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他勒目

 

他勒目(Talmud)意指「研究」、「学习」。他勒目是一本以希伯来文和亚兰文写成的文集,内容包括对旧约律法部分的解释、渐次建立的传统材料,再加上汇集许多拉比的思想而得的一组智能之劝言。这文集包括的时间为以斯拉后不久,约主前400年,至大约主后五世纪。口传律法的起源和发展传统的犹太人相信神曾给予摩西第二律法,附加在第一律法或以文字记录的律法之上,这第二律法是口授的,并要以口传的形式代代相传。他勒目书中自称有长久的历史,《父老格言》一章1节也声明它是出于摩西的。其他学者不同意这是口传律法的起源,坚持是在以斯拉之后才开始发展的。例如,被掳前先知并没有提及以色列人忽略了口传律法,他们的信息多是警告以色列人不要舍弃摩西所写下来的启示,这显示在以色列被掳至巴比伦之前,一些口头传统并不存在。在以斯拉(「敏捷的文士,通达……摩西的律法书」,拉七6)的时期之后,在会堂和学校里,教师一个接着一个地教学,他们对旧约的理解也备受珍视和背诵。多个世纪以来,犹太人采用了许多记忆方法来学习和记忆那不断增加的意见和解释,但终于连最擅长背诵的人也容不下所有的资料。最后他们认为需要编纂一份汇集所有前代教训的概览,让后世能认识这庞大的思想宝库、宗教经验,及指导与启发人的智慧。这份文集称为他勒目,是记下口传律法的基本典籍。犹太人视之为仅次于圣经的典籍,被视为民族与宗教创造的精髓,对于犹太人的世界观之发展有莫大影响。口传律法的需要由于被掳归回后期,先知的预言停止,加上以色列人的生活,及其与外界的关系愈趋复杂,所以进一步阐释五经律法的需要便产生了。那些从巴比伦回来的人,看见有需要对愿意遵从摩西律法的人提供这种阐释。口传律法初时的目的是帮助人遵从神那些笔录下来的话语。他勒目中的口传律法有双重功用。其中有关乎笔录之律法的解释。据众拉比的看法,这是需要的,因为口传律法使人懂得遵守笔录律法。没有口传律法,人便不可能遵守笔录律法。一个好例子是:圣经中安息日律法对工作的指令。人皆知道在安息日是不可作工的;然而拉比们主张必须定立口头律法,来界定作工的意义,若没有解释其意义,圣经的诫命对人是完全没有帮助的。然而,后来他们又强调口传律法可以改良笔录律法,使之适用于新的环境中。他们的论点是,口传律法能使笔录律法活下去,代代相传。没有口传律法,笔录的律法便会变得陈腐。因此,口传律法对于遵守禁令,及指出何谓优良的犹太式委身与忠诚,是必须的。每一个时代必须面对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因而需要灵活地应用神的话。人不能改变神的话,以适应人的欲望,或在不同时代解释新的困难。在一世纪,当耶稣谈及人的遗传与神的话,这一点便已显而易见(可七9-13)。他勒目的前身口传律法最早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圣经经文的粗略注释,或称米大示(「解说」)。若那教训是处理旧约中有关律法的部分,便称之为米大示哈勒迦(「哈勒迦」即当行的道,强调一个人行事或生活的方式)。若处理的并非律法,而是圣经中关乎道德或信仰的部分,则这些意见称为米大示哈加达(「叙述」)。以斯拉及受其训练的助手在主前444年耶路撒冷城墙建成时,就是使用米大示的方式,「使百姓明白律法……他们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书,讲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八78)。以斯拉之后,历代的教师都沿用这种口传的米大示,当时宗教领袖被称为「苏非以」(「学者」或「文士」),约直至主前200年。这些学者有时被称为「大会堂」,他们教导人,藉以保卫神所启示的道德和礼仪方面的话,以致以色列人不会再陷入拜偶像和无知的境况中。哈西典(「敬虔者」)继承着苏非以,他们尝试保持一种高水平的宗教敬虔态度。其后法利赛人(「分别出来者」)又继承了哈西典,时约主前128年。这三群人对使用米大示的方法都各有贡献。这材料继续增加,并以言语相传。约主前270年至主前一世纪末,出现了五对教师称为束高,最后和最伟大的一对是煞买和希列。束高提出一种新的教导方法,即不用参考圣经来发展口传律法。这方法使人可以研究多个题目,却不用受制于圣经材料的编排次序。到了主前一世纪末,米大示哈勒迦已很累赘,以致口传律法任何进一步的发展,都不再按照圣经的次序。然而,维护口传律法的人说,即使在这新方法之下,每一段口传的教导中仍可找出一些圣经基础。其后各代的人透过不断重复来学习这些资料。因此,这种新方法称为米示拿(即「重复」),米示拿的导师则称为坦乃英(「那些以口述形式来传授的人」)。在继后的世代,米大示和米示拿都是相辅相承地存在。后来,犹太人终于认为有需要把米示拿所包含的口传律法编成法典,因为要整体地学习米示拿也变得烦琐了。在坦乃英的后期,亚基巴拉比(在主后135年哈德良的迫害中逝世)已搜集了许多米示拿的教训,并粗略地编定了次序。他的门徒梅雅拉比(主后110-175)继续发展这工作,又为哈拿西拉比(主后135-217)定立了楷模。哈拿西拉比在他当日的众学派中受到最高的尊崇,他选择了一些对犹太人生活和行事来说最重要的材料,包括了苏非以、哈西典、束高,和直至他当日的坦乃英各个时期的作品,作为其著作之基础,并定名为米示拿。人皆认为这作品在当时是决定性的口传律法,于是这资料成为了教授的基础,并提供进一步研究、学习和注释的资料。哈拿西的米示拿混合了早期和晚期的希伯来文,并有一些亚兰文,而这种语文称为后圣经或米示拿式的希伯来文。哈拿西所编入法典的,显然并不包括所有现存材料。其他教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是哈拿西没有归入其米示拿的。以色列的学派其后学习和研究时,在当时存在的米示拿之外,同时使用了其他著作如「土沙法」(「增订资料」)和「巴莱他」(单行的口传律法)。哈拿西时期后的学者称为亚摩那以(「演说者」,主后200-500)。亚摩那以使用米示拿所弃的资料来评注米示拿,并继续发展口传律法,或称「哈拉科」(「律法裁决」),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许多哈加达和米大示的资料也给用上。所有这些知识活动都写下来,称为革马拉(「完成」),革马拉和米示拿则构成了他勒目。米示拿和他勒目的划分米示拿和他勒目划分为六礼。每一礼又划分为不同的论文;论文的总数为63篇。论文再细分为章。人引述他勒目的材料时,会指出论文名称,然后再列出米示拿的章和节,或革马拉的页数和ad的字母。六礼就是:(1)西拉以(「种子」),是关乎于农耕的律法;(2)摩艾(「节期」),关乎安息日和其他一年一度之节期的条例;(3)拿示(「女人」),关乎女性、婚姻与离婚的律例;(4)尼悉基(「损坏」),民事与刑事法典的条例;(5)高大示(「神圣事宜」),处理圣殿与献祭礼仪的律例;(6)陀哈洛(「洁净」),利未人洁净的条例。两个用词的意思哈勒迦指他勒目中有关法律的资料,而哈加达则关乎道德和宗教行为的事宜。在哈加达中有一些训诫、道德重点、智能之言、以色列的历史和先知故事及传说,甚至包括一些关乎医学、天文学、植物学、几何学等的报告。但哈加达的目的不单是参与一些世俗的研究,而是启示和推动人去行哈勒迦所指出的义。他勒目的不同版本在亚摩那以的时期,以色列和巴比伦中有两个活跃的学派。两组学者依据哈拿西的米示拿和他所弃的资料作出研究。他们以这些资料写下自己的评注,产生了两个版本的革马拉,因而也产生两个版本的他勒目。其中一个是以色列地的耶路撒冷版本,有时被称为「西部众子的他勒目」,所用的语言是西方的亚兰文。由于犹太人在第二、第三和第四世纪遭受逼迫,所以这革马拉比巴比伦的版本为短。为这他勒目奠下基础的主要学者可能是拿帕哈之子约汉兰拉比(死于主后279)。他是哈拿西的得意弟子,在提比哩亚创立了一所学院,该学院成为了发展这他勒目的主要中心。这版本只有米示拿首四礼的注释,这著作也没有其姊妹作巴比伦版本那么完整和通顺。虽然这版本的地位因而次于巴比伦的他勒目,但却仍是极有意思的,因为它提供了直接继承犹太人本土之米示拿的哈勒迦,哈加达则对以色列地犹太人的生活尤有洞见。这他勒目是在提比哩亚研究院结束前不久完成的,即约在主后425年犹太主教的职位被废之前。另一个版本称为巴比伦他勒目,是以东方的亚兰文写成。这版本比耶路撒冷的长3倍,并且在信仰和行为方面有最明确的指引。以色列和巴比伦两组学者在完成两本革马拉时并不是各自为政的。以色列众学派负责巴比伦领袖的初期训练。两位著名的巴比伦学者是哈拿西的门徒──亚巴(死于主后247)与撒母耳(死于主后254)。他们结束了在以色列的训练后,便返回巴比伦创立学院。在两人的指导下,发展传统这严肃的工作开始了。其他学者也仿效他们,巴比伦众拉比遂写成了他们的革马拉。巴比伦革马拉有三分之一的内容与哈加达吻合,并反映当日许多世俗和宗教方面的知识。影响和逼迫他勒目的完成正值犹太人在西方世界因受压和受逼迫而内聚。故这些传统的资料对一个分散的民族具有影响力,对其后的世代亦显得更重要。作为一个民族和宗教团体,犹太人之得以保存主要是由于他勒目的影响。在压迫与危难中,犹太人在他勒目中找到慰藉,并从中取得宗教上的灵感与指引。那是他们可以忘记四面逼迫的退修之所;他们也在其中找到有助忍受种种压力的宗教力量。在许多事件中,他勒目确实对中世纪的教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同时又有助于准备十三和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方面,他勒目确曾招致多方的憎恨。异教徒和外邦基督徒中一些机敏的领袖看见米示拿和革马拉在犹太人的信仰和习俗方面十分重要。以色列的犹太领袖并不能安静地作他们在革马拉上指定的研究。中世纪明显地记载着人对这著作的恨意。尤其是在12001500年期间,许多他勒目的抄本都被公然焚毁,以为这样可以制止犹太人作进一步研究。巴比伦的他勒目尤其要经过教会的检查,被认为违反基督教的段落,会全部取消。这逼迫甚至延展至近代,因为人认为犹太人对非犹太人所行的一切不是,皆可直接从他勒目的教训中找出根源。今人明显的意愿是鼓励反闪族主义。他勒目的各种译本,帮助了我们驱除那些错误地诽谤他勒目和犹太人者的虚假控诉。他勒目在今天的重要性多个世纪以来,他勒目在犹太教育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并且是主要的课本。犹太学院与学校均研究他勒目。犹太人自幼便开始学习,而在耶示伏(相等于神学院)更进深的课程中,仍强调这做法。从中世纪延展至近代,这种独特的教育特征甚至到达了一个立场,就是看他勒目的知识比圣经还优胜。然而,1800年代犹太人文主义的启蒙运动──无疑是由于欧洲大陆教会的批判学者攻击旧约的可信性──引起了许多犹太人的共鸣,因为他们在他勒目中找不到对应十九世纪世俗世界观的见解。然而,他勒目同时是顺应了宗教导向之犹太人的唯一依靠,他们面对现代世界的新要求时,会在哈勒迦中寻求帮助。以色列国兴起后,犹太人对他勒目显得更有兴趣,甚至对于从前忽略了的部分亦然。愈来愈多以色列外的犹太学院和以色列内的学院把他勒目列入课程中。尤其在以色列,许多在主后70年以色列亡国时已废弃了的律法,现在又再次被应用,如农耕方面的律例,他勒目则提供了更多的亮光和指引。即使在他勒目律法不能直接应用的处境中,他勒目仍提供可应用的大纲,如在守犹太人的节期,婚姻律例,怜悯人和仁爱的德行,及恨恶社会之不公平上,这些都反映了圣经和犹太人的价值观。基督徒也可以从他勒目得着帮助,因为它提供了有关主后一世纪的生活、信仰和宗教习惯方面的一些洞见。他勒目中也有一些与福音书平行的记载。可预期的是,四福音书反映了犹太人的世界和文化,因此他勒目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背景。在圣殿生活和习俗方面,米示拿尤其提供了大量知识。我们也可从中观察古代犹太人在圣经注释和实行方面的见解。LouisGoldberg另参:「犹太教」;「米大示/传」;「米示拿」;「革马拉」;「口传」;「圣经中的律法观」;「煞买」;「妥拉/律法」;「希列#2」;「法利赛人」;「希腊化的犹太教」;「撒该之子约翰」;「哈加达」,「哈勒迦」;「亚基巴拉比」;「哈利尔/赞美诗」;「传统」。――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