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旷野

 

旷野」象征与世俗有分别。人若爱世界,爱神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约壹二15),所以服事神的人,首先要从世界「出来」,凭信心过仰望神的生活。

我们必须与世界分别,才能为主作见证。

主是在旷野里受魔鬼的试探(太四1);当四面荒凉,环境艰难,没有享受时,魔鬼便来试探人,叫人与牠妥协一下,便可立刻舒适。―― 黄迦勒

 

旷野/沙漠(Desert,Wilderness)基本上是指野地,不宜耕作、人口稀少或不适合久居的地方,可能是沙漠、荒山野林或沼泽地带。近东的旷野特别干旱、荒凉,大多是岩石、黄沙,地面粗糙,且地势高低不平,其中也交错着干涸的河床。然而,在雨季,那些旷野并非完全是不毛之地,偶而也有一些草原,可供畜牧。最为普遍用以指沙漠的希伯来词语解作「旷野」,可能与「驱使」这动词有关,就如牧羊人把羊群驱赶到草场去。在新约和在七十士译本(古希腊文翻译之旧约),是通用的希腊文词语,意谓一种没有边际、未经开垦之地,那里是野兽徘徊出没之处(申三十10;伯二十四5)。旷野有时亦作草场(出三1;诗六十五12;耶二十三10;珥二22)。约珥书二章22节宣告「旷野的草发生」;诗篇六十五篇12节说脂油「滴在旷野的草场上。」另一方面,耶利米说:「旷野的草场都枯干了。」(耶二十三10;参珥一20)约伯指「无人居住的旷野」(伯三十八26),是各种野兽和飞鸟如野驴、豺、鹫、鸮枭居住的地方(诗一○二6;耶二24;赛十三22,三十四13-15)。「沙漠」的另一个希伯来字,来自意谓「成为荒芜干旱」的字根,这字根指贫瘠、荒凉、空旷大地(伯二十四5;赛三十三9;耶五十一43)。这字的复数却描述摩押旷野(民二十二1,二十六363;申三十四1)及耶利哥旷野(书四13,五10;王下二十五5)的地形,在那字(亚拉巴)加上一个特定冠词,表示这是特别指着死海一带及约但河谷间的平原。那地区的地理环境,对比强烈:约但河谷、茂密丛林像森林般覆盖聚居的野兽群(包括圣经时代的狮子),就与死海一带干旷的大平原,有天渊之别。修定本有数段经文以「亚拉巴」指沙漠地区(撒下二29;结四十七8)。此外,有两个其他的希伯来文用词,解作「弃置」及「荒废」,意指那些从前有人聚居的地区或新徙置地,后来遭受毁坏变作废墟(赛五9,六11;耶四十二18;结三十五7)。这二字更常用以指任何荒芜或弃置之地(利二十六3133;伯三14;诗九6,一○九10;赛五17,四十四26,五十一3,五十二9;耶七34;结五14)。其中一个字曾有1次用作出埃及的旷野(赛四十八21)。另外一字解作「荒废」(诗七十八40;赛四十三1920),当前置一个特定的冠词,便合成一个专有名词「耶示扪」,指死海以西的一片土地(民二十一20;撒上二十三24,二十六1)。在新约里,「旷野」的名词及「沙漠」的形容词(太三1,二十四26;路五16;约六31;徒八26),均来自相同的希腊文字根。整个圣经历史可以用沙漠或旷野这个主题来诠释。首先可见于人类离开伊甸园后,陷于不服从的领域中;以色列在出埃及后飘流旷野;又面对在沙漠艰苦的单纯的信心生活,与在城市里舒适的、拜偶像的生活之间存着的挣扎。沙漠被视为鬼魔和死亡的领域(申三十二17;赛三十四1314);这鬼魔的旷野酷似创世时最初的混沌状态(创一2;伯二十六7)。但有数段感人的经文却描述沙漠平原中生命的复苏(结二十七)。以及荒芜之地变为出产丰盛的田园(赛四十一18-20)。

某些有关旷野的记述提及旷野的名称和有关的城市、人物或事物。例如:夏甲在别是巴的旷野飘流(创二十一14)。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从埃及出来,曾经过以下的旷野:书珥(出十五22)、伊坦(民三十三8)、汛(出十六1)、西乃(出十九12)、寻(民十三21,二十1)、巴兰(民十三26)、加低斯(诗二十九8)、摩押(申二8)和基底莫(申二26)。当大卫逃避扫罗,他躲藏在西弗旷野(撒上二十三1415)、玛云旷野(撒上二十三2425)和隐基底旷野的山间(撒上二十四1)。摩西的岳父是基尼人,基尼人就居住在犹大的旷野,位于「亚拉得以南」(士一16)。押尼珥和约押在基遍的旷野发生争战(撒下二24)。当神拯救犹大脱离摩押和亚扪人的时候(代下二十),就在耶鲁伊勒(第16节)和提哥亚的旷野(第20节)施行祂的作为。纵使旷野比较荒凉,但也有一些乡村或城镇。约书亚记十五章6162节列出了「在旷野的」6座城和所属乡村的名字。先知以赛亚宣告说,将来在旷野中的城市也有欢乐(赛四十二11)。旷野又使人联想到简朴的生活和试探。以利亚的生活和他所穿的衣服,时常叫人想起旷野;他的继承人以利沙在以东的旷野传道(王下三4-27;尤见于第8节)。

以赛亚预言施洗约翰在犹大旷野传道的信息(赛四十3;太三13;可一2-4;路三1-6;约一23)。

耶稣被圣灵充满,又领祂去旷野住了40日,在那里受魔鬼的试探(参路四12);但也有天使来侍候祂(可一13)。埃及和昆兰的一些隐士(修道士),住在死海附近的旷野,逃避都市的邪恶生活。耶稣则常用旷野作祈祷的地方,在那里与父神相交(路五16)。旷野亦是神与祂的子民亲近之地(申三十二10-12)。神不但看守他们,并且试验他们的顺服(耶二2;何二1415)。最后,旷野是一处荫庇、洁净和祝福之所。早期教会的沙漠教父并中世纪的修道士,也效法先知以利亚和施洗约翰(王上十九4-8;太三1-6)。在福音书内,出埃及时在沙漠飘流的主题,再以主耶稣四十昼夜在旷野接受试探的形式重现(可一13;参诗九十一)。旷野在圣经中有关警告和应许的预言中都有出现。拒绝救恩信息的城市或邦国,将变为旷野(参诗一○七3334);但忠心者却会得到复兴:「旷野和干旱之地必然欢喜;沙漠也必快乐;又像玫瑰开花。」(赛三十五1)另参:「旷野飘流」。――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旷野飘流(WildernessWanderings)当以色列人出了埃及,他们在西乃半岛的旷野和南地飘流了40年,然后前去征服那应许之地。在这段时期中,最重要的事件记载在出埃及记、利未记和民数记中。

按圣经所记,他们在旷野艰苦的岁月,使这原先是埃及奴隶的不同支派,演变成为一个邦国。在西乃,他们成为一个民族、一个邦国,有一位神、一个共同目标──征服迦南。飘流的年代民数记十四章34节,三十三章38节和申命记一章3节,记述他们在旷野飘流了40年。虽然在圣经中,「40」有时是指一个完全的数字,但经文记述中许多确实的年日资料,的确暗示这是实际的年日。然而,很难知道这段时期在何时开始和终结。按照列王纪上六章1节,所罗门开始建造圣殿,是在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以后的480年。建造圣殿始于主前950年,这显示了出埃及必是发生于主前1430年,而征服迦南约在主前1390年。但近代的学者一般认为,出埃及和征服迦南的日期最少晚于一世纪后(主前1290-50),这是基于考古学家的发现。但两者都缺乏可信的证据。在旷野飘流的40年中,头1年半有较详细的记载,从出埃及到探子窥探迦南回来(出十二2至民十四),以及最后1年,有关征服外约但(民二十至申三十四)等事迹,都清楚记述了。介于中间的年代,即各支派在近加低斯巴尼亚旷野安营的经历,记载很少。在民数记十五至十七章所描述的片段,估计是有关这个鲜为人知的时期。飘流的路线飘流的年代难以确定,以色列人经过西乃半岛所走的路线更难确定。虽然圣经记述许多旷野中的地名,各支派在哪里安营,但今天很难确定那些地区的位置。因为只有那些继续有人居住的地方的名称才会存留至今;但旷野的部族来去不定,同时,不同地点的名称,不但容易遗忘,且名称也容易更改。因此,虽然民数记三十三章详列以色列人停留过的地方,但学者还是不能肯定大部分地方的位置。然而,加低斯(民三十三3637)很可能是西乃北部最大的水源──库底律泉;而摩押地的几处地方(44-49节),也可以约略估计它们的位置。红海和西乃山是发生最重要事故的所在地,却未有一致的意见,这是令人惊异的。按照圣经记载,以色列人要经过红海逃离埃及。当风向转变,海水回流,埃及追兵全被淹没。于是以色列人向西乃山前进,在那里停留了差不多1年(出十九1至民十11)。后来,从那里起程往加低斯去,在那里安营,作为根据地,直至约40年后,他们进军征服那应许之地。传统认为,圣经中提及的红海,是指红海西面的支流,即苏彝士湾。西乃山相信是西乃半岛南部的高山之一,可能是莫瑟山。由于没有其他可靠的证据,这传统可被接受,但并无确据。今天,一般学者也同意,圣经时代的苏彝士湾伸展,北达苦湖,亦是横过红海的地点。在苏彝士运河还未建成前,那里有一道浅水的地段,约2哩宽,贝都因人(居住沙漠的亚拉伯人)在天气良好的日子可涉水过到对岸。这正符合出埃及记十四章21节的所指:「耶和华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海就成了干地。」

由于所涉及的地方距离,尤其在莫瑟山和苏彝士湾中间,水源极少,西乃山可能位于更远的北边。另一个可能是西乃山即希拉勒山,颇接近加低斯。不过,西乃山接近加低斯,且它与埃及的距离,似乎推翻了这种说法;因为从埃及往西乃山,经文记述约有3日的旅程,从埃及往加低斯,需时11日(出五3;申一2)。近来,最适切的说法称西乃山就是辛比沙山位于苏德平原上的一个孤峰。亚拉伯语的意思可能是「颁赐律法的山」或「颁赐人的律法」。它的位置距离埃及边界和加低斯巴尼亚都很适合,周围有充足的水源,可供应大群人如以色列众支派享用。假设所谓红海就是苦湖,西乃就是辛比沙山,那么,在出埃及记提及另外一些地方的位置也同样可以确认。渡过红海后,再走3日的路程,到达玛拉(出十五23),玛拉必定是在苦湖以南25哩,那里仍有一口盐井(在希伯来文,玛拉即「苦」的意思)。以色列人从那里来到以琳,那地有水泉和70棵棕树(出十五27),这必然是摩西井。至今,那里仍然有12口井和一个棕树丛。以琳在玛拉以南8哩。以色列人从以琳来到利非订。那里没有足够的水,他们又遇上了亚玛力人(出十七)。缺水的情况,正暗示他们离了海岸,来到提赫沙漠。他们离开了利非订之后立刻去到西乃(出十九2)。在西乃坐落的谷中,有青茂的草原,早已吸引了亚玛力人,所以他们来和以色列人争战,为要阻止以色列人得着那地。以色列人打败了亚玛力人,就在西乃安营(出十七8-13)。在西乃停留了1年以后,他们就往加低斯去,在这段期间,约有1个月,他们为了食物,向摩西发怨言,对他的领导生怨(民十一,十二)。他们在这期间经过巴兰的旷野(民十12),西乃半岛最大的旷野。那里到处都是砂砾,只有稀少的植物和水。申命记一章19节称之为「那大而可怕的旷野」。探子从加低斯出发,去窥探那应许之地。可是,他们悲观的报告,使人们更为忧虑。百姓不相信神会帮助他们征服那地。于是,神惩罚他们,要他们在旷野飘流40年,直到那不信的年长一代都死去了(民十三,十四)。他们不愿接受神的判决,且企图攻打亚玛力人和迦南人,但这次他们失败了,甚至被迫要在加低斯和阿卡巴湾之间,那往红海的路上飘流(民十四25)。在他们飘流的最后阶段,以色列人曾再次尝试从南方进入迦南,这次他们打败了亚拉得王(民二十一1-3)。以后他们尝试改变战略,要从东边过约但河,于是经过以东的边界。但外约但北部的国家想阻挡他们,结果被以色列人打败了。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占据并留在那地。这些在外约但的胜利,标示着飘流的生活已告一段落,而征服迦南的日子将要展开(民二十一10至三十六13;申一至三)。

重要事件及其意义现代的读者对历史发生在「何时」、「何地」,会很有兴趣,但圣经却关注到「何事」和「为何」,且在这段时期特别着重4类事件:(1)在西乃颁布律法;(2)设立崇拜;(3)神迹;(4)民族的背叛。神迹在旷野飘流期间,神时常向祂的子民说话。如在圣经中其他地方一样,这些启示时常与神迹一起发生。这些神迹有两种:供应的神迹和审判的神迹。在旷野时常缺水缺粮,而出埃及记十六章2节至十七章7节、民数记十一章及二十章,告诉我们神好几次怎样供应祂子民的需要。在西乃北部的地区,一年中有一段时间仍能捉到鹌鹑,而有一种味甜的青苔类植物,常被认为是吗哪,也可以在那里找到。

这些神迹最令人感到奇妙的,是神垂听摩西的祷告,丰丰富富地供应以色列人。与这些供应的神迹强烈对比的,是多次的审判或刑罚。一系列击打埃及人的灾难使以色列人得以逃亡,而高潮是在埃及的追兵竟覆没在红海中(出七至十五)。从那时起,叛逆的以色列人因行恶而遭到突然的击杀。亚伦两个儿子因未经神的吩咐,擅自烧香而被烧死(利十12)。摩西的姊姊米利暗因忌恨抱怨而受罚,结果长大痲疯(民十二9-16)。叛党可拉、大坍和亚比兰,以及他们的家属被裂开的地吞了,活埋在地下,他们250个支持者也被神降下的大火烧灭了(民十六1-35)。以色列人不忠心事奉神,且与巴力毘珥连合,神就降瘟疫击打他们,有24,000人死亡(民二十五1-9)。民族的背叛先前提及神的审判和愤怒临到不顺服的以色列人;但这些审判只是他们在旷野飘流的一环,是更广更阔的主题中的一段。在旅程中,人们总是不知足、不服从;从人的观点看,他们因缺水缺粮,就质疑摩西的判断,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不能适应旷野生活的人来说,旷野是最荒凉而可怕的。但这些抱怨被定罪,很明显是因为以色列人有神与他们同在的记号:云柱和火柱,他们理应不用惧怕。可是,当摩西在西乃山上接受神颁布律法,百姓竟在山下铸造金牛犊来敬拜(出三十二)。虽然他们知道神应许他们,去征服那应许之地,但有些探子向百姓报告所见的困难,却败坏了他们的信心(民十四);就连民中最崇高、最圣洁的大祭司亚伦和全民的领袖摩西,也因得罪了神,以致他们未进入那应许之地便离世(民二十1223-29;申三十四)。所有被派去窥探那地的探子中,只有约书亚和迦勒能进入并住在那应许之地。旷野飘流不但是一个有趣的时期,孕育出以色列的民族意识,它也表明了神不看人类的软弱、犯罪,仍然实践祂的应许。这些事迹同时显示了「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八3;太四4)主耶稣曾引述这经文,指明祂自己与古时的以色列人一样。祂像他们那样进入旷野,以预备祂一生的工作;基督徒也该如此。基督徒当知道蒙召跟随主的脚踪,借着相信神的应许,并顺服祂的话而活,尤其在艰难和受试探的时候,更要如此。在保罗来说,旷野飘流成为基督徒生活的鉴戒,显明了不顺服所带来的危险(林前十1-11)。G.J.Wenham另参:「征服迦南」;「立约/约」;「出埃及」;「圣经中的律法观」;「会幕,圣殿」;「十诫」;「以色列史」;「西乃/西奈」;「寻的旷野」;「汛的旷野」;「巴兰」;「旧约年代学」;「祭祀」。――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