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約伯記第十章拾穗

 

【伯十1「“我厭煩我的性命,必由著自己述說我的哀情,因心裡苦惱,我要說話。」

         三位朋友只是在談論神,約伯卻是向神「述說」(1)。三位朋友的神似乎高高在上,置身事外;而約伯的神卻與他有「密友之情」(二十九4),置身關係之中。所以約伯雖然厭煩性命,但因心裡苦惱,還要說話(1)──《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開始沉溺于自憐之中。當我們面臨令人費解的痛苦時,我們的疼痛誘使我們為自己的遭遇難過。但這樣會使我們容易變得自以為義。我們會為生活中不公正的地方抱怨:“看看發生在我身上的遭遇,太不公平了!”我們也會開始責備神。記住,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無論是神容許或神給予的,都可以成為提高我們、煉淨我們的機會。遇到試煉時我們應該問:“我從中學到了甚麼?我如何藉此成長?”而不是“誰對我這樣做的?我如何從中解脫?” ――《雷建生約伯記解讀》

 

【伯十1~7至於神為何使他受苦,約伯想盡每一個可能,而結論是:神必定知道他是一個正直的人(7)。――《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約伯向神坦言苦情,追問神為何如此殘酷待他,因神知道他完全正直。――《串珠聖經註釋》

                  ◎這一段都是用諷刺的口吻說的,說明約伯實在不知道神為什麼要讓他遭遇這些事,因為神又不是人,有那些天然的限制。──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2「對 神說:不要定我有罪,要指示我,你為何與我爭辯。」

         約伯重申他是無辜受苦,並深信全能的神也知道他無辜(7),要求神解釋為何要和一個象他這樣忠心的僕人作對,他覺得有生不若無生(1819)。――《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要指示我你為何與我爭辯: 約伯雖然依舊對神懷有抱怨,然而在本章裡,其激昂的冤辭已多少有些緩和,約伯開始迫切地求告,盼望神的安慰與憐憫。並且,約伯求問神這些患難究竟意味著什麼。因為對他而言沒有神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除神以外,再沒有拯救。由此我們可以窺視到約伯即便在痛苦中也依然承認神主權的信仰。 ――《聖經精讀本》

         在這些疑問句中,約伯似乎承認朋友們的推論。定……罪暗示著神彷彿當他是惡人一樣對待他。約伯要求蒙指示𣿫為何與我爭辯,表達出他真心的困惑與傷痛,而不是傲慢與反抗。——《丁道爾聖經注釋》

         「不要定我有罪」(2),意思是不要讓自己的遭遇像被神定罪的人一樣。──《聖經綜合解讀》

         「要指示我,禰為何與我爭辯」(2),指約伯真的不明白自己與神的關係出了什麼問題。人若為了標榜屬靈、或者換取赦免,就違心地承認自己都不認同的罪名,在神眼裡並不是真正的認罪悔改。──《聖經綜合解讀》

                  ●「定我有罪」:應該是指著約伯的遭遇就像被神定罪的人一樣。──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3「你手所造的,你又欺壓,又藐視,卻光照惡人的計謀。這事你以為美嗎?」

         約伯雖然承認了神的主權,但內心深處卻在追問著神為何如此行事不公。約伯還未領悟神的心意,故心中存有這種疑問< 緒論,神的主權> ――《聖經精讀本》

         這節經文的關鍵在於如何解釋美(呂譯,RSV「好」)這個字。它並不經常在「公平」的意義上有著「對的」的意義;約伯如果要質問神的公正,一定會選用較清楚的字眼。思高的「好處」(NEB)暗示著神可能可以「在欺壓中」獲得某種利益,彷彿神可以從折磨一個無助的人獲得快樂一樣。根據創一至三章在9節的清晰回響看來,我們提議 t]o{b( t]o^b)這個字是來自相同的來源。神喜歡祂所造的每樣東西,看著是「好的」;這樣,若說祂會藐視245祂手所造的,那是不可思議的。從祂明顯喜愛惡人的計謀,可以看出這種價值的逆轉,約伯將要在第廿一章擴充這個觀念。——《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事禰以為美嗎」(3),原文是「這事禰認為好嗎」。「美」原文是「好的、喜悅的」。約伯並不是指責神不公正,而是看到「禰手所造的,禰又欺壓,又藐視,卻光照惡人的計謀」(3)的事實,無法理解神這樣做的美意是什麼。這個問題問對了方向,因為神在我們身上一切的工作,必有祂眼中最「美」的旨意。──《聖經綜合解讀》

                  ●「美」:「好的」、「愉悅的」、「歡喜的」。──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4「你的眼豈是肉眼?你查看豈像人查看嗎?」

         神既能鑒察人心,就不應在判斷上犯錯誤。――《串珠聖經註釋》

         人的判斷基於表面現象,但神的判斷卻是超越的。約伯之所以信靠敬畏神的理由之一就是因為神的判斷公義、公平且具超越性。在本節的提問是,約伯置疑神是否公正地判斷了自己所承受不可理喻的苦難。 ――《聖經精讀本》

         整首詩中之觀念的連結線是安排在內向性的複雜模式中,這模式予人的最初印象是這些觀念是不連貫的。所以,第7節中缺少了平行體,給學者們帶來相當大的困惑,並且促使有些人將經文修正成他們喜歡的樣子;——《丁道爾聖經注釋》

         「禰的眼豈是肉眼?禰查看豈像人查看嗎」(4),意思是神的判斷既然不會錯,那自己到底犯了什麼罪呢——「禰知道我沒有罪惡」(7)啊!──《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5「你的日子豈像人的日子?你的年歲豈像人的年歲?」

         神在未查明約伯是否犯罪以前,為何立刻刑罰他,好像祂如人一般壽命短促,眼見時日無多,急於裁決。――《串珠聖經註釋》

         「禰的日子豈像人的日子,禰的年歲豈像人的年歲」(5),意思是神為什麼像人有時間限制,還沒說明約伯的罪孽,就急著報應約伯的罪過(6)——「並沒有能救我脫離禰手的」(7)啊!──《聖經綜合解讀》

                  105~6 的意思是神的壽命如果跟人一樣,那就會怕報應不到約伯,急著提前報應。──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6「就追問我的罪孽,尋察我的罪過嗎?」

 

【伯十7「其實,你知道我沒有罪惡,並沒有能救我脫離你手的。」

 

【伯十8「你的手創造我,造就我的四肢百體;你還要毀滅我。」

         「你還要毀滅我」:你現在千方百計毀滅我。――《串珠聖經註釋》

         造就四肢百體: 意指由各樣肢體形成身體。約伯告白神創造自己的事實,同時,也抱怨神將自己的身體丟棄在疾病當中,向神獻上絕望的禱告。 ――《聖經精讀本》

         「創造 עָצַב/ä·tsav’」(8)的原文在聖經中只出現了17次,也被譯為「憂傷」(創六6)、「損傷」(傳十9)。而「造就 עָשָׂה/ä·’」(8)的原文就是「造」(創一6;六6)、「製造」(9)。在聖經中,原文只有兩處同時使用了「創造 עָצַב/ä·tsav’」和「造就 עָשָׂה/ä·’」這兩個詞,一處是「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創六6),另一處就是「禰的手創造我,造就我的四肢百體,禰還要毀滅我」(8)。因此,這是一句非常特別的話,道出了藏在神心裡已久的意念(13)──《聖經綜合解讀》

         「毀滅」(8),又被譯為「吞」(創四十一7;出七12;民十六30;申十一6;撒下十七16)。「禰還要毀滅我」(8),並不是約伯無端指責神,而是因為他絕對相信神掌管一切;也不是約伯誇大其詞,因為神自己也使用了「毀滅」(3)這個詞。──《聖經綜合解讀》

                  ●「毀滅」:「吞噬」。

                  ●「四肢百體」:原文是「四圍」、「環繞」,可能應該接著後面「毀滅」而翻譯成「四圍環繞毀滅我」。──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813約伯回想神以愛造他,一直眷顧有加,但發覺神現在這樣以殘酷相待,前後判若兩人,便懷疑神先前的眷顧也是不懷好意的。――《串珠聖經註釋》

         本文表達了約伯切盼造物主神賜慈愛與他的渴望。約伯所期待的神並不像審訊室的審問官。神①決不離棄自己的兒女(1189);②不像那任意摔破自己所造器皿的瓦匠(9);③降雨給無人居住的曠野(3826);④為烏鴉之雛預備食物(3841);⑤放野驢出去得以自由(396)。約伯似乎認定只要神不除去自己的痛苦,就不承認神的良善。其實約伯真正渴望的,是在痛苦中感謝神浩大的恩典並剛強地承受苦難(27,關於苦難 ――《聖經精讀本》

         約伯一些比較狂暴的叫喊,如果使我們懼怕他是在陷入不信的危險中,這首精巧的創造詩使我們明白約伯基本上相信神創造人的意圖是好的(見十3的註釋)。他使用三個或四個截然不同的比喻,源於技工說到人起源的故事。在這些引述的背後,可能有幾個相當長的創造故事。第9節顯然是使用創世記二章。織工的技巧提供了第11節的比方(參詩一三九13,表達了對它全然可驚異的類似讚美)。這一切中最生動的比喻──使身體凝結如同奶餅(10)──在舊約聖經中是獨一無二的247。這並不暗示品質的降低──後來的作者用來表達對一個人從「臭水滴」而來的厭惡的方法(Pirqe Aboth 31)。第8節的技術最不清楚,模造、雕刻,或某種細木工,都曾經有人提議過;但製陶(像在第9節一樣)或鍍金(11)都會重複其他的例證。這類的手藝全部都普遍有著刻意的設計,與仔細將想要用的材料構造起來。約伯毫不做作的驚奇感帶有確信,相信神同樣有著全然可以理解的、良善的旨意248。神創造人類的舉動是個承諾,若說祂現在要毀滅祂的工作,使我歸於塵土(9b),那是不可思議的。神在祂心裏珍藏著一個盟約的應許249(慈愛)、向祂所造之物作了生命的保證。生命和慈愛(12a)無疑是重名法,神藉著創造肯定生命,對約伯而言是最重要的,它在這裏是表達出掙紮中的信心,因為死亡的思想仍然是很有力的,並且在這篇講論的末了佔主要地位。——《丁道爾聖經注釋》

         8~13節的每一句都充滿了「我」,也充滿了「禰」。這個「我」在「禰」的眼中到底有什麼意義?生命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神的「創造」難道只是為了「毀滅」嗎?約伯完全想不明白,但他卻始終確信神有智慧和能力(4):「禰待我的這些事早已藏在禰心裡;我知道禰久有此意」(13)。這個信心使他能一直朝著正確的方向摸索,以致神稱讚約伯對神的「議論」(四十二7)完全正確。但是,雖然約伯相信神一定有更高、更美的意念,但在真相大白之前,卻不得不在信心中苦苦掙扎。信心若缺乏完備的真理,信心越大,也越容易痛苦;唯有建立在真理之上的信心,才能讓我們裡面得安息。──《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9「求你紀念,製造我如摶泥一般;你還要使我歸於塵土嗎?」

 

【伯十10「你不是倒出我來好像奶,使我凝結如同奶餅嗎?」

         以奶凝結成乳酪的過程比喻胎兒在母腹中成形的經過。――《串珠聖經註釋》

                  ●「奶餅」:「乳酪」。 1010 表現出古人對於精液如何產生胎兒的看法。──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10~11指神對胎兒的關懷。――《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這是希伯來式的表現手法,描述了胎兒的發育如同凝煉牛奶()而作成乳酪一樣。約伯回顧自己的生命之始,告白神的主權不僅掌管母胎而且掌管人生命的成長,約伯在無語中期待神的慈悲和憐恤。 ――《聖經精讀本》

 

【伯十11「你以皮和肉為衣給我穿上,用骨與筋把我全體聯絡。」

 

【伯十12「你將生命和慈愛賜給我,你也眷顧保全我的心靈。」

 

【伯十13「然而你待我的這些事,早已藏在你心裡,我知道你久有此意。」

         這些事早已藏在你心裡: 意指神雖然賜生命與恩典給約伯(12),但同時也計畫要懲罰約伯。 ――《聖經精讀本》

         「慈愛」(12),原文是「良善、慈愛、忠誠」,特指信實守約的愛。神把「生命和慈愛」(12)賜給人,表明「生命」就是生命之約。神借著「創造」應許了生命、肯定了生命,現在卻要「毀滅」自己精心的工作(10~12),使人「歸於塵土」(9節;創三19),所以讓約伯百思不得其解。──《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控訴神早就準備好要讓他遭遇目前的景況 1013 。神的大能同時在約伯的創造與毀滅中彰顯。──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13~14在失望中,約伯得出了錯誤的結論,認為神一心要對付他。錯誤的觀念得出錯誤的結論。我們不敢以自己有限的經歷去作出對生活的總結。你若發現自己懷疑神,就應想到你並不知道全部的事實。神只想給你最豐盛的生命。許多人要忍耐巨大的痛苦,但最後他們會發現更加美好的東西。你在掙扎的時候,別往最壞處想。――《雷建生約伯記解讀》

 

【伯十14「我若犯罪,你就察看我,並不赦免我的罪孽。」

 

【伯十1417指出神嚴峻苛刻,約伯雖無罪也不能逃脫,重重受罰。――《串珠聖經註釋》

         這裏似乎忽然從第13節的平靜轉變到下一段中激動的情形;但中文譯本與修訂標準本並未劃分一個新的段落,新英語聖經也是譯成持續不斷的經文。約伯因著信靠神的信實而產生的盼望,似乎全都消失淨盡了。他回復到先前的憂懼中,這可以從他又經常使用那不確定的「若」看出來,在本篇講論伊始充滿了這個字。他似乎是要說,對神說來,他是好是壞並沒有什麼不同。第15節的第一部分說:如果約伯錯了,他必蒙羞;但是,如果他是對的,他也不會驕傲250。第15節其餘部分是如此隱祕,以致新英語聖經將之放到註腳去。在馬所拉經文中,動詞是命令語氣的──「飽足我的恥辱吧!並且垂顧我的苦情吧!」──彷彿他是再次呼求神的憐憫。譯經者將之變成描寫約伯苦惱的光景,以及他為什麼會如此不幸的理由(思高、RSV 的「因為」沒有希伯來文根據)。——《丁道爾聖經注釋》

         約伯再次回到先前的痛苦之中,14~17節也是每一句都充滿了「我」,用一連串的「若」(141516)來表達這個「我」被神對付時的困惑。──《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15「我若行惡,便有了禍;我若為義,也不敢抬頭,正是滿心羞愧,眼見我的苦情。」

         「我若為義,也不敢抬頭」(15),意思可能是約伯即使自認為無罪,但神若不承認,他也不能被算為無罪。──《聖經綜合解讀》

         「正是滿心羞愧,眼見我的苦情」(15),可譯為「因為飽受羞辱,看我的苦情」(英文ESV譯本),意思是根據因果報應的原則,約伯的苦難實際上是向人宣告:自己正被神懲罰。──《聖經綜合解讀》

 

15 滿心羞愧】按他們對報應原則的信念(參看第三章附論),羞愧是受苦的自然結果。受苦向周圍所有人宣告:受苦者正被神懲罰。命運扭轉得越是迅速,苦難越是可怕,相信罪行就越是嚴重。因此按照間接證據,約伯被視為人中的敗類,因而公開蒙羞受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十16「我若昂首自得,你就追捕我如獅子,又在我身上顯出奇能。」

         本節極其難解。然而“就追捕我如獅子”約伯認為神突然使災禍臨到他。有時聖經也以獅子來比喻神(3143813;耶2538;哀310;何514) 又在我身上顯出奇能: 意指神降下了希奇而驚人的苦難。 ――《聖經精讀本》

 

【伯十17「你重立見證攻擊我,向我加增惱怒,如軍兵更換著攻擊我。」

         “重立見證”是說“用新的見證”,有人把“見證”解釋為加在約伯身上的痛苦,見證他有罪。“如軍兵更換著攻擊我”是說他受的苦如軍隊波浪式的進攻,一批又一批,向約伯進攻。――《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重立見證」:指約伯接二連三所受的苦楚。――《串珠聖經註釋》

         「重立見證」(17),原文是「更新證人、更新證據」,意思是「找到新的罪名」。──《聖經綜合解讀》

                  ●「重立」見證:「更新」。

                  ●「重立見證」:「更新證人」、「更新證據」,「找到新的罪名」的意思。──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18 “你為何使我出母胎呢?不如我當時氣絕,無人得見我。」

         約伯再一次希望他從來沒有出生(比較三11)。――《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18 希望從沒出生】《艾拉與伊舜的神話》描述被毀滅之城市的統治者向他母親說,但願自己是個死胎或在腹中無法出生,因為這樣一來,就不會遭遇這個命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十1822神創造後複又毀滅,約伯不由再次歎問為何生在世上(參三)。他唯一的希望是在未死以前,稍得喘息。――《串珠聖經註釋》

         本書中的很多主題像交響樂一樣反復出現,本文是其中一例(3116814131622)317~19將死後的世界描述為得享安息、自由、和平之地,本文則將死亡刻畫得暗淡而陰沉。這是因為 :①在求告神的過程中,約伯激昂的感情已有所平復;②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之情重新恢復。約伯對死亡的迷戀退去了。――《聖經精讀本》

         約伯現在已經陳述了比他那些無動於衷的安慰者更為尖銳的論題。他對神有兩個偉大的認識,這兩個認識交錯出現、互相衝撞:神是大有能力的,神是良善的;先是在創造中,現在則是在約伯最近的禍害中,可以看出神的大能。神親自作了這一切,乃是不爭的事實;約伯並未質問神有何權利可以這麼作,但卻無法看出神的舉動之理由。為什麼祂會只是為了毀滅而創造呢?祂在人的身體上顯出了高超的技藝來,正是祂對生命之承諾的至高表徵;但對約伯而言,它已經變成了重擔與厭煩(伯十1a)。這個沮喪的受苦者退回到他最初的立場──第三章的哀歌,在這篇講論結束的幾行又重新述說出來。——《丁道爾聖經注釋》

         約伯再一次希望自己從來沒有出生(18~19節;三11),也沒有要求病得醫治,而是希望自己在臨死之前「可以稍得暢快」(21)。如果不能與神恢復密友之情(二十九4),神創造的高峰——生命——就會成了約伯的重擔,甚至讓他「厭煩我的性命」(1)。這正是神在他身上工作的結果:人若欣賞舊的生命,而不能得著新的生命;人若厭煩肉體的生命,才能嚮往屬靈的生命;人只有被神帶到死地(20~21)、與基督「一同埋葬」(西二12),才能與基督「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弗二6)。正如主耶穌所宣告的:「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十六25)──《聖經綜合解讀》

                  ◎如果精心創造只是為了毀滅,那又是為了什麼呢?約伯求神可憐他、不要理他,讓他在死前可以暢快。

                  ◎約伯言論主要的對象是神,質問神的動機。而約伯三友卻只是論及神的屬性,這點是很引人注意的。好像約伯的神是與人有關係、有感情的,而約伯三友的神是客觀的,與人不一定有關係的。──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19「這樣,就如沒有我一般,一出母胎就被送入墳墓。」

 

【伯十20~21「我的日子不是甚少嗎?求你停手寬容我,叫我在往而不返之先,就是往黑暗和死蔭之地以先,可以稍得暢快。」

 

【伯十20~22約伯乞求神在他死前給他一點點獨處的時間。――《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從本節至22節可以看出神如何逐步藉著主基督和眾使徒向人啟示祂的計畫:墳墓只是信徒進到光輝的永生的大門,在墳墓的這邊,人人有復活的盼望,在那邊則有永生(林前十五章)。這之間,人不是住在幽暗的墳墓裡,而是與主同住(林後五18)。――《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約伯所表達的正是舊約時代普遍流行的死亡觀,就是說人死後會到一個無歡樂而黑暗的地方,那裡沒有懲罰或獎賞,也無法逃出。(有關約伯死亡觀更廣泛的描述,請參1926註釋)。――《雷建生約伯記解讀》

 

【伯十21~22描寫陰間的黑暗和可怕。――《串珠聖經註釋》

         黑暗和死蔭之地: 指陰間,表現了在神完全的啟示尚未完成之前,約伯時代的人所擁有的樸素的生死觀。約伯改變了自己對死亡的態度。將死亡描述為“幽暗、混沌”,內中包含著他對生命的摯愛與對神的迫切呼籲<緒論,希伯來人的陰間概念> ――《聖經精讀本》

         約伯對比勒達的第一次回應結束了。比勒達的道理膚淺,言語卻更重,無端揣測約伯和他兒女的罪(420),把約伯推向了更加痛苦的深淵。但比勒達這個工具在神手中的用途,卻是引導約伯承認自己真理面前的無知(5~12),啟發他對神的公義和主權(22~24)進行更全面、深刻的思考,讓百口莫辯的約伯渴望有一位「聽訟的人可以向我們兩造按手」(33)。而這些思考使約伯進一步思想神到底有何「美」(3)意,神對生命的旨意到底是什麼(8~13)。約伯相信神既「創造」(8)、又「毀滅」(8),並且「久有此意」(13)。這雖然讓他困惑,但卻使他朝著正確的方向摸索,一步一步地接近了終極的答案——因為「創造」和「毀滅」,就是神要在他身上所做的工作!但神不是為了「毀滅」而「創造」(8~9),而是為了「創造」而「毀滅」。當我們鄙視別人的膚淺幼稚時,有沒有想過那就是神打發來啟發我們思考的「比勒達」呢?──《聖經綜合解讀》

 

2122 死蔭混沌之地】這裡一共用了五個希伯來語字眼,來形容這個「死蔭混沌」之地,陰間,死人居所的黑暗。地上深夜之時,也沒有此處黑暗。古代近東通常視冥界為黑暗的處所(亞喀得語稱「黑暗的居所」),沒有光線之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十22「那地甚是幽暗,是死蔭混沌之地,那裡的光好像幽暗。”」

         雖然約伯看見了一絲亮光,但很快又陷入死亡的「幽暗」(22)之中。因此,神不允許約伯繼續停留在「幽暗」裡,祂還要使用第三個工具,推動約伯在「幽暗」之中繼續向著生命前行。人有了神兒子的生命,才能脫離死亡的「幽暗」(22),使徒才能在「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林後一8)的時候,仍然在自己「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四10)。福音從來不保證人可以比約伯少受苦難,反倒要人與基督「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腓三10);人若逃避苦難,只追求恩典、平安、祝福,就永遠也不可能體會「神愛世人」(約三16),更不可能「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加六14)。但福音向我們保證: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也會像在約伯身上一樣,既有「創造」、又有「毀滅」;祂要先拆毀舊人、再建造新人,把更好的「生命和慈愛」(12)賜給祂所揀選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9 10)

 1 約伯因發現先前對神的認知與自己受苦的經驗不符,在極度的困惑下,對神作出不確的言詞。試將他歪曲的地方指出。

 2 約伯與他兩個朋友基本上都承認神的公義,但言論卻大相逕庭,底分別在那裡?參92~3 20 22 46 517~18 85~6

 3 約伯在第九章指出神勢大嚴峻,人無法向 申訴,但在第十章卻向神提出一連串的質疑,這是否有矛盾之處?我們從這矛盾中可知他對神仍有什麽期望呢?參721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