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第十二章拾穗 【伯十二1】「約伯回答說:」 【伯十二1~3】聲言自己的智慧不比三友遜色。――《串珠聖經註釋》 【伯十二1~22】約伯用三章的篇幅展開反駁,約伯與三個朋友之間的第一輪辯論就此落下了帷幕:①約伯首先反駁了瑣法的辯論,主張:i.約伯自己對神之權能的認識並不亞於任何人,故此不必自誇(12:2);ii.惡人興旺而義人受苦是常見之事,連三歲孩童也知道這一點(12:7,8);②將辯駁的方向轉向三個朋友;i.指出他們所提出冠冕堂皇的主張和理論如同爐灰一般虛妄而無用(13:12);ii.反駁他們表面上似乎是在堅持神的真理,其實是急於守護自己的主觀思想。約伯發現,與神的要求相比,自己實在是腐敗至極,便主張人生的虛無,祈求不如讓他一死了之(14:1,5)。在本文中,約伯認為死後的世界幾近於滅沒之狀態,他在苦難中所激起的生之欲望似乎又低落了(10:20)。――《聖經精讀本》 【伯十二2】「“你們真是子民哪!你們死亡,智慧也就滅沒了。」 “你們真是子民哪”等於說“你們真是重要人物”,諷刺他們自以為獨佔人間智慧。――《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子民」:大概指佼佼者、頂尖兒人物。――《串珠聖經註釋》 你們死亡,智慧也就滅沒了: 這是極具譏諷意味的話語,反映了約伯的機智。起初,約伯的朋友們是以撫慰者和陪談者的身份探訪約伯;然而,在辯論過程中,他們擺出神之代言人的面孔來論斷約伯,並且暴露了許多問題,結果招來了使約伯的狀態更加惡化的結果。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對有價值的信仰陪談進行一番深思熟慮:①陪談者要具備豐富的陪談知識。即成熟的信仰,多方面的經驗等;②應首先營造一種可以使陪談圓滿而自然進行的氣氛(約4:7);③很多時候來尋求幫助的人所傾訴的事情背後往往隱藏著問題的根源。因此,陪談者應洞悉其傷痛的根本原因而預備解決的方法,不應只是提出膚淺的應變式的回答(約4:16,21);④陪談者應幫助對方自發而積極地開始解決問題(約4:16~18),避免強迫性的態度;⑤若想要陪談成功,首要的事就是正確把握對方的實際狀態。因此,陪談者應努力傾聽而不是說個不停(雅1:19)。 ――《聖經精讀本》 到目前為止,我們無法同意那些在約伯的陳述中看出諷刺味道的釋經學者;然而,他們的看法在這裏卻是錯不了的。他以嘲蔑回報嘲蔑是正當的,因為他感覺到:我……竟成了朋友所譏笑的(4節)。他的嘲弄你們真是(這)子民哪的意義並不清楚(RSV 所用的冠詞並沒有出現在希伯來文中,這個事實使解釋的工作更為困難),因為子民這個字十分普遍,有些人將它改成他們認為比較適合的另一個字;——《丁道爾聖經注釋》 「你們真是子民哪」(2節),原文的意思不能確定,可能是「你們真是重要人物」。既然瑣法說神的「智慧高於天,你還能做什麼」(十一8),約伯就回嘴說「你們死亡,智慧也就滅沒了」(2節),指責他們自認為像神一樣、壟斷了智慧。──《聖經綜合解讀》 ●「你們」真是子民哪:表示這論述不只針對瑣法,還廣泛的論及三友。 ●你們真是「子民」哪:「百姓」、「國民」,可能是強調「人性」的意思。──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二3】「但我也有聰明,與你們一樣,並非不及你們。你們所說的,誰不知道呢?」 你們所說的,誰不知道呢: 表明三個朋友的知識過於淺顯。他們雖然擁有邏輯性的知識,知道神在天地萬物中啟示了自己與自己的護理,但這些都僅僅是神的一般啟示(7,8節)。 ――《聖經精讀本》 約伯反駁說他是頭「驢子」(十一12)的污蔑,回嘴說他至少也像他朋友們一樣聰明;所用的代名詞是複數字,他是在對他們全體說話;事實上,他們所說的都是常識,沒有必要不同意。他論到神的話語,似乎表達了這個共同的信仰;但是,仔細查看一下,可以看出約伯加上了他自己的重點。——《丁道爾聖經注釋》 瑣法說約伯是一頭毫無知識的「野驢」(十一12),約伯則回嘴說:「我也有聰明,與你們一樣,並非不及你們」(3節)。也就是說,如果他是「野驢」,三位朋友也是「野驢」。事實上,三位朋友所說的因果報應只是普通人的常識,「誰不知道呢」(3節)?但這些人云亦云的觀念,卻不能滿足約伯靈裡的饑渴(六15)。因此,「你們所說的,誰不知道呢」(3節),這句話實際上是約伯對自己過去的否定,因為這些「誰不知道」的道理,並不能完全解釋約伯所觀察到的現實(14~25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二4】「我這求告神,蒙他應允的人,竟成了朋友所譏笑的;公義完全人,竟受了人的譏笑。」 「我這求告神、蒙祂應允的人竟成了朋友所譏笑的」(4節),可能回應以利法所說的:「你且呼求,有誰答應你」(五1)。──《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二4~6】約伯的個人經歷與朋友所說的相反:惡人盡都亨通,公義並不存在。――《串珠聖經註釋》 我們不清楚這幾行是如何扮演轉接的工作,從他開頭的責備轉換到第7~25節的主要詩歌。其要點似乎是這樣的:朋友們的智慧並未解釋在約伯的處境(公義完全人竟成了訕笑的犧牲品)與安逸之強盜的處境間之矛盾;這種相反的情形更為極端,因為約伯求告神,而強盜卻「將他們的神放在他們手中」(RSV);將第一句話解釋為暗示約伯過去與神良好的關係,似乎是相當率直的,但羅利卻認為「這些話是約伯把朋友們嘲弄的話語給陳述出來,他們認為神已經藉著患難答覆了約伯」(p.112),但這是太不可思議了,這裏所用的分詞沒有絲毫暗示現在的光景。——《丁道爾聖經注釋》 瑣法的無禮大大刺激了約伯,使他從爭辯變成了譏諷。這是約伯第一次反唇相譏,瑣法說一句(十一1~20,共20節),他竟然反駁了四句(十二1~十四22,共75節)。之前,約伯的情緒洶湧澎湃,有時發言支離破碎。但現在,他的思路突然變得異常清晰,語調變得非常平靜,但口氣也變得更加尖酸刻薄。這就是人肉體的本相:當我們的智慧之火被點燃時,腐敗氣息也隨之散發。約伯以前從來不知道自己也會這樣沒有涵養,竟然會罔顧朋友的善意,把他們的盲點一概看作「譏笑」(4節),冷靜而尖刻地嘲諷不遠千里來看望他的朋友。──《聖經綜合解讀》 ◎如果我們真的是認同成功神學,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真的是不可能去防備隨時可能臨到的災難。也可能倒果為因,把惡人當大善人了。──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二5】「安逸的人心裡藐視災禍,這災禍常常等待滑腳的人。」 這句經文深奧難解,意思大概是:你們住在自己安舒的環境裏嘲笑我是最容易不過的。――《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本節不易理解,大概是指:身居安樂窩者不會同情陷逆境的人,只會譏笑他們;比喻友人幸災樂禍。――《串珠聖經註釋》 意指像自己的朋友們那樣生活安逸的人,不容易關注受苦之人,反而容易責難論斷。 ――《聖經精讀本》 「安逸的人」(5節),可能指三位朋友,他們自認為沒有犯罪,所以才蒙神祝福、生活安逸。因此,他們「心裡藐視災禍」(5節),不但無法體會別人的苦難,反而認定受苦者都是因罪受罰。我們若在「安逸」中站著「說話不腰疼」,冷漠、超然地定罪別人,一旦自己落在苦難之中,那套因果報應的膚淺神學必然會「等待滑腳的人」(5節)。──《聖經綜合解讀》 ●「安逸的人」:暗指「瑣法」,他們以為自己沒有得罪神,現況又安逸,就很容易對災禍沒有防備,但事實上災禍常常是「一不小心就臨到」(滑腳的)。──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二6】「強盜的帳棚興旺,惹神的人穩固,神多將財物送到他們手中。」 最後一句可理解為:“將他們的神送到他們手中”。即強盜的神是他們手中的武器。――《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神多將財物送到他們手中」:此乃意譯;原文晦澀,或可譯作「將神放在他們的手中」,意即倚靠自己手中力量,奉若神明,或有神授予權力,可恣意妄為。――《串珠聖經註釋》 瑣法勸告約伯,只要誠心向神禱告(十一13),「就必穩固」(十一18),所以約伯用「惹神的人穩固」(6節)來反駁他。三位朋友的偏見,使他們有選擇地列舉事實作為論據,卻對「強盜的帳棚興旺」(6節)視而不見。「惹神的人穩固」怎麼能算是神的賞賜呢?約伯一針見血地證明,自己的智慧並沒有不及三友,反而看出了他們的盲點。──《聖經綜合解讀》 「神多將財物送到他們手中」(6節),也可譯為「把他們的神帶在手中」(英文ESV譯本),意思可能是「強盜手中的武器就是他們的神」。──《聖經綜合解讀》 ●「神多將財物送到他們手中」:原文沒有「財物」,是「把上帝帶在他的手中。」或者是「把自己的力量當神明」。──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二7】「你且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又問空中的飛鳥,飛鳥必告訴你;」 「走獸」(7節)、「飛鳥」(7節)和「海中的魚」(8節),是神在大洪水之後所提到生命的順序(創九2;詩八7~8)。──《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二7~8】約伯反過來責備瑣法(他曾提到驢子;一一12),告訴他“走獸”比他更聰明,因為他們知道災難可以從“耶和華的手”而來。――《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為了強調自己的論點,約伯將自然界擬人化。出現在這裡的被造物有:①走獸;②飛鳥;③海中之魚,這也是創造的次序(創9:2;詩8:7,8)。約伯所欲強調的是:①神藉著一般啟示來顯明了自己的護理和主權(詩19:1);②在這世界上,惡人昌盛,義人沒落並不鮮有。但是,三個朋友卻否認這種現象,而一味地堅持因果報應式的理論。這意味著他們是紙上談兵的空想者,拘於理論而未曾認識到真實的現實。 ――《聖經精讀本》 這裏從複數變作單數,彷彿約伯現在已經把注意力鎖定在他的一個朋友上;但另一個可能是:約伯是在引用他們當中一位對他說過的話,為他那占據本章剩下之篇幅的辯駁作預備。這裏沒有使用引句的格式──如「你說……」──來確認說出這些引文之人的身分,是相當微妙的事,對於解釋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因為引用的話未必就代表發言之人的意見。——《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十二7~10】朋友所說的連動物也曉得。――《串珠聖經註釋》 7~10節說連禽獸都知道一切都是「耶和華的手做成的」(9節),包括動物之間的弱肉強食,因為「凡活物的生命和人類的氣息都在祂手中」(10節)。言下之意,是瑣法連禽獸都不如。約伯的挖苦使比勒達耿耿於懷,所以後來責問約伯「我們為何算為畜生」(十八3)。三位朋友在指責別人的時候都覺得很痛快,但受到一點挖苦,就會覺得很痛苦,我們豈不也和他們一樣?──《聖經綜合解讀》 ◎ 12:7~8 是說受造物都知道災難不一定是來自罪惡,也知道生命氣息以及隨時可能遭遇的災難都來自神( 12:9~10 )。原則上年紀大的有智慧,但是人的耳朵也會分辨言語的正確與否,就像舌頭可以分辨味道一樣,並非什麼勸告都可以被接受的。更何況,神比老年人更有智慧,而且有「能力」可以實行智慧。──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二8】「或與地說話,地必指教你,海中的魚也必向你說明。」 「或與地說話」:可作「或與地上的爬蟲說話」。――《串珠聖經註釋》 【伯十二9】「看這一切,誰不知道是耶和華的手作成的呢?」 第9節是約伯與朋友們的談論(三~三十七章)中唯一用「耶和華」來稱呼神的地方。──《聖經綜合解讀》 ● 12:9 是約伯在他的言論中第一次提到「耶和華」。──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二9~10】有關活物的生命(10a節),每一樣東西都是耶和華的手作成的,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當相同的真理應用在人類的氣息(10b節)上時,結果卻令人倍感困惑。經常有人指出,第9節是詩歌部分唯一一處用雅巍這名字來指神的地方,為這緣故,有許多人曾經懷疑它的真實性,有人遂主張,為了「這個字會把原來的散文內容與附加的詩歌內容分別出來」的想法,而刪掉這個字,這是種循環論法。從不同的角度看來,這個字具有無以倫比的重要性,因為它的罕見更使它顯得如此引人注意;在這個關鍵時刻,約伯仍然堅持他最初在一21所說的話,在那裏使用了這個神聖的名字。——《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十二10】「凡活物的生命和人類的氣息都在他手中。」 【伯十二11】「耳朵豈不試驗言語,正如上膛嘗食物嗎?」 「耳朵豈不試驗言語,正如上膛嘗食物嗎」(11節),可能是一句格言,表示約伯很用心地聽三友的話,想明白自己哪裡有錯,但怎麼「試驗」也分辨不出正確,怎麼「嘗」也品嘗不出滋味(六6~7)。──《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二11~12】既然這幾行打斷了第10與13節之間的連續性,新英語聖經就把它們放在括弧裏259。這有點道理,因為這問句聽起來像是朋友們所發出的旁白,而以智慧為年老的人之特權,似乎不是約伯會持有的見解。第11節所引用的格言可能是試驗見解(言語)像品嚐食物一樣吹毛求疵的一個藉口(品嚐言語的比喻已經在伯六6、7用過了);但它也有可能是在抱怨他的朋友們正在享受優美言語的滋味,這是他對比勒達在八2之攻擊的報復。——《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十二11~25】在神的智慧、能力掌管下,人的希望被褫奪,人所定的一切制度要消滅,神的作為終究變幻莫測。――《串珠聖經註釋》 【伯十二12】「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 這兩個句子也許可理解為問題:“年老的就有智慧,壽高的就有知識嗎?” ――《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年老的有智慧: 強調了年老之人應當是擁有智慧,指出瑣法雖年老卻缺乏關於人生本質的智慧。 ――《聖經精讀本》 「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12節),可能是約伯引用比勒達的話(八8~10),意思是「我怎麼看不出年老的就有智慧,壽高的就有知識」?還不如禽獸,能從神的作為中去找答案(7~10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二12~13】約伯認為老年人雖人生經驗豐富,知識廣博,但絕不能與神的智慧能力相提並論(20)。――《串珠聖經註釋》 【伯十二13】「“在神有智慧和能力,他有謀略和知識。」 智慧與權能都屬神,也無人質疑神是那終極的善,約伯據此強調神控馭萬事萬物,善惡都在他權下(16~25節)。有人認為約伯責神賞罰任性,並不公正。細讀本章,約伯反復申述的是神的權能跨越時空,其他一切都屬短暫渺小。自詡有學問、有能力的人都會成為愚笨、傾敗(17~19節)。顯赫一時的文明曾幾何時便成為廢墟(23節),唯有神的權能長存。――《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第14~25節對於神的行動做了很長的描述,暗示在善惡之間並沒有什麼差別。大部分例子都證明神破壞了人的成就,關鍵的想法似乎是「被誘惑的與誘惑人的」同樣「都是祂的」(16b節)。為防萬一,以免以為這句話在暗示神是反覆無常的,或是盲目的力量,約伯堅持說神的能力總是伴隨著智慧260、謀略和知識,有著可以理解之目的。這些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即使人幾乎不能看出它們的意義,或道德上的正當理由。——《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十二13~25】在變化多端的現實當中,我們很難維持對真理的客觀認識。尤其是,約伯陷入了極度的疾苦,很容易主觀地看自己。約伯強烈地認識到神的絕對主權,並對現存的社會秩序持有悲觀的想法。總之,他向神呼求:①在飛黃騰達之人大都是惡人或不義之輩(20節);②掌管著這現實的正是神,這些事實使他倍感挫折(25節)。 ――《聖經精讀本》 在約伯開始列舉14~25節神無法測透的作為之前,為了避免別人以為他是埋怨神隨心所欲、反覆無常,就首先宣告「在神有智慧和能力;祂有謀略和知識」(13節),這是他始終堅持的立場(九4)。因此約伯相信,即使人不能明白其意義或正當理由,神的作為也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需要人用自己的邏輯去「編造謊言」(十三4),「為神徇情」、「為祂爭論」(十三8),結果越辯越黑。──《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在這段經文中訟讚神的偉大,但主要是集中在神毀壞的能力上,顯示出他現在心中對神毀滅能力的畏懼。並且這裡並沒有說神的毀滅能力只針對罪人,而是「出乎常人意料之外的」。──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二14】「他拆毀的,就不能再建造,他捆住人,便不得開釋;」 「他捆住人」:指把人囚在監牢裡。――《串珠聖經註釋》 【伯十二14~15】在自然與歷史之間,並沒有畫出任何一條線來區隔。創世記中創造的故事如何毫無打斷地轉入亞伯拉罕的故事,也可以照樣在神絕對地支配一切中,察覺出人們所住在其中的這一個世界,與大地、天空、水,以及它們周圍的事情之間的統一性來。如果這裏是在說到任何一個特殊事件的話,那就是洪水,舉例來說,動詞留住正是用在創世記七16的那個字;但翻字卻是傾覆所多瑪與蛾摩拉所特有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十二15】「他把水留住,水便枯乾,他再發出水來,水就翻地。」 【伯十二16】「在他有能力和智慧,被誘惑的與誘惑人的都是屬他。」 「被誘惑的,與誘惑人的」:指所有人。――《串珠聖經註釋》 【伯十二17】「他把謀士剝衣擄去,又使審判官變成愚人。」 “剝衣”。即有時候統治者也變得智窮才竭。――《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剝衣擄去」:指奪去他們的智慧。――《串珠聖經註釋》 ●「謀士」:君王的參謀。──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二17~25】除了第22節──聽起來比較像是原初創造的狀態──的例外,這首詩的其餘部分都在詳細地處理人類歷史舞臺上所發生的事。所列舉之謀士、審判官、君王、祭司、有能的人、忠信人、老人、王子(呂譯)、有力之人、首領是一連串的災禍,不需要去找出特定的歷史事件,因為例子甚多,無法計數。這些毀滅並沒有被解釋為對惡人的審判,以致可以為神的公平辯護。著重點是在於:所有這些大人物在神手指中只不過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罷了;而且,歷史上毀滅的力量並不只是天然災害──如洪水(15b節)──而已。約伯已經分析了社會的崩潰,並追溯它的原因到神在人類心智中更為內在的活動去。衪將……聰明奪去(24a節),奪走了領袖們講論(20節)的能力與聰明。雖然注意到偶然之釋放(18節)或強大(23節)的行動,卻沒有追溯任何的道德肇因,並且由相稱之擄掠(19節)或瓦解(23節)的舉動所抵銷。約伯所描寫的是普通的事實。在這首詩中使用分詞,使它變成在吟誦神的屬性,這些屬性就等於是祂的名稱一樣。這是一篇仿造的信經;如果它是模倣以利法在五18及下的類似詩歌,也已經把它扭曲成一篇詼諧的改編詩文,那裏所描寫的積極面(受傷後的醫治、被擄後的釋放)要不是被約伯刪掉了,就是被顛倒過來。權勢興起之後又敗落,人們在黑暗中結束。——《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十二18】「他放鬆君王的綁,又用帶子捆他們的腰。」 大概指神除去君王的統治權,並叫他們降卑、親手工作。――《串珠聖經註釋》 用帶子捆他們的腰: 象徵性地表現了降卑成為奴僕而服侍主人(約13:14)。表明對那些手握權杖而束縛人民的君王和披著宗教外衣而剝削百姓的祭司,神必會按照他們的行為報應他們,告白了神擁有可使他們抱愧蒙羞的絕對主權。 ――《聖經精讀本》 「放鬆君王的綁」(18節),意思可能是「除掉君王的朝服」,代表廢去權柄。──《聖經綜合解讀》 ●「放鬆君王的綁」:可能是指「除掉王袍」的意思。 ●「帶子」:「腰帶」、「腰間的布」、「內衣」。──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二19】「他把祭司剝衣擄去,又使有能的人傾敗。」 「祭司」:指受人尊敬大有影響力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伯十二20】「他廢去忠信人的講論,又奪去老人的聰明。」 「忠信人」:指社會上有名望的領袖。 「講論」:原指嘴唇。――《串珠聖經註釋》 【伯十二21】「他使君王蒙羞被辱,放鬆有力之人的腰帶。」 「放鬆 ...... 腰帶」:即失去力量。――《串珠聖經註釋》 放鬆……腰帶: 意指解除權柄,表示那些仗勢欺人者必會遭到藐視。 ――《聖經精讀本》 ●「有力之人」:原文是「河道」、「水溝」,原文與「強壯」僅有一點差異,此處可能是「強壯」抄寫錯誤而成。──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二22】「他將深奧的事從黑暗中彰顯,使死蔭顯為光明。」 瑣法說「祂的智慧高於天,你還能做什麼?深於陰間,你還能知道什麼」(十一8),但約伯卻針鋒相對地說,神能「將深奧的事從黑暗中彰顯,使死蔭顯為光明」(22節),親自來啟示人。──《聖經綜合解讀》 什麼都瞞不過神。祂能使黑暗顯為光明。 本文可能指:一,神能察覺陰謀詭計;二,神能預見未來;三,神能洞悉人的心靈深處(見太10:26)。──《SDA聖經注釋》 【伯十二23】「他使邦國興旺而又毀滅,他使邦國開廣而又擄去。」 神不僅會干預個人的命運,也會左右國家和世界的命運。雖然神特地揀選以色列為選民,但同時也同樣關心歷史中的所有國家。神按照自己的判斷賜下豐盛的祝福(出1:7~12),同時也使用戰爭。然而,戰爭的原因總是出於人的邪惡。 ――《聖經精讀本》 【伯十二23~25】神決定“邦國”的結局,祂能使他們的領袖失去聰明智慧。――《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以利法說「祂打破,又纏裹;祂擊傷,用手醫治」(五18),但約伯卻不提任何積極面,而是描述邦國興起之後又敗落(23節),人只能「在黑暗中摸索」(25節)。──《聖經綜合解讀》 以利法說,惡人「白晝遇見黑暗,午間摸索如在夜間」(五14),但約伯卻針鋒相對地說,「地上民中首領」(24節)也會「在黑暗中摸索」(25節),並不能斷言他們都是惡人。──《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二24】「他將地上民中首領的聰明奪去,使他們在荒廢無路之地漂流。」 【伯十二24 首領聰明被奪去】君王因追求榮譽而自受其害的例子,古代世界有很多。吉加墨斯為個人追求長生不死,走到天涯海角;拿波尼度為追求宗教(經濟?)目的而自我放逐到特瑪十三年之久;波斯窮兵黷武的追求試圖往西面之地中海擴張,結果慘敗收場。這是妄自尊大加上無限制的自我放縱所造成的惡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十二25】「他們無光,在黑暗中摸索,又使他們東倒西歪,像醉酒的人一樣。”」 約伯列舉了萬物的浮沉(15節)、人類的興衰(17~25節),卻不提任何道德因素,而是三次強調了神的「智慧和能力」(13、16、22節)。人若誠實地觀察,就會看到神的作為「善惡無分,都是一樣」(九22),「被誘惑的與誘惑人的都是屬祂」(16節)。但是,人只能承認這些事都在神絕對的主權之下(15~25節),卻無法測透「完全人和惡人,祂都滅絕」(九22)的原因,因為只有「在祂有能力和智慧」(16節),只有神能「將深奧的事從黑暗中彰顯」。因此,人不能用有限的智慧去揣測無限的神,更沒有資格要求神按照人膚淺的公義標準賞善罰惡。世事錯綜複雜,人所認定的善,未必是真善,人所認定的惡,未必是真惡;因此,三位朋友也不能一口咬定約伯是因犯罪受苦,強迫他為認罪而認罪。──《聖經綜合解讀》 14~25節,實際上是約伯宣告自己的「神觀」。神使用瑣法的無禮,刺激約伯重新思考自己所信的是怎樣一位神。三位朋友心目中的神黑白分明、賞善罰惡,非常符合人的想法,但卻與世人發明的宗教沒有任何區別——「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只需要努力、不需要信心。但是,約伯的觀察更加誠實、思考更加深刻,他並沒有用自己能理解的善惡框框去套神,而是用信心仰望人類智慧無法測透的神:這位神對義人並非一昧施恩,也會「拆毀」(14節)。實際上,約伯對神的第一句宣告,就已經接近了真相:「祂拆毀的,就不能再建造;祂捆住人,便不得開釋」(14節)。換句話說,神所「拆毀」的,只有祂能「建造」;既然神已在約伯身上「拆毀」,祂就必要在約伯身上「建造」!──《聖經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第12, 13章)】 1 約伯為何聲稱神變幻莫測,並將人的希望褫奪呢?你若是他的朋友,又不同意他的話,會怎樣做? 2 約伯責備三友妄言神的義,你認為他有理麽?承認所知有限是否比強詞奪理更聰明?參13:5。 3 約伯為何甯死也要跟神爭辯(13~14),求神聆聽他的陳詞?你若有困惑,會向神傾訴麽? ──《串珠聖經註釋》 十二2到十三5是一個完整的對稱結構,以人的智慧(2節)開始、又以人的智慧(十三5)結束,而本節中神的智慧乃是中心: o A. 諷刺三友的智慧(十二2~3); o B. 約伯向神求告(十二4); o C. 約伯的智慧並沒有不及三友(十二5~6); o D. 當從神的作為中尋找智慧(十二7~12); o E. 神的智慧和能力(十二13); o D1. 當從神的作為中尋找智慧(十二14~25); o C1. 約伯的智慧並沒有不及三友(十三1~2); o B1. 約伯向神求告(十三3); o A1. 諷刺三友的智慧(十三4~5)。──《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二1~十四22】約伯在這裏回應他的三位朋友。他嚴厲地批評他們(一二1~一三12),斷言自己的義(一三13~19),然後向神作出懇求(一三20~一四22)。――《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本章至14章為約伯的答覆。他受到瑣法的無禮怒責,轉取激烈態度,力施反擊,指責三友一味取悅神。他知道神智慧且全能,但若不守公平的原則,運用起來必害多於益。他哀傷人生太短,巴不得能躲在墳墓裡等候神的忿怒過去。他反譏瑣法,說他自以為世上智慧全在他一人身上,他若死了,世間智慧也會跟著消失。他指出沒有受過苦的人不能答覆他的問題:何以公義完全人反而受苦而惡人卻興旺(5~6節)。 約伯的答覆包括:1,對三友自視高明的態度不滿,但承認神的智慧與全能(十二2~25);2,決意和神講理,嘲笑三友道理的空洞(十三1~27);3,哀歎人生苦短(十三28~十四22)。 約伯與三位朋友的談話,都循先答覆人後對神說話的次序。――《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反唇相稽:約伯的朋友對苦難的論點不但不能幫助約伯,且令他對他們那種自以為是的態度產生反感。在他看來,他們的智慧無異於禽獸,但神的智能卻變幻莫測(12章)。約伯又指責朋友說大堆話諂媚神,而且他們為神的辯證有不盡不實之處(13章)。最後約伯再次感歎人生短暫,求神讓他死前能喘一口氣(14章)。――《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