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第二十八章拾穗 【代下二十八1】「亞哈斯登基的時候年二十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不像他祖大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 本章的根據為《王下》16章,但經作者重寫。亞哈斯王倒行逆施,徹底摧毀歷代先祖致力保持的純全信仰(十三10~12)。相形之下,北國反成為神用以刑罰南國的手段(8節)。北國的族長出面要求送返被擄的人,因為猶大人是“弟兄“,不可當作奴隸,免得得罪神(13節)。從以色列士兵對擄來的人一片愛心(14~15節),已看不見分開兩國的那些舊恨,團結的希望重燃。 本書始終強調以色列應為一個民族,可惜團結曙光初露不久,北國亡於亞述,餘下猶大一國,未幾也亡於巴比倫。但團結民族的希望仍在本書縈回(三十6~9)。 亞哈斯在位的十六年(主前732~715年)不包括與約坦共同執政的那三年(主前735~732年)。 讀本章時可參照《王下》16章及各注。作者雖未記撒瑪利亞城為亞述王攻陷,從字裡行間可看出是在此背景上記亞哈斯王的(參19節注;23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年二十歲」、「十六年」:亞哈斯如在三十六歲終結政治生涯,他的兒子希西家登基時不可能已有廿五歲(29:1):亞哈斯絕不可能十一歲便生希西家!七十士譯本說亞哈斯登基時是廿五歲;另一種解釋是亞哈斯與希西家共同統治了十二年。――《串珠聖經注釋》 亞哈斯「作王十六年」(1節),可能包括與父親約坦共同執政三年。亞哈斯年間,先知以賽亞和彌迦在南國事奉(賽一1;彌一1)。──《聖經綜合解讀》 ◎ 28:1 看起來亞哈斯36歲去世,但 29:1 說「希西家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這樣亞哈斯不就11歲就當父親了。雖然這不是不可能,不過大部份學者認為因為猶大前後兩王常常「共同執政」的緣故,此處的「登基」與「作王開始」的時間並不相同。或者認為此處經文略有佚失,應該是登基的時候年20多歲(的確有些抄本作25歲)。 ◎亞哈斯得到的評價是完全負面的,如: 王下 16:2 。他幾個先祖雖然有失敗,但還獲得有限度的稱讚 王下 14:3 15:3 15:34 。此處也沒有記錄亞哈斯的母親,通常沒有被提到母親是誰的王,都是作惡的王:如約蘭 代下 21:1~7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1 年代小注】蒂利認為亞哈斯於主前七三五年至七一五年在位。表示與他同時的是以色列的末代君王何細亞,以及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撒縵以色五世、撒珥根二世。這時期諸王的年代十分複雜,各系統的年分有很大的差異。大部分系統都是基於一連串錯綜複雜的共同執政時期。其中一個對亞哈斯的看法認為他是被猶大政府中的親亞述派推上寶座,希望與亞述合作能夠帶來和平;這事最早可能發生在主前七四一年。提革拉毘列色一座建築物上的銘文,將亞哈斯名列為朝貢者之一(碑文使用他名字的正式寫法:耶和亞哈斯〔Jehoahaz〕,亞述語作堯哈斯〔Iauhazi〕)。此外他王璽所蓋的印也被考古學家所發現。——《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1~4】總論:亞哈斯年輕登位,沒有遵從前任四王的路線,反恢復了迦南的宗教。――《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二十八1~27】亞哈斯事蹟:亞哈斯與父親共同執政了一段年日,期間亞述帝國勢力西漸。他採取親亞述的政策,以致政治、軍事及宗教都受外國的支配。作者將猶大的萎縮歸咎於亞哈斯沒有忠心跟從神。本章主要取材自列王紀下十六章的資料,作者另加上解釋。――《串珠聖經注釋》 亞哈斯的偶像崇拜:猶大的第12代王亞哈斯的統治可用兩件特殊的事件來概括:①瘋狂的偶像崇拜:亞哈斯在他統治期間自始至終肆行偶像崇拜。他鑄造巴力像(2節),並在欣嫩子穀燒香(3節),在邱壇和山岡上獻祭(4節)。他甚至崇拜摩洛,用自己的子女獻祭。為了軍事目的訪問大馬色後,他更加倡狂地對神不敬。如他侍奉大馬色的神(23節),破壞聖殿的器具(24節),廢除聖殿的侍奉(29:7),在猶大全地建造邱壇(25節)等。他的這一行為終於激發了神的忿怒(25節),神使猶大陷入了戰爭的旋渦之中。父親約坦是一個虔誠的人(27:2,6),而其子亞哈斯卻無惡不作。由此可見,對一個人的信仰起決定性作用的並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個人與神的關係,並且一個國家的領袖的墮落不僅對他個人,而且對整個國民帶來悲慘的結局(耶22:1~7);②外來的侵略: i.亞蘭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的入侵(5~15節):當時亞述在提革拉毗尼色的統治下施行了強硬的領土擴張政策。因此受到威脅的以色列王比加和亞蘭王利汛結盟,並要求猶大加盟,卻被亞哈斯拒絕。於是利汛和比加為了廢除亞哈斯,另立一個有名無實的王,讓猶大加入反亞述聯盟,而發動了侵略戰爭(賽7:6); ii.以東和非利士的侵略(16,17節):以東佔領了以拉他(王下16:6),俘虜猶大人,非利士又侵佔猶大的兩座城市,並定居在那裡。在這場戰爭中值得關注的是,亞哈斯不顧神藉以賽亞向他說的話(賽7:3~9),求助於亞述王提革拉毗尼色(王下16:7,8)。亞哈斯不信神,想依賴人的力量躲過危機,實際上這兩場周邊國家發動的戰爭,都是神懲戒缺乏信仰的亞哈斯的手段(5,9,19節)。亞哈斯受到懲戒,不但拒絕悔改,反而更加倡狂地行惡(22~25節)。由此可見撒但的邪惡。 ――《聖經精讀本》 【代下二十八2】「卻行以色列諸王的道,又鑄造巴力的像,」 “巴力的像“是由城邦西頓引入以色列國(王上十六30~32),現在又由以色列國傳到猶大。亞哈斯也像北國,拜異邦的假神(23,25節)。參《以賽亞書》二8,20. ――《啟導本聖經註釋》 「以色列諸王的道」:指拜偶像。――《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二十八2 鑄造偶像】亞哈斯所鑄之像所代表的是迦南諸巴力,不是地方性的神祇。「巴力」一詞使用複數的理由,可能與希伯來語中「伊羅興」一字也是複數的原因相同──伊羅興是希伯來語泛用的「神」字。為供崇拜鑄造偶像,為摩西律法所禁(見:出三十四17)。巴勒斯坦多個遺址都發現了用來鑄造迦南神祇(包括巴力)的金屬模子。——《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3】「並且在欣嫩子谷燒香,用火焚燒他的兒女,行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驅逐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 “欣嫩子谷”。耶路撒冷西南的地區,羣人在那裏行可憎的異教禮儀。後來,約西亞禁止這些行為(王下二三10)。“焚燒他的兒女”。兒女概指他的後裔。列王紀下十六章3節說明那是他的兒子。――《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城南。焚燒兒女為向迦南人的神摩洛獻祭的一種儀式。此邪風在所羅門時代已經開始(王上十一7~8)。――《啟導本聖經註釋》 「用火焚燒他的兒女」:見王下16:3。――《串珠聖經注釋》 用火焚燒他的兒女: 指亞哈斯崇拜摩洛(Molech),用人獻祭的事情。摩洛與亞捫民族的神米洛(Milcom)與摩押民族的神基抹相同(王上11:7),它的祭拜儀式中有人身祭祀(利20:2~5),特別是讓嬰孩通過火焰而獻祭的儀式(利18:21;王下23:10;耶32:35)。這一可憎的祭祀主要在欣嫩子穀舉行,並且一直延續到猶大王亞哈斯和以色列王何細亞時期(王下17:17)。希西家進行宗教改革時禁止過這一祭祀儀式,但是從西番雅又將此定罪(番1:5,6)的情況來看,直到約西亞王時期,這種祭祀仍然在暗中盛行。 ――《聖經精讀本》 「欣嫩子谷」(3節)位於耶路撒冷城南。──《聖經綜合解讀》 「用火焚燒他的兒女」(3節),指把孩子焚燒獻給偶像為祭(利十八21)。──《聖經綜合解讀》 ●「欣嫩子谷」:字義是「悲嘆兒子的山谷」。──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3 欣嫩子谷】欣嫩子谷橫列於耶路撒冷的南面,在城的東南角與汲淪溪谷會合。通往這谷的城門是哈珥西門(或作瓦片門;耶十九2)和谷門。這谷因著亞哈斯和瑪拿西在此崇拜巴力而遺臭萬年。約西亞王污穢了這個地區,來防止將來有人再度在此拜祭偶像(王下二十三10)。——《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3 用火焚燒兒女】聖經作者將外邦人焚燒自己的兒女來事奉神明(申十二31;王下十七31),和拜偶像的以色列人「使兒女經火」,視作不同的兩回事。但「使兒女經火」若果不是以兒童為祭的話,就無法肯定是什麼。申命記十八9~10將「使兒女經火」與其他迦南的占卜方法同列。同時代的亞述史料,也可以找到這時代有焚燒兒童的跡象。亞述一部分的經濟檔的懲罰條款包括「將孩童獻給辛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4】「並在邱壇上、山岡上、各青翠樹下獻祭燒香。」 青翠樹: 暗示舉行偶像崇拜儀式的場所時經常使用的詞(申12:2;王上4:23)。迦南人一般在樹木茂盛的地方舉行崇拜儀式,而以色列人早在征服迦南時就應該廢除這些儀式。 ――《聖經精讀本》 「在邱壇上、山岡上、各青翠樹下獻祭燒香」(4節),指效法迦南人的風俗敬拜巴力。──《聖經綜合解讀》 亞哈斯在與父親共同執政的時候就開始了犯罪(5節;王下十五37;十六5),那時百姓的屬靈光景已經是「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賽六10),南國猶大也始終沒有廢去「邱壇」(4節)。人在敬拜的態度若有一點不順服,破口必然會越來越大。結果,經過烏西雅和約坦兩代君王六十多年的統治,亞哈斯不但沒有效法他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二十六4;二十七2),反而倒行逆施,「行以色列諸王的道,又鑄造巴力的像」(2節),甚至在猶大歷史上第一次把兒女焚燒為祭(3節)。因為人已經全然敗壞,好的榜樣很難效法,壞的榜樣卻很容易傳染,所以神說:「撒馬利亞的傷痕無法醫治,延及猶大和耶路撒冷我民的城門」(彌一9)。──《聖經綜合解讀》 亞哈斯的敗壞與父親完全背道而馳。沒有負面評語的約坦,卻生了一個沒有正面評價的亞哈斯。因此,若靠羊生羊、人傳人來拓展神國,實在是太靠不住了。保羅「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生了你們」(林前四15),並不是倚靠自己的努力來生養眾多,只是作為聖靈工作(約三6)的媒介,所以他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林前九16)。──《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二十八4 邱壇和青翠樹】聖經並沒有提到其他猶大君王在邱壇崇拜,只將之列為猶大百姓的行為(如:王上二十二43)。希伯來語用不同的動詞形式,來描述神廟的非法祭禮,和耶路撒冷聖殿的合法獻祭。亞哈斯當然因為所作的非法祭禮而遭受譴責。有關邱壇的進一步資料,可參看:列王紀下十七9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5】「所以,耶和華他的神將他交在亞蘭王手裡。亞蘭王打敗他,擄了他許多的民,帶到大馬色去。神又將他交在以色列王手裡,以色列王向他大行殺戮。」 戰敗為背棄神的一種刑罰。亞蘭王是和北國聯手攻打猶大(王下十六5),本書把二者分開來記述。――《啟導本聖經註釋》 交在亞蘭王手裡: 其字面意思為“交在手下”,意譯則為“任他滅亡”。此句常用在完全相反的兩種情況。即神的百姓打敗敵軍和敵軍打敗神的百姓時使用。前者指以色列百姓因依靠神,儘管處於劣勢也取得勝利(申2:30;書10:8;士1:2),後者指神任憑犯罪的以色列被敵軍打敗而置之不理(撒上28:19;撒下21:9)。 ――《聖經精讀本》 以色列王比加登基後,聯合亞蘭王利汛抵抗亞述,但猶大卻拒絕加入反亞述聯盟。因此,亞蘭和以色列就聯合攻打猶大(5~6節;王下十六5),想廢掉亞哈斯,「立他比勒的兒子為王」(賽七6)。──《聖經綜合解讀》 亞蘭和以色列此時都是強弩之末,卻還能上來攻打耶路撒冷,這是神對離棄神的亞哈斯和南國百姓的管教(5節)。但神不允許他們消滅大衛家(賽七7),所以借著先知以賽亞勉勵亞哈斯回轉倚靠神(賽七3~9)。──《聖經綜合解讀》 ◎利汛和比加入侵猶大,時間大約在西元前735~734年間。亞哈斯早期曾敗在亞蘭和以色列聯軍之下 代下 28:5~8 。這個時代背景是亞述威脅亞蘭和以色列,這兩國要強逼猶大結盟抵抗亞述,威脅如果猶大不從,就另立猶大王。亞哈斯求助於亞結果亞述出兵打敗亞蘭和以色列,猶大就成了亞述的附庸,並且將亞述王的偶像引進耶路撒冷。 ◎ 28:5 亞蘭王是利汛, 28:6 以色列王是比加。──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5 被亞蘭人擊敗】本節所描述的,是所謂敘利亞─以法蓮戰爭(Syro~Ephraimitic War)。一個廣為學者接受的理論,認為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的國家(包括以色列和亞蘭)締結聯盟,要與在提革拉毘列色三世領導下日益強大的亞述對抗。大馬色亞蘭的王利汛於主前七三三年成為盟主。在此以前一年,亞蘭和以色列試圖強逼猶大王亞哈斯加入對抗亞述的聯盟,並且設法剝奪亞哈斯的王位(見:賽七6)。亞哈斯向亞述求救,亞述便在主前七三三至七三二年西征,蹂躪全區,滅大馬色的亞蘭國,在以色列設立傀儡君王(何細亞)。其他學者則相信敘利亞/以法蓮聯盟的侵略行為只是反映他們擴張領土的野心,與結盟抵抗亞述無關。提革拉毘列色三世的亞述年表刪削之處甚多,但仍可以看出亞述東征西討的梗概。——《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5~15】猶大慘敗於亞蘭、以色列聯軍:本段記載比王下16:5~6較詳盡。有關這次戰爭的原因,見王下16:5注。作者一再強調猶大的失敗與亞哈斯拜偶像有關。――《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二十八6】「利瑪利的兒子比加一日殺了猶大人十二萬,都是勇士,因為他們離棄了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 比加是北國以色列的王,弑比加轄後纂位(王下十五25)。――《啟導本聖經註釋》 ●「利瑪利」:字義是「為耶和華所保護」。 ●「比加」:字義是「被打開」。 ◎ 28:6 「因為『他們』離棄了」,說明了並非只有亞哈斯離棄神,在他的影響之下,猶大人也有一大部分離棄神了。──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6~8】至於更多有關亞哈斯的問題,參看以賽亞書第七章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代下二十八7】「有一個以法蓮中的勇士,名叫細基利,殺了王的兒子瑪西雅和管理王宮的押斯利甘,並宰相以利加拿。」 當時亞哈斯剛登基不久,兒子尚幼小,瑪西雅不可能是他的兒子,大概是前一代的王子,握有軍權。――《串珠聖經注釋》 「王的兒子」(7節),可能是一種官職。──《聖經綜合解讀》 ●「細基利」:字義是「值得紀念的」。 ●「瑪西雅」:字義是「耶和華所作的」。 ◎「王的兒子」:不一定是亞哈斯王的兒子,可能是前王的兒子。這是一種官職。 ●「押斯利甘」:字義是「抵擋敵人的援助」。 ●「宰相」:SH 4932+SH 4428,「第二」+「君王」,意義是「王的副手」。 ●「以利加拿」:字義是「神已經擁有」或「神已經創造」。──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8】「以色列人擄了他們的弟兄,連婦人帶兒女共有二十萬,又掠了許多的財物,帶到撒瑪利亞去了。」 「撒瑪利亞」:北國的首都。――《串珠聖經注釋》 神的恩典是不可抗拒的(賽七13~25)。雖然亞哈斯對神完全沒有信心(賽七12),但神的救贖並不是根據人的信心或屬靈光景。「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賽七14),預示神將主動成就祂的救恩。──《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二十八8~15】亞蘭和以色列聯軍的入侵: 以色列百姓親切地對待了猶大的戰俘,其含義如下:①神對猶大(信徒)的關愛:猶大的百姓受神的懲戒是理所當然的。儘管如此,當他們被擄押送到撒瑪利亞時,神臨到俄德,通過他感動以色列軍隊,讓他們自由回國。這正是神即便在忿怒中也不忘矜恤的愛;②真誠的兄弟之愛(信徒的愛):自分裂以來,以色列與猶大之間不斷發生軍事衝突,因此他們對猶大的反目情緒很強烈。而且南猶大作為神政王國,神在此展開了救贖歷史,相比之下,北以色列是悖逆大衛王朝而建立的國家,暫時被排擠在神的拯救之外,因此以色列百姓必然有宗教上的自卑感和不滿情緒。然而儘管內心壓抑著不快,但他們卻善待猶大的戰俘,並釋放回國,這讓我們想起了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路10:25~37)。特別是俄德稱戰俘為“弟兄(fellow countryman)(11節),從而表明了釋放猶大的戰俘就是出於真誠的兄弟之愛。 ――《聖經精讀本》 【代下二十八9】「但那裡有耶和華的一個先知,名叫俄德,出來迎接往撒瑪利亞去的軍兵,對他們說:“因為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惱怒猶大人,所以將他們交在你們手裡,你們竟怒氣衝天,大行殺戮。」 北國以色列已經失敗了那麼多年,但神在他們中間仍然保留了敬畏神的先知(9節),不但借著這些先知向以色列人說話,也借著以色列人向猶大人說話,讓他們明白這場戰爭背後的屬靈真相:因為南國猶大「離棄」(6節)了神,所以神的「惱怒」(9節)才臨到他們。──《聖經綜合解讀》 根據律法,以色列人不可使弟兄成為奴隸(利二十五42~43、46)。這些北國以色列人遠離聖殿已經兩百多年,但竟然還遵守律法的要求(10~11節);因為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神也「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十九18)。──《聖經綜合解讀》 ●「俄德」:字義是「復原者」。──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9~11】北國先知俄德的警戒和勸告:北國兵士戰勝猶大乃是出於神的允准,非他們的本領;他們不應濫殺南國同胞,又使猶大人作奴婢,這種罪行必招惹神的忿怒,所以以色列人應立即釋放猶大俘虜。――《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二十八9~15】列王紀下沒有這部分的記載。這裏敘述一位只在這裏提及的先知俄德怎樣反對北國拘留他們從南國帶來的戰犯,原因是他們是兄弟。結果戰犯得以穿上衣服,獲得食物的供應,然後被送回耶利哥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看二十八1注。有的解經家認為耶穌據此講出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俄德一名不見他處,他說的話與13章亞比雅的話適成對照。――《啟導本聖經註釋》 【代下二十八10】「如今你們又有意強逼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作你們的奴婢,你們豈不也有得罪耶和華你們神的事嗎?」 你們豈不也有得罪耶和華你們神的事嗎: 俄德的質問表明了以色列人把猶大的戰俘當奴隸的想法不僅是不正當的,而且是無權的。因為,以色列人只是神懲戒猶大的工具而已,而且以色列的罪行決不亞於猶大。何況律法本身也禁止虐待同族或把同族當奴隸(利25:39)。這一質問與耶穌對要處死行淫的婦人的眾百姓說的話相似(約8:1~11)。 ――《聖經精讀本》 【代下二十八11】「現在你們當聽我說,要將擄來的弟兄釋放回去,因為耶和華向你們已經大發烈怒。”」 【代下二十八12】「於是,以法蓮人的幾個族長,就是約哈難的兒子亞撒利雅、米實利末的兒子比利家、沙龍的兒子耶希西家、哈得萊的兒子亞瑪撒起來攔擋出兵回來的人,」 本節暗示著儘管以色列在神面前犯了罪,但其中也有虔誠的人。本文的作者特別指出他們的名字,從而強調了王國時代以後儘管神的拯救暫時把他們排除在外,但北方10支派依然是弟兄。 ――《聖經精讀本》 這場南北爭戰,是十三3~19南北爭戰的顛倒,北國以色列人比不忠的南國猶大人更能聽進神的話(12~15節;賽七12)。這些從撒馬利亞出來勸阻的以色列族長,名字都與「耶和華」和「神」有關:「約哈難」(12節)的意思是「耶和華已施恩典」,「亞撒利雅」(12節)的意思是「耶和華已幫助」,「比利家」(12節)的意思是「耶和華祝福」,「耶希西家」(12節)的意思是「耶和華已使剛強」,「哈得萊」(12節)的意思是「神之安息」。這些名字表明,即使在墮落已久的北國,神仍然為自己保留了一批敬畏祂的撒馬利亞人,他們對弟兄的幫助和照顧(15節),就像主耶穌比喻中的好撒馬利亞人(路十30~37)。所以,當希西家王復興的時候,就能從北國呼召出一批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的百姓(三十1)。──《聖經綜合解讀》 ●「約哈難」:字義是「耶和華已施恩典」。 ●「亞撒利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幫助」。 ●「米實利末」:字義是「回報」。 ●「比利家」:字義是「耶和華祝福」。 ●「沙龍」:字義是「報應」。 ●「耶希西家」:字義是「耶和華已使剛強」,原文與「希西家」同。 ●「哈得萊」:字義是「神之安息」。 ●「亞瑪撒」:字義是「負擔」。 ◎ 28:12 這些族長的名字幾乎都與神(耶和華)有關。而且28:14 顯示這些軍隊居然願意聽這些族長的話,放棄他們出生入死獲取的戰利品,也顯示如果不是這些族長夠有影響力,就是耶和華信仰仍然存在於北國人心。──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13】「對他們說:“你們不可帶進這被擄的人來!你們想要使我們得罪耶和華,加增我們的罪惡過犯?因為我們的罪過甚大,已經有烈怒臨到以色列人了。” 」 【代下二十八14】「於是帶兵器的人將擄來的人口和掠來的財物都留在眾首領和會眾的面前。」 【代下二十八14~15 戰俘所得的對待】亞述年表和壁畫浮雕描繪被擄離開本地的人所要忍受的殘酷對待。男性通常赤身,鼻子和嘴唇往往穿著痕子,有些人缺了臂腿。又有人帶著財物同行。以色列人顯然也採取類似的政策,但被先知俄德所譴責。因此本段所描述的看顧和憐憫程度,是很值得留意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15】「以上提名的那些人就站起,使被擄的人前來;其中有赤身的,就從所掠的財物中拿出衣服和鞋來,給他們穿,又給他們吃喝,用膏抹他們;其中有軟弱的,就使他們騎驢,送到棕樹城耶利哥他們弟兄那裡;隨後就回撒瑪利亞去了。」 俘虜被送到耶利哥,因它是最靠近南國的一個以色列城邑。――《串珠聖經注釋》 如果北以色列軍隊欲求戰功,貪戀戰利品,那麼也許對俄德要求釋放戰俘的警告充耳不聞。因為,當時他們全副武裝,只要他們願意,完全可以用武力達到目的。但他們順應了先知的旨意,不僅把戰俘和戰利品交在大眾面前(14節),而且還對戰俘以禮相待,從而表現出了他們將自己的名譽和利益置之度外而去順服神的行為。 ――《聖經精讀本》 ●「耶利哥」:字義是「它的月亮」。位於約旦河邊、耶路撒冷東面。此處可能是指北部的耶利哥而非約旦河東邊的耶利哥。 ◎此處南北國的表現,正好與南北兩國分裂之初相反,此處是以色列人聽先知的話停止奴隸南國人民, 代下 11:1~4 。這也讓我們看見,久已墮落的北國還是有一批人堅守信仰,而南國僅一位君王的墮落,就讓全國大量人民敗壞。 ◎事實上此時離北國以色列滅亡已經不久,這樣的時間點還是有北國的領袖顯出真實的耶和華信仰。──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16】「那時,亞哈斯王差遣人去見亞述諸王,求他們幫助;」 看《王下》十六7。――《啟導本聖經註釋》 那時,亞哈斯王……求他們幫助: 受到以東和非利士侵略(17,18節)的亞哈斯王向提革拉毗尼色求助有他的理由。因為當時亞述在提革拉毗尼色的統治下施行了對外擴張政策,依次征服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小國,發展成了強國。因此亞哈斯認為與亞述結盟,借助他的力量是最安全的方法。但這種想法恰恰是自取滅亡的行為。因為支援猶大的亞述王反而佔領猶大,並向他們索取龐大的貢品,於是亞哈斯不得已將耶和華殿和王宮的財寶獻給了亞述王(20,21節)。 ――《聖經精讀本》 ●「亞述諸王」:此處是複數型態,但是某些抄本作單數型態。因為亞述當時主要的王就是「提革拉毘列色」,似乎沒有「諸王」的狀況存在。 ●「侵佔」高原:SH 6584,「剝去」、「脫下」。 ●侵佔「高原」:SH 8219,「低地」。 ◎「以色列王亞哈斯」:這是歷代志作者認為「猶大王」是「真全以色列王」。因此用「以色列王」來稱呼亞哈斯。──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16 亞哈斯求助於亞述】被其他敘利亞─巴勒斯坦國家侵略之時,亞哈斯的應付方法是向亞述求救。亞述年表雖然沒有直接提到這個懇求,卻把他列為向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朝貢的君王之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16~21】有關這時期的更多事件,參看列王紀下十五章27至31節的腳註。“欺淩他”(20節)。要求他進貢。――《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亞哈斯向亞述求助:有關此事,列王紀認為是亞哈斯為消除以、亞聯軍入侵的措施(王下16:7~9),這裡則以為是他經歷侵略後的報復計策;不過兩處的描述並不盡相同,有可能是記載了不同階段的事。――《串珠聖經注釋》 「那時」(16節),指經歷了神釋放被擄的猶大人的恩典後。在神的光照面前,亞哈斯不但沒有悔改,反而「在猶大放肆,大大干犯耶和華」(19節),轉而尋求亞述的幫助,結果惹來了更多的麻煩。既然亞哈斯要尋求外邦人的幫助,神就鬆開保護的手、「使猶大卑微」(19節),任憑外邦人來「欺淩他「(20節)。「以東人」(17節)和「非利士人」(18節)本來在亞瑪謝(二十五11)和烏西雅(二十六2、6)王時期都受制於猶大,現在連他們也來攻擊猶大了。──《聖經綜合解讀》 主前738~735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東方打敗了制衡亞述最主要的敵人烏拉爾圖王國(Urartu Kingdom),西方的黎凡特諸王失去了重要盟友。因此,無論亞哈斯是否向亞述求援(16節),亞述都準備發動第二次西征,以征服大馬士革、完全控制地中海東岸的黎凡特地區。現在,「亞哈斯從耶和華殿裡和王宮中,並首領家內所取的財寶給了亞述王」(21節),只是增加了仇敵的力量,亞述王「卻沒有幫助他,反倒欺淩他」(20節)。──《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二十八17】「因為以東人又來攻擊猶大,擄掠子民。」 「因為以東人 ...... 」:可譯作「當時,以東人 ...... 」。以東與非利士在亞瑪謝、烏西雅、約坦時受制於猶大(參25:11~12; 26:2, 6)。這時,以東顯然再次佔領以錄(「以拉他」,見王下14:22注; 16:6注)。――《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二十八17~18 軍事上的困境】亞哈斯不但懼怕亞蘭和以色列聯軍的侵略,似乎也是為了與以東和非利士打仗,才向亞述求援。最近沿著以東和猶大的古代邊界的挖掘,證明了以東在隱哈澤瓦(En Hatzeva,或作哈澤瓦泉)和基米特(Qitmit)等鎮,侵入了猶大的南地(尼革)。在亞拉得出土,上書這時代之軍事公文的陶片,亦顯示他們認為以東侵略逼近眉睫。非利士人把領土擴張到薩非拉,收復從烏西雅年間開始受猶大控制的地區(見二十六6~8的注釋)。本段的描述包括通往猶大山地的三大山隘(亞雅侖、梭烈、以拉三穀),但提到的城市卻沒有一個找到被非利士征服的考古證據。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在主前七三四年的戰事也將非利士列為攻打對象之一,戰果是他於主前七三四年在迦薩豎立石碑,並在七三三年攻陷亞實基倫。甯魯德出土的一封亞述信件反映了巴勒斯坦在這時候十分動盪。亞哈斯所喪失的土地並沒有歸還給他,反被組織成亞述的行省。——《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18】「非利士人也來侵佔高原和猶大南方的城邑,取了伯示麥、亞雅侖、基低羅,梭哥和屬梭哥的鄉村,亭納和屬亭納的鄉村,瑾鎖和屬瑾鎖的鄉村,就住在那裡。」 非利士人趁火打劫,收回烏西雅王所攻取的城邑(二十六6)。此處所列諸城都在耶路撒冷以西,在猶大山地和非利士人居住地接壤處。――《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節的地方是猶大與非利士接壤的城邑、鄉村。――《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二十八19】「因為以色列王亞哈斯在猶大放肆,大大干犯耶和華,所以耶和華使猶大卑微。」 本章稱亞哈斯為“以色列王“(本節,26~27節),而非“猶大王”,殊難明白。可能作者認為北國位亞述所亡乃旦夕間事,其百姓兄弟之情甚熾(8~15節),民族複合有望,猶大一國之君可稱為全民之王。此處的“以色列”應指民族而非北國。參《代上》<參考資料>條目四。十三18記的是以色列人被制伏,而猶大人得勝;現在因亞哈斯背棄正道,神所挫折的反而是猶大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以色列王亞哈斯」:此時北國已亡於亞述手中,作者自此以這稱呼加諸以色列唯一的統治者猶大君王身上。有關作者的「全以色列」觀念,參本書簡介。――《串珠聖經注釋》 此時北國即將亡於亞述,本書從此開始,將「以色列王」(19節)的稱呼加在猶大王身上。──《聖經綜合解讀》 ●「放肆」:SH 6544,「顯出缺乏約束」。──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20】「亞述王提革拉毗尼色上來,卻沒有幫助他,反倒欺淩他。」 「卻沒有幫助他」:根據王下16:9, 亞述為幫助猶大,把亞蘭殲滅了,及後更亡了北國(王下17:5~6)。歷代志下的作者在此顯然是從較長遠的歷史去看亞哈斯求助亞述一事,提革拉毗尼色雖然履行諾言攻擊亞蘭,但對猶大也欺壓一番(21),從此猶大再無寧日(參王下16:18及注)。――《串珠聖經注釋》 卻沒有幫助他,反倒欺淩他: 這句話並不意味著亞述王提革拉毗尼色完全沒有幫助猶大。因為,亞述的確應猶大的要求征服亞蘭並殺死了利汛(王下16:9)。只是歷代志的作者認為讀者熟知這一事實,便省略,直接記錄了亞述佔領猶大的環節。“欺淩”是“壓制”或“折磨”的意思,這說明亞述王提革拉毗尼色三世不僅沒有幫助猶大擊退以東和非利士,反而包圍並進攻了猶大。 ――《聖經精讀本》 亞述王滅了亞蘭(王下十六9),亡了北國(王下十七5~6),對猶大國也欺壓一番(20節)。因為亞述只為自己的利益,不會真心幫助猶大,他們既消滅了其他民族,也要消滅猶大國。亞述王的貪婪是個無底洞,亞哈斯的做法只是飲鴆止渴,只能帶來更多的煩惱。同樣,信徒若尋求世界的幫助,也會被世界所捆綁;信徒若離棄神,神也會任憑世界來欺淩我們。──《聖經綜合解讀》 ●「提革拉毘列色」:字義是「你將會發現這美妙的結合」。 ●「欺凌」:SH 6696,「封鎖」、「包圍」。──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20~21】據《王下》所記,亞述王應亞哈斯之請,攻取了大馬色,殺了亞蘭王利汛,並擄去其民。猶大王得到喘息機會,但自己也向亞述稱臣納貢。――《啟導本聖經註釋》 【代下二十八21】「亞哈斯從耶和華殿裡和王宮中,並首領家內所取的財寶給了亞述王,這也無濟於事。」 聖殿的財物曾被猶大王約阿施送給亞蘭王(王下十二18),在亞瑪謝王時又被北國搶走(王下十四14),現在又被亞哈斯王送給亞述王(21節)。當神的百姓背棄神的時候,神的榮耀必然也會受損。受管教的是人,付代價的實際上是神。──《聖經綜合解讀》 ●「這也無濟於事」:「他卻不幫助他」。 ◎當時猶大國附近的國家要組成聯盟來對抗亞述的入侵,亞哈斯不願意加入聯盟,自然就被諸國圍攻,亞哈斯的解決方案就是「向亞述求援」。可惜猶大的需求根本不被亞述王看在眼裡,亞哈斯送禮的結果換來的是亞述的壓迫。──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22】「這亞哈斯王在急難的時候,越發得罪耶和華。」 亞哈斯王……越發得罪耶和華: 人面對神的懲戒時的反應有兩種:①悔改歸向神;②越發敵對神,走邪惡的路。本節的亞哈斯是後者的典型。他越是受到神的懲戒和災難,越不肯悔改,反而變得更加邪惡。我們由此看到了惡人(撒但)的邪惡的本性。 ――《聖經精讀本》 瑪拿西「在急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三十三12),亞哈斯卻「在急難的時候,越發得罪耶和華」(22節)。雖然神把人帶到盡頭,人才能回頭;但若沒有聖靈的工作,人即使「在急難的時候」(六28「圍困」原文),也不能回轉歸向神。因此,若沒有神主動的揀選,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人都「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羅三11~12)。──《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有些人也不肯檢討個人、家庭或教會的失敗的屬靈根源,反而認為是因為沒有好的方法、資源,所以「在急難的時候,越發得罪耶和華」(22節),把許多世界的方法、理論換上屬靈的包裝,引進教會、代替聖經。他們所做的,實際上也是一面用「新壇」敬拜世界之神,一面用「銅壇」賄賂真神,實際上是用「新壇」取代了「銅壇」的地位,在兩個壇前都是拜偶像的心思。因為「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約壹二15)。──《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二十八22~25】亞哈斯向不能自保的偶像求助:(參王下16:10~16)。
亞哈斯一錯再錯,他上大馬色本為朝見亞述王,但可能在那裡看見一座建築得很出色的祭壇,便要在耶城仿建。列王紀沒有明言亞哈斯的動機,可能暗示他用此新祭壇祭祀耶和華,以博取 的歡心。代下此處則解釋他這樣做是出於愚昧:他要拜亞蘭的神,其實那些神連亞蘭也不能保佑。――《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二十八23】「他祭祀攻擊他的大馬士革之神,說:“因為亞蘭王的神幫助他們,我也獻祭與它,它好幫助我。”但那些神使他和以色列眾人敗亡了。」 “祭祀…大馬色之神”:看《王下》十六10注。 “那些神使他和以色列眾人敗亡”暗示了以色列人被擄的命運。南國若非希西家及時改革,當早已陷於同一命運。――《啟導本聖經註釋》 亞哈斯褻瀆神的罪行應歸咎於他對大馬色的訪問。根據王下16:10的記錄,他為了見亞述王,去了大馬色。在那裡他看到外邦的神殿之後,將它的結構和外觀描畫給了祭司烏利亞。烏利亞則根據亞哈斯的圖紙,製造了偶像祭壇,亞哈斯回到猶大後便在那裡舉行了祭祀。亞哈斯沒有供奉全能真神,而是被大馬色強大的國力所壓服,侍奉他們的偶像,可謂是愚蠢之極(25:15)。 ――《聖經精讀本》 主前732年,亞述攻陷大馬士革,猶大王亞哈斯以藩屬的身份「上大馬士革去迎接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王下十六10),表示臣服。亞哈斯不肯承認自己的失敗是離棄神的結果(5~6節),反而認為是自己的神不如別人的神,所以越被管教、越發頑梗。亞述帝國並不強迫藩屬國敬拜某個神明,亞哈斯卻主動將在大馬士革的亞蘭神壇引進猶大,愚昧地要去敬拜「亞蘭王的神」(23節),卻忘了「亞蘭王的神」並沒有保護亞蘭避免亡國,北國的金牛犢也沒有阻止「以色列眾人敗亡」(23節)。──《聖經綜合解讀》 亞哈斯一面仿造大馬士革的祭壇建造了「新壇」(王下十六14)來「祭祀攻擊他的大馬士革之神」(23節),一面用原來的銅壇來「求問耶和華」(王下十六15);一面用外邦的偶像來代替神,一面裝作沒有離棄神,甚至還很會說屬靈的話:「我不試探耶和華」(賽七12)、還要「求問耶和華」。神的百姓敬拜偶像是悖逆,偽裝成屬靈是更深的悖逆。──《聖經綜合解讀》 ◎亞哈斯到大馬士革去見的其實是已經征服亞蘭的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但亞述王敬拜的,究竟是亞述神,還是亞蘭神,則眾說紛紜。此處說是「大馬士革之神」,也就是亞蘭神。如果是亞蘭神,則可能是亞述王要安撫亞蘭人,因此敬拜亞蘭神給亞蘭人看。──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23 大馬色之神】古代近東大部分人種都相信神明在地理上各自被轄區所規限。君主實際上是受託管理屬於神祇的土地。神明通常無法控制自己領土以外發生的事情(那是其他神祇的轄區)。由於大部分戰爭都被當作是聖戰來執行,勝利便歸助于得勝軍隊的神明。 早至主前第三千年紀中葉,蘇美城市拉加什已經宣稱擊敗鄰邦烏瑪(Umma),是他們諸神所賜的勝利。亞哈斯在此坦承亞蘭人勝過他,可見他們的諸神更有能力,也更加有理。哈達(風暴之神)是亞蘭諸神系統中大馬色的神明之一,按照迦南的史料,這大概是巴力的正名(「巴力」只是「主」的意思)。 此外,亞哈斯又為大馬色的神造了一座大壇(王下十六9~16)。究竟這是腓尼基、亞蘭,甚至亞述形式的壇則不清楚。這壇是造來取代所羅門王所建之銅壇的。亞哈斯訪問的廟宇大概是哈達臨門的廟(見:王下五18)。然而本段所描述的,卻是典型的以色列禮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24】「亞哈斯將神殿裡的器皿都聚了來,毀壞了,且封鎖耶和華殿的門;在耶路撒冷各處的拐角建築祭壇,」 有關亞哈斯意圖取締耶和華敬拜的詳情,參看列王紀下十六章10、11、17、18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亞哈斯除了拿聖殿中的物件進貢亞述王(王下十六17~18),還禁止百姓在殿內敬拜。 “耶和華殿的門”指進入聖所和至聖所內的廊子的門(參二十九3,7)。――《啟導本聖經註釋》 「亞哈斯將 ...... 毀壞了」:見王下16:17及注。 「封鎖耶和華殿的門」:聖所內的祭祀乃完全終止。――《串珠聖經注釋》 將聖殿裡的器皿都聚了來,毀壞了: 指為了在偶像祭壇獻祭,把聖殿裡的器皿當俗物用,也改變了它的用途。根據29:3~19的記載,在亞哈斯的統治下,聖殿不僅被封鎖,燈火也被吹滅,而且聖殿的祭祀儀式也被中斷(29:7)。此外,燔祭壇和那裡的所有器皿都被玷污,陳設餅的桌子放置在一邊。當年猶大王亞比雅譴責墮落的北國,並為遵守神的誡命的南猶大辯護時,舉出的證據中就包括了聖潔地使用聖殿器皿(13:11)。而如今亞哈斯統治下的南王國卻把聖殿的器皿毀壞一空,與北王國一樣墮落。 ――《聖經精讀本》 亞哈斯的這些破壞行為(24節),可能是要用銅盆、銅牛和廊子上的金銀裝飾向亞述王進貢。盆座和銅海沒有被破壞,後來被尼布甲尼撒擄走(王下二十五13、16)。──《聖經綜合解讀》 亞哈斯「封鎖耶和華殿的門」(24節),停止了聖殿的獻祭,之前沒有一個大衛的子孫敢做這樣的事,因此他不配葬入祖墓(27節)。──《聖經綜合解讀》 「在耶路撒冷各處的拐角建築祭壇」(24節),指用來拜偶像的神龕。──《聖經綜合解讀》 ◎ 28:24 說明亞哈斯為了討好亞蘭神與亞述王,就封鎖聖殿的門,毀壞敬拜用的器皿。──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24 神殿裡的器皿】這些聖殿器皿大概包括容器、用具、陳設、工具。按照列王紀下十六17~18,亞哈斯必須依照指示將各物運給亞述王;「安息日的廊子」是其中之一。然而亞述人通常不會幹頂地方性的祭儀習俗。亞哈斯呈上這些物件顯然是為了滿足貢物中金屬的定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24 在各處的拐角築壇】巴比倫文獻提到街角和院落的小型露天神廟或壁龕。一份文獻說女神伊施他爾在巴比倫城有一百八十個這種設施。這些神龕凸起於地,頂端設有祭壇,到此的主要是女子。如是者本節「拐角」一語,基本上大概是指祭儀用的壁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25】「又在猶大各城建立邱壇,與別神燒香,惹動耶和華他列祖神的怒氣。」 ●「別神」:原文是複數型態,表示亞哈斯敬拜很多別的神明。──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二十八25 在各城建立邱壇】如今猶大全地都變成了外邦祭儀的中心。亞述人(亞蘭人亦然)並不強逼任何屬民改拜別神,但向他們朝貢的民族或會覺得改拜征服者的神祇,或許能夠改善與他們的關係。有關邱壇的資料,可參看:列王紀下十七9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二十八26】「亞哈斯其餘的事和他的行為,自始至終都寫在猶大和以色列諸王記上。」 【代下二十八26~27】結語:亞哈斯沒有葬在王陵裡,作者暗示這是由於他拜假神的緣故。――《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二十八27】「亞哈斯與他列祖同睡,葬在耶路撒冷城裡,沒有送入以色列諸王的墳墓中。他兒子希西家接續他作王。」 亞哈斯是猶大諸王中繼約蘭、約阿施和烏西雅之後未能葬入以色列諸王墳墓中的王。――《啟導本聖經註釋》 「以色列諸王」:指猶大諸王,參11:3注。――《串珠聖經注釋》 沒有送入以色列諸王的墳墓中: 亞哈斯是第三個因生前的惡行而失去葬在列王墳墓的榮譽的君王。其他兩位是約蘭(21:20)和約阿施(24:25)。烏西雅的結局儘管與他們有所不同,但同樣因罪而患麻風病,而受到了同樣的待遇(26:23)。――《聖經精讀本》 亞哈斯的時代,是猶大被擄巴比倫的預演。由於君王和百姓都干犯神(19、25節;三十六14)、毀壞聖殿(24節;三十六14),惹動了神的怒氣(9、25節;三十六16),所以神把他們交付給外邦仇敵(5、17~18節;三十六17),任憑聖殿和王宮被搶奪、毀壞(21、24節;三十六18~19),百姓被擄(8節;三十六20)。但亞哈斯作惡多端,神卻容忍他壽終正寢,因為神要使用「他兒子希西家接續他作王」(27節),成就大衛之約(撒下七16)。──《聖經綜合解讀》 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都是神的百姓。在耶羅波安二世和烏西雅王執政的期間,神賜給南北兩國安全的國際環境,但四十多年的繁榮穩定並沒有帶來任何屬靈的改善,反而使百姓越來越安于自己的屬靈現狀。現在,神興起亞述作為試驗和管教的工具(賽十5),結果北國聯合亞蘭(5節)、南國賄賂亞述(8節);無論是拜金牛犢的北國、還是有聖殿的南國,無論是北國的軍閥、還是南國的大衛子孫,都忙著尋找各種靠山,卻沒有一國肯回轉倚靠神。──《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神也不會只給我們賜下世界和平、幸福健康,讓我們滿足于虛假的平安和屬靈。凡是屬主的人,神一定會興起環境來修剪我們,讓我們在難處面前,看清自己是尋找世界、還是尋找神,是倚靠肉體、還是倚靠聖靈,是以人為中心、還是以神為中心。然後,正如主耶穌所說的:「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聖經綜合解讀》 ●「希西家」: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 28:27 特別指出亞哈斯「沒有送入以色列諸王的墳墓中」。因為 王下 16:20 記錄「葬在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裡」。所以實際的狀況應該是葬在墳地,但不在列祖的墳墓區中與 26:23 「王陵的田間」意義相當。──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28章)】 1 28章裡,北國人有什麽值得我們效法之處?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