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品德

 

【提防麥子中的稗子】惡者最狡詐的詭計,就是把信徒認為好的品德、行為撒下椑子(太十三24~26),結果常使信徒不是因噎廢食,便是好事上、果效上打了大大的折扣了。

        剛強加上稗子,便是倔強、任性。

        禮貌加上稗子,便是虛偽、兩面做人。

        溫柔加上稗子,便是放任、妥協。

        直言加上稗子,便是缺乏愛心(經訓是愛心說誠實話)

        節儉加上稗子,便是吝嗇。

        慷慨加上稗子,便是浪費。

        謙卑加上稗子,便是逃避責任。

        潔身自好加上稗子,便是袖手旁觀。

        見義勇為加上稗子,便是高抬自己。

        護法、護道加上稗子,便是挑剔、排斥。

        站穩立場加上稗子,便是閉關自守。

   寬懷大量加上稗子,便是隨波逐流。─ 邵慶彰《默想集》

 

【教會的道德標準竟正受社會的影響】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盡是社會的罪行、恐佈和作奸犯科的事。現代的社會道義與聖經中所謂的公義,實在大相逕庭。甚至竟有人說:「只要大多數人不覺有錯,錯事也可算是對的。」於是我們發現這個世代的道德標準隨著「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朝三暮四地自在改變,而這種新穎的姑息態度,竟然被許多知識份子所接納,甚至也被不少教會裏的信徒所接納。

         過去,離婚被人認為是件可恥的事,而防範色情和亂倫的律法也被嚴厲執行。然而今天,就是一些教會的領袖們也接受了這種事。── 葛培理《浩劫前夕──苦難的透視》

 

【神性的美德與人性的美德】

   1.人性的美德是神所創造的。

   2.就著神的創造說,人性本善;就著人墮落後的光景說,人性本惡。

   3.神創造人性的美德,乃是要承裝、充滿、彰顯神性的美德。

   4.首先的亞當在神的心意上失敗了;末後的亞當來完成神的心意。

   5.主耶穌乃聖靈所成孕,所以具有神性的本質;並且是童女所生,所以具有神所創造的人性美德,而沒有墮落之人的惡性。反之,祂的人性美德被神性美德所加強、豐富。

   6.如今,這位滿有神性美得與人性美德的主耶穌,成了賜生命的靈來住在我們的靈裏,成為dynamic power來拯救我們脫離惡性,提昇善性,彰顯神性。

   7.人的靈是我們能否完成神意的關鍵(key)

   8.不要想,我們只需要神性的美德,而不需要人性的美德。(舉例︰我的Toyota車,經撞車後,車身沒有完全恢復到原來的狀況,雖然車子的引擎相當良好,但車身在高速下會震動,往一邊歪斜,我的同事甚至建議趕快把它賣掉。引擎好比神性的美德,車身好比人性的美德;我們若是只要神性的美德,人生的光景總是不太正常,總是有點偏激。)

 

     歷史對一個人的評價,絕不是他的地位、頭銜,而是這個人的品格及其對人類有何切實的貢獻。─ Osward Sanders

 

     要像孩子們的天真,但不要孩子氣;能有剛強有力的成年身量,加上爛漫無邪孩子的可愛,是最難得的。―― F.B. Meyer

 

※ 燈泡無電源就失去了真價值,因無法發揮其功能;基督徒若內心無聖靈之充滿,就無法發揮基督徒的美德。―― 施達雄《如何準備講道》

 

【守規則重於才能】一個運動員參加比賽必須遵守許多規則,即使你的技能遠勝於人,但若不遵守這些原則,裁判就判你出局,你的技術再好依然無效。一個人的錢財、知識、才幹在為人處世的生活中固然佔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道德卻更加重要。── 施達雄《邁向成熟──雅各書之精緻講章》

 

【種花和養兔】日本的學生自小就受到軍訓式的教育,學生對師長是絕對服從的。老師也有無上的權威,可以體罰頑劣或犯規的學生。由於競爭劇烈,能夠考上著名大學是踏上成功路的唯一途徑,以致不少考試落後者以死解決問題,學生自殺率可謂全球之冠。單在1991年已有450名學生自殺身亡。

日本政府為了解決這個日趨嚴重的問題,正開始推出一個名為「道德教育」的課程,又修改若干課程的內容,希望學生愛惜生命,珍惜他們大好的前程。學生要在寓所的花園種植一些花草或養育白兔或其他小動物,使學生對這些生物有點認識、藉著觀察他們的行為和生長過程,可以明白生命之可貴。

事實上,由教會所辦的學校早已有宗教教育的課程,教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奇妙和奧秘,並且更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可是隨著社會的轉變,不少國家早已取消了宗教教育的課程了,學生除了修讀一些語文、社會、數學、外文和科學科目之外,他們根本無從認識道德倫理和教導人生的課程。

於是各國教育專家紛紛成立研討會,商討要如何注入一些類似道德課程的材料在教學的範圍內,但又不知要給它甚麼名堂。於是發明這些新名詞:「快樂人生課程」、「好公民課程」、「彼此尊重課程」、「價值觀課程」等等。可惜這許多名堂的課程只是教導學生如何作一個守法的公民,根本與道德倫理扯不上關係,因為在真理以外,還有其他更好的道德根基麼?人是一個有靈的活人,這個「靈」的需要,只有在聖經中才可以找到答案,即使種花養兔也不能使人尊重生命河認識生命的價值。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十四6)——蘇美靈《故事百感》

 

【無牌貨品】現代社會是一間競爭劇烈的時代,不論那一個行業,行家之間競爭所用的方法是層出不窮的。在超級市場內出售的日用品,單是可樂飲品,你可看到幾十種類的可樂,有樽裝的、罐裝的和紙包的,外面印上花花綠綠的顏色、圖案和字句去吸引顧客購買,還要注明只含一個卡路里,飲了不會增肥。還有家居所用的廁紙也有幾十種不同的牌子,包裝精美,還注明有麝香的味道,令人愛不釋手。不料當我們用三元去買一包食品的時候,幾乎有二元半是廣告和包裝的費用。所以在1976年開始,能源危機之後,環境學家注意到世界資料並非無限的,所以提倡節省能源和資源,歐洲的商人介紹了一種稱為「無名牌子」(GENERIC BRAND)的貨品,無論是食品、廁紙、文具、洗潔精、牛奶、茶葉和花生醬等等,都沒有牌子的,更沒有彩色奪目的包裝,但是價錢比有牌子的同類食品更便宜,但仍然保持良好的品質。在香港某大超級市場也有無招牌的日用品出售。

無牌貨品所注重的是品質,並非外表的裝潢。照樣,基督徒所注重的是他的品德,是聖靈所結的果子,若缺乏了這些,即使有虔誠的外表,也不過是櫥窗上的陳列品!又有何用?

經訓:「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淨杯盤的裡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太廿三16——蘇美靈《故事百感》

 

【友誼的園地】「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箴十八24

那天我聽到一個男的對全世界的人說到他的花園,我不知這人的名字,也無法知道他是誰,以及花園在哪?我是碰巧在收音機聽到,他說到他的花園,我不知道花園的大小及遠近,但卻有興趣去造一個如他那樣的花園,一個人要去想像一個花園遠比造一個來的簡單,至少從想像中也可得到更大的快樂。

這個陌生人有許多的朋友,他們是眾所矚目的男女名星、歌星及運動員,他們都像朋友般的被請到他家作客,而每個人也都被要求在他園中種花或灌木爬藤類,每個人各種不同的東西而形成了一個友誼的花園,有人種了幾株玫瑰,有人種了香柏,有人種子鳶尾,有人種了一株椰子,一個南方來的朋友帶了株仙人掌,另一個帶狡黠眼神的人,帶來了一株有毒的常青藤。現在,你認為這個地方如何?怎樣的一個朋友會種有毒的長春藤于友誼的花園中,但他的確做了,當然,這株植物是以恨真摯的心情種下,我想,猶大也曾想這樣做,但在耶穌的花園裡他失敗了。

據我所知道的有石頭花園、玫瑰花園、老式花園等,但我以為友誼的花園是最好的,因不分季節,不分老少都可來耕耘其中,我有來自美國各州、古巴、波多黎各、加拿大、巴拿馬、日本、韓國、敘利亞,埃及、中國,印度、南美洲、南非、蘇格蘭和英國的玫瑰花,每一種都加入了我友誼的花園,這樣,友誼比這些罕有的玫瑰,更顯得香醇、美麗。

這裡有首在教堂聽道詩歌,其中可聽道許多美的事物,歌詞是這樣的:

「我們的主有一花園開滿了供佩戴的花朵,

從早到晚,我們可往那裡相聚。

在那裡開滿了純淨潔的百合花,

馥鬱共香的紫羅蘭代表了謙恭,

粉紅、菁薇代表著忍耐,

令人歡愉的金盞草是服從,

有的代表帝國的冠冕,

有的代表聖潔的愛,

所有在此的花朵都是美善的,

耶穌基督我主是值得稱頌的,

喔!耶穌是我唯一的快樂泉源,

他這小小花園是我心所嚮往的,

我曾聽到天使彈奏豎琴,

嘹亮的唱著詩歌,

又有高聲嘹亮的喇叭和角聲,

及溫柔和諧的笛聲。

一位朋友曾問過園丁如何能種上如此可愛的花朵,他說,必要先培養玫瑰於心中,才能培養出美麗的玫瑰於土地,我想這就是聖經裡所說的「愛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在友誼花園裡只有這幾種花朵。——修·提·卡爾《聖經真道故事》

 

【路 瑟】那個年代的留美學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續求學的辦法。
  仗著身強體壯,那個暑假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羅拉多州,工頭替我安排了一個夥伴——一個碩壯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歲了,大夥兒叫他路瑟。他從不叫我名字,整個夏天,在他那厚唇間,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開始我有些怕他,在無奈下接近了他,卻發現在那黝黑的皮膚下,有著一顆溫柔而包容的心。
  一天早晨,我的額頭被撞了個大包,中午時,大拇指又被工具砸傷了,然而在午後的烈日下,仍要揮汗砍伐樹枝。他走近我身邊,我搖頭抱怨:真是倒楣又痛苦的一天。他溫柔地指了指太陽:‘’別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兒總有下山的那一刻。道理似乎簡單,但不是每個人遇事都能這麼達觀明白的,他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還有一次,兩個工人不知為什麼爭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揮拳了,他走過去,在每人耳邊喃喃地輕聲說了句話,兩人便分開了,不久便握了手。我問他施了什麼咒語,他說:我只是告訴他倆:你們正好都站在地獄的邊緣,快退後一步。’”
  午餐時,他總愛夾條長長的麵包走過來,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謝,他聳聳肩笑道:人們把麵包做成長長的一條,我想應該是為了方便與人分享吧。從此我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長長的麵包,填飽了肚子,也溫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沒事時總愛滿嘴粗話,然而他說話總是柔順而甜美。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如果人們能學會把白天說的話,夜深人靜時再咀嚼一遍,那麼他們一定會選些溫柔而甜蜜的話說。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讀一讀,他咧著嘴對我笑了笑:我不識字。我仔細地替他讀完檔,順口問他,不識字怎麼能懂那麼些深奧的道理,老人仰望著天空說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識字,除了《聖經》,他也把真理寫在天地之間,你能呼吸,就能讀它。”’
  現在,路瑟也許不在了。我記不得世上到底有多少偉人,然而我卻永遠忘不了路瑟。── 佚名《喻道小品》


CHARACTER 品德】童話裹有一個故事說:古時代在一大山上有一隻老虎,牠很喜歡喫人肉。天使告訴牠: 「你以後絕對不可喫人肉,若再喫,我馬上打死你。」虎答: 「好! 」以後牠只咬死小動物來滿足肚子。過三年,天使再來時,老虎請求天使說「我三年之久沒喫過人肉,現在非常愛喫人肉,讓我喫吧! 」天使說「好,但是基督徒你絕對不可喫。」虎回答說「好」後來虎很歡喜下了山,跑到一個禮拜堂前,看見一個人帶聖經,吟詩很快樂的樣子。老虎上前聞那個人,全身都沒有基督徒氣味,只有嘴有一點基督徒的氣味,所以留下嘴、全身的肉都喫掉了。天使又降臨來了,責備老虎怎樣喫那個人?老虎說「這個人只有嘴有基督徒的氣味,所以我留著嘴,其他的都份都喫掉了。」(楊信德,《新約聖經一般故事講道集》)

【真實的虔誠】有一位到印度農村佈道的宣教士,藉著返回美國的機會,情求母會奉獻一架風琴給他目前事奉的教會。當船抵達印度碼頭,風琴也隨著這位宣教士的行李上岸,海關官員問道:『某某宣教士,我的朋友說你帶來一架要送他們教會的風琴,如果不是全新的,不用繳稅,你帶走就是了。』宣教士回答說:『這風琴是全新的!』關員要幫他免稅:『我知道這架風琴是新的,但如果放在樂器行一段時間,它可算是舊風琴了。』宣教士說:『這架是我從風琴廠直接購買的。』海關官員再說:『這琴是否在你出國之前曾放家中一段時間?』宣教士回答:『它是在我出發前請風勤廠直接送到船上的!』關員又想網開一面:『經過太平洋數星期的航程,在船上你若彈過這風琴的話,它也算是舊風琴了。』宣教士說:『因為風琴放在貨艙中,我沒有辦法去談它。』海關官員只好說他不識抬舉,按照新風琴的規定打了一筆重稅。是的,在人看來他是不識抬舉,但因他對罪絕不妥協的態度,不僅有虔誠的外貌,更有聖潔的內心,結果神大大賜福他的事工!── 柳健台《雅各書的信息》

 

【虔誠的基督徒】我在印度,看見一些蓬頭散髮,身穿白袍,赤腳裸足。他們說,這些就是印度的聖人了。

         那麼,到底基督教的聖徒是怎樣的呢?他們的樣貌服裝又如何的呢?有人以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一定好像神父修女,穿著黑袍,罩上頭巾,才是神聖。

         有一個笑話,是說到小孩子眼中的基督徒。有一天有一個牧師來到一個村莊的農場探望他的教友。在談話中,牧師問那位老先生說,你們這村莊有多少基督徒呀!他說,不大清楚。旁邊站著的小孫女就回答說:『牧師,在我們農場那邊有許多基督徒,因為他們的面孔好像祖父的。』

         各位!許多人都以為作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一定要扳起一副馬面,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在聖堂念經祈禱哩!其實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不單有虔誠的外貌,乃是要有敬虔的實意。── 張有光《雅各書講章》

 

【追求美德和某些個人素質的責任】

   {\Section:TopicID=5167}1. 利他主義{\ShowRefList} 林前 10:24; 2:10; 2:4; 提前 6:18; 6:10, 13:16; 約一 3:17

   {\Section:TopicID=5168}2. 無可指摘和純潔{\ShowRefList} 119:1; 5:8; 2:14-15; 約一 3:3

   {\Section:TopicID=5169}3. 坦然無懼{\ShowRefList} 28:1; 林後 3:12

   {\Section:TopicID=5170}4. 老練{\ShowRefList} 5:3-4

   {\Section:TopicID=5171}5. 貞潔{\ShowRefList} 13:13-14; 帖前 4:3-6; 14:1-5

   {\Section:TopicID=5172}6. 憐憫{\ShowRefList} 112:4; 西 3:12; 彼前 3:8

   {\Section:TopicID=5173}7. 知足{\ShowRefList} 4:11-12; 提前 6:6-8; 13:5

   {\Section:TopicID=5174}8. 痛悔{\ShowRefList} 51:17; 57:15, 66:2

   {\Section:TopicID=5175}9. 勇氣{\ShowRefList} 112:8; 林前 16:13; 6:19-20; 1:20

   {\Section:TopicID=5176}10. 渴望屬靈的事{\ShowRefList} 25:4-5, 62:1, 84:1-2, 86:11-12, 118:17-19, 123:1-2, 130:5-6, 143:5-6; 40:31; 3:12-14; 11:6

   {\Section:TopicID=5177}11. 渴望尋求神{\ShowRefList} 27:8, 105:3-4, 119:2

   {\Section:TopicID=5178}12. 虔誠{\ShowRefList} 王上 18:3; 2:25; 10:2, 22:12

   {\Section:TopicID=5179}13. 熱心行善{\ShowRefList} 7:16-18, 13:23; 2:13-14; 1:25

   {\Section:TopicID=5180}14. 信實{\ShowRefList} 5:22; 1:1; 17:14

   {\Section:TopicID=5181}15. 敬畏神{\ShowRefList} 3:16; 10:2

   {\Section:TopicID=5182}16. 慷慨{\ShowRefList} 37:21, 25-26, 112:5, 9; 林前 9:11-14

   {\Section:TopicID=5183}17. 溫柔{\ShowRefList} 5:22-23; 4:2; 4:5; 西 3:12

   {\Section:TopicID=5184}18. 真誠{\ShowRefList} 1:47; 林後 6:4, 8

   {\Section:TopicID=5185}19. 虔敬{\ShowRefList} 4:3; 3:21; 8:2; 彼後 1:5-7, 2:9

   {\Section:TopicID=5186}20. 良善{\ShowRefList} 6:45; 15:14; 5:22; 彼後 1:5

   {\Section:TopicID=5187}21. 恩惠{\ShowRefList} 112:4

   {\Section:TopicID=5188}22. 恨惡邪惡{\ShowRefList} 31:6, 45:7, 97:10, 101:3, 119:104, 128, 163

   {\Section:TopicID=5189}23. 聖潔{\ShowRefList} 7:6, 14:2; 12:1-2; 林前 5:7-8; 林後 7:1; 西 3:12; 12:14; 彼前 1:15-16

   {\Section:TopicID=5190}24. 在基督裏的盼望{\ShowRefList} 5:1-5, 8:17, 22-25; 3:6

   {\Section:TopicID=5191}25. 謙虛{\ShowRefList} 29:19; 6:8; 12:3; 2:3; 西 3:12; 彼前 3:8, 5:5

   {\Section:TopicID=5192}26. 飢渴慕義{\ShowRefList} 5:6

   {\Section:TopicID=5193}27. 清白{\ShowRefList} 16:19

   {\Section:TopicID=5194}28. 內省{\ShowRefList} 4:4, 19:12, 14, 77:6, 119:59, 139:23-24

   {\Section:TopicID=5195}29. 喜樂{\ShowRefList} 12:15, 15:13; 5:22; 4:4; 帖前 5:16

   {\Section:TopicID=5196}30. 恩慈{\ShowRefList} 林後 6:4, 6; 5:22; 西 3:12; 彼後 1:5, 7

   {\Section:TopicID=5197}31. 仁愛{\ShowRefList} 5:22; 西 1:4, 3:14; 帖前 4:9; 彼後 1:5, 7; 約一 4:7

   {\Section:TopicID=5198}32. 心靈謙卑{\ShowRefList} 16:19; 57:15; 林前 1:28

   {\Section:TopicID=5199}33. 謙卑溫柔{\ShowRefList} 37:10-11; 3:12; 5:5

   {\Section:TopicID=5200}34. 慈悲{\ShowRefList} 5:7; 6:36; 彼前 3:9

   {\Section:TopicID=5201}35. 留心基督的引導{\ShowRefList} 10:3-4, 14-16

   {\Section:TopicID=5202}36. 服從{\ShowRefList} 16:19; 彼前 1:14; 約一 2:3

   {\Section:TopicID=5203}37. 忍耐{\ShowRefList} 5:22; 西 1:11, 3:12; 6:12; 5:7-8

   {\Section:TopicID=5204}38. 和平{\ShowRefList} 5:9; 5:22; 3:18

   {\Section:TopicID=5205}39. 堅忍{\ShowRefList} 5:3-4; 西 1:11; 彼後 1:5-6

   {\Section:TopicID=5206}40. 虛心{\ShowRefList} 5:3

   {\Section:TopicID=5207}41. 謹慎{\ShowRefList} 16:21; 林前 6:12; 4:8; 西 4:5; 1:19

   {\Section:TopicID=5208}42. 行義{\ShowRefList} 6:9; 97:11-12, 140:13, 146:8; 2:4; 1:6, 2:25; 約一 3:7

   {\Section:TopicID=5209}43. 在基督裏成聖{\ShowRefList} 林前 1:2, 6:11; 帖前 5:23

   {\Section:TopicID=5210}44. 節制{\ShowRefList} 5:22-23; 帖前 5:6-8; 彼前 5:8; 彼後 1:5-6

   {\Section:TopicID=5211}45. 克己{\ShowRefList} 6:6, 13:14; 林前 10:23-24; 2:20; 提後 2:3-4, 10-11; 12:11

   {\Section:TopicID=5212}46. 自律{\ShowRefList} 提後 1:7

   {\Section:TopicID=5213}47. 誠實{\ShowRefList} 2:46; 林後 1:12, 2:17; 10:22

   {\Section:TopicID=5214}48. 堅定不移{\ShowRefList} 37:31, 112:7; 西 2:5; 帖後 2:15; 10:23

   {\Section:TopicID=5215}49. 剛強{\ShowRefList} 84:7; 林前 4:10, 16:13; 林後 12:10; 6:10; 約一 2:14

   {\Section:TopicID=5216}50. 順服{\ShowRefList} 5:24; 12:9; 4:7

   {\Section:TopicID=5217}51. 自制{\ShowRefList} 13:14; 林前 9:24-27

   {\Section:TopicID=5218}52. 感恩{\ShowRefList} 西 2:6-7, 3:15; 12:28

   {\Section:TopicID=5219}53. 可信賴{\ShowRefList} 15:1-4; 林前 4:2

   {\Section:TopicID=5220}54. 誠實無偽{\ShowRefList} 15:2; 13:5; 63:8; 林後 4:1-2

   {\Section:TopicID=5221}55. 警醒{\ShowRefList} 12:37-38; 西 4:2; 帖前 5:6-8; 彼前 5:8

   {\Section:TopicID=5222}56. 甘心領受神的靈引導{\ShowRefList} 8:14

   {\Section:TopicID=5223}57. 甘心領受神的教訓{\ShowRefList} 54:13; 林前 2:12-13; 約一 2:27

   {\Section:TopicID=5224}58. 甘心跟隨基督{\ShowRefList} 10:4, 27

   {\Section:TopicID=5225}59. 甘心為基督的緣故受苦{\ShowRefList} 5:11

   {\Section:TopicID=5226}60. 甘心為義受逼迫{\ShowRefList} 5:10-12

   {\Section:TopicID=5227}61. 智慧{\ShowRefList} 37:30; 16:19; 林前 3:18; 5:15; 3:13-17

――《主題彙析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