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約伯記第七章拾穗

 

【伯七1「“人在世上豈無爭戰嗎?他的日子不像雇工人的日子嗎?」

         約伯回答了以利法之後,接上向神申訴。他相信他的苦難來自神,但不明白神何以如此折磨他,以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爭戰」:指兵役或苦工。――《串珠聖經註釋》

         豈無爭戰嗎: 爭戰亦可譯為“事奉”。根據上下文脈,本節也可以譯成“人在世上豈不有事奉之時嗎?”。意思是說,人人都有自己所當行的事,並且也不都得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嗎? ――《聖經精讀本》

         約伯講論的其餘部分此較像是從自言自語轉向對神發出抗議。他再次以人在世上「艱苦的工作」(RSV)為主題,這個字可以意味著服義務役(爭戰,現中「被迫當兵」),所以雇工人可能是外籍傭兵,也有可能是比較一般性的意義。爭戰(=「勞役」)也就是被迫去服勞役。一個人的一生(直譯:日子;參一5)是一段粗重工作的時期。這兩種處境下,難擔的重擔乃是在於這些苦工既不是一個人自己選擇的,也不是為了自己的益處。第一章顯明約伯並不在意艱苦的工作,令他憤慨的是他現在的光景是可羞恥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人在世上豈無爭戰嗎」(1),可譯為「人在世上豈不服苦役嗎」(英文ESV譯本)。「爭戰」(1)原文是「戰爭、服役」,指人生在世,就像服兵役或勞役一樣勞苦。──《聖經綜合解讀》

         「雇工人」(1),指沒有自己產業的受雇勞工,每天要到傍晚收工的時候才能領到報酬(利十九13)──《聖經綜合解讀》

                  ●「爭戰」:「軍隊」、「戰爭」。這裡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如同服兵役(被迫服兵役)。此字也可以作「服勞役」解釋。

                  ●「雇工人」:按日計工資的工人,每天工作後就可以領工資。──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1 爭戰和雇工人】譯作「爭戰」的字眼是指兵役,有時亦指徭役,所羅門強征到腓尼基砍伐樹木的工人就是一例(王上五13~14)。雇工也是有軍事上(耶四十六21「雇勇」)和家務上(利二十五40)的用途。這些人被視作貧民,必須每日發薪水(利十九13)。在巴比倫的創世史詩中,人類是專為執行神明所不願做的卑賤工作(建築神明的居所,以及供應神明食物)而被造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七1~6約伯把他的存在比作(1)服兵役(1)(2)“雇工人”(12)(3)“奴僕”(2)那樣艱苦勞累。――《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感喟人生多勞苦,而自己正是在困苦中。――《串珠聖經註釋》

         1~6節是約伯的自言自語,表達他的痛苦和絕望。──《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認為,人生就像服役者盼望退役回家(1)、奴僕盼望天黑休息(2)、雇工盼望收工領工價(2),沒有多少喜樂,只是辛勞糊口,只想放下重擔。而他不但經過了「困苦的日月」(3),而且終夜失眠(4節;申二十八68)、一身病痛(5),日子飛快地「消耗在無指望之中」(6),不得安息。──《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漸漸的認定神把他當敵人對待,因此他陳述人生就好像雇工的生涯般痛苦,辛苦了一天就等著休息領工錢。但他比一般人還慘,辛苦了一天,晚上卻無法休息,肉體也損壞,看不見任何希望。他求神考慮一下他的生命本質只是一口氣,經不起摧殘,不久就會死亡。這樣說,當然是希望神放過他,讓他不要再受苦了。──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七2「像奴僕切慕黑影,像雇工人盼望工價;」

 

【伯七2~3以色列人因為貧窮而被迫成為雇工人,失去了他的自尊,彷彿已經變成一個奴僕(現中「奴隸」,思高「奴工」)一樣,但約伯在他一天的工作完畢之後,甚至無法獲得休息或工價\cs8的滿足。第3節的觀念與第2節的是交錯排列的。非但沒有工價,反倒只有困苦;非但沒有安息,反倒只有夜間的疲乏。約伯就像傳道者(Koheleth)一樣(傳一1),現實地將人類的存在估算為徒勞無益的。但他卻以不屈不撓的態度,不斷質問,務求獲得答案,也因而蒙保守脫離傳道者的酸味。——《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七2~4奴僕白天工作不息,只有日落後才可得歇息,雇工則到天晚才得工價,故這些人都渴望黑夜的來臨,可是約伯在晚上仍不能安歇,長夜漫漫,苦不堪言。――《串珠聖經註釋》

 

【伯七3「我也照樣經過困苦的日月,夜間的疲乏為我而定。」

                  ●「困苦的」:「空虛的」、「虛妄的」。

                  ●「定」:「計算」、「指定」、「派定」。──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七4「我躺臥的時候便說,我何時起來,黑夜就過去呢?我盡是反來複去,直到天亮。」

         我盡是反來複去,直到天亮: 睡眠可解除一天的疲勞,並且給人安息。然而肉體的極度痛苦反而使約伯覺得黑夜漫漫,故一心盼望日出之際(2867);而當黎明到來時,他又厭惡自己畢露在外的醜態,故又等待夜晚。因此,約伯認為自己已徹底生活在神的咒詛之下。素來施與人的約伯(434),如今卻成為毫無價值的人,甚至淪為萬人的譭謗之靶,我們可以想像那是多麼的痛苦。我們可以透過約伯的苦難來認識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他全然無罪卻為了我們的罪而受到咒詛(310~13) ――《聖經精讀本》

         約伯一下子埋怨那無盡的「困苦的日月」(3),一會兒卻又埋怨生命的「快速」消逝(6),這些話並沒有一點模稜兩可之處。這樣衝突的思想在一個說自己盡早反來覆去(思高「整夜輾轉反側」)的人內心中交織震盪著。這一節經文的一般意義又是很清楚的,雖然其細節給學者帶來難以解決的問題。約伯希望在睡眠中得到釋放,但夜晚對於那忽遭剝奪的衝擊而心情低沉的人而言,是最糟的時候了212。一方面,會失眠;但睡著了更糟(13~15)。——《丁道爾聖經注釋》

                  7描述失眠的狀況。──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七5「我的肉體以蟲子和塵土為衣,我的皮膚才收了口又重新破裂。」

         生動地描繪了約伯所患的惡疾。滿身的蟲子表明瘡已相當惡化了。 塵土: 比喻如同大象的皮膚一般粗糙浮腫的皮膚。 ――《聖經精讀本》

         心理的痛苦與身體的疼痛是分不開的,並且由他對逐漸惡化的疾病所作之冷淡的描述來加強了:「我的肉身穿上蛆蟲為衣,我的皮膚與塵土結成硬塊,渾身長滿疙瘩而流膿」213。——《丁道爾聖經注釋》

                  7破裂之後有一個字中文沒有翻譯,該字的意思是「流動」。在這裡應該是形容血液或者是濃液又由皮膚的破裂處流出。──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七6「我的日子比梭更快,都消耗在無指望之中。」

         約伯用“梭”來比喻生命消失之速。有似我國將人生比作如“白駒之過隙”(從大門的縫中看飛馳的快馬,稍縱即逝)7節更用“一口氣”來形容,使我們想起《雅各書》所說人生有若一片雲霧(14)。約伯在九25~26更把人的一生比作“跑信”的人、“快船”和“抓食的鷹”,都是哀傷生命的短促。――《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梭」:以梭在織布機上的快速移動比喻生命的短暫。

          「指望」:原文有相關含意,或作紗線。

          整節可解作:約伯之生命如梭下用盡了的紗線,生命到了盡頭,就沒有希望。――《串珠聖經註釋》

         梭: 比喻人生的無常,其逝去之快以人的肉眼都不足以識別。 ――《聖經精讀本》

         關於人生苦短的另一個比喻,請見十四1~2。這裏將之比擬成梭,曾經受到質疑,因為這個字很少見,意義也不清楚。有許多變通的方法曾經被提出來,平行體支持將下半節的無指望解釋成從織梭之例證的另一部分,所以新英語聖經譯作「我的日子……到了盡頭,有如斷線」,這個提議早在伊斯拉(Ibn Ezra)時代就已出現。——《丁道爾聖經注釋》

         「梭」(6)是織布機上帶動線的工具,動作迅速,比喻約伯的日子過得很快。「指望」(6)原文也被譯為「繩子」(書二18),是雙關語。第6節的意思是「比梭更快的日子因為希望之線斷了,所以不得不停止」。──《聖經綜合解讀》

                  ●「梭」:織布機上帶動線的工具,約伯用來表示自己生命的消耗比梭的動作更快。

                  ●消耗在無「指望」:有「希望」跟「線」的意思,這裡就變成相關語,一方面說自己失去指望,也暗指自己終將如線終於被快速移動的梭扯斷般的死亡。──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6 梭】本節的語言有些需要澄清。在此譯作「梭」的字眼在其他地方一貫譯作「織布機」。譯作「快」之字眼的基本意義是「輕」,甚至「飄渺」。最後譯作「指望」的字眼又是「紗線」的意思(如:喇合的「朱紅線繩」,書二18)。當時的平臺式織布機是四根柱子照長方形排列,釘在地上。經線按一定的間隔系在兩邊的長棒上,長棒則在柱子之間把紗線繃緊。長棒扣在柱後之時,紗線應是拉緊與地平行,以待紡織。緯線則系於梭上,並以橫杆交替分開經線,使梭可以拉著緯線在其中穿過。緯線就位之後便可以用橛子釘住,使之緊貼前面的紗線。布織成後,經紗就從織布機上割下,只餘下少許紗線系在長棒上。本節的象喻可以如此翻譯:「我的日子比織布機更飄渺,因它在沒有指望/紗線之中結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七6~10他在痛苦中度日如年,覺得人生已經短促,為何仍要充滿悲痛?――《串珠聖經註釋》

 

【伯七7「“求你想念,我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我的眼睛必不再見福樂。」

         約伯的長篇哀嘆──是以對朋友們抗議開始的──已經為更直接對神陳述鋪好了道路。約伯並未祈求恩賜,他也絕不採納朋友們推薦的方法。事實上約伯根本不知道該祈求什麼,那正是他一大部分的折磨。一方面,他只是希望神注意到他而已;不然的話,他一無所有地生下來,也將一無所有地死去(7~10),神是如此徹底地滿足約伯的願望。所以,他感傷地呼求:求𣿫想念,我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但是,在另一方面,就像第11~19節所顯明的,他一切所求的就是要神別管他,對約伯而言,神已經變得如此可怕了。他最深所切慕的仍然是死,因為我的眼睛必不再見福樂。他生命的織線已經斷了(6b),該是神把它剪斷的時候了(9)。——《丁道爾聖經注釋》

         「求禰想念」(7),原文是「求禰紀念」。這是約伯在與三位朋友的辯論中第一次向神禱告。約伯從朋友那裡得不著滿足,就不再對人有什麼奢求,而是把目光和心思轉向了神,求神顧念他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7),轉瞬即逝,所以求神放過他、赦免他(21)──《聖經綜合解讀》

         「我的眼睛必不再見福樂」(7),表明約伯並沒有打算照著以利法「認罪~赦免~蒙福」的「屬靈公式」(17~20),恢復正常的生活(21~26)──《聖經綜合解讀》

                  ●「求你想念」:這是約伯在對話中第一次向神禱告。「想念」是「記念」的意思。

                  ◎這裡可能讓當代的基督徒覺得驚訝的,是約伯在「不確定有沒有永生」(約伯當時對永生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晰)的狀況下居然還是信造物者。這或許能讓我們思考信仰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是不是太用天堂與地獄來威脅利誘人信福音了?──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七7~8對於可以再見“福樂”(如以利法應許他的;五17~26),約伯感到絕望;他只希望自己快快死去。――《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伯七8「觀看我的人,他的眼必不再見我;你的眼目要看我,我卻不在了。」

         你的眼目……我卻不在了: 約伯的歎息一方面表明他對神的盼望,另一方面表明他極度絕望。約伯相信神依然鑒察自己的苦難,這是約伯的盼望;然而,約伯的信仰卻對眼前的苦難毫無幫助。約伯不能否認神的存在,但卻陷入絕望中。 ――《聖經精讀本》

         「禰的眼目要看我,我卻不在了」(8),表明約伯盼望神的眼目再次轉向他,只是恐怕那時他已經死了。──《聖經綜合解讀》

                  ●「我卻不在了」:指「死亡」、「離開人世」。──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七8~10七十士譯本缺了伯第8節,許多現代譯本也將它刪掉;這一節的問題有部分可以獲得解決。對約伯的需要而言,希望能看見神乃是最重要的,他在十九27清楚地說明瞭,並且終於在四十二5得了滿足。但是神必須先看看約伯;同樣地──與五1的順序相反神必須在約伯能夠回答之前呼叫他(參十四15──我們不可能過分誇大這節經文對整卷書的重要性)。既然第910節是強調死亡的結束性──沒有人從那裡回來,節8節似乎是暗示說神自己、以及認識約伯的人,可能很快就會發現太遲了214。——《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七9「雲彩消散而過;照樣,人下陰間也不再上來。」

 

【伯七9~10這裏的意思是,人死後便不再返回地上熟悉的地方。――《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陰間”在此指墳墓(參詩六5),約伯說:“下陰間也不再上來”,不是否定復活(他可能未曾想到此事),只是依一般的經驗,說明死亡將人和現世隔開,人與神的關係必須趁有生命時建立。――《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人下陰間也不再上來」(9),並不是說約伯不相信復活(十四14;十九25~26),而是強調今生的一切死後都將成為虛空(9~10)──《聖經綜合解讀》

 

【伯七10「他不再回自己的家,故土也不再認識他。」

                  ●「故土」:「以往居住的地方」。──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七11「“我不禁止我口;我靈愁苦,要發出言語;我心苦惱,要吐露哀情。」

         約伯深深地感到痛苦和困擾,並老老實實地向神說出自己的感受,以宣洩他失意的情緒。我們若要向神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像約伯那樣,不發過激的言語,不做衝動的舉動,因為這可能傷害他人和自己。當激動的情感淹沒我們時,可以在禱告中公開向神表達。這會有助於你從永恆的角度理解你的處境,並給你更大的能力去積極面對。――《雷建生約伯記解讀》

                  711 中約伯是覺得自己很痛苦,而且快死了,因此就不希望繼續保持緘默,而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全盤說出。──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七11~12對一些人來說,接受這個可悲的事實──死亡是一切的盡頭──然後對自己短暫而徒勞的人生作最好的利用,乃是達觀的。但約伯並不是這樣。他已經很豐富地經歷到:在與神有正確的關係時,生命可以是有意義的,這關係不是靈魂與神之間一種隱藏的、全然屬靈的關聯,而是明確地存在於受造之物的身分上,在家庭、工作與身體健康的實存細節上。只有神能夠維持這個關係,就像只有神能夠賜下一樣。以利法提議(8)說一個人可以確保這個關係,無論是藉著他的義或他的信;以利法錯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七11~21向神提出質詢:人何等渺小,神何必牢牢監視?神若不肯赦罪,等他死了,神會後悔莫及。――《串珠聖經註釋》

         11~16節每一句都充滿了「我」,這是約伯裡面的「我」與神之間的對話。約伯並沒有「禁止我口」(11)、靠肉體撐下去,而是盡情向神傾訴靈裡的「愁苦」、心中的「苦惱」(11)。這並不是「以口犯罪」(10),而是向神「吐露哀情」(11),他始終敬畏神,始終把神當作唯一的禱告物件,恰恰是真正的屬靈。「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祂的人!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一百零三13~14),神完全瞭解約伯的敬虔(8),也體恤人的軟弱有限,所以從來都沒有因此定罪他。我們都常常犯罪,神卻用「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羅二4)來領我們悔改,「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詩一百零三10);但我們卻常常自以為比神更加公義,看見別人的一點錯誤就要定罪、一點軟弱就要論斷。凡是想作「正義鬥士」的人,都要預備「也必怎樣被論斷」(太七2),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太七2)──《聖經綜合解讀》

 

【伯七12「我對 神說:我豈是洋海,豈是大魚,你竟防守我呢?」

         約伯抱怨神限制他的活動,好象惟恐他會擾亂宇宙的穩定。――《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神管轄海洋(參詩899);本節的意思是:神為何要使約伯受困如洋海,嚴嚴對付他,惟恐他如大魚一般擾亂宇宙安寧?――《串珠聖經註釋》

         約伯停止和以利法的對話,直接向神說話。雖然約伯在生活上無可指責,但他開始懷疑生存的價值。從他的觀點可引伸出神不看顧他,即神是不公正的。後來神再次指責了約伯的這種態度(382)。撒但總是利用這些想法讓我們背棄神。像約伯一樣,我們受苦也許並不是我們犯罪的結果,但我們必須小心,不要使犯罪成為受苦的後果。――《雷建生約伯記解讀》

         你竟防守我呢: 這句歎息中有以下三種含意:①約伯陷入對自己存在的意義深深懷疑(17)。約伯充滿絕望的懷疑就是為何要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不論這是對罪的報應還是為了成就更高的目的而進行的錘煉;②即便是在這種疑惑中,約伯依然沒有失去對神的敬畏之心。對約伯而言,神仍舊是守護並掌管其生命的那一位;③可以說約伯是在以懇切的心來求告神恢復他的生命。 ――《聖經精讀本》

         「大魚」(12),原文指傳說中的海怪。「防守」(12),原文是「看守、囚禁」。在古代中東的文化中,「洋海」(12)和「大魚」都代表混沌的勢力,必須被打敗和囚禁,世界才能恢復正常的秩序。約伯在詩歌中使用這比喻(詩七十四13;八十九9~10;一百零四7~9),並不是證實海怪的存在,而是比喻自己只是渺小的普通人,並不是擾害世界的「大魚」(12),何必被神嚴加「防守」呢?此時他還不瞭解,他裡面的肉體的確與「洋海」和「大魚」沒有兩樣,的確需要被神「防守」、對付!──《聖經綜合解讀》

                  ●「洋海....大魚」:在迦南神話中是代表「混亂」的神明。「大魚」是「海怪」的意思,又名拉哈伯詩 8910 

                  ●「防守」:「看守」、「監禁」。約伯認為神用苦難與疾病來監禁他。──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12 大魚被看守】在古代近東傳統中,海洋和住在其中的海怪是混沌勢力的代表,必須被擊敗且鎮壓,秩序才能來到世上。巴比倫創世神話中的神聖勇士瑪爾杜克捉拿了查馬特神,把她囚在牢中,上閂監禁,派兵守衛。烏加列神話中的海怪雅姆則被巴力逮捕,由衛兵囚禁。這種象喻在舊約的詩歌部分亦有使用(詩七十四13,八十九9~10,一○四7~9)。──《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七13「若說,我的床必安慰我,我的榻必解釋我的苦情;」

 

【伯七13~14約伯埋怨神不讓他有安甜的睡眠。――《串珠聖經註釋》

         「解釋」(13),原文是「釋放、減輕」。13~14節是比喻即使好不容易睡著(13),也會受到惡夢的驚嚇(14)──《聖經綜合解讀》

 

【伯七14「你就用夢驚駭我,用異象恐嚇我。」

         以利法自稱在「異象」(13)中得著啟示,約伯卻說自己在「異象」(14)中被驚嚇,與以利法針鋒相對。──《聖經綜合解讀》

                  ●「恐嚇」:「突然的驚嚇」、「突然的驚慌」。由此看來約伯即使睡覺也遭受撒但的攻擊,讓他無法安睡。──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14 被夢所驚嚇】噩夢的來源在古代近東和古典世界中,傳統上被視為邪靈或不友善的神祇。此外古典作者奧維德(Ovid)和普盧塔克的著作,也提及邪靈所導致的夜間恐怖。然而在約伯記七14,導致這些驚嚇的卻是神。巴比倫也有故事談到一個受苦不知何故的人(《盧魯彼勒南默基》),他也是被可怕的凶兆和恐怖的夢境所折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七15「甚至我寧肯噎死,寧肯死亡,勝似留我這一身的骨頭。」

         骨頭: 意指約伯的身體因疾病而骨瘦如柴。 ――《聖經精讀本》

    在這裏所提及的噎死,此較像是夢中的感覺,而不是與約伯肉身疾病有關的窒息感。修訂標準本的譯法,雖然比較是逐字翻譯的,卻是不連貫的,它假設約伯已經在說(就像他將會在第16節說的一樣);他寧可死也不願再繼續受苦。新英語聖經以相當大的自由更清楚地表達出這個想法(思高、現中同)。——《丁道爾聖經注釋》

         「噎死」(15),指窒息而死。──《聖經綜合解讀》

                  ●「噎死」:「掐死」、「窒息而死」。──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15~16 古代近東智慧文學中寧可死亡】美索不達米亞獨特的《悲觀對話》,是一篇描述兩主僕對話的諷刺文學。討論結束時,主人問什麼是好的。奴隸回答說最好是他們二人被打斷頸項,一同丟進河裡。但這些憤世嫉俗的話。並不足以證實美索不達米亞的人受苦之時是抱寧願死亡的態度。──《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七16「我厭棄性命,不願永活。你任憑我吧!因我的日子都是虛空。」

    這一節經文的每個部分都太長了,無法成為一個單一的詩行,尤其是每一部分都有兩個動詞。四個簡短的斷音行代表在韻律上突然的改變。(我的)性命在希伯來文中是沒有的(注意和合本字旁小點)16a節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而不是一個願望,就像在譯文中所表達的一樣。既然他的人生是那麼脆弱而短暫的(「僅是一口氣」,思高;和合本:都是虛空;現中「毫無意義」),既然神正在驚嚇他(13~15),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要神任憑他(16b),任憑他嚥下唾沫(19)。——《丁道爾聖經注釋》

         「禰任憑我吧」(16),指求神不要再理會自己,不要賜福,不要拯救,也不要「鑒察、試驗」(18),由著他去死。這是人類在痛苦之中,對神所說最魯莽的話。──《聖經綜合解讀》

         「我厭棄性命,不願永活」(16),表明約伯敬畏神,並不是為了永遠活著,更不是撒但所指控的交換利益(9~11)。「永活」(16)和「永生」(申三十二40)原文並不相同,「永活」只是「永遠活著」,而「永生」不只是「永遠活著」,不只是說到時間,更是說到生命的性質。「永生」就是在基督裡面神的生命,不僅在時間上是永久的,在性質上也是聖潔、完美的:「認識禰——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禰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十七3)。因此,我們都應當反省自己的信仰:我們所尋求的是「永生」,還是「永活」?是害怕地獄,還是害怕與神隔絕?是嚮往天堂,還是嚮往與神永遠同在?──《聖經綜合解讀》

                  ●「你任憑我吧」:要求神不要理會他(不用賜福、拯救),就讓他死吧。──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七17「人算什麼,你竟看他為大,將他放在心上,」

         這與詩841443;來26~8的內容相同。然而,就其動機和意圖而言,約伯的告白卻不同於詩篇與希伯來書。約伯是在埋怨神懲戒如此微不足道的人;而詩篇與希伯來書則頌贊神竟施恩典眷顧卑賤之人。 ――《聖經精讀本》

 

【伯七17~1917節的語句與詩篇八篇太類似了,不可能是個巧合,至於哪一個在先,學者們有分歧的看法。許多人認為約伯是在扭曲一首詩歌,將它改編成諷刺的詩文。他非但沒有因為人類是神在世界上最佳的傑作,這種尊貴的身分而歡喜快樂,他反倒感覺神對人的看顧是造成他們痛苦的真正原因。他只希望神能夠給他一刻鐘的隱私權(19)。約伯非但沒有感覺與神隔離,他反倒敏銳地察覺出自己處在祂不斷的鑒察之下。在舊約聖經其他地方,信靠的人在「神是他的鑒察者」(詩一二一4)這個思想中找到安全感;但是對約伯來說,神持續不斷的察看218卻有著不吉利的結果,就是拿他當一個討厭的人與障礙物來對待(20)。——《丁道爾聖經注釋》

         約伯在痛苦之中,認為自己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7),「人算什麼,禰竟看他為大,將他放在心上」(17~18),把他當作攻擊的「箭靶子」(20),甚至讓他無法喘息片刻、「咽下唾沫」(19)。但約伯所不知道的是,雖然人確實渺小,但靈魂在神眼中卻是何等寶貴:「人算什麼,禰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禰竟眷顧他!禰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詩八4~5)──《聖經綜合解讀》

 

【伯七18「每早晨鑒察他,時刻試驗他。」

                  ◎約伯認為自己不是什麼大怪獸,神用不著這樣對待他,也不用時刻試驗監督他,讓自己甚至無法鬆一口氣。就算是自己犯了罪好了,其實也不影響神的存在,何必這樣嚴格的處罰呢?何不赦免也就算了?──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七19「你到何時才轉眼不看我,才任憑我咽下唾沫呢?」

         “咽下唾沫”。這用語的意思是“只此一刻”。――《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任憑我咽下唾沫”:為亞拉伯俗語,等於我們說:“讓我透一口氣”或“給我片刻”。――《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任憑我咽下唾沫」:即讓我有片刻喘息的機會。――《串珠聖經註釋》

         「禰到何時才轉眼不看我」(19),意思是盼望神不再把他「當仇敵」(十三24)。約伯承認神是「鑒察人的主」(20),盼望神的眼目看顧自己(821),但不想被神當作「仇敵」來「鑒察、試驗」(18),而是當作「密友」(二十九4)來「尋找」(21)──《聖經綜合解讀》

                  ●「任憑我咽下唾沫」:這是阿拉伯俗語,意思是「喘一口氣」,而不是「死亡」。約伯是求神暫時不要關注他,讓他至少可以喘口氣。──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七20「鑒察人的主啊,我若有罪,於你何妨?為何以我當你的箭靶子,使我厭棄自己的性命?」

         約伯把神當成高高在上的旁觀者。他感到神像是他的敵人,毫無憐憫地看著他在痛苦中掙扎。我們知道,神確實在察看我們身上發生的一切。但我們不該忘記,神絕不僅僅用挑剔的眼光鑒察我們,神是懷著深情在看著我們,祂的目光充滿慈愛。――《雷建生約伯記解讀》

         我若有罪,與你何妨: 約伯的此番告白有兩種含意:①作為微不足道的被造物,約伯自身的罪絲毫也不會影響至大至高的神(1453)。可以說,約伯的這種告白極其犀利地洞察了造物主和被造物的本質,卻沒能認識到罪的嚴重性。神全然無罪且恨惡罪;②約伯歎息神對自己的要求是他無法企及的。然而,約伯的這種想法帶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這世上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310),惟有耶穌基督的恩典才能成就義(310)。這就是聖經的大主題< 緒論,有關因信稱義的理解>。――《聖經精讀本》

         「我若有罪,於禰何妨」(20),意思是即使自己犯了罪,反正很快會死(21),不會妨礙神的榮耀(20節;詩一百四十五3)──《聖經綜合解讀》

         「使我厭棄自己的性命」(20),也可譯為「為何我已成為禰的重擔」(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和他的朋友們似乎都太過高舉神的偉大高超,以致沒想過神其實很可能關注一個人的存在與生活。有時其實不是地位差距的問題,有愛在其中狀況就不一樣了。──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20 鑒察人的】按照古代近東的用法,神明觀看世人通常是作為保護者。最接近的對應例證大概是文獻不時提及,作為觀看者的上古七哲。聖經也是通常將耶和華形容為以色列的看顧保護者(申三十二10;詩十二7,二十五20,三十一23,四十11,六十一7)。但約伯在本節之中,卻視神為人類的監視者而非保佑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七20~21約伯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但質疑神為何不饒恕他,在他逝世(“躺臥在塵土中”)前盡快饒恕他。――《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伯七21「為何不赦免我的過犯,除掉我的罪孽?我現今要躺臥在塵土中,你要殷勤地尋找我,我卻不在了。”」

         本節反映約伯仍深深相信神的慈愛──神會為因對約伯的苛刻要求而後悔(但恐怕到時會太遲了)。――《串珠聖經註釋》

         「為何不赦免我的過犯,除掉我的罪孽」(21),並不是約伯承認犯罪,否則他早已按照以利法的「認罪~赦免~蒙福」公式(17~20)重獲祝福(21~26)。約伯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所以經常為已知之罪和未知之罪獻祭(5)。但他卻不知道這次到底犯了什麼罪,甚至連獻祭也不管用,神竟然始終不肯赦免,以致他遭受如此沉重的苦難。──《聖經綜合解讀》

         「現今要躺臥在塵土中」(21),比喻即將死亡。「禰要殷勤地尋找我,我卻不在了」(21),原文是「禰要尋找我,我卻不在了」(英文ESV譯本)。約伯覺得自己快要死了,神若不趕快赦免他,恐怕就來不及了。約伯已經「厭棄性命,不願永活」(16),所以並不是在臨死之前求神醫治,而是盼望臨死之前得蒙赦免過犯、除掉罪孽(21),與神恢復正常的關係。約伯在苦難中所關注的,始終是他與神之間的「密友之情」(二十九4);這並不是因為他的堅韌和剛強,而是因為「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傳三11)。認識神、與神同在,乃是按著神的形象被造的人靈魂深處最大的需要,因此,寒風越發凜冽,人就會把大衣裹得更緊!──《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對以利法的第一次回應結束了。雖然以利法的說教並不能正面地幫助約伯,反而成了對約伯的論斷(8;五17)。但以利法這個工具在神手中的用途,卻是讓約伯自忖「沒有違棄那聖者的言語,就仍以此為安慰,在不止息的痛苦中還可踴躍」(10)。就是這一點「安慰」和「踴躍」,把約伯從絕望求死的自憐中(371121)帶了出來,激發起向神述說的勇氣(11),使他在痛苦消沉之中(11~13),仍有勇氣不斷地轉向神(17~21)。但神並沒有到此為止,祂還要使用第二個工具,啟發約伯進一步思考。三位朋友一次又一次地把約伯催逼到神面前更深地思考,一步一步地接近神的心意。神也會在我們的生命中安排各種工具,催逼我們不斷與神對話,在禱告中領會祂要在我們身上做成的工作。當我們抱怨別人的空乏教條時,有沒有想過那就是神打發來激發我們的「以利法」呢?──《聖經綜合解讀》

                  ●「殷勤地尋找」:原文是「懇切的尋找」的意思。

                  ◎約伯可能根據以前的經驗認為神跟他的關係特殊,所以神未來會「懇切的尋找」或「殷勤的尋找」約伯。我們跟神之間有這樣明確的關係嗎?我們有這樣的自信嗎?──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7)

 1 那些人會受「白日不能睡,晚上不能眠」的痛苦(1~6)呢?教會應如何關心他們呢?

 2 朋友對約伯的誤會只加深他的痛苦,他雖向神發牢騷(12~21),但心中對神是否還有一絲希望?由此看來,人在痛苦中如何才能緊緊靠神?

 3 約伯在17節的話與詩84有什麽不同重點?神的公義和慈愛對你產生什麽影響?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