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二十八章注解 壹、内容纲要 【保罗在途中和在罗马的见证】 一、在米利大岛上的见证: 1.保罗被毒蛇咬住,却不受害(1~6节) 2.保罗医治岛长的父亲和其余的病人(7~10节) 二、换船安抵罗马,受弟兄们迎接(11~15节) 三、保罗蒙准和看守的兵另住一处(16节) 四、对犹太人的首领的表白和传讲: 1.请犹太人的首领来,对他们说明原委(17~20节): (1)自己没有干犯本国的百姓和祖宗的规条 (2)审讯的结果,被认定没有犯甚么该死的罪 (3)被迫上告于该撒,并非要控告本国的百姓 (4)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而被链子捆锁 2.他们回答说并无从犹太来的音讯,愿意听保罗的讲论(21~22节) 3.约定日子,到他的寓处听他讲论神国的道(23节) 4.有信的,有不信的,彼此不合(24~25节上) 5.保罗藉先知以赛亚的话,说明救恩转向外邦人(25节下~29节) 五、保罗在罗马足足有两年,向所有来访的人传讲神国的道(30~31节) 贰、逐节详解 【徒廿八1】「我们既已得救,才知道那岛名叫米利大。」 〔原文字义〕「米利大」避难所,蜜。 〔文意注解〕「我们既已得救」:『得救』指性命得以保全(参阅徒廿七44注解)。 「才知道那岛名叫米利大」:『米利大』是距意大利西西里岛南方约八十多公里外的一个小岛,今名『马耳他』,现为一独立国家,当时是隶属西西里省。 〔话中之光〕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盘石,我所投靠的;祂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是我的避难所(撒下廿二2~3)。 【徒廿八2】「土人看待我们,有非常的情分;因为当时下雨,天气又冷,就生火接待我们众人。」 〔原文字义〕「土人」野蛮人;「情分」待人以慈爱,十足人情味。 〔文意注解〕「土人看待我们,有非常的情分」:『土人』(barbarian)一词有二意:(1)指野蛮未开化的人;(2)指未受过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熏陶,不懂说希腊语或拉丁语的人。此处『土人』的意思以后者较为合理,故有些英译本改以『原住民』或『土著』(natives)称之。岛上这些居民是腓尼基人的后裔,说的是一种腓尼基方言(Punic),生活方式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开明进步,并非完全未受教化的蛮族。 「因为当时下雨,天气又冷」:那时大概是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正值冬天寒冷季节,又适逢暴风雨刚过。 〔话中之光〕(一)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欲置保罗于死地,可是米利大的土人却热情接待,可见一种僵化的正统宗教比落后的文明更可怕、更可悲;我们要怕信仰的僵化过于文明的落后。 (二)我们基督徒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来十三2)。 【徒廿八3】「那时,保罗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有一条毒蛇,因为热了出来,咬住他的手。」 〔原文字义〕「毒蛇」有毒的蛇(viper);「咬住」紧附着。 〔文意注解〕「有一条毒蛇」:据谓现在米利大岛上并无毒蛇,因此许多解经家无法确定牠是否真正有毒;其实从岛上土著的反应看来(参4~6节),那条蛇确实是毒蛇,因为他们若明知岛上没有毒蛇,就不会有那样惊奇的反应。故此可能在这之前,曾有毒蛇藏身在船上货物中或蛰伏在浮木树枝间潜入岛上,但因数目不多,后来被岛民除灭而绝迹了。 「因为热了出来,咬住他的手」:保罗被毒蛇咬住,相信是出于神的旨意,叫保罗在踏上米利大岛上的第一个时刻,就引起所有岛人的注意。 〔话中之光〕(一)从保罗拾柴助火的事可见,一个真正的属灵人,并非不屑去作小事,或者坐着不动,让身边的人来服事他。 (二)勤劳作工,是每一个人生存在世应尽的本份。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帖后三10)。 (三)工作并无大小和轻重之分,拿柴与讲道、医病同样重要。只有小人物才会计较工作,而拒绝去作小差使。 (四)蛇「咬住他的手」;撒但千方百计要咬住我们的手,叫我们不能事奉神。 (五)魔鬼像吼叫的狮子,到处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但真正属神的人,虽被咬住,却不被吞吃(参5节)。 (六)『烤火』象征寻求属地和属人的温暖。彼得在烤火时,就被那古蛇――撒但咬了一口,而厉害的跌倒了,甚至不敢承认主(可十四66~72);保罗为着烤火,也被毒蛇咬了一口,幸而靠着主复活的权能(可十六18),才不致丧命(参5节)。可见当我们为主作见证而遭受冷落时,切莫寻求任何属地或属人的温暖,以免让魔鬼趁机伤害我们。 【徒廿八4】「土人看见那毒蛇悬在他手上,就彼此说:『这人必是个凶手,虽然从海里救上来,天理还不容他活着。』」 〔原文字义〕「毒蛇」野兽;「天理」公义,惩罚,报应。 〔文意注解〕「土人看见那毒蛇悬在他手上」:『悬在他手上』也可以说是缠住他的手,意即不仅咬了一口而已,还狠狠地连咬带缠。 「这人必是个凶手」:土人因看见保罗被兵丁看管,故知道他是囚犯之一,乃有此推测。 「天理还不容他活着」:『天理』在原文又指希腊神话中掌管公理报应的女神;土人可能相信另一位同类的神明,而认为被蛇咬是天降的惩罚(遭到天谴)。 【徒廿八5】「保罗竟把那毒蛇甩在火里,并没有受伤。」 〔原文字义〕「毒蛇」野兽。 【徒廿八6】「土人想他必要肿起来,或是忽然仆倒死了;看了多时,见他无害,就转念,说:『他是个神。』」 〔文意注解〕「土人想他必要肿起来」:『肿起来』是医学上指发炎的用语;在新约里只有路加使用过这词。 「他是个神」:注意,路加记载土人这句话,绝非有意高抬保罗(参徒十四11),而是在批判土人的迷信。有些解经家误引这句话,来证明基督徒是个『神』。 〔话中之光〕(一)迷信的宗教信仰,常误将『人』当作『神』看待;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乃是认识『人』自己败坏的本性,转而归向那惟一的『真神』(参徒十四11~15)。 (二)人是『人』,绝不会是『神』。凡提倡『人成为神』或『自称是神』的,都是从撒但来的异端邪说(参帖后二3~4;林前八4~5)。 (三)人心善变,一会儿认定某人是罪大恶极的人(参4节),一会儿「就转念」以为他是神;今天在教会中也有人,一会儿将你捧上天,一会儿又将你摔下地,所以我们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论断,应该在意的乃是神如何看待(林前四3~5)。 (四)从外表看,保罗是个囚犯,但从他的里面看,他是个属神的人,因他的里面有神。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林后五16)。 (五)所有单凭外面的祸福顺逆来判断事情的,都是属灵方面的『土人』;他的眼光也是『属土』的眼光。但愿我们有属灵超越的眼光,能看透万事(参林前二15)。 【徒廿八7】「离那地方不远,有田产是岛长部百流的;他接纳我们,尽情款待三日。」 〔原文字义〕「岛长」该岛的第一人,岛上首要的人;「部百流」孚众望的,受人喜爱的。 〔文意注解〕「有田产是岛长部百流的」:『部百流』是罗马人名字;他可能是罗马帝国派驻该岛的行政长官。 「他接纳我们」:『我们』在此不仅包括保罗和路加,也指全船的人。 【徒廿八8】「当时,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保罗进去,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 〔文意注解〕「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热病』为该岛流行的一种肠胃炎病症,由岛上所产山羊奶内的微生物引起。 「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治好』原文意『治愈』,今日灵恩派的人喜欢把这词用在神医的事上。 使徒保罗被毒蛇咬了,却不受伤害(参5节);此处他手按病人,病人就好了。在保罗身上,主耶稣复活以后所作的宣告(可十六17~18),完全得着证实。 〔话中之光〕(一)先有三日尽情的款待(参7节),然后才有他父亲的病被治好。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六9)。 (二)我们一般基督徒虽然没有神医的恩赐,但对于一切患病(包括身体和灵性的病)痛苦的人,也要伸出同情之手,为他们祷告。 【徒廿八9】「从此,岛上其余的病人也来,得了医治。」 〔文意注解〕「得了医治」:这里按照原文是医学名词,『医治』和第八节的『治好』不同字,它含有借着医术和药物得痊愈的意思;由此看来,本书作者路加大概也有分于这项服事(参10节『我们』注解)。 〔话中之光〕(一)保罗在海上航程中,他成了全船上人的福分(徒廿七24);现今在米利大岛上,他更是成了全岛上人的福分。基督徒无论在何处,都应该是属天祝福的管道,给四围的人们带来福分。 (二)保罗无论到那里,都能找到服事和传道的对象。我们作为一个基督徒,应当准备好自己,才能随时随地对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三)今天有一些过度提唱神医的人,认为信徒不该接受医药的治疗,而该完全以信心仰望神的医治。其实第八、九两节告诉我们,当时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治病事奉:保罗是借着神迹,而路加则借着医药。 【徒廿八10】「他们又多方的尊敬我们;到了开船的时候,也把我们所需用的送到船上。」 〔原文字义〕「多方」许多,大大,切切;「尊敬」恭敬,尊崇,敬奉。 〔文意注解〕「他们又多方的尊敬我们」:『尊敬』在原文与『敬奉』(提前五17)同字,含有『馈赠酬金』之意;故『多方的尊敬』除了多方表达敬意以外,可能还包括致送各种礼物和生活所需的物品;『我们』无疑的包括作者路加在内,他是一位医生,他的医疗技术在医治病人的事上必然派上了用场。 〔话中之光〕(一)基督徒固然应当存着不求回报的心去帮助别人,但是助人就是助己――叫别人得着好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的得着好处。 (二)主命定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九14);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配受信徒加倍的敬奉(提前五17)。 【徒廿八11】「过了三个月,我们上了亚力山太的船往前行;这船以『丢斯双子』为记,是在那海岛过了冬的。」 〔原文字义〕「亚力山太」人之保卫者;「丢斯双子」丢斯(Jupiter)的儿子们。 〔文意注解〕「过了三个月」:冬季天候不良,海上完全停止行船,须等到二月下旬或三月初才又开始航行季节,所以他们被迫在岛上停留那么长的时间。 「我们上了亚力山太的船往前行」:『亚力山太的船』大概也是一艘运粮船(参徒廿七6注解)。 「这船以『丢斯双子』为记」:当时在地中海航行的船只,喜欢在船头装饰人像,视作『破浪神』。而『丢斯双子』(迦斯托与坡吕克斯)两个传说中的天神,为一般航海的人所喜爱的守护神,有如福建和台湾人所迷信的妈祖。 【徒廿八12】「到了𥱥拉古,我们停泊三日;」 〔原文字义〕「叙拉古」声闻叙利亚。 〔文意注解〕「到了𥱥拉古」:『叙拉古』是西西里岛的首要城市,位于该岛的东海岸,有两个海港。 【徒廿八13】「又从那里绕行,来到利基翁。过了一天,起了南风,第二天就来到部丢利。」 〔原文字义〕「绕行」转了一圈;「利基翁」裂口;「部丢利」硫磺温泉。 〔文意注解〕「又从那里绕行,来到利基翁」:『绕行』可能是当时航海的一个专有技术名词,因为从叙拉古到利基翁,乃是直线北上,无需绕行,故它可能指:(1)船在出港或进港时转换了方向;(2)有的版本将『绕行』写成『放松』,意指『抛开缆索』。 『利基翁』位于意大利半岛的西南尖端,与西西里岛的东北角相对峙,中间仅隔非常狭窄的海峡;有人说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形状有如一只长筒鞋,利基翁就是鞋尖脚趾所在处。 「第二天就来到部丢利」:『部丢利』在罗马南方约一百二十多公里那不勒斯湾北岸,是当时意大利首屈一指的海港,亚力山太的粮船以它为主要卸货港之一。 【徒廿八14】「在那里遇见弟兄们,请我们与他们同住了七天。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原文字义〕「罗马」能力。 〔文意注解〕「在那里遇见弟兄们」:『弟兄们』指在主里的信徒,与肉身的弟兄们(参17节)有别。 「这样,我们来到罗马」:『这样』一词,是在描述他们一路经历过的风浪、饥饿、黑暗、沉船、蛇咬事件等许多的艰险(徒廿七1~廿八14);就在『这样』困难重重、险象丛生的行程中,终于到达罗马。 〔话中之光〕(一)主耶稣亲自应许保罗,他必在罗马为主作见证(徒廿三11);祂怎样对保罗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徒廿七25)。「这样」,保罗就来到罗马。 (二)主若给我们指明了目的地,纵使我们中途历经各样的危险,我们终必会抵达,因此我们尽管专心仰望主,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来十二1~2)。 (三)为主作见证,虽不能凡事顺利,但祂必亲自引领并保护,扶持我们走过最艰困的旅程。 【徒廿八15】「那里的弟兄们一听见我们的信息就出来,到亚比乌巿和三馆地方迎接我们。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 〔原文字义〕「亚比乌」革老丢的市场,说服人的市场;「三馆」三个酒店,三间旅馆;「迎接」相遇;「放心」领受,拿着;「壮胆」鼓舞,激励。 〔文意注解〕「那里的弟兄们一听见我们的信息」:保罗一行等人在部丢利住了七天(参14节),这期间,有部丢利的弟兄们将保罗到来的消息,传给在罗马的弟兄们知道。 「到亚比乌巿和三馆地方迎接我们」:『亚比乌』是一个商业市镇,离罗马约六十多公里;『三馆』是一个交通要站,离罗马约五十多公里。这两地都是从意大利南端经部丢利到罗马大道上必经要站。 「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换句话说,保罗受到弟兄们的鼓励。此时的保罗已是一个灵命非常老练成熟的人了,但仍须主里信徒的激励,可见属灵生命有一个特性,就是喜欢与相同的生命交通来往(约壹一3)。 大约是三年之前,保罗曾写了《罗马书》(参徒廿3注解)给在罗马的圣徒们,但他从未到过罗马,在信中表达了他想去罗马的心愿(罗一13~15;十五22~24)。 〔话中之光〕(一)本节显示早期的基督徒相当注重『彼此相交』,不但罗马的弟兄们远道出迎,叫使徒保罗很得弟兄们的激励;并且部丢利和罗马两地的教会,彼此之间也有很好的交通联系。 (二)我们基督徒都同具有神的生命,而神生命的特征之一,便是喜欢与具有神生命的基督徒交通来往,故此我们喜欢聚会,而不喜欢孤独。 (三)即使像保罗这样的信徒,尚且需要弟兄们的迎接和激励,何况一般基督徒,更需要肢体间彼此相顾相助。 【徒廿八16】「进了罗马城,(有古卷加: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惟有)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 〔文意注解〕「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这句话仅见于少数古抄本。『御营的统领』即指京畿卫戌部队的指挥官。 「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可能是因为巡抚非斯都在解送保罗的奏书上,陈明他并没有犯下甚么该死的罪(参徒廿五25~27;廿六31~32),因此得到特别的优待,不必与其他的囚犯一同关在监狱里,只须兵丁看守,以防脱逃。 〔话中之光〕(一)保罗特别蒙准,单独和看守的兵丁住在自己所租的房子(参30节),而无须与其他囚犯一起被关在监狱中。这事再次证明,凡为主受苦难的人,主必在苦难中眷顾他。 (二)主在环境中如此眷顾保罗,并不是为着他个人的舒适,而是给他方便,能自由传讲神国的道(参23,30~31节)。照样,主若在环境上给我们甚么好待,乃是为要叫我们更多被祂使用,我们切勿因此而沉迷于逸乐,而忽略了服事主的责任。 【徒廿八17】「过了三天,保罗请犹太人的首领来。他们来了,就对他们说:『弟兄们,我虽没有甚么事干犯本国的百姓和我们祖宗的规条,却被锁绑,从耶路撒冷解在罗马人的手里。」 〔文意注解〕「保罗请犹太人的首领来」:罗马皇帝驱逐犹太人离开罗马的命令(参徒十八2),在此之前已经取消,所以有许多犹太人又回到罗马居住。『犹太人的首领』指犹太公会和民间的领袖人物。保罗每到一处地方,往往先向犹太人作见证(徒十三14~16;十四1;十七1~2,10;十八5,19;十九8)。 「弟兄们」:这个词有二用:(1)称呼同有神生命的信徒(参15节);(2)称呼同属犹太人血统的同胞。此处当然是指后者。 〔话中之光〕(一)世人往往误会我们基督徒,说我们『数典忘祖』,父母死了不会哭,不孝;不跪拜祖先牌位,不敬。其实真正的孝敬,并不在那些外面的形式,乃在里面的存心。 (二)保罗似乎是在为他自己表白,可见传道人在必要时可以表白自己。不过,保罗的表白,是为他下次的传福音(参23节)预先作好准备,而不是顾虑到他自己的得失。因此,我们的表白也应当为着福音和见证,而不是为着自己的颜面。 【徒廿八18】「他们审问了我,就愿意释放我;因为在我身上,并没有该死的罪。」 【徒廿八19】「无奈犹太人不服,我不得已,只好上告于该撒,并非有甚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 〔文意注解〕「我不得已,只好上告于该撒」:向该撒上诉是被犹太人认为不爱国的行为,所以保罗必须解释其原由,这是出于不得已的自卫手段。 「并非有甚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表明他是被动站在为自己辩护的立场,而非原告控方。 【徒廿八20】「因此,我请你们来见面说话,我原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 〔文意注解〕「以色列人所指望的」:就是弥赛亚的来临,给以色列人带来拯救(参徒廿三6;廿四14~15;廿六6~7)。 【徒廿八21】「他们说:『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甚么不好处。」 〔原文字义〕「不好」邪恶。 【徒廿八22】「但我们愿意听你的意见如何;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 〔原文字义〕「教门」教派,异端;「毁谤」顶撞,反对,弃绝。 【徒廿八23】「他们和保罗约定了日子,就有许多人到他的寓处来。保罗从早到晚,对他们讲论这事,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 〔原文字义〕「讲论」讲解,引出来,揭穿;「证明」详细证明。 〔文意注解〕「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即引用旧约圣经(参路廿四27,44)。 〔话中之光〕(一)保罗虽然被囚,但他一直利用每一个环境和机会传福音。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提后四2)。 (二)基督徒传讲真理,不是根据我们个人的喜好或认知,也不是传讲社会福利或哲学理论,而是引用圣经,「以耶稣的事」劝勉众人。 【徒廿八24】「他所说的话,有信的,有不信的。」 〔文意注解〕「有信的,有不信的」:『不信』比单单不接受福音的话更强烈,含有正面拒绝的意思。显然地,不信的居大多数,因此保罗才会说出『百姓油蒙了心』(参26~27节)以及『救恩转向外邦人』(参28节)的话。 〔话中之光〕(一)像使徒保罗这样大有能力的属灵人,人们对他所传的福音,反应两极,甚至不信的较多。我们的责任是尽力传福音,至于效果如何,则交托给主。 (二)我们传讲基督的福音,常是生发两方面的效力,『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是基督的香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林后二15~16)。 (三)一篇同样的讲章,不可能在每一个听道的人心中引起相同的果效,原因乃在于听者的存心不同(参太十三19~23)。求主鉴察我们的心怀意念,好叫我们能得着属灵的益处。 (四)最好的传道人,也会在领人归主的事上遇见失败;主耶稣在祂自己的家乡传道,不被尊敬(太十三58)。既知道会有人拒绝我们,我们就不该丧志;为了还有一些人愿意接受福音,就值得我们献上感谢。 【徒廿八25】「他们彼此不合,就散了;未散以先,保罗说了一句话,说:『圣灵藉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 〔文意注解〕「圣灵藉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下面廿六、廿七节的话引自《以赛亚书》第六章九至十节。 【徒廿八26】「祂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话中之光〕(一)属血气的人,不领会属灵的事,并且也不能知道(林前二14)。 (二)我们听神的话语,必须有对的耳朵;接触属灵的事物,必须有对的眼睛。我们的心耳和心眼若出了毛病,就一切都要枉然。 【徒廿八27】「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掋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掋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文意注解〕「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油』原本是祭物里面的好东西,是应该献给神的(参利三16);然而人若将它据为己用,或者说『心里被好东西霸占了』,就会对神自己麻木不仁。犹太人的心被神之外的律法、礼仪、字句占住了,以致对神自己反应迟钝。 「耳掋发沉,眼睛闭着」:指耳朵听不见神的声音,眼睛看不见神的启示。 「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恐怕』有两种所指:(1)指不信之人的硬心,不肯听神的话,恐怕受感动;(2)指神的顾虑,神不是怕人悔改转向祂,神乃是怕人从一样好东西转过来,却仍追求另一样自以为更好、更属灵的东西,而把神自己放在一边。 〔话中之光〕(一)我们要保守自己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的(箴四23)。 (二)『油』就是人所拥有的好东西。没有甚么的人,不会骄傲;人一拥有甚么,就会骄傲,而骄傲就叫人看不见所没有的。 (三)人身上的美德、优点、长处、自义、自是等,有时反成了人的难处,拦阻人领受神的恩典。 【徒廿八28】「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 〔原文字义〕「听受」倾听,听从。 〔话中之光〕保罗为甚么这样明言定罪犹太人(参26~27节),故意激怒他们呢?加尔文评论说:『事实上,我们若要和神共享太平,就必须与蔑视祂的人争战。』 【徒廿八29】「(有古卷加本节:)保罗说了这话,犹太人议论纷纷地就走了。」 【徒廿八30】「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 〔原文字义〕「接待」欢迎,接纳。 〔文意注解〕「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自己所租』暗示他自己出钱付房子的租金;保罗此时手被链子捆锁(参20节),不可能织帐棚赚取生活所需(参徒十八3;廿34),因此极可能是靠各地教会给他的馈送和帮助维生(参腓二25;四18)。总之,保罗并不是被关在监狱里,而是自己出钱另租一间房子,与看守他的兵丁同住(参16节)。 「住了足足两年」:表示保罗等了两年,案件仍未解决。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其原因或许是:(1)传召原告从耶路撒冷来罗马出庭作证,来回拖延;(2)向各地查证,保罗是否有鼓励作乱、背叛该撒(徒廿四5;廿五8)的事实。 据推论,使徒保罗在这两年期间,写了四本所谓的『监狱书信』,即:《以弗所书》(参弗三1;四1;六20)、《腓立比书》(参腓一7,14,17)、《歌罗西书》(参西四3,10,18)、《腓利门书》(参门1,9)。 有若干迹象显示,使徒保罗在这两年之后,曾经获得了短暂的释放:(1)《使徒行传》到此突然结束;(2)保罗在『监狱书信』中,曾透露他自信不久将会获释(腓二24;门22);(3)保罗在后来所写『教牧书信』中提到的一些细节,与《使徒行传》里面所描述的背景有出入,似乎不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事。因此,许多解经家推论,在《使徒行传》结束以后,保罗曾经从罗马回到马其顿、革哩底、尼哥波立、特罗亚、米利都等地访问众教会(参提前一3;多一5;三12;提后四13,20),很可能在还没到达以弗所之前就再次被捕(参徒廿38),最后终于为主殉道了。 「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根据保罗在罗马监狱所写的书信,他曾接待过:(1)各地教会差遣来供给他需用的圣徒(参腓二25);(2)各方来听他讲道的人,甚至连该撒家里的人也因此信了主(参腓四22);(3)在罗马和他同囚的犯人,包括潜逃到罗马的奴隶阿尼西母,也因此归正(参门10)。 【徒廿八31】「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 〔原文字义〕「放胆」存着勇气,本着胆量,说话坦率。 〔文意注解〕「放胆传讲神国的道」:神的国乃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使徒行传》开始于神的国(徒一3),又结束于神的国。 「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教导』与『传讲』不同;传讲是重在宣告、传扬,教导是重在门徒训练。对于世人,保罗传讲神国的道;对于门徒,他就将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他们。 「并没有人禁止」:原文乃是一个字,又可译作『并没有受到甚么阻碍』或『完全自由无阻』。《使徒行传》就是如此在胜利的呼声中结束了。 〔话中之光〕(一)人能捆绑基督的传道人,但不能捆绑基督的道。保罗自己曾说:『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提后二9)。 (二)神是保罗传道工作的后盾;人一切的反对与作为,都不能阻止福音的推展,和最终的胜利。 (三)使徒保罗在罗马的见证,其重点乃是『神的国』;这也必须是每一个教会作见证的重点。 (四)本章两次提到保罗传讲『神的国』,接着都说他将『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或劝勉人(参23节)。可见,神国的道必须借着耶稣基督的事来阐明。我们若不借着耶稣基督,就不能活在神国的实际里面。 (五)耶稣基督乃是神国度的实际内容;换句话说,神国度的真实意义,乃是耶稣基督在各样的事上,丰满的表显出来。 (六)今天,教会乃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丰满(弗一23原文)。换句话说,真实属灵的教会,就是神国度的实际。 (七)「并没有人禁止」:按原文最好翻作『丝毫不受拦阻』。福音丝毫也不能受到拦阻,因为传道的门是神所敞开的(参西四3),而祂所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启三8)。 (八)只要我们基督徒的见证是忠于神的国,忠于耶稣基督的诠释,其结果必然是:我们所作的见证无往不利,毫无拦阻;君王、仇敌、监狱、锁炼都不能阻挡它。 (九)环境的限制算不得甚么。人的地位站得对,神的工作便毫无拦阻;人的地位站得不对,那人自己便是主作工的拦阻。 (十)《使徒行传》是一本没有结束的书,这表示复活的主借着圣灵在地上的工作还没有结束,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作为主的器皿,应当有参与其事的感觉和心胸,愿主也使用我们,作祂应作的事。 叁、灵训要义 【一个模范传道人】 一、他的行事为人――与福音相称(参腓一27): 1.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3节)――事无大小,躬亲而为 2.把那毒蛇甩在火里,并没有受伤(5节);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8节下)――在信心里满有圣灵的能力 3.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保罗进去(8节上)――同情别人的疾苦 4.遇见弟兄们,与他们同住了七天(14节)――注重身体的交通 5.见了他们(弟兄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15节)――接受肢体的供应 6.我没有作甚么事干犯本国的百姓,和我们祖宗的规条(17节)――为人循规蹈矩 7.我原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20节)――为主受苦 二、他的传道对象: 1.请犹太人的首领来(17节)――先向本国的同胞(参罗一16) 2.传给外邦人(28节)――受主托付为外邦人作使徒(加二7~8) 3.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胆传讲(30~31节)――所有寻求真道的人 三、他的传道地点: 1.有许多人到他的寓处来,保罗…对他们讲论(23节)――受软禁的地方(参16节) 2.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放胆传讲(30~31节)――同上,即监狱 四、他的传道时间: 1.过了三天(17节)――席不暇暖,迫不及待 2.约定了日子(23节上)――特定的日期 3.从早到晚(23节中)――废寝忘食,勤奋不倦 4.足足两年,…放胆传讲(30~31节)――无论得时不得时 五、他的传道方式: 1.讲论(23节中)――详细解说 2.证明(23节中)――事实左证 3.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23节中)――引用圣经 4.劝勉(23节下)――热切说服 5.传讲(31节上)――宣告传扬 6.教导(31节下)――訰訰教训 六、他的传道主题: 1.以色列人所指望的(20节) 2.神这救恩(28节) 3.神国的道(23节中;31节上) 4.主耶稣基督的事(23节下;31节下) 七、他的传道负担: 1.满有爱心(17~20节)――对同胞之爱洋溢其间 2.满有耐心(23节『讲论』原文含有『详细』之意) 3.满有热心(23节『证明』原文含有『热切』之意) 4.满有诚心(25~28节)――直言警告、定罪那些硬心不信者 5.满有信心(31节『放胆』因有『自信』) 【基督徒所该突破的三种障碍】 一、突破人错误的观念: 1.凭人的际遇而认定一个人的善恶(3~4节) 2.凭人的表现而断定一个人的尊卑(5~6节) 二、突破人的毁谤: 1.自我表白,解明一切可能引起的误会(17~20节) 2.传扬所信的道,使人对我们的信仰有所了解(23节) 三、突破人为的拦阻: 1.把囚房转化成工场(30节) 2.放胆传讲,突破心中的自我设限――胆小害怕(31节)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使徒行传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使徒行传提要」末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