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第十四章拾穗 【伯十四1】「“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 十三28至十四章末,約伯嗟歎人生太匆匆,世間也無完人。既然如此,神何不讓世人樂享此短暫生命,反要求人沒有過犯呢?樹斷了可以再長,人死了一去永不返(7~10節)。他願在陰間躲避神的忿怒(13節),但連大山都能崩塌,人豈能逃避神的毀滅?――《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人為婦人所生: 指所有人類。約伯用自己的經驗代替普遍,陳述了極其悲觀而虛無主義化的人生觀。①若想進到耶穌基督的恩典裡面,就要徹底地認識到人的軟弱、虛無、不義;②約伯認為人的軟弱與虛妄是與生俱來的,然而,只有一位就是耶穌,他作為“女人的後裔”戰勝了所有黑暗與邪惡的勢力,為跟從他的所有人提供了得勝的保障(創3:15)。 ――《聖經精讀本》 【伯十四1~4】在很大程度上,本文反映了七章的談論,將人生描述為脆弱無比的無常存在,把神描繪為嚴肅的審問官。約伯認為神對虛妄人生的要求過於殘酷,試圖要說服神。這些抱怨清楚地反應了當時啟示尚微的情形。然而,事實上:①神不僅是嚴格施行公義的審判官,也是好牧人(約10:11),是永存的父(賽9:6),偉大的醫治者(瑪4:2);②人生雖如草,卻並非遭到永遠的滅亡或被遺忘的虛妄存在。 ――《聖經精讀本》 【伯十四1~6】約伯從個人的不幸看到人類悲苦的命運──人生如朝露,瞬息逝去。故他祈求神不要折磨受造的人類。――《串珠聖經註釋》 約伯一再地停駐於人類存在的不幸與短暫上,「人的生命是孤單的、貧窮的、險惡的、殘酷的、與短暫的」273。我們已經注意過約伯的思想在這些點上的衝突。生命的重擔如此難以忍受,以致迅速的死亡是最值得羨慕的事;然而,約伯非但不因生命的迅速而歡欣,反倒從其短暫看出它終極的嘲弄意味。這種似非而是的想法將日子短少與多有患難這些片語並列。——《丁道爾聖經注釋》 人生的短暫、痛苦和污穢的可悲光景(1~6節),正如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指出的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最糟糕的是持續處於暴力死亡的恐懼和危險中,人生是孤獨、貧窮、污穢、殘酷和短暫的。And which is worst of all, continual fear, and danger of violent death; and the life of man, solitary, poor, nasty, brutish, and short.」(《利維坦 Leviathan》卷1第13章)。生命的重擔是如此難以忍受,以致死亡反而成了最值得羡慕的盼望(6節)。這樣有限的生命,還值得無限的神來鑒察、審判嗎(3節)?──《聖經綜合解讀》 1~6節是約伯在神面前的禱告,其中困惑多於苦惱。他承認神對於生命的主權(5節),但又對現實完全絕望;他知道神精心創造了人(十10~12),但又不明白神造人的旨意,所以無法理解神為什麼允許人生的短暫、痛苦和污穢。因此,約伯一面問神「為何掩面、拿我當仇敵呢」(十三24),一面又再次求神「轉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6節)。人生的意義,難道就是勞苦一生,最後到神面前「受審」(3節)嗎?這個問題,也是古往今來所有的宗教、哲學所思考的問題;如果創造者自己不向受造之物啟示,人的所有揣測都是徒勞的。──《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用三個理由來求神放過他:人的日子短暫、人處於污穢的環境中、人的年歲與生存的範圍已經被神限制。所以神應該不要再看重人,讓人受苦。──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四2】「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 出來如花: 聖經常用花來比喻人生(詩90:6;103:15;賽28:1,4;40:6;雅 1:10,11;彼前1:24),這是為要強調人生的無常與有限。對約伯而言,輝煌的往日如同凋謝的花一般虛妄。不僅如此,約伯並沒有確鑿無疑地擁有將來必得恢復的異象或來世的盼望(14:7~10節)。可以說,本節中的約伯陷入了自暴自棄的悲觀主義。與此相反,使人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能給我們的信仰帶來極大益處。因為這樣的認識不僅保守我們脫離驕傲,也促使我們進到耶穌基督之恩典裡面。 ――《聖經精讀本》 約伯對這種短暫無常的生命作了一些更274沈痛的明喻:人如花、如影、如「雇工人」(6節;參七1)。——《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來如花,又被割下」(2節),形容人生的美好短暫而虛幻,「飛去如影,不能存留」(2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四3】「這樣的人你豈睜眼看他嗎?又叫我來受審嗎?」 「睜眼」:代表留心(比較6)。――《串珠聖經註釋》 這首小詩內向性的結構將這一節與第5節並排,就像第2節與第1節配合一樣。約伯正在禱告。在神面前哀哭保留了為悲苦而適當憂愁的領域。他是困惑多於苦惱。神在派定每一個人生命界限時的主權並未受到質問(5節);但一個人在這一點上完全絕望,只有證明:當神叫他來受審275時,他將是多麼無力啊!——《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十四4】「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無論誰也不能。」 學者多認為本節表示人有原罪。――《串珠聖經註釋》 誰能使……出於污穢之中呢: 在這裡,約伯並沒有明確地認識到人的原罪,而只是①在神的絕對權威面前看到了軟弱無力的自己;②並以這種軟弱來求告神施憐憫和慈悲。 ――《聖經精讀本》 我們非但不像一些人把這一節給刪掉,反倒堅持它位在這首詩的最高潮,使它成為最重要的;然而,還是有些問題。在一段以不同方式強調人類之脆弱的經文中,引入潔淨與汙穢的觀念,這在一本喜歡充分運用豐富語彙的書中,不應被認為是個困難。——《丁道爾聖經注釋》 「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無論誰也不能」(4節),這本來是以利法的觀點(四17),但從對神的認識完全不同(十二14~25)的約伯口中說出來,言下之意就是「只有神能」,因為「在神有智慧和能力,祂有謀略和知識」(十二13)。所以在亞蘭文意譯本《他爾根》中,在第4節後面加了「除神以外」。這是約伯對人性最深刻的認識,也是他對神始終的信心:「我知道,禰萬事都能做;禰的旨意不能攔阻」(四十二8)。他唯一不明白的是,神讓苦難臨到自己身上的「旨意」(三十八2)到底是什麼。──《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四5】「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數在你那裡,你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過;」 【伯十四5 人的日子被限定】人生壽數有定的觀念,其他經文中也有出現(詩三十九4)。可是本節的意思,卻大概不是個人壽命的預定,而是人類壽命與其他事物比較之下,是一段微不足道的時間。吉加墨斯在《吉加墨斯史詩》中對恩基杜說,神明永活,但人的日數卻有限定,因此人類所做的事沒有一樣是有實質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十四6】「便求你轉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直等他像雇工人完畢他的日子。」 即希望神讓人得享安息,像雇工在晚上得著安歇機會一樣。――《串珠聖經註釋》 「像雇工人完畢他的日子」(6節),指雇工在晚上得著歇息,比喻人生最後只是等著死亡來解脫勞苦。──《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四7】「“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 在極度的痛苦之中,約伯一面充滿了沮喪,說「人死亡而消滅」(10節),一面在這兩個比喻之中,又隱藏了對復活的盼望,所以問「他氣絕,竟在何處呢」(10節)?他所不明白的是,神現在把他的舊生命「砍下」(7節),正是要讓他的新生命能夠「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7節)!這些問題,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向「主給他的結局」(雅五11)。──《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四7~10】約伯盼望神能夠讓全然失去生命力的自己起死回生,如同那從枯萎的樹樁中發芽生長的嫩枝一樣。以賽亞正是用植物的這種生命的復蘇,預言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他就是將要拯救世人的彌賽亞(賽11:1)。 ――《聖經精讀本》 【伯十四7~12】在絕望之中,約伯斷言樹的結局比人的結局更好,因為一棵樹可以再次發芽。――《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在極度沮喪中,約伯認為樹木比人的命運好,前者被砍後仍可再生,而人死了就完全消滅。――《串珠聖經註釋》 作者的詩歌技巧在這首輓歌中達到它的一個頂點。這首詩有兩節,在每一節中,都以自然事物來比擬人朝向死亡之不可逆轉的移動。首先,樹(7~10節)有著驚人的能力,顯然死了(8節),可以只因得了水氣(9節)就復甦。人卻不是這樣(10節)。這個例證暗示一個人可能會刻意砍伐一棵樹,為要使它恢復生機。難道這就是神割斷約伯的生活,使它回到原形的原因嗎?既然地與土(8節)可以用來指下界與土壤,可能是描繪人類埋葬的圖像。——《丁道爾聖經注釋》 7~12節的詩歌有兩段,用自然事物來對比人的死亡。樹木雖然衰老、枯乾(7~10節),但只要「得了水氣」(9節)就會復蘇,而人卻「死亡而消滅」(10節)。河湖雖然在旱季會乾涸(11節),但在雨季又會充滿水,而人躺下了卻「不再起來」(12節)。──《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在這段對神動之以情,要神想到人比植物還軟弱,死了就失去了一切的希望。當然,這是約伯時代對死亡以後的狀況還不是很了解所產生的悲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約伯在這種狀況下仍然信神。──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四8】「其根雖然衰老在地裡,幹也死在土中;」 【伯十四9】「及至得了水氣,還要發芽,又長枝條,像新栽的樹一樣。」 到了雨季,看上去已經死亡的樹根會復蘇,長出枝條。──《SDA聖經注釋》 【伯十四10】「但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呢?」 【伯十四11】「海中的水絕盡,江河消散乾涸。」 「海中的水」:或作「湖中的水」。――《串珠聖經註釋》 海中的水絕盡,江河消散乾涸: 通常河流附近會堆積一些順流而下的物質,並露出水面,如此形成的陸地很少會被水沖走。這種沉澱及堆積現象尤其多見於古代社會。 ――《聖經精讀本》 「海中的水」(11節)原文是「湖中的水」(英文ESV譯本)。中東有許多季節性的河湖,夏天旱季乾涸(六15),冬天雨季複流(詩一百二十六4)。──《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四11~12】一個死人比較像是乾涸的「湖」(呂譯、現中、RSV;和合本、思高:海),多於像枯乾的樹根。這幅圖畫比較像是侵蝕的山嶺(18~22節),永遠不能恢復。六14~21如何使用類似的比喻來形容令人沮喪的希望,這裏也照樣沒有可以在下一季重新灌滿水的思想。聖經中復活的盼望不是從繁殖的祭儀或大自然的循環而來的。第12b、12c節的複數(在譯本中都被掩蓋掉了),可能意味著在第10與12節譯作「人」的三個不同字眼是集合名詞。這裏迅速跳到一幅新的圖畫,以躺下睡覺和醒過來描繪死亡與復活,證明本書的作者多麼不擔心隱喻必須是一致的這個規則;在這一方面,他是一位相當出色的「莎士比亞」。——《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十四12】「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來,等到天沒有了,仍不得複醒,也不得從睡中喚醒。」 【伯十四13】「惟願你把我藏在陰間,存於隱密處,等你的忿怒過去;願你為我定了日期紀念我。」 “陰間”。參看創世記三十七章35節的腳註。約伯渴望死亡能夠成為他目前之痛苦的解脫。他若可以指望陰間以外有復活,便能忍受目前的困難。――《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惟願禰把我藏在陰間,存於隱密處,等禰的忿怒過去」(13節),表示約伯將帶著信心下到死亡之中,相信死亡只是暫時被神「藏在陰間,存於隱密處」,等待祂的「忿怒過去」。──《聖經綜合解讀》 既然「神必不收回他的怒氣」(九13),為什麼祂的忿怒會「過去」呢?神若不是喜怒無常的神,祂的「忿怒」一定是有物件的。因此,「等禰的忿怒過去」,意味著神已經對付完祂所要對付的。既然約伯相信「禰待我的這些事早已藏在你心裡,我知道禰久有此意」(十13),他也盼望「禰為我定了日期,紀念我」(13節)。約伯相信神是公義良善的,祂的權柄一直延續到「陰間」。但他還不明白,神的「忿怒」到底要對付什麼呢?什麼時候才是神所定的「日期」呢?神「手所做的」(15節)到底要成就什麼呢?這些問題,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向「主給他的結局」(雅五11)。──《聖經綜合解讀》 在本書中,約伯一共三次求神「紀念 זָכַר」(七7;十9;十四13)。第一次是在對以利法的回應中,約伯只是「求禰想念,我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七7),認為生命是無指望的(七6);第二次是在對比勒達的回應中,約伯「求禰紀念——製造我如摶泥一般,禰還要使我歸於塵土嗎」(十9),開始思想神創造生命的意義;而第三次是在對瑣法的回應中,約伯「願禰為我定了日期,紀念我」(13節),越來越確信神對祂所造的生命一定早有美意(十13)。雖然神未曾回答一句,但祂卻借著三個工具的引導,使約伯對生命的思考越來越深刻,心思越來越往前行、越來越接近神的「旨意」(四十二2)。──《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四13~14 古代近東復活的概念】證據顯示古代近東對於來生有好幾個不同的概念。最基本的概念認為人死後繼續在一如墳墓的冥界存在,義人和惡人所受的待遇沒有分別。以色列人稱之為陰間(Sheol),並且相信在此的人不能與神溝通。迦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人相信有冥界神祇統治這境界。對於經受審判得以進入其領域的人來說,埃及的冥界是比較宜人的地方。不得認可的人則被吞噬。這些概念沒有一個包括復活出離冥界的想法。大體而言,古代近東世界觀裡面惟一的覺醒,是召喚死者靈魂的招魂術(但只是暫時性的覺醒,並且也不包括肉體),以及自然界迴圈中豐饒神祇的覺醒。這些神祇每年在農業迴圈結束之時死亡,在冥界「過冬」,然後在春天儀式性地被喚醒。上述概念沒有一個與復活的神學教義有任何相似之處。只發生幾次的死人複生,和國家性的死而復活(以西結書的枯骨),亦同樣不可與這教義相提並論。按照現代的理解,發展完備的復活教義包括了六個要素:(一)指個人的復活,不是國家的復興;(二)肉身復活,不是靈魂不死;(三)普世性而非孤立的事件;(四)發生在冥界之外;(五)永遠不死;(六)義人惡人有不同待遇。祆教似乎這六個要素都有,但基於史料性質的限制,難以斷定這些概念究竟多早的時候在波斯發展完成(進一步討論,見:賽二十六19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十四13~15】本文中,為要從目前的苦難中得到解脫,約伯只嚮往死亡,同時也明明白白地陳述了自己對復活的盼望與信心。雖然不甚確鑿,約伯卻盼望神將自己放置在陰間,等待所有的震怒都過去,待到末時的日子再喚醒他,賜給他復活,即永恆的生命。 ――《聖經精讀本》 ◎ 14:13~15 中約伯陷入情緒激動的矛盾中, 14:13 約伯希望神可以讓他藏身陰間躲避神的忿怒, 14:14 他反過來想,認為人死不能復生,因此自己只有等死一途。 14:15 他又擺盪回正面的想法,認為神總不會平白無故造他,應該會關懷他,就像他也會回應造物者的呼叫一樣。──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四13~17】從絕望中約伯忽然顯出希望;他渴望陰間只是暫時隱藏的地方,直至苦難過去。――《串珠聖經註釋》 這幾節經文照射出明亮的光芒,與前後經文黑暗的背景相反。這首詩並沒有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回答所提出的問題(14a節),反倒將它深藏在討論中279,從無數的言詞線索可以看出這首詩極端的重要,這些線索顯出貫穿前面之討論的脈絡,在這裏已經匯成單一的環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13~17節的詩歌,是一個交錯平行的結構,用神的隱藏和遮蓋,把人的盼望包裹在中間,幾乎每一句都充滿了「禰」(除了14節),也充滿了「我」: o A. 神的隱藏:「惟願禰把我藏在陰間,存於隱密處,等禰的忿怒過去」(13a); o B. 創造的旨意:「願禰為我定了日期,紀念我」(13b); o C. 人的問題:「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14a); o D. 信心的盼望:「我只要在我一切爭戰的日子,等我被釋放的時候來到」(14b); o C1. 神的回答:「禰呼叫,我便回答」(15a); o B1. 創造的旨意:「禰手所做的,禰必羡慕。」(15b); o A1. 神的遮蓋:「但如今禰數點我的腳步,豈不窺察我的罪過嗎?我的過犯被禰封在囊中,也縫嚴了我的罪孽」(16~17)──《聖經綜合解讀》 這首詩歌重新照射出明亮的光芒,表明約伯在最沮喪的時候,也從來沒有放棄對神的信心。原文有意重複了許多前一章的用詞,用這首詩照亮約伯前面黑暗中的摸索: o 「等我被釋放」(14節)的「等」(14節),原文就是「祂即便殺我,我也要仰望祂」(十三15)的「仰望」。但這次卻不是說約伯在黑暗中等待,而是說約伯等待光明。 o 「存於隱密處」(13節),原文是「隱藏」,就是「我就不躲開禰的面」(十三20)的「躲開」。但這次卻不是說被神驅逐,而是說被神隱藏。 o 「禰呼叫,我便回答」(15節),直接回應「禰呼叫,我就回答」(十三22)。但這次卻不是說盼望向神申訴,而是說盼望神喚醒藏在陰間的約伯。 o 「窺察我的罪過」(16節)的「窺察」,原文就是「窺察我一切的道路」(十三27)的「窺察」。但是這次卻不是說被神當作仇敵,而是說被神一次而永遠地將罪「封在囊中」、「也縫嚴了」(17節)。 o 「縫嚴了我的罪孽」(17節)的「縫嚴」,原文就是「編造謊言」(十三4)的「編造」(詩篇一百一十九69),也可譯為「遮蓋」(英文ESV、NIV、NASB譯本)。但這次卻不是說人「編造謊言」來用認罪交換祝福,而是盼望由神來「遮蓋」自己的罪,真正與神恢復關係。──《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四14】「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我只要在我一切爭戰的日子,等我被釋放的時候來到(“被釋放”或作“改變”)。」 “爭戰”。直譯作:服兵役。參看第七章1至6節的腳註。死亡就是爭戰的一種解脫。――《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爭戰的日子”亦作“服勞役的日子”。希伯來文的“勞役”一字多指服軍役,被抽調出去打仗,故也可能作“爭戰”解。“釋放”也有“替換”的意思,作戰的士兵為他人所替換。全句的意思是說:“約伯只有忍受眼前的苦痛,這是人人都有的命運(看七1),直等到神記取他,拯救他出苦難,得到一個改變了的新生命。他不敢作此期望,除非神肯赦免他的罪孽,忘記他的過犯(16~17節)。――《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在我一切 ...... 時候來到」:取材自古時兵士的生活──兵士在戰場上爭戰,經過一段時間,別人來替他作戰,讓他回營休息。――《串珠聖經註釋》 「一切爭戰的日子」(14節),原文是「一切服役的日子」(英文ESV譯本),指服兵役或勞役(七1)。──《聖經綜合解讀》 「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14節),這句話的語氣和第4節一樣,換句話說,就是只有神能,因為祂「萬事都能做」(四十二8)。所以約伯盼望自己「被釋放的時候來到」(14節)。──《聖經綜合解讀》 「釋放」原文是「改變、輪替」,在別處也被譯為「更換」(十17)、「輪流」(王上五14)、「更變」(詩五十五19),比喻服役的士兵輪替,也暗示生命被改變、更新。「被釋放的時候」,也可譯為「被更新的時候」(英文ESV、NIV譯本)、「被改變的時候」(英文NASB、KJV譯本)。雖然約伯還不明白,但他的盼望卻是對的:神讓他暫且忍受現在的苦痛,正是要得著「主給他的結局」(雅五11),讓他的生命被更新、改變(四十二12~17)!──《聖經綜合解讀》 ●「釋放」:原文是「改變」、「替代」。可能是指「像軍人被由崗哨上換下來」的意思。──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四15】「你呼叫,我便回答;你手所作的,你必羡慕。」 「你手所作的,你必羡慕」:指有一日神會盼望再與約伯交往。――《串珠聖經註釋》 「禰呼叫,我便回答」(15節),指約伯盼望神喚醒藏在陰間的他。──《聖經綜合解讀》 「禰手所做的,禰必羡慕」(15節),直譯是「禰手所做的,禰必期待、渴望」。神既然精心創造了約伯的生命(十8~12),也一定對他早有計劃,「禰待我的這些事早已藏在禰心裡;我知道禰久有此意」(十13)。這是約伯盼望的根基,也是信徒在一切苦難中的把握。神的手絕不會在我們的生命中做沒有意義的工作,祂渴望在我們身上得著結果,祂也必成就這結果;而我們所當做的,就是像約伯一樣不住地求問神:「禰要在我身上做成什麼」?──《聖經綜合解讀》 ●「你手所做的」:指的就是「約伯」,約伯認為自己是神創造的。 ●你必「羨慕」:「渴望」、「嚮往」。 ◎ 14:15 中約伯認為神既然創造他,就一定會「關懷他」,因此他還存有一絲希望,希望神給他藏身之處。不過他一想到他現在的遭遇,立刻就放棄了這些微的希望。
不過如果「豈不窺察」和「縫嚴了我的罪孽」,都採取「不窺查」、「遮蓋了我的罪孽」的意義,那就是約伯約伯進一步希望神赦免他的過錯,不深入查究他的罪惡(這樣他就可以由苦難中解脫)。──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四16】「但如今你數點我的腳步,豈不窺察我的罪過嗎?」 ●「豈不窺察」:也有可能是「不窺查」的意思。──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四17】「我的過犯被你封在囊中,也縫嚴了我的罪孽。」 緊接16節,強調神緊記約伯的罪行。――《串珠聖經註釋》 我的過犯被你封在囊中: 有人將本節解釋為神遮掩約伯的罪過,然而,“囊”並不起遮掩或消除的作用。反而起保存作用(創42:35;箴7:20)。因此,這節經文應當解釋為“在懲戒的層面上,神一一紀念了約伯的罪狀”。對約伯而言,神與其說是一位慈愛地赦免人之虧缺的神,不如說是無比公義而不容絲毫罪惡的震怒之神。 ――《聖經精讀本》 「我的過犯被禰封在囊中,也縫嚴了我的罪孽」(17節),也可譯為「我的過犯被封在囊中,禰也遮蓋了我的罪孽」(英文ESV、NIV、NASB譯本),比喻神將把罪藏起來,遮蓋約伯的罪。約伯所盼望的,是神自己來遮蓋他的罪。因此,他絕不會使用三位朋友所提供的「屬靈公式」,快捷方便地換取賜福;那其實只是應驗了撒但的指控(一9)。──《聖經綜合解讀》 ●「縫嚴」:「粘著」、「膠住」的意思。──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四17 封在囊中】重要物品(如:蒲草紙檔)往往是放在囊中儲存。囊口用泥密封,未經許可之人不得開啟。美索不達米亞和近東其他各處地方,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封泥。只是美索不達米亞不用封泥和囊子(或罎子)儲存檔,而是用泥制的封套密封重要泥版,封套上更略述其中檔的內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十四18】「“山崩變為無有,磐石挪開原處。」 既然最堅固的山與磐石都要毀滅,何況脆弱的人呢?――《串珠聖經註釋》 第18節原文是「但山崩變為無有;磐石挪開原處」,13~17節所升起的熱切盼望,在這個「但」字中再次暗淡了。約伯重新回到現實,面對人必然衰殘、死亡的命運(20節),哀歎復活實在太難,人畢竟不像樹木(7~9節),反而更像被水侵蝕的山(18~19節),神似乎已經斷然「滅絕人的指望」。──《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四18~19】作者以火山、洪水等自然現象作為隱喻的素材:①為榮華一時的約伯竟然在眨眼之間就末落的事實發出歎息;②並認為這種末落是靠人力所不能避免的。對希伯來人而言,山象徵著恒久不變(創49:26;哈3:6)。因此本文意味著,既然山都如此輕易地被摧毀,何況脆弱的人。――《聖經精讀本》 【伯十四18~22】再次跌進絕望中,人死後便面對著肉身腐爛的痛苦,與世界隔絕。――《串珠聖經註釋》 這篇講論最後的這首詩,又回到陰森的語氣。我們已經解釋過,它是第13~17節所表達之信心的對立面;然而,許多釋經學者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死後復活是太難了,無法指望;人不像是第7~9節的樹,比較像是第18~22節的山。 這些對比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因為從表面上看來,一棵樹很容易就消滅了;然而,磐石卻是神──那不能被攻擊者──的一個名字。永存的山嶺是聖經最愛用來指神的永遠性之象徵(創四十九26);對它們的力量略為一瞥,就可以恢復對神的恆久不變性之信靠(詩一二一1~2);但甚至連它們都不是永恆的(十四18)。——《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十四19】「水流消磨石頭,所流溢的,洗去地上的塵土;你也照樣滅絕人的指望。」 水流對於飽受乾旱打擊的樹木是如此有利,卻毀壞磐石,神也照樣滅絕人的指望;羅利說:「這幾乎不可能是復生的盼望」(p.132);但是同一個字在第7節的用法,將這兩首詩連結在單一的構圖上,賦予它在兩個地方有相同的意義。要點不在於人被磨損,而是在於山嶺永遠不能重建。參十21。——《丁道爾聖經注釋》 「滅絕人的指望」(19節),原文與「指望發芽」(7節)使用了同一個「指望」;「洗去地上的塵土」(19節),原文與「其根雖然衰老在地裡,幹也死在土中」(8節)使用了相同的「地」和「土」。這些詞把7~12節和18~22節這兩首詩連在一起,讓我們看見這兩處的對比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表面看來,有生命的樹木很軟弱(7~9節),沒有生命的「磐石」(18節)卻是堅固和力量的象徵(詩十八2);但實際上,水對樹木的復蘇是如此有利,卻會「消磨石頭」(19節)。雖然這個比喻讓人看到神不可改變地「照樣滅絕人的指望」(19節),但卻隱含了生命的真相:人的「指望」若沒有生命,即使像磐石一樣堅固,結局也是「山崩變為無有」(18節;10、12節);但若有了生命,情況就完全不同(7~9節)。問題是:人到哪裡去尋找生命的「指望」呢,「我的指望在哪裡呢」(十七15)?──《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四20】「你攻擊人常常得勝,使他去世;你改變他的容貌,叫他往而不回。」 神的救贖的計畫此時還沒有完全啟示給人,約伯只能憑人有限的智慧來體會,認為人所以無盼望是神不理會的結果(19節)。神既不施援手,約伯的生活全是苦痛與悲哀(21~22節)。――《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改變他的容貌」:象徵死亡。――《串珠聖經註釋》 片語「永遠」(呂譯、現中、RSV;和合本:常常)的安置形成困難282。應該注意董姆的看法,因為他把連接詞確認為「移位的」,也就是後置詞(p.205),他這麼作當然是正確的:「而他就永遠去世」。此較創世記十五2與廿五32,證明 hlk,「去」(參前一處呂譯)──跟這裏所用的一樣──是 ha{lak
lamma{wet[,「走向死亡」,也就是「死亡」簡潔的婉轉說法,參十九10。——《丁道爾聖經注釋》 「禰攻擊人常常得勝」(20節),原文是「禰永遠勝過人」(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往而不回」(20節),是「死亡」的委婉說法。──《聖經綜合解讀》 死亡的可悲之處,在於它的孤寂淒涼。約伯此時心目中的死亡,不像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是「歸到他列祖那裡」(創二十五8、17;三十五29),而是與家人永遠隔離(21節),只知道為自己「身上疼痛,心中悲哀」(22節)。當罪人被神「攻擊」(20節)的時候,如果沒有救贖,這就是唯一的結局,那是最可怕的事。「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傳三11),因此,約伯雖然「厭棄性命,不願永活」(七16),幻想死亡能脫離苦難、帶來安息(三17~19),但又懼怕永死;人只有懼怕永死,才能轉而尋求永生:「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羅六23)。──《聖經綜合解讀》 【伯十四21】「他兒子得尊榮,他也不知道;降為卑,他也不覺得,」 【伯十四21~22】死亡的可悲之處,在於它的孤寂淒涼。約伯不像臨終時的列祖們一樣,他們似乎渴望與他們的祖先在一起,約伯卻只想到與他的家人隔離,在那裏,只有他還有一生關係中的人性。我們不需要詭辯說約伯現在已經沒有孩子了。在陰間裏,一個人再也不能與他們一起歡欣或悲傷,「他……只為自己悲哀」(思高,RSV)。這裏並沒有消失滅絕的暗示;如果這種狀態就是結局,那就是它最可怖的事了283。——《丁道爾聖經注釋》 ◎不管如何,當約伯回頭看到自己的身體與處境,不由得失望悲嘆了起來,他不覺得自己還有什麼希望。──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十四22】「但知身上疼痛,心中悲哀。”」 約伯與三位朋友的第一輪辯論在這裏結束。他們的結論都是約伯因自己的罪而受苦。約伯推翻他們的假定,認為死亡是他惟一的解脫方法。但他激起了三位朋友的忿怒,他們渴望再次發言。――《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約伯對瑣法的第一次回應結束了。瑣法的言語無禮、定罪武斷(十一5、20),講論毫無新意,又與約伯針尖對麥芒(十一13~20)。但瑣法這個工具在神手中的用途,卻是刺激約伯離開自憐,不再哀歎「智慧豈不是從我心中趕出淨盡」(六13),而是重新思考自己所信的是怎樣一位神(十二14~25),直面自己內心深處最大的苦痛(十三24),對生命(1~6節)、死亡(7~12節)和救贖(13~17節)進行更深刻的思考。當我們指責別人的武斷無禮時,有沒有想過那就是神打發來刺激我們的「瑣法」呢?──《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與三位朋友第一回合的辯論到此結束了。神使用第一個工具以利法,使約伯在痛苦消沉之中(六11~13),重新鼓起勇氣(六10)轉向神(七11、17~21)。神又使用第二個工具比勒達,啟發約伯對神的公義和主權(九22~24)進行更全面、深刻的思考,思想神對生命的旨意到底是什麼(十8~13),祂為什麼既「創造」(十8)、又「毀滅」(十8),並且「久有此意」(十13)?神也使用第三個工具瑣法,刺激約伯通過對生命(1~6節)與死亡(7~12節)的思考,轉而仰望救贖(13~17節)。──《聖經綜合解讀》 雖然約伯的各種問題越來越逼近真理,但卻始終不能到達;雖然約伯摻雜血氣的辯論精彩犀利,但既不能駁倒對方,也不能安慰自己,反而讓他在亢奮之後陷入虛脫(22節)。然而,神並不會讓約伯停留在「身上疼痛,心中悲哀」(22節)的暗淡裡;祂使用三個工具來對付約伯,是要造作約伯,把約伯從「我有什麼氣力使我等候?我有什麼結局使我忍耐」(六11)的光景裡,帶向「主給他的結局」(雅五11)。因此,這三位最佳配角不肯安靜,急著再次發言,再次把約伯從自憐中趕出來,尋找生命的「指望」。當我們受苦的時候,許多問題也常常使我們陷入困惑、矛盾甚至消沉:苦難是應該怪自己、怪魔鬼、還是歸咎於神?神應許的國在哪裡呢?祂什麼時候才會聆聽我們的禱告呢?祂什麼時候才有所行動呢?但我們也可以斷言:神必然會差遣祂的器皿來引導我們的心思,讓我們從祂那裡尋求答案,因為祂確實在那裡等著回答我們!──《聖經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第14章)】 短促人生若如約伯所言只活在神的忿怒下,那有何意義?聖經別處給我們提供的,不在乎生命長短,卻饒有意義的人生方向是什麽呢?參約10:10; 羅5:9~11。 ──《串珠聖經註釋》 |