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六章拾穗 【徒六1】「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 路加指出,这次教会问题的来由,是由于人数逐渐增多。“希伯来”和“希利尼”(九29~十一20)显然是一个对比。经过许多研究,大部份人都同意希伯来人是指说闪族语系的犹太人,他们也懂一些希腊语。我们大可以肯定,几乎每一个犹太人都至少懂一点希腊语,因为这是地中海以东世界的通用语。他们所用的闪族语系,大概是亚兰语,不是希伯来语。相对之下,希利尼人则是说希腊语的犹太人,他们完全不懂亚兰语,或祇懂一点点。这两班犹太人很可能是用自己的语言敬拜,他们信了主之后,也仍然这样行。前者主要是巴勒斯坦原籍的人,后者则主要是分散各地的犹太人,后来定居在耶路撒冷。后者比前者更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强调,他们仍十分重视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希利尼犹太人对圣殿有很强的亲切感。希利尼人的怨言,就是教会在供给穷人的事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那时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不少寡妇回耶路撒冷终老。她们不能工作自给,一旦用尽所有的,或钱财施赠完了,就会陷入困境。──《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基督教会里有两种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他们说古代传下来的亚兰语,而以他们的生命中未有外族混入为荣。又有一些从外国来的犹太人,他们为五旬节上来,却发现了基督。这些人,许多离开巴勒斯坦已经许多年;他们忘了他们的希伯来语,只说希腊语。其结果自然是那些说亚兰语的,在灵性上自负不凡的犹太人,鄙视那些由外国回来的犹太人。这种轻蔑的态度影响了每天的供给,说希腊语(希利尼语)的犹太寡妇便埋怨,说他们忽略了──可能是故意的──她们。──《每日研经丛书》 耶路撒冷的教会从一小群人迅速发展到好几千人,大家互爱互济,一心一意共度属灵新生活,甚受城中居民的敬爱。不过人数一多,原来松散的组织加强,添上大家对外传福音的心日益迫切,使徒有更重要的任务要执行,需要专人代替他们管理日常事务。 说希利尼(希腊)话的犹太人来自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用希腊文译本的圣经;说希伯来话的犹太人是当地人,说亚兰话,用希伯来文圣经。初期教会信徒间的隔膜、埋怨,可能起于语言与生活习惯不同。──《启导本圣经注释》 门徒: 适用于基督徒群体的所有人,对应书信中的“弟兄”或“信徒”,在符类福音出现了160次,在约翰福音出现了78次,在使徒行传出现了28次。本书可视为记录门徒执行基督的命令“你们要去……直到世界末了”的过程。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六1~6】1-5章的内容,除2:5-12,讲述“希伯来派犹太基督徒”(在以色列出生、成长并接受福音的犹太人)的事情。随着散居各处回到犹大的“希腊派犹太基督徒”数目的增长,路加的关注倾向了他们。路加特别谈到救济问题,有其理由。许多散居的敬虔犹太人,为了能在耶路撒冷近郊入土,晚年回到耶路撒冷。其中,有归信基督的寡妇,在流浪生活中没有亲戚照料她们。显然,她们切实需要教会的救济,此外,加上耶路撒冷极其贫穷的人。为他们提供生活用品,的确成为一大难题。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使徒拣选七个人办理供给之事。他们都有希腊名字,看来是从“希腊派犹太基督徒”中选拔的。在以保罗为中心,向外邦人传福音的转折中,此事件起到桥梁作用。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六2~3】“管理”有服侍之意。希腊文“执事”一字由此而来。这七位管理饭食的信徒,虽可看作今天教会“执事”之始,但教会当日并未实行日后的执事制度(提前三8~13)。这可从几点看出:1,路加未在别的地方称这七人为执事;2,本节用的diakonia这个字既指管理饮食也指使徒传讲主道的职事。3,司提反殉道后,似乎未拣选继任的人。说明这种职位很特别,是为当时的需要而设。──《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六2~4】路加在这里才开始把使徒称作十二使徒(见一26,二14),可能是与下面的“七人”相对照。他们回答这批评其实是指向他们的,他们承认同时教导和济贫,担子太沉重。事实上,他们两样都未能做得完善。一方面照顾穷人的事遭受批评,一方面自己也觉得在祷告和传道的事工上,未能专心。这不是说管理饮食比祷告传道低一级,乃是说十二使徒被选召的本意,是见证和传道。解决的办法,就是另选一批领袖来管理饮食。虽然管理一字与译为“执事”的一字为同一字根,注意路加并没有称这七人为执事;他们的工作并没有正式的名称。七人的选派,正合犹太人的惯例,特别的职务多选出七位委员负责。这七人特出之处,就是具有智慧(六10,七10~22)和圣灵,也就是有圣灵所启发的智慧,这点与约书亚蒙选召相似。──《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六3】「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 初期教会既重视属灵事工也重视物质救济。当救济事工发生问题时,使徒从未置之度外或漠不关心,而是立即寻找解决方法。由此可知,教会并非局限于某一范畴,而是对应实际需要,向合神心意的方向改革。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 担当职分的基督徒,尤其是在牧会一线事奉的人,应该深入领会。七个: 被认为是圣洁之数,或完全之数 <启 绪论,圣经中数字的象征意义>。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六5】从他们的希腊名字可以知道,这几个人都是从说希利尼(希腊)话的犹太信徒中选出来的(六1)。司提反和腓利后来成了出色的布道家(参七章;八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六5~6】十二使徒的建议,是在教会的一个聚会中提出,得着大家的赞同。七个候选人是由教会会友提出来的,不是使徒所提。七人的名字全是希腊文,表示他们全都不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当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也有用希腊名字的(安得烈、腓力),但除了腓利之外,这些名字都不像巴勒斯坦人会取的。司提反和腓利列在名单最前头,原因是他们在后面故事中地位重要;作者更让我们多认识司提反,描写他是大有信心的人。最后的一位是个进犹太教的人,他也可以算作正宗的犹太人。这里的腓利不是作使徒的腓力(见八5,廿一8~9)。人既选定了,就带到十二使徒面前,把工作委托他们,为他们祷告并按手在他们头上。整个故事叫人联想起选马提亚时的情形(一15~26),但最接近的故事,就是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被按手委任,记在民数记廿七15~23。这仪式代表了权力的委任,伴随的祷告就是求圣灵充满受托的人(参申卅四9)。委任拉比时也用同样的仪式,不过我们不清楚这仪式可否追溯自第一世纪。参八17,十三3,十九6。──《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六6】「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 “按手”:有时和祷告配合(太十九13,15);有时是医病(可五23;六5等),分赐圣灵(八17,19;九17;十九6),或分派特别职事的表示(六6;十三3;提前四14)。──《启导本圣经注释》 使徒: ①定义:希腊语���ost���ov ,意为“受差遣者”或“受神派遣者”,也适用于基督(来3:1)、教会差遣者(林后8:23)、主的兄弟雅各(加1:19)以及巴拿巴(14:4)。但在一般情况下,指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和保罗;②职分特征:凡接受主耶稣为救主的人,都是基督的门徒(路六13)。但十二门徒和保罗是直接从耶稣领受使徒权柄(1:24;可3:16-19;加1:1),履行特殊职分的。“十二”象征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指神所有的选民;③职事:见证福音(preaching)、教导(teaching)、监督;④继承问题:在教会体制上,需要有类似使徒职分,担当事工的人,但“使徒”的称谓和职位是不可继承的。使徒职分是初期教会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一次性职分。此观点是对天主教“使徒继承理论”的反驳。天主教引用太1六18,19,主张教皇是使徒的继承者,天主教会持有救赎的钥匙,这是错误的。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六6使徒按手在人的头上有何用意?】 答:关于按手之事,在圣经中记载甚多,其关系各异,如在旧约圣经内第一次提到按手,是雅各按手在以法莲,玛拿西两人的头上,用于祝福时(创四八14)。以后有亚伦及其子孙祭司等按手在祭牲的头上,用于献祭时(出廿九10,15,19,利一4,三2,8,13)。有众人按手在咒诅圣名犯罪的人身上,用于行刑时(利廿四14)。有以色列人按手在利未人的头上,以示设立继承首领圣职时(民廿七18,23,申卅四9)。在新约圣经内提到按手的事,如主耶稣按手在孩童的头上祝福(太十九13,15)。按手在病人身上医病(可五23,六5)。又如使徒按手在信主的人头上,使受圣灵(徒八18,19,十九6)。按手在七人头上,以示专司饮食供给之事(徒十三2-4),以及为提摩太按手接受圣职之事,皆常行按手之礼(提前四14,提后一6,参三四七题)。按手常与祈祷并举(徒六6,八15,17,十三3),以期求神赐下需要的恩赐来,但这按手之礼,圣经并无明文必行之礼也(提前五22,来六2)。——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徒六7】「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他用一个惯用辞句(十二24,十九20):神的道兴旺起来;传扬的工作兴旺,得人归主的果效也兴旺。因此门徒的人数继续增加,甚至有些祭司也信了,可见使徒在“希伯来人”中的工作大为扩展,跟着在8节之后,又提到在希利尼人中的工作。祭司大概是指属于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司,那时为数甚多(估计有一万八千祭司和利未人;他们每年轮值两个礼拜,路一8)。有一理论说,这些祭司属于昆兰集团,是被圣殿解职的,这种说法不大可能。信从了这道,就是顺从了福音中信心的呼召(参帖后一8)。──《丁道尔圣经注释》 浓缩地描绘了圣灵积极的工作过程。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六8】「司提反满得恩惠能力,在民间行了大奇事和神迹。」 说司提反满得恩惠能力,也许用意在把他和使徒们平列(四33)。他是恩赐是由于他被圣灵充满──留意这是他未被立为七人之一以前,已经具备的了。恩惠的意思不甚明确,但正如四33,可能是指神恩惠的大能。──《丁道尔圣经注释》 司提反蒙拣选之后,也象使徒一样可以行“大奇事和神迹”。另一位同时拣选出来的腓利后来也有能力作此事(八6)。叫他们行神迹奇事的是圣灵(5节),按手只是一种仪式。──《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六8~60】记录“希腊派犹太基督徒”司提反执事的事工、讲道及殉道。司提反与腓利(8:5)同被刻画为接过彼得的接力棒,将之传给“外邦使徒”——保罗(罗11:13)的人物。司提反的讲道(7:2-53)继续彼得的讲道(3:22,23),也与保罗的教导相似(罗7:14),内容归纳为:第一,概括了旧约的救赎历史,见证自己所信仰的神就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信的同一位神。第二,表明了旧约启示的本质。例如:圣殿作为敬拜和祭祀的场所有其重要意义,但建筑物本身却没有意义,打破了犹太人对圣殿的迷信崇拜(7:2-4,38,48)。象保罗一样,比起仪文,他更加强调律法的本质(罗7:4;加3:10)。第三,揭露了自称拥护律法的人,却攻击传扬律法真意的人,强有力地反驳了控告者(7:9;39-41;比较罗2:17-19)。司提反的讲道激怒了传统犹太主义者。随着司提反的殉道,他们开始正式逼迫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但因此基督教具备了将福音传遍各地的充足条件。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六9】“利百地拿会堂”也可译“自由人会堂”。这些与司提反辩论的人来自本节所提各地。他们很可能是主前63年,为罗马执政者庞贝掳去罗马为奴,而今获得自由的犹太人和他们的后代。本节可译为:“有几个来自古利奈和亚历山大的人,他们是自由人会堂的人;还有几个来自基利家和亚西亚的人,都起来和司提反辩论。” 古利奈(一译散仁Cyrene),为利比亚与北非的大城,界于亚历山大与迦太基之间;亚历山大为埃及首都,是罗马帝国仅次于罗马城的大都市,犹太人侨居者甚众。基利家为罗马在小亚细亚东南端的一省,邻近叙利亚;保罗的家乡大数在基利家省。亚西亚是小亚细亚西陲的一省,首邑为以弗所,保罗后来在此住过几年,传讲主道。 初期教会的布道工作显然已进入犹太教的大本营。──《启导本圣经注释》 根据提庇留的记录,耶路撒冷有12个会堂。据屈梭多模(Chrysostom)的记载,散居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也建立了专用会堂。利百地拿: 指被庞贝将军(B.C.106-48)俘虏又被释放的犹太人。古利奈: 北非(Cyrenaica)的首都,是学术和文化繁荣的城市。B.C.312普托尔朗统治开始时,许多犹太人逐渐在当地定居,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基督徒。亚历山大: 当时世界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通用希腊语。初期教会时候,约有10万名犹太人居住此地,其中不乏知识丰富之士。著名犹太学者腓利(B.C.20)就是亚历山大人。圣经七十士译本就是为给亚历山大犹太人使用而翻译的。基利家: 小亚细亚东南沿岸城市,B.C.57属于罗马。保罗出生于该地区的中心城市大数(22:3)。──《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六10~11】耶稣应许门徒,当他们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祂会赐下圣灵(路十二12),及智慧(路廿一15)。早期教会证实了这个应许。他们有能力持守信仰立场,不被驳倒。司提反的对手敌挡不住,就挑唆一些人当众控告他,说听见他谤讟摩西和神。虽然后期谤讟的用法是指妄称神的名,新约此处的用法则较为广泛,指任何冒犯神的大能与威严的事。──《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六11~14】司提反说话,态度热切,毫不留情,直捣犹太信仰的核心(参看第七章的讲道记录)。本来同情的群众与长老和文士连手来捉拿他。犹太法律规定,处决犯人要有足够的见证人。他们依法例审问司提反,却违背了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的诫命(出二十16)。犹太人对待司提反的方法与当日对付耶稣如出一辙。──《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六13】设下假见证: 审判时,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公开证人(申17:6;19:15)。主耶稣也曾经历这种诬告(可14:56,57)。作为跟随主耶稣的光明之子,也会受到黑暗势力的诬告、逼迫。基督教导我们,每当我们遭遇这事,就应期盼天上的赏赐而更加喜乐(太5:11,12)。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六13~14】说希腊语的犹太人耸动了百姓和公会的人,他们就下手捉拿司提反,要查究这件事。很奇怪,这里没有把祭司列在公会的成员中。说希腊语的犹太人就在议会中,设下见证攻击司提反。他们一口咬定(依路加看是虚构的)司提反不住的蹧踏圣所和律法。更明确点,就是宣耶稣要毁坏圣殿,又要改变摩西所传的规条。规条一定是指口传的解说,是文士对律法的注释,他们看这些是从摩西来的,正如用文字记载的律法一样。因此,攻击口传的律例,等于攻击全部律例。我们不知道,司提反是否已开始按照耶稣在这方面的教训来教导;而这是十分可能的事。至于攻击圣殿,我们也知道耶稣预言它的毁灭(路廿一5~6),祂受审时,控辞之一是祂说祂要毁坏圣殿,另建一座(可十四58,十五29,参约二19)。约翰对这段话的说明,就是用门徒属灵的敬拜,代替在圣殿中物质化的敬拜。在这经文的背后,有一个历史核心,即耶稣曾评论圣殿,教导说它会被祂自己取代。祂就是与神相交的新途径,要取代旧的宗教仪式。消极的说,这教训是对当时的圣殿和敬拜尖刻的批判;积极来说,这教训是指出与神新的相交集中在祂身上,取代了圣殿。如果司提反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了解他的教训可能被敌人解作消极、表面的意思,而成为控告他攻击圣殿的根据,这样,赫肯(p.274)认为路加把耶稣被审时所受的假控告,转移到这段经文上,就成为无须有的解释了。神命定教会代替圣殿这个观念,从十五16~18可见。──《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六15】司提反头脑出众,事主热心过人,言辞锋利无人能敌(11节)。他那“天使的面貌”令人肃然起敬(士十三6;路一12)。司提反面貌如彼庄严,反映神的威荣(七55~56),当时一定威慑全场。六15的记载应与七55连在 一道读,中间插入司提反的讲道(七1~54)。──《启导本圣经注释》 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路加把司提反被圣灵充满、刚强壮胆的形象,比喻为天使(但10:6;太28:3;启10:1)。 ──《圣经精读本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