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寬大、寬容、饒恕

 

【甚麼是大】人有了真、準、緊、勤四項性格,他就很容易作一個狹窄的人。所以在這時,他要注意『大』的性格。中國人以『海涵』一詞,來形容人的量大如海。但神賜所羅門王『廣大的心』,如同海沙。海沙圍海,所以聖經對大的要求更廣。人的大小,和他一生的事業大有關係。小的人,絕不能成就大的事。

 

【要從大處著眼】一個人操練了真、準、緊、勤之後,他很容易變『小』。按自然的律說:馬虎的人都是大的。但是事奉主需要一個『大』的性格。所羅門的心像還沙一樣大,沙包圍海,比海還大。要操練大,性格大的人讀經讀出大東西;性格小的人讀經讀小字眼,站講台只能講小題目,就是大題目也會給他講小了。作工的人必須學大,讀經從大處讀,去讀大東西,注意大的事,對人大一點。一摸就是大的,給人的帶領,對主的認識也是如此。

 

【寬大的心】林肯有一個政敵叫斯坦吞,他對林肯切齒的程度,有一次甚至說:「若是我們要找一隻猩猩,可以不必到非洲去,在我們眼前的林肯就是了。」但是,林肯卻並不這樣,他對於斯坦吞始終抱著寬大主義。林肯當總統時,為要選擇一個海陸軍的長官,見斯坦吞很合任這職務,就選拔他做總長,並不以他為政敵而忽視他。用這樣偉大的精神去感動人,所以林肯被刺後,他稱讚林肯是最偉大的統禦者。林肯所以偉大,皆因他對仇敵有寬大的心;愛仇敵是基督徒最好的特性。

    主耶穌被人釘在十字架上時,還求父神饒恕他們的罪惡。像這一種對仇敵寬洪的態度,雖然不易養成,然而做基督徒最重要的一點也就在此。——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心胸寬廣的人】歷史上為人尊敬頌揚的英雄偉人,多因有寬廣的心胸,和饒恕人的度量。路得馬丁說:「我的心太偉大,太快樂,不能與人為仇敵。」

衛斯理在美國傳道的時候,也曾常受冤屈,被人誤會。一次,他開除了一女教友,人就造謠言,說他是求婚不遂,假公濟私。一天,他在街上走,遇見一個男教友,在眾人面前發氣罵他許多冤枉語。衛斯理卻一點不辯白,也不發氣,恭恭敬敬的向那人鞠躬說:「你冤枉我,又不許我辯明,你這樣的發氣責備我,我只好多謝你的善意。」說完,再一鞠躬,就走了。

人的偉大與卑微,心胸的寬廣與窄狹,有一件事可以度量他,就是看他饒恕人的度量,和推讓的容積,有多大!——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赦免】某主人(布腓力)用皮鞭打他的奴僕,又向他說:『現在主耶穌能幫助你麼?』那奴就回答說:『他能叫我赦免你。』——倪柝聲《造就故事(卷一)》[譯]

 

【應有一個寬大的心】路德說:「我的心太寬大,太快樂,不能與人為敵。」司布真常對傳道人這樣說:「你們應有一個寬大的信,好像檏資茅斯,普裡茅斯的港口一樣,因為要為基督得人而有成就,乃是在人是否有一寬大的心為斷。」

倪弟兄說,你的心應當寬廣到一個地步,感覺到每一個人都是可愛的,對於每一個人都有興趣,只要他是人,就覺得他是可愛的;這樣,你才能事奉神。

「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你們狹窄,原不在乎我們,是在乎自己的心腸狹窄,你們也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我;……」(林後六:1113)。哥林多人雖然對保羅是狹窄的,但保羅對他們仍是寬宏的。保羅要他們以寬宏報答他。——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我也應當和你握手】有一個人專為搗亂,常來午間祈禱會和露天聚會,慕迪自己也制止不了他。有一天,祈禱會後,慕迪在門口和大家握手,這個人也走過來了。慕迪猶豫了一會,然後伸出手來說:「我想,主耶穌尚且和加略人猶大一起吃最後的晚餐,我也應當和你握手。」「」「」「」——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他都能饒恕若無其事發生】倪弟兄有一個很大的度量,在他一生之中,不知受到多少人的頂撞,但他都能饒恕,從不計算人的惡。從前為著生化藥廠許多人反對他,批評、譭謗,甚至當面責駡、頂撞,但是在他恢復職事之時,他都赦免。向他認罪的固然赦免,就是沒有向他認罪的,也都赦免。同工張愚之弟兄,當他去經營生化藥廠時,反對得相當厲害。但當倪弟兄恢復職事時,張弟兄看見自己的錯,向他認罪;他全都饒恕了,並且饒恕得「一若毫無其事發生」,仍和張弟兄同工。在上海末了的幾年,張弟兄成了他最好的一位同工,最終也一同為主殉道了。

還有一位同工李淵如姊妹,也因生化藥廠的問題,對他不滿,以致灰心,離開上海,到蘇州去,兩個人有好幾年的時間沒有見面。倪弟兄恢復職事後,福音書房的文字工作仍交她作。他的度量寬宏,能包容一切與他不相同的人,也能包容許多反對的人。他的度量被神擴充到寬廣的地步,所以他能有那麼多的同工,也能帶領那麼多的弟兄姊妹。

倪弟兄說,主信託你,叫你顯出他的恩典來,如果你沒有作,那是最大的損失。——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始終抱著寬大的心】林肯有一個政敵,叫史但頓,他對林肯有切齒之恨,甚至說:「若是我們要找一隻猩猩,可以不必到非洲去,在我們眼前的林肯就是了。」但是林肯並不是如此,他對史但頓始終抱著寬大的心。林肯當總統時,為要選擇一位海陸軍的長官,見史但頓適合這個任務,就選拔他來作,並不以他為政敵而忽視他。林肯用這樣寬大的心去感動人;所以林肯被刺後,他稱讚林肯是最偉大的統禦者。

林肯是一信靠主的人。他所以能對仇敵有此寬大的心,乃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主耶穌被人釘在十字架上時,還求父神赦免他們的罪;這是基督耶穌的心。感謝神,「……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林前二:16);我們都能以此作一寬大的人。」——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我要原諒你】柯查太太(Mrs.Cozad)原是教書的,一度停止任教。當她丈夫去世之後,她又決定恢復她的教書工作。可是這次她所選擇的,不是一間普通的小雪,乃是一所問題少年感化院(Institution for delinquent boys)。在她上任的那天晚上,有一男孩在餐廳裡無理取鬧,在她頭上潑了一杯冷水。這個男孩就被帶到校長面前。校長告訴他,他將照著柯查太太認為最合適的任何方式接受懲罰。柯查太太當時不能決定,說要考慮一下,第二天再告訴他們。

次日一整天,那個男孩一直不安地盯著柯查太太。最後,當其他孩子都離開教室之後,他滿懷戒心地走向她前,問說:「好罷,你打算把我怎樣辦?」柯查太太說:「孩子,我已經考慮了一整夜,我的決定只有一種作法——我要原諒你。」說時不禁流下淚來;那個男孩跟著也哭了。因著這樣,結束了那個男孩的不良行為,而且最愛柯查太太,成為她最好的學生之一。

赦免能帶來愛。路加福音第七章裡,那位犯罪的女人得了赦免,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主耶穌說:「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參路七:373847)。

還有一個故事說到這一面的事。有一婦人,她的兒子被定了死刑。有人領她去見林肯總統,請求赦免。林肯總統應允了,赦免了她的兒子。這位母親由於過分驚喜,出了總統的辦公室,半晌說不出話來。後來突對引領她的人說:「我知道這是謊言!」那人很驚訝地問:「怎麼是謊言?」婦人說:「人家告訴我,林肯相貌醜陋;可是他是我一生所見罪體面的人。」我們寬大,赦免人,就能感動人,得著人,使人悔改歸主。——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開啟她鎖閉的心胸】鄧肯太太性情孤僻,愛挑剔,喜歡囉嗦。她的丈夫因心臟病去世,最小的孩子也結婚了。於是她賣掉房子,買了一幢拖車房屋,每樣東西都是嶄新雪亮。她一直喜歡過沒有喧鬧,沒有髒亂的生活,每樣東西都得各在其所。漸漸她的孩子們和他的家人來看她的次數逾來逾少了,因為她總是囉嗦他們:「進門以後先擦擦腳底!注意不要在牆上按手指印。」一次因著鄰婦灌花澆水時不慎,灑在她家門廊上,她就和她大吵一架。後來發生一件事,使她省悟過來。

一次她去喬治亞州,看望她的姊妹貝蒂。貝蒂的獨子得了肌肉萎縮症,需要母親經常的照顧,因此貝蒂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每天早晨,鄧肯太太坐在靠窗餐桌啜飲咖啡之時,總是看到一個小老頭無目的地在她姊妹被弟弟前院漫步。一天早晨,那個小老頭拿著一條橡皮管澆水,不慎水從窗戶噴灑過去,弄濕了鄧肯太太的晨袍。她就大聲叫她姊妹說:「喂,貝蒂,告訴那個照顧你草坪的老頭,作事當心一些。」她姊妹答說:「他不知道那是我的草坪。他以為那是他的。」鄧肯太太漲紅著臉,生氣地說:「那真可笑!」她姊妹卻很平心靜氣地說:「我不忍心告訴他。他和他的太太,從一村莊搬到這兒。他似乎已經忘記他已不在農莊裡了。他認為這些都是他的。有時候,我不得不關上我的門或窗。可是我就是無法關上我的心。」鄧太太注視她的姊妹,想到她的姊妹多年以來被羈絆於照顧一個有病的孩子,卻無任何怨言,不僅如此,她還能抱著同情的心,花時間去體諒一個陌生老人的心。鄧肯太太想到這裡很受感動,自覺慚愧。當她回家之後,立刻去向鄰居道歉,並且著手試著開啟她鎖閉的心胸。從此,她的孩子和孫子們也慢慢地感到受歡迎了,也多來看她了。

我們的心胸應當向人開啟,關心人、同情人、體諒人。保羅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十二:15),就是含有這個意思,有同情人的心。

倪弟兄說,我們應當有個寬大的心量,包容神一切的兒女,把他們的事當作我們的事。事奉神的人該是大的人,大到一個地步,所有的人都能被他包進去,抱在他的胸懷裡。神是大的,所有的人,每一個人都包在他的胸懷裡。保羅是個大的人,吃肉的人,不吃肉的人,守日的人,不守日的人,堅固的人,軟弱的人,他都能包進去。他說:「……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林前九:22)甚麼樣的人他都能包進去。——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付十元律師費收二元五角債】從前美國總統林肯,在作律師的時候,春田有一個富人,說某窮人欠他一筆債,二元五角,屢索不還,因此對他如有深仇宿恨。那個窮人則否認欠過這筆錢,一直不肯償還。最後那個富人去找林肯,替他打官司,索還那筆債。林肯起初不肯,後來答應了,索費十元,必須立刻付現。富人立刻付了十元。林肯收了之後,就去找那窮人,給他五元,但以叫他立即去還那位富人所說的那筆債 條件。這樣,林肯賺了五元;窮人得了二元五角。富人雖如願以償,但是付出十元律師費,只收回二元五角的債,反而損失了七元五角。

馬太福音第十八章記載,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僕人,主人憐恤了他,免了他的債;但他卻掐住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的喉嚨不放,把他下在監裡。事被主人知道,大怒,把那不肯憐恤別人的僕人交給掌刑的。我們的神是憐恤人的神。人若不肯憐恤人,不肯饒恕人,也必遭神忿怒,而受虧損,或許是現在受虧損,或許是將來受虧損,遲早會受虧損。「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3)。

小的人不肯赦免人、饒恕人。人欠他十兩銀子,就掐住人的喉嚨不放。小的人就是饒恕人,頂多七次(參太十八:21)。大的人不計算人的惡,不輕易發怒(參林前十三:5),欠他千萬銀子都赦免了,能赦免人七十個七次,能海涵,能包容得了(參林前十三:7)。——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與民同樂】一次,一位德國國王,從亞洲收到一株十分好看的花,視如至寶,因在德國境內從未見過這樣的花,遂命園丁留心培植,仔細澆灌。到了開花時候,園丁每日看守,不敢稍離,惟恐萬一大意,被人偷摘。一天,園丁轉臉之間,有人從他背後摘去一枝,園丁發覺,一把將賊拿住,立即解到王前,奏請懲辦。德王一聽,立即大怒,就要懲辦賊人。但又轉念,我愛的花,百姓也都愛之,此人今來偷摘,無非是因愛花。如為愛花懲罰百姓,將來怎麼懲罰那些作奸犯科的人?不如大敞園門,讓各等的人進來,隨意觀賞,與民同樂倒好;並且吩咐園丁,不要告訴這位摘花者的名字,免得因王記性太好,記住他的名字之後,不能恩待他。

我們的神,遠勝這位德王萬倍,我們雖然犯了許多的罪,但他已將我們的罪丟在背後,永遠不再紀念。經上說:「我塗抹了你的過犯,像厚雲消散;我塗抹了你的罪惡,如薄雲滅沒」((賽四十四:22);「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紀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耶三十一:34)。我們也當像神一樣,饒恕人的過犯,忘得乾乾淨淨,永遠不再紀念;這個才是真的饒恕,不是「埋斧留柄」的饒恕。

我們也當不自私,有福與人同享,有好處與人同得;如同這位國王,大敞園門,讓人賞花,與民同樂。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林前九:23,十:33)。保羅這個人一點不自私,無論在屬靈上,財物上,體力上,連自己的性命,都是公諸於眾,不為自己,而為眾人。他說:「……我在肉身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的」(腓一:24)。他甚至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九:3)。

戴德生舍去一切,為著在中國傳福音救人靈魂。他說:「假使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愛心須大度量須廣】尚節說,我家中有三個小孩,食性不同,一個不好吃菜,一個不愛吃肉,還有一個不喜吃魚;各人恩賜不同,不要驕傲,不要作王,不要勉強別人;愛心須大,度量須廣;我不吃肉,不要勉強別人也不吃肉。或說須浸,浸須三次,我說一次夠了;或有立而浸,或有跪而浸,這都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作新造的人(參加六:15)。度量須廣,彼此包容,作一寬大的人。——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不跟他計較】蘇格拉底是希臘時代最有名的哲學家,有「西方的孔子」美譽。
他有一個最為人所熟知的美德,就是忍耐。不僅對他的悍妻百般忍耐,就是對不相識的人也重不與計較。
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到街上散步。突然有個年輕人不知從哪裡冒出來,手中拿了一根棍棒,打了他後拔腿就跑。
他的朋友見狀立刻就追了出去,但卻被蘇格拉底給攔了下來。
「為什麼不讓我去抓他?難道你怕了他不成?」他的朋友不解的問。
此時蘇格拉底一邊揉著傷處,一邊笑笑的回答說:「老朋友,如果一頭驢踢了你,難道你要踢還牠嗎?何必跟驢一般見識呢?」
他的朋友點點頭,兩人相視大笑而去。

【因神的大愛而饒恕仇人】清代末期義和團仇外的時候,一般人稱外國人為大毛子,稱在教會做事的中國人為二毛子。當時義和團抓了一個牧師,縛在樹下。牧師的妻子抱住丈夫的頭,兒子抱住父親的腰,但團兵推開牧師妻子,一刀斬過去,牧師的頭就離開身體,鮮血流在他兒子的臉上。從此母子頓成為可憐的孤兒寡婦。二十年後,北伐軍在北平戰役中,有一受傷軍官,被抬到一間軍醫院,一個年青的外科醫官,正要為這軍官動手術的時候,一看見這軍官的臉,不禁怒髮衝冠,因為他是殺父的兇手。若要報殺父之仇,此時實在太容易了。可是他跑到室內,關起門來禱告。求主加他力量,殺掉這一不共戴天的大仇人。這二十多年間,所過的孤兒寡婦的生活,實在太痛苦了。但主給他的話語,是要他愛仇敵,他只有順服主。後來當這軍官痊癒快要出院的時候,當這個青年醫官向他表明身份的時候,軍官大驚失色,請求他饒恕。但青年醫官卻告訴他,起初他想要殺他,但神卻要他愛他。軍官大受感動,不願離開醫院,因為被他的恩情所感,願意終身跟隨他,做他的助手。保羅以神的慈悲勸我們,是要我們想起羔羊為我們被殺的恩情,來感動我們,把自己奉獻。

 

【從不赦免人】有一次,衛斯理與一位將軍一同旅行,看見將軍向他的僕人發怒。僕人立即向他懇求赦免。但將軍說,我從來不赦免人。衛斯理就對他說:「將軍,我盼望你從來不犯罪。』信徒需要彼此饒恕,如同神在基督裏饒恕了我們一樣。只有我們免了人的債,才能向神求免我們的債。『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麽。』(馬太福音十九章三十三節)


【彼此饒恕】老王習慣早上起來就到老張的早餐店,叫份燒餅油條和豆漿,來填飽肚子。貪小便宜的老王總是在豆漿喝到一半的時候,向老張抱怨豆漿太甜了,要求加點豆漿沖淡,又喝了一點,又抱怨豆漿不夠甜,要求再加點糖,如此往返,倒佔了不少便宜。
有天,老王和老張不約而同參加附近教會的佈道會,臺上講員鼓勵聽眾要學習尋求別人的饒恕,也要饒恕得罪你的人。老王深受感動,就走到老張面前請求老張原諒他,因為他常在吃早餐時,佔他的便宜,此時,老張就說:「我原諒你但請你也原諒我。」老王不解地問:「為什麼?」老張不好意思地說,「當你每次要求我加豆漿或加糖時,我常生氣地在豆漿裡面吐了點口水再端給你喝。」老王一聽見這話 不勝其怒,給了老張一個巴掌,生氣地說:「你怎麼可以這樣?」

【埋斧留柄】一位青年腰攜一斧,終日尋找他的仇人,準備將他劈死。一天,聽見福音受了感動,知道恨人殺人是罪,當場認罪悔改。過了一個禮拜,傳進人看他沒有得救,沒有改變,問他到底悔改了沒有。他說,他已悔改了,幷且聽道以後也認過罪了,將準備殺死仇人之斧已埋在土中了。牧師覺得非常奇怪,那有真悔改而不得救之理,遂說:「你的斧頭埋在何處?我與你一回去看看。』不看則已,一看才知他的斧頭雖是埋在土裏,斧柄還是高高露在地上。牧師問他何故埋斧留柄?他說,準備遇見仇人之時可以立刻持柄擊殺之。弟兄姊妹彼此認罪,彼此饒恕,必須是從心裏作的,不該僅是口頭的。『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馬太福音十八章三十五節)

 

【沙漠中的朋友】阿拉伯傳說中有兩個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點他們吵架了,一個還給了另外一個一記耳光。被打的覺得受辱,一言不語,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們繼續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們就決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點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來了。被救起後,拿了一把小劍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問說:「為什麼我打了你以後,你要寫在沙子上;而現在要刻在石頭上呢?」
      另外一個回答說:「當被一個朋友傷害時,要寫在易忘的地方,風會負責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幫助,我們要把它刻在心裡的深處,那裡任何風都不能抹滅它。」
      朋友的相處,傷害往往是無心的,幫助卻是真心的。忘記那些無心的傷害,銘記那些對你的幫助,你會發現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寬容體諒──先要求自己】                                                             
讀經:路加福音六:27-38
金句:「你們願意人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的待人。」值得我們深思、
        實踐!(路加福音6:31
    耶穌曾說:「你們願意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的待人。」意思是說:
如果我們期待別人「怎樣」地尊重我們,我們就要先「那樣」地去尊重別人。
    有些人人只知道要求別人應該要體諒、忍讓他的缺失,但卻很少肯由衷
的去體諒、忍讓別人的難處。
    例如有個兒子對他的父親說:「爸!你以後不要對我兇,也不能對我發
脾氣,因為老師說,我正是青春期的青少年,經不起打擊!」
    父親回答說:「你才不該惹我,因我正值更年期,耐性有性!」這個故
事道出了現代人的通病。── 施達雄
默想:溫柔並不是軟弱。

 

【情願吃虧】

經文﹕太五:38~42

金句﹕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太五:42)

  在一次的宴席上,曾有人向大家介紹他自己時這樣說:「我什麼東西都吃,就是不吃虧。」的確不能吃虧是人本性中的弱點,然而一個只知道保護自己,凡事與人斤斤計較不肯吃虧的人,終究會吃上大虧。

  在一般人遭遇到吃虧的事情時,總會呈現出幾種不同的反應:(1)以牙還牙式的保護。(2)向人訴苦爭取同情。(3)埋怨上天,內心充滿怒恨。然而,若與人斤斤計較就真能得到什麼利益嗎?聖經說:「不可為惡所勝,不要以惡報惡。」又說:「不要自己伸冤,報應在我。」又說:「為什麼不情願受欺呢?為什麼不情願吃虧呢?」其實,有許多事情已經證明暫時的吃虧並非真正的吃虧。

  清朝三大家之一的魏禧曾把君子或小人很清楚地刻劃出來,他說:「我不識何為君子,但看日間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為小人,但看日間無事好佔便宜的便是。」每當在爭執或氣憤時,讓我們想起「為什麼不情願吃虧呢?」這句話,必能使我們忍受下來。保羅曾說:「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是愛也。」美國有一位參議員要競選連任,他的品德優良,熱心助人,享有美好的聲譽。他的對手卻使盡卑劣手段,捏造惡事詆毀他。他的助選員氣憤地向他報告:「你可知道對方如何罵你嗎?你難道一點也不想採取行動嗎?」參議員看了他的助選員和顧問,然後非常平靜地說:「我年幼時養了一隻狗,這隻狗每逢月圓時必向月亮高聲咆哮,吠一整夜,害得我們無法睡覺。但是狗雖狂叫不停,月光依舊普照大地,毫未受損。」他又說:「關於此事,我不準備再做什麼,我也不去理他,我只想讓那光繼續照耀人間。」

  「若我們不能饒恕別人,很快地,我們就會變得像那個人一樣!」── 李佳民,《成功人生》,門徒傳道基金會,蒙允刊登

默想:人種的若是莠草,豈能期待摘得鮮花呢?

 

【大】

   ()人的心大作大事;事奉主的人要大,因事奉主、建造教會是世界上最大的事。

         1.主的心廣大,在十字架上為釘祂的禱告(路廿三34)

         2.神賜所羅門廣大的心,事奉神、治理以色列國(王上四29)

         3.保羅有寬宏的心(腓一15~18;林後六11;林前四3~4)

   ()你的心如何――

         1.小的人容不下別人的反對,立即報復(路九55)

         2.小的人自私,斤斤較量,計算人惡,不赦免人,不饒恕人,吝嗇,小心眼兒;頂多饒恕七次(太十八21~22)

         3.小的人器量小,猜疑人,難與人配搭。

         4.小的人容易自滿;大的人常覺自己不夠。

   ()基督是大;讓基督安家在我們心裏,我們就大了。

   ()環境中一切都為你效力,叫你的心擴大(羅八28)

   ()大不是粗,不是無所謂,不是不在乎;乃是心大、眼光遠大,有基督的心,有神的眼光(林前二15~16;腓二5;約壹四4)

──《性格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