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施洗(施浸)约翰

 

施洗约翰(JohntheBaptist)弥赛亚的先锋,预备人心,迎接耶稣基督的来临。他宣告罪必须获得赦免,并替人施洗,以洗礼代表悔改。他也在约但河替耶稣施洗,并替耶稣作见证,说祂是神差来的弥赛亚。他为此被捕下狱,并且在主后29年左右被希律王所杀。当时,耶稣已经开始出来传道。童年时代只有路加福音记载施洗约翰的出生及童年时代。书中记述约翰生于山城犹大(路一39),祖宗都是祭司,父亲撒迦利亚也是亚比雅班的祭司(一5),母亲以利沙伯则是亚伦的后裔(一5)。他的双亲在神面前皆是个义人,而且留心遵行神的诫命(一6)。约翰的出生,在某种程度上,跟耶稣的出生相似,都是异于常人的。先是天使长迦百列在殿里向撒迦利亚宣告,他年老不育的妻子以利沙伯的祈祷已蒙应允,将要为他生一个儿子(一8-13)。天使又告诉撒迦利亚,他儿子的名字叫约翰,要作主的先锋(一13-17)。约翰未出母胎,已经分别为圣,令我们想起旧约先知耶利米的蒙召(耶一5)。约翰和耶稣两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是以利沙伯的「亲戚」,可能是姨母,也可能是表姊,但也有可能只是同族的姊妹。约翰的童年也和耶稣一样,在福音书中没有清楚记载,只是说:「那孩子渐渐长大,心灵强健,住在旷野,直到他显明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日子。」(路一80)有些学者认为约翰自小即为昆兰地的爱色尼人所收养(是当时之习俗),在约但河与死海旁边之旷野长大。从死海古卷所见的昆兰教派,教义上的确与施洗约翰后来所传的道有点相似,皆着重刻苦、朴素,而且远离耶路撒冷生活。两者皆施行洗礼,以此代表入教和悔改;并关心世界的末日,等待历史终结时神的作为。然而,两者也有着不少明显的差异。外貌和身分马可福音一开始就如此描述施洗约翰:「(他)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可一4)这里所说的旷野,是犹大地的旷野,有着浓厚的旧约背景。神曾在这旷野中,向摩西显现(出三),颁布律法,与以色列立约(出十九)。

它也是大卫及以利亚逃难时栖身之所(撒上二十三至二十六;诗六十三;王上十九)。因此,旧约的犹太人一直认为神将来会在此地施行释放和拯救(何二1415;结四十七1-12;尤其赛四十3-5)。施洗约翰的装扮古怪:「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可一6),可能使人想起先知以利亚(王下一8),或者其他的先知(亚十三4)。他的食物是「蝗虫和野蜜」(可一6)。从利未记的律法看来,他的食物是洁净的(昆兰派的人也以此为食物),过的是沙漠中的生活;这都是约翰及其追随者刻苦的生活表现(太九14,十一18)。约翰认为自己的身分是甚么呢?有人问他是否弥赛亚、以利亚或其他的先知,他只是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约一23)要明白这个问题的背景,先要回到旧约的末期。那时一般相信先知的预言已经停止(亚十三2-6);但另一方面,大家又相信在弥赛亚国度来临前,先知又会出现(珥二2829;玛三1-4)。有人期望这最后的一位先知像摩西一样(申十八15),也有人期望他像以利亚的再来,正如玛拉基书四章5-6节所说的一样。然而,施洗约翰没有明说他就是人们所期望的那一位(约一20-23),但从他的衣着、生活和所传的信息,人们都可清楚地确认他即为那位末代的先知(太十四5;可十一32)。耶稣也看他为那「像以利亚」的最后的先知(太十一7-15)。正如玛拉基所预言的,是主的先驱,预备主的来临(玛三1-4,四56)。约翰的宣告约翰的宣告有3个重点:(1)警告:那要来者的审判已经临近;(2)呼召:天国将要降临,人们必须悔改;(3)要求:以具体的道德词汇呼召人悔改。许多犹太人以信心期望最后的审判来临,认为到那时候,犹太人必蒙福,外邦的压迫者都必灭亡。然而,约翰警告他们,依靠犹太祖先,不能保证他们免受将来的审判(路三8);真正的悔改始能免去灭亡(太三2)。约翰期望那将要来者施行审判,祂会用「圣灵和火」给百姓施洗(路三16)。火在旧约预表末日时的毁灭(玛四1)及炼净(玛三1-4);圣灵在末日之浇灌,则表示赐福(赛三十二15;结三十九29;珥二28)及洁净(赛四2-4)。因此,约翰预期的审判有两重意义:不悔改者将要灭亡;悔改行义者则要得福(太三12)。由此观之,约翰大声呼唤来听道的人悔改(太三2),要真正的「转回」,顺服归向真神,罪便获得赦免,个人与神在关系上的转变,将要在每天的生活中彰显出来:例如,作税吏和士兵的,必须以公平待人(路三12-14),对贫穷者须行怜悯(路三1011)。约翰的洗礼福音书记载约翰在好几个地方为那些因罪悔改的人施洗:约但河(可一5)、约但河外的伯大尼(约一28),及靠近撒冷的哀嫩(约三23)。约翰根据将来的审判和将要来的那一位之显现,呼召人悔改,他的施洗是不可或缺的。悔改者的洗礼象征渴望罪得赦免,并且放弃以往的生活,渴望能在那将要来的弥赛亚国度中有分。约翰为人施洗,是基于甚么背景?我们从旧约中认识到一些礼仪上的洁净或洗濯(利十四,十五;民十九)。这些洗濯跟约翰的洗礼不同,它们本质上是需要重复地做的,而且主要是礼仪方面,而不是道德方面的洁净。然而,众先知却劝人用水来作出道德上的洁净(赛一10-18;耶四14)。他们更期待神在审判日之前的末时施行洁净(结三十六25;亚十三1;参赛四十四3),这假设由约翰负责的末世性行动,已在他施行的洗礼中应验了。另一种在约翰施洗之前已存在的仪式,是归信犹太教的洗礼,而与割礼和献祭并行,是外邦人悔改归入犹太教必经的礼仪。入教的洗礼跟约翰的洗礼均强调在道德上脱离以往的生活,而且是一次过的,两者皆需要浸在水中。一些显著的分别是,约翰的洗礼乃为犹太人,而非外邦的归信者而设,并且显然具有末世性,即为预备迎接一个新时代。除非约翰鉴于弥赛亚时代即将到临,故意把所有犹太人看作「异教徒」,需要接受悔改的洗礼(参太三7-10),否则归信之洗礼似乎并非约翰施洗的主要背景。从死海古卷中,我们得知昆兰社群这末世团体,在入会仪式中包括了悔改的洗礼。若假设约翰熟悉这社群,则他所倡导的洗礼,可能在某程度上是从昆兰社群的洗礼演变出来的。然而,约翰却在他的传道工作中改变了洗礼的意义,因为他的洗礼是为整个民族而设的,并且是一次过的,还有更强的末世意味。约翰的洗礼若是这样清楚地与赦罪相关,我们自然会问,耶稣作为神的儿子,为何要接受约翰的洗呢?约翰自己也向耶稣提出同样的问题(太三14),耶稣的回答是:「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太三15)首先,耶稣的洗礼显然代表祂顺服神的旨意。其次,耶稣接受约翰的施洗,是清楚地确认约翰的工作和信息。约翰传讲天国及弥赛亚即将降临,因此人要悔改之信息,透过耶稣的受洗得着确据。第三,借着受洗,耶稣指摘那些自义的人不肯悔改,并支持那些改过迁善、等候天国的税吏和罪人(路七2930)。第四,耶稣前来接受洗礼,并非因为祂需要赦罪,而是作为弥赛亚,祂要在神面前作众民的代表。祂的受洗因而表明祂与众民一致,需要拯救;纵使祂在十字架上,也是代替他们受审。最后,从天上来的声音(可一11)及圣灵的降下(路三2122),表示透过约翰的洗礼,耶稣要开展祂的事工。约翰眼中的耶稣约翰的传道工作中一直指向「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弯腰给他解鞋带也是不配的」一位(可一7)。约翰的自我认识显然是套用以赛亚书四十章3节,即他要为神借着弥赛亚所作的事作好准备(路三4-6)。好奇的群众问约翰是不是弥赛亚时,他坚决地否认了;根据福音书的记载,他看自己是在那位将要来者之下(可一78;约一26-28,三28-31)。耶稣前来受洗的时候,似乎是约翰首次证明他所期待的就是耶稣(约一38)。他施洗之前已认耶稣为弥赛亚(太三14);在圣灵如鸽子降下,及天上有声音说话,引述旧约弥赛亚诗篇(可一11上,引自诗二7),和以赛亚书受苦仆人之歌(可一11下,引自赛四十二1)时,这确认也得以证实。在约翰福音中,施洗约翰进一步揭示耶稣是「神的羔羊」(约一2936)──预期祂在十字架上牺牲,及「神的儿子」(约一34,可能等同于弥赛亚;诗二7;参可一11)。约翰既然对耶稣有那么强烈的认信,我们初时很难理解他在狱中为何又对祂怀疑起来(「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太十一2-8)。有些人主张约翰只是为了门徒的缘故而发问,或那问题反映了约翰因被监禁而意气消沈起来。然而,较有可能的解释是,那问题显示他对预期弥赛亚要作的事产生了困惑。约翰曾向人传讲那将要来的一位会用火来施洗,并审判那些行恶的人(路三16)。也许他很难理解耶稣为何强调赦罪和接纳罪人(太九9-13),并医治病者(太八,九)。约翰的门徒把他的问题带到耶稣面前,问祂是不是弥赛亚时,耶稣在回答中引述了以赛亚书三十五章5-6节(参赛六十一1)。这段经文宣告医治的工作,并宣布拯救贫穷人是弥赛亚的责任,纵使这并非约翰或无数犹太人所期望的。耶稣眼中的约翰耶稣受约翰的洗,暗示祂十分尊重约翰。在不同的环境下,祂也清楚道出这一点: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太二十一32),「他为真理作过见证……是点着的明灯」(约五33-35),并施行神所任命的洗礼(路二十1-8)。然而,约翰独特之处在于他是站在两个时代的转折点。他是旧时代──律法和先知时代──最后的一位先知(路十六16),适逢弥赛亚时代(神的国度)降临之前。约翰是最后一位先知,也是最大的先知,像以利亚,负责为神的审判作好预备(太十一13-15;路一17)。然而,由于约翰是属于律法和先知的时代,所以他比天国里「最小的」──即那些属于耶稣所彰显之国度里的人──还要微小(太十一11)。被捕、入狱和殉道若要了解约翰为何遭希律安提帕逮捕和斩首,便需留意约翰的衣着和信息,如何引起人对弥赛亚的渴望(路三15-18)。希律和其他世俗的统治者,显然对任何以弥赛亚君王即将降临的预言来煽动群众的人,都存疑心。在约翰之前,曾出现一些弥赛亚运动,结果演变成抵抗罗马希律治权的暴动。此外,希律安提帕也因他与兄弟腓力的前妻希罗底结合,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与亚哩达二世之女的婚姻,使希律家族与比利亚的拿巴提尼王国组成政治上的联盟。他与希罗底这段新的关系被视为政治联盟的瓦解,并引致两个家族发生冲突。因此,希律可能视约翰对这段婚姻的谴责(太十四3-12)为抵挡其权威的颠覆行动。犹太史家约瑟夫指出,希律逮捕约翰,确实由于他惧怕约翰对群众所产生的影响。根据约瑟夫的记载,约翰是被囚于死海东面的马基卢城堡。他没有立即被杀,是因为希律个人对这位义人的畏惧(可六20),并害怕群众的反应(太十四5)。对于福音书记载约翰之死,是由于希罗底对他怀恨在心(可六17),因此设计借着女儿献舞而使约翰被斩首(可六21-29),约瑟夫保持缄默。约翰约于主后2930年,在希罗底的要求下遭斩首。约翰的门徒约翰生前显然有一群门徒跟随他(约一35),但若认为他意图展开一项持续的运动,则与他宣告审判日将临的信息背道而驰。他的门徒明显是一小群由他施洗,并等候弥赛亚降临的人。其中有些人在约翰证明耶稣是将要来的那位之后,便转而跟从耶稣(约一37)。然而,其余的显然仍与约翰同行,在约翰下监后,向他报告耶稣所作的事(路七18-23),并在他死后把他埋葬(可六29)。对于在约翰身边的门徒所作的事,我们所知不多。然而,我们知道禁食是这群人特有的习惯,这习惯也使他们看来像法利赛人(太九14)。他们的禁食无疑是仿效约翰(路七33)。在后期的犹太教中,祷告与禁食通常是一起进行的。约翰的门徒亦以他们的老师所教导的祷告而知名(路十一1)。耶稣的门徒有见及此,也要求主教导他们祷告,耶稣遂把主祷文教导他们(路十一2-4)。约翰死后,似乎有些门徒来跟随了耶稣(参路七2930)。然而,并非约翰的所有门徒都这样做,保罗约于25年后,在以弗所仍遇见约翰的门徒,便证实了这一点(徒十八24至十九7)。这些在以弗所的约翰门徒听见保罗为耶稣所作的见证后,便奉耶稣的名受洗和接受圣灵(徒十九4-7)。从后期的文献可见,在新约时代以后好几个世纪,有不同的群体仍继续尊崇约翰,甚至视他为弥赛亚。DavidC.Carlson――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