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第八章拾穗 【伯八1】「書亞人比勒達回答說:」 約伯的另一友人比勒達發言。他不理約伯痛苦的呼喊,反施冷酷的責備。他不相信神會不公平,約伯兒女乃因罪而死亡。約伯須謙卑痛悔向神認罪,才能脫離苦難。 以利法根據所見的異象發言,重心為神的啟示,比勒達則以古人的智言慧語為依憑,道理本諸傳統的經驗和智慧。比勒達力言犯罪乃人受苦之因。他深信約伯有罪,責他說話太狂妄。他的談話分三部分:1,確認神的公正(2~7節);2,引述古人的智慧(8~17節);3,結論(20~22節)。――《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神公義無私:另一位朋友比勒達發言。――《串珠聖經註釋》 比勒達稱約伯的言語為「狂風」(伯八2),以約伯為狂妄.他堅持神對待他的方法,都是正直的.約伯的受苦,適足以證明他的罪惡;如果約伯歸向神,就會凡事順利了。 約伯在質疑神的公義時仍聲稱無辜,令比勒達很不滿意。比勒達有關神公義的論點的基點是對的,但他對神公義的概念卻是錯的。比勒達的論點是:神不可能不公義,神必不懲罰義人;因此,約伯一定是不義的。比勒達認為,運用他的論點時沒有例外。像以利法一樣,比勒達也錯誤地認為,人們只是因為犯罪而受苦。比勒達甚至比以利法還欠缺同情心。他說約伯的兒女是因為他們所行的惡而死的。有關比勒達,請參28章的附表。――《雷建生約伯記解讀》 「比勒達」(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困惑的愛」。朋友們希望以利法的長篇講論可以使約伯啞口無言,沒想到以利法說了多少(四1~五27,共48節),約伯就回了多少(六1~七21,共51節),所以比勒達說:「這些話你要說到幾時」(2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八1~3】約伯與他朋友們之間的不一致,在比勒達的第一篇講論中變得更為擴大。他並不是像以利法一樣謙恭有禮地開始的,而是粗魯地指控約伯是一個饒舌的人,猛烈但卻空洞(2b節)。摩法特的譯文──「兇猛而混亂的言語」──是相當引人注目的。 比勒達在他有關神與人的講論中作客觀的分析,結果呢?他就成為一個靈巧但膚淺的思想家,他是一個道德家。在他簡單的神學中,每一件事都可以根據兩種人來解釋──完全人(ta{m,20a節;伯一1所用的)與鬼祟的惡人(h]a{ne{p,13b節);在外觀看來是一樣的,但神卻把他們分開來,使一個興盛,另一個毀滅;他並且暗示說事情永遠都是這樣,不然就是懷疑神的公平。——《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八1~7】“比勒達”。同情心較以利法薄弱,他暗示約伯眾子被殺是由於他們的罪(4節)。他對約伯受苦的診斷基本上跟以利法一樣;即約伯是由於自己的罪而受苦(5~7節)。“書亞人”。亞拉伯人書亞的後裔;書亞是亞伯拉罕與基土拉生的兒子(創二五2)。――《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責備約伯言論偏激、空洞無物,力證神的公義,表明惡有惡報,約伯的苦難也許出於他兒女犯罪之故,然而他若謙卑、自潔,必再蒙神的憐憫。――《串珠聖經註釋》 ◎比勒達的立論與以利法一致,但言論更直接犀利,認定約伯的兒女犯罪,約伯也犯罪,要求約伯悔改。──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八1~22】本文是比勒達的第一輪辯論,表明約伯與朋友之間的反目和對立日趨嚴重。以利法彬彬有禮、小心翼翼地引出了序言(4:1~5),相反,比勒達則不由分說地以非難的口吻開始了辯論。比起以利法,比勒達的辯論絲毫沒有進展,反而令人覺得更加固守淺顯而簡單的邏輯。比勒達認為,現實中的許多人可分為“完全人”(20節)與“不敬虔人”(13節),神的公義將會藉著完全人的興旺或不敬虔人的災難得以實現。我們可以稱比勒達為道德主義家,但最為適合他的還是“律法主義者”(8~10節)。這類人通常忘記律法的真諦與本意,而拘泥於陳腐的形式,容易盲目跟從傳統的權威(太15:3;可7:8;西2:8)。――《聖經精讀本》
【伯八2】「“這些話你要說到幾時?口中的言語如狂風要到幾時呢?」 狂風: 意指約伯的話粗鄙狂妄,隱含著對約伯的責備。 ――《聖經精讀本》 「口中的言語如狂風」(2節),與約伯所說的「絕望人的講論既然如風」(六26)針鋒相對,是責備約伯的言語對神不恭敬。──《聖經綜合解讀》 【伯八3】「神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 雖然比勒達口口聲聲說公義,但他並沒有認識其真正的含意。不僅如此,他還標榜自己極為幼稚、律法化的神觀,他毫不猶豫地駁斥了約伯。比勒達未曾理解約伯“苦難怎會臨到完全人?”的苦惱。然而,我們可以藉著耶穌的話解決約伯的問題:①人生的所有苦難皆在神的主權之下。對“誰的罪使人生來就瞎眼”這一提問,耶穌回答說“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榮耀”(約9:1~3)。這意味著神的榮耀將會藉著眾人的苦難而得以彰顯;②世人都在罪的轄制之下。苦難是罪的結果,世人皆受苦難的事實證明,在亞當裡面世人都已墮落了(羅5:12);③並且,苦難的目的也在於錘煉神的兒女 。 ――《聖經精讀本》 「神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3節),比勒達高舉神的「公義」,卻忽略了神的憐憫,其實是用人膚淺的神學去限制神。「耶和華有恩惠,有公義;我們的神以憐憫為懷」(詩一百一十八5),祂為了挽回走迷的罪人,甚至用「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彼前三18)。如果「公義」就是立刻懲罰罪孽,地上還有幾人能活到今天呢?──《聖經綜合解讀》 ●「偏離」:「彎曲」。 ●「神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這是約伯三友的立論主軸,不過他們大概是認為「神不能須臾偏離絕對公義的準則」,而不是廣義的「公義」。──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八4】「或者你的兒女得罪了他,他使他們受報應。」 直接證明了比勒達的辯論只是主觀看法,並沒有依據正確的客觀判斷。因為,1:5曾論到約伯為兒子們作出的好行為。 ――《聖經精讀本》 約伯非常關心兒女的靈性,經常為他們獻祭贖罪(一5),失去兒女是他極大的傷痛。但比勒達卻斷言有果必有因,無端揣測「或者你的兒女得罪了祂;祂使他們受報應」(4節),無疑是雪上加霜。實際上,苦難並不都是因為當事人的罪,也可能「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九3)。──《聖經綜合解讀》 ●「或者」你的兒女:「如果」、「假設」。──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八4~7】約伯沒有說過這些話,他相信神的公平,但他無法看見。書亞人在約伯無法回答的問題中看出危險的暗示來;因為神的行動是配合人的行為,他能夠回溯出理由來,一定是約伯的兒女犯了罪。這是逐漸接近事情的核心了,因為約伯曾經非常關心這一點,並且為了他們的罪(甚至是隱藏的罪)而獻祭贖罪(伯一5)。比勒達並不認識赦免的可能性,沒有什麼可以介入罪與其後果之間。唯一的選擇就是清潔正直(6a節;第二個字是在序言中用來指約伯的一個字)。在這個基礎上,約伯可以尋求神,就能獲得賞賜,神必使約伯富足(和合本、修訂標準本之起來的另一可能譯法),恢復屬他的財產222。——《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八5】「你若殷勤地尋求神,向全能者懇求;」 「向全能者懇求」(5節),意思是請求赦罪。──《聖經綜合解讀》 【伯八5~7】除了比勒達之外,以利法和瑣法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論(5:17~26;11:15~19)。正如約伯日後經歷的(42:10),這些言語內包含著真理。然而,比勒達在主張此思想時,卻誤會了以下三點:①他認為只要約伯悔改,便會蒙祝福。然而,約伯本人卻堅信自己是完全的;②主要從物質層面把握了約伯的痛苦。然而,約伯是因似乎被神離棄了而感到痛苦(7:11),即便物質的祝福又臨到了他,但對神的認識沒有長進,痛苦也就會持續;③他的言論基於極其簡單的原理,他公式化地認識神,僅僅將神視為因果報應的主體。 ――《聖經精讀本》
【伯八6】「你若清潔正直,他必定為你起來,使你公義的居所興旺。」 神兩次稱讚約伯:「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一8;二3),但比勒達卻按著自己的邏輯由果循因,論斷約伯沒有「殷勤地尋求神」(5節),並不「清潔正直」(6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八7】「你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 「你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7節),這只是比勒達的臆想,並不是真理的原則,但卻被一些人當作勵志成功的金句、建立巨型教會的應許。他們按照比勒達的建議,用「尋求神」和「清潔正直」來交換「興旺」(6節)、「發達」(7節),恰恰證實了撒但的指控:他們「敬畏神,豈是無故呢」(一9)。實際上,神最後責備了比勒達似是而非的議論(四十二9);而約伯所尋求的,根本不是物質的興旺發達,而是與神恢復「密友之情」(二十九4)。──《聖經綜合解讀》 【伯八8】「“請你考問前代,追念他們的列祖所查究的。」 人的道理越幼稚,就越愛高舉傳統,以為只要訴諸傳統,就能帶上權威光環。比勒達自己缺乏理論深度,就抬出古人的教訓當作權威(8節),「拉大旗作虎皮」。──《聖經綜合解讀》 ●「考問」:「詢問」、「尋求」。 ●「查究」:「探究」、「研究」。──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八8~10】比勒達以先人的教訓為權威,期望約伯會聽他們智慧的話。――《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比勒達考察過往歷史及經驗,一再指出惡有惡報的不變法則。――《串珠聖經註釋》 就像經常發生的一樣,論據越弱,陳述得越有確信。比勒達訴諸於古代的智慧,彷彿他正在說的是普通常識一樣。在這一小段中,有著輕微之諷刺文學的筆觸;約伯記的作者在此似乎要暗示出他這本書的目的之一:要質疑這類的傳說,打敗那盲目地持守它的人。比勒達與約伯從相同的起點開始:我們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兒(9b節;參七7、16);但他們卻是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兩個人都承認:我們一無所知。一個人有限的經歷必須由過去所累積的經歷來擴大,或更好是由黃金時代起初較純的智慧來擴大223。追念224列祖225的尋索結果,是可靠知識的來源。——《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八8~10 傳統訓誨在古代近東智慧文學中的重要性】美索不達米亞很多智慧文學和聖經其他經文一樣(伯十五18;申四32;以及次經《德訓篇》八9),都強調古人智慧的重要性(如:巴比倫神義論〔Babylonian Theodicy〕、《盧魯彼勒南默基》〔即「我要讚美智慧的主」〕,和各種蘇美箴言)。在美索不達米亞傳統中,稱為阿普卡盧(apkallu)的上古七哲是智慧的持有人,將智慧和文明的科技帶給世人。貝羅蘇斯(Berossus)的作品中,洪水前七哲蒙授全體的啟示知識一語,就反映了這個傳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八9】「(我們不過從昨日才有,一無所知,我們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兒。)」 比勒達承認自己「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兒」(9節),但卻不承認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以為只要倚靠長壽的古人的經驗,錯誤積累多了,就可以變成真理。──《聖經綜合解讀》 【伯八10】「他們豈不指教你、告訴你,從心裡發出言語來呢?」 ●從「心裡」發出言語:「理性」、「內心」、「知識」。──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八11】「“蒲草沒有泥豈能發長?蘆荻沒有水豈能生發?」 比勒達指出人若沒有了神,就象制紙用的蒲草無水又無泥,無法生長;生命本身的力量像蛛網一樣脆弱,像爬牆的蔓子很易連根拔除(17節)。沒有了神,人間歡樂短暫可笑(19節)。約伯須認罪才可得福(21~22節)。――《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蒲草和蘆荻: 生長於池塘或沼澤地帶的植物,若沒有水幾天之內就會枯乾。這兩種植物喻指“不敬虔的人”,“泥”和“水”則各自比喻“世上虛妄的盼望”及“虛妄的依靠”。以樹木為素材的比喻見於聖經各處。蒲草與蘆荻與詩1:3中“栽在溪水旁的樹”相對比,與耶17:6中“沙漠的杜松”相一致。 ――《聖經精讀本》 「蒲草」(11節)生長於埃及的尼羅河沿岸,迦南地也很常見。「蘆荻」(11節)是「蒲草」的別名。蒲草可以長到3米多,但若缺水,就會迅速枯萎。「蒲草沒有泥豈能發長?蘆荻沒有水豈能生髮」(11節),意思是「忘記神的人」(13節)既然離棄神,就會像蒲草離開泥和水一樣很快枯乾(13節)。──《聖經綜合解讀》 ●「蒲草」:多生長於埃及南部的尼羅河沿岸。巴勒斯坦北部與濱海平原也相當常見。 ● 8:11~13 是表示神之於人,正如同泥之於蒲草,水之於蘆荻一樣。人離棄神就如這些植物離開水一樣,會很快枯乾。這就暗示約伯以前的財富與家業是因為離開神而毀滅。──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八11~12 蒲草的比喻】蒲草不獨用於埃及,巴勒斯坦也有使用蒲草。烏加列文獻描述蒲草產於薩瑪克湖(Lake Samak)的沼澤地帶。蒲草的用途有很多,包括籃子、席子,和書寫用的蒲草紙。蒲草可以長得很高,有時超過十呎,但一旦缺水,便迅速枯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八11~19】稱約伯為“不虔敬”(直譯作:不信神)的人,又指約伯的辯護如“蜘蛛網”那麼脆弱,只會加添他的痛苦。――《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不敬虔的人像發旺生長的蒲草,很快枯槁;他所倚賴的並不可靠,終必湮沒。――《串珠聖經註釋》 作者並沒有把比勒達塑造成不重要的小人物,這是他的部分技巧。他說的話陳述得非常好,並且是用最好的詩歌寫成的。他跟著對惡人的毀滅所作的描繪是非常出色的,這跟以利法在伯五17~26對善人所作的愉快的描寫恰成一對。 它是以修辭疑問句開始的:蒲草沒有泥,豈能發長?226即使有非常繁茂的葉子,但除掉寶貴的水氣,它們就比百樣的草先枯槁(12b節)。相關的材料再次被詩歌給分散了,硬要把它們湊在一起,會冒瀆作者的藝術。所以,他在16節繼續描述不虔敬人(13節)227的蔓延。首先,「他在日光之下帶著汁液而膨脹」(德里慈),「他們吸枝228爬滿了他的園子」(16節)。這類的繁盛並不比蜘蛛網好(14b節),他自己的社浛(本地,18節)將會否認他,除非「我沒有見過你」這句話是代表神的棄絕(參太七23)。在這裏的本地這個字似乎往回連到七10,多少帶有惡意地暗示:約伯的前景就像惡人的一樣。——《丁道爾聖經注釋》 人的道理越膚淺,就越喜歡煽情,以為只要修辭夠好,論證就有力量。11~19節是非常出色的詩歌,比勒達對惡人的描繪與以利法對義人描寫恰成一對(五17~26),但這種因果報應的簡單模式,只能出現在詩歌之中,與複雜的人生現實並不相符。文采雖然斐然,但卻空洞無物。──《聖經綜合解讀》
【伯八11~22】比勒達描述將要臨到惡人的患難和滅亡,就像從文學百科全書選取金句而進行羅列。但對像約伯這樣陷入困境的人而言,只能是陳舊甚至是殘忍的理論。 ――《聖經精讀本》
【伯八12】「尚青的時候,還沒有割下,比百樣的草先枯槁;」 【伯八13】「凡忘記神的人,景況也是這樣。不虔敬人的指望要滅沒,」 【伯八14】「他所仰賴的必折斷,他所倚靠的是蜘蛛網。」 蜘蛛網: 比喻惡人所倚靠之世界的虛無,指出約伯所遭受的苦難必是因他不仰望神、行不義的結果。 ――《聖經精讀本》 ●「蜘蛛網」:原文是「蜘蛛的房子」,跟後面的「房屋」相呼應。──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八14~15】比勒達錯誤地認為,約伯是信靠神以外的其他保障,所以他指出約伯所信靠的必將倒塌(“他所仰賴的必折斷”)。安全感是人生的一項基本需要,人們會不惜一切去尋求保障。然而我們的金錢、財產、知識和人際關係終會失去和變為無用,只有神才可以給我們永久的保障。你生命中尋求的保障是甚麼呢?它們是恒久的保障嗎?若你以神作為你生命的保障,那麼你便不會被不安的感覺侵蝕。――《雷建生約伯記解讀》 「蜘蛛網」(14節),原文是「蜘蛛的房屋」,與後面的「房屋」(15節)對應。比喻惡人的倚靠就像蜘蛛網一樣脆弱。──《聖經綜合解讀》
【伯八15】「他要倚靠房屋,房屋卻站立不住;他要抓住房屋,房屋卻不能存留。」 【伯八16】「他在日光之下發青,蔓子爬滿了園子。」 ●「發青」:「濕潤的」、「多汁的」、「新鮮的」。──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八16~19】比勒達繼續將惡人的昌盛與悲慘的結局,公式化地比作藤蔓的快速成長與瞬間的衰敗,不僅固守因果報應的原則,同時論斷約伯是罪人。在這裡,我們可以再一次感受到失去真正的生命力與愛心的教義所帶來的可怕後果 。 ――《聖經精讀本》 16~19節把「不虔敬人」(13節)比喻為爬牆的蔓子,看起來非常茂盛,但卻很容易被連根拔除。「道中之樂」(19節),意思可能是「腐爛在路上」,被別的植物取代。──《聖經綜合解讀》 ● 8:16~19 中惡人被比喻為迅速生長的蔓子,看起來茂盛穩固,但很容易就被拔除無人紀念。──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八17】「他的根盤繞石堆,紮入石地。」 【伯八17~18】惡人的倚靠猶如根繞石頭而生,往石地下伸展,但時候到了,終被除滅。――《串珠聖經註釋》
【伯八18】「他若從本地被拔出,那地就不認識他,說:我沒有見過你。」 【伯八19】「看哪,這就是他道中之樂,以後必另有人從地而生。」 “道中之樂”。大概是一句諷刺的話,意思是惡人只能指望災難中的“喜樂”。――《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他道中之樂”:也可譯為“他(蔓子)的生命奇短”,雖有歡樂也極短暫。全句語含諷刺。――《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這就是他道中之樂」:惡人所有的快樂十分短暫。――《串珠聖經註釋》 【伯八20】「神必不丟棄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惡人。」 最後三節為比勒達陳詞的總結,重申神是公正的,約伯若能聽他的勸告,善人必得福,惡人必遭報應。――《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若極端地發展本節的邏輯,便會招來一個連耶穌基督的自我犧牲都只是罪之代價的錯誤結果。若真如此,比勒達就站在了猶太領袖的立場,他們曾嘲弄耶穌說“他依靠神,神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太27:43)。而約伯則因無法認識臨到自己的苦難之原因和意義,陷進了無法解脫的矛盾糾葛之中。然而,他若認識了全然無罪,卻為罪人成為犧牲祭的耶穌基督,可能就會甘心樂意地承受這苦難。 ――《聖經精讀本》 「神必不丟棄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惡人」(20節),這句話並不能當作公式到處套用。比勒達的邏輯繼續發展下去,實際上就是猶太領袖們在十字架下對主耶穌的戲弄:「祂倚靠神,神若喜悅祂,現在可以救祂」(太二十七43)。──《聖經綜合解讀》 ●「扶助」:「支持」、「扶持」。──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八20~22】總結:約伯若悔改歸正,神必定賜福。――《串珠聖經註釋》 比勒達沿著智慧教訓常見的路線,將他對惡人與義人相反的命運所作的分析撮要起來。枯萎之草與繁茂之樹的比較是常見的比喻,那些信靠耶和華的人就像在灌溉河道旁繁茂的農園一樣(詩一3,讀作集合名詞),信靠自己的人就像沙漠中矮小的灌木一樣(耶十七6)。完全人(20節)的歡呼聲,必因神恩典的額外證明──他的仇敵的降卑(22節)──而提高。——《丁道爾聖經注釋》 20~22節聽起來是正面的勸勉,實際上是斷言約伯就是那「邪惡人」(20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八21】「他還要以喜笑充滿你的口,以歡呼充滿你的嘴。」 ◎比勒達的立論保守,又因為約伯遭遇苦難而認定約伯犯罪,但至終他還是希望約伯悔改,重得豐富,因此 8:21~22 中他還是用正面的方式結束他的講論。──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八22】「恨惡你的要披戴慚愧;惡人的帳棚,必歸於無有。”」 「披戴慚愧」:作者把「慚愧」比喻為一種衣服,惡人披在身上,人人都看得見。――《串珠聖經註釋》 比勒達是神用來對付約伯、造作約伯的第二個工具,他的觀點與以利法相同,但修養卻差了不少。他簡單地把人分成「完全人」和「邪惡人」,堆積修辭來描述「不虔敬人」(13節)的下場,認定約伯就是應當悔改的「惡人」(22節)。患難見真情,但真情未必是真理。比勒達不遠千里地來表達同情,一旦發現約伯不肯接受自己的觀點,竟然轉而妄加揣測、橫加指責。人的勸勉和安慰若是出於肉體,表面上是為了別人的好處,實際上是為了填補自己靈裡的空虛;所以常常為了堅持而堅持,無論是引用權威、還是煽情修辭,都不是根據真理,所以並不能造就人。──《聖經綜合解讀》 三位朋友的言語越來越重,對約伯的打擊也越來越大,而神在約伯身上的工作也越來越深。我們平時感到一點委屈、受到一點不公,心裡就已經很難忍受了,何況苦難中的約伯呢?但這三位朋友都是神所使用的工具,神正是要讓他們自以為是地論斷約伯,好一點一點地拆毀他、清理他裡面深處的生命死角。今天,當我們受到對付、受到打擊、受到委屈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那些工具之後神做工的手呢?──《聖經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第8章)】 1 試從比勒達的言語找出他一套定型的神學,當中那些方面是正確的?那些犯有錯誤?參彼前2:21; 來10:32~34。 2 比勒達認為苦難是神刑罰的具體表現,人要悔改歸向神,以脫離苦難。苦難除了是刑罰外,還有什麽其他的意義呢?參林後1:4~5; 12:7~9。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