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分散的犹太人」 分散的犹太人(DiasporaoftheJews)指从以色列分散到异邦的犹太人。希腊文Diaspora,有「分散」、「播散」之意。旧约七十士译本常用以指犹太人被掳之事(耶二十五34;参赛十一12;结二十23;番三10)。新约两次使用该词(雅一1;彼前一1),均指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处的犹太基督徒,他们是因以色列史上几次移民浪潮而散居在外的犹太人的后裔。此词可指侨民或侨居之地。犹太人分散的原因以色列人的分散有多种原因,有时缘于政治上、经济上的成就;有时则是宗教上信守不专,反道败德所致。自愿的分散军事、政治、商业上的成就,势必引起相当规模的外移运动。这是以色列人的事业心所导致的向外扩张和发展。大卫王国的疆界已北抵大马色(叙利亚),东达幼发拉底河。大卫为巩固和监管这些土地,而「在大马色的亚兰地设立防营,亚兰人就归服他,给他进贡」(撒下八6)。所罗门王的国界更远,圣经记述:「所罗门统管诸国,从大河到非利士地,直到埃及的边界。所罗门在世的日子,这些国都进贡服事他。」(王上四21)军事占领开辟了殖民区和商贸活动,停止了军事行动之后,战败国变成了藩属国,政治的监管则继续。商贸的发展也为以色列人造成了分散的机会。红海北端的以旬迦别是所罗门王国的海事要港,有巨大的船坞制造远航大舰。商船泛海,一航3年,沿北非海岸经商贸易,至远可达印度,甚至锡兰(王上九26-28)。所罗门的商队与基利家人、埃及人、赫人、叙利亚人交易,售出土产,购入马匹与车辆(王上十28、29)。约100年后叙利亚王便哈达二世因战争失利,准北国以色列王亚哈(主前874-853)在大马色开埠设市。为了尽用这良机,以色列必须在距以色列京城百余哩的大马色城,设立相当庞大的殖民区(王上二十34)。犹太商人在异地经商有时需停留一年半载(雅四13),后来则因经营成功而不忍舍去,便一延再延,遂成了「自愿的流徙」。思乡之情固然难免,但重利之心却更强,于是由羁旅转为长留,定期的朝圣代替了还乡之心。被迫的分散离散流移之苦临到以色列民,也往往是出于神的惩罚,这是先知早已预言的。摩西曾以祸福二途警诫以色列民,若以色列人顺服神,神应许赐福给他们,说:「我要赐平安在你们的地上;你们躺卧,无人惊吓」(利二十六6);但他们若叛逆,则必遭离散毁灭之祸。神说:「你们若不听从我,不遵行我的诫命,厌弃我的律例,厌恶我的典章,不遵行我一切的诫命,背弃我的约,我待你们就要这样」(利二十六14-16),那就是:兵连祸结,惶无宁日;五谷歉收,饿殍遍野;瘟疫猖獗,死者无数;野兽横行,强敌肆虐。神最后还要将以色列民驱离故土,使其流徙于外邦之地(利二十六16-33)。出埃及40年后,摩西在以色列民进取迦南的前夕,又严厉地警诫他们万不可弃信不忠,否则必受四散流离之苦,直至恍然悔悟为止(申四27、30、31,二十八64-68,三十1-5)。当流离失散之祸终于临到以色列民,神的众先知晓谕以色列民,指出降祸的主宰并不是以色列民的仇敌,而是神,是神对其民之罪的惩罚;祸的根源是他们的贪婪、榨取、诳骗、倨傲、拜偶像,以及其他一切悖逆神的恶行,尤其是欺压贫弱孤寡之罪,结果招致神的严谴重惩(赛三16,五8;耶五28;结八;摩二7,四1,八4-6;弥二2,三2,六11)。几次大流散自主前八世纪以来,犹太历史即屡经几次重大的分散。北国的分散所罗门死后,国家分裂为二。北国以色列在离神悖道的罪中愈陷愈深(王下十七14-18),其第一代王耶罗波安实为祸首,以后诸王均取法先王;「不离开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这是历史给他们的墓志铭(王下十31,十三11,十四24,十五9、18、24、28)。主前722年,北国以色列为亚述所灭,27,000多人全遭掳走,这是先知早有预言的事(王下十七23)。这批以色列民被远发至幼发拉底河支流一带或玛代,散居在亚述帝国的各城。以色列本土则徙入了巴比伦各城的异教民,成了亚述帝国的殖民区(王下十七6、24)。 南国的分散南国犹大也历受被掳之苦。犹大人被掳至巴比伦、埃及。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主前605至586年之间,曾数次俘掳犹大人。第一次是攻陷耶路撒冷后,将圣殿的金银器物劫掠几尽,并将王公大臣、尊贵领袖、兵将、巧匠并黎民百姓(除极贫弱者外)共10,000人发往巴比伦(王下二十四12-14;参代下三十六10;耶五十二29、30)。第二次是犹大王西底家密谋叛变事败后,皇室一家全被发往巴比伦,惨遭凌辱(王下二十五1、6、7;耶五十二4-11)。第三次是尼布甲尼撒19年复兵攻犹大,入耶路撒冷,将王宫、圣殿夷为平地,城垣也拆除一尽,又掳走大批百姓,只剩下最贫穷的人(王下二十五8-21;耶五十二12-16)。埃及也是犹大人流徙之地。早在主前十世纪,埃及王示撒即曾入境掳民,犹大失去人口与圣殿财物甚多(王上十四25、26;代下十二9)。大约400年后,约哈难为逃避尼布甲尼撒而率众逃往埃及,并胁持先知耶利米和一班犹大人同行,他们居于答比匿、密夺、摩弗3城;未几巴比伦人控制了埃及,约哈难党遇害者不在少数(耶四十三5至四十四30),但余下的人便世世代代留居于此。当地发现有犹大人的产业纪录,以及一祭坛遗物,证明曾有犹大人居留(赛十九18、19)。其他时代的分散埃及王多利买一世(主前323-285)曾于主前300年,将大批犹太人徙往埃及。这批犹太人多居于亚历山太城,该城其后成为犹太和希腊的学术中心。叙利亚王安提阿古三世(即安提阿古大帝,主前223-187)曾将巴比伦的犹太侨民外徙至弗吕家和吕底亚。主前一世纪,罗马大将庞培也曾把大批犹太人掳往罗马为奴,罗马城中有相当大的犹太人区。新约时代犹太人分散之广,可从使徒行传的一段记述略见一二。据路加所记,从世界各地到耶路撒冷参加五旬节聚会的犹太人有:「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住在米所波大米……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吕彼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犹太人……革哩底和亚拉伯人」(徒二9-11)。保罗在宣教旅程中所经马其顿各城,如帖撒罗尼迦、庇哩亚、哥林多等,也均有犹太社团(徒十七1、10,十八2-4)。主后一世纪中,罗马皇帝革老丢颁令,「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徒十八2),足见罗马城犹太社团之庞大,已使当局感到威胁。据学者统计,在耶稣诞生时,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可能在400至600万左右,散居在外的犹太人则要数倍于此。仅就小亚细亚、米所波大米、亚历山太的犹太社团而言,恐怕每个社团的人口都在百万以上。现今,犹太人的国家已经恢复,但散居在外者仍比国内人口要多许多。散居的境遇历世以来,散居的犹太人受尽凌辱和苦难,但也饱享丰富与福祉。社会地位犹太人流离于异国他乡,固然难免受歧视和冷遇(但六5-17;来十一37、38),但赢得声望荣誉的人也有不少。例如,一位被掳的犹太少女以斯帖,因她的美貌和聪明,被亚哈随鲁一世(主前485-465)选入宫中立为皇后。圣经记述:「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斯二17)当时波斯的宰相哈曼力主排犹,以斯帖在倒哈曼之事上,起了重大作用。另一位虔诚的犹太人末底改(以斯帖之叔父),则被波斯王擢为宰相以代替哈曼;这也是以斯帖之功(斯七3-6,八2)。后期又有一位能力卓绝的犹太人尼希米,被亚达薛西一世(主前464-424)封为「酒政」。这在波斯官制中是一个相当崇高和有权力的官位(尼二1-8)。但以理也以囚虏之身被晋升,入巴比伦王宫参与朝政,其官位和权任也俱重要(但一19、20,二48)。综观古今历史,散居异国的犹太人在文化、科学、政治上卓有成就而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实在是数不胜数;但犹太人同时又是种族歧视和宗教仇恨的牺牲品,饱受了历代国王、教皇、沙皇及各式独裁者的残酷迫害。犹太人的连结犹太人虽散居世界各地,但始终固守着同一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有共同的习尚,如:(1)庆祝节日,如逾越节、收割节、住棚节等(出二十三12-17;申十六1-17),各处犹太人仍恪遵至今;(2)圣殿捐项(出三十11-16)在散居外邦的犹太社团中照募不辍;圣殿虽毁,仍厉行不竭;(3)各处的犹太人均承认犹太公议会的权威。正面的结果犹太人在被掳中渐自悔悟,抛弃了使他们与神疏远的偶像崇拜,于所到之处必设犹太会堂,作为祈祷和教育的机关。亚历山太的犹太人更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将旧约译成了当时的国际通用语──希腊文,这便是新约作者常引述之旧约版本──著名的七十士译本。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分布在各地的犹太社团不啻是传播福音的桥头堡,福音先传至犹太社团,旋即突破社团的范围而进入周围的外邦社会。故此,神使用了遍布各地的犹太社团,把福音传给外邦人(罗一11-15;林前十11、12;参诗六十七;但三28、29,四34-37)。散居的犹太人为西方文化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世界上持守自己一套顽固民族思想、饱受凌辱,却为人类产生那么多卓越文化成就的民族如犹太人者,实在是绝无仅有。耶稣基督的教会已经成了「新以色列民」和「被拣选的族类」(彼前二9),但无论是历史还是圣经均可以证明,神对犹太人始终是另眼相看的。JamesL.Mason另参:「以色列史」;「被掳归回时期」;「犹太教」;「犹太人」;「被掳」。――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