續造成更多不良影響,神責備他們是「不知羞恥的國民」!

今天,基督徒在這個世代也應該是最有屬靈影響力的一群,神把我們擺在這個位子上,我們有沒有發揮我應該有的影響力呢?還是我們也跟世人一樣迷迷糊糊過日子,今朝有酒今朝醉,茶餘飯後批評謾駡,卻忘了我們自己的責任?

神是公義的神,也是慈愛的神,祂呼召屬乎祂的百姓,「趁耶和華發烈怒的日子未到以先」快快來到神面前、尋求耶和華,「或者在祂發怒的日子可以隱藏起來」,或者祂發怒的日子可以被保護免去這災!或者祂發怒的日子以憐憫為念!這讓我們想起歷代志下的呼籲說:「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代下七14)你看,我們的神真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在不得不施行管教前還一再呼籲:快快回頭,我就不打你了!

今天我們的神仍然是公義的神,也仍然是慈愛的神,祂仍然呼召屬乎祂的百姓起來為國家禱告,為社會的亂象求告神!在這章聖經的後半段提到神對非利士、對摩押、對亞捫、對古實、對亞述的審判,每一樣都清清楚楚的實現了,這提醒我們:神真的是公義的,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時候到了,祂一定施行審判,而今天祂仍然留機會給神的兒女,快快來到神面前、尋求耶和華,「或者……」,我們深信:神必定有恩典為我們存留!

回應:天父上帝,求禰垂聽我們為這地的呼求,醫治這地、賜下悔改的靈。

禱讀:西番雅書二章3

3 世上遵守耶和華典章的謙卑人哪,你們都當尋求耶和華!當尋求公義謙卑,或者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可以隱藏起來。

 

 

當尋求耶和華(1~3)(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當尋求耶和華        禱讀        番 二 3

 

先知在番一1 4 - 1 8 提及「耶和華的大日」猛的毀滅景象後, 番二1 - 3「當尋求耶和華」恰似前文的結語。西番雅在廣泛地及普世的審判( 番一1 4 - 1 8 ) 後, 即將焦點轉向神的選民猶大( 番二1 - 3 ), 最後再回頭繼續國的審判(番二4 - 1 5 ) 。所以,番二1 - 3 同時也是西番雅書第二章國審判前的引言。

V 1「不知羞恥的國民」即願受教、可憎的、尋求神的民族,意指猶大。V 3「隱藏」躲藏之意。「謙卑人」指的是「遵守耶和華典章的」敬虔人。

西番雅對猶大疾聲呼籲,當趁耶和華執審判的命還未頒發出,趁耶和華的烈怒尚未到以先,快快召聚百姓,悔改尋求與他們約的神,尋求公義,尋求謙卑,因為時機危急,可遲延。「或者…可以隱藏起來」意指或者可以逃脫耶和華的烈怒(毀滅性的審判)。以色人知道罪必會導致耶和華的刑罰,但他們也深知,向與他們有盟約關係的神悔改、回轉,也必蒙拯救、赦免。先知在V3 謹慎的用「或者」一詞(珥二14、摩五15、拿三9、徒八22、提後二25),乃保有神的主權,也確保猶大必須進到合神心意的、徹底的悔改與回轉,而非他們自以為是、輕輕忽忽的悔改與回轉。

在耶和華嚴厲的審判到之前,選民對神能及時採取正確的回應,就仍有逃脫審判的希望。結十八23「主耶和華說:惡人死亡,豈是我喜悅的嗎?不是喜悅他回頭離開所行的道存活嗎?」彼後三9「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耶和華藉眾先知對猶大、國、或世人所發的預言警語,其目的就是要人悔改,回頭開所道,以致得蒙拯救、存活。

賽五五6-7「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神必廣行赦免。」

默想

「趁…,當尋求…」,積蓄烈怒的神,同時仍是滿有憫恩慈的神,祂最後仍為祂的百姓一扇逃脫之門。珥二13-14「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歸向耶和華―你們的神;因為祂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或者祂轉意後悔,留下餘福,就是留下獻給耶和華―你們神的素祭和奠祭,也未可知。」西番雅審判的信息我們並遠,看哪!審判的主已經站在門口(太廿四4244),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祂,相近的時候求告祂。

回應

親愛的主,我承認我和我們國家沒有善,在極多的事上犯罪得罪禰,我向禰承認我們的罪,隱瞞我們一,求禰赦免我個人及國家一的罪,趁禰可尋找的時候自卑、禱告禰,悔改歸向禰。禰是我們藏身之處,願禰保佑我們脫苦難,以得救的歌四面環繞我們。

 

 

對非士的審判(4~7)(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對非士的審判        禱讀        番 二 7

 

接下的番二4 - 1 5 ,預言猶大四鄰的國也要受審判,也明白宣告耶和華在全地的主權,以及「耶和華的大日」之普世性。

國的審判當中,耶和華神一一點名,首先是西南邊與以色為世仇的非士,其次是東邊的摩押和亞們,然後是南邊的埃及(古實人統治當時的埃及,故古實人即埃及人),最後是方的亞述人。

驕傲且喜好興兵奪鄰邦的非士是以色的宿敵,曾將耶和華約櫃抬至其大袞廟內( 撒上五1 - 3 ) , 曾藉巨人歌亞羞辱以色和耶和華(撒上十七4 1 - 4 6 ) 。番二4 - 7 詳述耶和華對非士人的審判,耶和華預言她的諸城將遭徹底毀滅、荒涼被棄,他們的地要成為猶大餘民放牧之處。V4「在正午必趕出」即在意想到的時候(午休時)被趕出,也就是遭遇突擊。V5「基利提族」乃非士人中的一族。「與你反對」原文是「攻擊你們」。V6「沿海之地」即非士人之地。V7「被擄… 歸回」也可譯作「從苦境轉回」( 伯四二10),這裡講到的是以色民族被歸回的興。

迦特、迦薩、亞實基、亞實突和以革是非士人的五大城邑,唯一未提到的的迦特城當時可能已經荒蕪。耶和華預言非士這沿海的四大城巿,其實也代表整個非士人,這些原本人口稠密、史久遠的沿海商貿大城,以及強悍的非士國,都將被撇棄成為荒原,變成蒙神眷顧的猶大餘民日間牧羊和晚上安歇的所在。這段對非士人的審判,先知用一些雙關語製造吸引注意的效果,即用希伯音相近或押韻的字。「迦薩」與「見棄」諧音;「以革倫」和「拔出根來」諧音;「亞實突」可譯為「趕出」的動詞。主前二0左右,非士所有發達且人口密集的大城,全遭巴比王尼布甲尼撒入侵,人民財物被劫一空,非士人從此滅絕。

從環境看, 當神全面性審判到時, 全地看似毫無盼望,但耶和華公義作為的背後,有祂的救贖計畫與應許,是祂憫、恩慈屬性的應許,以致以色滅亡、被卻仍有信心和勇氣堅持到底,因為祂是與以色列立約的神,是信實的耶和華。V7「耶和華他們的神. .」這重申與以色列列約的神,必撇下他們,也拋棄他們。

默想

「必…必…,耶和華的話與你反對..」,非士始終作以色和耶和華的仇敵,而今神再寬待,宣告祂毀滅性作為要到她。廿21「你們行事若與我反對,不肯聽從我,我就要按你們的罪加七倍降災與你們。」雅四7-8「故此,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我在一的事上順從神的話?事尊榮耶和華?還是與祂反對?

回應

親愛的主,禰公義作為的背後,是禰救贖的心意及應許,求主幫助我多地謙卑順服禰,手潔心清的跟隨禰,並使用我成為亞伯罕所尋找的城中義人,來更多為我們國家及城巿的禱告,使臺灣與禰反對,早早飽得禰的慈愛,進入禰豐盛應許和心意。

 

 

對摩押與亞捫的審判(8~11)(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對摩押與亞捫的審判        禱讀        番 二 11

 

第二個被點名的以色鄰國是摩押與亞捫,耶和華對他們結局的預言與之前的非士人相同,摩押與亞捫同樣將要遭毀滅,成為永遠荒廢之地,猶大的餘民也必得著他們的地。摩押和亞捫位於約但河東岸,和猶大有血緣關係,他們是亞伯罕的侄兒德和亂倫繁衍出的族裔(創十九30-38),他們與以色也為世仇。主前五八二,摩押、亞捫同時為巴比尼布甲尼撒征服。

V9「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原文直譯是「我活著」,神長遠活著,祂以自己的永存當保證,要實祂所的話,意即祂所起誓的話是千真萬確,必定應驗,決不更改。「所多瑪.. 蛾摩拉」,創十八20- 十九29 提到這座城因罪甚重被耶和華所滅,之後座城常被引用作「罪之城」的象徵。(賽一9-10,耶廿三14)「萬軍之耶和華」通常此稱呼在表明耶和華神的權能。V11「諸神瘦弱」指耶和華審判全地後,因拜偶像(諸神)的民減少,以致乏人獻祭的神祇變得瘦弱;「各在自己的地方敬拜『他』」,指耶和華。

凡與神為敵的,必受咒詛(耶四十八2642,撒上十七263645)。番二8-11 預言的內容次講到摩押和亞捫態傲慢,妄自尊大,羞辱譭謗神的百姓,實則是褻瀆、抵擋耶和華。所以,神嚴嚴地以滅絕所多瑪、蛾摩的前之鑒,警喩摩押和亞捫,他們也必要這樣被徹底毀滅,永遠荒廢。猶大的餘民要擄掠他們,且使他們為猶大服苦役。(賽十四2十一5)這樣,耶和華顯其可畏的大能,向摩押和亞捫施滅絕審判後,外邦神祇的敬拜將要荒涼,顯為瘦弱,遍地各國的人,都將在各自的地方一同敬拜全地的耶和華。

默「這事臨到他們,是因…」,摩押、亞捫自誇自大且譭謗萬軍之耶和華眼中的瞳人∼以色,雅四6b「…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亞二8 「萬軍之耶和華說,在顯出榮耀之後,差遣我去懲罰那擄掠你們的列國,摸你們的就是摸祂眼中的瞳人。」

   「…諸神瘦弱」,在今日尊重、包容多元文化的包裝下,我對周遭的人自偶像、崇拜各神祇的態是漠然、消極的嗎?還是積極喪志的迫禱告與作光、作鹽,渴望人們與我一樣同得福音的好處?

   神公義的審判聲中,仍有救贖恩典的呼召,神其實在等待人的反應或回應,人回轉專心尋求神,仍有得救的希望。

回應

親愛的主,感謝禰看我們為寶為尊,是禰眼中的瞳人,並親自為禰百姓伸冤,禰的信實和恩典何其廣大,也求主幫助我能付代價、有智慧使別人與我同得福音的好處,在人們還有機會的時候,積極喪志的迫禱告與作光、作鹽,使人得享救恩的喜

 

 

對古實與亞述的審判(12~15)(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對古實與亞述的審判        禱讀        番 二 15

 

神對國的審判預言,最後了兩大強國,一個是猶大一心想倚靠、結盟對抗強權亞述帝國的古實(埃及),一個是使猶大長期受苦的外患亞述。

V1 2「古實」指的是統治埃及的古實人( 王下十八2 1 及十九9),是當時南方最強悍的民族;「我的刀」神用以懲罰古實的工具,應指主前五七二與五年兩次攻擊古實的巴比。埃及當時為對抗日漸興起的強國巴比人和瑪代人,就與日漸衰敗的亞述約,所以神後面馬上接續講到祂對亞述的審判預言。

亞述帝國興起于猶大方的域,為挪亞的兒子∼閃的後裔(創十2 2 )。亞述是當時的強權國家,向以驕傲殘窮兵黷武著稱,首都在尼尼微,主前七二二了北國以色,並把十個支派至亞述,同時,她也長期欺壓、威脅猶大。如今,耶和華定意要伸手攻擊她,這個素強盛、富饒的大國,必成為荒廢的曠野,甚至成為乾旱之地。

V 1 5 「惟有我, 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 尼尼微城除是亞述帝國斷對外侵,被所搶奪之國財物充滿(鴻二8 - 9)之外,也一直是附庸國或外邦進貢(亞述)的物件,所以尼尼微驕傲奢華,且妄自稱大,目空一。「搖手嗤笑」表輕蔑屑之意。

番二1 4 是形容當神的審判到時,亞述及首都尼尼微要失去昔日的榮華,群畜、飛鳥聚宿的的荒野,華美堅固的建築要成為廢墟。這正是那長期以暴殺戮,繁華奢侈且安逸自大的亞述所當得的份。果然,主前主前一二,亞述被同樣殘且貪得無饜的巴比所滅。

先知西番雅宣告四鄰國將一一受到懲罰,這好像對猶大也是一個間接的警告,深悉耶和華神公義屬性的猶大,在先知一一宣告四鄰的刑罰時,猶大應該早已想到,身處國中行惡悖逆的自己,怎能逃脫神的審判呢?所以,緊接著番三章即回到神選民的身上,一一宣告耶、猶大的罪以及歸回之民得拯救的應許。

在神公義的審判預告聲後,祂等待著人的反應或回應!

默想

「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強大卻狂傲的古實和亞述,在神的震下成荒涼、廢墟,結廿八6-7「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因你居心自比神,我必使外邦人,就是列國中的強暴人臨到你這裡;他們必拔刀砍壞你用智慧得來的美物,褻瀆你的榮光。」除耶和華以外,再無別的拯救,再無別神。

回應

親愛的主,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誰曉得禰氣的權勢?誰按著禰該受的敬畏曉得禰的忿呢?求禰指教我們怎樣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耶和華啊,求禰轉回,為禰的僕人後悔。求禰使我們早早飽得禰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求禰照著禰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歲,叫我們喜。(詩九十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