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三章拾穗 【徒三1】「申初祷告的时候,彼得、约翰上圣殿去。」 这件事成了二43所说奇事神迹的例证。发生的背景,就是二46所说上圣殿去的时候。申初,就是下午三时,是下午献祭和会众祷告之时分(见二46注)。这里提到约翰与彼得在一起,使许多注释家大惑不解,因为他在这件事中并没有任何重要的地位。有人怀疑他的名字是后人加上的(参4节,他的名字似乎是后来想起再加上的),也许是为了后来在公会前需要有两个证人,为主的道作见证。不过,约翰在场也很可能是历史事实,因为早期使徒习惯两个两个出去工作,而且约翰(西庇太的儿子,路五10)和彼得也常常在一起(一13)。这里没有说明加上约翰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可能祇是依据传统而写。──《丁道尔圣经注释》 犹太人的一天是从早上六时至晚上六时算的。敬虔的犹太人有三个祷告的时间──早上九时,中午和下午三时。他们承认在任何地方祷告都有效;但是他们觉得在圣殿的院里祷告更是加倍的好。有趣的是使徒继续他们所已养成的习惯。彼得与约翰进圣殿去守他们的祷告时刻。──《每日研经丛书》 瘸腿的人被医好是使徒所行神迹奇事中的一件,证明圣灵的大能。与彼得一起的,不是称呼马可的约翰(十二12),而是西庇太的儿子约翰,也是耶稣在世时紧随祂的三位门徒之一(另两位是彼得和雅各,参可九2;十四33)。四1开头处原文的“他们”和合本译为“使徒”是对此事的肯定。 “申初”约为下午三时,是献晚祭祷告的时分。虔诚的犹太人不问能否上圣殿,每天祷告三次(参《但以理书》六10)。──《启导本圣经注释》 申初祷告的时候: 犹太教祷告分三个时段,与早晨祭祀有关的晨祷、与晚上祭祀有关的申初祷告(应该是现在时间下午四点)、黄昏时候的祷告。那些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基督徒,作为以色列人,也是弥赛亚末世性团体的成员,就把以色列礼拜的习惯和规律用作基督教礼拜。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三1犹太人每日析祷几次?】
彼得、约翰在“申初”上圣殿去祷告,以后在十章3节说哥尼流也在申初祷告时看见异象。
古时的犹太人,每日祈祷三次,即“晚上,早晨与晌午”(诗五十五篇17节)。晚祷又称为“晚祭”(诗一四一篇2节),“早晨的祷告”是很重要的(诗八十八篇13节)。
但以理被敌人陷害,但仍然一日三次,朝向耶路撒冷祷告神(但六章10节),这是最清楚的说明犹太人一日祈祷三次的事实。
犹太人被掳七十年后回国,祈祷增加到每日五次。除上述三次外,又加上“申初”与“日落”两次。五次时间如下表:
早晨——日出(早上六时)
晌午——午正(十二时)
申初——下午(三时)
日落——下午(六时)
晚上——晚上(日落后两小时)
主那稣曾说过一个葡萄园的比喻(太二十章),在该处曾题及几种不同的时间,即巳初(上午九时),午正(十二时),申初(下午三时),及酉初(下午五时)。见附图,在四方格内者为晚上时间。大圈内为现今时间计算法,小圈内为犹太人计时法(英文圣经用犹太人的说法照原文直译,即申初为第九时,以此类推)。
主那稣在十字架大声祷告说“以利、以利”,也是在“申初”,即下午三时(太二十七章45节)。
犹太人每人每日最少要两次背诵“示玛”祷文(SHeMA),即申命记六章4节的话:“以色列阿,你要听”,听字原文在一句之前,该音为“示玛”(9梆)。
犹太人祈祷时是很虔诚的,“犹太口传法令”说,当你祈祷的时候,就是有君王向你敬礼,也不要还礼,如果有一条蛇来缠绕你的膝盖,也不必理它。
回教徒一日也祈祷五次,即使在路上旅行的时候,也依时祈祷。
彼得曾在午正上房顶祈祷,看见异象(徒十章9节)。
保罗提倡“不住的祷告”(帖前五章17节),及“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弗六章18节),则已打破传统的祈祷习惯,获得祷告的真自由了。――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徒三1~26】本章在结构和内容方面,与上一章彼得的讲道(2:14-36)类似,在上一章彼得解释五旬节出现的方言恩赐时引用旧约,而后解说基督论。在本章旁观者对瘸子能行走的奇迹感到非常吃惊,彼得也引用旧约(赛35:6)证明圣灵的权能,就是说,这医治恩赐是来自于神,而且这件事很重要。但这一章的主要目的还不在此,而是要使人持有得救的信心及使信心得坚固。与五旬节的传道一样,彼得在宣讲福音时也强调悔改的重要性。可以把彼得传讲的内容分成两部分:第一,彼得大胆地讲论耶稣就是弥赛亚。特别强调了犹太人所犯的罪之严重性,把神的旨意和他们的罪相对照。第二,17节呼召人悔改缓和了气氛。虽然他们犯了严重的罪,但是彼得确信只要悔改,他们就会经历到“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的真理(罗5:20)。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三2】「有一个人,生来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来,放在殿的一个门口(那门名叫美门),要求进殿的人周济。」 『美门』是从外邦院通往妇女院的门。外邦院一度是所有圣殿各院中之最大而又最热闹的,因为任何人遵守常规,行为端庄便可以进去。兑换银钱的,贩卖祭牲的,他们的摊位便在那里。在圣殿区外界周围有两个柱廊。这两个柱廊在外邦院的边缘成直角相会合。这便是王廊,就是另一个所罗门廊。这些地方也挤满了人,来崇拜的,来观光的人,显然这整个事件可能得到最广大的宣传。──《每日研经丛书》 那门名叫美门: 也称“尼加诺门”(The Gate of Nicanor),马加比独立运动时期,此门因犹太人把敌将尼加诺的手钉在这门上而得名,位于圣殿正殿的东墙。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三6】「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彼得的回答,故意把“金银我都没有”放在前头,很可能立刻就把刚升起来的希望熄灭了;但接着却是更好的应承。彼得要给的是医治,他吩咐那人起来行走,奉耶稣的名(二28注),意思就是“凭耶稣的权柄”。古代魔术也采用这一类公式,但彼得的话却不是魔术的法术。这里所要表达的意念,就是使徒承继了耶稣的大能;而耶稣自己无需凭借再高的权柄,如神的名等(见三16,四10)。留意彼得其实并非没有金银(二45),不过他要给这人更好的,解决他基本的难处。这故事不是要禁止以物质来帮助贫病者,也不是意指教会只需提供属灵的拯救,而不给与物质的援助──毕竟这里是讲医好肉身的病,而不是讲属灵的拯救!不过,这故事却可成为教会优先次序的借镜。──《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 为了强调耶稣是真实地出现在历史中的人物,彼得在“耶稣基督”前面加了“拿撒勒人”作为修饰。当时拿撒勒是非常贫穷的地方,这个修饰语主要用来描写基督的遭遇和死亡,以及他的人性的一面。本节是为了强调受苦的耶稣就是我们的救主、医治者。起初,瘸腿者只是祈求彼得他们的救济,但后来却对彼得带权柄的命令表现出及时的回应。可以看出他对教会的信息和神迹曾有耳闻。只求周济的瘸子,不仅身体得到健壮,并且亲身经历耶稣基督的权能,灵魂也得到救恩,因此他走着、跳着赞美神(8节)。圣殿美门前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证明弥赛亚时代的到来(太11:2-5),正如以赛亚先知所说:“那时瘸子必跳跃象鹿”(赛35:6)。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三7】「于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来。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了,」 这个瘸子生下地来四十多年没有走过路,已失却了可以走路的信心(三2;四22),所以需要彼得扶他起来。此处特别提到瘸子的瘫痪部分是“脚和踝子骨”,有人指出是作者路加医生专业观察力的好说明。其他类似的经文有九18,33;十三11;二十八1~10。──《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三7~8】彼得一面说话,一面用手把那人拉起来,他的踝子骨立刻好了,可以活动自如,不但可以站起来,还可以行走,快乐地跳跃着呢。他复原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和使徒一同进殿赞美神,感谢祂为他成就的。正如耶稣在世时一样,经上的话再度应验:“那时瘸子必跳跃像鹿”(赛卅五6)。──《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三9~10】人们看见了这本来瘸腿的人,又行走又赞美神,就知道他真的得医治了。这人经年在那里行乞,人人都认得他,绝无疑问,因此他的痊愈也绝对真确。希奇惊讶是这一类神迹的记载末尾的模式(路四36,五9、26,七16),但也确实是人们当时的反应。不过,这样的反应未必表示他们对行神迹的神产生信心;人可以被惊人的事迹所震慑,但对于其中的意义,神的大能和恩慈,并无反应。──《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三11】「那人正在称为所罗门的廊下,拉着彼得、约翰,众百姓一齐跑到他们那里,很觉希奇。」 被医治的那人一直跟着他的恩人们,众百姓连群而来,到了所罗门的廊下,即外邦人院子的东面。若医病的地点是书珊门,则这里正是紧邻;若医病的地点是往妇女的院子途中,则彼得和同伴们就正好要出外了。这也很合理,因为妇女的院子不大合宜作为聚集的场所,而路加也没有必要详叙角色的每一个行动。──《丁道尔圣经注释》 “所罗门的廊”是圣殿外邦人院东侧的一条长柱廊,使徒与信的人常常在此聚集(参五12)。──《启导本圣经注释》 所罗门的廊下: 圣殿外邦人院东面的一个长形房子,是宗教聚会点或讲论场所。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三12】「彼得看见,就对百姓说:“以色列人哪,为什么把这事当作希奇呢?为什么定睛看我们,以为我们凭自己的能力和虔诚使这人行走呢?」 彼得抓紧机会解释事情的缘由。即使下述的讲章祇代表路加认为彼得会这样说,而并非真是彼得演说的总结,它也十足传神地捕捉了当时的气氛。彼得看见众百姓全神贯注在他和约翰身上,诧异他们竟有奇特的大能,可以治好这病人。众人一方面可能以为他们本身具有独特的大能,另一方面可能认为他们虔诚十足,以致神垂听他们的祷告,施行神迹。不过,无论他们怎样想,彼得却把他们的注意力,从使徒身上转移到神迹的源头上。──《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是彼得第二次讲道,见证耶稣的门徒靠着耶稣的权能在世上继续传道。他要求犹太人承认耶稣是基督,趁祂再来前快快回转。──《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三13】「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们列祖的神,已经荣耀了他的仆人耶稣(注:“仆人”或作“儿子”);你们却把他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释放他,你们竟在彼拉多面前弃绝了他。」 仆人耶稣: 彼得的讲道的开始和结尾都提到神的“仆人”pa�a��(13,26节),这个称呼反映了赛42-53章所表达的“仆人”主题(特别比较一下13节和赛52:13)。此外,彼得还用了许多论基督的名称,如“圣洁者”(14节)、“公义者”(14节)、“生命的主”(15节)、“先知像我”(22节)等。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三14~15】彼得再进一步指责犹太人。他已经斥责犹太人罪行昭彰,将无辜之人定罪;这里更强调他们弃绝的这一位,是圣洁公义的。我们不晓得犹太人是否认为这些品德是某位人物所有,还是某种职位的特性。“神的圣者”这个词组,曾用在以利沙和亚伦身上(王下四9;诗一○六16);也曾很独特地用在耶稣身上,邪灵(可一24)与人(约六69)都曾如此指认。约翰壹书二20及启示录三7再次指明耶稣这个身份,表示使徒以它为弥赛亚的代称。不过,这里可能是强调耶稣与神有特别的关系(参路一35;徒四25、27)。同样,公义一词强调了耶稣道德上的正直(七52;廿二14;约壹二1);这说法也可能与以赛亚书五十三11对神仆人的描写有关。相对之下,犹太人竟然要求彼拉多释放一个凶手巴拉巴(路廿三25)。另一个对比,是耶稣被称为生命的主。archegos 这个字在五31也出现(参来十二2),意思比较是“领袖”,但这里(参来二10)却似乎是指“源头”或“始创者”。视救恩为生命的观念,除了本处之外,五20,十一18,十三46、48也都有这个含意(这个字在亚兰语是同一个字);这里可能故意用来反衬“你们杀了”。神却叫祂从死里复活了──这就是祂“得了荣耀”(13节)──使徒正为此作见证。──《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三15】「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了,我们都是为这事作见证。」 【徒三16】「我们因信他的名,他的名便叫你们所看见、所认识的这人健壮了。正是他所赐的信心,叫这人在你们众人面前全然好了。」 这里希腊文句的结构有点含糊,而且句子是重复的。不过,两个要点却很清楚。第一,这个人所皆知的人在众人眼前,身体得以完全康复,是由于耶稣的名所带出的能力。第二,这能力所以生效,是由于信耶稣的名。这种信心是透过耶稣而来的:就是说,宣扬耶稣的大能,就使人有相信的机会。当然,故事中并没有说那人如何表明信心,但从他被治好之时大大的赞美神,可以看出这点;另一方面,此处的信心可能是彼得的信心。无论如何,这段话刻意澄清这个神迹绝对没有任何魔术的成份。──《丁道尔圣经注释》 犹太人的观念中,“名”和一个人分不开,且带有那个人的权柄(比较出三14~15)。求告主耶稣的名,就可以看见祂大能的施展(三6;四7,10,30;十43;十九13)。求告主名若凭信心,可蒙垂听(太八10)。──《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三17】「弟兄们,我晓得你们做这事是出于不知,你们的官长也是如此。」 彼得既提出了犹太人的罪行,不能就此搁置不提;于是他进一步继续布道及劝告。一开始就承认,犹太人和领袖们所作的,是出于无知(十三27;参林前二8),因此(没有明说),就可得赦免(路廿三34;提前一13)。这话背后的含意是:如果这时犹太人仍不肯承认因无知而犯的罪,并且悔改,就是故意犯罪了,如此则罪不可赦(摩西的律法中对于这样的罪没有赎罪祭)。──《丁道尔圣经注释》 彼得的态度大大改变。他在13-16节很严厉地指责犹太人,因为他们的官员积极参与钉死耶稣、以自我为中心、自称认识神、服从神的旨意,但他们的行为却是极其恶劣(罗2:17-29)。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耶稣,其实这都在神的预料之中(18节)。如今他们唯一的希望是相信并接受耶稣为救主。对那些顽固的犹太主义者,彼得以律法的真义严厉地指责他们,之后关切地介绍能够洁净一切罪恶的福音之路。──《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三18】「但神曾藉众先知的口,预言基督将要受害,就这样应验了。」 犹太人无知而犯的罪,竟成就了神的计划,正如神藉众先知的口,预言弥赛亚将要受害(二23,十七3,十六22、23)。路加很爱用众先知(三24,十43;路廿四27);但我们会问,实际上并非所有先知都明文预言弥赛亚受苦吧。因此这句话是强调式的讲法。旧约其实并没有明文说到一位受苦的弥赛亚(甚至“弥赛亚”一辞在旧约也不是作头衔用的)因此可能最主要有关的教训是仆人的受苦(赛五十三),还有其它先知和诗篇的经文,可以视为弥赛亚受苦的预表或预言(耶十一19;但九26;亚十三7;诗廿二,六十九)。这包括了四本后期先知中的三本(以赛亚,耶利米,十二先知书;以西结除外),还有诗篇。──《丁道尔圣经注释》 犹太人大都认为耶稣是死于律法的咒诅下,因此不是弥赛亚(申二十一23;参加三13)。但彼得指出他们的错误。要了解圣经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必须先注意《以赛亚书》所说的神的受苦的仆人(赛五十三章)。换言之,众先知的预言都是指着基督的受害说的,现在一一应验在耶稣身上。(比较赛五十三7~8与徒八32~33;诗二1~2与徒四25~26;诗二十二1与太二十七46)。──《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三19】「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 神的作为开启了犹太人悔改得赦罪的机会。悔改(二38)的意思,加上“归正”,或“转向(神)”就更清楚了。这个动词代表转离往日的生活方向,尤其是拜偶像;转向新的生活,以信心顺服神为基础(九35,十一21,十四15,十五19,廿六18、20,廿八27;参赛六10;珥二12~14)。悔改立刻带来的效果,就是“罪得涂抹”,控告他们的罪行,得以撤除(参西二14),这是罪得赦免的另一个讲法(二38)。 “安舒的日子将从神来到”这独特的辞句,注释家一般认为是指救恩的最后阶段。若是这样的话,复数的日子也许就是指这段时期的长度,(也许是“外邦人的日子”,路廿一24)这里也许与一7的“日期”相关,指神重新统治以色列。──《丁道尔圣经注释》 悔改归正: <路1三1-9
,关于悔改>。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三20~21】“耶稣从天降临”这里把祂描写为“所预定给你们的弥赛亚(基督)”,就是说为犹太人所预定的。有学者认为,这是说神预定耶稣在再降临时,才成为弥赛亚;意思是说,此处乃是一种原始的基督论,认为耶稣要等到再来时才成为弥赛亚。但这是对经文的错解,这里乃是说,那位将再度降临的耶稣,已经被神预定作犹太人的弥赛亚。就犹太人朝夕渴望的“弥赛亚的日子”,或神国度的来临,全在乎他们是否接纳耶稣作弥赛亚。但是,耶稣不会立即降临,必须等到神藉众先知预言的话完全应验,才会临到。“复兴”一字(英文作应验或建立),与一6“复兴”的字根一样。因此,这句话是指神藉先知所应许的一切将完全成就,而其中最重大的,就是神国度的建立。因此,“日子”,就不是指可降临前的时期,在那段时期中,先知所预言在主降临前要发生的各种事都必须应验;“日子”乃是指主降临的预言实现的那段时期。这一切表示,主降临之前必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否称为“耽延”,则大可斟酌;因为那就表示,早期教会其实以为主立刻会降临,但过了好些年日还不见实现,才重新修正他们的期望(和论这期望的经文),承认这段等候的日子比当初所想的要长得多。不过,更可能的是,当时有人以为主很快就会降临,而教会必须要提醒他们,正如耶稣的教训,主降临的日子不会立即来到。又有人认为,这段经文表示耶稣从升天到降临的日子期间,在天上不作任何事。这种看法极不可能,因为使徒行传许多处表明耶稣活跃非常,不但浇灌圣灵,透过使徒大行奇事神迹。──《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三21】「天必留他,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神从创世以来,借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 旧约先知书预言以色列民要在故土重建家园,大卫的后裔要在以色列人中重建神的权柄。这应是“万物复兴”的意思。复活升上高天的耶稣因此会要再来。──《启导本圣经注释》 万物复兴: 新约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描写(19节“安舒的日子”也只有一处)。“复兴”的动词形式apokaqstjmi指末世性复兴,常在七十士译本中使用。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三22~23】彼得的信息这时有了新的方针,提出新的重点。他引用的经文出自申命记十八15~19,利未记廿三29。摩西警告以色列人,不可用法术来求神的旨意。神必兴起一位先知,有摩西的能力,知道并宣告神的心意;他们要听从这位先知,若有人不听从,神要定他的罪,把他从民中剪除。这段经文原本的意思,似乎是神在不同情况下,会兴起不同的先知来。不过,经文的单数式结构,又似乎叫犹太人指望有一位先知出现,虽然这证据甚弱(参约一21、25,七40);同时,有人期望弥赛亚就是第二个摩西。最显著的,就是昆兰派的期望,他们相信末期有一位先知要来(IQS9:1Of),他们的文献之一也引用这处经文(4QTest5-7)。显然在撒玛利亚和基督教圈子里,这段经文也解作承继摩西的那位先知。彼得在此暗示,耶稣就是那先知(参七37)。因此,摩西预言了耶稣的来临,同时对不顺从耶稣的警告,充份表示支持。──《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三22~25】摩西、撒母耳、亚伯拉罕都是以色列人所崇敬的先祖。彼得认识到,将耶稣基督与这些先祖联系起来,是向犹太人传福音的捷径。引用了申18:15,18,19的摩西的话(22,23节),大卫被撒母耳膏立,成为百姓的君王,撒母耳讲述建立王国的事(撒上1三14;15:28;16:13;28:17)。彼得证明神在创22:18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已通过耶稣成就。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三24】「从撒母耳以来的众先知,凡说预言的,也都说到这些日子。」 整本旧约其实都是见证耶稣,和教会的设立。因为所有先知都关注将来要成就的,而不单是当代的事。这是新约时代一般对先知的了解;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昆兰派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经历的各种细节,都是圣经曾经预言的;当然,他们的解经大有问题。可是基督徒的解经是否有根有据?现代学者强调先知主要论及当代的事,和将近来临的事。就拿撒母耳来说,他的言论记载本来就不多(撒上三19~四1),他怎能称得上是耶稣的先知?一般而言可以这样回答,预言多半都有一种未来的盼望,是当时并未实现,或祇部份实现的;至于神最后的干预,完美国度的建立,这些预言中的盼望,显然在旧约时代并未实现。撒母耳的例子,的确不容易解答,我们最多祇能引伸说,他对大卫国度的预言,在大卫子孙的国权中,才得最后的应验(布鲁斯 Book, p.93)。──《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三25】「你们是先知的子孙,也承受神与你们祖宗所立的约,就是对亚伯拉罕说:‘地上万族都要因你的后裔得福。’」 这些预言的应许,是向犹太人发的。他们是“先知的子孙”,因此可以得见应许以色列的话实现,又从其中得福。犹太人也是最早之时神与亚伯拉罕所立之约的继承人,这个提醒更强化了以上的论点。神立这约的时候,应许赐福他的后裔,同时应许地上万族都要因他的后裔得福(创十二3,十八18,廿二18,廿六4;加三8)。这句经文引用得很有意思,因为原本的经文(七十士译本)是用“万国”,这字可解作外邦人;彼得引用时却用了一个意思类似的字,而外邦人是否包括在内则未置可否(韩森 p.76)。不过,依下一节来看(先差他到你们这里来);很可能“万族”一字兼指犹太人和外邦人,然而在这个阶段提到外邦人,祇是很轻微的提示而已(与十三46对照)。再者,原本的说法是指亚伯拉罕的那名“后裔”(Seed译注:单数),RSV译本用后代(Posterity)有点含混不清,叫人不能肯定到底是泛指亚伯拉罕的后代子孙,还是单指一个。保罗在加拉太书三16,则清楚解说这里是单数的名词,指耶稣而言:祂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万国要因祂得福。彼得在此正是这意。──《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对亚伯拉罕说的话见《创世记》二十二18及十二3;二十六4;二十八14等处经文。──《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三26】「神既兴起他的仆人(注:或作“儿子”),就先差他到你们这里来,赐福给你们,叫你们各人回转,离开罪恶。”」 彼得很清楚说明,神怎样兴起祂的仆人,叫当时听的人得以回转,离开罪恶,因而蒙福。因此,神与亚伯拉罕立约,又藉耶稣而赐下的福,就是使人离罪,得以接受弥赛亚所带来的属灵恩赐。“兴起”一字可能与第22节的用法相同,就是把某人带进历史的舞台;也同样可能解作使人从死里复活(参十三33、34)。那小小的一个先字,决不容轻视,这是使徒行传中第一次直接指出,在历史上,福音首先是传给犹太人的。而前一节的应许中隐含了“也传给外邦人”的意思;其中也许带有警告的意味:犹太人若不领受,使徒的使命就会转向外邦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