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的地點 【主耶穌的榜樣】「祂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祂一人在那裡」(太十四23)。主耶穌在世為人的時候,常喜歡獨自與神親近。我們都知道與人交接是一件多麼費力的事情,主耶穌也知道。祂在世上為人,祂也有人的疲乏,所以祂需要機會去恢復祂的能力。主既如此,何況我們呢?我們豈不更需要單獨與父神親近麼?如果有甚麼人能例外,不需要與神單獨親近的話,這人除非是主耶穌。主既然不能沒有安靜的時間,而一直的在那裡工作,那麼,就沒有人能了。但願每一個神的僕人都看見這個功課的重要!但願神的教會知道怎樣訓練信徒取得這無上的權利!但願每一個信徒都有時間單獨與神親近! 我們的主是極其愛世人的,可是多少次我們在經上讀到祂暫時離開眾人,退去禱告。祂工作的地方常在海邊,可是祂最愛山上,所以我們看見祂晚間常上山上去安息。今天我們所最需要的一件事,乃是獨自與主親近,坐在祂腳前安靜。──
黃迦勒《求主教導我們禱告》 【要找個安靜的地方禱告】可能的話,找一個安靜、不受打擾的地方。主耶穌說:「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太六6)。當然,有時候基督徒應當聚在一起禱告(參太十八19),這裡主耶穌是談到個人的禱告,而非公禱。個人禱告要有能力,其秘訣在於私下禱告。如果環境許可,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有一處安靜禱告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會帶給你屬靈的聯想。即使原來缺乏禱告的意願,由於環境所帶給你的聯想,會催促你禱告。──
黃迦勒《求主教導我們禱告》 【求神引領合適的地方】找個安靜的地方禱告,對有些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有的人住的房子非常擁擠,有的人住校,室友不是基督徒,就很難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來禱告。的確是不容易,但不是永遠都不可能。當神看見人內心渴望親近祂時,很奇妙地,主就會引領祂的兒女找到一個合適的,不受干擾的地方。──
黃迦勒《求主教導我們禱告》 【隨處都可以禱告】「我願男人無忿怒,無爭論,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提前二8)。禱告要隨處都作,也要隨處都能作。我們若要能隨處都禱告,便須「無忿怒,無爭論」,意即有聖潔的生活。生活聖潔,纔能有聖潔的手,隨處可以舉起禱告;在火車站裡禱告,在碼頭上禱告,在路旁也禱告。──
黃迦勒《求主教導我們禱告》 ※ 人生一切的不幸始於一源,就是不能在禱告密室裡安坐。─
巴斯卡 ※ 不可容讓事務與友伴,把神從你奪去。─
邦茲 ※ 禱告時的情形,斷不能和生活的情形差得太遠。─
倪柝聲 【在吵雜的環境中仍可退入心裡的密室】有一位年輕的商人,他每天搭早班的火車去上班,要花四十分鐘的時間。他說:「我把這個時間拿來與主交通。雖然火車上經常很擁擠,不過我已經學會對四周的干擾充耳不聞。火車一出站,我的靈爬上我想像的至聖所,在那裡我與主相遇。每天早上祂面帶微笑向我打招呼:『很高興你來了。』」 不可否認的,這個秘訣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學會,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毅力,你也可以用想像和聖潔的思想,在你的心靈裡建造一所小小的密室。──
黃迦勒《求主教導我們禱告》 【勞倫斯在吵亂的廚房裡仍可禱告】勞倫斯是《與神同在》一書的作者。他一生的追求與喜樂,就是與神同在──不斷的親近神。他開頭學習與神同在時,是有固定時間的禱告。後來即便是不在禱告的時候,或是正在工作的時候,他也很謹慎的將心放在神的面前。他一直想,神是和他同在,也住在他的裡面。如此操練的結果,就是在他作事最忙的時候,還能保持天上的思念,覺得心在神前。他作見證說:「我在廚房裡最忙的時候,與我在禱告的時候並沒有兩樣。雖然在廚房裡有各樣的聲音,同時有許多人叫著要許多東西,我卻極其安靜的與神同在,像跪著領受主的晚餐時一般。」他這個見證說出,我們即便是身處在極端吵雜的環境中,仍然可以退回心靈中的密室,與神保持不斷的交通。──
黃迦勒《求主教導我們禱告》 【用圍裙當作門】從前有一個女信徒,在人家裡作傭工,主人忘記為她預備房間,以至弄得她睡在屋隅跪下。別人問她在那兒作什麼?她回答說:「耶穌叫我進屋子,關上門祈禱,我自己沒有房間,只好用圍裙當作門關上,禱告神了。」 惟願我們效法她,無論在什麼環境,要每天屏除什務,找一個時間朝見神。這譭謗,遇批評,工作不能見功效,心中有憂苦,都可隨時進入房子見主,求他解答。——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為祈禱開放】「知道那裡有一個禱告的地方」(徒十六13) 喬治是我一位鄰居的小孫子,才四歲半。他的祖父住在我家附近,而且離我的教堂很近。他自己有七八個孩子,但依我猜測他最喜歡的是他的小孫子。喬治和他的祖父都是基督徒,屬羅馬天主教會,他們很忠於自己的教會及教會的服侍工作。當經過教堂時喬治學會了安靜地走著,而且跪下為自己及他所愛的家人祈禱。 喬治住在不遠的山頂上,有天,下山探望他的祖父,他沿著街道走,經過我的房子及我所說的教堂。這教堂是屬長老教會,不是天主教會,但喬治不知有所區別。這教堂與他的教堂看起來一樣,而且教堂對他來說只是個讓人們進來跪下並安靜的向神祈禱的地方。所以他走向教堂,但門是鎖著的,他用小手臂推了又推,但教堂的大門還是不開,喬治無法進去。既然這是教堂,他雖然進不去,但是可留在外面,所以他站在外面。在離去之前,他跪再教堂的石階上禱告。 有天,他那滿心欣喜的祖父告訴我這故事,因為我們是好朋友。當他告訴我這故事時,他說:「他是個了不起的男孩,不是嗎?」我說:「是的!」但我想的不是這小男孩,我想到的是長老教會教堂和那扇緊閉的大門。所以後來當我遇到教會中(吩咐我行事)的長老執事們,我就告訴他們喬治的故事,(就是我告訴你們的),停了一會兒,然後我說:「你們認為我們該如何做?」他們都回答說:「把教堂的門打開。」於是我們開放了教堂。現在任何時間如果你沿著街道走,你可看到教堂門上的歡迎牌示「開放以供祈禱」。 我想這故事不須再加上講道,因為這故事本身就是一篇講道,這講道是關於一小男孩,對他而言祈禱是件重大的事,而且他不會受一扇緊閉的門所阻擾,反而很高興的跪在門外冰冷的石階上,心裡充滿喜悅的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修·提·卡爾《聖經真道故事》 【在途上跪下禱告】布朗說,他和司布真曾在火車旅途上跪下禱告。海依特(Wayland
Hoyt)博士,一次和他在倫敦郊外的森林裡散步。在樹蔭底下,他們看見一根粗樹幹,倒在地上。司布真好像饑餓的人看見麵包和水一樣,馬上說:「來,讓我們來禱告。」說著他就跪在樹幹旁邊,向神傾吐心意,語調親切。禱告結束之後,再繼續散步。 一次,他佈道工作疲乏了,就和一位朋友騎馬到鄉村去玩玩。這樣一來,他快樂得很,就跳下馬來請那同來的醫生也跳下馬。那醫生奇異他的舉動,問他要作什麼?他說,神賜給我們一陣的喜樂,所以此刻應當感謝神一下。於是兩人一同跪在路旁禱告感謝。── 林元度《真理與靈命造就故事》 【跪在岸上和路旁禱告】據說,倪弟兄從煙臺回上海時,弟兄姊妹送他到碼頭,辭別時,他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如同推羅的弟兄姊妹,給保羅送行時,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過了這幾天,我們就起身前行;他們眾人同妻子、兒女,送我們到城外,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徒二十一:5)。 青島福音隊在街上傳福音時,弟兄站起來傳講,弟兄姊妹跪在路旁為講臺禱告。那個場面實在感人,人一碰就得救了。一九四九年春天,他們一次受浸,人數高達七百多人。 「我願男人無忿怒,無爭論,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提前二:8)。發忿怒,起爭論,是活在魂裡而有的。活在靈裡的人,是隨時隨地都禱告的,在岸上禱告,
路旁也禱告。──
林元度《真理與靈命造就故事》 【在講臺上禱告】司布真告訴一位朋友,他在會幕講臺上禱告時,是神與他最接近的時刻。因此,有些人喜歡聽他在講臺上的禱告,即使是簡短的禱告,其感動力也甚於講道。當他與主交通,稱呼親愛的主時,經常受感淚流兩腮。有時,他在講臺上的禱告,就能感動人悔改歸主。有人還把他的禱告辭棄集起來,編印了二十六篇,名曰「牧師禱告辭」。 有人說到一次聚會唱詩禱告的情形。在一首詩歌之後,聚會便正式開始。歌唱聲音如同眾水,又如打雷的聲音。然後是禱告。司布真的禱告很不平凡,他為未信者代禱,極其懇切。他說:「會場中有些人,一生不會再到會所,今晚是他們聽道惟一的機會。到下一個主日,他們便不在世上。這些人將到那裡去。只有一處地方——地獄。」接下去,他就呼喚。「神啊!他們必須滅亡麼?求你藉著今晚的講道,拯救他們。」他的祈禱發生極大果效,許多人都哭泣了。── 林元度《真理與靈命造就故事》 【兩位女子同跪車中禱告】一位青年女子,本是一位女傭,從聚會回來,坐在公共汽車中,聖靈感動她,要對同車的一位女子傳福音。但是車中尚有一個男子,因此覺得為難。她因不敢消滅聖靈的感動,也就赴前對那女子說:「我要將我的救主講給你聽。」那位女子正在為罪憂傷,盼望有人向她講解福音,聽了立刻接受主,於是兩位女子同跪車中禱告。 三個禮拜之後,這位女傭有事,乘火車去附近一個地方,進入車廂之時,心中默禱:「神阿,整個車廂只有我一人;你若要我為你作見證,請你打發人來,我可向他傳福音。」車開之時,果有一位男子跳上車來。女傭自忖說:「這不是神所打發的人,我不如自己讀經罷。」她正打開聖經之時,那男子上前問她。「你從這本聖經可得安慰麼?」給他這麼一問,她就向他作起見證來。那位男子聽了,也就決心相信。女傭就問他,何以關心屬靈的事?他答:「我若告訴你,恐怕你不會相信。三個禮拜前,我坐在公共汽車上,看見兩位女子跪下禱告。從那日起,我一直想到永生的事。」——林元度《真理與靈命造就故事》 【禱告的地點和場合】 a) 在任何地方禱告⊙ 提前 2:8 b) 在平常日子禱告 (1) 在戶內禱告⊙ 王上 8:27-30; 但 6:10; 太 6:6 (2) 在戶外禱告⊙ 太 26:36-44; 可 1:35; 路 5:16, 6:12; 徒 10:9, 16:13, 21:5 c) 在危機時刻禱告⊙ 代下 13:14-15; 拿 2:1; 徒 16:23-26 ――《主題彙析聖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