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腓利门书」提要

 

壹、作者

 

        使徒保罗(1)。根据圣经的记载,保罗原名扫罗(徒十三9),系以色列人,属便雅悯支派(罗十一1);按血统而言,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腓三5)。他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在名师迦玛列门下,按严紧的犹太律法受教(徒廿二3)。后来成为犹太教中最严紧的法利赛人(徒廿六5),为祖宗的律法大发热心,逼迫教会(加一14;腓三6);然而这是在他不信不明白的时候所作的(提前一13)。有一天,当他要去大马色捉拿信主的人们时,蒙主耶稣在路上向他显现(徒九1~5)。从此,他便成了基督徒,并奉召成为使徒(罗一1),主要以外邦人为传扬福音的对象(加二8)。前后三次出外旅行布道,东自耶路撒冷起,西至罗马止,足迹遍历当时罗马帝国辖地,建立许多教会,为今日基督教福音传遍天下奠下根基。他先后至少写了十三封新约书信,是基督教真理的主要诠释者。

 

贰、写作时地

 

        大约主后六十一至六十三年之间,写于罗马的监狱中。

 

参、本书受者

 

        本书受者有四(1~2)(1)保罗『所亲爱的同工腓利门』,是当地教会的负责人;(2)『妹子亚腓亚』,据教会传统,一说她是腓利门的妻子,另说她是腓利门的妹子;(3)『同当兵的亚基布』,据教会传统,一说他是腓利门的儿子,另说他是亚腓亚的丈夫,即腓利门的妹夫;(4)腓利门家中的教会,亦即歌罗西教会(参西四91217;门21023)

 

肆、写本书的动机

 

        在腓利门的家中,有位名叫阿尼西母的奴仆,偷了主人的东西而离开主人的家(18),逃跑辗转抵达罗马,不知何故,竟得与在监牢中的保罗接触,又从保罗听见福音,悔改认罪,归信主耶稣(10)。保罗知情后,鼓励他回主人家对付所犯下的罪行,因而书写此封信函让他随身带回主人家。

 

伍、本书的重要性

 

        苏格兰解经家W.G. Scroggie谓此短笺共有七大价值:(1)个人价值;(2)伦理价值;(3)神的隐藏带领价值;(4)实用价值;(5)布道价值;(6)社会价值;(7)属灵价值。

 

陆、主旨要义

 

        本书主旨为『爱的行动』,以『行动』实践『教义』。当神的爱及救恩改变一个信徒的生命时,无论他原来的社会地位怎样,都成了基督身体的一部分,与其他的肢体平等。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的特点如下:

        ()这是使徒保罗所写的书信中,篇幅最短的一封。

        ()这是保罗写给腓利门个人的书信,虽然腓利门很可能也是保罗带领归主的(19),但保罗在信中语气特别委婉,乃是用朋友的身份,技巧地及具说服力地发出一个请求。

        ()本书信中蕴含着尊重人权的社会观念。虽然并未正面抨击当时的奴隶制度,但字里行间却隐藏着这样的一颗种子,为日后的平等社会奠立不可磨灭的根基。

        ()本书信中虽然没有提及独特的神学教义,但内中却蕴涵了『在基督里』所该有的心态,凡承受主恩的人也应当施恩及人。

        ()本书信充满了基督徒之间的交通和友爱,叫我们看见,彼此不但同有信心(6)、同工(1)、同当兵(2)、同伴(17),甚至也同坐监(23)

 

捌、钥节

 

        「他暂时离开你,或者是叫你永远得着他。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在我实在是如此,何况在你呢。这也不拘是按肉体说,是按主说。」(15~16)

 

玖、钥字

 

        「爱心」(579);「心肠」(71220节原文);「快乐…畅快」(720);「阿尼西母…有益处」(10~11)

 

拾、内容纲要

 

【要爱你的弟兄】

    一、问安(1~3)

    二、赞赏及祷告(4~7)

    三、请求及代求(8~17)

    四、承诺及保证(18~22)

    五、问候与祝福(23~25)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腓利门书注解》

 

腓利门书(Philemon,Letterto)作者使徒保罗在本信中指出他自己就是作者,这是他一贯的作风,也是当代书信的格式。他说他写这信时因为见证耶稣基督而被囚监中(9101323节)。写作地点我们很难确定保罗写这信时正在甚么地方被囚。在该撒利亚、以弗所和罗马3个有可能的地方中,以弗所和罗马,似乎跟本书及(与本书关系极密切的)歌罗西书的资料(西四7-14;参门2324)吻合。保罗在信中说马可和路加是他的同伴,则又支持了罗马是本书写作地点的说法(第24节)。然而,以弗所跟腓利门在歌罗西的住所十分相近(约100哩),加上保罗宣布他将要探望歌罗西(第22节),则又支持以弗所是被囚之地的看法。虽然使徒行传没有明确地提到保罗曾在以弗所被囚,但保罗的宣教队在该城传道的记载,清楚指出他曾遇到颇为激烈的反对(徒二十19),保罗自己描述那时的情况所用的语气暗示他曾被捕下监(林前十五32;林后一8-10)。收信人本书常被看为保罗写给腓利门的私人信件,腓利门是被保罗引领悔改的信徒和朋友,也是歌罗西教会的领袖和奴隶主。事实上,这信是寄给腓利门、亚腓亚(大概是腓利门的妻子)、亚基布,以及在腓利门家中聚集的众信徒的(12节)。信中的问候是来自以巴弗、马可、亚里达古、底马和路加,这些人代表了一群使人刮目相看的教会领袖(2324节),保罗提及他们的目的是叫腓利门知道,他对所求的事之响应,并不是一个私人的决定,而是要向所属信徒群体交待的一个决定。在基督的身体里,关乎信徒关系的事情,是整个群体所关注的,这类事情不可看为私人的问题,因为事情会影响整个教会(太十八15-20)。信中清楚显示保罗和腓利门之间有一份温暖的弟兄之爱维系着,保罗称腓利门为他「亲爱的同工」(第1节);他以感情横溢的言词赞赏腓利门参与传道的事工(5-7节);他基于爱向腓利门求情(第9节);他提起他们两人是同伴(第17节);他温婉地提醒腓利门他也在救恩上亏欠保罗(第19节),并相信他会按保罗的要求,甚至过于所求地去行事。

处境保罗写这信的缘由涉及第三者──阿尼西母,一名从腓利门那里逃走了的奴隶。这奴隶在主人家里做了一些信中没有明言的错事后,便逃走了。他逃到一个大城市,便企图在不同种族的人中隐姓埋名;当时任何大都市都有一群由不同种族杂处的低下阶层。透过神的安排(但实际情况仍是一个谜),这逃脱了的奴隶受到保罗的影响,悔改归了主(第10节);并受保罗钟爱,成为保罗心上的人(第12节);他参与了保罗的福音工作,以致保罗有意把他留下侍侯,作他「亲爱忠心的弟兄」(第13节;西四9)。保罗知道,若他把阿尼西母留下作同工,腓利门也会勉强同意他的决定(1314节)。然而,保罗决定利用这不明确的处境来使腓利门思想,如何把他所信的应用在奴隶制度上,令他释放阿尼西母,并把阿尼西母提升至弟兄的位置;不单在属灵的意义上(「按主说」),在社会的地位上也是如此(「属肉体说」,第16节)。腓利门保存了这信,证明他已答应保罗的要求,让阿尼西母重获自由,若腓利门拒绝这要求,他应已把信毁灭,免得人以这信为证据,控告他不顺从保罗。这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后记:在伊格那丢写给以弗所人的书信中,一位名阿尼西母的老监督一再被提及,这老监督是在二世纪早期带领以弗所教会的。学者认为这位监督跟腓利门的奴隶是同一人,因为伊格那丢在信中,也使用了保罗在腓利门书1120两节中,有关阿尼西母一名的双关语(阿尼西母的名意是「有用」或「有益处」)。若确实是这样,可能这先前作奴隶的人,就是收集保罗的书信的人;这些书信后来被列人了新约的正典中,包括了腓利门书。写作目的保罗这书信的目的是戏剧化地表达奴隶制度与基督教的不协调,因而争取释放阿尼西母。信中没有显示保罗曾担心腓利门会根据罗马法律,对这名逃走了的奴隶施以严厉的处分。然而,保罗所关心的却是腓利门是否不再待他如奴隶,而是接纳他如腓利门家中正式的成员并给他尊严,至少像他尊重保罗那样(1721节)。

教导这短短的书信里面藏有很丰富的教训,其中值得在此一提的有3项。第一,本书见证了福音给社会中充满罪的制度,带来革命性的挑战,因此,这书包含了对奴隶制度的指斥。耶稣不许祂的跟从者占有或控制另一个人,在基督教的群体里,身为主人或领袖的,要借着服侍人来完成他的任务,他要从社会上最低下阶层的人做起,而不是按着一般分权的观念,站在权力的顶峰(可十42-45)。如此基督徒中间是没有阶级之分的,在基督里,并没有奴隶和自由人之分,因为在衪里面,所有人都已合为一体(加三28)。作奴隶的基督徒若有机会得自由,就要好好利用那机会(林前七21);那些本是自由的人,就要小心避免成为人的奴仆(林前十23;加五1)。相反地,基督徒的奴隶主,要作他众奴隶的仆人(弗六9上),所有基督徒都要作奴仆,彼此服侍(加五13)。这样,腓利门就要接纳阿尼西母,并且看他「不再是奴仆」了(第16节)。第二,人若连于福音,就不可故步自封,也不能激烈地推翻现状,福音的革命性是以作仆人的姿态表达,而不是用武力去达至。保罗建议阿尼西母以顺服地返回腓利门家中来表明这解放神学,容让圣灵把他们两人的关系作彻底的改变。用撒但的方法来制造天国,只会摒除神的干预,并带来变本加厉的压迫。最后,本书提供了一个属灵的圣职人员的极佳模范。腓利门和阿尼西母当时的处境需要有一个和解者在他们中间,这人必须受腓利门尊重,才能有效地为阿尼西母说话。保罗使用了一些心理战术来取胜,他先对腓利门加以赞赏(4-7节);其后又强调自己为福音的缘故也宁愿牺牲(第9节);他利用腓利门行善的心意(第14节);又以个人的友谊来求情(1720节);他主动承担责任,补偿腓利门所蒙受的损失(第18节);他提醒腓利门,指出他对保罗也有亏欠(第19节),并声明将会与他见面,那么,腓利门若拒绝这要求,便可能会在见面时感到尴尬(第22节)。保罗利用了个人的关系以及牧者的身分,他的态度是友善的,但也是志在必得的。这正好展示了坚决和婉转两者的平衡;也示范了真正的基督徒领袖,应如何透过游说和恳求,而不是靠高压和权威来完成任务。虽然腓利门书是圣经中最短的文件之一,却可作为永久的记录,铭记着基督赐给所有人尊严和平等,不分阶层、性别、地位或身分。这书也赐给基督徒一个命令和方法,来寻求有效的社会改革。另参:「保罗」;「腓利门」。――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