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歷代志下第十一章拾穗

 

【代下十一1「羅波安來到耶路撒冷,招聚猶大家和便雅憫家,共十八萬人,都是挑選的戰士,要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將國奪回再歸自己。」

         作者略去耶羅波安為北方諸支派擁立為王的事,其他部分仍依《王上》十二21~24的記述。他筆下的“以色列”和《王上》不同,不專指北國(16),常用來指南、北兩國(十一313;十二1),例如3節,他用“住猶大、便雅憫的以色列眾人”,猶大和便雅憫仿佛成了地理名詞,而“以色列眾人”意味這個民族並未分裂。此種用法在書中屢見不鮮。――《啟導本聖經註釋》

         為了用武力征服獨立出去的十支派,羅波安徵集了18萬勇士。用實際行動表現出他要用蠍子鞭責打他們的政策。在這裡他所犯的致命錯誤就是發動戰爭之前沒有求問神(63435比較) ――《聖經精讀本》

                  ◎看起來失敗對羅波安是有幫助的,至少前三年他是發憤圖強,好好治理猶大 國的。

                  ◎對於羅波安治國的記載,歷代志的篇幅比列王紀長很多。

                  ●「十八萬」:原文是「一百八十千」。「千」是一種軍隊的單位,不一定是 「一千人」,當成「一隊」看待比較適當。

                  ●「挑選的戰士」:SH 9777,「精選的戰士」之意。―― 蔡哲民等《歷代志 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1 十八萬戰士】對猶大和便雅憫支派來說,這是極大的數目。美國獨立戰爭自始至終美方聯合軍隊的總和,才大約與這人數相等。現代對當代總人口的估計,顯示南國人口不會超過三十萬。按照主前九至八世紀新亞述帝國的記錄,亞述軍隊的人數從大約四萬五千人(撒縵以色三世)擴大到超過二十萬人(西拿基立在位)。在誇誇之役,西方十二國聯軍以六萬大軍迎戰撒縵以色。赫人帝國軍隊人數的最高記錄是五萬名(主前十三世紀加低斯之役)。上述幾點顯示這些經文譯作「千」的字眼(和合本之「十八萬」,原文作「一百八十千」),應當採取另一個字義,譯作「部隊」或「分隊」。有學者提出每宗族可能各自派兵參戰,部隊人數沒有一定,而是按宗族人丁數目而定。隨著歷史的發展,部隊人數才以一千為標準,但這時每隊的人數可能遠不及此。——《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一1~4羅波安聽從耶和華的話:放棄奪回北國。――《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一1~23羅波安統治下的強盛的猶大王國:  本章的5~23節的內容只有歷代志有記錄,充分表現出了本書的作者強調羅波安順服神的旨意而蒙受的祝福。本章講述了南猶大王國的第一位君王羅波安前3年的統治:①停止戰爭(1~4:為了征服分裂出去的北以色列,羅波安謀劃發動同族相殘的戰爭,但聽到神的話便停止了(2~4)。同時也說明了北以色列雖然叛逆了,但仍然是被揀選的百姓。神稱北以色列和南猶大為“弟兄”(4),進一步說明了這一點;②加強國防實力(5~12):羅波安在猶大的邊境地區修建了很多城邑,為的是防禦北以色列和南方埃及(122)的侵略;③北以色列百姓的湧入(13~17):百姓遷移原因是因北以色列宗教的墮落。那麼,今天的信徒也應該像亞伯拉罕離開外邦宗教猖獗的迦勒底的吾珥,羅得離開悖逆的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斷然遠離日益世俗化的勢力。――《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一2「但耶和華的話臨到神人示瑪雅說:」

         看《王上》十二22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歷代志雖是從“祭司”的角度記錄的,但其中也有很多神的先知登場(125151186192203721122420~223310)。他們與聖經中出現過的其他先知不同,他們具備了作為守護神政國家的預言家的能力。大多數人為猶大王的治理工作起到了引導、忠告、教訓的作用(撒上99,先知與先見)。本文中的“神人示瑪雅”是羅波安統治時期的先知,不僅阻止了南北戰爭(4),而且示撒入侵時還督促以色列百姓懺悔自己的罪(125) ――《聖經精讀本》

         「神人」(2),指奉神命令傳達神指示的人,有些神人就是先知,有些則不是。摩西(申三十三1)、撒母耳(撒上九6)、大衛(14)、以利亞(王上十七18)和以利沙(王下四25)都被稱為「神人」。「神人示瑪雅」(2)是猶大支派的先知(十二15)──《聖經綜合解讀》

                  ●「神人」:原文就是「神明的人」、「有神性的人」。撒母耳 撒上 96  摩西  331 、以利沙 王下 421 等人都被稱為神人。通常指奉神命令向特定的人 傳達諭令者。與先知並不完全一樣,有些神人就是先知,有些則不是。

                  ●「示瑪雅」:字義是「被上主聽見」。――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2~4 先知有關戰事的默】這是以色列前古典預言時代,先知所扮演的角色與古代近東其他地方的先知十分相像(見:申十八14~22的注釋)。他們最常處理的問題之一,是軍事行動的可取性,本段是例子之一。由於時人相信神的參與是軍隊成功的要素,事件發生的次序必須從神下達作戰命令開始。在亞述的王室碑文中,這種神明的命令幾乎可算是模式化的一部分。此外,交鋒的時間和戰略等事務,求問神旨也十分重要。然而默示有時卻是不請自來,或出乎意外來到的。馬里文獻中有一個例子描述心利林王夢中得到警告,不可參與某場戰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一3「“你去告訴所羅門的兒子猶大王羅波安和住猶大、便雅憫的以色列眾人說,」

         「以色列眾人」:這詞在本書不單指北國百姓,也用於南國人(121 6)。――《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一4「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爭戰,各歸各家去吧!因為這事出於我。’”眾人就聽從耶和華的話歸回,不去與耶羅波安爭戰。」

         當羅波安對北方支派態度強硬、導致南北分裂的時候(13),神並沒有阻攔,也沒有說話;當羅波安「要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將國奪回再歸自己」(1)的時候,神卻及時地透過先知說話了(4)。神並不祝福國度的分裂,但人的心既然已經不對了,神也不會維持虛假的合一。因此,神允許國度暫時分裂,放棄沒有實際的見證,讓南北兩國的百姓各行「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箴二十一2)的道路,好讓他們最終明白,神的百姓若是離棄了神,走什麼道路都不通。到那時,神才宣告:「我要使他們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為一國,有一王作他們眾民的王。他們不再為二國,決不再分為二國」(結三十七22)。因此,國度分裂是暫時的,北方各支派也還是神的百姓,所以百姓「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爭戰」(4)──《聖經綜合解讀》

         在人看來,國度的君王是羅波安,分裂是因為君王的策略失誤,所以他想努力挽回局面,「好將國奪回」(1);但神卻清楚地宣告:「這事出於我」(4),表明國度的王乃是神自己,一切都在神的掌控之中。此時百姓還有一點敬畏之心,所以願意「聽從耶和華的話歸回」(4)──《聖經綜合解讀》

         ◎羅波安雖然是個看不清時勢的國王,但是卻還聽神的話。示瑪雅應該事先就 很受大家尊重,所以一說話大家就認定這是神的命令,而且也願意遵循。―― 蔡哲 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5「羅波安住在耶路撒冷,在猶大地修築城邑,」

         本書喜用房屋、城邑的建造來傳達一國一王蒙神祝福得享興旺的信息。本節至12節所列城邑位於猶大地東、南與西三面,有山地也有山谷,重要道路網中心的城市都包括在內。羅波安修築這些城邑,當為加強防禦,以抗可能來自這三方面的鄰國的攻擊:但獨缺北方。有幾個解釋:1,羅波安希望南、北雙方可化戾氣為祥和,仍歸一統;2,耶路撒冷靠近北陲,應該加強防禦的更北的城市,此時均不在他的控制下;3,他認為來自兄弟之邦的武裝威脅不大,暫時毋須加強設防。

    這些修築的城市若依東、西、南三面來分,東面自北到南依次有伯利恒、以坦、提哥亞、伯夙(6~7);西面自北到南依次有亞杜蘭、瑣拉、亞西加、梭哥、亞雅侖、迦特、瑪利沙;南面自西往東依次有拉吉、亞多萊音、西弗、希伯侖。考古學家在其中若干城市掘得的資料,證明確有修築防城的跡象。――《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波安在猶大地修築東、南、西面防線。沒有強化北面防線的理由可能是羅 波安還覺得以色列是他的國土。――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5~12這段敘述羅波安受到埃及入侵的威脅(一二2~4),於是在國土南部和西部的城市加強了防禦;這是列王紀上沒有記載的。――《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堅固南面的邊防:國家分裂後,羅波安便開始修築南面、東面與西面的防線,工程顯然在埃及王示撒來侵時仍未完成(122) 北界沒有增設防備,大概是因為羅波安無意劃定北面國界,以便收復北面失地;又或者耶京以北實際上缺乏天險,難以建築城堡。――《串珠聖經注釋》

         堅固城邑:  羅波安非常重視國防,修建了堅固的城邑,而今天的考古學家已經證實了這些城邑的歷史真實性。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一5~12堅固南面的邊防】國家分裂後,羅波安便開始修築南面、東面與西面的防線,工程顯然在埃及王示撒來侵時仍未完成(參十二2) 北界沒有增設防備,大概是因為羅波安無意劃定北面國界,以便收復北面失地;又或者耶京以北實際上缺乏天險,難以建築城堡。——《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一5~12 猶大的堅固城】名單所列的都是猶大境內的城市,除亞多萊音(現代之杜拉〔Dura〕,位於希伯侖西面三哩)之外,全部都曾在經外史料中提及(例如:示撒侵略的記錄,見十二2)。這些城邑形成耶路撒冷山地的內部防線。它們南北分為四組,在戰略性的據點防守主要的通路和大道:()伯利恒、以坦、提哥亞、伯夙把守東面的疆界;()梭哥、亞杜蘭、迦特、瑪利沙把守西面;()南面的防線包括拉吉、西弗、亞多萊音;()瑣拉和亞雅侖似乎是西北面的堡壘,希伯侖(大衛的舊都,撒下二1)則可能是集結軍隊的基地,或西南兩區的中心地帶。考古研究對於羅波安修築工程的所在不能提供什麼幫助。只有少數幾個遺址(特別是拉吉)顯示有防禦工事的痕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一6「為保障修築伯利恒、以坦、提哥亞、」

                  ●「伯利恆」:字義為「麵包 (糧食之家」,猶大的城市,大衛的出生地。

                  ●「以坦」:字義是「野獸的巢穴」,位於伯利恆南方。

                  ●「提哥亞」:字義是「柵欄」,位於耶路撒冷南方約十五公里,也是先知阿 摩司的故鄉。――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7「伯夙、梭哥、亞杜蘭、」

                  ●「伯夙」:字義是「岩石之屋」。可能是希伯崙北面6公里的圖貝卡廢墟(Khirbet et~Tubeiqah)

                  ●「梭哥」:位於伯利恆西方24公里處。字義是「多毛的」。是今日的阿巴 德廢墟。

                  ●「亞杜蘭」:位於伯利恆西南20公里處,字義是「人民的正義」。此處位 於希伯崙西北。――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8「迦特、瑪利沙、西弗、」

                  ●「迦特」:非利士五大城之一。

                  ●「瑪利沙」:字義是「山頂」。

                  ●「西弗」:字義是「城垛」,位於西伯崙東南8公里的山上。―― 蔡哲民 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9「亞多萊音、拉吉、亞西加、」

                  ●「亞多萊音」:SH 1155,字義是「加倍光榮」,位於希伯崙的西南方, 大約 5英里或8公里處。

                  ●「拉吉」:字義是「難以攻克的」,現代的Tell ed~Duweir,位於耶路撒冷西 55公里處。

                  ●「亞西加」:位於梭哥西北約5公里。字義是「被挖」。―― 蔡哲民等《歷 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10「瑣拉、亞雅侖、希伯侖。這都是猶大和便雅憫的堅固城。」

         6~10節所列的城邑,都是耶路撒冷南面和西面的要塞。這些「堅固城」(10)不但得到加固,而且預備了糧食武器,準備經受長期的圍攻。──《聖經綜合解讀》

                  ●「瑣拉」:字義是「大黃蜂」,位於但與猶大交界處,在耶路撒冷西邊約22 公里處。

                  ●「亞雅崙」:字義是「鹿原」。曾在亞馬拿文獻中提及,大概是基色東面八 公里的雅洛(Yalo)

                  ●「希伯崙」:  1322 說此城的建造比埃及的鎖安城早七年,而鎖安城約 建造於西元前1720年左右。字義是「聯合」。位於洗革拉東北。

                  ●「堅固」城,「保障」:SH 4694,「要塞」。――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 資料》

 

【代下十一11「羅波安又堅固各處的保障,在其中安置軍長,又預備下糧食、油、酒。」

         「軍長」:即指揮官。――《串珠聖經注釋》

         雖然南北兩國已經分裂,但羅波安並沒有修築耶路撒冷北面的防線,而是修築南面和西面的「堅固城」。這表明他此時還能順服神,並沒有預備與北國爭戰,而是為了防禦南方的埃及。──《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十一11~12 堅固城的儲備】羅波安堅固城內的防營必須儲備充足的糧食和兵器,才能成功地戍守邊界。馬里文獻的行政總目詳列了軍隊十日、十五日,或一個月所需之糧食、油、酒的數量。歷代志只是簡單概述所需的資源(但沒有說明分量或多久才補給一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一12「他在各城裡預備盾牌和槍,且使城極其堅固。猶大和便雅憫都歸了他。」

 

【代下十一13「以色列全地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從四方來歸羅波安。」

         祭司與利未人歸附羅波安:聖職人員因堅持耶京的聖殿才是唯一敬拜神的地方,另因被禁止在北國工作,就從北方投奔南國。――《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一13~14耶羅波安登基後不久(參看王上一二31的腳註)及其後(留意14節的“和他的兒子”),忠心的祭司和利未人便從以色列移居到猶大。――《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1113~14 描述利未人放棄 代上 654~81 所記載的城邑與郊野,放下產業來 投奔耶路撒冷,這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13~14  誰有權設立祭司?耶羅波安有沒有這個權力?】國家分裂以前,以色列人集中在耶路撒冷敬拜神,百姓一年三次,聚在那裡守三個大節期,其他的日子由散居全國各地的祭司和利未人,在各支派的地域內為他們主持敬拜和禮儀。祭司和利未人管獻祭,教導神的律法,鼓勵百姓繼續信靠神,防避異教的影響。

  國度分裂以後,以色列的新王耶羅波安認為這些祭司和利未人是新政權的威脅,因為他們仍然保持對耶路撒冷的忠誠。於是他就設立自己的祭司,禁止利未人供職,逼得他們遷往南國。他所立的異教祭司鼓勵百姓拜偶像,這個新國家既然沒有屬靈的領袖,就陷入棄絕神的危機中。――《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十一13~17這是相當終於好的一段記事,說明:1,對神信實的必蒙祝福(17)2,耶羅波安在北國開始敬拜偶像,背離正道(15)3,因為北國背叛神和南國忠於神,北國諸支派中忠信之人紛紛歸向南國,來到耶路撒冷敬拜耶和華神(13~1416)

         北方各支派中人歸向猶大的事,以後續有記載;作者似在向複國後仍居北方的以民,呼喚回歸。――《啟導本聖經註釋》

         為了尋求信仰的自由,湧入猶大:  作者記錄了祭司與利未人因反對耶羅波安的偶像崇拜政策,為尋求信仰自由而遷入南猶大的歷史事件(王上1225~33),表現出了對聖殿以及聖殿的服侍者的極大的關心。並講述了以耶路撒冷為中心開展的猶大王國的宗教復興運動,目的就是為了暗示猶大王國就是以色列“餘剩的人”。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一14「利未人撇下他們的郊野和產業,來到猶大與耶路撒冷,是因耶羅波安和他的兒子拒絕他們,不許他們供祭司職分事奉耶和華。」

                  ●「拒絕」:SH 2186,「棄絕」。――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14~15耶羅波安與北國的君王都拜偶像,又立凡民作祭司,罪上加罪。(參王上1231 1333)――《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一15「耶羅波安為邱壇、為鬼魔(原文作公山羊)、為自己所鑄造的牛犢設立祭司。」

         “為鬼魔”。山羊模樣的偶像。參看利未記十七章17節的腳註。“牛犢”。參看列王紀上十二章28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鬼魔」:參利177注。――《串珠聖經注釋》

         「鬼魔」(15)原文是「公山羊、具有羊身羊角的鬼魔」(利十七7)──《聖經綜合解讀》

         國度分裂以後,北方支派推舉耶羅波安作王。耶羅波安不擇手段地鞏固自己的統治,在伯特利和但鑄造了兩個金牛犢(王上十二28),「將那不屬利未人的凡民立為祭司」(王上十二31),卻拒絕利未人按照律法事奉。他的目的是「叫百姓陷在罪裡」(王上十二30),徹底與南國耶路撒冷的聖殿斷絕關係,使國度永遠分裂。──《聖經綜合解讀》

         為了阻止北國的百姓前往聖殿敬拜(王上十二27),耶羅波安並沒有使用高壓政策,而是發明了一個似是而非、體貼肉體的新宗教,用宗教為他的政治目的服務。他用方便的地點代替耶路撒冷,用金牛犢代替約櫃,用聽命於自己的非利未人代替遵守律法的利未人擔任祭司,用新的敬拜形式代替原來的敬拜形式。教導律法的利未人被迫撇下產業、離開北國,「來到猶大與耶路撒冷」(13~14)。結果北國的百姓越來越不明白律法,越來越習慣體貼肉體的新宗教,還以為自己仍在敬拜神,實際上離神越來越遠。──《聖經綜合解讀》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幾千年來,仇敵若想利用宗教來為某種政治目的或社會理念服務,一定也會拒絕那個時代的「利未人」,讓信徒對聖經一知半解,一面敬拜「自己所鑄造的牛犢」(15),一面還以為自己是在愛神愛人。──《聖經綜合解讀》

                  ●「鬼魔」:SH 8163,「公山羊」、「具有羊身羊角的鬼魔」。  1321 3414 似乎就記載有這種「鬼魔」。以色列人在埃及時一定也曾參與這一類的偶像崇拜 2414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15 公山羊和牛犢偶像】有關牛犢偶像的資料,可參看:列王紀上十二28的注釋。公山羊偶像大概是指類似羊人,經常在野外或無人居住之地出沒的鬼魔。舊約只提及過它們幾次,並且現有的古代近東史料也沒有對應的案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一16「以色列各支派中,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祭祀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

         凡忠於神的百姓,都上耶京聖殿去祭祀神。這裡強調聖殿是唯一真正敬拜神的地方。來自各支派的人大概不僅在聖殿祭祀,可能也在猶大境內定居(159)。――《串珠聖經注釋》

         反對耶羅波安的偶像崇拜而南下到南猶大的事件在亞撒王(159)和希西家王(301112)統治時期也發生過。他們背井離鄉,放棄家業,遷至猶大,證明了他們首先考慮的是盡自己的本分敬拜神,而不是在神的法度被破壞的地方過安逸的生活。他們的這種行為“與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神所指示的地去”(121~4)的亞伯拉罕,和放棄自己的一切隨從耶穌的12門徒(1927~29;路51118)的行為是相同的。“用真誠敬拜神的道路上所受的貧窮勝於罪惡的道路上享受的富饒,靠年金生活的人勝於享受富貴與享樂,內心墮落的人”(Matthew Henry) ――《聖經精讀本》

         南北分裂以後,北國有許多百姓「隨從利未人」(16)到聖殿獻祭,到了亞撒王年間,更有一批北國百姓移居南國(十五9)。因此,北國被擄,並不等於北方各支派完全消失;在神的保守之下,被擄回歸的百姓仍然代表了十二支派的完整見證(代上九2)──《聖經綜合解讀》

         ◎猶大國內增加了大量願意堅持信仰的人,帶來的結果就是「國力強盛」、「國 家穩固」。我們的教會或組織,加入了我們,是否力量變強大、根基更穩固?――  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17「這樣,就堅固猶大國,使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強盛三年,因為他們三年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

         羅波安三年的順服為自己帶來祝福。第四年他開始離棄神的律法(一二1),神在翌年便懲罰他(一二2)――《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根據十二2,羅波安似在登基後第四年離棄正道,第五年便受到埃及王示撒的攻擊。――《啟導本聖經註釋》

         分國後最初三年,羅波安遵行神的道,於是國家強盛。――《串珠聖經注釋》

         羅波安之所以強盛起來,是因為他得到了從北國遷入的非常虔誠的人的幫助,追隨了先王大衛和所羅門所行的路。但是,他的順從僅持續了3年,國家強盛之後便墮入了驕傲之中,最終離開了神(121)。因此後來受到了埃及王示撒的侵略(122) ――《聖經精讀本》

         「這樣,就堅固猶大國」(17),原文是「他們就堅固猶大國」。「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強盛三年」(17),並不是因為他自己順服神,而是因為北方的利未人都移居猶大(13~14),許多「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16)的北國百姓也隨從他們到聖殿獻祭。這些人「三年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17)獻祭、事奉(12~14),所以才堅固了猶大國。──《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當跟隨神、「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的人充滿教會的時候,教會也會得以堅固;而當跟隨人、只想尋求恩典的人充斥教會的時候,教會遲早也會用「自己所鑄造的牛犢」(15)來代替神,從「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變成俱樂部或慈善機構。──《聖經綜合解讀》

                   1117 一開始的意義是「他們(指決心搬遷來耶路撒冷的人)就堅固猶大的 國度」。――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18「羅波安娶大衛兒子耶利摩的女兒瑪哈拉為妻,又娶耶西兒子以利押的女兒亞比孩為妻。」

         東方民族都以家族繁衍為福。本段為《歷代志》所獨有,說明神祝福忠信的王。――《啟導本聖經註釋》

         「耶利摩」:未見於大衛的家譜上,可能他是大衛一個妃妾的兒子。

          「以利押」:為耶西的長子(代上213)。――《串珠聖經注釋》

         18節原文是「羅波安娶大衛兒子耶利摩的女兒瑪哈拉為妻,她也是耶西的兒子以利押的女兒亞比孩的女兒」(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耶利摩」:SH 3406,字義是「他是至高者」。 代上 31~9與聖經其他地 方沒有記載這人是大衛的兒子,其應該是大衛的妃嬪所生。

                  ●「瑪哈拉」:字義是「弦樂器」。

                  ●「以利押」:SH 4466,字義是「我神是父」。

                  ●「亞比孩」:SH 3232,字義是「我的父親是有權力的」。

                   1118 並沒有「又娶」這個字,後半段很可能是「她也就是耶西的兒子以利 押的女兒亞比孩的女兒」,亦即「瑪哈拉」的父親是「耶利摩」,母親是「亞比孩」。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18~23羅波安的家室:東方人一向認為大家庭是神的祝福。――《串珠聖經注釋》

         羅波安的家室:列王記沒有記錄這一部分。本文的內容與教育意義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①羅波安娶了很多妻妾,違背了神的律法(17 7)。這說明羅波安雖然身為選民之王,但終究還是一個墮落的人;②他與先王所羅門不同,並沒有與外邦人通婚。而且他的妻妾也都是屬於大衛家族的女子。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③羅波安明智地處理了眾子的問題(2223)。首先他立亞比雅做他的繼承人,從而阻止了一場兄弟間爭奪王位的戰爭(22),之後讓他的27個兒子分別治理各地方城邑(23),從而維持了穩定的局勢,加強了國力(121)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一19「從她生了幾個兒子,就是耶烏施、示瑪利雅、撒罕。」

                  ●「耶烏施」:字義是「他急忙去協助」。

                  ●「示瑪利雅」:字義是「耶和華所保守的」。

                  ●「撒罕」:字義是「憎恨」。――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20「後來又娶押沙龍的女兒瑪迦(十三章二節作烏列的女兒米該雅),從她生了亞比雅、亞太、細撒、示羅密。」

         “瑪迦”。押沙龍的孫女。參看列王紀上十五章12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押沙龍的女兒瑪迦」:參王上152注。――《串珠聖經注釋》

         「女兒」(20)原文和「孫女」是同一個詞。「瑪迦」(20)很可能是押沙龍的外孫女,是押沙龍的女兒和基比亞人烏列所生的女兒(十三2)──《聖經綜合解讀》

                  ●「瑪迦」:字義是「壓制」。

                  ●「押沙龍的女兒」: 代下 132 說「他母親名叫米該亞【又作瑪迦】,是基 比亞人烏列的女兒」,「瑪迦」應該是押沙龍的外孫女,是押沙龍女兒跟基比亞人 烏列所生的女兒。押沙龍的母親也叫「瑪迦」。

                  ●「亞比雅」:字義是「耶和華是父親」。

                  ●「亞太」:字義是「合適的」。

                  ●「細撒」:字義是「光亮的」。

                  ●「示羅密」:字義是「和平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一20瑪迦是押沙龍的女兒麼?何以又名米該雅?】

         答:大衛之子「押沙龍生了……一個女兒……名叫他瑪」(撒下十四27)。但在此處又記載「羅波安……後來又娶押沙龍的女兒瑪迦」(代下十一1820),下有小字:「十三章二節作烏列的女兒米該雅」。此處所稱瑪迦為他的女兒,其意思乃指為押沙龍的孫女而言。他瑪嫁給烏列,瑪迦乃是烏列的女兒。猶太人的拉比說,瑪迦有兩個名字;另一個是米該雅--意思是誰像耶和華。代上十三2以此名稱她,因她已做了王后,後來因重犯了膜拜偶像的罪,而被其孫亞撒王貶了她王太后的位(代下十五16),因此又再以瑪迦稱她。瑪迦的名字--有壓迫之意,因她的兩個名字而顯見寫經史的人,按照時勢之不同,而配合其名。――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代下十一21「羅波安娶十八個妻,立六十個妾,生二十八個兒子,六十個女兒;他卻愛押沙龍的女兒瑪迦,比愛別的妻妾更甚。」

         羅波安象他父親所羅門一樣,娶了許多妃嬪,違背律法的教導(比較王上一一1;申一七17)――《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關於瑪迦的來歷,看《王上》十五1注。有的人認為瑪迦究為押沙龍的女兒抑孫女,得看此處的押沙龍是否即大衛的兒子押沙龍。若為另一同名的人,則毋須強求解釋。――《啟導本聖經註釋》

         瑪迦敬拜偶像(十五16),羅波安卻愛她「比愛別的妻妾更甚」(21),結果因為愛人而不再愛神,漸漸「離棄耶和華的律法,以色列人也都隨從他」(十二1),招致神的管教(十二5)──《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十一22「羅波安立瑪迦的兒子亞比雅作太子,在他弟兄中為首,因為想要立他接續作王。」

         亞比雅……想要立他接續作王: 羅波安為了避免他的祖父大衛曾遇到過的困境,即押沙龍和亞多尼雅為了爭奪王位而發動叛亂的紛爭(撒下15章;王上1),提早立亞比雅為王位繼承人,並把其他兒子分派到邊境任職務,以求讓亞比雅順利地繼承王位。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一22~23 以王子為行政官員】訓練太子和其他王室成員的辦法之一,是任命他們為行政官員。亞比雅的情況更可能是與父王羅波安共同執政(見二十一2~4)。埃及的記錄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年表,亦經常形容王子被指派為總督或地區性的行政官員(例如:參看亞述王桑希阿達德任命兒子雅斯馬阿杜和伊施默大甘〔Ishme~Dagan〕治理王國的某些部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一23「羅波安辦事精明,使他眾子分散在猶大和便雅憫全地各堅固城裡,又賜他們許多糧食,為他們多尋妻子。」

         意思是:羅波安派眾子駐守全國各地,並為他們娶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辦事精明」:大抵指下半節裡羅波安安排眾子在各城堡居住一事;此舉可使他們安定下來,不與太子亞比雅爭奪王位繼承權, 又可加強對各地的控制。――《串珠聖經注釋》

         羅波安聽從少年人而不聽從老年人的建議(1314),導致南北分裂。表面上,是因為他不夠成熟、缺乏政治智慧;實際上,「這事乃出於神」(15)。因為「羅波安辦事精明」(23),並不缺少屬世的聰明。他吸取了大衛眾子爭奪王位的歷史教訓,安排自己的眾子分散居住,「又賜他們許多糧食,為他們多尋妻子」(23),既可以避免他們聯合起來與太子爭奪繼承權, 又可以加強對各地的控制。這樣高明的政治手段,表明他是一個精明的統治者。因此,國度的暫時分裂,完全是出於神的旨意(4),為了預備將來在彌賽亞國度中更美的合一(結三十七19~28)──《聖經綜合解讀》

                  ●「精明」:SH 9955,「洞察」、「識別」、「理解」。

                   1123 說羅波安是個「精明」人,很難想像 10 剛接任時的愚昧。看起來只 要好好用心,還是可以有成長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11)

 1 昔日神禁止羅波安與以色列弟兄爭戰;今日在基督徒的圈子,在教會之間,也常有不和的現象,要怎樣才能「彼此和睦」?(帖前513)

 2 羅波安可以根據什麽理由出兵?他若聽從神的話(「這事出於我」),會有什麽後果?在你的生命中,有否類似的經歷?

 3 13~18節記載北國的聖職人員按自己的良知行事,他們這樣做要犧牲什麽?這些決定是否有智慧?

 4 耶羅波安得國是神所允許的事 (4) 而且他向來精明(王上1128),對以色列人的疾苦也能體恤(103~4),可是他作王後卻引導百姓拜牛犢,違背耶和華,令敬畏神的以色列人大失所望。今天,你對人(尤其是賢明的領袖)有否過分的景仰?誰是你的最高榜樣?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