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巴比伦」 巴比伦 Babylon(地名) 字义: 混乱 Confusion,巴力的大门 Gate of Baal 汇编: •赛13:1;创10:10,11:1-7;耶50-51始自宁录,巴别塔建于此地,原为示拿地,至尼布甲尼撒王时,繁荣已到极点后被神咒诅成为荒邱。 ―― 陈瑞庭 巴比伦/巴比伦帝国(Babylon, Babylonia)一般而言,指米所波大米南部之地。政治上言,指勃兴于米所波大米南部的古代帝国,尤指主前六、七世纪,该帝国的首都巴比伦(或巴比鲁,意即「神的门户」)。地理上言,指今伊拉克东南部的地区。广泛而言,可指该地区或该地居民,指该帝国或其国民,也可指米所波大米的一种古代语言。地域巴比伦主要的地理特征就是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这两条大河。两河俱发源于土耳其东部山系,两河的起源是分向而流,至巴格达一带则渐渐接近,再往南汇流而入波斯湾。两河流域在巴比伦兴起之前曾有两类文化极一时之盛,经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定,北部为亚甲,南部为苏默。巴比伦的政治领域和地理领域基本吻合,但政治中心并不在两河之间肥沃的冲积平原上,而是在沿河两岸和幼发拉底的支流上。王国疆界也时向东延,越过底格里斯河,沿着这河的东部流域,直入札格罗斯山脉的平原和山地。其政治与文化影响沿两河上游伸延,在幼发拉底河超越马里,在底格里斯则远达亚述。苏默与亚甲:主前3200至2000年巴比伦文化之形成是苏默文化对该地各方移民的熏陶之功。主前3200至2900年之间(本条目的年期基本上都是约数),苏默文明在巴比伦开始繁荣。当时通行于该地区的语言主要有两种:一是亚甲语,属闪语系;一是苏默语,其语系至今不详。操苏默语者大多居尼普尔至波斯湾之间;操亚甲语者则居尼普尔以北之地。起初,苏默人的生活习俗风靡巴比伦南北,各民都争相仿效。今从巴比伦发现的可释铭文,其最早者即是苏默文字,时在主前3100年。苏默文字在两河流域至少通用了700年之久;事实上,苏默人所创的楔形文字,使用了将近3,000年。终于,亚甲文化开始起而竞争。亚甲王撒珥根一世(意即「真龙天子」,主前2339-2279在位)从南方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领袖地位。撒珥根一世建立了首都亚甲(或亚迦得),该城故址今已不详;不过从此亚甲这名字,就连上了撒珥根的王国、他所说的闪语方言,以及巴比伦北方之地。撒珥根一世开创了一个帝国,臣服了苏默各城及亚甲地区,继而进侵米所波大米北部各城,更沿幼发拉底河北进,君临叙利亚。亚甲帝国在撒珥根及其后继者的统治下,延续了200年(主前2334-2154),便亡于东边山区民族古第人之手;古第人旋即被乌鲁克城的苏默王乌杜赫加击败,使苏默人在巴比伦又享受了一段政治与文化的复兴时期。这一代的苏默王朝,以一度兴盛的苏默城市吾珥为中心,重建其势力。历史学家称此重振苏默遗风的王朝为「吾珥新苏默帝国」或「第三代吾珥王朝」(主前2112-2006)。不过,苏默人的好运不久便过去了;第三代吾珥王朝最后的30年内,无论在苏默或亚甲作王的多位君主,都取了闪族名字。前巴比伦王国:主前1900至1600年此期间,由西而至的闪语民族东迁,他们原是叙利亚的游牧民族,称亚穆鲁或玛尔突,带给巴比伦极大的军事威胁。亚摩利人入侵现代学者根据亚穆鲁人所用语言的名称,称他们为「亚摩利人」,亚摩利人早在撒珥根王朝以前(主前2340之前),已出现于历史舞台。当时的巴比伦人鄙夷他们的生活习俗,视他们为蛮夷。这个游牧民族的先祖十分混杂,与亚甲人也有部分的血统关系,亚甲人在语言与文化的某些特征上与他们有很大的歧异。从亚甲第五代君王沙卡里沙利在位开始,亚摩利人便成为两河流域之患。一世纪后,在第三代吾珥王朝早期,亚摩利洪流首次冲击巴比伦;至第三代吾珥王朝最后两位君王治下,又出现了亚摩利洪流的第二次冲击。亚摩利人的第二次迁徙,正值巴比伦遭逢不稳定的政治局面,苏默王朝的政权动摇,于是一个由亚摩利人控制的巴比伦王朝便趁势而起。吾珥陷落新苏默王朝最后的一位君王伊比新在东西两面都受到军事的威胁,更面临国内的叛乱。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溯500哩处的马里城总督伊斯比以拉,乘亚摩利人入侵之机,拥兵自立,并于距吾珥仅50哩的以新建立新国都。同时,另有一位具亚摩利名字的军长在拉撒称王;拉撒与吾珥隔河相望,仅20哩之遥。同时,各地的藩臣和外来的移民,都纷纷割地自据,第三代吾珥王朝大势遂去,不久京城失守,被乱兵洗劫一空。吾珥沦陷,以新和拉撒也受牵累,仅以幸存;但也无力管治巴比伦。巴比伦的兴起以新和拉撒各经7位君王统治后,另一个亚摩利王朝在亚甲地的巴比伦兴起。巴比伦早在第三代吾珥王朝时期最先被提及,现今是首次成为国都。那时亚甲与苏默的国土分别由3个主要王朝割据,此外尚有一些不成气候的小国如西巴尔、鸟鲁克、基士等分别为亚摩利的首领所统治。巴比伦王国第一代王朝的肇基者是苏姆亚本(主前1894-1881)。我们对这位开国元勋所知的不多。他和随后的4位合法继承人,依次为:苏姆莱勒(主前1880-1845)、沙比翁(主前1844-1831)、亚比勒新(主前1830-1813)、新穆巴利(主前1812-1793),安享太平的统治了一个世纪。这些君王在位时热衷于宗教建设和修筑防御工事,以及保养一个运河灌溉系统;少有攻伐争疆之事。所以,百年来巴比伦王国的疆土向四周扩展不到50哩。第六代王汉模拉比(主前1792-1750)即位后,把巴比伦变成一个称雄天下的帝国。在他治下,巴比伦的疆土从波斯湾上溯,沿底格里斯河,直达亚述诸城,沿幼发拉底河则至马里为止。然而巴比伦的盛景不长,到汉模拉比之子三苏以鲁拿(主前1749-1712)治下,国势已衰颓;虽然国祚又延续了一个世纪,但连第一代君王苏姆亚本创业时的规模都不能保持了。群小争雄时期:主前1600至900年主前1595年,赫人攻陷巴比伦,巴比伦第一代王朝至此完结。此后,巴比伦便进入历时200年之久的黑暗时期(至主前1377左右),因为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并无记载遗世。 黑暗时期初段此期间,巴比伦曾一度为斯兰王朝所控,稍后则称之为第二代巴比伦王朝。关于这个王朝,我们只知是崛起于巴比伦东南边陲之地。两年后,这王朝已没落,政权转入卡施人之手。卡施人数世纪以来,卡施人从东面的札格罗斯山脉持续的向巴比伦渗透。汉模拉比的继任人三苏以鲁拿的军事记录首次提及此族的名字。于三苏以鲁拿及其继任人亚比耶书(主前1711-1684)在位期间,卡施人渐渐定居于幼发拉底河谷泰卡城一带,并于主前1740年建立了王朝。最后,卡施人攻陷巴比伦,建立第三代王朝,统治该地约4.5世纪之久。以拦人卡施人先受到从东北起兵的亚兰和亚述攻击,最后却被以拦人击溃。以拦人是来自两河汇流处以东的地方。不久,以拦便退出(或被逐出)巴比伦,蛰居已久的以新诸王便复出,建立了第四代巴比伦王朝(也称为第二代以新王朝),这个王朝延续了超过一个世纪(主前1156-1025)。黑暗时期后段在接着的短短50年内,巴比伦连迭7君,共历3朝,即第五代王朝、第六代王朝及第七代王朝。第五代王朝(主前1024-1004)是从斯兰来的卡施人所建,故也称第二代斯兰王朝。第六代巴比伦王朝(主前1003-948)也称巴兹王朝或巴兹族,是亚兰人所建。第七代巴比伦王朝(主前983-978)是以拦人所建,只一代,6年后亡。这3代王朝及其后一个较长的第八代王朝(主前977-732)的历史俱无从查考,故称为黑暗时期后段。亚述、埃及和赫人诸强的国势也同时受创,于主前十二至九世纪呈现一段权力真空、政治不稳、动乱的时期。当时以色列人在没有政治牵制的优势下,大卫和所罗门治下的希伯来帝国达到了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亚述的统治:主前900至614年在无史可寻的黑暗时期之末,局势发生很多变化,主要是亚兰人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亚述威武残暴的君主,再次伸张亚述的国势。其中的4位君王:亚大得尼拉力二世(主前911-891)、突古提尼努他二世(主前890-884)、亚述那斯保二世(主前884-859)、撒缦以色三世(主前859-824),向北、东、西大肆用兵,使亚述威震三方;他们又把亚兰各族赶往南方,很多去到巴比伦南部,散居在底格里斯河下游和以拦边界之间。虽然第八代巴比伦王朝尚未被亚述吞拼,但已无力抗衡。 迦勒底人的兴起当时迦勒底人起于两河流域之南,这个部族于250年后导致一个新巴比伦帝国的出现,恢复了巴比伦的光荣。迦勒底之名首见于主前九世纪的亚述编年史,是国家,也是人民的名称。迦勒底人祖居两河下游,在波斯湾及巴比伦南边各城中间地区,其地多湖泊沼泽,芦苇丛生。迦勒底人与亚兰人非属同种,但两族的社会与经济结构颇为相近;迦勒底人于后期又改说亚兰语,并使用亚兰文字。他们以捕渔、狩猎为业,也有少量耕作和畜牧;后来渐强,便进占了两河沿岸之地。其雅金支派尤为好战,以拦人常以财货武器贿赂他们,他们便时时为患巴比伦王国。 迦勒底人野性未驯,不受羁缚,拒付巴比伦的税捐赋役,只忠于本身部族,更时常抢掠邻近城市及商队的财货。在巴比伦与迦勒底的势力此消彼长之下,亚述人和以拦人的介入,更使局势混乱。臣属之国率先侵入巴比伦的是撒缦以色三世。先是巴比伦第八代王朝国王玛尔杜克撒基施米的一位兄弟在亚兰人支持下欲夺王位,玛尔杜克撒基施米向亚述求援。撒缦以色遂率兵消灭了叛军,进入巴比伦城,对这座古城及其中居民十分尊重。他旋即统军南下入苏默地,将盘踞在那里的迦勒底人逐回海湾老家。但撒缦以色没有拼吞巴比伦,玛尔杜克撒基施米仍保持王位,却矢志效忠,臣服亚述了。撒缦以色朝末年国境内反叛迭起,其子闪施亚达五世(主前823-811)在位期间,忙于平乱。他曾两次平服巴比伦,但巴比伦始终维持独立。继其位的亚大得尼拉力三世(主前810-783)以后4朝(主前782-745),亚述国力已显不支。但此时巴比伦也有内乱,未能趁机而起。正是乱世出英雄,两国不久竟都出了英明君主。亚述是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主前745-727)篡位;巴比伦则早于3年前有迦勒底人拿布尼沙(主前747-734)继位,接续第八代王朝的大统。提革拉毘列色派大军进入巴比伦,以防亚兰人入侵,巩固拿布尼沙的王位。然而拿布尼沙一死,亚兰首领拿布密坚色利(主前731-729)就夺取了王位,建立了第九代王朝。提革拉毘列色立即出兵击败了窃国者,掠夺其部族属地,并以普鲁之名自兼巴比伦王(主前729-727),是为巴比伦第九代王朝之第二任君王。其子撒缦以色五世(主前727-722)即位,也身兼两国之王,其史迹遗世不多。在撒缦以色在位期间,因以色列王何细亚(主前732-723)反叛亚述,曾发兵征伐以色列(王下十七1-6)。米罗达巴拉但撒珥根二世(主前722-705)继撒缦以色五世为亚述王。他如何得位仍是个谜,很可能是篡位,因他取名撒珥根(「真命天子」之意),与1,500年前的亚甲王同名。 撒珥根二世即位之前,东方的以拦人常干扰巴比伦内政,煽动叛乱。巴比伦国中的亚兰族长每有不满亚述的欺压,以拦人就援以人马兵械,教唆谋反。撒珥根二世即位的同一年,即有出身雅金支派的迦勒底首领米罗达巴拉但二世,在以拦人支持下打入巴比伦,自立为王。撒珥根发兵征剿无效(主前720),米罗达巴拉但统治巴比伦达11年之久(主前721-710)。撒珥根二世于用兵数年,连连获胜之后,再次征讨巴比伦(主前710),一举而下。虽然他自号巴比伦王,但仍承认米罗达巴拉但为雅金王;米罗达巴拉但此时显然避居以拦。撒珥根二世之子西拿基立(主前705-681)即位后,米罗达巴拉但立刻率以拦兵马卷土重来,他掀起境内所有亚兰人和迦勒底人一起对抗亚述,遂于主前705年进占巴比伦城,再自立为巴比伦王。米罗达巴拉但卷土重来期间,曾派专使往犹大国贻送国书和礼物,慰问犹大王希西家的病况(王下二十12),但他真正的目的恐怕是招揽另一位盟友反抗亚述的霸权。希西家欣然接纳并善待来使,表明他有意结盟。犹大王的政治头脑一时为虚荣心所冲昏,竟把府库所藏一一向来使展示。这骄傲轻率之举深遭先知以赛亚谴责,先知更预言犹大必为巴比伦所灭,王的库房要被掳掠一空,皇室后裔尽成俘虏(王下二十13-19;赛三十九)。不过,米罗达巴拉但不久便为西拿基立所黜,并放逐异域,亚述王另立别里伯尼为巴比伦王。从有关史料可知,3年之后,米罗达巴拉但又潜回巴比伦,再一次煽动叛乱(似与别里伯尼合谋)。亚述再次发兵进剿,叛乱暂平,但巴比伦之独立运动已经一发不可制止。主前689年,巴比伦人在以拦人支持之下又兴谋反,西拿基立的讨伐军几被击溃。亚述王一怒之下派重兵一举攻克巴比伦,焚掠之余,更将城庙所祀众神「掳去」。战战和和的岁月西拿基立之幼子以撒哈顿经过与兄长们一场浴血线斗争之后,才可以登上王位(主前681-669)。他登位之后即重建巴比伦城并拓展城的范围。此举深得巴比伦臣民之拥戴,使他在位期间巴比伦不再生乱。以撒哈顿在驾崩前3年便预立其子亚述巴尼帕为王位继承人(主前669-627),立另一子沙玛士深乌根(主前668-648)为巴比伦王。以撒哈顿死后,王位顺利转移;但亚述帝国并非由两兄弟分庭抗礼。亚述巴尼帕的帝位高于其弟,统治亚述全国;沙玛士深乌根及其巴比伦臣民也充分享有自主权,他在巴比伦境内,有绝对的治权。如此相安无事的经过了17年,沙玛士深乌根在以拦和亚拉伯诸王的支持下竟举兵谋反,进图亚述帝位。主前648年,叛乱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一位迦勒底贵胄坎达拉努被立为巴比伦王。但亚述巴尼帕意犹未止,不久再发兵惩治巴比伦,摧毁巴比伦,并将以拦夷平。亚述巴尼帕最后8年的事情已无从稽考,因亚述编年史于此段付诸阙如了。新巴比伦帝国:主前614至539年主前627年,亚述王亚述巴尼帕和巴比伦王坎达拉努先后去世。一年之久巴比伦国无定主,及后王位落入迦勒底人首领尼布普拉撒(主前625-605)之手。他建立了巴比伦第十代王朝,后被称为迦勒底或新巴比伦王朝。该王朝的建立终使巴比伦获得她长久以来的目标:摆脱亚述统治而独立。然而历史的事实贬损了这次胜利的光彩;这个迦勒底王朝竟是巴比伦最后的闪光。尼布普拉撒得到在伊朗高原上的玛代王国的帮助,结束了亚述帝国的霸业。主前612年,亚述3大重城尽都陷落,即宗教圣城亚述、王宫国府所在地尼尼微、军机中枢宁禄。主前609年,尼布普拉撒消灭了亚述最后的兵力,到其子尼布甲尼撒二世(主前604-562)登基,巴比伦帝国便完全取亚述而代之了。可是巴比伦主宰近东全境,在历史上也只是一剎那而已。主前586年,尼布甲尼撒灭犹大国,毁耶路撒冷,将部分人民掳徙巴比伦,圣经历史称之为「被掳时期」(王下二十四1至二十五21)。在尼布甲尼撒治下,巴比伦城的豪华富丽,好比神话城市,巴比伦已成了豪华富丽的代号。由于尼布甲尼撒踌躇满志,把帝国荣耀统归自己的骄矜心态,也因他残酷压榨穷人,神使尼布甲尼撒一时神经错乱。据但以理书所载,这位伟大的君王突患怪病,竟自以为是野兽,居于野外,「与野地的兽同居」,且「吃草如牛」,以致「头发长长,好像鹰毛;指甲长长,如同鸟爪」。尼布甲尼撒经此一难,待理智恢复之后,就稍敛骄气,成为一个较谦卑睿智的国王了(但四)。尼布甲尼撒崩后,继为巴比伦王的有其子、其婿及其外孙,6年内更迭3王。以后继王位的是拿波尼度(主前556-539),他本是尼布甲尼撒的一位高级外交官员,在历史上是个如谜的人物。他在位期间,迦勒底人原来的盟邦玛代易主,波斯古列大帝(主前559)在10年之内四处征伐,建立了一个西达爱琴海,东至帕米尔(中亚山系),横跨3,000哩的大帝国。当古列兵临天下,四海鼎沸的10年间,拿波尼度却悄然跑到亚拉伯之地隐居起来。但以理书记载拿波尼度在位期间,巴比伦朝内大事,却只字不提这位君王;倒是他所指定的摄政伯沙撒,被记作巴比伦王(但五1)。也许是由于拿波尼度久不亲政,作为一国之王已经名存实亡;也可能是拿波尼度素来崇护月神「辛」及月神之城哈兰,却冷落巴比伦的主神玛尔杜克及巴比伦城,因此大失民心。据载,于巴比伦城沦陷前夕(但五30、31),他突然还都。然而巴比伦守兵却纷纷归降古列,一座坚城便不攻自破(时在主前539年10月12日凌晨3时20分)。迦勒底王朝也就此告终,巴比伦独立的历史也便一去不复返了。遗址考查有关巴比伦遗址的记述,包括有图德拉(在西班牙)的便雅悯(主后十二世纪),以及医生兼博物学家华窝夫(德国人,其造访巴比伦是在1573-76年之间)。近世较为正式的考查当自尼布尔始,他读了希罗多德的有关著述之后,于1765年访巴比伦故址,试图找到空中花园和伯罗斯(即玛尔杜克)庙的遗迹。继而又有驻巴格达的巴比伦教区代主教毕尚普,于1782至89年间两访巴比伦,并有游记问世。巴格达东印度公司雇用了一位青年学者利兹,于1811年在巴比伦故址作了10日考查,后有记录留世,并附以地图、手画、考查计划。1851年,法国政府派考古队至近东,于1852至54年在巴比伦进行了首次考古挖掘,由佛士努主其事,亚述学家欧培和建筑学家托玛斯为辅佐,但并无显绩。挖掘尼布甲尼撒时期的巴比伦城遗迹的工作,大部分是高迪威为德国东方会主持的一系列挖掘计划,于1899年开始。高迪威发现尼布甲尼撒时期的巴比伦城是最大的古城,面积几达2,500亩。城中较古老的部分被两层城墙包围,城墙是用未焙过的土砖建成。内墙较高,厚度超过21呎;内外墙中间是一条宽达23呎的军用道路;外墙较窄,也超过12呎。两堵城墙上每隔65呎,就设有坚迭守护。城墙外有一道护城河,某些地方的宽度竟超过200呎。尼布普拉撒和尼布甲尼撒时代,于老城东南和东北之地又加筑新墙,成为内城外郭两进之势。这堵厚80呎、每隔130呎即设有坚迭守护的城墙遗迹,其情状与希罗多德所记相符。城墙是一个复合结构,内垣为未焙过的土砖,外垣为焙过的砖头;两垣之间实以碎石。护城河宽达300呎,引幼发拉底河水灌注,环城而流。另有伊施他尔(主司爱情与生育之女神)门楼出土,弥足珍贵。有双门廊,高40呎,左右廊壁以彩砖浮雕装饰,有龙雕、牛雕,栩栩如生,共计575幅;门内有「巡游大道」,直通玛尔杜克神庙及其旁之庙塔,道上铺满石灰板,每块9平方呎。有一铭文记载该大道是尼布甲尼撒所建。廊壁一路镶以彩砖,有狮雕120幅,均为伊施他尔的化身。高迪威的发掘还确定了尼布甲尼撒王宫、集市和一座碉堡楼的遗址。另有德国考古研究所于1956年起,又在巴比伦故址进行了两个季度的考古挖掘。 圣经中的巴比伦旧约提及巴比伦之处甚多。上文已指出,从创世记第十章开始,便陆续有关于巴比伦的历史记载,至列王纪下、历代志下和但以理书前半部,对尼布甲尼撒时代的巴比伦,有更多的记叙;以斯拉记和和尼希米记则记述犹大遗民从巴比伦掳徙地返归故国的故事。在先知书中,以赛亚曾提及亚述统治下的巴比伦;一世纪后,先知耶利米警告国人有关尼布甲尼撒的威胁;以西结和但以理两位先知,却是以被掳的身分来提及巴比伦。耶利米书后半部有关巴比伦的记述,数量等于旧约其他各书之总和。新约也有数处提及巴比伦,是关于主前586年犹太人被徙往尼布甲尼撒都城之事(太一11、12、17);至于彼得前书五章13节和启示录,则以巴比伦为象征。如使徒彼得说:「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是指在罗马的教会。因罗马城正如古代的巴比伦城,是一个充满罪恶、膜拜偶像的中心;罗马对基督徒的迫害,也正如昔日巴比伦对犹太遗民的蹂躏。启示录也以巴比伦象征第一世纪的罗马(启十四8,十六19,十七5,十八2、10、21),她被形容为「坐在众水上的大淫妇」,其衣饰华丽如一国之后,骑在朱红毛色,有七头十角的兽上;她「喝醉了圣徒的血」,在她额上有名写着说:「奥秘哉,大巴比伦,作世上的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启十七1-6)。一位天使帮助约翰解释这些启示的象征意义(启十七1-18):「众水」象征各国各民;「七头」,圣经注释家多解释为罗马城附近的7座山;启示录7次称「巴比伦大城」,形容那里是财宝汇聚的罪孽渊薮,地上诸王都唯其命是从,特别提到圣徒也受她迫害。对拟人化的巴比伦的邪恶刻画入微,象征着第一世纪罗马城所表现的种种劣迹恶行。启示录第十八章是这幅有关巴比伦的景象的结束。「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启十八2)神对她的最后审判将是严厉的,要「按她所行的加倍的报应她」(启十八6)。她惨受毁灭的主要原因,就是她的败德恶行及迫害圣徒(启十九2)。地上的君王和商贾要为她的死痛哭流涕(启十八9-19),天下的圣徒则要皆大欢喜,同声赞美公义的真神(启十八20,十九1-10)。JohnE.Long另参:「被掳归回时期」;「被掳」;「迦勒底」;「尼布甲尼撒」;「但以理书」。――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