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以斯拉记提要

 

壹、书名

 

        在旧约圣经中,神子民被掳以后,共有三卷历史书,它们是:《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另有五卷先知书,它们是:《以西结书》、《但以理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

        其中《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在最早的犹太和基督教正典目录中原为一本书,统称为《以斯拉记》。直到主后二世纪,教父俄利根将它分成《以斯拉记上、下》两册;之后教父耶柔米则将此两册书更名为《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但又称《尼希米记》为《以斯拉记下》。迟至主后1448年,希伯来文旧约圣经,才正式分成《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

        传统相信《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均为文士以斯拉所整编,因它们的写作风格和用词习惯颇多相似之处,极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而《以斯拉记》中有文士以斯拉的第一人称记事录(拉七至十章),故推定以斯拉为这些书的编辑者,又将收录以斯拉记事的书,以他的名作为书名《以斯拉记》。

 

贰、作者

 

        如上所述,圣经学者推定文士以斯拉是本书的编者及作者。「以斯拉」原文字义是「耶和华的帮助」或「帮助者」;的确,以斯拉一生视神为他惟一的帮助者。

以斯拉出身祭司世家(参七1;王下廿二8),是个精通摩西律法的文士(参七6)。他在主前458年接受波斯王亚达薛西的命令,带领第二批被掳的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参七11~28)。他在耶路撒冷,教导回归的犹太人认识律法,并为违背律法而认罪、悔改(参九~十章)。他更和稍晚被派任为犹大省长并率领第三批回归耶路撒冷的尼希米合作,教导犹民遵守律法(参尼八~九章)

        众信,文士以斯拉汇集了当时的旧约各书,除了一、两卷尚未问世之外,其余均由他将它们编纂分册。到大约主前四百年,才由称作「大会堂」的文士团体,将全部三十九卷认定为旧约圣经。

 

叁、写作时地

 

本书所记述的史实时间大约自主前538年至主前458年,故大多数圣经学者认为本书成书时间约稍晚几年,大概写于主前440年或更晚。至于写作地点极可能就在耶路撒冷。

 

肆、主旨要义

 

        在神主宰的安排下,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遗民,得以先后两批,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并重整信仰生活。首先第一批是在犹太王室后裔所罗巴伯的带领下,约有五万遗民回去重建圣殿,其间历经外族人的反对、刁难,长达约二十年之久,最终建成规模远较先前为小的圣殿。其次第二批则是在文士以斯拉的率领下,另有千名以上的遗民,回到故土,重整宗教生活。

 

伍、写本书的动机

 

        本书之编写,相信是为神的子民留下可靠的历史记录,使他们知道信实的神在掌管、调动一切,最终圣殿得以重建,圣民得以分别为圣。继往开来,神的子民应当坚守信仰本位,直到神的旨意得着成就。

 

陆、本书的重要性

 

        本书是神的子民被掳以后的历史书中的第一卷,它和《尼希米记》并《以斯帖记》为旧约最后的三本历史书,也是以色列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若无本书所记史实,就没有民族的复兴,从此沦亡异地,不但无法维持信仰和血统的纯正,并且也就无法提供耶稣基督降生的环境,神的救赎计划也不能实现。故此我们可知,新约时代虽然相隔四百多年,但本书所记内容乃为后来的新约铺路,也指引我们新约时代的信徒,如何兴起迎接基督的再来。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本书在希伯来文经卷中,原与《尼希米记》合成一卷,后来才分开成《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两本。

        二、本书中有两段亚兰文(8~18和七12~26),可能是抄录自公文典籍,其余部分则是用希伯来文书写。

        三、本书中共引用了七份波斯国的官方文件或信件,其中只有第一项是用希伯来文,第二至第七项则是用亚兰文写的:

(1)古列王诏令(2~4)

(2)利宏和其他人对犹太人的控告(9~16)

(3)亚达薛西一世的回复(17~22)

(4)达乃的报告(6~17)

(5)古列王诏令备忘录(2~5)

(6)大利乌对达乃的回复(6~12)

                (7)亚达薛西一世给以斯拉授权书(12~26)

        四、本书中有文士以斯拉以第一人称「我」所记的记事文(27~15)之外,尚包括官方诏书副本(2~4)、点交圣殿器皿清册(9~11)、遗民名册(2~65;八2~14)以及和外族通婚的名单(18~44)

        五、本书处处可见神的手帮助他们(15;五5;六22;七927~28;八22~2331)

        六、本书叙述神子民的两种重建,一是外表可见的有形重建,另一是里面无形的重建;前者是重建圣殿,后者是重整圣民。

 

捌、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

 

        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如下:

        一、本书的开头一1~3几乎是《历代志下》结尾卅六22~23的重述,由此可见这两卷旧约彼此相连接。可以说,《以斯拉记》是接续《历代志下》的历史记载。

        二、本书的重点是重建圣殿,《尼希米记》的重点是重建圣城;并且两本书的后段都有重整圣民生活的记载,且文士以斯拉也都参与其中,辅佐前后两任犹大省长。

        三、本书中记载了王室后裔所罗巴伯(2;三28;四23;五2),而他的名字也出现在《马太福音》耶稣的家谱中(太一12~13),隐然指出本书的重建事工正是为耶稣基督的降生铺路。

        四、本书第九章所记载以斯拉的祷告(10~12),乃引申了《申命记》第七章3节的诫命,并稍加适合时宜的解释。这种因时制宜、切合时需的释经法就称作「米大示」(Midrash),它源自「考究」一字(10),含有钻研引申之意。

        五、本书前段(一至六章)强调重建物质的圣殿,后段(七至十章)则强调重建圣民的信仰生活。这种物质与灵性兼顾,有形的外表须配合无形的内在,才能发挥功效。新约四福音书中所记载主耶稣的事工模式──既医治人的身体,也教导人的心灵(例如:太九35),内外两种层面,齐头并进,正与本书相合。

 

玖、钥节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1)

        于是犹大和便雅悯的族长、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动他心的人,都起来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华的殿。」(5)

「从被掳之地归回的以色列人,耶和华神使他们欢喜,又使亚述王的心转向他们,坚固他们的手,作以色列神殿的工程。」(21~22)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华的律法,又将律例典章教训以色列人。祭司以斯拉是通达耶和华诫命和赐以色列之律例的文士。」(10~11)

 

拾、钥字

 

        「激动」(15)

        「重建,建造」(235;二68;三28;四123412131621;五234891113151617;六37814;九9)

        「耶和华的话,律法,神的命令,律例,典章」(1;三2;六1418;七610)

 

拾壹、内容大纲

 

【回归重建圣殿并重整圣民】

   一、第一次回归与重建圣殿(一至六章)

         1.首批圣民回归(1~2)

         2.重筑祭坛(1~7)

         3.重建圣殿(8~15)

         4.重行礼仪(16~22)

   二、第二次回归与重整圣民(七至十章)

         1.次批圣民回归(7~8)

         2.认罪悔改(9~10)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以斯拉记注解》

 

以斯拉记(Ezra,Bookof)旧约其中一卷历史书,与历代志上、下和尼希米记互相关连。名称在他勒目「巴巴伯德拉」(15a)中,拉比和文士都视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为一卷书。约瑟夫(《亚匹温辩》1.8)以旧约书卷的数目是22卷,也认为这两卷书应该合而为一。某些教父,如撒狄主教麦立托和耶柔米,亦视它们为一卷书。七十士译本(旧约的希腊文课本)也将这两卷书合为一卷,而且为了将它们与次经《以斯拉一书》区分,便称它们为《以斯拉二书》。武加大拉丁译本却称以斯拉记为《以斯拉一书》,尼希米记为《以斯拉二书》。背景当古列在主前539年征服巴比伦,犹太人便受波斯帝国统治。由那时至以斯拉时期,波斯王继有:古列(主前539-530),他容许犹太人和其他被掳者重返故国(拉一);刚比西斯(主前529-522);篡夺王位的高马特(主前522);大利乌一世(主前521-486;拉五6);薛西斯一世(旧约的亚哈随鲁,主前485-465;拉四6);亚达薛西一世(主前464-424;拉四7-23,七1至十44)。以斯拉和尼希米二人的工作,都在古列至亚达薛西一世时期发生。然而,某些学者则将以斯拉列于亚达薛西二世的统治时期(主前404-359)。数据源依照传统说法,犹太领袖以斯拉将研究所得的资料整合,构成这卷书。第七至十章是以作者第一身写成,所以,以斯拉可能采用自传形式,作为此书的核心,再补充其他资料。书中用亚兰文写成的部分,证明此书是以斯拉时期以后的作品。可是,以斯拉记的亚兰文,跟主前五世纪,来自埃及伊里芬丁犹太人社群的亚兰文蒲草卷,有显著的共通之处。这卷书主要是编纂而成,采用了自传、官方文件、诏书,以及其他资料。现今的以斯拉记,包含了4组可供辨认的资料。以斯拉的回忆录某些部分是以第一身的角度写出(七27至九15),穿插于第三者的叙述中(七1-26,十)。这些回忆录大概是以斯拉本人的一部分官方报告。亚兰文的文件亚兰文是波斯帝国的外交语言,在以斯拉记出现了不少的文件。例如,有人致函向亚达薛西一世投诉关于重建城墙一事,以斯拉记亦记载了官方的回复(四8-23)。还有一封上奏大利乌一世的信,以及王的回复(五1至六18)。一封由亚达薛西的波斯法院正式批出的授权书,允准以斯拉回到耶路撒冷,并且描述了委托他保管的物料(七12-26)。这些都是官方的文书,自然是用亚兰文记录。希伯来人的名单以斯拉记包含了希伯来人的文件,列出百姓的姓名,这有数个目的。其中一份文件指出波斯政府批准犹大移民回到以色列地(拉一2-4)。这是古列一般诏书的犹太版本,表达他对人民关怀。以斯拉在六章3-5节重复记述这卷用亚兰文写成的诏书,这个版本可能取自王旨的初稿。以斯拉记载了归回的移民名单,他们开始以色列的第二个联邦国(第二章,在尼七重复)。这卷书亦有在亚达薛西谕准下,与以斯拉一同归回的移民名单(拉八1-14)。还有那些娶了外邦女子为妻的人的名单(十18-43)。叙述这卷书的其余部分,包含了由以斯拉本人所作的叙述。对于他到达耶路撒冷之前的第一次归回时期,他可能取材现成的资料,包括口头或文件上的资料。书中与他同时代的资料,应该是他本身工作的个人记述。

写作年代按传统来说,在以斯拉记七章1节的亚达薛西,公认是亚达薛西一世。由此,以斯拉应该是在主前458年到达耶路撒冷(「王第七年……」,七8)。以斯拉比在主前445年才来到耶路撒冷的尼希米更早展开工作。然而,这个传统日期的可信性,受到多方面的资料冲击。其中一个可能性,是将尼希米放于亚达薛西一世的统治时期(主前464-424),以斯拉则在较后期,即亚达薛西二世(主前404-359)。这项提议与尼希米记八章2节并不吻合,因为那节经文提到以斯拉与尼希米是同时代的人,也一起同工。此外,伊里芬丁的蒲草卷(主前407-400)亦提及耶路撒冷的大祭司约哈难和撒玛利亚的省长参巴拉。约哈难被视为以利亚实的孙儿,但尼希米与以利亚实是同时代的人(尼三120)。圣经的资料指出尼希米是在亚达薛西王20年往耶路撒冷(尼一1,主前445),然后,在第三十二年(尼十三6,主前433),再次提到大祭司以利亚实是以斯拉同时代的人。因此,传统的立场为以斯拉记提供了一个较佳的写作年代。倘若以斯拉这位文士,生于亚达薛西二世的统治时期(约主前397),对于大祭司约哈难来说,这日期无疑太晚了。较近期的学者指出,以斯拉的归回和工作,应该定在亚达薛西王37年(约主前428)。他们坚称以斯拉记七章8节有一处抄写上的错误,它应该是「王的三十七年」,而非「第七年」;于是,以斯拉便可比尼希米较迟归回耶路撒冷,但仍然是在亚达薛西一世的统治时期。不过有不少论点反驳这项建议。1.倘若以斯拉记七章7-8节的「七年」应是「三十七年」,那便出现一个问题:尼希米的改革是在亚达薛西「第三十二年」进行(尼十三6),尼希米提倡反对异族通婚只有5年时间,竟然再次提出这措施。采纳传统的日期,认为尼希米在以斯拉的改革后,才提出相同的问题,似乎更加容易接受。2.另一个支持亚达薛西王37年的论点,是假设以斯拉所描述颇有良好规模的耶路撒冷(八33-35),与尼希米描述为「拆毁……被火焚烧」和荒凉的城(尼一3,二17)同为一城,也出现不协调。因此,有人假定以斯拉是在尼希米之后才来到,当时的城已较有规模和人口较多。可是,圣经却不是以这种形式来描述当时的情况。当尼希米来到耶路撒冷,他所抱怨的并非那城的居民太少,而是城墙仍未重建,城的某些地区仍出显出战争的痕迹。以斯拉也没有提到他那时的城已住满居民。那座城只是不够安全,这也正是尼希米急欲改善之处。只要耶路撒冷仍没有军事防卫,邻近的居民便不会理会她。犹大人一旦着手重建城墙,周围各省便为尼希米制造种种滋扰。这里的重点是以斯拉在主前458年回到耶路撒冷,为的是将律法制订为犹太人社会的民事标准。尼希米却因深切关心百姓的利益,于主前445年回耶路撒冷,当时的犹大人处于毫无防御的城中,只能任由邻省摆布。当他抵达后,眼见情况危急,于是竭尽所能去巩固这城,帮助居民自保。3.另一个反对传统立场的论点是:倘若以斯拉进行的改革(九,十章),是在尼希米之先(第八章),那么,以斯拉的事工便失败了。如果以斯拉的改革发生于尼希米的时期,那么,这两个记载便较容易结合起来。可是,圣经明确指出,以斯拉约在主前458年,只处理了与异族通婚的问题(九10)。尼希米虽然也反对异族通婚,却处理了另一些问题:不公平的利息(尼五)、将圣殿的屋子给予亚扪人多比雅(尼十三)、轻忽什一奉献和亵渎安息日。综观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两者的记载似乎完全不同。异族通婚这件恶事,很可能再次发生,故此,便需要尼希米再次关注。语文以斯拉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采用希伯来文写成;其中只有四章7节,六章18节和七章12-26节等,是以亚兰文写成。它的希伯来文部分,看起来与但以理书、哈该书和历代志的语言十分近似,不像较后期的《传道经》所采用的希伯来文。正如前面所述,它的亚兰文部分与伊里芬丁蒲草卷相似,时约主前407400年。此外,书中亦有波斯人的姓名和波斯文句。这一切都支持这卷书写于约主前五世纪。抄本和译本以斯拉记的希伯来文马所拉抄本似乎保存得很好。七十士译本比马所拉抄本略短。在死海古卷中,只找到以斯拉记第四和第五章的其中一些部分。一些重要的问题关于尝试重修城墙和建造耶路撒冷的根基,似乎并不成功(拉四6-23)。这段经文其实是反对重建被毁的圣殿的一段历史记载(四1)。它描述了犹大人社群,自古列统治期间归回故国至大利乌王的时期,所经历的挫折。先知哈该(主前520)以他的信息唤醒百姓,劝服他们为新的圣殿奠下根基。当工程只完成了一部分,在亚哈随鲁(或薛西斯)和亚达薛西早期的统治下,又歇了一段长时间。在这期间,有人向波斯政府投诉归回的犹大人重修耶路撒冷城墙,结果导致工程停顿了一段时间。作者在以斯拉记第四章,记述了反对者如何激烈反对重建圣殿。同时,他指出在古列(四1-5)和大利乌王一世(四24,五1-17)的时期,这项计划所遭受的攻击。反对持续至薛西斯一世的统治时期(四6),终于由亚达薛西一世去处理(四7-23),尼希米便于这个时候出现。耶路撒冷的工程停顿至大利乌王2年。以斯拉在第五章回到这书的主题。

留意在以斯拉记四章6-23节提到的建造工程,只涉及「城墙」和「城的根基」,并不是圣殿(1221节)。讲述建造圣殿时,则刚好相反,以斯拉指出犹大人在工程进行中遇到的问题、挫折和障碍。波斯政府努力寻找过往的文件档案,才发现原初批准重建圣殿的诏书(五7至六5)。文中的内证显示,当中存着一段颇长的历史片断,主要与城墙有关。我们可以看到,以斯拉所处理的,是犹大敌人的恶意,而利宏和伸帅的反对,没有在主前520年代出现,因为他们是生活,主前460年代,即亚达薛西一世统治的初期。我们必须承认,以斯拉的进路是主题性而非年代性的,当他描述在较早时期,不少人反对建造圣殿,他加插了另一件令他不满的事:在那时候,再出现同类的反对,这次是关乎尝试重建城墙和重修耶路撒冷的防御设施。还有另一个问题,是古列的诏书有不同的版本,希伯来文的版本是在以斯拉记第一章,亚兰文的版本则在第六章。然而,后者的诏书是在波斯的亚马他找到,在以斯拉记第一章的诏书,是古列在巴比伦给予犹大人的。亚兰文的抄本保存于档案中,至于希伯来的,则给予犹大人。有趣的是,古列都批准不少难民归回故土,重建他们的圣殿。每一份诏书都答谢各种不同的神明。轮到犹大人的神时,古列填上与以色列有关的耶和华;另一方面,当他向巴比伦人说话,他便说是向玛尔杜克神说话。写作目的以斯拉记直接记载了犹太历史上一件最重要的事。从祭司的观点来看,它记载了犹太人被巴比伦人驱逐后,重回自己的国土。书中两次提到不同的归回,一次是在所罗巴伯率领下(一至六章;主前538),另一次是在80年后,由以斯拉带领(七至十章;主前458)。这卷书着重以斯拉的领导,以及百姓在故土的重建,两者均带来重要的影响。关于以斯拉在波斯王宫的政治活动,我们所知甚少。无论如何,他似乎具有相当影响力,他的官职很可能相等于「专责犹太人事务的省书记」。在波斯帝国的整体运作中,这职位究竟达至何种程度的功能,则未能肯定,因为以斯拉所记载的事件,只在波斯人所谓「在河另一边」──即幼发拉底河以西地区──的省内发生。以斯拉在波斯帝国的重要地位,可从亚达薛西王赋予他全权去进行他认为对他的百姓和帝国有利的事中,显示出来(七21-26)。以斯拉的家谱记载于七章1-5节,他经常被称为谙习摩西律法的文士。身为祭司撒督后裔的他,已有权将妥拉教导人。LouisGoldberg另参:「被掳归回时期」;「以斯拉#1」。――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