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不驕傲、謙虛、低微、不貪圖虛名 【主耶穌是謙卑的好榜樣】我們的主一生在地上所給我們的印象,就是謙卑。祂降生在馬槽裏面,沒有一個人的降生比祂更謙卑了。祂生長在拿撒勒,那是一個很卑陋的地方,是不毛之地。當時猶太人有一句話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呢?』當我們的主出來事奉神的時候,祂的第一件事就是受浸。祂下到水裏去,那就是祂接受死亡,站在死亡的地位上,向著自己死。那也是祂謙卑到極處。 【神痛恨人驕傲的人】聖經告訴我們說,神最痛恨的就是驕傲。箴言六章說,耶和華所恨惡的,連祂心裏所憎惡的,一起有七件事。其中的頭一件就是高傲的眼睛,眼睛長在頭頂上,目中無人,甚麼都看不起,就是他最高,這是神所憎惡的。哦,神賜恩給謙卑的人,攔阻驕傲的人。 【應當回轉像小孩子那樣的謙卑】你記得有一天,我們的主耶穌把一個小孩子帶到門徒的中間,要他們回轉像小孩子一樣。在英文裏頭,有兩個字都是指著像小孩子,一個叫childish,是像小孩的鬧脾氣;還有一個叫childlike,是指像小孩的天真。像小孩的天真,這是好的;但是像小孩子那樣的鬧脾氣,這是不好的。主耶穌的那十二個門徒,雖然都是大人,但是你看他們常常在那裏吵架。他們吵甚麼呢?最主要的題目就是他們中間那一個最大。彼得說他是最大的,雅各也說他是最大的,約翰也說他是最大的,猶大更覺得他自己是最大的。所以這十二個人都是驕傲的人,他們都要找機會表明自己是最大的。有一天,他們又在那裏爭吵了,我們的主就把一個小孩帶到他們中間來,對他們說,我實在的告訴你們,人如果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子,就不能進天國。在你們中間,凡是謙卑像這個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是最大的。 【謙卑的生命】(一)當事情成功時,由心底馬上歸榮耀給主,也歸功於人。(二)當事情失敗時,由心底馬上歸咎自己,不推諉他人。(三)某事我不在內,成功與人同喜,絕不吹毛求疵,說風涼話。(四)某事我不在內,失敗與人同憂,不說他們不事先與我商量,罪有應得。(五)他人意見與我不同,尤其是反對我者,能虛心接受其正確見解。(六)助人,人不謝恩,會無所謂、一笑置之。(七)事做錯了,大大方方的承認,向人說對不起。(八)什麼事不懂,便說不懂,不裝作樣樣都會。(九)與人做事,風頭讓人去出,甘願作暗中無名的工作。(十)與人做事,靜靜地學習,欣賞他人長處,不是急急地要顯露自己才幹。(十一)別人責駡,不馬上反唇相譏,或含怒待機而發,反而逆來順受,苦只吐露主前,有機會時行善以感動對方。(十二)當主用他人不用我時,會像施洗約翰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邵慶彰《默想集》 【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中國人的諺語說:「癩痢頭的兒子,還是自己的好。」意思是說:人總是看自己比別人強。這是人的本性,是人類墮落以後的本性。要叫一個人看別人比自己強,比登天還難。就是作聖徒或神的僕人的人,也是如此;總是以為自己最聖潔,或是以為自己所傳的資訊最好、最合真理。我們當怎樣才能作到看別人比自己強呢?就是要「以基督的心為心」;祂不但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緊抓不放),而且虛己降卑,成為人間最卑微的「奴僕的樣子」,只有這樣肯降至最卑微的地步的心,才能看別人比自己強。─《五十靈筵》宋華忠 【許多人失去謙卑卻仍不自知】注意:許多屬靈的知識、才幹或德行,都是起初未能得著,後來卻得著了;惟有「謙卑」卻常常是起初已經有,後來卻失去了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應當在主的光中,常常察看自己的「謙卑」是否已經失落了,因為「謙卑」好像一件柔軟的東西,它跌下去的時候,是不會發出響聲的;而所有驕傲的人,卻總不覺得自己是驕傲的,總以為自己還算是謙卑的人。謙卑是最沒有聲音的美德,驕傲則是最沒有感覺的罪。─
陳終道《基督徒生活面面觀》 【甚麼是低】志向要高,行動要低。羅馬書十二章十六節說:『要俯就卑微的人。』要居低位,才能幫助人。縱使你受人尊敬,別人看你很高,而你卻應自居甚低。這不是說要虛假裝作謙卑,乃是要真的從心裏說,我沒有甚麼可誇。 彼前五章五節說:『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謙卑】 “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學我……”(太11:29) 詩:謙卑恩典調一起,使神賜下獨生子。 哦,這謙卑何高超,我們認識何等少! 謙卑等候並服事,就如臨世的人子; 恩是開始恩亦終,豐滿成全祂聖眾! 常常難為我們最大的一個罪,就是驕傲。驕傲是死得最慢,且是最難死的一種罪。神恨驕傲的罪,過於一切的東西,因為驕傲要叫人和神爭奪那超乎萬有之上的地位。驕傲能立刻斷絕人與神的交通,而招致神的管教,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 “他們經過流淚穀,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這流淚穀本是悲痛與羞辱的地方,但也是蒙福之地……。對於我們中間有的人,這山谷可能是代表最心愛東西的喪失,或代表其他不如意的傷心事──都是要我們謙卑下來的;但這流淚穀卻是我們蒙福之地。我們從苦難中得到新的力量,較從安樂中所得到的,誠然更豐富。復興和祝福,多半都是來自那些苦難,以及使我們謙卑。並能把我們的“己”倒空的事物。 誰是最低微,最謙卑的,他就是最蒙祝福的,人心往往想求喜樂而不能得,因心靈未得潔淨,所以不能蒙福,神對我們必須先行潔淨,纔能賜福。“己”一倒空,而讓神進來時,我們就得著喜樂了。 我們能否稍忘基督的降卑受辱呢?不能!永遠不能,我永遠不能忘記祂在地上所受的羞辱。想像我主在榮耀裏,固然可叫我的心靈興奮起來去追隨祂,但叫我們心靈得著餵養的,卻是那從天上降下來的糧。這糧能叫我們的心靈完全脫離自己。請你們去細心瞻仰祂,與祂同住,你就能活出祂的形像,流露祂的恩典、溫柔、與美麗……。主是這樣的滿了愛,滿了謙卑。願主使我們全被祂佔有,好叫我們彰顯祂那樣的生命。 真正的謙卑,並不是多想到自己的敗壞不堪,而是一點都不想到自己。我是太壞的一個人,所以不值得再去想他,我所需要的,就是忘記自己來仰望神,祂是值得我全心來思念的。 唯一真正的謙卑、力量、獲蒙恩,就是在與神的同在和祝福中,忘記自己。 但願你個人方面蒙恩破碎到一個地步,使你能找到那位永遠豐滿、新鮮不衰的主。 我們的軟弱,就是不曉得何如變為軟弱。 謙卑的靈對自身是不大思想的──只接受神的思想。要以基督的心思為心思。到底主耶穌的心思是什麼呢?祂的心思就是一直降卑……祂越謙卑就越被踐踏……,祂降卑了再降卑,一直到不能再卑的地步,就是在死地的塵埃中。 你肯不肯這樣作呢?你願意不願意有基督耶穌的心思,而不怕被人常常踐踏呢? 但願神常與你們同在,保守你們親近祂自己,使你有謙卑和事奉。但要滿有祂的成分,多過你事奉的分量。―― 達秘《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驕傲的種種】驕傲的人不肯主動與人結交朋友,所以永遠是孤獨的, 驕傲的人不肯向人說對不起,所以他得罪無數的人, 驕傲的人更不肯在兒女面前承認自己的錯,以致兒女也仿效他, 驕傲的人嫉妒同事提出的意見, 驕傲的人看不起上司的領導地位, 驕傲的人不會聽從牧師或傳道人在講臺上的勸勉和教導, 驕傲的人從不肯去老人院、醫院、監牢探訪, 驕傲的人從不欣賞別人的藝術創作, 驕傲的人從不在音樂會時報以掌聲, 驕傲的人在禱告時只會數算自己的成就, 驕傲的人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就, 驕傲的人總認為自己的子女比別人的更有教養, 驕傲的人認為他的學生永遠及不上自己, 驕傲的人認為別人的成就是僥倖得來的, 驕傲的人從不請教別人,寧願自己到處碰釘, 驕傲的人怎可以在神面前謙卑屈膝呢? 驕傲的人需要救主嗎? 「驕傲在敗壞以先……」(箴十六18)——蘇美靈《故事百感》 ※ 拳王阿裏曾說:『我實在偉大極了,以致我無法謙卑。』 ※ 十九世紀美國戲劇家奧尼爾(Eugene O’neil)自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戲劇家。有一次他乘船旅行地中海,由於船長室視野較好,就進入船長室觀看前方風景,不料船長進來後就請他出去,奧尼爾很不以為然的加重語氣對船長說:『你現在是對世界上最偉大的戲劇家說話!』船長看了他一下,冒出一句話說:『對不起, ※ 某次美國選美會上,主持人問參選的小姐同樣的問題:『你認為全世界最偉大的人是誰?為甚麼?』有位小姐回答:『鮑勃霍伯(Bob Hope),因為他常取笑自己,來使全世界的人快樂。』我們基督徒若能謙卑自己,不以自己為是,也許世人就能因著我們而看見主,我想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了。 ※ 驕傲是死得最慢,且是最難死的一種罪。―― 達秘 ※ 一個人在得勝之後能不驕傲,他就得勝了兩次;一次勝過敵人,一次勝過自己。─ 林肯 ※ 張狂的人喜歡顯露自己的特長,以壓倒他人;有愛心的人絕不這樣做。─ A.A. Van Ruler ※ 愛,知道神造人;人人有其價值,有其用處;除了自己以外,神亦以其豐豐富富的恩典,創造豐豐富富各種不同的個人。有誰敢自誇?因為知道自己不過是神大花園中千千萬萬為主栽種澆灌的一朵小花,只要整個大花園給主、給人喜悅,就心滿意足了,絕不敢孤芳自賞。─ A.A. Van Ruler ※ 基督徒的美德,第一是謙卑,第二是謙卑,第三還是謙卑。─奧古士丁 【還缺少一點謙卑】美國鋼鐵大王加尼奇,貧寒出身,幼年失學,全靠自修,加以勤儉,遂成豪富,又成為一學者。一次他到英國蘇格蘭遊歷,他曾捐鉅款,在英國創立圖書館,所以蘇格蘭的四個大學校長,開會歡迎他,並設筵款待。席終大家圍爐談話,加尼奇自述他的成功史,正說得高興時,他問來賓:「我現在樣樣都有,甚麼也不缺,都是我一手造成的,請問,你們看我還缺少甚麼?那一樣神還未賜給我?」當時大家靜默無聲,忽然一位老校長低聲的說:「恐怕還缺少一樣,缺少一點謙卑。」——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聖經論驕傲】這些問題都是從聖經中找出來的,望讀者用敬虔的心,謙卑的態度,答覆這些問題。 天使為何墮落?(結二十八16~17)始祖為何犯罪?(創三6)該隱為何漂流?(創四5~9)人類為何分散?(創十一4)選民為何倒斃?(來三17~19)可拉為何被吞?(民十六3)摩西為何失敗?(民十四10~12)米利暗為何受羞?(民十二1~2)掃羅為何被棄?(撒上十五9~23)以利亞為何逃亡?(王上十三19)尼布甲尼撒為何降為禽獸?(但五20~21)伯沙撒為何亡國?(但五22~23)希律王為何慘死?(徒十二21~23) 朋友!你是否犯了驕傲的罪?你願不願在主耶穌面前澈底誠實,謙卑痛悔承認這罪,求他的寶血洗去污穢,作個柔和謙卑的人?聽罷!「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孫中山做清道夫】有一次,孫中山先生在香港演講,說及他革命思想的起源。他少年時在香港讀書,他覺得香港在英國人的治理下,街道是那樣清潔,不禁想到自己的家鄉香山縣的街道,不應該那樣污濁。於是,他回到香山縣,就親自的自告奮勇去做清道夫,每天把他門前的街道打掃得乾乾淨淨。因此他也能想到社會上一切的污濁,都應當,都可以如此清理。這才是一個革命家的思想。——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自卑的必升為高】從前英國有一位太子請客,紅衣主教(即天主教的首領)爭先欲坐首座,而太子早已請了本國的總監督坐上位了。紅衣主教是熟讀聖經的人,可是他忘了聖經曾說:「你被人請去赴席的時候,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貴的客,被他請來,他就要請你讓座,那時你必自覺羞愧,無臉見人了。」 聖經上正面的教訓是這樣:「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請你的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坐,那時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因為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溜到小禮拜堂去了】十九世紀中的英國大科學家弗志得,他的榮譽不朽,皆因他在物理學和化學上,以及磁電學上有極重要偉大的發明,直到現在幾乎每一本物理學的課本上,都可以找到他的肖像和小傳,假若沒有這些發明,今日的世界還不是現在的樣子。 一次,英國皇家試驗所的大廳裡,坐滿了知名的科學家,英國皇太子也在座。他們已經靜靜地聽了弗志得一點多鐘的科學演講,當講演快結束時,弗志得做了一個極其新奇眩人的磁電的試驗,大家都看得忘形出神,直到過了一會,才掌聲雷動,表示欽佩欣賞。當時皇太子,就是後來的愛德華七世起立提議,慶祝弗志得教授的成功。大家又掌聲如雷,比第一次更熱烈。忽然大家都停止了,全聽靜寂無聲,等候這位科學家,再上壇答辭。不料,久等這位老教授,還不見出來。原來他在講演畢時,早已溜走了,溜到什麼地方去呢?原來他是一個敬虔的基督徒,竟溜到一所小禮拜堂裡,赴他從不缺席的小禱告會去了。——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全是從神那裡來的】奧國大音樂家哈頓,平生最熱心宗教,創作了許多聖詩和詩譜。有些人批評他所作的樂譜,過於柔美,發出來的聲音,缺乏一般聖詩所有的嚴肅。哈氏回答他們說:「那是我不能自主的,神給我快樂的心情,我就用那時的心情讚美神,神一定寬恕我的。」 哈氏著作很多,「創造」一曲,尤為不朽的傑作。此曲譜作於一七九九年三月十九日,曾在奧國京城維也納公演,獲得空前的成功。當一八○八年三月八日在維也納大學演奏此曲時,哈氏也親自在場,那時他一衰老,不能步行了,身坐在椅子上,人把他抬到會場。入場時,全場人起立歡呼,只是他伸手指天,虔誠地說:「那音樂是從上面來的——是從神那裡來的!」——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屈膝才能見主】早年丹麥國有一位著名的雕刻家,費了多年的心力,才刻成一座主耶穌的像,那座像伸出雙手,口中如同喊著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真是叫看的人如同到了主耶穌的面前。一天有一位著名的學者,他來參觀這像,似乎覺得很失望,口中自言自語的說:「這座名像,那裡見得希奇呢!」旁邊有個小孩,看見這衣履翩翩的學者,滿口不滿意的,就走上前去,說:「先生!你必須走進跟前,屈膝跪下去,然後抬起頭來,才能看見主耶穌的面的。」那位學者聽了孩子的話,就屈膝跪下,果然看出那座名刻的意義,大受感動。 我們的肉眼,雖然看不見主耶穌,然而他卻看得見我們。只要我們跪下在他面前,對他說話,那就是信心。——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謙卑不喜炫耀的將軍】美國有個格南特將軍,他回家的時候,他的父親差遣僕人駕著馬車到車站去迎接他。火車到了,僕人到處尋找那位穿制服,佩勳章,威儀赫赫的將軍,卻尋不見,便以為他沒有坐這次的火車來。那知,正當僕人尋找將軍的時候,他卻穿著便服,自己背著行李,步行回家裡了。 德國大將軍毛奇,大勝法國,攻下巴黎,生擒了拿破崙第三。全德國無人不尊敬他。他凱旋回國時,君主大臣,商人農人,都去迎接他,稱讚他。他說:「我不喜歡這樣的熱鬧,我不過是盡了我的本分,如同我的同事同志們盡了他們的本分一樣,讓我回家去,修理我的玫瑰花園吧!」——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人人都有的過犯】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驕傲這個東西只存在上流階層。其實在街頭巷尾,你都可以看到。你可以看到那些髒兮兮、赤著腳的小孩子,他們弄來一條帶子,把它圍在脖子上,然後神氣活現地走在馬路上,好像他們是戴著一條金鏈子似的。驕傲是從人心裡生出、長大的,不是被加進去的東西,是自己在那裡生長出來的。窮人的驕傲跟富人的驕傲一樣多。而這就是為什麼大部份的人不願意到耶穌基督面前來的原因。他們不喜歡被別人笑,被別人嘲弄、揶揄或諷刺。他們付不起這個代價。——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謙卑上臺】有一位蘇格蘭傳道人到一個新的禮拜堂講道,他剛從神學院畢業,那天是他第一次講道。蘇格蘭禮拜堂講員用的講壇位置都比會眾高,講員必須先爬兩三個階梯上臺,再爬兩三個階梯才到講壇。這年輕傳道人把聖經夾在腋下,趾高氣揚地爬著階梯到講壇,自信要講一篇非常了不起的信息,一定會捉住台下會眾的心。但他自己的心卻已被這些雜念所分散,以致結結巴巴地不知講甚麼,更不幸的是講章掉下地板,必須走下階梯撿回來。總之,那天一切都很不順利。講完後他低著頭走下來,十分沮喪,消沈在失敗與罪惡感之中。一個老姊妹拉著他的白袍說:「如果你上臺像下臺的樣子,則你下臺就會像上臺的樣子。」彼得前書五章要我們自卑服在上帝大能手下,因為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參考資料:DP No.577)——張欽煌《小嗎哪》 【奇異的銅元】有一個金元和一個銅元,一同由造幣廠出爐,送到銀行出納處在臺上平排的放著。金元對銅元說:「走開,你是用銅造的,我是用精金造的,沒有人會看重你的;但我是世人所重用的,我將會經過達官貴人和高貴婦女的手,我將來會做大事,也許有一天,會用我做皇冠的。 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守財奴來到銀行,出納員把金幣給了他,臨別時,銅元對他說:「再見,祝你常常快樂」。金元還未及回答
,那守財奴已經把金元放在袋中,回到家裡,放在銀箱內,他怕財物給人偷去,又把銀箱埋在泥土中。不久這守財奴死了,沒有人知道他的財寶放在何處,這金元便從此失蹤,不見天日了。 當守財奴離開銀行之後,出納員看見一個老婦人跌倒在地上,有一個小孩子回家送給他的姊妹,告訴她這銅元是怎樣來的。這女孩子拿了這銅元到公園去告訴她的媽媽。當時有一個跛足的老乞丐求乞,這女孩子便將這個銅元給他,並告訴他這銅元的來歷。這乞丐拿著銅元向麵包店去買麵包,途中遇著一個賣畫的朝聖客,他賣畫時籌款要贖他的弟弟,因弟弟給土耳其總督掠去了。這乞丐被這朝聖客的故事感動了,就把這銅元送給那朝聖客,並且告訴這朝聖客這銅元的來歷。這麵包店的主人看見這乞丐的義勇行為,就把許多麵包送給他,比一個銅元所能買得到的多幾倍。 那朝聖客來到土耳其總督之前,將所有的款項交給總督,要贖他的弟弟,但總督不滿意,認為款項不夠,需要更多的錢財才肯恢復今天弟弟的自由。朝聖客隊總督說:「這是我所有的錢,我已獻上我所有的錢了,現在身上只有一個銅元,同時他告訴總督關於這個銅元一連串的故事。總督看了這個曾作過許多善事的銅元,心中喜歡了它,他說:「我要了這個銅元罷,也許它會給我帶來幸福的」。於是總督把所有的錢退還給朝聖客,而且恢復他弟弟的自由。後來總督把這個銅元掛在心胸上。 不久之後,總督去打仗了,有一枝箭正射中掛在胸部的銅元,因此總督的性命得以保存。戰爭過後,總督謁見皇帝,並告訴他自己的生命如何的被這銅元所挽救,並告訴皇上關於這銅元的一連串故事。皇上注視著銅元說:「真是一個奇妙的銅元,奇妙的銅元」。總督看見皇上的喜悅心情,於是便將銅元送給了皇上。皇帝便用一條金鍊子,把銅元掛在自己所用的劍柄上,作為裝飾。 有一天,皇帝要喝一杯酒,正在侍臣把酒敬上來的當兒,皇后卻要看看皇帝那把劍柄掛著的是什麼東西,當皇帝把劍遞交給皇后之時,那銅元剛巧跌落在那杯酒裡面。當把銅元從酒杯中拉上來的時候,那銅元已變成了青綠色,原來早有人在酒中放下毒藥,皇帝因銅元變色的緣故,得以保存性命。後來皇帝把這個銅元鑲在他的皇冠上,還加上各種價高而寶貴的寶石珍珠環繞著銅元,在他心目中看來,這銅元比一切的珍寶更寶貴。他這樣的做法,是叫人紀念這銅元所做的一切善行。世事常出乎人所預料,鑲在皇冠上的,不是那金元,卻是銅元。 由於以上的故事,可以得著下面教訓: ①身份高的人,不必自誇,誰敢保證他不會有潦倒的一天。身份低微的人,也不必自餒,誰敢說他一生會沒有出頭的日子。 ②驕傲的人,是不會行善的,因為他不但輕視別人,更加輕視窮人;那麼他那裡有愛心和憐憫心呢?所以更不會去做善事了。 ③貧窮的人卻勇於做善事,因為他們瞭解貧窮人的痛苦。正如古語說得好:「仗義每多屠狗輩」,確是不錯。 ④謙卑與驕傲的結果,在本故事裡,可以清楚的看見,正如耶穌說的,「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又說:「若想進天國,必須謙卑像小孩子,才能進去。」箴言書上說:「驕傲在跌倒之先」。俗語說:「滿招損,謙受益」,也是至理名言。 ⑤「善有善報」一語,雖是俗語,卻是真理,正如這個銅元一般,一生謙卑和做善事,結果卻得到鑲在皇冠上的報答。驕傲的金元,卻無影無蹤了。——蘇天佑《故事深思》 【前後兩個布袋】某城有一個人,外號忘恩,他將所得的,都裝在兩個布袋裡面。每逢出門,別的東西能忘,他這兩個布袋卻忘不了。行走之時,總見前面的布袋老比後面的重,因為盛的東西多,凡人待他的歹處,以及一切爭鬧、嫉妒、埋怨、……等等,統統裝在那個裡面。走不幾步,就從前面布袋,抓出一把,用手掖著細看細數;所以那裡東西雖多,他卻能一一記得清楚。後面的布袋用來盛裝別人待他的好處,其中廖廖無幾,也不拿出來看;所以東西雖少,不久也就忘了。 一天,忘恩正往前走,忽遇一人也背兩個布袋,彼此甚覺希奇。忘恩問他貴姓大名,那人說叫負義。忘恩問說:「老兄背的布袋裡面盛著什麼東西?」負義答說:「前面這個盛著我的功勞善,以及待人種種好處;後面那個盛著我的小錯,以及待人不周之處。裝在前面,自己看來容易,也叫別人容易知道。我的錯處裝在後面,自己看不見,別人也難知道。」 忘恩,負義一面談論,一面行走,猛然抬頭,看見前面又來一人,名叫謙遜。他也前後背著兩個布袋。三人一見相對而笑,不約而同,都背兩個布袋。忘恩,負義接著就問謙遜,布袋裡面些什麼:謙遜答說:「前面布袋,盛著別人的善行,和別人待我的好處;所以我把它作得特別的大,盛得東西也多。後面的袋裡盛著別人待我的錯處,袋作得小,盛的也少。」忘恩負義把頭伏下仔細一看,謙遜後面布袋底下,還有一個大洞,於是就問謙遜,這洞有何用處?謙遜答說:「那洞是我特意作的,好把人的錯處快快漏光,我也得以輕省許多。」忘恩負義說:「這樣,你走起路來,多看前面的袋,豈不耽誤工夫?」謙遜說:「非但沒有耽誤工夫,倒覺墜著身子往前,腳就走得更為快速。」忘恩負義聽到這裡,皆感慚愧至極! 你我背著什麼布袋?忘恩的袋?負義的袋?或是謙遜的袋?背著謙遜的袋,能叫你在這永生的路上走得更快?背著忘恩、負義的袋子,乃是把人送到死亡裡去。你要看看你的袋裡盛些什麼?千萬不要盛裝那些不該有的東西。你要記住別人的善行,想念別人待你的好處,而把別人對你的虧欠,不是,忘得乾乾淨淨。——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看半杯牛奶一器一笑】一個比喻:有兩個小孩,同看兩杯牛奶。這兩杯牛奶都只盛一半,一個看著笑,一個卻哭了。同樣看半杯奶,竟有不同的反應。為什麼一個笑呢?一個哭呢?原來一個看的是牛奶滿的下半杯,一個看的是牛奶空的上半杯。這個說出如果老是看空的一面就不能知足,挑剔別人不好的一面就必須愁煩。如果看滿的一面,看人的長處就會知足就會快樂。任何人都有他滿的一半,也有他空的一半,有弱點,也有優點,有長處,也有短處,有好處,也有壞處,沒有完全好的人,也沒有完全壞的人。所以不管人好歹如何?我們只可欣賞他的長處,以欣賞代替嫉妒,你就會笑。他有短處,包容他,不挑剔他,不打擊他,你就會快樂;否則,只會愁煩。「……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看自己要看自己的短處;看別人要看別人的強點。這樣,就能看別人比自己強。——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最大過錯人人不願居第二位】馬禮遜為人篤實謙遜,不慕虛名,不喜宣傳,只知工作讀書。一次接到老師濮固博士來信,說到米粦博士寄去的麻師曼的中文手法譯品,內容看來,確可證明其為抄襲馬氏的,不獨馬氏之錯這照抄,而且贏利書手民錯誤遺漏這之間也照樣遺漏,足為確證。又謂麻氏卻以長函斤斤置辯,且對馬氏之反應至為嚴峻苛刻,殊不可忍。因此力勸馬氏要為自己申辯,暴露彼方剽竊抄襲之醜行劣跡,以伸公道。 但是馬禮遜不與人爭,隱忍置之,緘默不與計較,繼續埋頭工作如故。他所求的世俗之虛名,乃天上的賞賚。「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五:26)。主耶穌說:「我不受從人來的榮耀」(約五:41)。 又有一次,越恒河差會傳來不幸的消息,後被派去幫助米粦之一、二青年對米粦有非議,怨謗交加。米粦則泰然處之,說:「讓我永以人之最弱最劣點品評其人。」馬禮遜獲悉亦不作多言,只在其報告書中說了幾句勸勉的話:「我以為各傳教事業的團體中,最大的過錯乃是人人不願居第二位——不甘下人。……當年主對各門徒一視同人,平等對待,不分高下,無所軒輊,……。」多年之後施理修女士(marry Slessor)也說:「大凡甘居第二位而歡歡喜喜服事的男人或女人有福了。這是很大的試驗!」——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勝而勿驕】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之時,領導北軍的葛蘭德將軍獲勝,但他毫無飛揚、跋扈的精神,不以勝利者的地位自居自豪。當他代表政府簽約之時,仍穿著一件斑痕累累的軍裝,和南方的李將軍見面,其態度沉靜謙和,令人肅然起敬。南方的李將軍也再現得不卑不亢的軍人氣概,一時引為佳話。 許多人一有些許成就,便趾高氣揚,自鳴得意,自高自傲,以致失敗跌倒。經上說:「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心裡謙遜的,必得尊榮」(箴二十九:23)。猶大王亞瑪謝打敗了以東人,就心高氣傲,以此為榮耀,向以色列王約阿施討戰,結果大敗被擒(王下十四:8—14)。 神救希西家王脫離亞述王的手,並醫治了他必死的病後,希西家驕傲起來。當巴比倫王差遣使者來送書信和禮物給他,他就把他寶庫的金子、銀子、香料,貴重的膏油,和他武庫的一切軍器,並他所有的財富都給他們看。他家中和他全國之內,希西家沒有一樣不給他們看的。自己有了什麼,都拿出來給他們看,以為自己多富強,誇耀自己,顯揚自己,結果他家裡所有的,並他列祖積蓄到如今的,都被擄到巴比倫去。神要剝光叫他驕傲的因素(參王下二十:12—18)。 約押謀殺了前來歸順大衛的掃羅的元帥押尼珥,大衛為此痛哭,失去了一個作元帥的大丈夫。大衛說:「我雖然受膏為王,今日還是軟弱」(撒下三:38—39)。這是大衛的謙遜。雖然這時猶大人,以色列人都已尊他為王,但他仍覺得自己是軟弱的,需要別人的説明,毫無驕傲自大的氣味。 經上說:「只要存心謙卑……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3,5)。基督耶穌的心就是謙卑虛己的心。我們都當以他的心為心,存謙卑的心。「世人哪能,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存謙卑的心是神看為善的,是神所要的。 倪弟兄說,自己對了而不驕傲,自己對了而能謙卑,自己對而能溫柔,自己對了而能幫助人知道錯,這必須把自己擺在一邊,才能作得到。——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藺相如和廉頗】戰國時代,趙國有一忠良的人,名叫藺相如,因為秦王應許以十五座城換取趙國的和氏璧,有人把他介紹給趙王,他便帶著璧往秦國去,見了秦王。因他看出秦王沒有給城的誠意,便拿著璧倚著殿柱,對秦王說:「如你強迫我,我就將我的頭與璧一齊撞碎在柱子上。」秦王竟不敢加害於他。 後來秦趙二國的王在澠池會盟。秦王請趙王鼓瑟,趙王鼓了瑟。藺相如不甘看他的主人受辱,也請秦王撃缶,秦王不肯。相如對秦王說:「如果你不撃缶,我就在五步之內以頭頸的血濺在你的身上。」秦王的臣僕要殺藺相如。他瞪著叱喝他們,他們都退怯,不敢向前。秦王也就因此懼怕,照著藺相如所說的撃了缶。秦國的群臣說:「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說:「請用秦國的都城咸陽為趙王祝壽。」從這些事看來,藺相如真是勇猛如同獅子。 但是趙國的將軍廉頗,因為多年身歷戰陣,建了奇功,看見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告訴人說,他見了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設法躲避,不與廉頗見面。有時藺相如乘車行在街上,遠遠看見廉頗的車對面而來,便吩咐車夫把車趕進一條小巷,躲避廉頗。藺相如的僕人,覺得他們的主人,以上卿之尊,竟然如此懼怕廉頗,認為乃是羞辱的事。藺相如對他們說:「廉頗與秦王那一個更可怕呢?秦王有那樣大的威權,我都敢在朝廷上與他抗爭,何至怕一廉頗。現今秦王所以不敢欺淩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們兩個人在。如果我們兩個人爭鬥起來,趙國豈不危險了麼?我所以躲避廉頗,是為國家打算。」這時的藺相如竟然溫柔如同羔羊一般。他也能不以上卿之尊而自居,這是謙卑。 藺相如尚且能如此,何況我們作神兒女的呢!我們都有基督作生命,這生命能使我們以基督的心思為心思而虛己謙卑。 這故事也可比喻;我們對仇敵魔鬼當如獅子一樣的剛強勇敢;對人當像羔羊一樣的溫良柔和。正如主耶穌,一面他是猶大支派的獅子,一面他是羔羊(參啟五:5,6)。這樣的生命在我們裡面,叫我們能作這樣的人。——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我不以為這是侮辱】在美國內戰期間,波多馬(Potomac)事件還未圓滿解決之時,有一次,林肯總統到了前線,要找李將軍談話。當他到達之時,叫傳令兵通知李將軍說,總統已經到達,想要見他。這位將軍竟然毫不客氣地說:「如果總統有意見我,他很容易找到我的帳蓬。」傳令兵聽了生氣,回來報告總統,並說:「你願意忍受這種侮辱麼?」林肯說:「我不以為這是侮辱。告訴他我到他那裡。」傳令兵說:「你要到他那裡去麼?」總統說:「是的。為了國家的統一與和平,我為他牽馬也是願意。」據說,論到林肯生平的書,已達一千一百本;但是論到那位李將軍的,卻是不多。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那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2,3)。林肯總統為了國家的統一與和平,能夠這樣,謙虛、忍讓。我們為著保守那靈的一,更該如此。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因著說了幾句驕傲的話,對民說:「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王上十二:14)。這時他心驕氣傲,以為「我的小指頭比我父親的腰還粗」(王上十二:10)。結果,立即導致以色列過分裂,只剩下一個半支派給他。「驕傲來,羞辱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箴十一:2)。「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心裡謙遜的,必得尊榮」(箴二十九:23)。——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成熟穗頭都是低了下來】汪佩真姊妹讀完神學就要出來為主作工時,去見一位在南京的高師竹老牧師。這位牧師與主很有交通,對她說;你出去作工之時,如果有人反對、棄絕、攻擊、逼迫,那是使你得益,且將成為你的祝福。如果人來歡迎、稱讚、高抬你,給你許多好處,那是使你受損,也會成為你的陷阱,你要小心提防。 他又帶她上到樓廊,前面一片禾田。那時,正是五穀成熟,將要收割之時,他就指著那些麥穗,並對她說,你看那些成熟了的穗子,因著裡頭豐滿,穗頭都是低下下來。那些尚未成熟的穗子,由於裡面虛空,不夠充實,穗頭都是高高仰起。屬靈的事也是這樣。凡是成熟的基督徒,因著裡面的豐滿,沒有一個不是謙卑的。惟有尚未成熟,裡面虛空,不夠充實的人才會驕傲。這些話叫她深受警惕。 「……保羅就說,你們知道,自從我到亞西亞的日子以來,在你們中間始終為人如何,服事主凡事謙卑,……」(徒二十:18~19)。保羅是個生命成熟的人,也是個謙卑的人,服事主凡事謙卑。他不是一事、二事、一些事謙卑,乃是凡事謙卑;他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不發怒氣不驕傲】蓋恩夫人說:一個人的生命越成熟,必定越謙卑。越成熟的麥穗越往下垂。謙卑是生命成熟的表記。 她看別人都比自己強。她看別人一點錯都沒有;但看自己一點品德也沒有。別人有品德,她就敬重他。若是聽見有人稱讚她,這就好像打她一樣。她說:「他們並不知道我墮落的光景,也不知道我裡面的困苦。」若有人責駡她,她就覺得罵得對。若稍微對人有些不客氣,她就向他們認罪,請他們寬恕,就是對家裡的僕人也是如此。這樣就使她不發怒氣,也不驕傲。她說:「怒氣實在是驕傲的女兒。一個真實謙卑的人就不該讓任何事件使他發怒氣。在人裡面。驕傲是最後死去的。在人外表的行為上,脾氣是最後死去的。一個人真實地向己死,就要沒有怒氣了。」她情願在神的旨意中卑微,遭別人反對,勝過藉著自己的揀選而得的寶座。——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不要再談到凱瑞博士了】凱瑞在世的最後一些日子,他說:「我的心中非常平安。我相信大限已到;我亦準備離開這個世界。何日、何時離開,我完全順服神的旨意。」有許多朋友和名人都來探訪他。有一位傳教士,名叫杜夫亞力山大(Alexamder Duff)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來賓,來看望他,盼望從他得到指導。杜夫在那裡,對於凱瑞的工作讚揚備至,言之不停。最後凱瑞打斷他的話說:「讓我們禱告。」杜夫就在他的病床旁邊跪下禱告。禱告完了,杜夫便站起來,與凱瑞最後一次握別。當他走出那個房間不久,他就聽見一個微弱的聲音,呼喚他的名字。他回頭一看,乃是這位老人叫他再回他的床旁。凱瑞就用鄭重溫和的聲音對他說:「杜夫先生,你今天的談話,全是關於凱瑞博士,凱瑞博士。我離開世界之後,請你不要再談到凱瑞博士了;我要你多多談到凱瑞博士的救主。」——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可憐小蟲睡在主的懷中】晚年的時候,凱瑞是一個「快樂的老人」。他自己說,他的願望幾乎無一不會成就。他在印度工作四十年。他感覺他的工作已經完畢。當他步入死蔭幽谷之時,已經疲乏得不能發生任何興奮。他「既無狂歡,亦無懼怕。」心中堅定倚靠那位釘死,而後復活得榮的救主。在他臨終前夕,有人問他此時的感覺和思想。他慢慢地睜開眼睛,用他微弱誠懇的聲音回答說:「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並且也相信他能保全我所交托他的,直到那日」(參提後一:12) 在他最後的遺囑裡說:「我吩咐在未辦理任何後事之前,先把我的合法債務清償,葬禮務要簡單節省。請把我安葬在我第二個愛妻凱瑞·沙羅特·愛彌利亞(Charlotte Emilia Carey)的旁邊。在我為她樹立的墓碑上空白處,除了刻上姓名和日期外,加刻—我是一個愚拙、可憐、毫無力量的蠕蟲;我睡在主的懷中。此外,不可加上甚麼。」 一八三四年六月九日日出之時,他在主裡安睡了。享年七十有三。舉行葬禮時丹麥居留地概下半旗誌哀。印度名人顯要、卑微的土著、印度教徒、回教徒,都來參加,執紼送殯。墓碑上刻著:「凱瑞威廉,生於一七六一年八月十七日,卒於一八三四年六月九日。我是一個愚拙、可憐、毫無力量的蠕蟲。我睡在主的懷中。」——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他使用很小很軟弱的人】戴德生一生成功的秘訣,就在他的謙虛。無論事情大小,不肯自負,必定多方禱告祈求,靠主得勝。他曾寫信給範約翰說:「想到可能我像參孫,不知道主已離開了他,冒然出去迎敵,以致失敗被俘,雙眼被挖。言念及此,不寒而慄。願主保守我,緊靠他自己。否則,我們所作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但是他為自己的聖名,必定保守我們。」信徒抱著這種態度,接物應事,可操勝券。 倪弟兄說,如果我們肯順服主,而用謙卑的心來尋求他,主必定指示我們所當作的。有一蘇格蘭聞名的牧師,曾對戴德生說:「你必常常感到神是何等奇妙地祝福了你的工作,叫你所作的一切這樣發達。恐怕天下,沒有第二個人享過這樣的榮譽。」戴氏很鎮靜地答說:「我的看法,不是這樣。有時,我想神是要找一個很小很軟弱的人,為他使用,好叫一切的榮耀都歸於他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戴德生作了那樣大的工作,仍以自己是個又小又弱的人。他並沒有因著有大的成就而認為自己高大。 「因為神阻擋驕傲的如 ,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五:5)。不管神怎樣高抬你,人怎樣高抬你,你卻沒有高大的感覺。不管你有了甚麼,都不可有高大的感覺,自滿的感覺。神不容許他所用的人驕傲自高。神加一根刺在保羅身上就是為此。他說:「又恐怕我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免得我過於自高」(林後十二:7)。 倪弟兄說,神從來沒有用過一個驕傲的人。人一有驕傲,神立時把他擺在一邊。如果我們驕傲自是,剛愎自用,我們就要被神擺在一邊。——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一位有名主人下的一個微小的僕人】一八九○年戴德生被邀去澳洲講道。在墨爾本(Melbourne)一間很大的長老會中,主席介紹戴德生時,稱他為「我們著名的朋友」。但他開始講道時這樣說:「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只是一位著名的主人下的一個微小的僕人。」神的僕人都當謙卑自己,無論神給你有多大的恩賜都不可以之誇耀自己,而只當歸榮耀給他。——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不去數點人數誇耀自己】由於慕迪的傳福音,許許多多的人得救了,但他仍然謙卑,不去數點人數誇耀自己。有一次,有一牧師問他,到底多少靈魂因他傳福音得救。他回答說:「博士先生。這我一點也不知道。感謝神,我不必知道。我並不登記羔羊的生命冊阿!」 雖然百萬靈魂因著慕迪傳福音而得救;但他仍然謙卑不去數點人數誇耀自己。引入神生命的路是何等的窄小,人必須微小才能經過這條路。在這條路上,不容許有一點的驕傲,誇耀自己。大衛數點人數,有誇耀自己的意念,立即受到神嚴厲的對付;「神不喜悅這數點百姓的事,便降災給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就死了七萬」(代上二十一:7,14)。這也就是大衛所禱告的:「神阿,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一三九:23,24)。——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學問高大心中謙卑】達秘的學問雖然高大,但他的謙卑十分顯著。他從來不讓他的學問侵略他的職事。有一位古神學家說:「基督仍舊釘死在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之下。」可是在達秘的身上不是如此。很少人聽見他在講道時引用希伯來文或希臘文,甚至好些生人希奇說:「這位就是偉大的達秘先生麼?」 他性格的高貴,和心中的謙卑,可以在一些極平常的事上表明出來。某次在讀經聚會中,有一位弟兄創立一個古怪的理論,據說是根據于達秘著作所說的話。隔了一會,達秘嚴肅地回答說:「若是這樣,達秘的著作,就完全不對,因為這種理論明顯的不合乎聖經,因此是不健全的。」不用說,這位弟兄實在是讀錯了達秘的寫作,他把自己的思想讀進達秘的著作裡面。 在某一次聚會中,某人當達秘面前傳講信息。那人局促不安,所講的決不能超出達秘。然而數月之後,還聽見這位可愛謙卑的神僕,私下告訴弟兄們說:「唉,巴不得我也能像某某弟兄那樣地傳達信息。」他毫無自負自信。 某次請他帶領露天佈道,他轉請一位比較年輕的弟兄擔任,因為他說:「我怕這項工作,深恐到了中途,不知道該說甚麼才好。」 當時在弟兄會中間,有好多弟兄,在英國皇家是有爵位的,他們都恭恭敬敬地把爵位送還皇家。達秘弟兄在他們中間是最有分量的一位;但是你不容易看見他一張像片。他不願意把他的像片留給人。他說:為什麼把我留給別人看,難道要人崇拜我麼?直到今天,達秘還沒有一本像樣的傳記。這是因為他從不讓人寫傳記,不願意給人知道他。——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覺察他是個柔和謙卑的人】宣信及其同工,常往各國環遊主領大會,許許多多的人得著屬靈的幫助。他的生命和人格,在都能從各種各類的聚會中表現出來。他的謙卑、恩慈,他的自由、活潑、天真、愛心、信心、敬虔、忍耐等等,以及愛護真理的心、遠大的眼光、寬大的胸懷、屬靈的鑒別力,似乎充滿在每一個聚會中,且能管理會中一切的空氣。有時人來到會中,只為批評他,卻被他的信息感化過來。 有一個女人素來反對宣信所傳的道,不喜歡她的丈夫去聽他講道。有一天,她竟然來了。宣信所搭的火車到達太遲,聚會快完,他才到會。他靜悄悄地坐在講臺後面,低頭默禱。主席並未看見他來。這位女人的丈夫告訴她說:「這位就是宣信!」她就注目看他,不由然地掉下淚來。她起先以為他是個……,但她第一次見他,就覺察他是個柔和謙卑的人,像他的主,拿撒勒人耶穌一樣。宣信雖未講道,卻已得著這位仇敵,作他的朋友。後來她一生一世幫助他的工作。——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極少提到自己】許多人鼓勵慕安得烈寫自傳;但他謙卑堅認自己屬靈經歷不夠,未予應允。一天,他正在勞威廉(Willian Law)的著作裡找材料。他的女兒在旁,又提起寫自傳的事。他說:「如我能有勞氏的經歷,也許我會接受勸說寫些;可惜沒有。」女兒表示,他的經歷雖與勞氏不同,卻同有其屬靈價值。他搖搖頭說:「孩子。不能這樣說,神對我一直非常慈愛。但是這件事,在我冒險動筆之前,還得多經歷一番。」他仍堅決謙辭,至終沒有寫下自傳。 在他的信息和著作中,很少提到他自己的見證。有一次,他曾向一位摯友表示,有些人對他自己不願顯揚感到不以為然。那位朋友就說:「我認為你的書所以大有能力,就是在於你極少提到自己,基督卻居顯著的地位。」這就是保羅所說的:「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王」(林後四:5)。——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出門之時不喜歡人接送】倪弟兄出門的時候,不喜歡人接送,常常是一個人。他覺得神的僕人,應該是卑微的,不受從人來的榮耀。有一次,他在上海,要去開封帶領特別聚會,一位同工先告訴他,有幾個人要送他上火車,他才答應。若不事先得到他的許可,他不喜歡人去送他。他最末了一次離開香港之時,不許人去送他,除了兩三位幫助他的弟兄之外,沒有任何弟兄姊妹送他。他孤孤單單地離開了香港。然而從他的深處,能說,我不是獨自一個人在這裡,還有那看不見的父與我同在。——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榮耀歸神不歸自己】宋尚節在洛陽傳福音時,一位瞎子得了醫治。那瞎子作見證說:「你們在禱告時閉了眼睛,我卻在禱告中睜開了眼睛,重見天日。」某西人說:「這是上主之恩,並非宋氏之功。」尚節說:「阿們!」「耶和華阿,榮耀不要歸與我們,不要歸與我們;要因你的慈愛和誠實,歸在你的名下」(詩一一五:1)。 一次尚節到太原,一位代表到站歡迎,沿途稱讚尚節,歷久不休。尚節正色對他說道:「我來,乃是為著榮耀主,現在還未講道,你就把我榮耀一番,此乃何意?」其人乃止。——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更多學習謙卑】尚節在長沙時,感到伯特利所辦的聖經學校以及所編的「聖潔指南」,都不如陳崇桂牧師所辦的聖經學校以及所編的佈道雜誌,使他認識需要更多學習謙卑;正如王策弟兄請他們吃飯,家中貼有張之江寫的條幅:「忍耐到底的得救,謙卑的升高得光。」 尚節說,我觀察計志文牧師在待人接物上真有愛心,而我自己每不注意此事,自歎不如。他這觀察別人之長,發覺自己之短,乃是學習謙卑;如經上所說:「……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他又說,要視同工之長為己之長,並以此為樂。保羅善於看別人的長處。 一次尚節與聶子英住在新神派醫生勃朗(Bloom)家裡,浴室不讓他們用,只許用鐡盆洗澡。尚節咳嗽發燒,對聶子英說:「讓我們學習謙卑,用愛心救一切能救的人。」他也說過,我感謝神,每到一個地方受到聽眾特別敬虔,又到一個地方不被歡迎,這樣好使我學習謙卑的功課。 徐佟茂如曾兩次請尚節去她家為她代禱。一日,尚節與景康同去。一到她家,見她家中佈置確實富麗堂皇。一見面,她稱自己是十字架,罵尚節是瞎子。他們要為她禱告,她則在鋼琴上亂彈。他們看出她是確被邪靈所附。待她略靜,要為她禱告,她就打尚節一個巴掌,使他半個臉都麻木了,左耳似乎要聾。尚節要走,她大哭起來,不讓他走。家人請尚節救命。尚節決定返回住處自省。神藉邪靈的口警責他驕傲。他自歎所作的工實在若無,聖靈才只滴滴降下,尚未大行澆灌下來;景康也提醒他確有驕氣存在。尚節求神赦免。晚上講道時,請會眾為他禱告,使他謙卑,作神合用的器皿。此夜尚節幾次醒來禱告,為自己的驕傲,求主赦免。 由此可見,神要尚節處處學習謙卑,神又在他身上加了一根苦刺(痔瘡後成痔癌),終生隨著他;如同保羅身上之有一根刺。這是神要他謙卑,不因恩賜大,工作大而自高。神要在他僕人身上作到有謙卑的性格,成為謙卑的人。保羅是個謙卑的人,「服事主凡事謙卑」(徒二十:19)。摩西經過四十年的磨練,成為謙卑的人,「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十二:3)。——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不要立大碑給人紀念】宋師母說,尚節病危之時,曾對她說:「不要為我預備好棺材,豎立大墓碑,讓人紀念,也不要作衣服,這個臭肉體,用土埋葬就算了。我盼主再來時復活被提。狐狸有洞,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首的地方。主的大僕人摩西死後,主把他埋葬隱藏起來,沒人知道他的墳墓。我願一生為主工作。我願意隱藏起來,不要立大碑給人紀念。如果你和三個孩子,要知道我葬在那裡,就用一塊小小的石頭,寫著主的小僕人宋某某就好了。」——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在小石板上寫上名字就行了】臨終之前數日,司布真說:「記著,在一塊小石版上,寫上司布真的名字就行了。」但是,愛他的人卻沒有照他的意思去作,反而在墓碑上刻著與約翰農夫相同的碑文:「讓風在我的墳墓上隨時吹動。假如墓碑上一定要寫字,請寫上:約翰農夫在此躺臥,等待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又在墓碑的另一邊刻上他時常寫在紀念冊上的歌詞:「自從我憑信心看見寶血之泉,救贖大愛常在我心,至死不忘。」 十一年餘後,他的妻子于一九○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在西沃特(Westwood)去世,葬在她丈夫的墳墓裡。——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稱譽是網羅】"諂媚鄰舍的,就是設網羅絆他的腳。”(箴廿九:5) 河邊有一蚌,它的殼異常堅硬。一天飛來兩隻鳥,想吃它的肉,可是用盡力氣也不能啄破那殼。那兩隻鳥就想一個聰明的辦法;把它合抱起來飛到天空,這蚌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上到高空,想不到現在一步登天,那能不高興!當它洋洋得意張開殼想高唱的時候,摔在磐石上跌得粉碎,讓兩隻鳥飽餐一頓。 【不誇張】孔子可敬處之一,是他能看見人的好處。如果你以為他是個只嚴厲責備人的老先生,那是錯誤的。實際上,他該責備時責備,該稱讚時稱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