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二十一章注解 壹、内容纲要 【保罗回耶路撒冷后被捉拿】 一、从特罗亚回到耶路撒冷的过程: 1.中途换船来到推罗(1~3节) 2.在推罗停留七天,门徒劝他不要去耶城未果(4~6节) 3.从推罗经多利买到该撒利亚(7~9节) 4.先知亚迦布预言保罗将在耶城被人捆绑(10~11节) 5.保罗不听众人的苦劝(12~14节) 6.从该撒利亚上耶城,住在拿孙家里(15~16节) 二、在耶路撒冷被捉拿: 1.向长老们述说他在外邦人中间传道的事(17~19节) 2.长老们劝保罗带人遵行条规以示他循规蹈矩(20~26节) 3.保罗在圣殿里被犹太人捉拿(27~30节) 4.千夫长带着兵丁把保罗从人群中救出来(31~36节) 5.保罗请求千夫长准予对百姓分诉(37~40节) 贰、逐节详解 【徒廿一1】「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 〔原文字义〕「哥士」山巅,公牢;「罗底」玫瑰;「帕大喇」被践踏,散布灾殃。 〔文意注解〕「我们离别了众人」:『离别』原文用了两个字,含有『用力气将之拉脱』的意思,暗示好不容易总算得与那些恋恋不舍的圣徒们分离(参徒廿36~38)。 「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哥士』是位于亚西亚的西南端外的一个小岛屿。 「第二天到了罗底」:『罗底』在哥士的南方,是一个比哥士大得多的海岛。 「从那里到帕大喇」:『帕大喇』是一内陆良港,位于吕家省。 【徒廿一2】「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 〔原文字义〕「腓尼基」棕树之地。 〔文意注解〕「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由此处直接开往巴勒斯坦方面的航线,因要横渡地中海,故需换更大的船只。『腓尼基』是叙利亚省沿海一带地方的总称,推罗为其主要海港。 【徒廿一3】「望见居比路,就从南边行过,往𥱥利亚去,我们就在推罗上岸,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 〔原文字义〕「居比路」佳美,公正,爱,一朵花;「叙利亚」高地,被高举;「推罗」岩石,使受痛苦。 〔背景注解〕古时的船只都是客货两用,每到一埠,便要装卸货物,因此需有若干时日的停留。 〔话中之光〕「我们就在推罗上岸,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基督徒无论到那里,都要存着『要在那里卸货』的存心,到处供应基督的丰富。 【徒廿一4】「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原文字义〕「被…感动」因为,借着(through);「耶路撒冷」基础,平安的居所。 〔文意注解〕「找着了门徒」:『门徒』指耶稣基督的信徒,原文为复数词;『找着』原文含有务必找出的意思,推罗的信徒可能很少,需要细细查访才能找到。 「就在那里住了七天」:注意,这『七天』加上他在腓立比过逾越节之后,从腓立比坐船到特罗亚共享了五天,又在特罗亚停留了七天(徒廿6),从特罗亚船行到米利都又花了四天(徒廿13~15),停留在米利都至少又花了三天(参徒廿18注解),我们不知从米利都船行到推罗需要多少天(参1~3节),若以十天计,则总共已过了卅六天,只剩下两周就到五旬节了。 「他们被圣灵感动」:他们想必是被圣灵感动,预知保罗将在耶路撒冷遭遇危险。注意,被圣灵感动并不等于得着圣灵的吩咐和命令;圣灵感动人,使人得知将要发生甚么样的事情,但是圣灵并没有吩咐人不可如何如何。 「不要上耶路撒冷去」:这里想要阻止保罗上耶路撒冷的,并不是圣灵,而是他们对保罗的爱心与关怀,他们不愿意看到保罗在那里遇难。 〔话中之光〕(一)保罗所到之处,总有一班主内信徒接待他;为主作工的一个大好处,就是能扩大接触基督身体的众肢体,与他们有美好的交通。 (二)今天的信徒常喜欢借口圣灵感动他们而说话行事,其实圣灵并没有感动他们,而是出于自己主观的动机。即便真的是出于圣灵的感动,叫人有一些的感觉,但那感觉也不能作为我们说话行事的惟一凭据。 【徒廿一5】「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 〔文意注解〕「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信徒偕同家人直到城外送别,这表露他们对保罗关爱之情,虽然相识不同数日,但因着在主里交通的结果,使他们不胜依依。 〔话中之光〕(一)世人需要相交一段相当的时日,才能建立深厚的情谊,但信徒之间只要在生命的交通里,就能立刻触发那从神来的爱(约壹四7;五1)。 (二)「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圣徒在分手离别之际,最好是借着祷告将彼此交托在主的恩中(参徒廿32,36)。 【徒廿一6】「我们上了船,他们就回家去了。」 【徒廿一7】「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 〔原文字义〕「多利买」多沙的,热沙。 〔文意注解〕「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行尽了水路』按原文又可译为『继续行水路』。 「来到多利买」:『多利买』是位于推罗南面约六十公里处的沿岸港口。从推罗船行到多利买约需一天。 【徒廿一8】「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该撒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原文字义〕「该撒利亚」该撒的城,割开;「腓利」爱马者。 〔文意注解〕「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腓利原是耶路撒冷教会管理饭食的执事(徒六2~5),因耶城教会大遭逼迫,遂下到撒玛利亚宣讲基督,曾奉圣灵的引导到往迦萨的旷野路上传福音给埃提阿伯的太监,带领他得救并予施浸,后被圣灵提走,在亚锁都被人遇见,他一路宣传福音,直到该撒利亚(参徒八章)。他因传福音出了名,故被称为『传福音的腓利』。 「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那七个执事』原文无『执事』一词,仅有『那七个』,乃专有所指,就是本书前面所载耶路撒冷教会选出的七个执事(徒六5)。 〔话中之光〕我们信徒在教会中事奉主,虽各有所司,但仍需以传扬福音为职志。 【徒廿一9】「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豫言的。」 〔文意注解〕「都是处女」:意指她们过了当婚嫁的年龄,仍守独身;她们很可能终身不嫁事奉神。 「是说豫言的」:『说预言』意指为神说话、传道。 〔话中之光〕(一)信徒不但要向外人传扬福音,也要带领自己的儿女信主并事奉主(参书廿四15)。 (二)真正属灵的人,是从自己家里做起,使儿女们都爱主;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提前二5)? 【徒廿一10】「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 〔原文字义〕「亚迦布」蚂蚱;「犹太」赞美,犹大之地。 〔文意注解〕「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想必是因为他们的行期较原先的预定为速,尚有多余的日子可以停留。 「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亚迦布曾经预言天下将有大饥荒,结果应验了(徒十一27~28)。 【徒廿一11】「到了我们这里,就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 〔背景注解〕犹太先知常有一种习惯,就是当他们的言词不能尽意表达时,便用一些实物或身体动作将其信息戏剧化地传达出来(参王上十一29~31;赛廿3~4;耶十三1~11;廿七2;结四章;五1~4)。 〔文意注解〕「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保罗后来的确被捆绑(参33节;廿八17)。 〔话中之光〕(一)新约两大使徒彼得和保罗到了晚年,都同样被人捆绑,受人苦待(参约廿一18);事奉主乃是走十字架的道路,我们越被人束缚与剥夺,就越能供应主的丰富。 (二)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属灵的伟人如此,我们一般信徒也不能例外。 (三)在教会中的先知――为神说话者――只能告诉我们前途将要发生何事,但不能取代我们里面的基督;我们虽然不可藐视先知的讲论(帖前五20),但也不可将摩西(律法)和以利亚(先知)置于和基督同等的地位(太十七3~5)。 【徒廿一12】「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文意注解〕「我们和那本地的人」:『我们』这词表示路加本人也加入劝阻保罗前往耶路撒冷。 「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注意,先知亚迦布只是指明保罗必要在耶路撒冷被捆绑,却未说主不许他前去(参11节),因此他们的苦劝阻止显然是出于人自己的意思,而非圣灵的意思。 〔话中之光〕(一)在教会中,许多人虽然有爱心,但那爱心很可能是出于我们人天然的情感,是胡涂的爱心。 (二)单凭人属肉体的爱心,只照利害关系的眼光,往往会使我们『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以致成了撒但的工具(太十六22~23)。 【徒廿一13】「保罗说:『你们为甚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 〔文意注解〕「你们为甚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该撒利亚的信徒们为保罗此去耶路撒冷的前程担心,甚至出声痛哭,虽然充分流露了弟兄相爱之情,但只能加重保罗的为难,却不能阻止他顺服神的决心,以致他的心被『自己要去』与『弟兄们不让去』两种意愿撕扯而碎裂。 〔话中之光〕(一)信徒们彼此关心对方的境遇,原是一件美好的事,但若置我们自身的平安福利高于神的旨意,便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二)我们出于肉体天然的爱心,不但徒然叫忠心的见证人更加「心碎」忧伤,甚至还会成为主十字架的仇敌(参太十六21~23)。 (三)事奉主的人该有一个心志,就是我们的前途虽然可能引至受苦与受难,但也甘心乐意地往前。 (四)我们为着主名的缘故,应当不计个人的得失与安危。 (五)信徒惟有认定基督是我们惟一的目标――「我为主耶稣的名」,并且深晓十字架之死的必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才能胜过人意、情感的包围,而勇往直前。 【徒廿一14】「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文意注解〕「保罗既不听劝」:解经家对保罗不听劝的态度,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看法。第一种是说他过度固执己见,以致后来在耶路撒冷被捕,历经痛苦,蹉跎了四年的岁月,一事无成,这是咎由自取。 第二种是说他并非违抗圣灵,而是遵行神的旨意,其理由如下:(1)他所作去耶路撒冷的决定,乃是在『灵里定规』(徒十九21『心里定意』原文意思)的事,意即这件事不是出于他的血气肉体,一意孤行,乃是出于他灵的深处,清楚得了指示然后定规的;(2)他自己早已知道将会在耶路撒冷遭遇捆锁与患难,但他因为『灵里被捆绑』(徒二十22~23『心甚迫切』原文意思),没有自作选择的自由,不得不去;(3)他必须亲自回耶路撒冷,把外邦众教会的爱心捐款,作一清楚的交代(徒廿四17),才能卸下里面的负担;(4)保罗的被捕,乃是出于神的安排,为要让他能在君王面前宣扬主名(徒九15);(5)主在保罗被捕入狱之后不但未责备他,反而对他多有鼓励和安慰(徒廿三11;廿七23~24);(6)保罗的经历,与主耶稣面向耶路撒冷赴十字架的过程很相似(参太十六21~23;路九22,51;十三31~32;十八31~33)。 本书编者赞成第二种的看法。 「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他们似乎已经认识到保罗的行动乃是出于神的带领,因此不再劝阻而同意保罗的决定。 〔话中之光〕(一)信徒被圣灵感动,预见将要面临的困苦,并不表示圣灵要我们回避那困境,要紧的是,要清楚知道主的旨意如何,一切当以「愿主的旨意成就」为依归。 (二)主的旨意,不但是借着我们的平安顺利而得成就,许多时候更是借着我们的受苦与受难得以成就,因此问题不在于环境如何,乃在于我们是否有主清楚的带领。 (三)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八28);我们若是按着神的旨意行事,任何环境都与我们有益。 (四)主为着祂自己的荣耀,统管万有;不但正面的人事物都为祂而效劳,连反面的人事物也都归祂调度。 (五)教会中弟兄姊妹们的感觉和意见,固然可以帮助我们明白神的引导,但千万要注意的是,不宜倾听人的声音过于神在里面的声音。 (六)一个人对于自己的道路不能听别人怎么说。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知道神的旨意,接受里面的主的引导。基督教乃是基督活在每个信徒的里面,个别告诉我们是或非。 (七)真正认识神旨意的人,具有钢铁般坚刚的意志,不为人的话语所说服,不被人的痛哭所软化。 (八)我们在遵行神的旨意上,必须不讲人情,也不看人的面子。 (九)看清主的旨意,并对它执着到底的人,常会影响别人,使他们转过来顾到「主的旨意」,而不再计较人的利害得失。 【徒廿一15】「过了几日,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原文字义〕「收拾行李」装备马匹,雇了马匹。 〔文意注解〕「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从该撒利亚到耶路撒冷约有一百公里的路程,这在当日约需两天的功夫。 【徒廿一16】「有该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带我们到一个久为(久为:或译老)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居比路人。」 〔原文字义〕「拿孙」记念。 〔文意注解〕「有该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当时正值五旬节节期,耶路撒冷到处人满为患,甚难找到居停之所。该撒利亚的几个门徒,为着能让保罗等人有地方休憩,特意一路伴随,其爱护之情,由此可见。 「带我们到一个久为门徒的家里」:『久为门徒』一词涵示他是当地教会的一个基本成员,有人认为他是耶路撒冷教会最初一百二十名当中之一。 「他名叫拿孙」:拿孙的家在何处,有二说:(1)就在耶路撒冷,十七节的『弟兄们』就是指拿孙以及与他同在一处的弟兄们;(2)位于该撒利亚和耶路撒冷的半路上,可能是吕大或安提帕底(参徒廿三31注解),因从该撒利亚步行到耶路撒冷需费时两天,必须在中途过一夜。 【徒廿一17】「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欢欢喜喜的接待我们。」 〔原文字义〕「接待」欢迎(welcome),接纳(receive)。 〔文意注解〕「到了耶路撒冷」:保罗第三次出外传道旅行,开始于行传第十八章廿三节,结束于本节。 「弟兄们欢欢喜喜的接待我们」:『弟兄们』很可能就是十六节的拿孙以及与他同在一处的弟兄们。 这里的『接待』偏重于表示『十分欢迎』,在原文与一般用来指打开家『接待』客旅的词(hospitality,来十三2)不同。 【徒廿一18】「第二天,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 〔原文字义〕「雅各」抓住脚跟,排挤者,跟踪。 〔文意注解〕「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我们』一词表示路加也陪同出席;这词在此处之后,一直到第廿六章末了,未再出现,但这并不表示路加暂时离开了保罗。 『雅各』是指耶稣的肉身亲兄弟(参徒十二17;十五13),他是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加二9)。 「长老们也都在那里」:这里没有提及使徒们,或者他们此时可能都离开了耶路撒冷,也有可能他们身兼长老之职,所以『长老』一词也包括了使徒(参彼前一1;五1)。 【徒廿一19】「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神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说了。」 〔文意注解〕「一一地述说了」:指自从保罗上次访问耶路撒冷(徒十八22)之后所发生的种种事情,但要点可能集中于在以弗所的三年事工。同时,保罗必也趁此机会,把众外邦教会所奉献的救济款项(参徒廿4注解),转交给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们去分配。 〔话中之光〕(一)同工之间,虽然无上下级之分,但彼此问安并交通工作情况,乃是美事。 (二)圣徒之间的交通,可以产生『彼此印证』和『同得激励』的果效。 【徒廿一20】「他们听见,就归荣耀与神,对保罗说:『兄台,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并且都为律法热心。』 〔原文字义〕「多少万」无数,千千万万。 〔文意注解〕「他们听见,就归荣耀与神」:可见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们,对推广福音给外邦人并无成见,反而乐观其成。 「并且都为律法热心」:这句话表明当时的耶路撒冷教会,在雅各的带领之下,深受犹太教的影响(加二12),热心遵守摩西的律法。 〔话中之光〕(一)传道人若有甚么作工的成果,都应当「归荣耀与神」,切不可归功自己。 (二)「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人们的眼光常常只根据外面人数的多寡,来断定一个教会是否有神的同在与祝福,因此难免会被误导。许多异端邪派和罗马天主教,它们的人数都相当兴旺;可见外面声势的浩大,并不一定有多少属灵的价值。 (三)「都为律法热心」:『热心』原是好事,但若热心的目标错了,反而会害事,甚至杀人还以为是事奉神(约十六2)。 (四)正常的教会应当一面传福音加增人数,一面教训信众以正确的真理(参太廿八19~20;徒二41~42)。 【徒廿一21】「他们听见人说:你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对他们说: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遵行条规。」 〔原文字义〕「摩西」拉出来。 〔文意注解〕「你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离弃摩西』意指不必遵行摩西所传下来的律法。保罗有关摩西律法的教导要点如下:(1)人得救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三28);(2)外邦人信徒在相信主得救之后,没有必要再去受割礼、遵行律法(加五2~5);(3)割礼之类的律法条规都不过是影儿,惟有基督才是实体(西二17);(4)其实信徒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乃在律法之下(林前九21),但这律法,不是字句的律法,乃是基督的律法(加六2)。 至于对犹太人信徒,保罗并没有明白教训他们废弃摩西的律法,反而他自己似乎还遵行一些律法的礼仪:(1)他自己曾经许愿并剪发(徒十八18);(2)他向律法以下的人,他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着律法以下的人(林前九20)。 「也不要遵行条规」:『条规』即犹太律法所规定的事项。 【徒廿一22】「众人必听见你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徒廿一23】「你就照着我们的话行吧?我们这里有四个人,都有愿在身。」 〔文意注解〕「我们这里有四个人」:无疑地,这四个人都是犹太人基督徒。 「都有愿在身」:『愿』是指拿细耳人的愿(参24节;徒十八18)。这愿是为了从神手中得了一些特殊的福气,表示感谢而许的。 【徒廿一24】「你带他们去,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替他们拿出规费,叫他们得以剃头。这样,众人就可知道,先前所听见你的事都是虚的;并可知道,你自己为人,循规蹈矩,遵行律法。」 〔背景注解〕按摩西的律法中拿细耳人的愿,在离俗归耶和华的日子,不喝酒,不剃头,避免沾染不洁;当满了离俗的日子,须还愿献各种祭,最后要剃头,然后将头发放在平安祭的火上烧掉(民六1~21)。 又按后来拉比加上的规条,有钱的人可以代替穷人出规费来实现其作拿细耳人的誓愿,藉此表示出钱者的敬虔。 〔文意注解〕「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这是指在进入圣殿之前所作的洁净礼仪(参26节)。 「替他们拿出规费」:替别人出规费,乃是热心于律法的明证。 「叫他们得以剃头」:许愿的人从许愿之日起至还愿之日为止,这期间所生的头发须在坛前剃下献上为祭。 【徒廿一25】「至于信主的外邦人,我们已经写信拟定,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 〔文意注解〕「至于信主的外邦人」:这话表示外邦人基督徒不须遵行犹太律法(参24节)。 「我们已经写信拟定」:这是指几年前的耶路撒冷决议案(徒十五22~29)。 「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请参阅徒十五20文意和灵意注解。 【徒廿一26】「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第二天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进了殿,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只等祭司为他们各人献祭。」 〔文意注解〕「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有人批评保罗在此是屈服于环境形势,违背他自己所教导的原则,言行不一致,因此是假冒伪善,难怪主容许捆锁和患难加在他的身上(徒廿23;廿一33;廿二25)。但保罗虽然教导人『因信称义,而非因行律法称义』(加二16),他并没有教导犹太人不要遵守摩西律法。作为一个犹太人,遵行律法和相信耶稣基督并不互相冲突。 「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这表示保罗自己也加入行洁净之礼。 「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还愿者须向祭司报明自己何时许愿,如今因日期满足而前来还愿。 〔问题改正〕有许多解经家认为,保罗在本章一至十六节应该听劝而不听劝,十七至廿六节不该听劝而竟听了劝,所以本章可以说是保罗一生事奉主的经历中,一个最软弱的污点。他们所举的理由如下:(1)保罗执意上耶路撒冷,结果他在此后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狱中渡过,平白浪费了服事主的宝贵时间;(2)保罗得救以后竭力反对遵行律法,如今竟然受不住雅各和众长老的温情攻势,而向律法低头,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素来所拆毁的,若重新建造,这就证明自己是犯罪的人』(加二18);(3)长老们劝保罗带头行洁净的礼,原意是要藉此消除众人对他的误会(21,24节),但结果反倒生出更大的误会(27~29节),可见这个办法不蒙主的喜悦;(4)保罗为顾全大局,勉强接纳长老们的建议,结果却使神的心意暗昧不明,也给我们这些后来的信徒留下很大的困惑。 然而这样的批判,对保罗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当时所作的,完全是在神主宰之手的安排底下,为要成就祂所预定的美意:(1)保罗的耶路撒冷之行,是因他的『灵里受捆绑』(徒廿22原文),他并没有不去的自由;(2)保罗必然看出此去是为着成就主的旨意(参14节),因此他不以性命为念(徒廿24),也不受别人爱心的劝阻(参4,12~14节);(3)对身为犹太人信徒的保罗,在完全是犹太人的环境之下,他当时所作的行动,并不违反他自己的教训,这一点是我们外邦人信徒所不易了解的;(4)保罗在此后的狱中生涯,仍有主的同在和祝福(徒廿三11;廿七23~24;廿八30~31),他对他的被捕入狱并没有后悔(参提后二9;四7~8)。 〔话中之光〕(一)保罗向犹太人,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他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林前九20)。 (二)保罗为着教会的缘故,能够压抑他自己的观点,这表示他真是『无我』的属灵伟人。有时不违背真理的妥协,并非表示软弱,反而显出刚强。 【徒廿一27】「那七日将完,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 〔原文字义〕「亚西亚」东方,泥土。 〔文意注解〕「那七日将完」:从报明还愿(参26节)到献祭以结束真正还愿的时间共需七日;『将完』表示快要到第七日之际。 「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他们很可能是来自以弗所的犹太人(参29节)。 〔话中之光〕有最好的计划,未必有好的结果;行事在人,成事在天(神)。 【徒廿一28】「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凓希利尼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 〔原文字义〕「以色列」与神同治,神的王子;「希利尼」不稳定的,卑贱的人。 〔背景注解〕犹太人只准许外邦人在圣殿的外院,不准他们进入内院的境界。在内院前贴出通告为记号,标明外邦人不得进入,若擅自通过警告牌进入内院的,要被处死。犹太人若带外邦人进入,两者都要被处死。这项条规,也获罗马政府的许可,足见外邦人擅闯圣殿,乃是一件非常严重的犯行。 【徒廿一29】「(这话是因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以为保罗带他进了殿。)」 〔原文字义〕「以弗所」可钦的,投出;「特罗非摩」抚养的。 〔文意注解〕「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特罗非摩』大概是保罗的同工,当保罗从马其顿出发回耶路撒冷时,特罗非摩与他同行(徒廿4),故此刻一同出现在耶路撒冷城里。 〔话中之光〕人们常以一些单面不全的事实,来作断定全盘的依据,以致产生错误;基督徒必须慎重其事,切不可草率定论。 【徒廿一30】「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殿门立刻都关了。」 〔文意注解〕「拉他出殿」:不使人血亵渎神圣的处所。 「殿门立刻都关了」:『殿门』是指连接在内院与外院之间的门;守殿官关闭殿门的用意,是要避免圣殿受更多的亵渎。 【徒廿一31】「他们正想要杀他,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说:『耶路撒冷合城都乱了。』」 〔文意注解〕「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节期间因有许多犹太人从各地集中到耶路撒冷,故在圣殿的西北角处设有罗马军营,称为『安东尼营楼』(参34节注解),以防暴乱;『千夫长』统管千名士兵,可见该营的军力至少有数百名。这千夫长的名字叫革老丢.吕西亚(徒廿三26)。 【徒廿一32】「千夫长立时带着兵丁和几个百夫长,跑下去到他们那里。他们见了千夫长和兵丁,就止住不打保罗。」 【徒廿一33】「于是千夫长上前拿住他,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又问他是甚么人,作的是甚么事。」 〔文意注解〕「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两条铁链』大概是用来将他的双手连锁于两个兵丁,一边一个。 【徒廿一34】「众人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千夫长因为这样乱嚷,得不着实情,就吩咐人将保罗带进营楼去。」 〔文意注解〕「就吩咐人将保罗带进营楼去」:『营楼』即指驻兵的总部。据说这营楼是大希律为纪念他的好友马可安东尼而建的,名为『安东尼营楼』。 【徒廿一35】「到了台阶上,众人挤得凶猛,兵丁只得将保罗垾起来。」 〔文意注解〕「到了台阶上」:从营楼到圣殿外院有两段台阶。 【徒廿一36】「众人跟在后面,喊着说:『除掉他!』」 〔文意注解〕「喊着说,除掉他!」『除掉他』这个口号也曾应用在主耶稣的身上(约十九15;路廿三18)。 【徒廿一37】「将要带他进营楼,保罗对千夫长说:『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他说:『你懂得希利尼话吗?』」 〔文意注解〕「你懂得希利尼话吗?」显然的,保罗是操着希腊话向千夫长请求。 【徒廿一38】「『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 〔原文字义〕「凶徒」暗杀者(the Assassin),匕首人,操刃的人(Men of the dagger);「埃及」双重难关,Coptic人之地。 〔背景注解〕根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曾有一个埃及人率众反叛罗马,他们专门暗杀罗马人和亲罗马的犹太人,最后归于失败,但那为首的埃及人则未被擒拿,漏网而逃。 【徒廿一39】「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对百姓说话。』」 〔原文字义〕「基利家」滚,发织品;「大数」翼,平篮。 〔文意注解〕「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基利家』是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位于亚西亚的东南部;『大数』基利家省的首府,是当时出名的大学城。 【徒廿一40】「千夫长准了。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他们都静默无声,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 〔原文字义〕「希伯来」渡过,属于希伯的。 〔文意注解〕「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台阶最高处离地达六十肘,居高临下,是最好的临时讲台。 「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希伯来话』或系指当时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所通用的亚兰话。 叁、灵训要义 【信徒出外旅行的榜样】 一、无论到何地,就去寻『找』当地的信徒(4,15节) 二、与信徒『同住』(4,7~8,15节),实行基督身体的生活 三、在圣灵里说话,彼此有敞开无间隔的交通(4,11~14节) 四、见面时『问安』(7,19节,临行一同『祷告』,郑重辞别(5节;徒廿36) 【保罗上耶路撒冷所经历的矛盾】 一、推罗的门徒被圣灵感动而劝阻他不要往耶路撒冷去(4~6节),与他自己的灵里被捆绑必须去耶路撒冷(徒廿22原文)相冲突 二、他对各地信徒关怀与供应的负担(7节),与他在五旬节前必须赶抵耶路撒冷(徒廿16)而无法久留相冲突 三、圣灵藉先知明指他将在耶路撒冷被捆绑(8~11节),与他以成就神的旨意为念(14节)相冲突 四、圣徒因爱心而苦劝他不要上耶路撒冷去(12节),与他愿意为主的名死在耶路撒冷的存心(13节)相冲突 五、神用他在外邦人中间传教,特别是教导他们只凭信心而不靠遵行律法得救的启示(19节;加三2,13~14),与他在耶路撒冷被迫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就作律法以下的人(20~26节;林前九20)相冲突 六、为律法热心的犹太人,反而发动暴乱、又想要杀人(27~31节),与没有律法的外邦人,反而按照规矩行事、保护保罗性命的千夫长(32~40节;徒廿三16~24)相冲突 【传福音的腓利的榜样(8~10节)】 一、把他的家打开,乐意接待各方的客旅(包括保罗一行众人和先知亚迦布) 二、多方服事主――在一地教会中作执事,也到各地传扬福音 三、以『传福音』闻名,甚至成了他的代号,表示成效卓著 四、善于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献身事奉主,真是照管神的教会的最佳人选(参提前三4~5) 【律法主义者的两种面目】 一、为律法热心的基督徒――温和的一面――用理由来说服(20~25节) 二、为律法狂热的犹太教徒――蛮横的一面――造谣耸动众人来反对(27~30节)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使徒行传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使徒行传提要」末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