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拾穗

 

【代下三十六1「國民立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在耶路撒冷接續他父作王。」

         本節至21節扼要記敘猶大國末代四位王的事(1~10),為耶路撒冷淪陷和王室及百姓被擄往巴比倫的悲慘遭遇作了解釋(11~21)

    這四個王:約哈斯(作王三個月)、約雅敬(作王十一年)、約雅斤(作王三個月零十天)和西底家(作王十一年),都為異邦擄去。約哈斯死于埃及(王下二十三34),約雅敬被帶往巴比倫(6),約雅斤和耶路撒冷的百姓、領袖一同被擄往巴比倫。西底家不甘作傀儡,企圖背叛,為巴比倫的軍隊剜去眼睛,用銅鏈鎖住,帶往巴比倫(王下二十五3~7)。――《啟導本聖經註釋》

         「國民」:指國家的決策機關。――《串珠聖經注釋》

         國民立……作王: 據代上315的家譜,沙龍約哈斯是約西亞的四個兒子中最小的兒子。按照以色列的長子繼承的規定,他本沒有繼位的可能性。儘管如此,百姓推舉他作王,必然有特殊的原因。很可能是約哈斯有強烈的反埃及傾向,而以利雅敬、西底家則有親埃及傾向。當時在米吉多戰役中失去約西亞王而受埃及統治的猶大百姓的反埃及情緒必然很強烈,因此上述推斷比較合理。 ――《聖經精讀本》

         ●「約哈斯」: 字義是「耶和華已奪取」。又名沙龍  2211 ,約哈斯是約西亞的第三或四子。──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1~4約哈斯事蹟:約西亞死後,國內元老擁立次子約哈斯為王,奉行先王親東方的政策,招惹埃及干預猶大內攻:

 1 廢約哈斯而立約西亞長子以利雅敬為王,改名約雅敬(2),授令採取親埃路線;

 2 把約哈斯囚死於埃及(4 見耶2211~12)

 3 強懲罰款(3)。――《串珠聖經注釋》

         約哈斯的統治:本文簡單記錄了繼約西亞繼承王位的約哈斯的短暫的統治(3個月)。本文省略了他被埃及王尼哥召到利伯拉,後來被剝奪王位押到埃及並死在埃及等細節。他的統治時期是猶大擺脫亞述,重新受埃及統治的不幸的時代。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六1~4約哈斯事蹟】約西亞死後,國內元老擁立次子約哈斯為王,奉行先王親東方的政策,招惹埃及幹預猶大內攻:一,廢約哈斯而立約西亞長子以利雅敬為王,改名約雅敬(2),授令採取親埃路線;二,把約哈斯囚死於埃及(4 見耶廿二11~12);三,強懲罰款(3)。——《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六1~21猶大王國末期的歷史:約西亞死後,王位由三個兒子先後繼承;可惜他們都庸碌無能,又不效法父親專心事奉神,加上猶大國夾於東(巴比倫)(埃及)兩大國之間,處於二強爭霸天下的洪流中,末期的國運遂全由外強操縱了。――《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六2 約哈斯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三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

         「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下二十三32),不肯施行公平和公義(耶二十二1~12),結果「作王三個月」(2)就被埃及擄去當人質;神的國度成了埃及的附庸,神百姓的王也變成了法老的傀儡。──《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六3「埃及王在耶路撒冷廢了他,又罰猶大國銀子一百他連得,金子一他連得。」

         銀子總數有十二萬安士(3.75噸或3.4公噸),而金子有一千二百安士(75磅或34千克)――《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一百他連得」:約3400公斤。

         ●「一他連得」:約34公斤。──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3~18埃及王可以在猶大國廢王立王,此時當已控有耶路撒冷,聖殿的命運不言可喻。埃及敗于新興的巴比倫向之臣服後,猶大國落入巴比倫手中。巴比倫王擄去約雅敬之外,又把聖殿裡的器皿劫去放在巴比倫的神廟裡(7),這是耶城第一次被擄掠。一年之後(主前597),尼布甲尼撒捲土重來,把約雅斤王和聖殿中各樣寶貴的器皿都擄了去(10),然後在主前586年巴比倫人再來,攻陷耶城,在聖殿裡殺人放火,劫走所有器皿和財寶,把殿焚毀,燒宮殿,拆城牆(19),聖殿全毀,國家亦亡。――《啟導本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六4「埃及王尼哥立約哈斯的哥哥以利雅敬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王,改名叫約雅敬,又將約哈斯帶到埃及去了。」

         有關這些統治者的年代,參看耶利米書的簡介。關於約雅敬,參看列王紀下二十三章35節和二十四章1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本章刻意用相似的模式記錄了四個王的行惡(5912)、被搶(371018)和被擄(461029)。這清楚地表明,猶大君王的被擄不是個別的事件,而是同一現象的多次重複。在屬靈的實際中,猶大已經被擄了,所以在主耶穌基督的家譜裡,把約西亞算作被擄巴比倫之前的最後一個王(太一11)。約西亞以後的四個惡王,在馬太福音一章的家譜裡都不再被神數點,因為在屬靈的實際上,他們已經被擄;歷史上,這四個王最後全部被擄:約哈斯被擄到埃及,約雅敬、約雅斤和西底家被擄到巴比倫。──《聖經綜合解讀》

         「約雅敬」(4)的意思是「耶和華興起」,「以利雅敬」(4)的意思是「神舉起」,兩個名字的意思差不多。法老替「以利雅敬」改名為「約雅敬」,只是替換了前面兩個希伯來字母,可能是表示對猶大王行使主權,從此猶大成為埃及的藩屬國。──《聖經綜合解讀》

         ●「以利雅敬」:字義是「神建立」。

         ●「約雅敬」:字義是「耶和華建立」。字義與「以利雅敬」差異不大,改名可能是要表示這是「耶和華授權」的改立行動。此人可能是約西亞的次子。

         ◎尼哥雖然無法扭轉大局,但是還有能力回軍處理猶大國,就將約哈斯帶去埃及囚禁,又罰猶大國重金,改立新王。──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5「約雅敬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惡的事。」

         ◎照 341 的記載,約西亞14歲生約雅敬。

         ◎歷代志與列王紀對約雅敬王的結語似乎並不相同,歷代志說他「被帶到巴比倫去」,列王紀說「與他列祖同睡」。實際的情況可能是約雅敬被巴比倫攻擊,後來又被釋放回來,最後死在耶路撒冷。或者是約雅敬在巴比倫攻擊時被俘虜,最後還沒被擄去巴比倫就死於猶大。──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5~8約雅敬事蹟:他比乃弟約哈斯更加昏庸,兼且「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5 8);而他的親埃立場最後導致巴比倫入侵猶大和搶掠聖殿(7),他自己亦失去王位(6)。――《串珠聖經注釋》

         約雅敬的統治:本文記錄了繼約哈斯繼承王位的約雅敬的統治(B.C.608~595)。①他的惡政:本文並沒有具體記述他的惡政(78),但據耶利米書的記載他犯了兩個罪,第一殺害神的先知烏利亞(2620~23),第二用刀撕毀並焚燒預言書(神的話)(362223)。可見對外受巴比倫的進攻,對內又施行惡政的約雅敬可以說是一個缺乏領導資格的人;②神的預言逐步應驗:因瑪拿西的罪惡,神決定除滅猶大(王下2434)。而通過巴比倫的入侵得到了初步的成就。而且耶利米的預言(22193630)也通過約雅敬的悲慘的結局而成為了現實。從中我們看到神的話一筆一劃都沒有遺漏。完全成就了。同樣信徒也應當確信耶穌的話終有一天會成就。 ――《聖經精讀本》

         約雅敬是埃及王安排的傀儡,在神面前極其放肆(耶三十六21~25),所以神說:「他後裔中必沒有人坐在大衛的寶座上」(耶二十二30,耶三十六30)──《聖經綜合解讀》

         主前605年,也就是「約雅敬第四年,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耶二十五1),先知耶利米宣告,他已經不斷宣講神的旨意23年,但百姓始終「沒有聽從」(耶二十五3),反而惹神發怒,「陷害自己」(耶二十五7)。因此,「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耶二十五11),接受神的管教;而七十年後,神將刑罰巴比倫。──《聖經綜合解讀》

         在這一年,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主前605~562年在位)在迦基米施戰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敗了埃及和亞述聯軍,亞述帝國滅亡。同年,尼布甲尼撒繼承王位,乘勝追擊,把埃及法老趕回埃及,奪取了黎凡特地區的控制權。猶大也從埃及的藩屬國變成了巴比倫的藩屬國。──《聖經綜合解讀》

         尼布甲尼撒擄走了猶大王約雅敬、部分聖殿器皿(6~7)和包括但以理在內的一些猶大貴族(但一1~26)。後來約雅敬被放回猶大,服事巴比倫三年(王下二十四1)。這是猶大第一次被擄,猶大被擄七十年的時間從「約雅敬第四年」(耶二十五1)開始,一直到新巴比倫帝國滅亡。從外面看,神的榮耀、神的見證有了虧損。但是當我們看但以理書的時候,我們就看到,在巴比倫掌權的正是我們的神,神的榮耀和見證一點也沒有因著猶大的被擄而減少。神在被擄之地使但以理被高舉,顯明祂的權柄,也借著耶利米和其他先知所傳達的話,叫留在猶大的這些人看見神的手。──《聖經綜合解讀》

         主前601年,尼布甲尼撒與法老尼哥在埃及小河再次對決,雙方傷亡慘重、不分勝負,巴比倫軍隊退回國內重整旗鼓。這時,約雅敬不聽先知耶利米的警告,乘機投靠埃及、背叛巴比倫王(王下二十四1;耶二十七9~11)。尼布甲尼撒於主前598年重返猶大,率領周圍藩屬國的聯軍(王下二十四2)攻入猶大國。此時約雅敬去世、約雅斤即位(王下二十四6)──《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六6「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來攻擊他,用銅鏈鎖著他,要將他帶到巴比倫去。」

         約雅敬被擄的事只見此處。――《啟導本聖經註釋》

         尼布甲尼撒上來攻擊他: 指B.C.605發生的巴比倫的第一次入侵。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施和哈馬擊敗埃及後(462),趁勢進軍耶路撒冷。通過這次的侵略,約雅敬成了尼布甲尼撒的封臣,但以理及其三個朋友在內的上流階層都被擄去當了人質(11~6)。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尼布甲尼撒,繼續南征埃及(王下247)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六6  尼布甲尼撒開始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登場了,他在迦基米施一戰中擔當了何種角色?】尼布甲尼撒是新巴比倫帝國創立者的兒子。他在公元前605年作王,並在迦基米施戰役中獲勝,打敗了亞述(參看3520的註釋)。有關尼布甲尼撒,請看但以理書第4章的人物介紹。――《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六6~7這是尼布甲尼撒第一次對耶路撒冷的進侵,在主前605年。――《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代下三十六7「尼布甲尼撒又將耶和華殿裡的器皿帶到巴比倫,放在他神的廟裡(或作:自己的宮裡)。」

         尼布甲尼撒從聖殿取去的器皿,看《以斯拉記》一7~11。――《啟導本聖經註釋》

         ●他「神的廟」:SH 1964,「宮殿」、「聖殿」、「神廟」。──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8「約雅敬其餘的事和他所行可憎的事,並他一切的行為,都寫在以色列和猶大列王記上。他兒子約雅斤接續他作王。」

         ●「約雅斤」:字義是「耶和華建立」。──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9「約雅斤登基的時候年八歲(列王下二十四章八節作十八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零十天,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許多古卷作18(參王下二十四8)。――《啟導本聖經註釋》

         「八歲」:應作十八歲。――《串珠聖經注釋》

         巴比倫軍隊在主前598~597年的冬天圍城三個月(耶三十六22)。城中可能缺糧,所以約雅斤作王「三個月零十天」(9)就投降了。《巴比倫年鑒》記載,巴比倫王于亞達月第二日(主前597316)拿住猶大王,擄獲全城。尼布甲尼撒擄走猶大王約雅斤母子(王下二十四15),應驗了耶利米的預言(耶二十二24~27);又立約西亞王的第三個兒子西底家(15)為傀儡王(10),約雅敬和約雅斤的後裔再也沒有人坐在猶大的王位上,應驗了耶利米的另外兩個預言(耶二十二30;三十六30)──《聖經綜合解讀》

         這是猶大第二次被擄,失去了所有的精英分子,包括先知以西結(結一1~2)、末底改(斯二6)。耶利米用「好無花果」(耶二十四5)來比喻這些被擄走的猶大精英。約雅斤雖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9),但他是唯一聽從先知耶利米勸告的王;他向巴比倫王投降(王下二十四12),被擄到巴比倫,結果被高升,安度後半生(王下二十五27~30)──《聖經綜合解讀》

         ●「八歲」: 王下 248 說是十八歲,不過一般認為是「十八歲」比較可能。

         ◎關於八歲與十八歲的登基年紀,除了可能一方抄寫錯誤外,也可能是因為 代下 366~7 記載約雅敬被擄到巴比倫,此時約雅斤八歲,就已經替代約雅敬執政,但後來約雅敬獲釋回耶路撒冷,這時約雅斤應該與他共同執政,後來約雅敬死後,約雅斤單獨執政三個月。──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9~10約雅斤事蹟:他在國策上仍執行父親約雅敬的路線,結果受巴比倫人膺懲而被擄至巴比倫(10)。――《串珠聖經注釋》

         約雅敬的統治期間有過兩次巴比倫的入侵(王下241~2530)。這兩次戰爭都是因為約雅敬的背叛引起的。即巴比倫在迦基米施戰鬥中擊敗埃及軍後,猶大便給巴比倫進貢,盡忠。但是親埃及傾向強烈的約雅敬歸降巴比倫3年之後便再次與埃及結盟,發起了反對巴比倫統治的叛亂。於是尼布甲尼撒第二次進攻猶大,並擄去了包括約雅敬和以西結在內的1萬多名俘虜(王下248~20;結11~3)。約雅敬很可能在這次攻勢開始之前就已死(2218193630)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卅六9~10約雅斤是否八歲作王?西底家是他叔叔麼?】

答:1.「約雅斤登基的時候年八歲」(9),下有小字:「王下廿四章八節作十八歲」。猶太人的解經家說:「約雅斤八歲幼雅之年,乃其父王約雅敬(意即神所堅固的)提名他將要繼位為王這時;到了約雅斤(意即神所派定的)執行王權之時,乃為十八歲的年齡。」(8)

    2.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立約雅斤的叔叔的西底家,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王」(10)。在「叔叔」之下有字「原文作兄」,實為叔叔,而在原文用個兄字,這可能表示含有長輩親屬的關係。西底家原名瑪探雅,後來為巴比倫王改各其各叫「西底家」,年廿一歲登基(王下二四1718)。瑪探雅一名,意即神 恩賜;西底家的名,意即神的正義,尼布甲尼撒給他改稱此名,其含意乃在警告他若不忠心,神就會按其正義來裁判他。――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代下三十六9~10  有關約雅斤的年歲,是否在不同的抄本中有不同的記載?】列王紀下248節說約雅斤登基的時候十八歲(經文小字註也說明這事)。許多希伯來文的抄本說他是八歲,列王紀下248節所說的年歲可能是最正確的,因為他在那時已經有了妻子(參看王下2415)――《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六10「過了一年,尼布甲尼撒差遣人將約雅斤和耶和華殿裡各樣寶貴的器皿帶到巴比倫,就立約雅斤的叔叔(原文作兄)西底家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王。」

         ◎巴比倫文獻記載尼布甲尼撒於猶大城外紮營,於西元前597316日攻陷耶路撒冷,俘虜猶大王。這是耶路撒冷第二次被巴比倫攻陷。

         ●「西底家」:字義是「耶和華是公義的」。

         ●「叔叔」:SH 2511,「兄弟」、「親戚」。──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猶大國最後五個王:

倒數第五 約西亞

倒數第四 約哈斯=沙龍

倒數第三 以利雅敬=約雅敬

倒數第二 約雅斤=哥尼雅=耶哥尼雅

倒數第一 瑪探雅=西底家

約西亞(5)

被埃及法老尼哥殺

約哈難 約雅敬(3) 西底家(1) 沙龍(4)

25歲即位,作王11 21歲即位,作王11 23歲即位,作王3月死於任內或被巴比倫王廢 被巴比倫王廢 被埃及法老尼哥廢|

約雅斤(2)

18歲即位 作王3月被巴比倫王廢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猶大末期大事紀:

628 約西亞開始宗教改革,廢除邱壇與異邦偶像 代下 343~7

622 發現律法書,約西亞帶動第二次改革,宣讀律法、除偶像、 守逾越節 王下 223~2328 代下 348~3519

609 約西亞被法老尼哥二世殺死 王下 2329~30 代下 3520~24 埃及廢約哈斯改立約雅敬

605 尼布甲尼撒大規模對西亞地區發動戰爭,第一次圍困耶路撒 冷,擄走聖殿器皿和人員  11~5

601 趁著巴比倫暫時敗於埃及,約雅敬圖謀背叛 王下 241

597 約雅敬死。尼布甲尼撒擄走約雅斤與大批猶太人,立西底家 為王(耶城第二次被擄 5228 代下 3610

589 新任法老亞比里士上任,西底家又想聯合埃及背叛巴比倫   251

588 尼布甲尼撒開始圍困耶耶路撒冷 王下 251

586 耶城被攻陷,西底家被宛眼鎖回巴比倫  45~18 52  41~22

巴比倫所立的行政官被殺,猶太餘民(包括耶利米)逃往埃及 4116~18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卅六10西底家(參王下廿四17;代上三15~16)

問:歷代志上三章十五至十六節:「約西亞的長子是約哈難,次子是約雅敬,三子是西底家,四子是沙龍。約雅敬的兒子是耶哥尼雅和西底家。」列王紀下二十四章十七節:「巴比倫王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代替他作王,給瑪探雅改名叫西底家。」歷代志下三十六章十節:「……就立約雅斤的叔叔西底家,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王。」西底家是約雅斤(耶哥尼雅)的叔叔還是哥哥?

答:西底家是約雅斤的叔叔(王下廿四17)。歷代志下三十六章十節原文的「兄」字,Wordsworth氏說,可譯為「其父之弟」──這就是叔叔。至於歷代志上三章十五至十六節,我們應當知道著者寫家譜的方法。西底家是約西亞的第三子(15)。但是,為何西底家又作其姪耶哥尼雅之子呢?(此節當譯作:「約雅敬的兒子是耶哥尼雅;耶哥尼雅的兒子是西底家。」)因為這裏的兒子。好像中國的嗣君,立叔為嗣,則叔為其子了。這裏是錄各代合法帝王的家譜,西底家是繼耶哥尼雅為王的;所以,就兩記其名。不然則豈有一人在上下節就寫錯了的理。我們明白聖經的體裁,就要少有所疑。―― 倪柝聲《聖經問答》

 

【代下三十六11「西底家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一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

         ●「西底家」:字義是「耶和華是公義的」。

         ◎此時埃及的統治者是尼哥二世(西元前601~595)、森美忒庫二世(Psammeticus II 西元前595~589)、阿普里斯(Apries 西元前589~570)。巴比倫則是尼布甲尼撒統治(西元前604~562)──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11~21西底家事蹟:西底家原名瑪探雅,乃約雅斤的叔叔。

          作者記述西底家在宗教上對神不忠及導致聖殿受搶掠,對這位末後君王生平的記載,與前任的兩位相同;除此之外,作者更強烈地把亡國的責任都歸在他身上。作者重複指出他的失敗:

 1 離棄耶和華(12 14)

 2 不服從先知的責備(12 15~16)

 3 政治上背叛巴比倫(13 17~20)。――《串珠聖經注釋》

         西底家和耶路撒冷的滅亡:本文記錄了在西底家的統治期間,猶大受巴比倫的第三次進攻而滅亡的過程。其中值得關注的是:①神的長久的忍耐(15):因列王的罪惡,猶大早應受到相應的懲戒。但是神一再延後了忿怒,而且不斷差遣使者去警戒他們歸向神。儘管神已經決定除滅猶大,但是“神因為愛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從早起來差遣使者”(15);②神的公義和審判 :對罪惡和惡人神不會永遠忍耐,因為神是公義之神,不能與罪惡共存。從猶大列王的統治中可知,神對不悔改的人即便到了後代也必定報應他們的罪。本文中猶大的滅亡同樣是神對猶大的列王和百姓一直以來累積的罪惡的最終懲戒。從而今天的信徒就能夠確信即使罪惡存在,惡人亨通,但最終會受到公義之神的審判而被剷除(91416;路1216~21);③人類統治者的有限性和耶穌基督:猶大的君王中有幾位以令人刮目相看的善政實現了國泰民安(約沙法,希西家,約西亞等)。但是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人自始至終貫徹了善政。而且即使在他們的當代實現了繁榮和富強,但後來的邪惡的君王將他們的功績一舉推翻,從而持續了惡性循環。總而言之,猶大被巴比倫所滅意味著王國分裂後猶大的350多年的歷史是失敗的歷史。由此,我們不僅看到了人類統治者的有限性而且盼望到了歷史的終末將成為我們永恆的統治者的基督。他是世間任何統治者都無法與之相比的“沒有缺欠的,完全的統治者”,他將給失政和善政不斷迴圈的人類統治歷史劃上句號,用公義和和平統治世界,直到永遠(14513;啟196)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六12「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惡的事。先知耶利米以耶和華的話勸他,他仍不在耶利米面前自卑。」

         「先知耶利米 ...... 自卑」:先知由於忠心耿耿地傳遞神的資訊,多次受奸臣迫害(371~16 381~6),西底家雖曾救他脫離險境,又向他諮詢有關前景的看法,可惜始終沒有依從。――《串珠聖經注釋》

         先知耶利米以耶和華的話勸他: 耶利米勸西底家歸降巴比倫,而不要依靠埃及(218~10),並預言了西底家的悲慘的結局(343)。儘管如此西底家仍然拒絕接受規勸,最終釀成了自取滅亡的慘劇(王下2418~2526) ――《聖經精讀本》

         西底家是猶大國的最後一位君王,他「作王十一年」(11),於主前597~586年執政。在此期間,埃及經歷了尼哥二世(Necho II,主前601~595年在位)、普薩美提克二世(Psamtik II,主前595~589年在位)和合弗拉(Apries,主前589~570年在位)三任法老。巴比倫則由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聖經綜合解讀》

         西底家「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惡的事」(12),包括不肯在神的話語面前自卑(12)、違背誓言反叛巴比倫(13)。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的本質,是因為「強項硬心,不歸服耶和華以色列的神」(13),想努力掙扎、擺脫神的管教。──《聖經綜合解讀》

         在西底家年間,可能受到埃及法老普薩美提克二世(Psamtik II,主前595~589年在位)的鼓動,朝中許多人慫恿優柔寡斷的西底家投靠埃及,與以東、摩押、亞捫、推羅和西頓組成反巴比倫的聯盟(耶二十七2~14),假先知也發表假預言支持(耶二十八2~4),百姓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在盲目的樂觀中,「西底家和他的臣僕,並國中的百姓,都不聽從耶和華借先知耶利米所說的話」(耶三十七2)──《聖經綜合解讀》

         「先知耶利米以耶和華的話勸他」(12節;耶三十四13~22;三十七7~10;三十八2~3),卻多次受逼迫(耶三十七12~21;三十八4~6)。這並非因為神的話語沒有能力,而是因為神的時間已到,所以祂借著先知所傳的話語既是勸誡、也是定罪,神對百姓的管教已經命定了(耶二十五8~14)。同樣,我們忠心傳揚福音,既是恩典的事工、也是定罪的事工,因為神「借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林後二14~16)──《聖經綜合解讀》

         ●「耶利米」:字義是「耶和華所指定的」。此人就是先知耶利米。──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13「尼布甲尼撒曾使他指著神起誓,他卻背叛,強項硬心,不歸服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有關西底家的結局,參看列王紀下二十五章7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他卻背叛」:西底家的外交攻策一向舉棋不定,初期接受埃及的援助,法老尼哥死後則轉而投向巴比倫(5159),最後又破壞誓言,轉與埃及結盟。作者指出這不但反映西底家缺乏政治才能,更顯示他不肯歸服神。――《串珠聖經注釋》

         西底家的攻策和屬靈光景一樣遊移不定,起初接受埃及的援助,法老尼哥死後則轉而投向巴比倫,最後又破壞誓言,轉與埃及結盟。這不是因為西底家缺乏政治才能,而是因為他「不歸服」(13)神,所以他雖然知道不能跟隨人,但他又沒有勇氣來拒絕人,他有膽量和神作對,卻沒有膽量和人作對(結十七12~21)。因此,西底家「背叛」(13)巴比倫王,並不能帶來國家的獨立,因為神的管教早已命定(耶二十五8~14)──《聖經綜合解讀》

         雖然西底家是被迫起誓,但既然是「指著神起誓」(13),就不可背誓,否則就是藐視神。所以神宣告:「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他既輕看指我所起的誓,背棄指我所立的約,我必要使這罪歸在他頭上」(結十七19)──《聖經綜合解讀》

         神的百姓離棄了神,無論是落在巴比倫王手中、還是落在埃及法老手中,結局都是作外邦人的奴僕。但神既然使用巴比倫作為管教百姓的器皿(耶二十五9;二十七6~8),百姓就應該順服神的管教,認罪悔改,等待七十年後的復興(耶二十五12)──《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六14「眾祭司長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穢耶和華在耶路撒冷分別為聖的殿。」

         部分學者認為本節記述的偶像崇拜和聖殿受損是指瑪拿西時代發生的事。他們根據耶利米書,認為西底家時代沒有因偶像崇拜而受到過譴責,而且即使有過偶像崇拜,也沒有盛行。但這一觀點並不正確。因為據以西結書記載,西底家時代不僅百姓而且祭司也深陷在偶像崇拜之中,而且聖殿的院子也被偶像崇拜所玷污(51~785~18141~5) ――《聖經精讀本》

         「犯罪」(14),原文是「背叛、犯罪、不忠」。《歷代志》反復使用這個詞(代上二7「犯了罪」;五25「得罪」;十13「干犯」;代下十二2「得罪」;二十六16「干犯」、18「犯了罪」;二十八19「干犯」、22「得罪」;二十九6「犯了罪」;三十7「干犯」;三十六14「犯罪」),強調對神「不忠」乃是百姓最大的罪,也是他們被擄的根本原因。──《聖經綜合解讀》

         「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14),指在聖殿裡效仿外邦人敬拜偶像(結八3101416),所以他們毀滅的日子不會遠了。猶大的滅亡並非沒有先兆,每一個即將滅亡的世代都是不忠於神、不肯悔改,神只能用審判代替憐憫。──《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六14~21這裏說出猶大被巴比倫擄去的兩個原因:不斷拜偶像,以及沒有讓土地享受七十年的安息。參看利未記二十五章27節的腳註。關於七十年被擄的結束,參看以斯拉記三章8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代下三十六15「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因為愛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從早起來差遣使者去警戒他們。」

         「從早起來」:見耶713注。――《串珠聖經注釋》

         雖然百姓被擄、聖殿被毀的結局已經定了,但神卻沒有撇棄他們,卻「因為愛惜自己的民和祂的居所,從早起來差遣使者去警戒他們」(15)。猶大最後四個惡王年間,神始終沒有停止話語的供應,先知耶利米(耶一3)、哈巴谷在南國事奉,耶利米一直到聖殿被毀後才被帶到埃及(耶四十三5~7);而先知以西結則在被擄巴比倫的百姓中事奉(結一1~3)──《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六16「他們卻嘻笑神的使者,藐視他的言語,譏誚他的先知,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向他的百姓發作,無法可救。」

         「無法可救」:「救」與714的「醫治」原文同屬一字。――《串珠聖經注釋》

         但是,不但西底家竭力擺脫神的管教(耶二十五8~14),百姓也「嘻笑神的使者,藐視祂的言語,譏誚祂的先知「(16)。亞當後裔的天性就是不肯順服神,所以離棄神非常容易、順從神卻非常困難。約西亞的三個兒子、一個孫子,不但不能效法他「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三十四31),在神的管教面前還不肯順服,藐視神「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羅二4),任著自己剛硬不悔改的心,就像陷在泥潭之中,越掙扎、陷得越深,「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二4~5)。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向祂的百姓發作,無法可救」(16),任憑巴比倫徹底摧毀了耶路撒冷和聖殿(17)──《聖經綜合解讀》

         「無法可救」(16),原文是「沒有醫治、無法醫治」。樂意醫治人的神,祂的百姓卻「無法醫治」,這都是人「藐視祂的言語」的結果。雖然「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三17),但「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約三19),所以說:「人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太十二31)──《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六17「所以,耶和華使迦勒底人的王來攻擊他們,在他們聖殿裡用刀殺了他們的壯丁,不憐恤他們的少男處女、老人白叟。耶和華將他們都交在迦勒底王手裡。」

         “迦勒底王”:稱尼布甲尼撒為迦勒底王,須略述巴比倫的歷史,因二者常互用。巴比倫在主前二千年已為強國,與亞述帝國在近東爭霸先後一千年。主前629年,巴比倫總督迦勒底人拿布普拉撒,掙脫了亞述束縛,建立獨立王朝(主前629~539);得瑪代人之助,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複向西遠征,敗埃及,亡猶大,擄百姓等往巴比倫。這是尼布甲尼撒繼他父親為王時期。歷史上將其國稱為迦勒底(Chaldea)或新巴比倫,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後亡于波斯。――《啟導本聖經註釋》

         「使」:可作「帶領」。――《串珠聖經注釋》

         耶和華將他們都交在迦勒底王手裡: 在此迦勒底王就是指尼布甲尼撒。當西底家背叛巴比倫(1711~21),派使節去埃及請求軍事支援時,他便進攻了耶路撒冷。經過長時間的圍攻,最終攻破了耶路撒冷聖殿和城牆,致使猶大走向了崩潰(王下251~7;耶341~10)。此處的“交”是“()交給”的意思,說明外邦的尼布甲尼撒是神懲戒犯罪的猶大的工具。 ――《聖經精讀本》

         「迦勒底王」(17),即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新巴比倫帝國(Neo~Babylonian Empire,主前626~539)是由巴比倫南部的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主前626~605年在位)建立的迦勒底王朝。因此,聖經中常用「迦勒底」來代指「巴比倫」。──《聖經綜合解讀》

         「愛惜」(16)和「憐恤」(17)原文是同一個詞。神「愛惜自己的民和祂的居所」(15),但百姓卻「嘻笑神的使者,藐視祂的言語,譏誚祂的先知」(16),拒絕神的「愛惜」,仇敵也就「不憐恤」(17)他們。今天,神也「愛世人」(約三16),並且借著聖經和聖徒提醒世人:「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約三18)。但是,抵擋神的人也是置若罔聞、我行我素,拒絕神的「愛惜」,結果也將是咎由自取、不蒙「憐恤」。──《聖經綜合解讀》

         ●「嘻笑」:SH 3931,「惡作劇」「玩弄」。

         ●「譏誚」:SH 8591,「嘲笑」。

         ●「無法可救」:原文是「沒有醫治」、「無法醫治」。

         ◎這一段是說整個猶大國,由君王到宗教領袖、百姓盡都敗壞。

         ●「白叟」:SH 3486,「上了年紀的」。聖經中僅出現於此。──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17~21耶路撒冷的失陷:作者對主前五八六年發生的這一幕猶大亡國恨,作出如下的神學反省:

  1 猶大國受到巴比倫人的蹂躪是出於神的准許(17)

 2 猶太人被擄導致應許地享受安息(21)

 3 在作者當日,先知所預言的七十年已過去,波斯已經取代了巴比倫,顯示神的刑罰已經過去了(20~21)。――《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六18「迦勒底王將神殿裡的大小器皿與耶和華殿裡的財寶,並王和眾首領的財寶,都帶到巴比倫去了。」

         「神殿裡的大小器皿 ...... 都帶到巴比倫去了」:這其實也是神保守這一切之法(參但12 17~11)。――《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六19「迦勒底人焚燒神的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裡的宮殿,毀壞了城裡寶貴的器皿。」

         「神的殿」(19)、「城裡的宮殿」(19)都是用耶路撒冷特有的白色石灰石建成的,遇火會被燒成石灰粉。在此之前,百姓已經把聖殿變成了敬拜偶像的污穢場所(結八3~514~16),還在城中各家敬拜偶像(結八10~11)。所以神的榮耀早已離開徒有虛名的聖殿和聖城(結十一23),並且照著自己的公義和信實,允許仇敵燒毀了這有名無實的物質外殼,正如祂早已向所羅門所宣告的那樣(19~22)。將來神也必重建聖殿(拉一~)和聖城(尼一~)──《聖經綜合解讀》

         「城裡寶貴的器皿」(19)都被毀壞了,但被擄的聖殿器皿卻都沒有被損壞,後來都回到聖殿中,神用出人意料的方法保守了自己所使用的器皿和人(但一2;拉一7~11)──《聖經綜合解讀》

         巴比倫軍隊前兩次攻打耶路撒冷(王下二十四110),並沒有大肆破壞,百姓還可以繼續在耶路撒冷居住。但由於百姓毫無順服悔改之意,不停地折騰掙扎,所以神宣告「要以忿怒行事,我眼必不顧惜,也不可憐他們」(結八18),第三次才允許巴比倫人「焚燒神的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裡的宮殿」(19)。這是「耶和華丟棄自己的祭壇,憎惡自己的聖所」(哀二8),也是「耶和華定意拆毀錫安的城牆」(哀二8),好奪走百姓在地上所有的倚靠,不得不順服神的管教,等待七十年後被神帶回(耶二十九10)。耶路撒冷的城牆從此荒廢了一百四十多年,直到尼希米帶領回歸的百姓重建城牆(尼二17)──《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六20「凡脫離刀劍的,迦勒底王都擄到巴比倫去,作他和他子孫的僕婢,直到波斯國興起來。」

         ●「波斯」:字義是「完全的」、「閃亮的」。

         ◎此處就是說神讓猶大國完全毀滅,直到波斯的時候。──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20~21《列王紀》和《歷代志》的作者都沒有在書中署名,無法知道他們是誰,只可從內證推知。《列王紀》的作者可能是一位被擄往巴比倫的猶大人,親歷其事,寫下一個民族因離棄神而受到國破家亡的刑罰;但記下了被囚禁的王獲釋,帶著複國的希望結束全書(看王下二十五27~30及注)。本書作者可能是被擄獲釋回歸故國的一位祭司,把列王的歷史當作一個靈性和道德的教訓來勉勵同代的人,在新生的土地上,瞻望前路,全民團結,塑造一個新國家。因此,被擄是神對罪惡的刑罰,但也是一次極難得到的鍛煉,鈍鐵可以在苦難中煉成鋼,是一次國土的安息,得以恢復力量和生機(利二十六34~3540~45)

“直滿了七十年”:猶大人被擄巴比倫到回國中間只有五十多年。“七十年”有幾個解釋:1,泛指受的刑罰很長,因人一生大約七十歲,三代也是七十年;2,從所羅門的聖殿被巴比倫(迦勒底)的軍隊所毀到猶大人回國後重修新殿,中間剛好70(主前586~516)

無論如何計算,作者用這六個字,說明以色列國土的荒涼安息年數已滿足,現在是重生的開始。――《啟導本聖經註釋》

         猶大人被擄到巴比倫的事件應從兩個方面去理解:①審判期間:百姓被逐出自己的國土,這是神的最嚴厲的審判。因為迦南地是“起誓應許之地”,被認為是第二個大衛彌賽亞降臨並建立榮耀的神政國家的地方(2615)。因此從這裡被逐出對他們來講意味著被神遺棄;②盼望期間:70年的被擄期不僅是受審判的時間,同時也是準備新的盼望的期間。因為神立約不會將他們永遠拋棄,必將讓他們歸回(331~4)。正如土地享受70年安息,孕育著新的耕作,猶大百姓也通過這段時期,潔淨自己,準備迎接新的時代。由此,當信徒遭遇患難時要領悟到神的審判及其所內含的神的恩惠(希望) ――《聖經精讀本》

         過去,希西家勸告北國剩下的餘民:「你們若轉向耶和華,你們的弟兄和兒女必在擄掠他們的人面前蒙憐恤,得以歸回這地」(三十9);但現在,卻是南國剩下的餘民「凡脫離刀劍的,迦勒底王都擄到巴比倫去」(20)。南國猶大根本沒有從北國以色列的滅亡中學到教訓,也沒有從自己的多次被擄中學到功課。猶大人前後分六次被擄往巴比倫:

   1.尼布甲尼撒元年,即主前605(耶二十五1;四十六2),尼布甲尼撒王第一次攻擊耶路撒冷,約雅敬王和部分聖殿器皿被擄(6~7),先知但以理也在這次被擄(但一16)。約雅敬後來被釋放。

   2.尼布甲尼撒七年,尼布甲尼撒王第二次攻擊耶路撒冷,「擄去猶大人三千零二十三名」(耶五十二28)

   3.尼布甲尼撒八年,即主前597(王下二十四12),耶路撒冷城被圍三個月後陷落,約雅斤王和所有的猶大精英被擄(王下二十四14~16),先知以西結也在這次被擄(結一1~2)

   4.尼布甲尼撒十八年,尼布甲尼撒王第三次攻擊耶路撒冷,「擄去八百三十二人」(耶五十二29)

   5.尼布甲尼撒十九年,即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攻陷、聖殿被毀,剩下的百姓大都被擄(王下二十五11)。此時正是中國的春秋五霸剛剛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

   6.尼布甲尼撒二十三年,猶大省長基大利被刺殺後,「擄去猶大人七百四十五名」(耶五十二30)

──《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六21「這就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地享受安息;因為地土荒涼便守安息,直滿了七十年。」

         先知耶利米預言,南國猶大從「約雅敬第四年,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耶二十五1)開始,將被擄「七十年」(21節;耶二十五11~12),補足百姓所沒有遵守的律法規定的70個安息年(出二十三10~11;利二十五2~7)。神的百姓被擄了,但神的旨意卻仍然行在地上;被擄的人失去了安息,但地卻因「地土荒涼便守安息」(21),等候神的醫治,正如祂所應許的:「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14)──《聖經綜合解讀》

          3621 的預言見  2511~14 276~7 2910 

         ◎被擄70年的預言是否完全應驗:如果由耶路撒冷陷落(西元前587)算起,僅僅過了50年。一直到古列王下詔歸回最多也不過59年,所以「七十」一般被認為是形容「長久」的概括位數而已。也有人認為七十年是由聖殿被毀的主前586年到被擄之民歸回重建聖殿完成的516年。另外還有一種看法,認為神賜憐憫使熬練的日子縮短。──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22「波斯王居魯士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

         “元年”。即古列作巴比倫帝國之統治者的第一年(主前538年,但他自主前559年開始已是波斯的國王)。第2223(跟拉一12相同)帶領讀者直接進入以斯拉記的歷史記載中。――《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全書已在三十六21結束,這兩節也見於《以斯拉記》的開頭。放的地方不同,意義也就有了分別。《以斯拉記》是號召餘民來耶城重建聖殿;在這裡,為聖殿有重建的希望歡呼,同時讓後世的人明白,被擄並非民族生命的終結,只要肯回頭離開惡道,尋求神,可以是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耶二十五5)。誰能料到大巴比倫帝國在這期間會如輕煙消逝,新崛起的波斯王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一個帝國)的立國之君古列王會下令釋放所有被擄的各國人民回去!

被擄巴比倫的猶大人在古列王許可下(主前536),有了回國重建家園的希望。――《啟導本聖經註釋》

         「古列」(22)又譯塞魯士、居魯士二世(Cyrus the Great,主前559~530年作波斯王,主前549~530年作瑪代王,主前547~530年作呂底王,主前539~530年作巴比倫王),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建者,主前539年攻佔巴比倫,以巴比倫為都城,翌年改年號為古列元年。先知以賽亞在他登基之前兩百多年,就已經預言古列將成為神所使用重建聖殿和聖城的器皿(賽四十四28~四十五3)。因此,到了時候,神就會負責成就祂的應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22),讓祂的百姓「可以上去」(23),繼續國度和聖殿的計畫。──《聖經綜合解讀》

         古希臘人(如:赫西俄德Hesiod、荷馬 Homer、希羅多德 Herodotus、修昔底德 Thucydides、柏拉圖 Plato、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波利比烏斯 Polybius)的歷史觀是迴圈不息、周而復始的(Cyclical history),認為歷史沒有開始和結束,只是黑暗時代和黃金時代交替出現,古羅馬的史學家(如利維 Livy、塔西佗Tacitus)也用迴圈的歷史觀去解釋文明的崛起和衰落。這樣的歷史沒有目的和應許,只是在等待這個迴圈過去、另一個迴圈開始。而在文藝復興時代,迴圈的歷史觀變得更加普遍(如馬基雅維利 Machiavelli、愛德華·吉本 Edward Gibbon)。但是,聖經所啟示的卻是線性的歷史觀(Linear history),神掌管萬國的更替興亡(賽十5;箴二十一1),把歷史從創世、墮落推向十字架和新天新地。神是歷史的推動者,神的話語是國度和聖殿重建的根據(2122),所以百姓不但照著先知耶利米的預言「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耶二十五11),也照著預言「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當猶大被擄的時候,誰能料到強大的巴比倫帝國會在七十年後灰飛煙滅,而不可一世的波斯王竟然會順服神的吩咐,釋放被擄百姓、資助重建聖殿呢?但本書最初的讀者已經經歷了這一切,並且回想神的預言:「七十年滿了以後,我必刑罰巴比倫王和那國民,並迦勒底人之地,因他們的罪孽使那地永遠荒涼」(耶二十五12)。因此,在神的話語面前,人應當像約西亞一樣「心裡柔軟、自卑」(三十四27原文),而不要像被擄的百姓那樣「藐視祂的言語」(16)──《聖經綜合解讀》

         ●「波斯王古列」:古列王即塞魯士王(Cyrus),是波斯帝國的開國元勳,他取代了巴比倫帝國創立波斯帝國,從西元 559~530年統治波斯;在他之後經歷了波斯十代帝王(長達220多年的統治),而且除了滅巴比倫之外,對外的征戰擴

張也是節節勝利。所以古希臘史家稱他為「波斯之父」。

         ●「古列元年」:指西元前538年。這是古列王統治巴比倫的第一年。539 年波斯圍困巴比倫城,10月底古列王進駐巴比倫,巴比倫帝國宣告滅亡。

         ●「激動....的心」:「激動」的希伯來原文在舊約出現於65處經節, 81次。除了翻譯成「激動」,有時譯為「興起」,意 思是「人的某項行動出於神的主動起意」。聖經中 多次記載當神對各時期列邦的王要求他們執行神旨 意時,就會採取「激動他們的心」,就是叫他們心甘情 願地去照辦。(例: 代上 526 代下 2116  5111 )

         ●「下詔通告全國」:目的是為了將詔書送到不同的猶太群體,不僅是通知住在巴比倫的猶太人,也通知當時住在波 斯帝國各地被擄的猶太人。並且,可以讓他們遇到企圖阻礙聖殿重建的人時有所憑據可以抗辯。況且詔書會收入宮廷的王庫。──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22~23後記──古列下詔釋放猶太人回耶路撒冷建聖殿。有關注釋及與以斯拉記的關係,請參拉11~3。――《串珠聖經注釋》

         是本書的第三部分,即結論部分。有關詳細的內容請參見拉11~4和但9章的註解。――《聖經精讀本》

         22~23節與《以斯拉~尼希米記》的開頭(拉一1~3)幾乎完全相同。因此,《歷代志》和《以斯拉~尼希米記》的作者可能相同;也可能《歷代志》作者為了銜接歷史,特意重複。而這最後的兩節,可以說正是本書的寫作目的。──《聖經綜合解讀》

         ◎此處不僅應驗耶利米書的預言,也和以賽亞書的預言,如  4428  6010 有許多與當時的狀況相當吻合,甚至整個  451~25 都提到古列。

         ◎依照約瑟夫的記載,古列王已經知道  4428 中提到他的名字,所以渴望應驗以賽亞書的預言。

         ◎十九世紀出土的古列銘筒(圓柱)(Cyrus Cylinder)證實當年古列王確實廣發召諭,通令巴比倫帝國內被擄的少數民族可以回歸故土,這文物目前存於大英博物館。

         ◎此處與  11~3 幾乎完全一樣,有學者因此認定,歷代志上下和以 斯拉記、尼希米記是同一作者所寫或所編,但也有可能是歷代志作者為了 銜接這些歷史書而採用重複字句的方式。

         ◎古列善於把自己塑造成被揀選的統治者與解放者,在巴比倫人中他是瑪篤(巴比倫的神)的揀選者;在希伯來人中,他是耶和華揀選的,因此他下詔重建聖殿的動機是很顯然是要討好各民族,鞏固政權。

         ◎此處似乎不是一個結束,反倒是一個開始。應該是作者希望呼籲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能夠開始另一個宗教改革,再創約西亞、希西家甚至所羅門、大衛因為敬畏神而開創的盛世。──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六22~23  身處被擄回歸的時代,歷代志下的作者看到神的應許的實現──】波斯王塞魯士在征服了巴比倫之後第一年,也是聖殿被毀之後第四十八年(3618~19)頒發了這道詔書。以斯拉記講述波斯王頒發詔書,以及猶大的被擄者回國的情形。――《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六23 「“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願耶和華他的神與他同在。”

         在希伯來文舊約正典裡,23節為舊約最後一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在大衛之約中,「殿宇」(代上十七4)原文是「房子、家 בַּיִת」,意思是聖殿;「家室」(代上十七10)原文也是「房子、家בַּיִת」,意思是「王朝」。這是一句雙關語,大衛盼望為神「建造」(代上十七4)一個「家」,也就是建造聖殿;神卻反過來應許將為大衛「建立」(代上十七10)一個「家」,也就是建立王朝。同樣,「為祂建造殿宇」(23),也是對大衛之約的刻意呼應(9~10;代上十七12,二十二10,二十八6),神既然重新為自己「建造殿宇」,也必然重新為大衛「建立家室」(代上十七1025)──《聖經綜合解讀》

         「可以上去」(23),原文是「上去」。第23節是希伯來聖經、也就是舊約原文的最後一節;而「上去 עָלָה」,則是舊約原文的最後一個字。這個有點突兀的結語,明顯不是一個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審判的烏雲並沒有遮掩神恩典和憐憫的亮光,雖然百姓被擄了,但「凡作祂子民的」(23),神始終「與他同在」(23)。神不但管教百姓,更要恢復百姓、造就百姓,正如祂自己所宣告的:「凡稱為我名下的人,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是我所做成,所造作的」(賽四十三7)。因此,《歷代志》的終點,並不是國度的結束,而是「上去」的開始。──《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那位永遠坐在大衛寶座上的彌賽亞基督(詩八十九4;一百三十二11)已經來臨,我們「可以放心」(約十六33),因為這位國度的君王已經勝了世界,「凡作祂子民的」,無論落到怎樣的軟弱、失敗和苦難裡,都可以和舊約的百姓一樣「上去」。神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詩一百一十九89),凡蒙救恩的信徒,都應當順服神的旨意,在神話語的根基上(太七24~27;林前三11~15),積極地「上去」建造教會(太十六18;弗二19~22)。因為創造的神也是歷史的主,祂超乎歷史之上、又貫穿歷史之中,萬國(代上一1~54)都在神的掌管之下,國度和聖殿的旨意絕對不會因著人的退後而停止,也不會被任何的人、事、物所擋住。神既「親口應許,親手成就」(15),就必能把我們建成合乎「神借著聖靈居住」(弗二22)的「聖靈的殿」(林前六19);祂必要「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弗三21)──《聖經綜合解讀》

         ●「天上的神」:舊約聖經中出現過 22 次,其中 17 次出現在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但以理書。就古列王的立場可能這樣表達只是「外交上的慣常用語」,這只是他的「懷柔政策」,相較於之前把巴比倫的「高壓政策」成為一對比。其實古列是一個多神主義者,因為根據文獻記載,他也用很類似的用語稱呼其他神(如太陽神)──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36)

 1 猶大幾位君王;希西家(── 瑪拿西(── 亞們(── 約西亞(── 約哈斯(── 約雅敬()。賢明敬畏神的君王竟生出遠離神的兒子,這樣看來,對神的敬虔能否世襲?基督徒父母對子女的信仰能有什麽影響?

 2 試根據代下34~35 2213~19 3620~25等經文,比較一下約雅敬與其父親約西亞對神及對國家人民的態度。對神的態度能影響一個人的工作表現嗎?

 3 猶大國滅亡是因他們向神背約不忠,還是當時中東政治史上一件無可避免的事?從迦勒底(巴比倫)王及古列王身上可見外邦君王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扮演什麽角色?誰真正掌握政局?

 4 猶大亡國是因為政治領袖()及宗教領袖(祭司長)的罪,還是因人民的罪?見11~16節。以色列的領袖應扮演什麽角色?參耶231~2

 5 猶太人所認識的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 ...... (參尼917),這和猶大國國破家亡的遭遇有衝突嗎?歷代志的作者如何提到神的憐憫和慈愛?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