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歷代志下第六章拾穗

 

【代下六1「那時,所羅門說:“耶和華曾說他必住在幽暗之處。」

         “幽暗之處”:看《王上》八12注。語言文字的說明的能力有限,無法完全描寫神的無限。耶和華神自己描寫自己時,只能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我是初,我是終”(啟二十二13)。“幽暗”(出二十21)、“密雲”(出十九916)都是人用有限的語文來描寫無限的天父的努力。――《啟導本聖經註釋》

         「幽暗」:象徵神居住在一處神秘的地方(參出2021)。――《串珠聖經注釋》

         幽暗處: 其字面意思似乎與聖經的“神就是光”(15)的前提相矛盾。但是它的原意是“雲”或“密雲”的意思,因此在這裡應該理解為神是“榮光之雲”。事實上神的確曾經在雲中臨到以色列百姓並與他們說話(1992021;申411522),因為人不能直接看到神的至尊的榮光。 ――《聖經精讀本》

         「祂必住在幽暗之處」(1),也可譯為「祂必住在濃雲之中」,因為此時「耶和華的殿有雲充滿」(13)。神並不住在受造物中,祂創造了萬物,卻不受萬物限制。「濃雲之中」、「幽暗」(出二十21;申五22;詩九十七2)都是比喻神的隱秘和崇高。──《聖經綜合解讀》

                  ●「幽暗之處」:「烏雲」、「密雲」、「陰暗」、「漆黑」。

                  1~11節這一段,所羅門王說明神信守大衛之約,所以聖殿可以完成,他可以 接續大衛作王。――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1~42所羅門的禱告: 本章是第5章的延續,沒有記載特別的事件,只記錄了所羅門的祈禱。其內容可分為以下兩部分:①見證與讚美(1~11i.承認聖殿就是神的居所(12) ii.祝福會眾(3)。承認建殿的背後有神的引導(4~11)。所羅門動員了龐大的人力和財力,並經過很長的時間才完成了聖殿。面對這些成就,他完全可以為自己所付出的辛勞和努力而驕傲和自豪。但所羅門並沒有炫耀世俗的榮耀,而是謙虛地承認聖殿完全屬於神,從而無愧於神政王國君王的職位。他進一步強調了建殿並非按自己的計畫,而是完全按神的主權的旨意去完成的,而且建殿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在神的監察之下進行的。我們對待自己時也應當如此,尤其當取得了預期的成果時,我們應該明白所有的一切並非來自我們的才能或努力,而應把所有的讚美和感謝歸給神,因為神才是一切的動因(161)。②禱告(12~42):這一部分的禱告分為王權的禱告(14~17)和祭司的中保禱告(18~42)。為王權所做的禱告包括: i.讚美建殿過程中顯現的神的真實可靠性(1415)ii.懇求神保守大衛的王權(1617)。祭司的禱告由:i.禱告的序論(18~21)ii.禱告的本論(7種禱告題目,22~39),③禱告的結論(40~42)三個部分組成。尤其這一部分作為舊約禱告的最佳典範之一(94),充分地表現出了所羅門的信仰。這是所羅門作為神政王國的君王,為他的百姓所求的,帶有濃厚的中保性質。 ――《聖經精讀本》

 

【代下六2「但我已經建造殿宇作你的居所,為你永遠的住處。」

         「但我已經建造殿宇作禰的居所」(2),意思是巍峨的聖殿正是象徵神的住處隱秘、崇高。──《聖經綜合解讀》

         神並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裡(18),祂說「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二十五8),只是用聖殿來作為神與人同在的記號。「為禰永遠的住處」(2),既是指聖殿可以成為約櫃永久的居所,也是盼望神與百姓永遠同在。而在神的旨意中,神確實要得著一個永遠的住處,永遠「與人同住」(啟二十一3):過去是聖殿,現在是教會,將來是新耶路撒冷(啟二十一22)──《聖經綜合解讀》

                  ●「建造」殿宇:原文僅有一個「建造」, 王上 813 有兩個「建造」連接在 一起。――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3「王轉臉為以色列會眾祝福,以色列會眾就都站立。」

 

【代下六4「所羅門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親口向我父大衛所應許的,也親手成就了。

         所應許的: 指神通過拿單與大衛所立的鹽約(撒下714~17)。這裡的“手”表示神的權威和能力(10123724;賽591)。所羅門告白說建殿工程是在神的主權的引導下進行的,而且神用他的能力親自完成了整個工程。可見神忠於自己的約。 ――《聖經精讀本》

         建造聖殿,是一個「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十一36)的事奉:

o 建造的動機本於神:是神親口應許了大衛之約(4),「也親手成就了」(4)祂的應許。

o 建造的過程倚靠神:雖然神的旨意是要建造聖殿,但什麼時候造、在哪裡造、由誰來造(5~9),都必須根據神的揀選。只有神自己「成就了祂所應許的話」(10),人所造的殿才能成為「天上樣式」(來九23)的影兒,人的「立意」(7)才能合神心意。

o 建造的目的歸於神:聖殿是為了見證「櫃內有耶和華的約,就是祂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11),而不是彰顯人的榮耀。──《聖經綜合解讀》

                  ●「所應許的」:指 撒下 75~16 的記載。――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5 他說:‘自從我領我民出埃及地以來,我未曾在以色列眾支派中選擇一城建造殿宇為我名的居所,也未曾揀選一人作我民以色列的君;」

         為我名的居所: 指聖殿,表示神將以聖殿為中心宣佈神的道(2522)。新約時代的信徒就是神所居住的殿(林前619)。因此,信徒應當時刻把神的道銘記於心,與神同行(33) ――《聖經精讀本》

 

【代下六6 但選擇耶路撒冷為我名的居所,又揀選大衛治理我民以色列。’”」

         關於神與大衛所立的約,參看撒母耳記下七章1216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耶路撒冷有別於其它地方,它象徵神的域邑(1222),“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1322),他預表著基督,這告訴我們建立神的國度的重要原理。換言之,神的國度將通過大衛所預表的耶穌基督成就(2112)。因此信徒應當用堅定的信念期待“肉身的帳棚拆毀之後,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的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使自己在所信的道上不斷長進(125) ――《聖經精讀本》

                  ●神的「名」:在希伯來文化中,名字代表一個人的本質,特徵和人格,而且按 照我們對他的認識或他向我們啟示的程度而定。「神的名」等同於「神」。――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7「所羅門說:“我父大衛曾立意要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名建殿,」

  見王上817注釋。如果有更多神子民像大衛那希望樣為祂建造壯麗的聖堂,今日世界上就會有更多敬拜神的教堂了。──《SDA聖經註釋》

 

【代下六8 耶和華卻對我父大衛說:‘你立意要為我的名建殿,這意思甚好;」

          68 顯示神認為大衛想要為祂建立聖殿的心意是好的,他雖然沒答應讓大衛 建立聖殿,卻仍然悅納大衛的心意。我們能瞭解當我們樂意奉獻時,即使神不收或 不用收我們的奉獻,祂也會讚賞悅納嗎?――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見王上818注釋。──《SDA聖經註釋》

 

【代下六9 只是你不可建殿,惟你所生的兒子必為我名建殿。’」

         大衛生前不能建殿的原因是,他作為軍人經歷了很多戰爭,使很多人流了血(代上283)。聖殿象徵和平和和諧(523;提前28),所以不能讓一個雙手沾了血的人來建造。因此神應許和平之王所羅門(所羅門的名字來自希伯來語,是和平的意思)來建造聖殿。可見神的國度(聖殿)並非靠世俗的力量來成就,而是通過神的道,用和平的方式成就<115;神的國度概念> ――《聖經精讀本》

 

【代下六10「“現在耶和華成就了他所應許的話,使我接續我父大衛坐以色列的國位,是照耶和華所說的,又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名建造了殿。

 

【代下六11「我將約櫃安置在其中,櫃內有耶和華的約,就是他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

  見代下510;王上821注釋。──《SDA聖經註釋》

 

【代下六12「所羅門當著以色列會眾,站在耶和華的壇前,舉起手來,」

         「站在 ...... 壇前」: 13節及王上854看來,所羅門王其實是跪著祈禱的。――《串珠聖經注釋》

         所羅門造了一個銅台,放在院中的祭壇前(12~13)。他先是「站在耶和華的壇前」(12)向百姓致辭,然後「當著以色列的會眾跪下,向天舉手」(13)──《聖經綜合解讀》

         「在耶和華的壇前」(12),是一個正確的地位。所羅門不是站在聖殿建造者的地位,而是站在蒙救贖的地位上向神禱告。如果沒有祭壇作為救贖的基礎,人不管為神的名做了多少工,那些工作也不能成為他向神說話的資格。而所羅門站在正確的地位上,就說出了正確的話:「禰親口應許,親手成就」(15),他承認不是倚靠自己的能力建造了聖殿,而是神自己「親手成就」了祂的應許。──《聖經綜合解讀》

          612~13 說明所羅門王是在外院中設立一個銅臺,對著內院的銅祭壇,所羅 門王即在銅臺上當着以色列人的面向神禱告。

         12~21節此處所羅門的意思是:神是偉大的,其實這個聖殿不能讓神居住, 但是當人在這聖殿禱告的時候,求神還是聽、赦免。比較特別的是所羅門似乎特別 強調「赦免」這個舉動。――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12~13 祈禱的姿勢】所羅門最初的姿勢,在第12節和列王紀上八22是站著高舉雙手,掌心向上,向會眾發表演說,為聖殿作出奉獻祈禱。列王紀上八54暗示所羅門于某時開始跪下,歷代志下六13提供了這個細節。美索不達米亞史料中之咒語祈禱,如以伊施他爾為物件之祈禱,暗示祈求者是俯伏於地,並且儀式化地高舉雙手。赫人史料也顯示相似的姿式和手勢。君王領禱並不罕見,但禱文是預先作好還是現場自發卻難以斷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六12~42所羅門獻殿的祈禱:有關本段的詳細解釋,請參閱王上822~53注。整段禱文強調當以列人遭遇個人及國家的危難時應當向神祈禱,而聖殿是禱告的地方(參但610) 作者引用這段禱文來勉勵歸回故國的猶太人要專心向神祈禱,以應付各樣的艱難。本段在內容和文學體裁上屬「遭難時的禱告」,與「摩西之歌」(321~43),和「但以理的認罪禱文」(94~19)相同,釋經時應互相參照。――《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六13(所羅門曾造一個銅台,長五肘,寬五肘,高三肘,放在院中)就站在臺上,當著以色列的會眾跪下,向天舉手,」

         “銅臺”。就是他跪在其上的平臺(王上八54)――《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東方的君王外出,百姓都須回避;不獲恩准,不得直視其面。所羅門為了讓會眾看見他禱告,特造“銅台”,任人觀看。――《啟導本聖經註釋》

         「曾造一個銅台 ...... 放在院中」:這是所羅門專為獻殿禮而在外院設立的講臺,並非永久性的。――《串珠聖經注釋》

         跪下: 表示尊敬(王下113)、敬拜(1411;腓210)、謙虛(1714,可1017)地禱告。跪下禱告的人有以斯拉(95)、但以理(610)、彼得(940)等,此外耶穌也曾親自跪下禱告(2241)。向天舉手: 表示真心誠意地將自己的全部依託給神,並向神懇求神的能力和幫助(2826341342)。所羅門的這種禱告的姿勢讓我們聯想到基督在客西馬尼園所做的禱告(2636~46)。――《聖經精讀本》

 

【代下六14「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天上地下沒有神可比你的!你向那盡心行在你面前的僕人守約施慈愛;」

         有關所羅門這偉大禱告的思路,參看列王紀上八章2353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這篇禱詞極其優美(看王上八22),確認神的無所不在,不同其他的神祇;而且預見到有一天世上的萬民都會認識祂的名(32)。――《啟導本聖經註釋》

         「慈愛」(14)可譯為「不變的愛」(英文ESV譯本),是盟約中的用語,特指神向祂的百姓信守聖約的「不變的愛」。「禰向那盡心行在禰面前的僕人守約施慈愛」(14),這句話提醒被擄回歸的百姓,也提醒今天的每一位信徒:無論我們曾經怎樣不忠、失敗或跌倒,只要盡心行在神面前,神一定會不離不棄,因為祂是向我們「守約施慈愛」的神。──《聖經綜合解讀》

                  ●「盡心」:「全心」。――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14~17為王權而作的禱告:這一禱告完全以神的約為基礎。即所羅門把建殿理解為神與大衛之間約的成就,因此所羅門懇求神永遠保守大衛王朝。 ――《聖經精讀本》

 

【代下六15「向你僕人我父大衛所應許的話現在應驗了。你親口應許,親手成就,正如今日一樣。」

         正如今日一樣: 是感謝自己蒙受的祝福並表示堅信神的約的禱告。基督所要求的正是這樣的充滿確信的禱告(1124;約162324) ――《聖經精讀本》

         聖約是《歷代志》的主題,國度和聖殿都是永不改變的大衛之約的一部分,神一定會負責成就。因此,雖然後來所羅門和百姓都沒能遵守「耶和華的約」,以致聖殿被毀、百姓被擄七十年;但他們無論怎樣失敗,神在管教之後,還是領他們回來重建聖殿。這是聖靈對本書最初的讀者極大的鼓勵和安慰,也是給陷在軟弱和失敗中的新約信徒復興的應許;因為新約和大衛之約都是神無條件的應許,不是倚靠人肉體的努力,而是神「親口應許,親手成就」(15),祂必會在我們學夠功課之後、再將我們領回。──《聖經綜合解讀》

         所羅門第一次說神「所應許的話現在應驗了」(15),是宣告神已經應驗了「他必為我建造殿宇」(代上十七12)的應許。而所羅門第二、第三次說「現在求禰應驗這話」(1617),是求神繼續應驗「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代上十七12)的應許。──《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六16「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你所應許你僕人我父大衛的話說:‘你的子孫若謹慎自己的行為,遵守我的律法,像你在我面前所行的一樣,就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國位。’現在求你應驗這話。」

         《歷代志》比《列王紀》(王上八25)增加了一句「遵守我的律法」(16),更明確地說明什麼是「謹慎自己的行為」(16)。神要所羅門的子孫「像你在我面前所行的一樣」(16),並不是指像所羅門一樣為神建殿,而是像所羅門此時那樣謹守神的律法;不是效法宗教的儀式,而是效法敬虔的實際。──《聖經綜合解讀》

                   616 比起 王上 825 ,多加了「遵守我的律法」。顯示歷代志更明確的闡 明何謂「謹慎自己的行為」。――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17「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求你成就向你僕人大衛所應許的話。」

  參大衛在代上1723的呼求。──《SDA聖經註釋》

 

【代下六18「“神果真與世人同住在地上嗎?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

         天和天上的天: 古人認為天是神秘的存在,不僅如此 ,還認為天是人類所能想像得到的最高的境界。希伯來語中天是“蒼穹”或“地的天頂”的意思。因此“天上的天”是指“最高的天”。此外,後期的猶太教認為天分為幾層(林後122),因此“天上的天”是指最上層的天,通過文學的修飾強調了神的至高無上。 ――《聖經精讀本》

         所羅門知道,創造宇宙的神不會居住在人手所造的殿裡(18);他也知道,禱告要緊緊抓住神的應許。所以接下來他在神面前的七個祈求,都是根據神的應許,不是依仗自己建殿的功勞。──《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六18~21這一部分是“所羅門作為祭司所作的中保禱告”的序論。在此特別強調了神與人的同在(18),以及懇求神的拯救和寬恕(19~21) ――《聖經精讀本》

 

【代下六19 惟求耶和華我的神垂顧僕人的禱告祈求,俯聽僕人在你面前的祈禱呼籲。」

 

【代下六20「願你晝夜看顧這殿,就是你應許立為你名的居所;求你垂聽僕人向此處禱告的話。」

         “向此處”。猶太人從字義理解這話,於是向著耶路撒冷的方向來禱告(比較38)。參看但以理書六章10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向此處”即向這殿。後來猶太人照字面解釋這句話,禱告時都面朝耶路撒冷。參《但以理書》六10。――《啟導本聖經註釋》

         如果人有敬畏神的心,聖殿從外面看是殿,從裡面看就是「禰應許立為禰名的居所」(20)。但人若沒有敬畏神的心,聖殿裡裡外外都只是一座建築,所以後來的亞哈斯王、瑪拿西王敢褻瀆聖殿。在《歷代志》裡,這殿就成了試金石,試驗神百姓的心向著神是不是準確。──《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六21「你僕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處祈禱的時候,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垂聽而赦免。」

         猶太人照字面解釋「向此處祈禱」(21),禱告時都面朝耶路撒冷(但六10)。但向著聖殿禱告(212629323438)、來到聖殿禱告(2224),都代表回轉歸向神,而不是使禱告靈驗的宗教儀式。人若回轉歸向神,神一定會「垂聽而赦免」(30),因為「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禰必不輕看」(詩五十一17);人若只是把禱告當作宗教形式,就成了自欺欺人,因為「我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六十六18)──《聖經綜合解讀》

         神早已指示:百姓中若有難斷的案件,「你就當起來,往耶和華——你神所選擇的地方去見祭司利未人,並當時的審判官,求問他們,他們必將判語指示你」(申十七8~9)。而大祭司處理疑難案件的方法,可能是讓當事人在祭壇前起誓,然後用烏陵土明、讓神來決定。──《聖經綜合解讀》

                  ●「垂聽而赦免」:原文也可以翻譯為「垂聽且赦免」。―― 蔡哲民等《歷 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下六22「“人若得罪鄰舍,有人叫他起誓,他來到這殿,在你的壇前起誓,」

         罪: 廣義的罪包括:①法律所定義的罪;②倫理道德所定義的罪;③宗教的罪等。此處以“鄰居”為前提,因此可能是指①和②種罪。也就是說,犯了十誡中510條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誡命(51718) ――《聖經精讀本》

                  ●「起誓」:  2210~12  511~31 記載起誓相關的律法。―― 蔡哲民等 《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22 起誓在司法程式中的角色】有關誓言應用之背景,參看:申命記一918的注釋。起誓在古代近東的法典中頗為普遍,偷竊案件和財物受損的案件都見得著它。它又出現在條約締結的程式中,神明被呼召來見證所達成的協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六22~23「“人若得罪鄰舍,有人叫他起誓,他來到這殿,在你的壇前起誓,」

         罪: 廣這一部分屬於本論,是七種禱告中的第一種,將人與人之間的犯罪行為的最終判決交托給神。本文給我們的教訓是:①唯有神才是能夠分辨善惡的公正的審判官;②信徒之間如果發生紛爭和不和,首先應該交給神來解決,而不是世俗的法律。 ――《聖經精讀本》

         因此,所羅門的第一個祈求,是表明君王和百姓都願接受神的審判權柄,好讓公義彰顯在應許之地(22~23)。因為神「所行的無不公平,是誠實無偽的神,又公義,又正直」(申三十二4)──《聖經綜合解讀》

                   622~23 的意思是讓以色列人的「發誓」有效,神真的介入審斷。這裡的原 文看不出哪一個人是惡人還是義人,所羅門王大概也沒有要指出誰是惡人的意思。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23「求你從天上垂聽,判斷你的僕人,定惡人有罪,照他所行的報應在他頭上;定義人有理,照他的義賞賜他。」

         照他所行的報應在他頭上: 神無償地拯救人類(551;林前918),但根據人的行為審判人(6212;箴2412;傳1214;耶1710;結1830)。新約也傳承了這一原理(1627;羅26;林後510;彼前117;啟2012)。因此,信徒應當盡全力使自己的信仰在行為上表現出來< 緒論,行為與信心> ――《聖經精讀本》

         「判斷禰的僕人」(23),原文是「採取行動判斷禰的僕人」(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神早已宣告:百姓若違反誡命,「耶和華必使你敗在仇敵面前,你從一條路去攻擊他們,必從七條路逃跑。你必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申二十八25)──《聖經綜合解讀》

                  ●「判斷」:原文是「採取行動斷定是非」,和合本沒有翻譯出前面的「採取 行動」或「行事」。――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24「“你的民以色列若得罪你,敗在仇敵面前,又回心轉意承認你的名,在這殿裡向你祈求禱告,」

         回心轉意……祈求禱告: 通過本節可以歸納出真正的悔改的要素與順序:①從罪惡中回轉;②承認神的主權;③禱告;④祈求(332728;詩3418;約壹19;路131~9)。由此可見,當我們犯罪時,也應當毫無猶豫地離開罪惡,祈求神的寬恕,那麼不僅能夠得到贖罪,而且蒙受恢復的恩惠。 ――《聖經精讀本》

 

【代下六24~25第一種禱告講的是人與人之間可能發生的事,第二種禱告則講到國與國之間可能發生的戰爭。禱告的物件是以色列民族,講到了從戰敗中挽回的方法。 ――《聖經精讀本》

         因此,所羅門的第二個祈求,是若百姓因得罪神而戰敗,求神赦免在失敗中悔改的百姓,領他們平安回家(24~25)。因為神曾經應許「雖是這樣,他們在仇敵之地,我卻不厭棄他們,也不厭惡他們,將他們盡行滅絕,也不背棄我與他們所立的約」(利二十六44)──《聖經綜合解讀》

                   624~25 指的應該是一時戰敗被俘的狀況。 ――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 資料》

 

【代下六24~39禱文中提到的災禍,不少是被擄歸回的猶太人所經歷過的,例如24~25節的充軍(主前六世紀猶太人被巴比倫人所擄) 26~31節的天災。

          另外,聖殿為萬國禱告的殿之主題(32~33 參可1117),也是歸國後的猶太人所熟悉的。――《串珠聖經注釋》

         24~39節六個禱告中所提到的災禍,很多都是被擄歸回的百姓的經歷。他們既已知道神的咒詛是真實的,就當知道悔改、回轉之後神的赦免也是信實的,這是神對回歸的百姓所發出的呼召。──《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六25「求你從天上垂聽,赦免你民以色列的罪,使他們歸回你賜給他們和他們列祖之地。」

 

【代下六26「“你的民因得罪你,你懲罰他們,使天閉塞不下雨,他們若向此處禱告,承認你的名,離開他們的罪,」

         使天閉塞不下雨: 神懲罰罪惡時會採取責備(319)、肉體的痛苦(3319)、外敵的侵略(282526)等方式,其中包括自然災害(2838~40)。例如,在亞哈王時期,神為了懲罰當時極度猖獗的偶像崇拜,有36個月沒有下雨(王上171;雅517)。因此,今天的基督徒應從上世紀初開始急劇增多的眾多災害(饑餓、地震、環境污染、乾旱、氣溫變暖)中認識到人類所犯的罪惡,同時也要具備屬靈的洞察力,從而認識到神懲罰的原因。 ――《聖經精讀本》

         神的百姓因「我們有律法」(約十九7)而自豪,他們的問題不是不知道「當行的善道」,而是不肯「離開他們的罪」(26)。人若不肯離開自己的罪,神就是差派先知「將當行的善道指教他們」,他們也不會悔改,正如主耶穌所說的:「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太二十三37)。因此神宣告:「我所陳明在你面前的這一切咒詛都臨到你身上;你在耶和華——你神追趕你到的萬國中必心裡追念祝福的話」(申三十1),百姓只有經歷了「一切祝福和咒詛」之後,才會「心裡追念」,這正是神領人回轉的方法。──《聖經綜合解讀》

                  ●「天閉塞不下雨」:  2822~24 記載乾旱是背約的咒詛。―― 蔡哲民等 《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26~27乾旱是懲罰百姓之罪的手段之一,這一禱告表現出了承認神支配自然,主管豐收與欠收的是“萬有之主”。 ――《聖經精讀本》

         神早已宣告:百姓若行惡離棄神,「耶和華要用癆病、熱病、火症、瘧疾、刀劍、旱風、黴爛攻擊你。這都要追趕你,直到你滅亡」(申二十八22)

         因此,所羅門的第四個祈求,是若百姓不遵行律法,求神赦免在管教中悔改的百姓(26~27),好讓他們一生一世敬畏神。因為「在禰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禰」(詩一百三十4)──《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六27「求你在天上垂聽,赦免你僕人和你民以色列的罪,將當行的善道指教他們,且降雨在你的地,就是你賜給你民為業之地。

         神早已宣告:百姓若事奉敬拜別神,「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使天閉塞不下雨,地也不出產,使你們在耶和華所賜給你們的美地上速速滅亡」(申十一17)──《聖經綜合解讀》

         因此,所羅門王的第三個祈求,是若百姓「偏離正路,去事奉敬拜別神」(申十一16),求神赦免在管教中悔改的百姓,好「將當行的善道指教他們」(27),重新降下時雨(27)。因為百姓若「愛耶和華——你們的神,盡心盡性事奉祂,祂必按時降秋雨春雨在你們的地上」(申十一13~14)──《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六28「“國中若有饑荒、瘟疫、旱風、黴爛、蝗蟲、螞蚱,或有仇敵犯境,圍困城邑,無論遭遇什麼災禍疾病,」

                   628 都是申命記中記載的背約咒詛。――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28~31自然災害: 第四種禱告與人類歷史上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饑餓、病疫、災荒)和人為的災難(戰爭)有關,所羅門懇求神,當這些災害發生並百姓及時悔改時,神以慈愛寬恕他們的罪。神的百姓遭受災難是因為他們背判和不信任神(2628)。能夠挽回這些災難的方法除了29節中所講的禱告和承認罪之外,還有依靠神的約(9110),消除災難的起因(1062930)和順服(2218)。因此,當信徒遇到災難時,不要因一時的挫折而自暴自棄,應該及時懺悔並完全依靠神,從而克服困難。 ――《聖經精讀本》

                  ◎後半段這裡的意思是希望神用懲罰性的災禍管教以色列人時,如果以色列人 悔改,就請神施恩停止災禍(不要太過生氣)。――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29「你的民以色列,或是眾人,或是一人,自覺災禍甚苦,向這殿舉手,無論祈求什麼,禱告什麼,」

         神對罪人的懲罰有時針對個人,有時也會針對集體。因此悔改和懇求的形式也分為個人和集體。所以“一人”是指個人在神面前的悔改,“萬民”是指民族群體的悔改(203) ――《聖經精讀本》

         「自覺災禍甚苦」(29)原文是「各人知道他的災難和他的痛苦」,意思是「知道這災難和痛苦是神的懲罰」,因為這裡所列出的「災禍疾病」(28),都是申命記中所記載的背約咒詛(申二十八22353842)。百姓若經歷了這些災難,就應當知道自己已經得罪了神,所以神保護的手已經收回了。──《聖經綜合解讀》

         以色列人的傳統是在禱告的時候「舉手」(29),而不是在唱歌讚美的時候「舉手」。聖經中的「舉手」,都是指禱告(出十七11)、祝福(利九22)或起誓(申三十二40),而不是指唱歌讚美。──《聖經綜合解讀》

                  ●「自覺災禍甚苦」:原文是「因各人知道他的災難和他的痛苦」。――  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30「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赦免。你是知道人心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待他們(惟有你知道世人的心),」

 

【代下六31「使他們在你賜給我們列祖之地上一生一世敬畏你,遵行你的道。」

 

【代下六32「“論到不屬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為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從遠方而來,向這殿禱告,」

 

【代下六32~33這一禱告與上述的禱告有所不同,它採取了特殊的形式、物件和內容。首先從形式上來講,上述禱告是以:①犯罪、②悔改、③災難、④慈愛的順序構成,而這一禱告沒有①、③項,直接懇求了神的慈愛。其次就物件而言,上述禱告是為同胞以色列民族求的,而這一禱告將物件擴大到了外邦人。最後從內容方面來看這一禱告超越了猶大民族特有的排外和狹隘的民族性,充分表現了福音的全球性。這與新約中的拯救外邦人的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繫(811~13)。耶穌命令他的門徒不分猶太人和外邦人,將福音傳給普天下萬民(1615),而且使徒保羅也曾說過眾人在福音裡合而為一(428;弗213)。可見,所羅門正是期待著在基督裡萬民合而為一而祈求神。――《聖經精讀本》

         神早已宣告:「若有外人和你們同居,或有人世世代代住在你們中間,願意將馨香的火祭獻給耶和華,你們怎樣辦理,他也要照樣辦理」(民十五14),顯明神的恩典不僅給以色列人,也要給凡願意認識祂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   因此,所羅門的第五個祈求,是求神讓外邦人能敬畏祂、認識祂的名(32~33),「好叫世界得知禰的道路,萬國得知禰的救恩」(詩六十七2)。因為「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徒十一18)。這個禱告表達了神悅納外邦人的心意,遙指將來的教會,顯明了聖殿所預表的實質。──《聖經綜合解讀》

                  ◎這一段顯出所羅門的智慧與寬宏,願意分享神的恩典給「外國人」、「外族 人」。多少人希望所有好處都留在本國本族阿。

                  ◎所羅門也求神為了讓外國人認識神,敬畏神,垂聽外邦人的禱告。我們為非 基督徒的禱告,是否也是為了讓他們終究也能認識神?――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 資料》

 

【代下六33「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照著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象你的民以色列一樣,又使他們知道我建造的這殿是稱為你名下的。」

                  ●「認識」:「知道」,「藉由經驗中體認」,聖經以此字來描述「性行為」。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34「“你的民若奉你的差遣,無論往何處去與仇敵爭戰,向你所選擇的城與我為你名所建造的殿禱告,」

         若奉你的差遣: 神的軍隊必須遵照神所應許的方法作戰。只有這樣,神才會替他們作戰,賜與百戰百勝的恩惠(159~153220~23)。這段給我們的教訓是:①主宰戰爭勝敗的是神;②聖戰應依照神制定的方法進行。新約時代的信徒要切記屬靈的戰爭必須遵照神的旨意進行。 ――《聖經精讀本》

 

【代下六34~35在這一禱告中懇求了軍隊的勝利。這裡所說的戰爭是神所認可的,即是聖戰< 緒論,聖戰> ――《聖經精讀本》

 

【代下六35「求你從天上垂聽他們的禱告祈求,使他們得勝。」

         神早已宣告:百姓若謹守遵行神的律法,神必然會賜下得勝:「你們要追趕仇敵,他們必倒在你們刀下。你們五個人要追趕一百人,一百人要追趕一萬人;仇敵必倒在你們刀下」(利二十六7~8)──《聖經綜合解讀》

         因此,所羅門的第六個祈求,是求神向奉神的名爭戰的百姓賜下得勝(34~35),「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撒上十七47)──《聖經綜合解讀》

         「使他們得勝」(35),原文是「採取行動進行正義審判」。──《聖經綜合解讀》

                  ●「使他們得勝」:原文是「採取行動進行審判」。實際的意思當然也是「使 他們得勝」。――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36「“你的民若得罪你(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你向他們發怒,將他們交給仇敵擄到或遠或近之地;」

         這是舊約有關人類普遍罪性的聲明。――《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已經知道人人都犯了罪,不能靠自己的行為自救,須賴神的拯救。律法設贖罪的祭正是為此,但不能永遠除罪。比較《創世記》八21。看《羅馬書》三23. ――《啟導本聖經註釋》

         將他們交給仇敵: 意味著摩西時代以後關於懲罰悖逆的以色列的預言(263344;申253664)將成為現實。即指悖逆的北以色列於B.C.722被亞述所滅,南猶大也在B.C.586被巴比倫滅亡,並被擄作俘虜的事件。可見,即便是被揀選的百姓,如果不悔改,神會舉起懲戒的劍(1510),如果仍不回心轉意就會從口中吐出來(316) ――《聖經精讀本》

         神早已宣告:百姓若不肯遵行誡命,屢教不改,「耶和華必使你們分散在萬民中,從地這邊到地那邊,你必在那裡事奉你和你列祖素不認識、木頭石頭的神」(申二十八64)──《聖經綜合解讀》

         因此,所羅門的第七個祈求,是求神赦免悔改的被擄百姓,使他們在被擄之地蒙憐恤(36~39)。因為神曾經應許:「你和你的子孫若盡心盡性歸向耶和華——你的神,照著我今日一切所吩咐的聽從祂的話;那時,耶和華——你的神必憐恤你」(申三十2~3)──《聖經綜合解讀》

         所羅門求神赦免的根據,並不是根據百姓的屬靈光景,因為「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36);也不是因為百姓的悔改或禱告(37~38),因為人常常在罪中而不自知;而是根據神的應許:「因為他們是禰的子民,禰的產業,是禰從埃及領出來脫離鐵爐的」(王上八51)──《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六36~39拯救俘虜: 這一禱告針對以色列民族特有的遭遇。即所羅門預知悖逆的以色列民族將被擄到外邦作奴隸,因此向神懇求如有這種情況發生,神用他的慈愛寬恕以色列人,並拯救他們。 ――《聖經精讀本》

         ◎所羅門的禱告看起來合情合理,不是隨便亂要求神要施恩給好處。前面的禱 告,所羅門求神當以色列人悔改,祂就赦免施恩,這裡是要「盡心盡性歸服你」、 「回轉回轉」才拯救。而且他沒有要求神讓他們被擄歸回,因為他知道那是很不可 能的。只求神讓他們被憐憫。沒想到神的慈愛過於所羅門所想的,最後還讓以色列 人被擄歸回。――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37「他們若在擄到之地想起罪來,回心轉意,懇求你說:‘我們有罪了,我們悖逆了,我們作惡了’;」

         想起罪來: 強調悔改的第一步就是承認罪並歸向神(王上841) ――《聖經精讀本》

         「想起罪來」(37),原文是「回轉」。第37節原文有兩個「回轉」,用以加強語氣。──《聖經綜合解讀》

                  ●「擄到仇敵之地」:  2627~39  2845~68 就有被擄到仇敵之地的警告。 所以所羅門這樣的禱告並非預言。

                  ●「想起罪來」:原文沒有「想起罪來」,而是「回轉」的意思。這樣 847  有兩個「回轉」SH 7725,用以加強語氣。――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38「他們若在擄到之地盡心盡性歸服你,又向自己的地,就是你賜給他們列祖之地和你所選擇的城,並我為你名所建造的殿禱告,」

 

【代下六39「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你民的禱告祈求,為他們伸冤,赦免他們的過犯。」

         「為他們伸冤」(39),原文與「使他們得勝」(35)相同,意思是「採取行動進行正義審判」。──《聖經綜合解讀》

                  ●「為他們伸冤」:原文是「採取行動進行審判」。―― 蔡哲民等《歷代志 研經資料》

 

【代下六40「“我的神啊,現在求你睜眼看,側耳聽在此處所獻的禱告。」

         所羅門的禱告或應在39節處結束。作者略去了《王上》八5051所記禱詞最後兩節,也就是以色列人蒙神拯救出埃及,成為自由的新民族的話。代之的是迎約櫃入聖殿的頌贊,並求神堅定與大衛所立之約(4042)。因用詞與《詩篇》一三二810極近似,可能所記是禱告結束時獻上的詩歌(參代上十六822;詩一〇五115)。――《啟導本聖經註釋》

 

【代下六40~42所羅門的總結的禱告: 本文是所羅門禱告的結論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①為祭司禱告;②為信徒禱告;③為自己禱告。尤其在(42)中強調了受膏者耶穌基督,因此有著特殊的意義。 ――《聖經精讀本》

         41~42節引自詩一百三十二8~10。但作者特意顛倒了詩一百三十二10的順序,用交錯替換(Chiasm)的修辭方法,讓熟悉《詩篇》的讀者領會到,「彌賽亞」乃是聖靈所要啟示的中心:

o A.  「求禰因禰僕人大衛的緣故」(詩一百三十二10a)

o  B.  「不要厭棄禰的受膏者」(詩一百三十二10b)

o  B1.  「求禰不要厭棄禰的受膏者 (42a)

o A1.  「要紀念向禰僕人大衛所施的慈愛 (42b)──《聖經綜合解讀》

         雖然本書最初的讀者還在波斯帝國的統治之下,但聖靈卻在他們心中重新點燃了「彌賽亞」的盼望:「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因為神必紀念祂向「大衛所施的慈愛」。同樣,雖然「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五19),但神已經為我們開啟了得自由的道路,因為祂應許「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聖經綜合解讀》

                  ◎最後這一段結論與 王上 850~53 略有差異,不過與 1328~10 非常相似。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41「耶和華神啊,求你起來,和你有能力的約 櫃同入安息之所。耶和華神啊,願你的祭司披上救恩;願你的聖民蒙福歡樂。」

         “求你起來,和……約櫃同入安息之所”。指約櫃安放在聖殿裏。――《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安息之所」:有關安息的觀念,可參閱代上17章; 229282注。――《串珠聖經注釋》

         所羅門在為自己禱告之前,首先為神和神的百姓作了禱告,他的這種禱告的態度對於今天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信仰有很大的啟迪。 ――《聖經精讀本》

         「安息之所」(41),原文是「安息的地方、安息」,指聖殿。神的約櫃進入「安息之所」,神的百姓才能在「安息之所」尋得安息;信徒的心中若要有平安,首先要讓基督在裡面掌權,好「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裡作主」(西三15)──《聖經綜合解讀》

                  ●「安息之所」:SH 5118,「安息的地方」、「安息」。此處指「聖殿」。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六42「耶和華神啊,求你不要厭棄你的受膏者,要紀念向你僕人大衛所施的慈愛。”

         “慈愛”。希伯來文是hesed。即給予大衛的應許。參看何西阿書二章19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本節引自詩13210,但次序卻先後倒置了,為要強調神對大衛家的慈愛。另外,有學者認為本書作者在此亦參照了賽553,因而補充了「慈愛」等字眼,作用是向那些經歷亡國之痛的猶太人證明神與大衛所立之約並未廢棄(參代上簡介)。――《串珠聖經注釋》

         最後,他以“不要厭棄(掩面)”概括了自己的懇求。“面”是最能表現人的心理狀態的部位,因此在聖經中神常用“面”一詞表示他的喜怒哀樂。這一禱告充分地表現出了所羅門希望神對自己的愛能夠永遠持續的懇切的心情。――《聖經精讀本》

         所羅門之所以敢求神「睜眼看,側耳聽在此處所獻的禱告」(40),不是因為自己建造了聖殿,也不是因為百姓的公義,而是因為神信守大衛之約,「紀念向禰僕人大衛所施的慈愛」(42)──《聖經綜合解讀》

         所羅門的禱告,可能是在贖罪日的禱告,所以七個祈求裡沒有一個是求神賜福。因為他知道,神的百姓只要活在神的光中,福氣就不是問題,正如主耶穌的應許:「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人的問題不是神不賜福,而是自己堵住了蒙福的道路;因此,人最重要的不是求神賜福,而是認罪悔改,求神除去阻擋自己蒙福的因素。──《聖經綜合解讀》

         「受膏者」(42)的希伯來文就是「彌賽亞」,也就是希臘文的「基督」。以色列的祭司(出四十15)、先知(王上十九16)和君王(撒上十1;十六13)就職時,都要用油膏在頭上,象徵從神接受職分和能力。這是《歷代志》原文中第二次出現這個詞(代上十六22;代下六42),也是在希伯來聖經《塔納赫》中最後一次出現「彌賽亞」。──《聖經綜合解讀》

                  ●「受膏者」:SH 4899,「彌賽亞」。――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5 6)

 1 建殿完畢,首要的事就是將約櫃運進聖殿。這有什麽作用和意義?見610~11 2521~22

 2 本書特別強調在約櫃抬進至聖所後,有祭司和利未人奏樂、唱詩讚美神,跟著神的榮光充滿聖殿,甚至祭司不能供職(511~14)。今天,你的教會是否重視音樂的事奉?你有否在這方面奉獻所長?

 3 大衛與所羅門立志為神建聖殿,並努力實行,顯示他們敬畏神的心。有人說,基督徒「為自己應一無所求,為神則應求大事」。你同意嗎?

 4 61~18可說是所羅門向神禱告的基礎,試加以分析(留意神的超越、祂與百姓的關係、祂的應許)。這方面的認識對你的禱告生活有什麽啟發?

 5 所羅門的禱文中,強調聖殿是百姓禱告的殿。也求神垂聽一切在聖殿中誠心的禱告。今天的禮拜堂應否也是禱告的殿?這會否影響你參與教會祈禱會的態度?

 6 所羅門的禱告中,除了求神赦罪,免去災殃,使民久居應許地、作戰得勝之外,還牽涉什麽?參23 27 30~31 33 41~42節。所羅門禱告的事項對今日教會祈禱的內容有什麽啟發?

 7 所羅門一方面求神居於聖殿(641),另一方面多次描述神是在天上(21 23 25 27),不受地理環境限制(18)。今天,你對神的同在有多少認識?你會否把神的同在和活動局限於你的教會、你的宗派之內?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