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哥拉汛

 

{\Section:TopicID=2842}哥拉汛 Chorazin(地名)

字义:    秘密 Secret

汇编:    11:21;路10:13巴勒斯坦之一城,在迦利利海边,距迦百农六里,主指其为大罪城,将来必被毁灭。

―― 陈瑞庭

 

哥拉汛(Chorazin

A.史地概要

  哥拉汛位于迦伯农的西北部约 2哩(3.5公里),高于加利利湖890呎。哥拉汛在一世纪是一个小镇,处于现今废墟的北区。耶稣曾咒诅这座城(太十一21-23;路十13-15)。哈德良平息巴柯巴叛变后,将犹太人赶离犹大,多人移居加利利。哥拉汛的人口在二世纪显著增多,城市向南扩展。不过,根据优西比乌的描述,哥拉汛在四世纪已是一个废墟,基督教亦在同一时期成为罗马的国教,所以一些学者认为哥拉汛所受的遭遇,可能应归咎于基督徒对犹太人的迫害。哥拉汛在四世纪末再成为一个小镇,直到回教徒征服圣地,哥拉汛再次成为一个无人居住的废墟。在八世纪及中世纪时代(十三至十六世纪),曾再有人定居于此,并在十九世纪发展成为一条名卡拉泽(Karazeh)的阿拉伯人小村。基于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的斗争,这些居民在十九世纪后期便迁离哥拉沙,现今该处已修复为一个古迹。

B.现址考究

  考古学家在廿世纪初已开始挖掘哥拉汛,其后不同的机构继续这工作(希伯来大学在二十年代,以色列古物部在196219651980-1983年都有参与挖掘),最后以色列政府把哥拉汛废墟列入历史遗迹,归属国立公园部管理。
  现今哥拉汛废墟可分为五个地区,东(A)、南(B)、西(C)、中(D)及北(E),以中区和西区的修复较为好,也是游客可以参观的地区。早期的哥拉汛只限于北区(E),在拜占庭时代向南扩建。现今中区的遗迹,除了一些回教时代(七至八世纪)的改修外,其他的建设都属四世纪,发掘的人在入口与会堂之间,发现洁礼池、贮水池等(1)。
  会堂(4)长约75呎、阔约55呎,间隔与迦百农的会堂差不多,但以当地的玄武岩建造(迦百农的会堂以白色石灰岩建造),入口向南(耶路撒冷)。堂中出土的文物包括爱奥尼亚及多立斯式柱头和支柱,门框的雕刻装饰,藏经库(geniza)及浮雕(包括土产、美杜莎[Medusa]神像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是摩西的座位(参太廿三2),上面刻上「纪念以实玛利的儿子犹大(Judah ben Ishmael), 他建造这柱廊和梯级,愿他在公义的人中有分。」
  会堂东南面的遗迹是四世纪的岛屋,其中建设了一个大庭院(2)。虽然它在回教时代曾经历重修,我们仍可看见当年的建设(入口、房间等)。废墟中保存得最好的建筑物位于西区,它们在十二至十三世纪时代建造,其中安放了一个橄榄榨(6)。 这地区的房屋设计,其中一间以多个石拱承托屋顶,值得细察。

 

哥拉汛(Chorazin)巴勒斯坦一城之名,其城民对耶稣所行的异能和所讲的道俱无回应,始终不知认罪悔过(太十一20),因而受到了耶稣的谴责和咒诅。与哥拉汛同受严谴的,还有伯赛大和迦百农两城(太十一21-24;路十1314)。已知迦百农在加利利海西北岸,而哥拉汛和伯赛大均在迦百农邻近。早期教父耶柔米曾指出,哥拉汛距迦百农仅2哩之遥。据学者考,在迦百农废丘之北的基拉斯废墟,就是哥拉汛的遗址。经考古发掘可知,该城在宗教上的地位也不稍逊于迦百农。据考城内有一座四世纪的犹太教堂,堂内主座雕饰精美,并镌有铭文,可以推见圣经所谓「摩西的位」(太二十三2)即如是状。犹太他勒目记载哥拉汛盛产小麦。――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