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下第三十六章拾穗 【代下三十六1】「国民立约西亚的儿子约哈斯在耶路撒冷接续他父作王。」 本节至21节扼要记叙犹大国末代四位王的事(1~10节),为耶路撒冷沦陷和王室及百姓被掳往巴比伦的悲惨遭遇作了解释(11~21节)。 这四个王:约哈斯(作王三个月)、约雅敬(作王十一年)、约雅斤(作王三个月零十天)和西底家(作王十一年),都为异邦掳去。约哈斯死于埃及(王下二十三34),约雅敬被带往巴比伦(6节),约雅斤和耶路撒冷的百姓、领袖一同被掳往巴比伦。西底家不甘作傀儡,企图背叛,为巴比伦的军队剜去眼睛,用铜链锁住,带往巴比伦(王下二十五3~7)。――《启导本圣经注释》 「国民」:指国家的决策机关。――《串珠圣经注释》 国民立……作王: 据代上3:15的家谱,沙龙约哈斯是约西亚的四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按照以色列的长子继承的规定,他本没有继位的可能性。尽管如此,百姓推举他作王,必然有特殊的原因。很可能是约哈斯有强烈的反埃及倾向,而以利雅敬、西底家则有亲埃及倾向。当时在米吉多战役中失去约西亚王而受埃及统治的犹大百姓的反埃及情绪必然很强烈,因此上述推断比较合理。 ――《圣经精读本》 ●「约哈斯」: 字义是「耶和华已夺取」。又名沙龙 耶 22:11 ,约哈斯是约西亚的第三或四子。──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1~4】约哈斯事迹:约西亚死后,国内元老拥立次子约哈斯为王,奉行先王亲东方的政策,招惹埃及干预犹大内攻: 1 废约哈斯而立约西亚长子以利雅敬为王,改名约雅敬(2),授令采取亲埃路线; 2 把约哈斯囚死于埃及(4;
见耶22:11~12); 3 强惩罚款(3)。――《串珠圣经注释》 约哈斯的统治:本文简单记录了继约西亚继承王位的约哈斯的短暂的统治(3个月)。本文省略了他被埃及王尼哥召到利伯拉,后来被剥夺王位押到埃及并死在埃及等细节。他的统治时期是犹大摆脱亚述,重新受埃及统治的不幸的时代。 ――《圣经精读本》 【代下三十六1~4约哈斯事迹】约西亚死后,国内元老拥立次子约哈斯为王,奉行先王亲东方的政策,招惹埃及干预犹大内攻:一,废约哈斯而立约西亚长子以利雅敬为王,改名约雅敬(2),授令采取亲埃路线;二,把约哈斯囚死于埃及(4; 见耶廿二11~12);三,强惩罚款(3)。——《串珠圣经注释》 【代下三十六1~21】犹大王国末期的历史:约西亚死后,王位由三个儿子先后继承;可惜他们都庸碌无能,又不效法父亲专心事奉神,加上犹大国夹于东(巴比伦)南(埃及)两大国之间,处于二强争霸天下的洪流中,末期的国运遂全由外强操纵了。――《串珠圣经注释》 【代下三十六2】「
约哈斯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三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三个月。」 「约哈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下二十三32),不肯施行公平和公义(耶二十二1~12),结果「作王三个月」(2节)就被埃及掳去当人质;神的国度成了埃及的附庸,神百姓的王也变成了法老的傀儡。──《圣经综合解读》 【代下三十六3】「埃及王在耶路撒冷废了他,又罚犹大国银子一百他连得,金子一他连得。」 银子总数有十二万安士(3.75吨或3.4公吨),而金子有一千二百安士(75磅或34千克)。――《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一百他连得」:约3400公斤。 ●「一他连得」:约34公斤。──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3~18】埃及王可以在犹大国废王立王,此时当已控有耶路撒冷,圣殿的命运不言可喻。埃及败于新兴的巴比伦向之臣服后,犹大国落入巴比伦手中。巴比伦王掳去约雅敬之外,又把圣殿里的器皿劫去放在巴比伦的神庙里(7节),这是耶城第一次被掳掠。一年之后(主前597年),尼布甲尼撒卷土重来,把约雅斤王和圣殿中各样宝贵的器皿都掳了去(10节),然后在主前586年巴比伦人再来,攻陷耶城,在圣殿里杀人放火,劫走所有器皿和财宝,把殿焚毁,烧宫殿,拆城墙(19节),圣殿全毁,国家亦亡。――《启导本圣经注释》 【代下三十六4】「埃及王尼哥立约哈斯的哥哥以利雅敬作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王,改名叫约雅敬,又将约哈斯带到埃及去了。」 有关这些统治者的年代,参看耶利米书的简介。关于约雅敬,参看列王纪下二十三章35节和二十四章1节的脚注。――《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本章刻意用相似的模式记录了四个王的行恶(5、9、12节)、被抢(3、7、10、18节)和被掳(4、6、10、29节)。这清楚地表明,犹大君王的被掳不是个别的事件,而是同一现象的多次重复。在属灵的实际中,犹大已经被掳了,所以在主耶稣基督的家谱里,把约西亚算作被掳巴比伦之前的最后一个王(太一11)。约西亚以后的四个恶王,在马太福音一章的家谱里都不再被神数点,因为在属灵的实际上,他们已经被掳;历史上,这四个王最后全部被掳:约哈斯被掳到埃及,约雅敬、约雅斤和西底家被掳到巴比伦。──《圣经综合解读》 「约雅敬」(4节)的意思是「耶和华兴起」,「以利雅敬」(4节)的意思是「神举起」,两个名字的意思差不多。法老替「以利雅敬」改名为「约雅敬」,只是替换了前面两个希伯来字母,可能是表示对犹大王行使主权,从此犹大成为埃及的藩属国。──《圣经综合解读》 ●「以利雅敬」:字义是「神建立」。 ●「约雅敬」:字义是「耶和华建立」。字义与「以利雅敬」差异不大,改名可能是要表示这是「耶和华授权」的改立行动。此人可能是约西亚的次子。 ◎尼哥虽然无法扭转大局,但是还有能力回军处理犹大国,就将约哈斯带去埃及囚禁,又罚犹大国重金,改立新王。──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5】「约雅敬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行耶和华他神眼中看为恶的事。」 ◎照 34:1 的记载,约西亚14岁生约雅敬。 ◎历代志与列王纪对约雅敬王的结语似乎并不相同,历代志说他「被带到巴比伦去」,列王纪说「与他列祖同睡」。实际的情况可能是约雅敬被巴比伦攻击,后来又被释放回来,最后死在耶路撒冷。或者是约雅敬在巴比伦攻击时被俘虏,最后还没被掳去巴比伦就死于犹大。──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5~8】约雅敬事迹:他比乃弟约哈斯更加昏庸,兼且「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5, 8);而他的亲埃立场最后导致巴比伦入侵犹大和抢掠圣殿(7),他自己亦失去王位(6)。――《串珠圣经注释》 约雅敬的统治:本文记录了继约哈斯继承王位的约雅敬的统治(B.C.608~595)。①他的恶政:本文并没有具体记述他的恶政(7,8节),但据耶利米书的记载他犯了两个罪,第一杀害神的先知乌利亚(耶26:20~23),第二用刀撕毁并焚烧预言书(神的话)(耶36:22,23)。可见对外受巴比伦的进攻,对内又施行恶政的约雅敬可以说是一个缺乏领导资格的人;②神的预言逐步应验:因玛拿西的罪恶,神决定除灭犹大(王下24:3,4)。而通过巴比伦的入侵得到了初步的成就。而且耶利米的预言(耶22:19;36:30)也通过约雅敬的悲惨的结局而成为了现实。从中我们看到神的话一笔一划都没有遗漏。完全成就了。同样信徒也应当确信耶稣的话终有一天会成就。 ――《圣经精读本》 约雅敬是埃及王安排的傀儡,在神面前极其放肆(耶三十六21~25),所以神说:「他后裔中必没有人坐在大卫的宝座上」(耶二十二30,耶三十六30)。──《圣经综合解读》 主前605年,也就是「约雅敬第四年,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耶二十五1),先知耶利米宣告,他已经不断宣讲神的旨意23年,但百姓始终「没有听从」(耶二十五3),反而惹神发怒,「陷害自己」(耶二十五7)。因此,「这些国民要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耶二十五11),接受神的管教;而七十年后,神将刑罚巴比伦。──《圣经综合解读》 在这一年,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主前605~562年在位)在迦基米施战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败了埃及和亚述联军,亚述帝国灭亡。同年,尼布甲尼撒继承王位,乘胜追击,把埃及法老赶回埃及,夺取了黎凡特地区的控制权。犹大也从埃及的藩属国变成了巴比伦的藩属国。──《圣经综合解读》 尼布甲尼撒掳走了犹大王约雅敬、部分圣殿器皿(6~7节)和包括但以理在内的一些犹大贵族(但一1~2、6)。后来约雅敬被放回犹大,服事巴比伦三年(王下二十四1)。这是犹大第一次被掳,犹大被掳七十年的时间从「约雅敬第四年」(耶二十五1)开始,一直到新巴比伦帝国灭亡。从外面看,神的荣耀、神的见证有了亏损。但是当我们看但以理书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在巴比伦掌权的正是我们的神,神的荣耀和见证一点也没有因着犹大的被掳而减少。神在被掳之地使但以理被高举,显明祂的权柄,也借着耶利米和其他先知所传达的话,叫留在犹大的这些人看见神的手。──《圣经综合解读》 主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与法老尼哥在埃及小河再次对决,双方伤亡惨重、不分胜负,巴比伦军队退回国内重整旗鼓。这时,约雅敬不听先知耶利米的警告,乘机投靠埃及、背叛巴比伦王(王下二十四1;耶二十七9~11)。尼布甲尼撒于主前598年重返犹大,率领周围藩属国的联军(王下二十四2)攻入犹大国。此时约雅敬去世、约雅斤即位(王下二十四6)。──《圣经综合解读》 【代下三十六6】「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上来攻击他,用铜链锁着他,要将他带到巴比伦去。」 约雅敬被掳的事只见此处。――《启导本圣经注释》 尼布甲尼撒上来攻击他: 指B.C.605发生的巴比伦的第一次入侵。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施和哈马击败埃及后(耶46:2),趁势进军耶路撒冷。通过这次的侵略,约雅敬成了尼布甲尼撒的封臣,但以理及其三个朋友在内的上流阶层都被掳去当了人质(但1:1~6)。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尼布甲尼撒,继续南征埃及(王下24:7)。 ――《圣经精读本》 【代下三十六6 尼布甲尼撒开始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登场了,他在迦基米施一战中担当了何种角色?】尼布甲尼撒是新巴比伦帝国创立者的儿子。他在公元前605年作王,并在迦基米施战役中获胜,打败了亚述(参看35:20的注释)。有关尼布甲尼撒,请看但以理书第4章的人物介绍。――《灵修版圣经注释》 【代下三十六6~7】这是尼布甲尼撒第一次对耶路撒冷的进侵,在主前605年。――《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代下三十六7】「尼布甲尼撒又将耶和华殿里的器皿带到巴比伦,放在他神的庙里(或作:自己的宫里)。」 尼布甲尼撒从圣殿取去的器皿,看《以斯拉记》一7~11。――《启导本圣经注释》 ●他「神的庙」:SH 1964,「宫殿」、「圣殿」、「神庙」。──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8】「约雅敬其余的事和他所行可憎的事,并他一切的行为,都写在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上。他儿子约雅斤接续他作王。」 ●「约雅斤」:字义是「耶和华建立」。──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9】「约雅斤登基的时候年八岁(列王下二十四章八节作十八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三个月零十天,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许多古卷作18岁(参王下二十四8)。――《启导本圣经注释》 「八岁」:应作十八岁。――《串珠圣经注释》 巴比伦军队在主前598~597年的冬天围城三个月(耶三十六22)。城中可能缺粮,所以约雅斤作王「三个月零十天」(9节)就投降了。《巴比伦年鉴》记载,巴比伦王于亚达月第二日(主前597年3月16日)拿住犹大王,掳获全城。尼布甲尼撒掳走犹大王约雅斤母子(王下二十四15),应验了耶利米的预言(耶二十二24~27);又立约西亚王的第三个儿子西底家(三15)为傀儡王(10节),约雅敬和约雅斤的后裔再也没有人坐在犹大的王位上,应验了耶利米的另外两个预言(耶二十二30;三十六30)。──《圣经综合解读》 这是犹大第二次被掳,失去了所有的精英分子,包括先知以西结(结一1~2)、末底改(斯二6)。耶利米用「好无花果」(耶二十四5)来比喻这些被掳走的犹大精英。约雅斤虽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9节),但他是唯一听从先知耶利米劝告的王;他向巴比伦王投降(王下二十四12),被掳到巴比伦,结果被高升,安度后半生(王下二十五27~30)。──《圣经综合解读》 ●「八岁」: 王下 24:8 说是十八岁,不过一般认为是「十八岁」比较可能。 ◎关于八岁与十八岁的登基年纪,除了可能一方抄写错误外,也可能是因为 代下 36:6~7 记载约雅敬被掳到巴比伦,此时约雅斤八岁,就已经替代约雅敬执政,但后来约雅敬获释回耶路撒冷,这时约雅斤应该与他共同执政,后来约雅敬死后,约雅斤单独执政三个月。──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9~10】约雅斤事迹:他在国策上仍执行父亲约雅敬的路线,结果受巴比伦人膺惩而被掳至巴比伦(10)。――《串珠圣经注释》 约雅敬的统治期间有过两次巴比伦的入侵(王下24:1~25:30)。这两次战争都是因为约雅敬的背叛引起的。即巴比伦在迦基米施战斗中击败埃及军后,犹大便给巴比伦进贡,尽忠。但是亲埃及倾向强烈的约雅敬归降巴比伦3年之后便再次与埃及结盟,发起了反对巴比伦统治的叛乱。于是尼布甲尼撒第二次进攻犹大,并掳去了包括约雅敬和以西结在内的1万多名俘虏(王下24:8~20;结1:1~3)。约雅敬很可能在这次攻势开始之前就已死(耶22:18,19;36:30)。 ――《圣经精读本》 【代下卅六9~10约雅斤是否八岁作王?西底家是他叔叔么?】 答:1.「约雅斤登基的时候年八岁」(9),下有小字:「王下廿四章八节作十八岁」。犹太人的解经家说:「约雅斤八岁幼雅之年,乃其父王约雅敬(意即神所坚固的)提名他将要继位为王这时;到了约雅斤(意即神所派定的)执行王权之时,乃为十八岁的年龄。」(8) 2.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立约雅斤的叔叔的西底家,作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王」(10)。在「叔叔」之下有字「原文作兄」,实为叔叔,而在原文用个兄字,这可能表示含有长辈亲属的关系。西底家原名玛探雅,后来为巴比伦王改各其各叫「西底家」,年廿一岁登基(王下二四17,18)。玛探雅一名,意即神
恩赐;西底家的名,意即神的正义,尼布甲尼撒给他改称此名,其含意乃在警告他若不忠心,神就会按其正义来裁判他。――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代下三十六9~10 有关约雅斤的年岁,是否在不同的抄本中有不同的记载?】列王纪下24章8节说约雅斤登基的时候十八岁(经文小字注也说明这事)。许多希伯来文的抄本说他是八岁,列王纪下24章8节所说的年岁可能是最正确的,因为他在那时已经有了妻子(参看王下24:15)。――《灵修版圣经注释》 【代下三十六10】「过了一年,尼布甲尼撒差遣人将约雅斤和耶和华殿里各样宝贵的器皿带到巴比伦,就立约雅斤的叔叔(原文作兄)西底家作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王。」 ◎巴比伦文献记载尼布甲尼撒于犹大城外扎营,于公元前597年3月16日攻陷耶路撒冷,俘虏犹大王。这是耶路撒冷第二次被巴比伦攻陷。 ●「西底家」:字义是「耶和华是公义的」。 ●「叔叔」:SH 2511,「兄弟」、「亲戚」。──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犹大国最后五个王: 倒数第五 约西亚 倒数第四 约哈斯=沙龙 倒数第三 以利雅敬=约雅敬 倒数第二 约雅斤=哥尼雅=耶哥尼雅 倒数第一 玛探雅=西底家 约西亚(5) 被埃及法老尼哥杀 约哈难 约雅敬(3) 西底家(1) 沙龙(4) 25岁即位,作王11年 21岁即位,作王11年 23岁即位,作王3月死于任内或被巴比伦王废 被巴比伦王废 被埃及法老尼哥废| 约雅斤(2) 18岁即位 作王3月被巴比伦王废 ──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犹大末期大事纪: 前628年 约西亚开始宗教改革,废除邱坛与异邦偶像 代下 34:3~7 前622年 发现律法书,约西亚带动第二次改革,宣读律法、除偶像、 守逾越节 王下 22:3~23:28 代下 34:8~35:19 前609年 约西亚被法老尼哥二世杀死 王下 23:29~30 代下 35:20~24 埃及废约哈斯改立约雅敬 前605年 尼布甲尼撒大规模对西亚地区发动战争,第一次围困耶路撒 冷,掳走圣殿器皿和人员 但 1:1~5 前601年 趁着巴比伦暂时败于埃及,约雅敬图谋背叛 王下 24:1 前597年 约雅敬死。尼布甲尼撒掳走约雅斤与大批犹太人,立西底家 为王(耶城第二次被掳) 耶 52:28 代下 36:10 前589年 新任法老亚比里士上任,西底家又想联合埃及背叛巴比伦 王 下 25:1 前588年 尼布甲尼撒开始围困耶耶路撒冷 王下 25:1 前586年 耶城被攻陷,西底家被宛眼锁回巴比伦 耶 4:5~18 52 哀 4:1~22 巴比伦所立的行政官被杀,犹太余民(包括耶利米)逃往埃及耶 41:16~18 ──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卅六10西底家(参王下廿四17;代上三15~16)】 问:历代志上三章十五至十六节:「约西亚的长子是约哈难,次子是约雅敬,三子是西底家,四子是沙龙。约雅敬的儿子是耶哥尼雅和西底家。」列王纪下二十四章十七节:「巴比伦王立约雅斤的叔叔玛探雅代替他作王,给玛探雅改名叫西底家。」历代志下三十六章十节:「……就立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作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王。」西底家是约雅斤(耶哥尼雅)的叔叔还是哥哥? 答:西底家是约雅斤的叔叔(王下廿四17)。历代志下三十六章十节原文的「兄」字,Wordsworth氏说,可译为「其父之弟」──这就是叔叔。至于历代志上三章十五至十六节,我们应当知道著者写家谱的方法。西底家是约西亚的第三子(15节)。但是,为何西底家又作其侄耶哥尼雅之子呢?(此节当译作:「约雅敬的儿子是耶哥尼雅;耶哥尼雅的儿子是西底家。」)因为这里的儿子。好像中国的嗣君,立叔为嗣,则叔为其子了。这里是录各代合法帝王的家谱,西底家是继耶哥尼雅为王的;所以,就两记其名。不然则岂有一人在上下节就写错了的理。我们明白圣经的体裁,就要少有所疑。―― 倪柝声《圣经问答》 【代下三十六11】「西底家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一岁,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 ●「西底家」:字义是「耶和华是公义的」。 ◎此时埃及的统治者是尼哥二世(公元前601~595年)、森美忒库二世(Psammeticus II 公元前595~589年)、阿普里斯(Apries 公元前589~570年)。巴比伦则是尼布甲尼撒统治(公元前604~562年)。──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11~21】西底家事迹:西底家原名玛探雅,乃约雅斤的叔叔。 作者记述西底家在宗教上对神不忠及导致圣殿受抢掠,对这位末后君王生平的记载,与前任的两位相同;除此之外,作者更强烈地把亡国的责任都归在他身上。作者重复指出他的失败: 1 离弃耶和华(12, 14); 2 不服从先知的责备(12, 15~16); 3 政治上背叛巴比伦(13, 17~20)。――《串珠圣经注释》 西底家和耶路撒冷的灭亡:本文记录了在西底家的统治期间,犹大受巴比伦的第三次进攻而灭亡的过程。其中值得关注的是:①神的长久的忍耐(15节):因列王的罪恶,犹大早应受到相应的惩戒。但是神一再延后了忿怒,而且不断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归向神。尽管神已经决定除灭犹大,但是“神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15节);②神的公义和审判
:对罪恶和恶人神不会永远忍耐,因为神是公义之神,不能与罪恶共存。从犹大列王的统治中可知,神对不悔改的人即便到了后代也必定报应他们的罪。本文中犹大的灭亡同样是神对犹大的列王和百姓一直以来累积的罪恶的最终惩戒。从而今天的信徒就能够确信即使罪恶存在,恶人亨通,但最终会受到公义之神的审判而被铲除(出9:14,16;路12:16~21);③人类统治者的有限性和耶稣基督:犹大的君王中有几位以令人刮目相看的善政实现了国泰民安(约沙法,希西家,约西亚等)。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自始至终贯彻了善政。而且即使在他们的当代实现了繁荣和富强,但后来的邪恶的君王将他们的功绩一举推翻,从而持续了恶性循环。总而言之,犹大被巴比伦所灭意味着王国分裂后犹大的350多年的历史是失败的历史。由此,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类统治者的有限性而且盼望到了历史的终末将成为我们永恒的统治者的基督。他是世间任何统治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没有缺欠的,完全的统治者”,他将给失政和善政不断循环的人类统治历史划上句号,用公义和和平统治世界,直到永远(诗145:13;启19:6)。 ――《圣经精读本》 【代下三十六12】「行耶和华他神眼中看为恶的事。先知耶利米以耶和华的话劝他,他仍不在耶利米面前自卑。」 「先知耶利米 ...... 自卑」:先知由于忠心耿耿地传递神的信息,多次受奸臣迫害(耶37:1~16; 38:1~6),西底家虽曾救他脱离险境,又向他咨询有关前景的看法,可惜始终没有依从。――《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耶利米以耶和华的话劝他: 耶利米劝西底家归降巴比伦,而不要依靠埃及(耶21:8~10),并预言了西底家的悲惨的结局(耶34:3)。尽管如此西底家仍然拒绝接受规劝,最终酿成了自取灭亡的惨剧(王下24:18~25:26)。 ――《圣经精读本》 西底家是犹大国的最后一位君王,他「作王十一年」(11节),于主前597~586年执政。在此期间,埃及经历了尼哥二世(Necho II,主前601~595年在位)、普萨美提克二世(Psamtik II,主前595~589年在位)和合弗拉(Apries,主前589~570年在位)三任法老。巴比伦则由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圣经综合解读》 西底家「行耶和华——他神眼中看为恶的事」(12节),包括不肯在神的话语面前自卑(12节)、违背誓言反叛巴比伦(13节)。西底家背叛巴比伦的本质,是因为「强项硬心,不归服耶和华以色列的神」(13节),想努力挣扎、摆脱神的管教。──《圣经综合解读》 在西底家年间,可能受到埃及法老普萨美提克二世(Psamtik II,主前595~589年在位)的鼓动,朝中许多人怂恿优柔寡断的西底家投靠埃及,与以东、摩押、亚扪、推罗和西顿组成反巴比伦的联盟(耶二十七2~14),假先知也发表假预言支持(耶二十八2~4),百姓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在盲目的乐观中,「西底家和他的臣仆,并国中的百姓,都不听从耶和华借先知耶利米所说的话」(耶三十七2)。──《圣经综合解读》 「先知耶利米以耶和华的话劝他」(12节;耶三十四13~22;三十七7~10;三十八2~3),却多次受逼迫(耶三十七12~21;三十八4~6)。这并非因为神的话语没有能力,而是因为神的时间已到,所以祂借着先知所传的话语既是劝诫、也是定罪,神对百姓的管教已经命定了(耶二十五8~14)。同样,我们忠心传扬福音,既是恩典的事工、也是定罪的事工,因为神「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林后二14~16)。──《圣经综合解读》 ●「耶利米」:字义是「耶和华所指定的」。此人就是先知耶利米。──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13】「尼布甲尼撒曾使他指着神起誓,他却背叛,强项硬心,不归服耶和华以色列的神。」 有关西底家的结局,参看列王纪下二十五章7节的脚注。――《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他却背叛」:西底家的外交攻策一向举棋不定,初期接受埃及的援助,法老尼哥死后则转而投向巴比伦(耶51:59),最后又破坏誓言,转与埃及结盟。作者指出这不但反映西底家缺乏政治才能,更显示他不肯归服神。――《串珠圣经注释》 西底家的攻策和属灵光景一样游移不定,起初接受埃及的援助,法老尼哥死后则转而投向巴比伦,最后又破坏誓言,转与埃及结盟。这不是因为西底家缺乏政治才能,而是因为他「不归服」(13节)神,所以他虽然知道不能跟随人,但他又没有勇气来拒绝人,他有胆量和神作对,却没有胆量和人作对(结十七12~21)。因此,西底家「背叛」(13节)巴比伦王,并不能带来国家的独立,因为神的管教早已命定(耶二十五8~14)。──《圣经综合解读》 虽然西底家是被迫起誓,但既然是「指着神起誓」(13节),就不可背誓,否则就是藐视神。所以神宣告:「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他既轻看指我所起的誓,背弃指我所立的约,我必要使这罪归在他头上」(结十七19)。──《圣经综合解读》 神的百姓离弃了神,无论是落在巴比伦王手中、还是落在埃及法老手中,结局都是作外邦人的奴仆。但神既然使用巴比伦作为管教百姓的器皿(耶二十五9;二十七6~8),百姓就应该顺服神的管教,认罪悔改,等待七十年后的复兴(耶二十五12)。──《圣经综合解读》 【代下三十六14】「众祭司长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秽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分别为圣的殿。」 部分学者认为本节记述的偶像崇拜和圣殿受损是指玛拿西时代发生的事。他们根据耶利米书,认为西底家时代没有因偶像崇拜而受到过谴责,而且即使有过偶像崇拜,也没有盛行。但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因为据以西结书记载,西底家时代不仅百姓而且祭司也深陷在偶像崇拜之中,而且圣殿的院子也被偶像崇拜所玷污(结5:1~7;8:5~18;14:1~5)。 ――《圣经精读本》 「犯罪」(14节),原文是「背叛、犯罪、不忠」。《历代志》反复使用这个词(代上二7「犯了罪」;五25「得罪」;十13「干犯」;代下十二2「得罪」;二十六16「干犯」、18「犯了罪」;二十八19「干犯」、22「得罪」;二十九6「犯了罪」;三十7「干犯」;三十六14「犯罪」),强调对神「不忠」乃是百姓最大的罪,也是他们被掳的根本原因。──《圣经综合解读》 「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14节),指在圣殿里效仿外邦人敬拜偶像(结八3、10、14、16),所以他们毁灭的日子不会远了。犹大的灭亡并非没有先兆,每一个即将灭亡的世代都是不忠于神、不肯悔改,神只能用审判代替怜悯。──《圣经综合解读》 【代下三十六14~21】这里说出犹大被巴比伦掳去的两个原因:不断拜偶像,以及没有让土地享受七十年的安息。参看利未记二十五章2至7节的脚注。关于七十年被掳的结束,参看以斯拉记三章8节的脚注。――《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代下三十六15】「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 「从早起来」:见耶7:13注。――《串珠圣经注释》 虽然百姓被掳、圣殿被毁的结局已经定了,但神却没有撇弃他们,却「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祂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15节)。犹大最后四个恶王年间,神始终没有停止话语的供应,先知耶利米(耶一3)、哈巴谷在南国事奉,耶利米一直到圣殿被毁后才被带到埃及(耶四十三5~7);而先知以西结则在被掳巴比伦的百姓中事奉(结一1~3)。──《圣经综合解读》 【代下三十六16】「他们却嘻笑神的使者,藐视他的言语,讥诮他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他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 「无法可救」:「救」与7:14的「医治」原文同属一字。――《串珠圣经注释》 但是,不但西底家竭力摆脱神的管教(耶二十五8~14),百姓也「嘻笑神的使者,藐视祂的言语,讥诮祂的先知「(16节)。亚当后裔的天性就是不肯顺服神,所以离弃神非常容易、顺从神却非常困难。约西亚的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不但不能效法他「尽心尽性地顺从耶和华」(三十四31),在神的管教面前还不肯顺服,藐视神「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罗二4),任着自己刚硬不悔改的心,就像陷在泥潭之中,越挣扎、陷得越深,「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罗二4~5)。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祂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16节),任凭巴比伦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和圣殿(17节)。──《圣经综合解读》 「无法可救」(16节),原文是「没有医治、无法医治」。乐意医治人的神,祂的百姓却「无法医治」,这都是人「藐视祂的言语」的结果。虽然「神差祂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约三17),但「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三19),所以说:「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太十二31)。──《圣经综合解读》 【代下三十六17】「所以,耶和华使迦勒底人的王来攻击他们,在他们圣殿里用刀杀了他们的壮丁,不怜恤他们的少男处女、老人白叟。耶和华将他们都交在迦勒底王手里。」 “迦勒底王”:称尼布甲尼撒为迦勒底王,须略述巴比伦的历史,因二者常互用。巴比伦在主前二千年已为强国,与亚述帝国在近东争霸先后一千年。主前629年,巴比伦总督迦勒底人拿布普拉撒,挣脱了亚述束缚,建立独立王朝(主前629~539年);得玛代人之助,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复向西远征,败埃及,亡犹大,掳百姓等往巴比伦。这是尼布甲尼撒继他父亲为王时期。历史上将其国称为迦勒底(Chaldea)或新巴比伦,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后亡于波斯。――《启导本圣经注释》 「使」:可作「带领」。――《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将他们都交在迦勒底王手里: 在此迦勒底王就是指尼布甲尼撒。当西底家背叛巴比伦(结17:11~21),派使节去埃及请求军事支持时,他便进攻了耶路撒冷。经过长时间的围攻,最终攻破了耶路撒冷圣殿和城墙,致使犹大走向了崩溃(王下25:1~7;耶34:1~10)。此处的“交”是“(神)交给”的意思,说明外邦的尼布甲尼撒是神惩戒犯罪的犹大的工具。 ――《圣经精读本》 「迦勒底王」(17节),即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新巴比伦帝国(Neo~Babylonian
Empire,主前626~539年)是由巴比伦南部的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萨尔(Nabopolassar,主前626~605年在位)建立的迦勒底王朝。因此,圣经中常用「迦勒底」来代指「巴比伦」。──《圣经综合解读》 「爱惜」(16节)和「怜恤」(17节)原文是同一个词。神「爱惜自己的民和祂的居所」(15节),但百姓却「嘻笑神的使者,藐视祂的言语,讥诮祂的先知」(16节),拒绝神的「爱惜」,仇敌也就「不怜恤」(17节)他们。今天,神也「爱世人」(约三16),并且借着圣经和圣徒提醒世人:「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三18)。但是,抵挡神的人也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拒绝神的「爱惜」,结果也将是咎由自取、不蒙「怜恤」。──《圣经综合解读》 ●「嘻笑」:SH 3931,「恶作剧」「玩弄」。 ●「讥诮」:SH 8591,「嘲笑」。 ●「无法可救」:原文是「没有医治」、「无法医治」。 ◎这一段是说整个犹大国,由君王到宗教领袖、百姓尽都败坏。 ●「白叟」:SH 3486,「上了年纪的」。圣经中仅出现于此。──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17~21】耶路撒冷的失陷:作者对主前五八六年发生的这一幕犹大亡国恨,作出如下的神学反省: 1 犹大国受到巴比伦人的蹂躏是出于神的准许(17); 2 犹太人被掳导致应许地享受安息(21); 3 在作者当日,先知所预言的七十年已过去,波斯已经取代了巴比伦,显示神的刑罚已经过去了(20~21)。――《串珠圣经注释》 【代下三十六18】「迦勒底王将神殿里的大小器皿与耶和华殿里的财宝,并王和众首领的财宝,都带到巴比伦去了。」 「神殿里的大小器皿 ...... 都带到巴比伦去了」:这其实也是神保守这一切之法(参但1:2;
拉1:7~11)。――《串珠圣经注释》 【代下三十六19】「迦勒底人焚烧神的殿,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用火烧了城里的宫殿,毁坏了城里宝贵的器皿。」 「神的殿」(19节)、「城里的宫殿」(19节)都是用耶路撒冷特有的白色石灰石建成的,遇火会被烧成石灰粉。在此之前,百姓已经把圣殿变成了敬拜偶像的污秽场所(结八3~5、14~16),还在城中各家敬拜偶像(结八10~11)。所以神的荣耀早已离开徒有虚名的圣殿和圣城(结十一23),并且照着自己的公义和信实,允许仇敌烧毁了这有名无实的物质外壳,正如祂早已向所罗门所宣告的那样(七19~22)。将来神也必重建圣殿(拉一~六)和圣城(尼一~六)。──《圣经综合解读》 「城里宝贵的器皿」(19节)都被毁坏了,但被掳的圣殿器皿却都没有被损坏,后来都回到圣殿中,神用出人意料的方法保守了自己所使用的器皿和人(但一2;拉一7~11)。──《圣经综合解读》 巴比伦军队前两次攻打耶路撒冷(王下二十四1、10),并没有大肆破坏,百姓还可以继续在耶路撒冷居住。但由于百姓毫无顺服悔改之意,不停地折腾挣扎,所以神宣告「要以忿怒行事,我眼必不顾惜,也不可怜他们」(结八18),第三次才允许巴比伦人「焚烧神的殿,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用火烧了城里的宫殿」(19节)。这是「耶和华丢弃自己的祭坛,憎恶自己的圣所」(哀二8),也是「耶和华定意拆毁锡安的城墙」(哀二8),好夺走百姓在地上所有的倚靠,不得不顺服神的管教,等待七十年后被神带回(耶二十九10)。耶路撒冷的城墙从此荒废了一百四十多年,直到尼希米带领回归的百姓重建城墙(尼二17)。──《圣经综合解读》 【代下三十六20】「凡脱离刀剑的,迦勒底王都掳到巴比伦去,作他和他子孙的仆婢,直到波斯国兴起来。」 ●「波斯」:字义是「完全的」、「闪亮的」。 ◎此处就是说神让犹大国完全毁灭,直到波斯的时候。──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20~21】《列王纪》和《历代志》的作者都没有在书中署名,无法知道他们是谁,只可从内证推知。《列王纪》的作者可能是一位被掳往巴比伦的犹大人,亲历其事,写下一个民族因离弃神而受到国破家亡的刑罚;但记下了被囚禁的王获释,带着复国的希望结束全书(看王下二十五27~30及注)。本书作者可能是被掳获释回归故国的一位祭司,把列王的历史当作一个灵性和道德的教训来勉励同代的人,在新生的土地上,瞻望前路,全民团结,塑造一个新国家。因此,被掳是神对罪恶的刑罚,但也是一次极难得到的锻炼,钝铁可以在苦难中炼成钢,是一次国土的安息,得以恢复力量和生机(利二十六34~35,40~45)。 “直满了七十年”:犹大人被掳巴比伦到回国中间只有五十多年。“七十年”有几个解释:1,泛指受的刑罚很长,因人一生大约七十岁,三代也是七十年;2,从所罗门的圣殿被巴比伦(迦勒底)的军队所毁到犹大人回国后重修新殿,中间刚好70年(主前586~516年)。 无论如何计算,作者用这六个字,说明以色列国土的荒凉安息年数已满足,现在是重生的开始。――《启导本圣经注释》 犹大人被掳到巴比伦的事件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①审判期间:百姓被逐出自己的国土,这是神的最严厉的审判。因为迦南地是“起誓应许之地”,被认为是第二个大卫弥赛亚降临并建立荣耀的神政国家的地方(申26:15)。因此从这里被逐出对他们来讲意味着被神遗弃;②盼望期间:70年的被掳期不仅是受审判的时间,同时也是准备新的盼望的期间。因为神立约不会将他们永远抛弃,必将让他们归回(耶33:1~4)。正如土地享受70年安息,孕育着新的耕作,犹大百姓也通过这段时期,洁净自己,准备迎接新的时代。由此,当信徒遭遇患难时要领悟到神的审判及其所内含的神的恩惠(希望)。 ――《圣经精读本》 过去,希西家劝告北国剩下的余民:「你们若转向耶和华,你们的弟兄和儿女必在掳掠他们的人面前蒙怜恤,得以归回这地」(三十9);但现在,却是南国剩下的余民「凡脱离刀剑的,迦勒底王都掳到巴比伦去」(20节)。南国犹大根本没有从北国以色列的灭亡中学到教训,也没有从自己的多次被掳中学到功课。犹大人前后分六次被掳往巴比伦: 1.尼布甲尼撒元年,即主前605年(耶二十五1;四十六2),尼布甲尼撒王第一次攻击耶路撒冷,约雅敬王和部分圣殿器皿被掳(6~7节),先知但以理也在这次被掳(但一1、6)。约雅敬后来被释放。 2.尼布甲尼撒七年,尼布甲尼撒王第二次攻击耶路撒冷,「掳去犹大人三千零二十三名」(耶五十二28)。 3.尼布甲尼撒八年,即主前597年(王下二十四12),耶路撒冷城被围三个月后陷落,约雅斤王和所有的犹大精英被掳(王下二十四14~16),先知以西结也在这次被掳(结一1~2); 4.尼布甲尼撒十八年,尼布甲尼撒王第三次攻击耶路撒冷,「掳去八百三十二人」(耶五十二29); 5.尼布甲尼撒十九年,即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攻陷、圣殿被毁,剩下的百姓大都被掳(王下二十五11)。此时正是中国的春秋五霸刚刚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6.尼布甲尼撒二十三年,犹大省长基大利被刺杀后,「掳去犹大人七百四十五名」(耶五十二30)。 ──《圣经综合解读》 【代下三十六21】「这就应验耶和华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地享受安息;因为地土荒凉便守安息,直满了七十年。」 先知耶利米预言,南国犹大从「约雅敬第四年,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耶二十五1)开始,将被掳「七十年」(21节;耶二十五11~12),补足百姓所没有遵守的律法规定的70个安息年(出二十三10~11;利二十五2~7)。神的百姓被掳了,但神的旨意却仍然行在地上;被掳的人失去了安息,但地却因「地土荒凉便守安息」(21节),等候神的医治,正如祂所应许的:「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七14)。──《圣经综合解读》 ◎ 36:21 的预言见 耶 25:11~14 27:6~7 29:10 。 ◎被掳70年的预言是否完全应验:如果由耶路撒冷陷落(公元前587年)算起,仅仅过了50年。一直到古列王下诏归回最多也不过59年,所以「七十」一般被认为是形容「长久」的概括位数而已。也有人认为七十年是由圣殿被毁的主前586年到被掳之民归回重建圣殿完成的516年。另外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神赐怜悯使熬练的日子缩短。──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22】「波斯王居鲁士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 “元年”。即古列作巴比伦帝国之统治者的第一年(主前538年,但他自主前559年开始已是波斯的国王)。第22、23节(跟拉一1,2相同)带领读者直接进入以斯拉记的历史记载中。――《历代志下雷氏研读本》 全书已在三十六21结束,这两节也见于《以斯拉记》的开头。放的地方不同,意义也就有了分别。《以斯拉记》是号召余民来耶城重建圣殿;在这里,为圣殿有重建的希望欢呼,同时让后世的人明白,被掳并非民族生命的终结,只要肯回头离开恶道,寻求神,可以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耶二十五5)。谁能料到大巴比伦帝国在这期间会如轻烟消逝,新崛起的波斯王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个帝国)的立国之君古列王会下令释放所有被掳的各国人民回去! 被掳巴比伦的犹大人在古列王许可下(主前536年),有了回国重建家园的希望。――《启导本圣经注释》 「古列」(22节)又译塞鲁士、居鲁士二世(Cyrus
the Great,主前559~530年作波斯王,主前549~530年作玛代王,主前547~530年作吕底王,主前539~530年作巴比伦王),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创建者,主前539年攻占巴比伦,以巴比伦为都城,翌年改年号为古列元年。先知以赛亚在他登基之前两百多年,就已经预言古列将成为神所使用重建圣殿和圣城的器皿(赛四十四28~四十五3)。因此,到了时候,神就会负责成就祂的应许,「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22节),让祂的百姓「可以上去」(23节),继续国度和圣殿的计划。──《圣经综合解读》 古希腊人(如:赫西俄德Hesiod、荷马 Homer、希罗多德 Herodotus、修昔底德 Thucydides、柏拉图 Plato、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波利比乌斯 Polybius)的历史观是循环不息、周而复始的(Cyclical history),认为历史没有开始和结束,只是黑暗时代和黄金时代交替出现,古罗马的史学家(如利维 Livy、塔西佗Tacitus)也用循环的历史观去解释文明的崛起和衰落。这样的历史没有目的和应许,只是在等待这个循环过去、另一个循环开始。而在文艺复兴时代,循环的历史观变得更加普遍(如马基雅维利 Machiavelli、爱德华·吉本 Edward Gibbon)。但是,圣经所启示的却是线性的历史观(Linear history),神掌管万国的更替兴亡(赛十5;箴二十一1),把历史从创世、堕落推向十字架和新天新地。神是历史的推动者,神的话语是国度和圣殿重建的根据(21、22节),所以百姓不但照着先知耶利米的预言「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耶二十五11),也照着预言「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当犹大被掳的时候,谁能料到强大的巴比伦帝国会在七十年后灰飞烟灭,而不可一世的波斯王竟然会顺服神的吩咐,释放被掳百姓、资助重建圣殿呢?但本书最初的读者已经经历了这一切,并且回想神的预言:「七十年满了以后,我必刑罚巴比伦王和那国民,并迦勒底人之地,因他们的罪孽使那地永远荒凉」(耶二十五12)。因此,在神的话语面前,人应当像约西亚一样「心里柔软、自卑」(三十四27原文),而不要像被掳的百姓那样「藐视祂的言语」(16节)。──《圣经综合解读》 ●「波斯王古列」:古列王即塞鲁士王(Cyrus),是波斯帝国的开国元勋,他取代了巴比伦帝国创立波斯帝国,从公元 前559~530年统治波斯;在他之后经历了波斯十代帝王(长达220多年的统治),而且除了灭巴比伦之外,对外的征战扩 张也是节节胜利。所以古希腊史家称他为「波斯之父」。 ●「古列元年」:指公元前538年。这是古列王统治巴比伦的第一年。539 年波斯围困巴比伦城,10月底古列王进驻巴比伦,巴比伦帝国宣告灭亡。 ●「激动....的心」:「激动」的希伯来原文在旧约出现于65处经节, 共81次。除了翻译成「激动」,有时译为「兴起」,意 思是「人的某项行动出于神的主动起意」。圣经中 多次记载当神对各时期列邦的王要求他们执行神旨 意时,就会采取「激动他们的心」,就是叫他们心甘情 愿地去照办。(例: 代上 5:26 代下 21:16 耶 51:11 。) ●「下诏通告全国」:目的是为了将诏书送到不同的犹太群体,不仅是通知住在巴比伦的犹太人,也通知当时住在波 斯帝国各地被掳的犹太人。并且,可以让他们遇到企图阻碍圣殿重建的人时有所凭据可以抗辩。况且诏书会收入宫廷的王库。──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22~23】后记──古列下诏释放犹太人回耶路撒冷建圣殿。有关注释及与以斯拉记的关系,请参拉1:1~3。――《串珠圣经注释》 是本书的第三部分,即结论部分。有关详细的内容请参见拉1:1~4和但9章的注解。――《圣经精读本》 22~23节与《以斯拉~尼希米记》的开头(拉一1~3)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历代志》和《以斯拉~尼希米记》的作者可能相同;也可能《历代志》作者为了衔接历史,特意重复。而这最后的两节,可以说正是本书的写作目的。──《圣经综合解读》 ◎此处不仅应验耶利米书的预言,也和以赛亚书的预言,如 赛 44:28 、赛 60:10 有许多与当时的状况相当吻合,甚至整个 赛 45:1~25 都提到古列。 ◎依照约瑟夫的记载,古列王已经知道 赛 44:28 中提到他的名字,所以渴望应验以赛亚书的预言。 ◎十九世纪出土的古列铭筒(圆柱)(Cyrus Cylinder)证实当年古列王确实广发召谕,通令巴比伦帝国内被掳的少数民族可以回归故土,这文物目前存于大英博物馆。 ◎此处与 拉 1:1~3 几乎完全一样,有学者因此认定,历代志上下和以 斯拉记、尼希米记是同一作者所写或所编,但也有可能是历代志作者为了 衔接这些历史书而采用重复字句的方式。 ◎古列善于把自己塑造成被拣选的统治者与解放者,在巴比伦人中他是玛笃(巴比伦的神)的拣选者;在希伯来人中,他是耶和华拣选的,因此他下诏重建圣殿的动机是很显然是要讨好各民族,巩固政权。 ◎此处似乎不是一个结束,反倒是一个开始。应该是作者希望呼吁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能够开始另一个宗教改革,再创约西亚、希西家甚至所罗门、大卫因为敬畏神而开创的盛世。──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代下三十六22~23 身处被掳回归的时代,历代志下的作者看到神的应许的实现──】波斯王塞鲁士在征服了巴比伦之后第一年,也是圣殿被毁之后第四十八年(36:18~19)颁发了这道诏书。以斯拉记讲述波斯王颁发诏书,以及犹大的被掳者回国的情形。――《灵修版圣经注释》 【代下三十六23】 「“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 」 在希伯来文旧约正典里,23节为旧约最后一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在大卫之约中,「殿宇」(代上十七4)原文是「房子、家 בַּיִת」,意思是圣殿;「家室」(代上十七10)原文也是「房子、家בַּיִת」,意思是「王朝」。这是一句双关语,大卫盼望为神「建造」(代上十七4)一个「家」,也就是建造圣殿;神却反过来应许将为大卫「建立」(代上十七10)一个「家」,也就是建立王朝。同样,「为祂建造殿宇」(23节),也是对大卫之约的刻意呼应(六9~10;代上十七12,二十二10,二十八6),神既然重新为自己「建造殿宇」,也必然重新为大卫「建立家室」(代上十七10、25)。──《圣经综合解读》 「可以上去」(23节),原文是「上去」。第23节是希伯来圣经、也就是旧约原文的最后一节;而「上去 עָלָה」,则是旧约原文的最后一个字。这个有点突兀的结语,明显不是一个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审判的乌云并没有遮掩神恩典和怜悯的亮光,虽然百姓被掳了,但「凡作祂子民的」(23节),神始终「与他同在」(23节)。神不但管教百姓,更要恢复百姓、造就百姓,正如祂自己所宣告的:「凡称为我名下的人,是我为自己的荣耀创造的,是我所做成,所造作的」(赛四十三7)。因此,《历代志》的终点,并不是国度的结束,而是「上去」的开始。──《圣经综合解读》 今天,那位永远坐在大卫宝座上的弥赛亚基督(诗八十九4;一百三十二11)已经来临,我们「可以放心」(约十六33),因为这位国度的君王已经胜了世界,「凡作祂子民的」,无论落到怎样的软弱、失败和苦难里,都可以和旧约的百姓一样「上去」。神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诗一百一十九89),凡蒙救恩的信徒,都应当顺服神的旨意,在神话语的根基上(太七24~27;林前三11~15),积极地「上去」建造教会(太十六18;弗二19~22)。因为创造的神也是历史的主,祂超乎历史之上、又贯穿历史之中,万国(代上一1~54)都在神的掌管之下,国度和圣殿的旨意绝对不会因着人的退后而停止,也不会被任何的人、事、物所挡住。神既「亲口应许,亲手成就」(六15),就必能把我们建成合乎「神借着圣灵居住」(弗二22)的「圣灵的殿」(林前六19);祂必要「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弗三21)!──《圣经综合解读》 ●「天上的神」:旧约圣经中出现过 22 次,其中 17 次出现在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但以理书。就古列王的立场可能这样表达只是「外交上的惯常用语」,这只是他的「怀柔政策」,相较于之前把巴比伦的「高压政策」成为一对比。其实古列是一个多神主义者,因为根据文献记载,他也用很类似的用语称呼其他神(如太阳神)。──
蔡哲民等《历代志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36章)】 1 犹大几位君王;希西家(贤) ──
玛拿西(恶) ──
亚们(恶) ──
约西亚(贤) ──
约哈斯(恶) ──
约雅敬(亚)。贤明敬畏神的君王竟生出远离神的儿子,这样看来,对神的敬虔能否世袭?基督徒父母对子女的信仰能有什么影响? 2 试根据代下34~35;
耶22:13~19; 36:20~25等经文,比较一下约雅敬与其父亲约西亚对神及对国家人民的态度。对神的态度能影响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吗? 3 犹大国灭亡是因他们向神背约不忠,还是当时中东政治史上一件无可避免的事?从迦勒底(巴比伦)王及古列王身上可见外邦君王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中扮演什么角色?谁真正掌握政局? 4 犹大亡国是因为政治领袖(王)及宗教领袖(祭司长)的罪,还是因人民的罪?见11~16节。以色列的领袖应扮演什么角色?参耶23:1~2。 5 犹太人所认识的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 ...... 」(参尼9:17),这和犹大国国破家亡的遭遇有冲突吗?历代志的作者如何提到神的怜悯和慈爱?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